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前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灸法秘傳 時病論》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040
颗粒名称:
前言
页数:
6
页码:
1-6
内容
一、衢州醫家雷豐
“衢"字令人想起通衢、衢地這兩個説法。通衢是四通八達之地,衢地則是《孫子兵法》獨到的發現,指征戰雙方争先奪取的要地。處在浙江省西南部的衢州市,因其山河的布列,具有戰略和水陸交通的咽喉位置,一直既是通衢,又是衢地。衢州歷代設府,北宋敗退南遁,南孔家廟及其奉祀官移居此地;清康熙二十年之前,閩浙總督駐扎此城;太平天國軍北上經過此地,重創黎民與文教,唯府城(西安縣)未淪陷。近代以前,衢州商旅輻輳,官員文人往來不絶,十分繁華。
衢州醫學十分發達,這是元代以來非常突出的史實。著名醫家師徒相承,著述很多,現在還有一些舊迹供人憑弔。雷豐便是晚清衢州府一位明醫,長於時病與針灸,視野開闊,學識淹貫,且詩書畫絲竹兼擅,是一位有醫德、蘊藉情懷的人物。他的這脈醫學師徒、父子相傳,直至現代,所知最後一位傳人爲他的外孫鶉香圃(號六一子,一八九二至一九八七)。
雷豐的父親名雷焕然,出生在衢州西南近二百里的福建省建寧府蒲城縣,是該縣的一介平民,不知何時來到衢州,道光年間(一八二一至一八五。)在衢州生活,愛讀書,喜吟詠,有不少遠近文友,後來捐棄儒業,投於程鑑(芝田)門下習醫。程氏寓居衢州,爲安徽歙縣名醫程正通的後人。出師之後,焕然携家前往龍游縣(在衢州府城之東,隸屬本府)居住行醫,直到太平軍掃平龍游,在動亂顛沛中去世,並埋葬於當地,時當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前後。雷焕然晚年編有醫書,醫書及詩稿有《醫博》《醫約》《養鶴山房詩稿》《養鶴山房雜記》,均於太平天國之亂中喪失。百餘條醫案由其子雷豐編入自著《時病論》中,詩見存三首。
據《時病論》刻本,雷豐字松存,號侣菊,又號少逸。生年不詳,卒於光緒十四年戊子(一八八八)春,壽數五十或五十餘。他生於西安縣或者龍游縣,繼承了父親的職業和愛好,自幼隨之習醫,也愛好詩書畫,文人氣十足,雅號閒章展示於《時病論》每一卷的卷端。雷豐在龍游行醫十餘年,後又回到衢州府城繼續行醫。
雷豐的家庭情况没有周詳資料。僅知二女兒名曰玉雲,字素梅,號聽琴女史,聰明伶俐,嫻於吟詠,光緒廿五年己亥(一八九九)分娩後得疾去世,未滿三十歲。現在留有三首詩。雷豐的兒子、玉雲的弟弟雷大震,字黻廷、馥亭,與程曦、江誠合纂《醫家四要》。姐姐去世的時候他在杭州湖墅地方行醫,立即馳歸,途中得疾,到家後一病不起,年内也去世。
雷豐有兩名弟子。一位是西安縣的程曦,原名大曦,字錦雯,一作敬文。監生出身。本籍安徽歙縣,其家僑居西安縣已數世。他於成年後曾外出游幕,不得志仍回衢州,醫術之外,長於詩文和數學,齎志以殁,卒年在一八九九年之前(因爲在程曦去世時,雷大震曾寫了挽聯,而雷大震病殁於一八九九年)。另一位弟子江誠,字抱一,本府附郭西安縣人,幼年成孤,因孀母多病,棄儒學醫,志節高尚,著《醫粹》一書,然不存,增補《本草詩》一卷,未刊。
從雷焕然起,雷氏一家三代及其師徒,其共同的特點是都熱愛讀書,行醫有濟世的熱情,並耽於吟詠,雷豐尚嫻於絲竹;各留有數篇詩詞,應屬於學者兼文人階層,這使得他們不同於多數巡行於鄉鎮的一般醫者。
醫生爲人診斷治病,自然涉及社會各階層千家萬户,交往極廣。劉國光是雷豐因醫學往來的最高官員。劉國光字賓臣,湖北安陸縣人,舉人,光緒六年至十年、十一年至十二年兩次任衢州府知府(中間間隔一年),跟雷豐過從甚密,佩服雷氏的醫術,自己也研究過醫方醫學,曾出資刊刻雷豐編著的《灸法秘傳》,極力贊助其流傳。劉氏是一位能吏,治理有成,還在光緒八年仲春重版刊行了康熙朝修的《衢州府志》。
二、雷氏撰述
雷豐的醫術乃至生活趣味承自父親,他父親的醫術則承自徽州醫學(今稱新安醫學)。雷豐平時鑽研醫理,整理醫案,編撰醫書數種,流傳至今。
壹、《灸法秘傳》一卷。
針灸著作。署金鎔(冶田)鈔傳,雷豐補説。知府劉國光樂善堂刊行於光緒九年癸未(一八八三)冬季,西安縣江誠校字。卷端有劉國光光緒九年十一月望日序言。内容分三部分,包括:(一)人身的正面穴圖、背面穴圖、指節圖、灸盞圖、灸藥神方、灸法禁忌、九宫尻神歌等;(二)應灸七十症的灸法與取穴;(三)劉國光附入的太乙神緘、雷火緘法。其行文淺顯,方法便捷。介紹灸法,即將特製的藥艾放入銀質的灸盞進行灸療,頗爲少見。
金鎔是雷豐親家,字冶田,亦作也甜。咸豐同治時(一八五一至一八七四)衢州人,僑寓龍邱,太平天國攻陷龍游縣城時被虜,後脱出,輾轉歸鄉。工八分書,善畫,山水人物皆有幽致。長子浦源,字孟復,亦善畫,尤精六壬遁甲,以天地人三才占神數頗驗。次子麗源,字仲白,諸生,篆刻八分皆極精妙。二子雲遊淞滬間,流落不偶,齎恨而殁。
貳、《時病論》八卷。
撰者序言作於光緒八年(一八八二),書稿應是此年寫畢,十年甲申(一八八四)刻印。此書一般被認爲是温病類的著作,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温;春傷於風,夏生飨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溼,冬生咳嗽”八句經文爲綱,集四時六氣之病爲目,闡發而成。分述春温、風温、温毒、傷風、泄瀉、痢疾、中暑、瘧疾、溼温、秋燥、咳嗽、傷寒、冬温等各種時令病的病因、病理、證候特點,次列作者自擬諸法及選方,每法之後詳加注釋,使讀者讀後既通醫理,又明白方劑之性,以便靈活變通,最後附有雷氏臨床驗證醫案。理、法、方、藥俱備,切於實用,爲世所重,書雖晚出,流傳極廣且迅速,頗具研究和應用的價值。
叁、《醫家四要》四卷。
程曦、江誠、雷大震仝纂,光緒十年甲申(一八八四)季夏知府劉國光作序。書中所論脈、病、方、藥皆中其要,故名。卷一“脈訣人門”,論診脈大法和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等事項;卷二"病機約論",分七十二論,論述時病、雜病、婦科各病的病因、病理和治法;卷三“方歌别類”,載方劑三百五十四首,分成四十類,編成長歌四十首,並附有君臣佐使、七方十劑等處方常識;卷四“藥賦新編”,載藥三百六十種,分成寒熱温平四門,並以對偶句的形式概述藥物主治和功用,後附藥性大略、十八反、十九畏。本書分類明確,語言簡練,論述透徹。
此書題日雷豐的徒弟和兒子仝纂,但誠如深知雷豐者、知府劉國光序中所説,書中内容皆承自師説,是雷氏父子師生日常講授商榷的結果。故雷豐晚輩朋友鄭永禧民國時所撰《衢縣志•藝文志》收録此書,題雷豐撰,謂薈萃群書,加以心得之語;其及門程曦、江誠二生,亦皆有所論列,洵醫學之津梁也。
雷氏父子師徒的醫學著作,民國時期龔香圃曾搜求抄本整理刊行,今後仍須繼續搜求整理。
醫學著作之外,世人稱譽雷豐詩書畫三絶,是隱於醫的高人,如今我們閲讀《時病論》末尾附論各條,會認可這個品評。其題畫詩今存若干首。清末民國衢州學者鄭永禧有一組《懷昔人詩》作於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其中寫雷豐的一首日:
隱逸 雷侣菊布衣豐
張顛書法米顛畫,身逸還因品逸成。自向菊花尋舊侣,一生受得布衣名。(侣菊書畫及詩俱工,而隱於青囊)
鄭先生没有突出醫術,可見雷豐給人印象很深的是文人一面。雷豐刻於自著《時病論》卷末的自題詩全面表露了他自己的襟懷。
三、本書編訂
本書收録雷豐兩種醫學名著與相關史料,以表彰清末衢州地方這位亂世中濟世救人、博學多才的先賢。衢州醫學發達,其中針灸上的貢獻更爲突出,明末的《針灸大成》被奉爲針灸經典,故本集列針灸方面的《灸法秘傳》於前,《時病論》在後,並附録目前收集到的雷豐及其相關者的歷史與詩文資料,力圖展示雷氏三代的生涯,及衢州府當時文人交往情况。
上述雷氏書非常流行,二十世紀版本很多。這次標點根據的底本,都是編著者在世時,在自己的住處經手編訂的木刻本。《灸法秘傳》底本爲光緒九年癸未(一八八三)知府劉國光樂善堂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册九九七);《時病論》底本爲光緒十年甲申(一八八四)雷氏慎修堂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册一〇〇五)。
本標點本盡可能保存刻本字形原貌,對於錯字、漏字,亦不逕改,而以括弧方式説明之。其具体用法如下:
圓括弧()
通假字、俗體字、别體字,當其第一次出現時,在其後圓括弧()之内寫入正字,例如“香需飲”,本標點本作"香需(薷)飲”。有的會重複(但不是每處)標出,例如:姜(薑),牛旁(蒡);
錯字,其後圓括弧()之内寫入正確的字,例如目録中“春傷於風夏生飨怈(泄)大意”;
方括弧[]
補字,於該當位置寫於方括弧口之内。
《灸法秘傳》部分插圖文字漫漶不清,故改爲排印。
爲了易於閲讀,以及理解雷豐及當時本地史事,標點者加了少許脚注。
丁酉孟秋之月
知识出处
《灸法秘傳 時病論》
出版者:中華書局
本书内容主要为应灸七十症的灸法与取穴,行文浅显、方法便捷,并有人体穴位图及附入的太乙神针、雷火针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