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25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TS941.742.8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畲族传统服饰,不但是畲族人民现实生活中遮体御寒的必需品,而且还是畲族人文精神和民族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也是畲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外部穿戴特征之一。同其他民族服饰一样,畲族服饰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由实用到美观的过程。
关键词: 畲族 民族文化 服饰

内容

畲族传统服饰,不但是畲族人民现实生活中遮体御寒的必需品,而且还是畲族人文精神和民族审美观的集中体现,也是畲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外部穿戴特征之一。同其他民族服饰一样,畲族服饰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由实用到美观的过程。
  早在汉晋之际的文献中,就有关于畲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果实,好五色服……衣裳斑兰(斓)”的记述。清《福安县志》记:畲民衣着是“短衣跣足,妇人高髻蒙布,加饰如璎珞状。”《宁德县志》记载畲族妇女的装束是:“畲妇发间插以三簪,用红布围箍,腰束蓝布。”《古田县志》说:畲民“男戴竹笠,女跣足,围裤,头戴冠子,以巾覆之,或以白石、蓝石串络缚冠上,或夹垂两鬓,与居民较异”。清乾隆年间,古田县曾经奉命绘制畲民图形以呈献朝廷,这幅男女畲民图编入了皇家大型图册《皇清职贡图》一书,这是官方文献对畲族服饰习俗的最早形象描述。
  畲族是一个有着漫长农耕历史的民族。垦荒畲田,长期生活在山清水秀的乡村,因此畲族服装的底色崇尚蓝、黑(青),面料以自产纻布为主。男装相对简朴,与汉族无大差异。女装重彩绣,设色鲜艳,对比强烈,称“凤凰装”。畲族妇女上衣为右开襟式,因居住地的不同,衣裙款式和绣花面积也有所不同。
  畲族女性的发式也有地域的区别。飞鸾一带畲族妇女把头发梳成高耸如凤凰状,称“凤凰头”或“凤头髻”。福安、蕉城八都一带则梳成截筒状,称“凤凰中”或“凤身髻”。福鼎、霞浦(福宁东、西路)的畲族妇女,则把头发梳成古典凤凰髻状,称“凤凰尾”或“凤尾式”。畲族妇女的头饰有凤冠(头笄)、头簪、头钗、耳环、耳坠等,以凤冠最具民族特色,为畲族妇女结婚所必戴。
  畲族妇女历来有与男子同工同劳的传统,平日下地劳动有戴斗笠的习惯,天性爱美的畲族妇女,在花斗笠上缀以五色料珠、配以水红色丝绦,绿穗白
  底的织带,显得格外美丽。为了劳动时防尘、擦汗之便,她们常在襟袖间藏一条印花土布斗巾,或取之包头,或取之擦汗,这种风俗一直保持到20世纪初叶。
  由于长期生活于偏远山区,为方便劳作,“短衣跣足”成了畲族妇女装束的一个突出特点。畲族妇女的“跣足”之俗,在盛行缠脚的封建年代是独树一帜。畲族妇女有扎绑小腿的传统,绑腿称“脚绑”,显然是为腿部保暖之需和上山劳动时免受荆棘所伤逐渐形成的一种服饰习俗。鞋子的式样各地基本相同。上山下地劳动时穿用稻杆编织成的草鞋;家居或出门做客时穿布鞋,布鞋圆口黑布面,白色千层底,方头,鞋头高昂。鞋口边缘以红、黄、绿镶绣虎牙纹,故又称“虎牙鞋”;鞋口两旁以花色布“沉地”,配以绣花。鞋面有突出的中脊,一道中脊的俗称“单鼻鞋”,为女用鞋;两道中脊的俗称“双鼻鞋”,为男鞋,男鞋不绣花。民国以后,有鼻鞋逐渐变为婚礼与丧葬专用鞋,至20世纪后期,则婚礼亦少用。畲民家居还有穿“木屐(履)”习惯,木屐以桐木做底,前面前方钉3厘米宽的桥状包布棕条,类似拖鞋,为家居休闲时穿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市面上布料品种的增加和服饰花样的不断翻新,以及受城镇化、现代化生活的影响,畲族除年节日、歌会和族内重大庆典活动外,平时年轻人已经很少穿民族服装了,只有偏远山村6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保持穿民族服装的习惯。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编写组
  2006年5月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服饰卷、工艺美术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服装种类、发式、头饰、服装款式、服饰工艺、服饰材质、服饰调查;建筑、雕雕、壁画、编织、刺绣、剪纸、银饰、陶瓷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