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服饰 编织 印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7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服饰 编织 印染
分类号: TS941.74;TS935;TS194
页数: 4
页码: 147-1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少数民族服饰、编织、印染的情况。
关键词: 温州市 畲族 语言

内容

服饰
  畲族的服装和妇女的头饰,是畲族除语言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过去尽管畲民生活困难,畲族夫妇都穿自己的服装,“保留自己的古装衫”。清同治《景宁县志》记载:“畲族妇女跷脚椎结,断竹为冠,裹以红布,布斑灿,饰如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其实这个描述与景宁相毗邻的泰顺、文成畲乡也相符。畲家姑娘和妇女梳好妆,戴上头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走在路上,如鹤立鸡群,吸引人的眼球,常有好奇者驻足观看。
  历史上曾有因畲族妇女穿戴民族服饰引起纷争的。清嘉庆年间,一次考试,平阳畲族考生来参考。汉族地主借口“畲女头戴布冠”,与本处女子不同,斥为异类,不让参考。但畲族考生不畏强权,坚持穿戴自己的服饰参考。
  衣着
  穿衣是畲族群众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解放前畲山生活贫困,衣着普遍困难。小孩数九寒天还常赤着脚。冬天围着“火炉塘”,或用火笼烘火御寒。农户普遍穿用自己种的苎麻纺成纱织就的土布制衣,极少棉衣。浙江省博物馆内有一展品,它是泰顺县章成乡柘面村雷仕岳的衣裤,1956年被收去办展览用。雷仕岳一辈子给地主当长工,身无分文,一件衣服补了又补,重达6斤,裤子5斤。
  温州市内各县以平阳南港一带畲民布织得最好,织的土布称“平阳布”,染成青色或黑色。因其牢固、耐磨又不易脏而广受欢迎。不但平阳本地穿用,1980年前还常有人拿到泰顺、文成一带畲村销售,或用货郎担挑来的棕衣、棕片等以物换物。村中富裕一点的家庭,以有一件“士林兰”洋布长衫为荣,逢年过节或到亲戚家做客、吃酒等才穿上它,再配上元宝牌圆口水鞋,很显体面风光。
  1984年,国家民委、商业部联合发文实行少数民族棉布、棉花赊销,规定每人20元以内,供应棉布70尺或六级絮棉3公斤。温州全市少数民族共计赊销棉布16.6万米,棉花1万多公斤。供应的品种有的确良、棉花及各种棉布。人口多的家庭,一户就达200来元,他们兴高采烈地挑着箩筐到供销社选购。这次棉布赊销极大地缓解了少数民族群众穿衣困难。
  2000年后,畲族群众的衣着也因经济状况好转而追求样式新鲜、时装化,与汉族一样尽情地打扮自己。
  男装 对襟衣,直筒裤,布料都为青色、蓝色苎麻棉布,由畲族妇女自织为主。男礼服称龙冠衫,为长衫。在长衫的下摆开衩处绣有祥云图案,走访亲戚和喜庆节日才穿,也以蓝色、青色为主。过去困难年代,男礼服绝非人人都有;即使富裕人家有者,也是做客毕,即脱下存放起来,显得十分珍贵。
  女装 畲族服装的代表,畲家姑娘妇女都有穿。大襟样式,布料以青色、黑色麻布、斜纹布居多。衣服上有两个显著标记:一是领口、袖口上绣着3寸宽、红绿两圈、半个方形的隅花纹。据说这是高辛帝赐给自己女儿三公主出嫁畲族始祖忠勇王时的金印标志。二是衣服右边襟沿有两条与上衣齐长、一寸宽、与袖口同花纹的红飘带,据传是高辛帝祝福女儿永远幸福平安的护身物。尤其是上衣胸片上的刺绣,图案精美,全部手工,有凤凰戏牡丹、十二生肖、八仙图等样式,再配以彩色流苏,又称凤凰装。一件嫁衣要1—3个月才能绣成,非常漂亮珍贵。现文成、泰顺一带畲村尚有几件嫁衣保存完好,但相关部门无论出多高的价钱,就是不肯卖。
  围腰
  畲族妇女喜系围腰。围腰用苎麻织成,蓝、白、黑相间,系上它可减少衣裤被弄脏,特别是冬天衣服单薄时有保暖作用,再者可扎成围兜,方便存放杂物。
  2005年以后,随着三月三畲族文化风情节的开展,已经淡出少数民族视野的畲族男、女服装开始升温,纷纷赶景宁或福鼎购买服装,在歌会、大型体育活动、民族工作会议和其他节庆日上穿出。在泰顺、文成等地常有畲家姑娘穿上漂亮的传统畲族嫁妆,采用传统方式举办婚礼。
  头饰
  过去,温州畲家妇女的头发常梳成凤凰髻。将头发拧成一把,盘在脑后,形成一个高高的发髻,系上红头绳或银花;前额留刘海,中间为八仙装束。未婚少女两髻夹两支银簪,订婚后取下一支,示已许人。
  1991年,笔者在左溪村发现雷氏当年做新娘出嫁时戴的凤冠:笄(畲语称gie),竹筒直径约5寸,长约7寸,内衬红布,两边各有10条小珠链,长过膝。末端各系一小银片,取十全十美之意。
  鞋子
  黑色布底平头鞋形式或圆头鞋形,上有一中脊,用几种颜色布料做成。前侧绣有凤凰图案,或绣瑞祥的花卉动物等。
  编织
  温州畲族乡村编织主要有竹编、秆编、线织、刺绣等。
  竹编
  畲村盛产毛竹,畲民用纤细的竹丝,编织出诸多小巧玲珑的日常生活用品。有篮、竹盒、箬笠、鸟笼、晒烟帘、火笼、米筛、缸盖等。
  线织
  编织的各式彩带,是畲族出嫁姑娘的随嫁必需品,以多者为荣,图案新颖的更受称道。彩带,有三条、五条织成的一般平带,有十一条、十三条、十五条等织成的花带和字带,可编织花卉、鸟兽、飞禽和文字的图案。文字图案有“五世其昌”“百年好合”“五谷丰登”“勤俭治家”等。编织彩带和字带,是测试畲家姑娘心灵手巧、本领高低的重要标志。
  纺织品
  用棉花加工成线、织成布,做成各式各样的衣、裤。苎麻织品,从苎到线到布,制成衣裤、蚊帐、手袋,都出于畲族妇女灵巧之手。
  刺绣
  在服装胸片襟边、袖口、领口、肚兜、项挂等处绣人物、花鸟、虫鱼、山水、风云等图案,色彩鲜艳,美观漂亮。妇女出嫁时戴的凤冠,穿的嫁衣胸片,其精美的制作,花色品种的搭配,更是妇女真本领的集中显示。
  秆编
  用麦秸秆、棕叶作原料。秆编有缸垫、椅垫、杯垫、床荐、秆屏、麦秆扇、棕榈扇、棕拍等。
  印染
  温州畲村民间印染主要有染色制作“夹花被”。以靛蓝之汁兑水作染料,把平阳当地自织的白粗土布,染成蓝白相间、有图形的布。相比原来的单色土粗布,既美观大方,成本又不高。明清时间,温州畲村十分喜爱,是女儿出嫁做被套和家庭必需品的首选。
  具体做法:印染时,用一组组雕刻有图案纹样的模板,图案通常选取吉祥的动物、牡丹花朵等。将白色土布紧紧夹住,浸入染缸中,染液渗透至模板空隙处的土布成蓝色;而花板夹住的部分,染液渗不进去,保持原来白色。到时取出清水洗尽,即成蓝白相间图案。且靛蓝耐久不褪色。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