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族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21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族村
分类号: K925.5
页数: 20
页码: 250-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族村的情况。其中包括民族村设立、重点民族村简介等。
关键词: 温州市 畲族 民族村

内容

一、民族村设立
  民族村是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数30%以上,经县级人民政府认定的少数民族行政村。民族村的设立,是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护法》规定,是除民族乡、镇外,聚居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具体体现。1995年前后各县开始设立,2004年3月,全市有148个。至2015年,温州市因行政村调整,小村被合并,全市剩113个,其中回族村7个,余皆畲族村。
  与民族乡镇一样,民族村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数量较多,保持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经过20多年的建设也成为瓯越大地上一颗美丽的明珠。对民族村的两委班子,尽管相关条款规定:“应至少配备一名少数民族村主要干部,两委委员中尽量多安排少数民族干部。”但因村干部民主选举产生,竞争性很大,虽然组织上有安排人选,但真正当选者有限。
  二、重点民族村简介
  左溪畲族村
  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位于县境西部,因左溪流经村中而得名,距镇政府1公里。
  左溪村虽然临近司前,但有朱家潭、阳畲等11个自然村分散在高山、深谷13平方公里范围内,偏僻路远,环境恶劣。1995年,全村1116人,其中畲族人口982人;耕地面积552亩,山林面积14862亩,是全县最大的畲族村。
  1952年,左溪单独设乡,称左溪乡,1956年被撤并入司前乡。2004年,全县行政村调整,原筱条民族村和毗邻的百丈镇叶垟村叶山寮自然村并入。2015年,全村1976人,其中畲族人口128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5%,耕地890亩,山林面积18000亩,不仅是泰顺县最大的畲族村,也是温州市最大的畲族村。其建设成就受到省、市民族、统战、扶贫等部门领导的好评,也推动温州少数民族地区下山脱贫工作开展。
  左溪是县林业重点基地村。解放后首任村支书雷益亲带领村民开始垦荒造林,栽种松、杉木,造林面积3000亩。1976年,司前乡书记钟掌早和乡村干部自带铺盖在左溪源头下稔厂一带帮助植树造林6000多亩。1990年,女支书蓝玉聪带头和村妇们在公路沿线山头营造“三八妇女林”300亩。1991年,林业局与左溪创办联营林场,以投资合股、按比例分成形式,造林3000多亩。同时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社员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政策落实,丈量面积并登记造册,颁发山林权证,激发村民和村集体投入人力、财力、精力管育山林,严防偷盗,保证树木生长。
  2015年,全村山林面积18000亩,木材蓄积量282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5%。全村人人都享有生态公益林补偿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村开始建设机耕路,村民不怕村小分散,自觉投工献料,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后建起左溪至阳斜、国公堂,左溪至包坑底、芭蕉塆等6条通自然村机耕路,总投资300万元,总全长40公里。建起三大岭脚桥、左溪桥、三八妇女桥等4条水泥桥梁。2005年后,投入500多万元,全村道路优化,拓宽路基,路面全部硬化,通车路程达40公里。1986年村里开始自来水工程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20万元,90%村民饮上清洁山泉水,加上部分用毛竹筒等引水方式,2010年全村解决用水问题。
  农耕苦读,人才辈出。1950年办起左溪小学,1951年开办高山顶上的阳斜小学。聘请罗阳高中平老师任教,全村22个小孩全部入学。1956年建起左溪小学,学生100人,是全县最大的民族小学,教学成绩好,经常得到县教育部门表扬。1982年被喻为“畲山红烛”的畲族教师李柽,就是在左溪阳畲畲族自然村从教20年,身患重病不休息,直至倒在讲台,把生命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1984年教育鼎盛时,全村有阳畲、芭蕉塆、左溪3所学校,10个班,学生323人,教师12人。到2015年,全村共培养出大中专毕业生100余人,其中县级干部2人(雷必隆和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志清),全国劳模1人(县人民医院曹吴芬),机关单位干部职工80多人。
  搬迁脱贫,建设民族新村。左溪畲族大多居住5—10里的高山深谷的17个自然村中。1992年,在县民族科的支持下,村两委开始贯彻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根据群众迫切要求下高山、出深山,到中心村来的意愿,在左溪宫门前溪滩上建大堤,围垦填基建民族新村。1994年,填滩6亩,56榴地基,安排阳畲、国公堂等自然村60户,280人在此建房,取名“左溪民族新村”。1995年8月,王玉明县长、黄正强副县长及计经委、土管、财政等部门领导60多人,在左溪召开“民族新村建设现场会”,各部门同心协力建设新村。年底房子顺利建成,村民搬入新居。而后新村二期、三期工程建成,共搬迁130户,528人。特别是左溪民族新村建设,推动了少数民族下山脱贫工作在泰顺县及整个温州民族地区蓬勃开展。
  种植葡萄等果业,发展农家乐。2006年,村支书蓝学许带头种植葡萄、美国提子等,供游客自行采摘。雷茂贤等也仿效种植,形成200多亩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区。2009年,村民蓝积亮种植樱桃成功,采摘者众多。基本上不需要上市就被游客采摘完,且价格还高于市场价。他们的年收入有8万—12万元。
  2006年蓝学许利用自家房屋开办“山里人家”农家乐,2009年雷茂贤开办“畲寨农家乐”,以畲家土菜、自酿农家酒赢得顾客,收入颇丰。到2015年,全村共有田源、陶源、水上人家等6家农家乐,从业人员50多人。
  少数民族特色村庄建设。2007年以后,左溪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以蓝学许为支书的村两委年轻班子,带领全村人民大力进行新农村建设。聘请浙江求新建筑公司专家进行规划设计,分步实施,到2015年,共争取到民族、扶贫、城建等经费3000多万元,在总面积3平方公里的中心村,建起村大门、生态公园,依左溪两岸,建亲水走廊3公里游步道。民族新村的房屋外立面统一装饰上仿古木门、窗台,房顶用蓝色琉璃瓦覆盖,墙面漆成米黄色,非常喜庆。
  在左溪民族新村对岸,拆除原来破旧的危房,新建畲乡小院。每幢高4层,占地106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住2户,共34户,180人。沿溪一字排开,按照“土墙青瓦蓝腰带,加檐加顶加上盖”的美化设计思路,交相辉映,加上村中心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畲族文化广场,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气势,力创“浙江畲族第一村”。
  1990年左溪村委会荣获“泰顺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11年荣获“温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1966年10月,村支书雷益亲作为泰顺少数民族代表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等的接见,村支书蓝玉聪、蓝学许分获1998年、201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培头畲族村
  文成县黄坦镇培头畲族村由培头、呈山底、梅树岗、牛塘4个自然村组成。2000年,全村170户,771人;雷姓210人住牛塘,其余均是钟姓村民。1992年前,培头隶富岙乡。1992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隶黄坦镇。2004年,全县行政村调整,红星大队并入。2014年,全村1360人,其中畲族810人;耕地1006亩,山林1580亩,是全县最大畲族村。距黄坦镇5公里,56省道未开通前距县城28公里,2011年56省道通车后为10公里。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钟世英公(奇元公三子)、钟世雄公(奇元公四子)两兄弟从平阳县陶岙(今山门镇大岙村)迁来培头,后分一支迁呈山底。世英居培头为培头村始祖,世雄居离培头5里的呈山底,为呈山底始祖。
  雷姓始祖雷世张公,于清康熙时从上垟迁居牛塘。培头属山区,1980年前的培头村,生存方式是传统的种田加养猪,交通闭塞、经济困难。
  改革开放后,村两委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基地建设,发展雷竹、板栗、桃子、养兔等产业。2001年钟一兴等筹资20万元建养兔场,存栏兔6000只,全村有各种基地300亩。2011年退休干部钟金莲自己带头并发动村民种植降血糖功效的中药“青钱柳”,全村种植面积300亩,并成立圣山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出青钱柳面条、粽子、糕点等,前景看好。2012年村民钟维久、钟维好兄弟与20多户农民成立畲家乐合作社,土地入股200亩折价300万元,现金300万元,共600万股金。种植向日葵、油菜、黄秋葵、樱桃、蓝莓等观赏植物和水果,打造“一年四季有花赏,春夏秋冬有果摘”的农业观光采摘基地,吸引游客,培养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
  自力更生建设美丽乡村。1990年开工建造培头至呈山底2.4公里简易公路,之后牛塘自然村也开工建造至培头5.6公里简易公路,全村畲民上至七八十岁老叟,下至十几岁孩童都上工地。在没有经费补助、没有大型挖掘机的情况下,硬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于1996年底使公路通车。打开山门,便利竹、木资源外运。2015年后实施康庄工程,通往各自然村的公路均硬化。
  2011年,村里开始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建设方面,拆除培头中心村破旧住房,统一规划,建成新房80多间,楼高3—4层,街道路面硬化,呈现美丽山村雏形。2012年,随着培头村名气的提高,筹资500多万元,在村口建起16000平方米大型广场,用于大型歌会,平时兼作停车场。在钟氏宗祠前又建畲族风情广场,800平方米,用于祭祖和中、小型歌会场地。还有木结构村大门和两处畲族文化宣传长廊,展示培头村积淀深厚的人文历史。钟邑锋又投100多万元巨资开办“金钟山农家乐”,带头搞民宿民居,吸引游客来畲村品尝农家菜、旅游观光。到2015年,民宿已发展到8家,可满足300多人吃住。
  弘扬钟德彰民国时创办“崇道小学”的优良传统。钟德彰民国时创办“崇道小学”(培头小学前身)在第四章的“民间办学”条目中已述。培头小学1949年后一直是县里重点村小,教学质量高。1996年,在挂钩结对单位的支持下,新建培头小学教学楼和综合楼,改名为“培头民族小学”,为寄宿制,外乡镇的畲民都纷纷送子女来就读。2001年,全校住校生100人,教职工21人,是文成县唯一的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成立书法、美术、武术等兴趣小组,增添图书仪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书法,在全县小学生铅笔字、钢笔字比赛中常常得奖。
  2010年后,又投资136万元,建学校综合楼700平方米和塑胶跑道等,种花草美化环境。
  重视畲语畲歌的传承,学校聘请文成县非遗传承人钟维禄为教师,开辟第二课堂,学生穿畲族服装,学讲畲语、唱畲歌、跳畲舞。现全校学生都会用畲语会话,为畲族文化进校园,从小学生抓起,开了好头。2015年,全校有学生220人,其中畲族学生145人,教师17人,是文成县唯一的村校。2005年钟政龙老师荣获省第十四届“春蚕”奖,2006年周雪艳校长获第二届温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畲族文化重点基地村2005年后畲族文化受社会青睐,培头村热心人士钟炳村、钟维禄、雷美秀、钟聪联等经常聚一起演唱山歌、排练舞蹈、三月三节庆时组织演出。2006年,村里在呈山底大厝举办“三月三”歌会,来客近1000人。而后每年农历三月三都办。文成县轮值“瓯越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节”时迎宾乐队、婚俗表演等都是以培头村民为主。2013—2015年每年的三月三,村里举办歌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旅游局联手,引来旅游团。2015年就有200多桌游客订餐,收回部分餐费,减轻经费负担,又扩大影响。
  2002年,钟维宗、钟金莲等退休干部多方征集,开展文成畲族历史文化调查,先后出版《畲族民歌选》《文成畲族历史调查》等书籍。2012年,原籍培头的泰顺民族干部钟炳文先后出版《畲族文化泰顺探秘》《浙江畲族调查》等。2013年原村支书钟维禄出版《畲语民歌》。这些书籍为丰富畲族文化、推动畲族文化的弘扬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建设最美温州文化礼堂。建于1771年的培头钟姓祠堂,是文成畲族为数不多的宗祠。1950年迁居泰顺的钟义明,在经济非常困难的1980年捐资500元交给钟炳吴修理祠堂,表示孝心,他是第一个捐资者。2010年,众宗亲筹资大规模修缮,收集到畲族生产生活农具、用具、服装、古籍等,布置展示展览,设立山哈讲堂,成为县里重点文化礼堂。温州市民族宗教局、文成县多次在此召开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新农村建设讲座等。2012年以来,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逍女士及她的研究生多次到村调查,挖掘畲族文化,编写《超越大山——浙南培头村钟姓畲族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专著,将培头深厚文化底蕴总结展示。培头钟氏宗祠已成为文成县乃至温州市宣传展示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温州市小有名气的农村文化礼堂。
  人才辈出 培头畲家儿女自身努力,学业有成,不少人成为国家干部和单位职工。副县级以上有钟金莲、钟维枢2人,局级以上有钟永亮等4人。尤其是文成县民族科科长一职,村人钟金莲、钟旭光、雷奎亮、钟邑锋(任宗教科科长)、钟聪勇5人曾任过,这在温州市内是不多见的。其他部门干部、教师等计60多人。
  培头是诉讼人才之村,钟大儒、钟德彰、钟盛林等都是温州畲族地区有名的民间律师,在浙南一带打赢许多官司,保障了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培头是革命根据地村。抗日战争时期就成立中共培头村党支部。1941—1943年,发展党员5名。村民钟维楷1941年至1952年连续担任党支部书记。至解放时全村有党员25人。2015年村内有党员50人,是中共温州市委“红色工程”的试点村。
  村里的市、县级非遗传承人有钟维禄、钟怀超、雷美秀、雷长法、雷德花,钟聪莲等,是全市非遗传承人最多的村。
  2013年村主任钟松夏当选温州市人大代表。2015年培头村被授予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富源畲族村
  苍南县岱岭畲族乡富源畲族村位于县城东南部,是2001年6月由原来的南山、龙凤、斗湾、朗腰4个村合并而成,恰值“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故名“富源村”。2015年,全村总人口1501人,其中畲族570人,占比38%。耕地面积970亩,山林面积2920亩,是传统农业村,也是革命老区村。距马站镇2公里,距县城30公里。
  一村一品,水果兴村。1980年,开始种植蘑菇、四季柚、黄栀子等。到1996年,全村种植蘑菇120万筒,四季柚500亩,黄栀子300亩。高山茶叶360亩,创办了全乡第一家制茶厂——朗腰茶厂。注册“苍南翠龙”商标,年产值近百万元。
  2010年后,村两委根据一村一品发展战略,确定以水果业为重点。在统战、民宗部门资金扶持和果农精心管理下,连片开发种植特早熟温州蜜柑1000亩,长势良好,已成为市级柑橘精品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设美丽畲村。1986年全村动员建设6公里长的龙凤、朗腰机耕路,并逐步优化硬化。建水池9座、铺水管15公里,保证全村村民用水安全。建三面光渠道2公里,农田旱涝保收。2001年在中心村建下山脱贫点,120户400多山边畲汉村民迁此,人口聚居。建公厕7座,安装路灯,绿化中心村。
  2012年,筹资60万元,建设村两委办公楼兼村民中心,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内设老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为年轻一代学唱畲歌、弘扬畲族文化创造了条件。还在全村公路沿线外墙统一装修,绘上畲族农耕、历史文化的彩图,美化村庄。
  建设畲乡,旅游强村。2013年后,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打畲族文化牌,发展乡村旅游。村里拿出土地,建起乡游客接待中心、畲族风情文化园、民俗博物馆等民族特色建筑物。富源村成为岱岭畲族乡乃至苍南县的民族旅游重点村。2016年农历三月三,浙江省第三届畲族风情旅游文化节暨温州市第七届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在富源村举办,优美动听的畲家歌舞,美丽的畲乡风光,受到参会来宾的赞扬和好评。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10350元,摩托车、小汽车入户率达50%左右。
  2006年富源畲族村被评为苍南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5年富源村主任陈书宝被授予温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里还有省级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瑞桃等。
  九岱畲族村
  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九岱畲族村地处平阳县西部山区,全村3.3平方公里,有黄家坑、深湾、国宋、宜山和九岱5个自然村。2015年,全村218户,920人,全部为畲族。雷姓611人、钟姓333人、蓝姓86人,是全县最大、全省人口最纯的畲族村。全村耕地面积366亩,其中水田105亩、毛竹林300亩,是一个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的农业村。村委会驻地国宋村,距乡政府4公里。
  九岱村开基历史很早,迁此已有300余年。但1980年前,平阳西部山区交通不便、偏僻闭塞,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贫困。
  改革开放后,在上级党委和政府关心支持下,畲民用自己勤劳双手改变落后面貌。1996年,投资30万元,建造乡政府所在地到国宋自然村3.7公里四级通村公路。2000年,在民宗局、爱卫会等单位支持下,投资10万元,对全村水管进行更新改造,每户都安装水表,专人管理。从此1000多村民彻底告别“吃田边水、溪边水”的历史,保证身体健康。2002年,全村进行农村电网改造,村民的电费从原来的1.3元/千瓦时降至0.53元/千瓦时,减轻电费负担。空调、冰箱、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器进入畲山。全村安装程控电话100部,解决信息闭塞难题。2006年,投资200万元,对原通村的四级公路进行等级设计,拓宽路面,全部水泥硬化,路况更好,出行不再难。
  1998年,建造水泥钢筋结构的村委会办公楼500平方米,有党员活动室和畲族文化室,购置电视机、影碟机、办公桌椅,党员活动、文化活动、村务活动都有了自己的固定场所。1999年,建立敬老院九岱分院,全村86位老人有了自己的家。2013年,村民参加新农合达100%,实现孤寡、特困户、低保全覆盖。现全村有党员23人,解放前的地下老党员5人。
  重视民族教育。民国时期就在九岱宫里设立国民学校,50年代初创办村小。1985年,在宜山村新建有4个教室、500平方米的新校园。2000年,时全村有4个班级,学生81人,教师6人。2002年,畲族教师雷顺林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2015年,全村大专以上文化水平50多人。
  2008年,雷美红任村支书后,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村进入新的发展期。清理全村露天粪坑15个,建成冲水式公厕3座。建起垃圾中转站3座,疏浚溪涧,筹资100万元,建起通往顺溪镇公路5公里,公路边全部加装安全护栏。
  全村毛竹技改面积400亩,竹、笋效益比原来增加2倍。60户畲民投入25万元建成300亩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建成油茶基地200亩,杨梅基地300亩。成立九岱牛羊养殖、九岱本地鸡养殖等专业合作社。这些都已陆续产生效益,成为村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靠山吃山。
  2008年后,村两委积极进行民族特色乡村建设,投入400万元进行全村房屋外立面改造。全村公路沿线房屋立面改造,统一样式设计、仿古窗台木门,总面积36000平方米,并绘上反映畲族生产、生活的农耕精美畲族壁画5000多平方米,使游客一进村就感受到浓郁畲族风味。安装具有民族特色的路灯100盏。山村路平了,灯亮了。2015年,摩托车、小车入户率60%以上,山区呈现代化气象。
  打好畲族文化牌。发挥村民喜爱唱畲歌的传统,经常组织大家练唱、传唱,以老带新,在全村形成氛围。2010年投入200万元,建成2000平方米的畲族文化广场。2013年第四届瓯越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节在青街举行,九岱村设立分会场,1000多名畲汉同胞共同参加文化盛宴。
  2011年村主任钟炳斌当选平阳县人大代表并被评为县优秀党员。2013年九岱民族村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小康村。村党支书雷美红2012年当选温州市政协委员,2014年荣获平阳县美丽乡村建设带头人称号,2015年又被授为平阳县优秀村官。
  后姜回族村
  瑞安市马屿镇后姜回族村位于飞云江下游南岸,地势平坦,距镇政府2公里,距市政府20公里。2015年,全村256户,1021人,其中丁姓回族157户766人,占总人口的75%。
  后姜回族先祖于明中期从福建迁入,1982年经批准恢复回族民族成分,是瑞安市丁姓回族主要聚居村之一。全村耕地314亩,人均不足3分(0.3亩),人多地少,属传统农业村。
  与时俱进,办厂经商 改革开放后,村两委把重点放在引导回族青壮年办厂经商上。先后办起眼镜、服装、食品机械等企业10余家,依托马屿镇全国眼镜之乡的优势,2000年后全村有300余人长年从事眼镜、服装和食品机械等产品销售。村两委积极帮助筹措资金、办贷款、办证明等,为企业和外出户提供服务,使其安心办厂和经商。企业则安排村民就业100多人,实现双赢。外出经商者收入少则五六万元,多则二三十万元。
  同时,村两委鼓励村民种植蔬菜和甘蔗等经济作物。2005年全村种植甘蔗亩产4000元、毛芋亩产5000元、大棚蔬菜收入108万元。并成立蔬菜协会,提供种子,培训种植技术。协会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结账,让生产和经销户都放心。
  2011年后,村民丁朝敢创办瑞安市维佳洁具有限公司,建有厂房4000平方米,工人60多人,年产值2000万—3000万元。丁廷国创办浙江圣井电力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下设新源电力设计工程设计公司等,从事小区电力安装工程、路灯、照明等业务,有工人300多人,效益好。每年上交国家税收200万—300万元,是瑞安市的税利大户之一。
  1997年,村党支书丁明龙带头捐资2000元,筹资20多万元,拆掉危房建新房,改善人居环境。从1998年开始,对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予以奖励,数额每人2000—3000元,激励学生刻苦用功。到2015年,全村大专以上毕业生80多人,国家行政企事业干部职工40多人。
  2000年,村里开始大力进行美丽家乡建设,先后投巨资3000多万元,拆除露天粪坑160座,清理村中池塘3个计3000平方米。新建公厕4座,沼气化粪坑1座250立方米,排污管道2000多米,实现雨污分流。新建村委会办公楼3间4层520平方米,设党员活动室、文化图书室等。主要道路两旁和河流两岸均实现绿化,面积达8000平方米。村中心区绿化覆盖率25%。村中主要道路硬化率100%、路灯亮化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回、汉村民都对村庄的变化满心欢喜,盛赞村两委造福村民。2006年,全省少数民族小康示范村现场会在此召开,省民宗委领导钟小毛、陈智慧,市领导陈爱华、葛益平,市民宗局领导王宁等100多人参会。后姜的成效,受到与会领导和代表一致好评。
  2010年后,村里加大力度进行新农村建设,投资120万元,建起后姜村回族文化园,内有回族标志的雄伟牌楼及凉亭、休闲长廊等,展示后姜村的历史和浓郁的乡土文化。
  2006年后姜村被省民宗委授予“全省少数民族小康示范村”光荣称号。2006年村支书丁明龙获得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并被选为温州市第十届人大代表。
  玉塔畲族村
  泰顺县彭溪镇玉塔畲族村位于县域东南端,和福建省福鼎市叠石乡相邻,距镇政府8公里,距县城80公里,是一个偏远山区的纯畲族村。2015年,全村128户,559人,雷、李两姓畲族占99%。全村辖上厝、下厝、李厝3个自然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0亩,山林面积3080亩。上、下厝居民均姓雷,李厝居住李姓畲族。
  玉塔村名 村中高岭土洁白如玉,是烧制陶器的上好原料,故称玉塔。北宋时,村中瓷窑遍山,是历史悠久的陶器生产基地。
  玉塔原属五里牌乡,1999年确定为畲族村。2004年被并入彭溪镇,是该镇唯一的畲族村。
  迁基历史早,人丁兴旺。玉塔雷姓有下厝和上厝两个支系。
  下厝雷世贵支系,始祖雷世贵公于清顺治年间从平阳县青街九岱黄家坑迁泰顺县雅阳莲头金狮垟,后转迁玉塔下厝定居。子孙繁衍已13世,现村中有近200人。
  上厝雷世斌支系,始祖雷世斌公于清乾隆年间,从平阳县李家山迁来。子孙今已繁衍10世,现村中有180多人。
  李厝李姓畲族系苍南莒溪镇上村李姓后裔,清乾隆年间迁来,今已繁衍到“荣”字辈,11世。现村中有160余人。
  重点茶叶村 玉塔村内有泰顺县第一个国营茶场——玉塔茶场,它于1959年建场,经几代人努力,现有茶园面积3000亩,是本县最大的茶场。玉塔依傍着它,种茶、制茶历史较长。1980年后特别是2005年以来村两委把农业发展定位在茶叶上。在农业、民族、扶贫等相关部门支持下,整改老茶园,种上新品种“金牡丹”“金观音”等名茶250亩,使全村茶园面积达800亩,人均1.5亩,人均占有面积全县最大。2013年以来,全村茶叶产量稳定在160吨,收益200万—300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5万元。茶叶最多的农户李宗步、雷华唐等,茶园80亩,年收入20多万元。茶园50亩以上的村民10多户,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家家户户都有茶叶收入,最少者年均1万—2万元。玉塔已成为泰顺重点产茶村,是名茶“泰顺黄汤”的传承基地,村主任李宗楷是制作“泰顺黄汤”名茶的代表性传承人。
  建设“浙闽山哈第一村”。玉塔村畲族文化底蕴深,全村人人都能讲畲语,日常村民都用畲语交流。村中保存的民间契约文书多,且品相完好,有多份入选《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国家和省卷本。近年来在“瓯越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旅游节”的推动下,传唱、学唱畲歌、畲舞氛围越来越浓厚。在村民、原彭溪镇文化员雷旭等的积极培养下,青年歌手多,雷大儒、李小霞、雷青青、雷小琴等均小有名气。村里排练的《美丽山哈》《欢迎曲》,参加县里会演,都获好评。
  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泰顺县彭溪镇玉塔畲族村美丽山哈歌会”,培养队伍,弘扬畲族文化,吸引苍南、福鼎等地畲汉同胞前来观赏,特别是2016年4月20日的第二届歌会,游客多达8000人,温州市民宗局、市少数民族联谊会肖益、蓝玉景、蓝海波等领导也应邀前来参加。村里正朝着建设“浙闽山哈第一村”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08年以来,政府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市、县民族部门又倡导民族特色山村建设,拆除有碍观瞻的棚寮、路边厕所及猪、牛栏近8000平方米,两旁道路绿化、美化,安装民族特色的灯路58盏,建起玉塔村大门,建起占地2000平方米的美丽山村文化广场,总投资500万元。
  2012年以来,筹资400万元,对村中4处50多幢民居进行外立面改造,按统一式样装修,绘上蓝腰带,畲族农耕生产、生活墙画,游人一进村,就置于浓郁的畲族风情中,惬意无穷。
  建设知青民宿 玉塔茶场是全县历史最久的知青点。1960年,温州知青陆春兰等到此插队,开发茶场,后被评为劳动模范。1977年,县知青张黎华、庄晓雅等也插队在此,为茶场建设付出汗水艰辛。2010年后,知青们每年回场相聚。2014年,村两委以此为契机,创办知青民宿,打出知青牌,现已有5家50多个铺位。
  玉塔村先后获得温州市卫生村、市文明村称号,2015年获温州市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村支书雷大良2011年获温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2014年获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2015年度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回族田园生态示范村:寮顶
  寮顶是百岛洞头里唯一的回族村。2002年9月,在原寮顶村的基础上改建为民族村,隶东屏街道。全村辖岭头、东边、西边3个自然村。耕地面积120亩,山地面林320亩。2015年底,全村有1085人,其中回族350人,占总人口的32%。
  寮顶回民始祖为郭朝佑(又名怀胜),清乾隆十六年(1751)从福建省惠安县百崎迁来寮顶隔头,子孙繁衍已历经朝、清、廉、启、国、家、修、廷、献、文、明等辈。分迁北岙、半屏、三盘、后寮、东岙、九仙等处,并有外迁瑞安市的北麂、玉环县的坎门等地,可谓是枝繁叶茂,子孙众多。2015年寮顶支系回民约2000人。
  寮顶村位于小山之顶,海岸水产资源十分有限。但民族村两委一班人积极引导村民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发展网箱养鱼、种植羊栖菜等。同时利用回民善于开拓市场的特长,2005年以来,村里重点发展铝合金加工业。全村有300多人从事这项产业,年经济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尤其是在北京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增强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10余万元。全村新农合参与率100%,保证村民的身体健康。2015年,全村人均收入13800元。
  10多年来,在市、县民族、扶贫等部门支持下,建设与拓宽通村公路3.5公里,全村每户一个垃圾箱,垃圾全填埋处理。建3个污水处理池,污水纳管率100%,并建公厕3座。建起回民特色的公园,绘上反映渔家生活的壁画。村里建起回民大妈腰鼓队1支24人,建起18人的村铜鼓队。全村安装路灯100盏,全村实现道路硬化、灯光亮化、环境美化。2011年,寮顶村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和温州市十大美丽村庄等荣誉称号。
  1995年寮顶村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村支部书记郭银生2011年、2015年两次荣获温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