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司前畲族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205
颗粒名称:
二、司前畲族镇
分类号:
K925.5
页数:
16
页码:
196-3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司前畲族镇的情况。其中包括基本镇况、司前村、镇名、历史沿革、畲族迁入、从传统农业到综合发展、林业重镇、竹、木制品生产加工等。
关键词:
温州市
司前
畲族镇
内容
基本镇况
司前畲族镇位于泰顺县西北部,东临文成县,南接百丈镇,西至罗阳镇,北连景宁畲族自治县。全镇总面积209平方公里,辖司前、左溪、里台、黄桥、峰门5个社区,司前、左溪、大住、溪口、榅垟、上地、台边、叶山、里光、新北、黄桥、峰门、徐宅13个行政村。其中左溪、里光、新北是畲族村。
镇政府驻地司前村,在S52省道未通车前,县城经花坪到司前40公里,2005年S52省道红岩隧道开通后为14公里。
2015年底,总人口18995人,其中畲族人口2825人,占总人口的15%。
司前村、镇名
司前古名“池村”,是池姓村民最早在此开基。清《泰顺分疆录》记载载:如古池村,以有巡司,遂呼司前。意即:人们陆续围绕巡检司(池村巡检司)前后建房居住,在该司的前后形成一片村庄。问曰,家住哪村?答曰,司面前的村。久之,就称为司前村。
镇名以村名取之。
历史沿革
司前原为瑞安县义翔乡辖区,清时编入泰顺一都。
民国24年(1935)司前设乡,行政区域包括后来里光乡的范围。
1949年9月,设立司前乡人民政府,隶百丈区公所领导。
1950年9月,划出部分行政区域,设立里光乡,并划归罗阳区公所领导。
1952年4月,分设为左溪、司前两乡,直到1956年12月。
1958年5月,省民政厅批准设立司前畲族乡,是全省第一批设立的民族乡。
1958年9月,改称司前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恢复为司前畲族乡。
1992年5月,县行政区划进行撤区、扩镇、并乡,撤销司前区公所,里光乡 并入,设立司前畲族镇。
2011年5月,县行政区域大调整,黄桥乡和峰门乡并入司前畲族镇。
畲族迁入
司前畲族历史悠久,畲族迁入早,人数多,分布广。在镇内落脚开基的就有10个支系。
蓝姓4支 一是石盂坑—鳌岭支系。清顺治十一年(1654),蓝一凤公从景宁县四格驮磨庵(今澄照乡金坵村)迁到泰顺竹里石盂坑,数年后定居鳌岭(林山牛牯岭自然村)。该支分布闽、浙多县38个村,人数达3000多人,是本县最早、最大支系,在镇内有司前等村300多人。二是司前下库蓝敬祝支系。清康熙年间,蓝敬祝公从平阳黄山头(今苍南县莒溪镇垟尾村)迁来司前下库,在镇内有100多人。三是左溪横路蓝玉支系。清嘉庆年间,从景宁驮磨庵迁左溪横路。四是清康熙年间从景宁油田垟迁来的里光上扒寮蓝春旺支系。
雷姓4支 一是清康熙甲寅年(1674)从平阳章山(青街畲族乡内)迁司前筱条村的雷光久支系。该支是本县畲族较大的支系之一,有1000余人,在镇内有400多人。二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从景宁叶山头迁到里光旁山垟的雷起峰支系,在镇内有200多人。三是清康熙年间从景宁澄照殿源迁司前林山村的雷兆高支系,在镇内有200多人。四是清康熙年间从景宁殿源迁左溪阳畲的雷春茂支系。
钟姓2支 一是清雍正乙巳年(1725)从文成县培头村迁司前阳畲村,该支也是泰顺畲族较大支系之一,分布罗阳沙底等10余村近800人,在镇内有300多人。二是清顺治年间从景宁县山外(今澄照乡内)迁来左溪包坑村恩基岭的钟日显支系,在镇内有100多人。
从传统农业到综合发展
镇内左溪、司前、台边、里光、溪口等村,都位于左溪和里光溪两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地富庶。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因受各种因素影响,村民全年辛勤劳作,仅能勉强温饱。1980年前农村主食普遍是“番薯丝拌米”。高山少田的黄桥全乡及榅垟、上升、和庄等村,家中少劳力者,遭病或灾者,都要靠国家返销粮食救济。
改革开放后,农业实行生产承包制。农民也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种田即种钱”的观念在农村逐步树立。2004年,左溪村蓝学许带头种葡萄,形成采摘观光园。雷茂贤、黄世华等纷纷仿效,也成为重点户。2015年全镇观光葡萄园达1000亩,成为县里重点采摘区。2006年,蓝学许开办“山里人家”农家乐,供应自家饲养的鸡、鸭、兔和来自飞云湖的淡水鱼、虾及农家猪等,价廉物司前筱条,住雷姓50余户,250多人
司前阳畲村距镇政府8公里,住钟姓30多户,150余人美,深受欢迎,年收入5万元以上。后雷茂贤创办“畲寨农家乐”等。到2015年,全镇共有农家乐12家。
到2015年底,全镇共投入2.5亿元,建成猕猴桃、葡萄、杨梅、茶叶、瓯柑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3000亩,以农户+合作社+互联网模式运行,从业人员3000多人,并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业重镇
司前是全县重点林业乡镇之一,司前、左溪、大住、榅垟、叶山、峰门、徐宅等村宜林山地都在万亩以上。新中国建立后,历届乡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积极发动群众植树造林,依法加强管林,保护树木成长。
1988年,原黄桥乡与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建立联营林场,在炉西、双坑头等地建立16000亩的联营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投入资金,并派人驻场,加速中幼林和天然林抚育,推进林业生产。2006年后,延长山林承包期,核发延包证。2012年统一颁发“浙江省山林股权证”,促使村民和集体更注重人力、财力投入,管好山林。
生态公益林补偿金 2005年,政府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金额是每亩5元,后逐步提高。2010年是每亩13元,到2015年每亩26元,全镇年受益近400万元。包括村中国家干部,工作人员人人都有收益,多的家庭年收入达万余元,少则也有千余元。山林真正成为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实现靠山吃山。
竹、木制品生产加工 1950年起,村民就利用本地盛产的木头、毛竹,办厂简单加工,生产螺丝刀柄、气筒柄、雨伞柄等。
1955年,司前手工业社就在西村医院边和东村大帝爷宫开办,编制花篮等。
1958年春,本县第一家地方国营企业泰顺县造纸厂建在回澜桥头,利用松木生产书写用纸、包装用纸等。有魏运济、林克松等正式工人39人,季节工人200多人,是本县重点国营企业。
1972年,司前手工业社改称司前工艺竹编厂,生产编制工艺品妆饰盒、竹凉鞋等,有工人60多人。
1990年,镇政府大力开发毛竹产业,聘请科技人员生产研制出竹胶合板,供应南京汽车厂用作汽车、火车地板,并出口美国、日本等国,经济效益好。司前综合厂用运输社的房屋生产木制玩具、冰条、雪糕棒等,作为民族地区传统产品送北京参加民族展销会等。初步形成以木、竹产品为拳头产品的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体系。
司前工业园区 2013年,县政府在司前建设工业园区,占地300亩。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式”,代替粗放加工模式,追求质地天然化、外观工艺化,增加产值提高效益。抓住泰商回归的机遇,投入5000多万元,改建扩建。到2015年,已有企业25家,竹木加工点35个,务工人员近5000人,年上缴利税近千万元。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泰顺民族工艺厂和浙江利众竹木有限公司。尤其是利众厂占地100亩,生产“利众”牌系列竹制品,有竹筷、菜板等120多个品种,产品75%出口欧美20多国。常年有工人360多人(少数民族近100人),年产值6000万—8000万元。年上缴利税300万—500万元,是本县规模最大的企业。多次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镇内少数民族企业中规模稍大的有雷本环创办的“雷诺玩具厂”和司前竹木制品厂等。
一镇带三乡,加速城镇化
2000年后开始实施这一工程。对周边生存环境恶劣的峰门、黄桥实施整乡搬迁;对竹里畲族乡、百丈镇村民愿意来的跨区域集聚也予支持。编制镇域总体发展规划,拿出镇中心好的地段建设移民小区。
首个项目是“峰门乡整乡搬迁工程”。2003年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司前东村云寿公路两侧,推平山头,填地建造“峰门新村”。2005年1月,设计新颖、配套设施齐全的峰门新村一期230间(套)新房完工,230户、805名峰门村民搬迁入住。同年,搬迁146户、600人的峰门新村二期又开工兴建。
2005年3月,黄桥乡整乡搬迁工程,在滨江路小区开工建设。2007年底,搬迁180户、750人的第一期工程完工,750人迁入滨江小区(含石门炮台岗等处)。到2015年,共投入3.5亿元,建成和完善黄桥滨江小区、峰门新村、回澜小区、桥头畲族风情园、左溪畲家小院等多个区块,1200户、5100人迁入新居。其中2012年开工、总投资1.3亿元的畲族风情园项目,不仅是泰顺民族地区,而且也是温州少数民族地区有史以来最大的扶持项目,建筑面积33104平方米,安置240户750人。并且成立风情园业主委员会,实现城镇居民自治。镇中心25层的司前大厦,是集星级农贸市场、超市、住宅诸功能为一体的中心大楼,总投资2个亿,呈鹤立鸡群的雄姿,是温州畲族乡镇中最高的建筑,提升司前集镇的城市品位。加上先前1996年建成的三杆溪水库移民顺安新村及镇内新农村改建房、零星自建房等,到2015年,共有2200户、10800多人迁入司前。全镇1.9万人已有14350人居住中心集镇,城镇化率达75%,列全市民族乡镇之首。
2015年全镇生产总值4.49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788万元,工业总产值4018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0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0元。
民族教育
清道光时,里光村民林恕亭,就捐学田20亩办学,并立碑训导:捐田用作林姓子孙永续办学,不准它用。先辈用心良苦得到好报。村人林颚、子林用霖晚清时编写出泰顺第一本实用性强的县志《泰顺分疆录》,广为流传。在本县1988年第一轮和2013年进行的第二轮修志中,仍作为重要参考范本。
民国6年(1917),司前村陶姓筹集400担田租,在陶氏宗祠内开办学校,招收村民子弟入学。
解放后,政府重视教育事业。1952年高山顶上不到200人的阳畲3村村民自筹稻谷办起小学,聘请罗阳高中平老师任教。自制12副桌凳,22个畲族儿童全部入学。1956年秋,开办筱条、左溪两所民族小学,筱条学校设一、二两个年级段,36个学生,复式教育,徐志恒老师任教,均属当时重点民族小学。
60年代,根据毛泽东“把学校办在贫下中农家门口”的指示,各村都开办学校,贫下中农子弟入学受教育。乡有司前初级中学、乡完小,各村有村小、自然村办村校,1998年最多时全乡(包括黄桥、峰门)有学校46所,学生2253人,教师156人。
泰顺民族中学 1986年11月,经县政府批准,把原司前初级中学改建为县民族中学。当年教师48人,学生60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约占三分之一。是温州市创办最早的民族中学。民族中学重视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县民宗部门支持下,开设畲语歌,组建畲族文化兴趣小组,组织开展“学畲语、唱畲歌、跳畲舞”活动,从娃娃抓起,培养年轻畲族文化接班人。
民族中学建起畲族民俗馆,收集、展示畲族歌本、古籍、服装、特色用具等。民族中学还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代表全县参加历届全省、全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尤以高脚竞速和射弩为强项,获金牌、银牌10多枚(民族中学详见第四章的“初中教育”节介绍)。
到2015年,全镇有中学、镇小各1所,学生1512人,教师105人,并有幼儿园2所,入托516人,教师32人。成为泰顺北部主要的基础教育基地。
附:结缘英士大学
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是,1943年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为避战乱,上海国立“英士大学”南迁司前,在此办学三年,留下一段艰辛而光荣的历史,史称“英士大学在司前”。
1943年春,杜佐周任校长的英士大学,大学本部德秀楼就设在东村三层碉堡楼,农学部设东村和西村园门楼屋,医学部设下库。英士大学分部及法学系、艺专和教师家属则住里光。全校师生800多人,在司前坚持学习科研。到1946年3月奉令离开,前后历时三年。司前人民在自己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腾出房间给师生住宿,节衣缩食为学校提供蔬菜、鸡、鸭、禽蛋等,支持办学。同时英士大学师生刻苦努力,战时坚持科学研究的精神,深深感动司前村民,培养他们自觉送子女读书的良好村风。
英士大学在司前还促成左溪畲家姑娘雷瑞英一生的美满姻缘。英士大学教师童灵敏,杭州人,饭后常到离司前一里多路的左溪一带散步。家住左溪水碓自然村的雷瑞英,时年19岁,长得亭亭玉立,十分清秀。多次门口相遇后,结缘童灵敏老师,后经村人撮合,婚事一拍即合。1946年学校搬离时,雷瑞英随夫迁往杭州,供职杭州铁路局。后他们生有3女2男,子孙满堂,生活幸福。如今雷瑞英已耄耋之年,身体健康,经常带子孙们回家乡看看。她说:“是英士大学迁司前给她带来一生的幸福。”
民族医疗
1958年设立司前乡医院,集体性质,有医师、药剂师吴碎兰等13人。1962年设立区医院,国家正式医疗单位,有蔡德甫等5人。负责司前乡范围常见病治疗和地方病预防、普查等。
1958—1963年多次配合省、市疾病普查队开展少数民族地区梅毒、肺结核等的专项普查。全乡接受普查者1867人次,给予免费治疗560人次,医药费用8600元,把许多畲汉同胞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1982年后,医院承担结扎、孕环检等4项手术的技术支持,很好地完成了计生工作任务,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同时还担负着对村民、中小学生饮用水、餐饮食品卫生安全,和打击非法行医等的卫生监督职责。
1997年,镇、区医院实行合并,称司前畲族镇中心卫生院,时有医务人员18人,其中医师有毛学超等6人。1998年在西村八七路上筹资建医院1750米平方米,医疗条件得到改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增添X光机、B超等诊断仪器,医疗环境逐步完善。
2015年,医院设有妇科、化验科、防疫科、儿科、中医科、西医内科、西医外科、放射科、牙科9个科室,6大件配备齐全,病床10张。医务人员43人,其中主治医师13人,年门诊量41000人次,是温州少数民族乡镇门诊量最大者。
中心医院下设黄桥、峰门两分院,左溪、台边、徐宅、新北、上地、大住6个村卫生室。
镇内畲族草药医和赤脚医生有雷如俊、雷成和、夏成龙、钟希多、蓝祖远等。尤其是左溪村畲医雷如俊,在治疗风湿性等方面有偏方和专长。在世时常有景宁、文成等外县患者慕名来求医取药。
附:司前畲族镇中心医院历任院长名录
毛信朴(1992.05—1997.05) 彭光高(1997.06—2002.12)
毛信朴(2003.01—2005.12) 钟思平(2006.01—2009.12)
雷信跃(2010.01—2014.05) 夏国梁(2014.06—)
美化集镇,五水共治
5年来共投入1.2亿元,对回澜桥至溪口桥、广场路等路段进行道路硬化,对市场路、振兴路、民族路路面和行人道进行修缮,并聘任保洁员40人。划出停车位、斑马线,中心区域公安监控系统全覆盖。建成太阳能垃圾处理设施2座,提升垃圾中转站功能。2010年投资500万元,建成溪口污水处理厂,集镇9个村的生活污水,截污纳管30多公里长,80%实现雨污分流。2014年又投资300万元,对尾水深度处理,从而保证温州人的大水缸——珊溪水库水资源卫生。安装路灯200盏,集镇路面实现亮化。
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抓住“清三河”这个牛鼻子,对镇内的左溪、里光溪、司前溪3条溪流进行综合治理。新建加固堤防及护岸20公里,建亲水游步道5公里。开展珊溪库区环境整治,整顿采沙场。拆除畜禽养殖栏舍2.4万平方米。全面禁止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为建设宜居宜游的畲族风情小镇打好基础。镇政府2012年获“国家级生态镇”,2013年获“市级三改一拆工作先进”,2015年获“国家级文明创建示范镇”等荣誉称号。镇政府连续5年在全县乡镇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
畲族文化
“畲家没有好招待,只有畲歌迎亲人”,畲乡处处飘满歌声。2000年以前,司前一带的畲歌均是人们传唱老辈流传民间原生态的曲调,且是小规模在厅堂演唱。
2000年以后,政府引导、组织,并结合旅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逐步做大。2006年镇里举办第一届“三月三畲歌邀请赛”,全县19个乡镇组队参加,3000多人观看。尔后每年的三月三,都举办歌会,欢度节日。
2010年,温州市民宗局牵头,联手文成、苍南、平阳、泰顺四县的民宗、统战、旅游、文化等部门轮流做东,共同举办“瓯越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旅游节”。第一届于4月5日在司前、竹里两畲乡隆重举行,内容主要有畲歌、畲舞、畲族婚俗表演、乌饭宴、畲族服装展售和其他土特产销售等。国家民委,省、市、县民宗、统战、旅游、文化等部门,七个畲族乡镇领导出席,市内外畲汉同胞,旅游团队,共50000人参加,规模大,影响好,深受畲族同胞欢迎。
2014年4月3日,浙江省民宗委也加盟,称“浙江省首届暨温州市第五届瓯越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旅游节”又轮值泰顺,司前设主会场,竹里设分会场,市内外及毗邻丽水、宁德等地畲汉族3万余人共庆节日。
在三月三文化风情节的推动下,镇内的群众文化蓬勃开展。2014年8月,左溪村畲族村委会成立“左溪凤凰畲歌队”,队员有畲族青年男女50多人。聘请平阳县畲族歌手蓝永潇先生执教。教师认真负责,队员勤学苦练。2014年在全县首届畲歌大奖赛上,新创作畲歌“中国梦、畲家情”获一等奖,同时还有作品获二、三等奖。2015年编辑温州市第一张畲歌专辑《畲语歌曲》,收录新畲歌16首,制作5000张碟片分发。创作左溪村村歌“美丽左溪”,供大家传唱,是温州民族乡村第一首村歌。
2014年,投入1500万元,建成司前畲族特色的文化综合大楼,5层720平方米,除图书馆外还有展示厅、表演厅等,作为对外宣传司前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还建成左溪、溪口等文化礼堂7个,文化议场4个,组建文体队伍15支300多人。2015年,镇里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蓝玉聪等4人。
古迹名胜
池村巡检司 位于东村古道旁(距村中心桥上游100米),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置立,属瑞安县派出机构,其职责是维护飞云江上游地区治安,缉捕盗贼、逃犯,解送钱粮、编查保甲,以及防范毗邻处州矿工滋事等。官职从九品,设有巡检一员,吏一员,驻司弓兵100名,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废。
回澜桥 位于狮子脑百念潭,长85.4米,宽5.5米,高13米,三墩四孔石拱桥。是泰顺北部上通括苍处州、下达瓯瑞大道的重要桥梁。
该桥由乡绅陶化龙先生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开工,其子陶琳、孙陶鸿年、陶鹤年祖孙三代前赴后继,遭洪水三毁三建,历时28年,耗资白银8600两,终于光绪二年(1876)建成。
其桥名,清《泰顺分疆录》载:“(当时)世风不正,如江河日下,而狂澜益骄,其济岂复有人乎?吾将独力兴此役,可取名回澜桥。”意为鞭挞邪恶,匡正世风,弘壮阳气。今大桥历经风雨,仍是泰景公路上重要桥梁,造福乡民。
司前人士饶尚俊1986年诗赞:
回澜桥
池村津渡昔难通,飞架回澜贯彩虹。
四代独建铭史册,千秋业绩颂陶公。
古戏台 坐落于东村陶家宗祠边,清同治年间司前陶姓村民所建。戏台10米见方;看台长10米,宽8米,高5米,且第二层楼上还有座位。雕刻精细,样式壮观,正面两支粗大的辉绿岩圆柱上书:“莫作闲看确是人间榜样,并非幻境实为世上箴观。”显现清筑精湛工艺。1990年被拆。
里光水尾亭 位于里光村水尾公路边,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亭高9.42米,六柱楼阁式,三层三重檐,亭身不设斗拱,用叠涩法挑出远檐,檐中收缩成“崇”字形,每层檐尾翼出部分,用鸟翼造型。1990年曾重修,县级文保单位。
圆州古民居 位于台边村西山脚,占地50亩。前临里光溪,清中期江西南昌府人氏黄博十巡游至此,见良田肥沃,依山傍水,风水绝佳而开基。不久吴氏村民也在此建房居住,共同开发。其民居单门独院、典型江南农村格式。黄、吴两姓丁财两旺,鼎盛时人口达400人,1982年还有57户238人。现保存完整的还有4座院落:洋头厝、老厝、第三房厝和外厝,又称圆州古村落。近年来经修缮保护,外来参观者众多,政府将此作为本县重要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前来拍摄者多。
龟峰 又名朱坟山,位于司前村北。《泰顺分疆录》云:“秀削特耸,山后为木棉村,宋徐子云隐居山下。”
清,村贡生陶策贤诗赞曰:
登龟峰
高临绝顶接遥峰,无数村庄一览中。
自愧惊人无佳句,归来搔首问天公。
红岩瀑布位于泰景公路司前至罗阳公路红岩隧道司前出口处,为天然形成的高80多米的瀑布。丰水时,飞流直下,蔚为壮观。
白鹤山庄铁索桥 位于白鹤山庄景区内,为连接两山间的铁索桥,全长378米,是华东地区跨度最长且最高的。
白云尖 在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611米,温州市最高峰,为泰顺与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分水岭。
徐奭状元遗址 徐奭(985—1030),北宋时温州首位状元。出生于司前木棉村(今溪口)的宫头垟,大中祥符五年(1012)考取进士,由宋真宗殿试而赐封。
2012年溪口村两委挖掘整理史料,筹资20万元建状元文化展厅,2014年对外展出。
司前英士大学旧址 1943年迁此的国立英士大学,在司前的旧址主要有西村圆门楼、下库和里光分部等处。司前东村三层碉堡楼(又称第三份)德秀楼,是大学本部,杜佐周校长的办公室设三楼,门口有其撰写的对联:“背靠鳌岭千载秀,对面龟山万年青。”
解放后,德秀楼成为司前粮管所的储粮仓库和粮油门市部。
2014年泰顺县委、县政府筹资700万元,对大学本部一带1000平方米进行全面修复,收集文物设展厅布展,2017年对外开放。同时组织力量编写《英士大学钩沉》一书,46万字,图文并茂,当年的学员用亲身经历,回忆在司前艰辛的岁月,于2015年9月出版发行。
珍禽
黄腹角雉 中国特产珍禽,1985年中科院院士郑光美等发现。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唯一专为黄腹角雉设立的保护区,现有400多只。
金斑喙凤蝶 国家级稀有蝶种,列全国“八大国蝶之首”。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
司前畲族镇
相关地名
池村巡检司
相关地名
圆州古民居
相关地名
红岩瀑布
相关地名
登龟峰
相关地名
司前英士大学旧址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温州市司前畲族镇黄腹...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回澜桥
相关作品
古戏台
相关作品
里光水尾亭
相关作品
白鹤山庄铁索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