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竹里畲族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206
颗粒名称: 三、竹里畲族乡
分类号: K925.5
页数: 10
页码: 211-2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竹里畲族乡的情况。其中包括基本情况、乡名、历史沿革、村民迁入、重点林业基地、综合开发等。
关键词: 温州市 竹里 畲族乡

内容

基本情况
  泰顺县竹里畲族乡位于县城西北部,其四周都是司前畲族镇镇域,全乡总面积47平方公里。
  1985年11月,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竹里畲族乡。辖竹里、上岱、何宅坪、茶坪、石角坑5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64个村民小组,944户,3312人,其中畲族1075人,占32%。乡政府驻地竹里村,距司前3公里,距县城17公里。
  2015年全乡辖竹里畲族村、茶石、何宅垟3个村,户籍人口2935人,畲族105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6%。
  竹里成立民族乡愿望由来已久。早在1958年,泰顺县人民委员会就将要求成立司前和竹里两畲族乡的报告,一同上报省人委,但省里只同意建立司前畲族乡。26年后的1984年3月,泰顺县人民政府又把建民族乡报告呈省政府,终于省里批复同意在原竹垟乡基础上改建民族乡。
  1985年11月27日,召开成立大会,宣告竹里畲族乡成立。
  乡名
  竹里原称竹垟,意为毛竹多,竹林似海洋。因为1984年前龙泉市已有一个竹垟畲族乡,为避免同名,应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要求改为竹里。
  历史沿革
  明以前为瑞安县义翔59都辖地,清至民国初为泰顺一都。1952年设竹垟乡,管辖今竹里乡的行政区域。
  1985年,原竹垟乡改建为竹里畲族乡。
  1992年前,竹里畲族乡隶司前区公所管辖。1992年全县乡镇行政区划撤、扩、并,撤销司前区公所,竹里畲族镇直属县人民政府领导。
  2004年,全县行政村调整,上岱民族村与竹里民族村合并,称竹里民族村,茶坪村与石角坑村合并,称茶石村。全乡辖3个村:竹里民族村、茶石村、何宅垟村。
  村民迁入
  竹里一带森林茂密,靠近景宁,是县域边缘。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高,偏远。千米以上山峰就有来龙头等10多座,十分偏远,人烟稀少。
  吴姓 林颚《泰顺分疆录·卷首》:“及唐宋末之乱,赋繁役重,民不堪命,流亡入山者愈多。”明永乐二年(1404),吴姓吴世德公家族因景宁县东坑“丁多田少,不利耕农,欲田美地……”,迁到“瑞安县五十九都瓦窑前外塆东头岙构小屋住”(今何宅垟),不久下移至何宅。该支子孙繁衍在张家山、何宅垟、大发垟、乌石头、长蛇岗等地。
  刘姓 刘子然公于明永乐庚子(1420)从景宁县章坑迁茶坪村后坑(祈望光前裕后之意),至今已近600年。
  罗姓 罗严助公从景宁独山后(今金钟乡)迁茶坪,今已25世,500多年,后裔分迁在石角坑、外寮、朝山等处。
  金山垅雷调庆、调光兄弟支系 明崇祯二年(1629)始祖雷调庆、调光两兄弟从景宁县鹤溪镇包凤村,先迁竹里梅花坪矴步头开基(现竹里畲族乡政府左侧大柏树边)。同竹里原居徐姓村民为邻,徐姓拿出自己门前土名水尾宫岗一片山场,共同用作烧火柴山。数年后迁到附近的金山珑定居。这是畲族迁泰顺最早的一支。从“调”字辈到“长”字辈,该支子孙已繁衍16世,近400年。分迁在黄泥岱、官坑、驮山等地。
  石盂坑—鳌岭蓝一凤支系 清顺治十一年(1654)先祖蓝一凤从景宁县四格驮磨庵(今澄照乡金坵村)迁竹里石盂坑(今徐坑白鹤渡水库大坝边)开基,十余年后迁居鳌岭(司前林山牛牯岭)。是县内蓝姓畲族迁基最早的支系。子孙已繁衍到“世”字辈,17世。
  上岱蓝士丰、士盛支系 清康熙初年,蓝士丰、士盛公两兄弟从景宁县四格驮磨庵迁到竹里上岱,该支今已繁衍到12世,属县内较大支系之一。
  石街李子春支系 先祖李子春于乾隆时从泰顺三魁黄沙坑迁到上岱石街村,子孙繁衍已达百余人。
  全县重点林业基地
  竹里地少山多,气候温和,雨量充足,适宜林树生长。解放以后,历届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林业基地建设。1974年,公社党委书记钟掌早带领社员200多人,背着干粮、被铺,到20公里远的朝山一带垦荒造林建林场。连续3个冬春,建成以松、杉为主2000多亩乡集体林场。以后又以飞播等形式补种、扩种。1998年建设生态县,积极进行退耕还林,全乡山林面积50000亩。
  同时,在“竹”字上做文章。2002年以来,在县民宗局等部门资金扶持下,对毛竹园进行技术改造,建设竹笋两用林。投入800万元先后建成2500亩竹林低碳示范园,1152亩竹笋两用丰产林示范区。每亩竹园的经济效益从技改前的280元提高到1000元。乡里毛竹尤以石角坑村的毛竹粗大高长、篾韧闻名全县。全乡毛竹立株数180万株,户均占有量全县第一。
  2015年,全乡山林面积64000亩,林木蓄积量9864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9.2%,位居全县前列。享受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等,森林已成为全乡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竹里馆 位于竹里村,2012年省工艺美术大师罗祖华,投入1200万元创办竹产业文化园,分室内竹制品工艺展示和室外种植园两部分。
  室内竹产品编制雕刻工艺展示馆,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历代手工竹编家具、农具、生活用品展示;竹雕、线刻、现代竹炭产品、竹字画展览、旅游纪念品等达120个品种,2000多件。雕刻的500罗汉图、百鸡图、五牛图等工艺品获国家级、省级金、银奖。
  室外竹文化园有各地收集种植的方形竹、圆形竹、外表黄内心黑的竹和各品种竹子,是竹子大观园,占地300亩,由温州市林业局和市科协批准兴办。
  该馆已成为全国农业、林业大学高等科研院校的竹类教学科研基地,市、县青少年森林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及观光、旅游基地,已成为温州最大的竹产业文化园。
  综合开发,建设家乡
  201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根据竹里实际,认真在“农”字上做文章,建立全县首例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孵化园”。以科技富民强乡为抓手,发挥省、市、县科技特派员的聪明才智和所在单位支持,投入3000万元,建立9个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2000亩省级油茶基地,发展特色水果桑椹等800亩。尤其是2012年引进的“浙江正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在大发垟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种植18个品种的四季特色水果180亩。
  2010年,雷圣利利用自己家宽敞的民房开办“三月三农家乐”,吃农家菜、喝农家酒,价廉味美,生意红火。到2015年已有“山哈”“万兴”“竹秀”等共4家农家乐。2015年竹里畲族村获得市级农家乐示范村的荣誉称号。县城的群众,不顾路远,驱车赶去吃饭。
  2013年,建成民宿12家,床位200铺,特别是凤栖谷,是民宿重点,游客慕名而来者众。
  201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978万元,人均收入9820元。
  在“畲”字上做文章,建设美丽畲乡。乡政府所在地竹里村,列省级民族特色农房改造示范试点村,建成1平方公里民房外立面改造,突出畲族元素,仿古外貌,游客青睐。建成330多米长的畲族文化墙。特别是投资400万元,建成畲乡文化休闲广场18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3000人,2014年4月浙江省第一届、温州市第五届瓯越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节分会场,游客达万余人。
  投入200万元,实行“五水共治”,整治竹里溪4公里长,建成滨水公园游步道等。
  水电站建设
  1990年后,股份制电站热潮兴起,先后建起茶石、双溪、大际3个较大的水电站,总装机3860千瓦。
  乡村教育
  明清时,吴姓村民就在何宅垟办书斋,特抽出养贤田一千贯租谷(8000斤),作为教育费用。是全县养贤田稻谷最多的。
  1951年以公办性质办学,校址在水碓垟村。
  1958年大并校,水碓垟小学、石角坑小学并入何宅垟小学,学生200余人,教师5人。
  1964年秋中心校搬迁到竹里村,租用民房,学生90余,教师4人。
  1985年建校舍6间,改名竹里乡畲族中心校。5个班级,学生近200人,教师13人。1985年在县统战部等单位支持下,筹资3万元,办起黄泥岱村校,校舍108平方米,当年收学生28人,2个年级,教师1人。
  2005年以后,学生数减少,学校被虚拟化。
  需要指出的是,竹里畲族学生读书非常刻苦勤奋,人才多,全县少数民族副科局级以上干部就有10多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0多人,是泰顺县乃至温州市少数民族干部最多的乡。
  畲族文化
  竹里是畲族文化的重点乡,底蕴深厚。一直以来就有民间歌手在农闲时间,自掏腰包,杀鸡、做糯米糍,邀请歌手来唱畲歌的好传统,自娱自乐,又培养青年歌手。2005年当时的乡长雷子亮、副乡长蓝剑光等就组织举办全县畲歌邀请赛,全县20多个乡、镇组队参加,中断30多年的三月三畲族文化活动再度兴起。
  2005年10月,永嘉县小长坑畲族村成立,竹里村受邀派钟海芸、钟海燕等4人前往唱畲歌助兴。2005年后,司前、竹里两畲族乡轮流做东,三月三活动逐步升温。2010年瓯越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节,2014年的省首届、市第五届瓯越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节,竹里都设分会场共同承办。乡虽小,奉献的节目却不逊于司前。村中雷君土、雷国林、钟海芸等是县里小有名气的畲族歌手,经常代表县里到外地参赛。特别是近年来注重培养年轻歌手,今已有会唱畲歌、能上台的小学生8人,使畲歌后继有人。2015年乡里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雷君土、钟冬梅、雷国林等4人。
  文礼书院 2014年竹里引进的国学教育项目,由台湾国学专家、知名教授王财贵先生主办,借用原竹里中心校教室,招有小儿、师资等班级,2015年底已有3个班100多学员。起点高,年满13周岁、能背诵经典30万字,方可入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最大年纪近50岁。王财贵已多次应县委邀请给科局级以上领导讲授国学。这是泰顺乃至温州市内第一所正式的国学学校,对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国学有重要作用。文礼书院已在茶坪村选定新址150亩,建设唐宋风格的书院,总投资为2亿元。招收各地喜欢国学弟子,力争办成全国重点国学教育基地。
  畲族文化遗址
  石盂坑—鳌岭蓝姓遗址公园 位于白鹤渡水库大坝边,距村4公里。它是鳌岭蓝姓支系迁基泰顺的第一个落脚点。经过笔者与该支族人近30年寻访、核对老墙角、古井等遗存物,于2013年经集体商议确认。
  2014年,该支族人蓝家玉、家仁、义朗、礼忠等发起,在先祖落脚的石盂坑古井旁,建成泰顺第一个畲族遗址公园——石盂坑—鳌岭蓝姓遗址公园,也是温州市第一个畲族遗址公园。公园内矗立15吨重的青辉岩大石碑,上面镌刻先祖迁基开发的碑记,教育子孙后代莫忘过去艰辛的历史。此地已成为泰顺一个重要的畲族文化旅游景点。
  有诗赞誉:
  贺石盂坑—鳌岭蓝姓遗址公园落成
  竹里畲山峰峦秀,白鹤翩翩迎凤凰。
  遗址公园新落成,源头祖脉常思量。
  景邑驮庵分支旺,石盂古井流水长。
  四百春秋风雨路,枝繁瓯越更兴昌。
  梅花垟矴步头雷姓遗址位于乡政府大楼左侧古柏边,金山垄雷姓支系从景宁包凤迁泰顺的第一个落脚点。尤其是该棵古柏,系雷姓先人所栽,根基强壮,枝繁叶茂,为全县最茂盛的古柏树。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