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畲民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248
颗粒名称: 平阳畲民调查
分类号: D633
页数: 9
页码: 352-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平阳畲民调查的情况。其中包括序、平阳畲民调查等。
关键词: 平阳县 平阳 畲民 调查

内容


  闽浙之畲民,亦犹湘黔桂粤之苗瑶,同为我国特殊民族之一种。其在吾浙,分布极广,除处属各县外,平阳泰顺等县均有之,徒以其文化低落,种族不繁,遂不为世人所注意。晚近著作如林,而关于畲民之著述,殊不多见。
  二十二年春,余偕范翰芬、王虞辅两君,赴平阳考查矿业时,闻知该县畲民有居住于该地者,而后,因舆王君着手调查。穷数日之力,始克藏事。同年六月,复由王君作再度之调查,并摄取影片多帧。经此两度之调查,关于该民族之来源,分布,社会组织,及生活习尚,已得其梗概。王君并将两次调查所得一一笔之于册,本书即王君就调查笔记,参以旧籍,经纂而成者也。
  吾人于此次从事畲民调查之余,觉该民族虽无文化可言,顾其聪明才智,殊不亚于汉人;且其勤俭笃实之德性,团结互助之精神,远非汉人所能及。本党民族主义,以国内诸民族一律平等,及扶持弱小民族为原则,吾人函宜化除种族偏见,从而扶持协助之,使其与我同化而共跻予自由平等之域。
  惟此番调查,尚属初步,本书所述,复以材料缺乏,内容殊欠充实,不足以服读者之望。从此当更作有计划,有系统的调查,以供留心畲民生活及研究畲族问题者参考。此篇之作,不过欲为引起国人对于畲民问题之注意云耳。
  许蟠云
  民国二十三年一月十五日
  平阳畲民调查(有删略)
  王虞辅 范翰芬
  一、种族来源及其支派
  畲民,当地称之为苗民,或曰畲客,或曰畲客人。其称苗民,盖以其为苗族之一种;而所谓畲客,则以其为由外迁入之故。惟畲字竟义,不见释于字典。其来源如何,又乏书籍可供参考。兹谨能就该民族族谱所载,及一般传说,加以推断。
  (一)畲字释义
  据畲民雷氏族谱载:前清乾隆初年,闽省督抚部宁郝虞,曾奉旨查明畲字意义,具奏云:历朝来,广东、广西、江南、江西等处,皆有蓝、雷、李散居,服贾力田者有之,登科第、录仕籍者有之,未见有畲民二字名也。惟浙江、福建有畲民之称,畲名之号,不知其何谓也。字典不载畲字,惟字典内有畲名一音,释如三岁治田曰畲,奢又曰,火种也,其义近农民,嗣又据督抚部院查核,召问老者雷有金云:开山为田,以供赋税,高地无水之处,栽种山苗,山苗我们所谓耆禾,该地邻人因我们栽种耆禾,遂称呼我们曰畲客。如今之采茶人称茶客一类。世人不其义,且不知来历,以猜疑我们往古之日大抵从番而人,捏造人番一字,合即读畲字近是云耳。依上记载,大抵可推断畲字义近农田,而该族之主要职业,于此亦可见一斑。
  (二)关于来源之记述
  其语言,十分之二三,颇似广东之土音,妇女之精神与装束,亦有类似广东乡下女子者,且民间之传说,亦均称广东为该族之发祥地,则该族最初发源于广东,似较可信。
  (三)关于来源之传说
  一般人对于该族之来源,有各种神话式之传说,似有荒诞不经之嫌,然此等传说之基础,皆渊源于轻视该族之心理,适与民族自尊之神话为相反之穿系,兹不具述……
  (四)支派及其分布
  该族盘、蓝、雷、钟各自衍传。盘氏至今绝嗣;蓝、钟二姓,均无记载可见,惟雷氏宗谱所述雷氏支派之流徙,证之今日该族之居住地,尚觉可靠。兹摘录于此:
  “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向导官,由海来闽,至连江马鼻道登岸,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盘王碧一船,被风漂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
  ……厥后抵福安,由福安福鼎之牛埕下,生三子:长仍居牛埕下,二次选鼎邑分水关,再徒章山,三名法罡公,移居平邑五十一都黄家坑而居焉。生有七子:
  长曰晓山公派,移处州黄家垅(今莲都老竹畲族镇内);次曰有山公派,原居黄家坑沙垟,复徙瑞安深坑,桥亭樵坑水企头,小沿口,莒溪、漈头;
  三曰元山公派,分白楼下;再迁泰顺玉塔金狮垟、黄洞、东湖、西坑、车头山、会浃溪、三罗、长久乡店头、大坎、上垟仔;
  四曰霆山公派、分漳坑、下许、福掌、西庵;
  五曰凤山公派,分蒲门、坑门岭、泰顺下洪、下垟东坑;
  六曰云山公派,分云垟、东云、五岱、小垟、九亩埔地、雀王饮地、小王埔、三坪、吴家墩、炉屯、宗俪;
  七曰霞山公派、衍苔湖坳里、陈家山、坭山、龙潭……
  二、平阳畲民之居住地及其人口
  该族入闽,迁福安,复徙福鼎。后分三派,分住于福鼎章山及浙江平阳等处。平阳畲民多姓雷,盖即所谓法罡公之后裔。法罡公居平阳五十一都,其支派之流徙,既如前述,其居平阳者,则多在南港、北港、蒲门三区,然其户口数目究有若干,尚未有精确之调查与统计。兹据熟悉畲民情形者言,此三区中,以南港为最多,计凤阳约千人,松垟约七百人,昌禅约六百人,王湾约八百人,大源坝钟坑合约三百人,小沿口约百余人。
  次为北港,计钟山约四百人,王臣洞(王神洞)、山垟各约四五百人,王家坑约三百人。蒲门以马站为较多,约三百余人,牛皮岭约二百人,赤溪之仓头约二百五十人,山庵约百余人。
  三、畲民之生活
  (一)职业及出产
  畲民率皆务农,作工者不过占百分之一二。此等作工之畲民,大部为木匠、泥水匠、裁缝及首饰匠之类。因其他畲民,每日孜孜于农田,而于造屋女红等事,均无暇顾及。故此等工人,即应此种需求而生焉。
  畲民多处深山穷谷之中,欲望低小,需求简单,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其余各种低度之消费如烟酒等物,亦多为自己所生产,不必仰赖外界之供给,故其需于商人者甚少,而畲民经商者,亦不多见也。
  畲民之出产,以山地农田生产之番薯为大宗,米麦次之;菜蔬茶业烟草之类,为其副产,鸡鸭鱼兔之类,亦甚多。此等副产物,率供自己食用,有余,则由妇女挑入市中,易币以购各种棉纱布匹等物什而归焉。
  (二)家庭状况
  (甲)家庭之组成畲民家庭组成,与汉人无异,亦为父系制。族有族长,以处事公正,能孚众望者任之。家有家长,以辈分最高者当之。兄弟能自立者,即行分居。女子无承继权。无子者得抚嗣子。赘婿习惯,亦极常见。过继嗣子,或招纳赘婿,先从本家选择而次及于本族。如本家本族子弟均无当意者,得以外姓子弟充之,然绝不与汉族发生此种关系。婚姻仍是一夫一妻制,对于女子贞操观念,亦甚重视也。
  (乙)家庭之经济畲民家庭经济,纯为原始农业之自给自足经济,并无大量储蓄,且均是小农,家有六十亩者甚少,近来与汉族接近,结果陷于永受压迫之佃农者颇不少,而畲民受制于汉人者,亦以此为最酷。强行加租,勒摊公债,或巧立名义,多方攫取。故畲民终年辛苦之所得,本已难圆一己之生存,经此额外之剥削;生活愈陷于窘境,其情实至可悯!
  (三)日常生活
  (甲)起居。畲民山居僻远,无钟表以计时刻,唯以太阳之出没为标准,每日黎明即起,服役家庭劳锄,早饭后携工具赴田间工作。有时男子作家中杂务,兼看管房屋。婴孩亦由其母携往田间,如有碍工作则置之草堆中,任其啼哭,非至定时,不哺以乳。日午始饭,饭毕,复工作如故。日暮晚膳。稍息片刻即睡。此畲民日常生活之大概情形也。
  (乙)饮食。平阳畲民之主要食品,厥唯番薯,无论早午晚餐,均必具备。虽偶亦食米,然不能引为常例。佐膳之菜蔬鱼肉,大半为自己生产。鸡及鸡卵为待客上品。于酒为其特殊嗜好。家常饮食类多简单,有客则招待甚丰,鲜鱼、大肉、绝无吝啬,且其烹调技术,亦殊不恶也。
  (丙)衣饰。畲民服饰均极简朴,布衣温饱,颇存古风。平阳虽不产棉,但买纱自织,非惟国货,且是土货。惟妇女系腰之绿色带子,间有用丝质者。衣多黑色。女衣之袖口襟边及鞋面,均喜织以红绿花纹,色鲜而纹繁。男衣式样,与汉族乡人无异。女衣长及膝,袖口以红绿相间之布条,作假袖四五层,致其来源相传,是裹昔内衣袖较外衣长,观袖口层数之多少,即可知者衣之多少,其后乃作假袖以炫其着衣之多,降至现在,乃成饰品云。颌下领口左右系红球两个,相传是昔帝后装饰。鞋有二式。鞋头有作方形者,有作六角形者,满织花纹。平日无论男女,均赤足不穿鞋袜,盖节省也。
  妇女之装饰,除衣服外,尚有钗钏之类,以助其美。顶上有帽,以二英寸许之毛竹管制成,外裹以布,上置以长寸许之长方小板,板之两端,都以珠穗,两旁复赏以长珠串,经耳际垂于两眉。帽下周围,更以银制之花,遍插头上,复有珠串由前额垂及眼际。
  此帽颇似古昔帝后之冠冕,惟近因欲避免人嘲笑,已不复作此种装束矣。其余耳有耳环,指有约指,一如汉人。
  (四)居住及卫生
  畲民不喜居住平地,多藏身山间及深谷中。所居房屋,亦与汉人无殊。家庭经济较宽裕者,屋以木建,上覆以瓦,房屋每所约在十间左右。贫者则结茅舍以居之,但听居之瓦屋与草房,均未能得充分之光线与空气,既黑暗,又少通风之处。因彼等脑海中,没有卫生二字之观念,顾畲民体格甚强,患病者极少,其享寿七八旬者,数见不少,此盖由其终年从事劳动所致也。
  四、畲民之教育
  畲民几乎全数业农,生活于深山穷谷之中,绝少与外间相周旋。故其家庭教育之课程,不过为种田牧畜诸般技能而已,而此耕种牧畜技能之养成,与夫所主谓勤苦诚实等做人条件之具备,均一任其自然发展,鲜有由父母兄长加以训道者,实言之,在畲民中实无所谓家庭教育也。
  至言学校教育,实无萌芽可言,畲民能在学校读书者,不过千分之一。据云福鼎有一蓝姓、钟姓,平阳亦有一蓝姓、钟姓,曾卒业于高等小学。又有二钟姓卒业于中学及师范。
  以数万之畲民,仅有三数人曾受中等教育,亦可怜矣。惟近来有畲民渐送其子弟与汉人共读于私塾者,平阳灵溪之县立南港小学,亦有数畲民儿童入读,在该校三百儿童之中,出类拔萃者,有二畲民儿童与焉。甚聪颖而活泼,为全校儿童所信服,曾被举主持课外活动之自治组织,平日操行均列甲等。由此可见该族本来天赋,并不下于汉人,特为环境所束缚,无由发展耳。此当局所应积极注意者也。
  五、畲民之言语文字
  畲民有其特殊之语言,外人称之为畲客话。此项畲客话,颇类国粤音,而甚难解。外人熟习畲客话者甚少。畲民多能操两种以上语言,其自相对话时,用畲客话,其与当地汉人会谈时,则用当地之土话。平阳南港人民多用福建话,畲民亦能熟习福建话与其应付。
  闻昔日畲客,亦有其特殊文字。字多象形,现已失传,渐以汉字代替之。但识汉字者则仍甚少,此因文字之在该族,应用当不甚之故也。
  六、畲民之习俗
  (一)婚嫁
  畲民婚嫁习俗,今昔各殊,兹略述于此:畲民以前婚姻之构成,当事人有绝对自由权,男女相悦即可订婚,父母无不同意,但请媒人为形式之介绍,再依男家之经济状况而纳彩礼若干,无所谓生辰八字红帖合婚等习俗之拘束。订婚后经相当时日乃义迎娶。迎娶前一月,出嫁之女子,必至各亲戚家与男女亲友唱歌和答,以示其将嫁之意。吉期率皆用花轿接送新娘于男家,间亦有新郎至女家亲迎者。新妇进门,先拜祖宗挂图,次拜天地。一方欢宴来宾,一方新郎新妇相将携手入山,至极幽静处纵情谈笑,尽一日之乐而归,于是夫妇之名义始告成立。
  现因渐与汉族同化,其习惯多仿汉制,由绝对自由,变为相对自由,必得父母之同意,如父母不予赞同,婚约即归无效,即或家长同意,而彼等生辰不合,仍不得婚配。至其唱歌入山习惯,除居住深山之畲民外,均已不复保留矣。
  (二)丧葬
  畲民丧葬,渐趋于汉礼,相差甚微。间仍有其特殊处,如死者之近亲属,傍坐敲竹杠而哭之,哭声抑扬,颇合节奏,当地因有人以为人死唱歌之误传。死者家属,仍请该族之法家,披发舞剑踏罡步斗以超度亡魂。尸身置于棺中,藏于山洞,越三年劈棺收骸,装于瓷瓶,埋置山洞,或土坑,以享子孙之祭扫。
  (三)迷信
  畲民颇信鬼,每逢疾病,不问医药,就请族内术者捉鬼。如属厉鬼,则不敢捉而向之请求。供奉之神像,亦颇难与汉人分别,惟所奉祀之神虽多,但无财神,此其特黠耳。
  每逢六月初六,必入水一涉。出门忌逢三七之日。此种迷信来源如何,则不可解。
  (四)嗜好
  酒之于畲民,似已成为亚于番薯之必需品。无论大小男女,均嗜之如命。每家必藏酒若干,以备日用。此外,烟之一物,亦为该族特殊嗜好。畲民八九岁即养成吸烟之嗜好,十五岁以后,几乎人各一烟袋,与谈话时,呼呼之声不绝。尝见一青年吸烟,可连续吸至十余筒不辍。小儿偶见地上有香烟头,纳口中吸之,观其鼻孔出烟,深长吸气之状态,殊令人发笑也。
  畲民除烟酒嗜好外,并无吸食鸦片之恶习。至赌博一事,则在该民族中严为厉禁。
  (五)特殊习俗
  畲民之特殊习俗甚多,惟近来与汉人日趋同化,能长久保持者甚少,兹将至今仍保留于该民族中之特殊风俗,略举一二,以供研究民俗学者之参考。
  1.畲民兄弟之间,可以代行夫权。倘兄死,未娶或已稣之诸弟,如征得寡嫂之同意,得对其行使夫权。惟第一子仍归兄亲。如诸弟中无当嫂氏之意者,可待诸弟之主许可,而招同族人为赘婿。如仍无适当者,请求族众之同意,招外姓之人入赘,或改姓,或不改,但生子则归前夫。
  2.女已订婚,在迎娶之前一月,必遍访各亲戚家唱歌,以示其将嫁之意。所至之亲戚家,必广招彼之亲眷,于夜分男女两排对坐,互相唱和问答,其始,先起立鼓掌。然后坐下,男女两排,各先由一人互相歌唱问答,其词句多属言情,往往有因戏谑过分而起冲突者,故当时必有族长监视于其旁。一方被问不能对答,则由同坐之另一个代为应答。如一方应对欠圆满,即认为失败,同方诸人皆蒙羞耻。其唱和时间之久暂,由族长决定之,通常辄为一夜。如女性姿态美丽口齿伶俐往往被留至第二夜继续唱和云。
  七、畲民之民族性
  畲民民族,富有坚固之团结力与保守性,且极服从。如勤劳、诚实、勇敢诸美德,亦俱具备,实为一般汉人所难及。
  畲民平日相处,亲爱异常,无论蓝、雷、钟、李均亲如骨肉,不拘熟识与否,相爱若家人。此盖因其人数少,而所处环境又往往受外力之压迫,亲爱团结,乃一种自然之趋势。故一是同抵外侮,无论蓝雷钟李,认识与否,都能一致团结,起而抵抗之。
  山居之畲民,特富保守性,自耕自食,自己料理自己之事,与外间几老死不相往来,惟较近市镇之畲民,互以其土产入市与汉人易其必要之物品,或因耕地问题,与汉人发生佃农关系,然除此外,亦互坚壁自守,不愿多与汉族相周旋。
  婚姻一项,绝不与汉族相通,惟此种保守顽固之风气,在较近市镇之畲民,近已渐见开通矣。
  该族社会组成,亦颇简单,家有家长,族有族长,已如前述。族长为当地之首领,亦为当地一切事件解决之总头脑,具有无上之权威。族长地位之由来,非以年长,亦非世袭,乃由该族共推德高而服众望者任之。故所有畲民,对于族长之指挥命令,均极服从,不敢稍抗。外人有前往调查,非先与族长接洽说明,殊难收效,即其他诸事,亦莫不如是,此则不可不知也。
  勤劳一端,尤为目观畲民者所啧啧称道,无论男女,黎明即起,早饭后即携其工具或背婴孩赴田间工作,或入山砍柴采茶挑担拔草。女之耐劳,尤胜男子,在畲民居住区域之山间道上,随地可见肩负重担健步如飞之畲妇,往来不绝。闻该族有“女人不作工,讨来作什么?”之说,此亦可见该族女子工作之能力。
  儿童五六岁时,即随父母任摘茶放牛拔草畜兔诸般工作。总之家无大小,均有其相当之劳役,因其多事劳勤之结果,故其体格健全,女子尤著健美。
  畲民秉性,诚实浑厚,与汉人交易,分文必偿,与人约,必实践。其待贵客,切实淳厚,而少虚伪之客套。
  畲民之勇敢,亦为人所共悉,其怯于私斗,勇于公愤之精神,尤为可佩。遇有外侮,得族长之许可,即团结共赴战场,此仆彼继,绝不畏缩,虽全家赴难,亦所不惜。兹将该民族最流行之歌谣一首,抄录于左,以见勇敢精神之一斑:
  一打莫与争,二打莫看轻,三打着拼命,最后我光荣。
  八、与当地汉人相处情形
  畲客具有诚实之美德,已如前述,故当地居民均乐与之交。其与当地汉人之交往,多属于商店与顾客,地主与佃农这关系中。商店以其不违约,不短欠,认为好主顾;地主以其不抗租,不欠粮,引为良佃农。
  然正因其诚实可欺,又往往被当地汉人所欺侮。售低货色,抬高物价,鼎充赝品,为一般商民惯施之伎俩;强加地租勒派公债,亦为一些地主绅士常施之奸谋。善良之畲客,惟有听其欺蒙与鱼肉而已。更因该族居处之僻塞,进化较迟,其一切风俗习惯,装饰服用,俱显该族特殊之风气。其民族本富保守性格,今陷此四面压迫之环境中,益增其对外界交际之避回,而阻其文化之进展。故畲民与当地汉人相处之情形,自一方面言之,因甚融治,而自另一方面言之,则殊形隔膜。此则负有训练民众与领导民众之责者,所应更加注意也。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平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