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县通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夜闯卑库山》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30000015
颗粒名称:
县通先生
分类号:
I247.7
页数:
4
页码:
74-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县通先生是一个有学问的老人,热爱阅读和写作。他拥有庞大的藏书,甚至为了购买书籍而过着节俭的生活。他的儿子并不理解他的追求,甚至将他的书籍埋在了墓穴中。后来,这些书被警察发现并分发给了乡文化站和各村。邹乡长决定推广这个故事,以表彰县通先生的奉献精神。
关键词:
短篇小说
当代
内容
我认识县通先生,是在餐桌上。
那年头县文化馆创作员的位子空着,把我从乡民办文化站借上来暂坐。在县政府食堂用膳,头一回就与县通先生同桌,互望几眼就寒喧开了。原来他也是盘瓠后裔,与我同一个乡。全乡最边远的一个村,有他的老妻和两个打虎将似的儿子,且有孙儿。
他姓蓝,名姜达,县通先生是外号。
县通先生在县地名办公室供职,身材瘦长,竹竿样,脸色不佳,菜黄,眼泡浮肿,刚醒来一般。一脸中庸,低眉顺眼,缺两个门牙,讲话漏气,咝咝响。但眉宇间的书卷气确是十足的。这知识老人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我由衷地道一声,县通先生好。
“好,好,佛生仔心好。”他笑得灿烂,额上皱纹的深壑被填平了不少,说着把菜碗里的粉丝往我碗里夹。“来,我吃不了,佛生仔要加点营养。”他很直爽地说,他喜欢自己的外号,喜欢有学问的佛生仔。
很快,我们亲近了。
这才晓得,县通先生建国前读过初中,种过田,1953年进乡税务所工作。以后不知怎么成了右派,回乡务农20年。平反昭雪时鬓发如雪,上了退休年龄的线,于心不甘,就要求“补尾”。选来选去,选中了地名办。
那个极不起眼的单位,却成了县通先生老来逞英豪的好去处。一辈子求知,使他满腹天文地理,打一个饱嗝都满含文史味。全县上下两千年,像是他家门熟路。县通县通,恰如其分。
县通先生的勤奋是出奇的,整天非读即写,八小时之外也无闲暇。盛暑凉水浸脚,笔耕不辍。蚊虫嘤嘤嗡嗡飞绕额际,勒索先生血液,先生并无心绪去驱赶,任它们喝足,鼓了肚子,伏在皱褶里懒得动,先生也得安宁。冬来披一床棉絮在藤椅里,人窝其中,读到夜阑,屁股巍然不动,确有非凡之臀功。偶尔遇老者便问,你贵姓?哪儿来的祖?年纪嫩的,便问地方景况,风俗特产。下乡是常事,足迹遍全县。不久就有一寸厚的本县地名录问世。民政局将书印了几千精装册子。书上不署个人姓名,按惯例一个领导小组,一个编委会。领导的名字列成串。县通先生可不是领导,按姓氏笔画,编委会的尾尾才有“蓝姜达”三字。
县通先生并不计较。
“书出了,万年宝盖。只是我人也快完了。”县通先生声音虚弱得直颤抖,漏气就更甚,腔不圆字不正了,“前天吐了一摊血,今天大便急,一天屙十几回,蹲下站起来天旋地转的。”
我注意看他,脸又瘦了一圈,青紫,眼眶围上了黑圈,眉毛无力地耷拉下来,说不尽的疲惫,走路时两脚微颤,灯芯草绊脚,他也会摔倒的。“您急需休息。”
“休息不了。”县通先生说,“要看的书一大堆,要写的写不完。”
“那要大进补。”
县通先生听我如此说,猛地打个愣怔。
他退休金每月120,补尾工资60元,按月寄50元回老家,总不至于无钱食补吧。我暗示他切莫做巴尔扎克笔下的阿巴公。
“钱是身外物,身体最紧要。”我说。
县通先生苦着脸,说:
“我每月买书要花60到80元。”
“啊?”我失声惊叫。这先生用钱抠得紧,衣裳破旧,不入流,三餐都是买两角钱的青菜,吸劣等纸烟,从不喝酒,不进馆子,竟把钱都花到书上去了。
怕我不相信似的,县通先生邀我去住处一观。我很乐意。
路上,县通先生遇着好友,好友敬他一支“蝴蝶泉”香烟。县通先生左挡右挡,气喘吁吁,硬不接受。好友塞在他胸前衣袋,跑去了。县通先生将那烟捏断,一扬手,扔到水沟里去。
“您又不是不吸烟。”我愕然。
他语出惊人:
“好烟吸上瘾不得了。我最多吸到五角钱一包的‘乘风’为止。”
进了县通先生住房,我更惊奇。中等卧室,曲尺形两张床,一张床上重重叠叠尽是书,快顶到天花板。床板用了双层,仍压弯了,中间用木棍顶住。床下大包小包还是书。另一张床上靠墙叠了三排书,只剩下三分之一供睡眠。细看书目,文史哲俱全;小说居多,文史其次。此刻的县通先生俨然年轻了10岁,且在王母娘娘的瑶池里洗浴过,脸上遍布红晕,眼眸神采飞扬,朗声给我讲这本书如何著名,那本书怎样畅销。讲了书又讲著书作家。那劲头,活像珠宝商在介绍他的稀世奇珍。
我似听到了天籁。
晚霞透过小小的窗户,在县通先生脸上涂了一层圣洁的金黄色。他竟活泼得如稚童,嬉笑着偏了头,竖食指于唇边,嘘一声,问我:“你猜猜,本县通藏书多少册?”
“三千五。”我统观全室,估摸着说。
“何止何止!”他摇头晃脑,唱歌一般说,“四千又八百零三本。还要逐月增长哩。”
我问这么多书以后咋安排。
县通先生说:
“过几年我告老还乡办图书室,服务于乡梓,促进文明。也送一些给人家。世上没有比书更珍贵的礼物了。”
当晚我心弦铮铮,一鼓作气,草成县通先生的特写。翌日送到广播站去。邹站长是个颇有文墨的中年人,对社会学特别感兴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他看了稿,从文件堆里探出头来,面有难色,迟疑一会,终于说:“这太平淡,没有播出的必要。”我大不以为然,却无奈。
一日晚上,我又到县通先生书库兼卧室去,见他垂泪饮泣,大吃一惊,问其故。他说:“我老婆孩子联名写信来,埋怨我不顾家事,不知赚钱。还说‘读书写作,写作读书,别人发财,你做蠢猪’。你看你看——”我愤愤不平,结结巴巴地安慰他几句。退出来时沐浴在银光里,举头看,满月一轮悬在中天,我这才记起今天是八月十五。
不久,省作协选送我去某高校中文系进修一年。结业归来时,文化馆创作员的位子被人坐去了。是个师专毕业生。虽然搞不来创作,但是谈得出些理论,且有后台。我只得打点行装回到乡文化站去。
临行前,我去看县通先生。卧室全改观,一本书都不见,只有一台三用机嚎劲歌,震得房顶要塌。原来房已易主。一打听,县通先生去世半年了。他那打虎将般的两个儿子雇了拖拉机,运棺材到县城,收殓了阿爸运回家。书装不下,又雇了一辆三轮摩托,五大箱塞了满车。路上,儿子还喋喋不休地埋怨阿爸,没留下家产,反亏了车费!墓穴挖在村外路旁,灵柩未进家门就入土了……
民办文化站经济拮据,藏书不上千。我三番五次求分管文教的乡长拨款,增添一批新书,都成了无望的努力。
邹乡长就是以前的广播站站长,据说他近年政绩斐然,县里要提拔他,先放到基层锻炼锻炼。我求他,他总是说没钱。求逼切了,他说:“千头万绪都急用钱,都比买书急,买书就缓一缓吧。”有时候我差点要下跪了,邹乡长说,“以后经济好转了再说。”后来,我没勇气再找他。看样子他也怕我去纠缠。
可是有一日,邹乡长主动找我,说:“这下好了,你赶紧到派出所一趟,以后不用愁了。”我不解。邹乡长又说,“你以前提到的那个人,眼下才真正值得宣扬出去。我去找书记研究这件事。”说着火急火燎地跑去了。
我满脑子问号,到了派出所,方知分晓。原来,刘所长和一个同志下乡,连夜在路上走,撞上一个盗墓贼,逮住了,并且没收了几箱东西。盗墓贼正从墓穴搬出来,不想就落网。撬开箱子,全是书。
我一惊,是县通先生?大概是他儿子嫌麻烦,把书陪葬了。问刘所长,刘所长说是这样。
刘所长一贯以廉洁奉公无私无畏闻名全乡,上下公认的好人,办案快速干净利索,决不留后患。他介绍说,五大箱书中,都有字条,县通先生的手迹。两箱留自家,两箱送给乡文化站,一箱小捆缚着,分别送给各村文化室或老人协会。当初死者家属竟不顾这一切,或者认为送书给人不显眼,不值价。这死鸟儿子!邹乡长很激动,说要按县通先生遗愿办。邹乡长还说,在他管辖区域内出现这样的人和事,值得骄傲,要大张其鼓宣扬出去。
从派出所出来,我觉得日头眩目,八月天竟连打三个寒噤。
晚上睡梦中我见到县通先生,他西装革履,领带是猩红的,已镶上了金门牙,讲话不再漏气,字正腔圆了。他和气地对我说:“兄弟,这会儿,我的目的达到了。我感谢盗墓贼。”
知识出处
《夜闯卑库山》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当代的作品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了大横山惊魂、夜闯卑库山、饱食之士、山哈祖图、乡村风流、暗夜喋血、粗旺村纪事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