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初中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6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初中教育
分类号: G75;G638.2
页数: 8
页码: 093-1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少数民族初中教育的情况。其中包括民族中学、初中民族班、民族中学简介、苍南民族中学等。
关键词: 温州 少数民族 初中教育

内容

进入20世纪70年代前,温州少数民族乡村没有中学,中学生极少。1972年,为贯彻“社社(公社)办中学”的指示,文成县西坑、黄坦、周山,平阳县山门、顺溪、桥墩、莒溪,泰顺县司前、仕阳、仙稔,瑞安县高楼等公社纷纷开办初中或在乡中心校附设初中班。
  民族中学
  1986年,泰顺县人民政府民族科根据少数民族群众的呼声,向县政府打报告,要求将原司前初级中学改建为“民族中学”,县政府发文同意。11月27日,召开成立大会。时有初一至初三3个年级段,9个班,学生538人;其中畲族学生占四分之一,教职工40多人。
  同年,苍南民族中学在马站成立,借用闲置的军营当校舍,招收初中新生2个年级段,3个班,127人,其中畲族89人,回族32人,汉族6人。由于马站太偏远,不利办学,经苍南县委统战部、县民族科等多方呼吁,1988年苍南县政府同意在县城灵溪镇划地23亩,新建“苍南县民族中学”。1989年8月迁入新址上课。
  1992年,司前民族中学改称“泰顺县民族中学”,在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发展迅速,从陶家宗祠迁出,建起学生宿舍、餐厅等。2015年,学校占地6096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是司前、百丈片初中教育基地。2015年该校有12个班,学生46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18人,占比26%;教职工42人,其中少数民族10人。
  1997年9月,苍南民中与灵溪镇第五中学合并,称“苍南县民族中学灵溪镇第五中学”,简称“民五中”。学校建有教学楼、餐厅、学生宿舍楼等,校园占地1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全校14个班,学生707人,其中少数民族184人,教职工60人。
  2008年,苍南县政府决定,学校由城中路迁往县城新区,重新称为“苍南县民族中学”。此工程列为2009年度省、县重点工程项目。学校占地86.4亩,建筑面积31586平方米。办学规模为30个初中班、18个高中班,在校生2400人,其中初中段1500人、高中段900人。2013年11月27日,县政府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县四套班子领导及县民宗局、教育局负责人参加。学校于2016年9月迁入新址上课。
  2015年,苍南民族中学有13个班,学生505人,少数民族266人,占比53%,教师76人。
  虽然两所民族中学是少数民族中学生的主要来源,但因少数民族居住分散,集镇、县城人数多,加上文成、平阳等县没有民族中学,所以在民族中学以外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很多,数量大。
  到2015年,全市共有少数民族中学毕业生约25000人。
  初中民族班
  除两所民族中学以外,没有民中的平阳、文成等县也在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普通中学内附设民族班,方便少数民族小学毕业生升初中,落实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
  平阳山门中学民族班
  1989年9月设立,学制3年,当年招生48人。后每年均招1个班,40—50人。1991年第1届学生毕业,成绩显著,考取浙少师等中专9人,升高中10余人。到1997年共毕业240人,其中考取各类中专80余人,升高中近百人。1994年山门中学荣获省教委和省民委授予“全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文成黄坦中学民族班
  1991年设立,当年招生52名,后每年招生40—80人,到2000年计毕业生543人。其中考取少师24人,少农6人,升入各类高中100多人。副校长雷光辉,民族班班主任雷海娟、金松林对民族班学生认真负责,成绩突出,雷光辉1994年获省教委、省民委授予“全省民族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此外,西坑畲族镇中心校也在1991年开始附设民族班,到2000年共培养少数民族毕业生312人,其中考取浙少师等中专17人。
  民族中学简介
  泰顺民族中学
  坐落于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司前村,其前身是清道光年间陶氏家族建的陶氏宗祠。陶家是司前大族富户,利用宗祠大厅做教室办私塾,招收本族子弟读书。又在其后山挖填一个大坪,600多平方米,称箭坪,供学生出操练武之用。
  解放后,司前乡政府在这里办司前小学。几经修缮扩建,初具规模。1969年称司前“五七”学校,1970年附设初中班。1979年称司前初级中学。1986年县民族科根据司前畲族人民的呼声,报县政府同意,改建为泰顺县司前民族中学(1992年更名为泰顺县民族中学)。当年全校初一至初三3个年级段,9个班,学生538人,畲族学生占25%,教师24人。
  在省、市、县民族统战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民族经费的资助下,迁走陶氏宗祠,建起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食堂等,学校占地总面积6096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成为司前、百丈片初中教育的基地。
  泰顺民族中学坚持文明建校,围绕“带好班子、养好教师、健全管理、抓好质量”的目标,开展工作。要求教师每学期一次公开课、一次外出教研活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并由领导带头写论文。1997年,吴立辉校长的论文《试论校园畲族文化建设》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后被选入《中国名校校长论文集》。化学教师罗旭良的论文也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学术氛围浓。原来教师中大专以上毕业生少,经过鼓励教师走进修学习等途径,95%以上都有专科、本科学历,形成一支业务合格、素质良好、较为成熟的教师队伍。对违纪学生,教育时尊重人格,肯定优点,分析过错原因、性质,人性化管理。2004年,全校有13个班级,学生62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50人,占40.3%(部分外乡、镇少数民族学生慕名去就读);教职员工51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0人,是学校最鼎盛时期。
  学校注重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高脚竞速、射弩等方面有特长。尤其是高脚竞速,多次夺得全省、全市运动会的金、银、铜奖牌。
  2005年,在县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投资10余万元,建立“畲族民俗文化馆”,温州市书法家林剑丹先生题写馆名。收集泰顺畲族生产、生活的情景照片,实物用品,古老服装、衣物等,陈列展览,成为对外宣传展示泰顺畲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校在课余时间,组织畲族学生讲畲语,聘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雷君土等教畲族山歌、舞蹈,每周一课时,长年坚持。邀请县相关部门领导来校开设畲族历史文化讲座。2008年,全校开展“迎奥运民族知识竞赛”,参加温州市的民族知识竞赛活动等,传播、弘扬畲族文化。
  1990年、1995年两次被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多次被评为市、县文明学校。
  泰顺民族中学历任校长
  吴立辉(1986.1—1992.8)
  吴大敏(1992.9—1996.8)
  夏立明(1996.9—1999.7)
  吴国忠(1999.8—2004.7)
  吴碎锡(2004.8—2008.7)
  邱成亮(2008.9—2015.7)
  叶晓灵(2015.9—)
  附:春风化雨四十载源远流长百六年
  吴立辉
  泰顺民族中学——古老而年轻的学校,她办学史长达160多年,而办中等教育的历史仅40多年。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经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众多老师的辛勤工作,如今的她已成了浙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名校。
  清道光二十年(1840),司前陶氏先贤化龙先生在现校址上建陶氏宗祠,内设陶家学馆。咸丰七年(1857),其子陶琳将陶家学馆改名义翔学馆(司前曾为瑞安县仪翔乡豁地,故以之命名)并在宗祠后辟地数亩建供陶族子弟习武射箭的场所,取名箭坪,以期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又更名为义翔初等学堂。陶荣先于民国6年(1917)将义翔初等学堂易名为司前初级小学,自任校长,采用新法教学,授国文、算术等课,已具现代学校的雏形。民国12年(1923),国民政府推行《壬戌学制》,又将司前初级小学改名为司前普育初级小学,推行初小四年学制,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美术、手工劳作等课,并摒弃门户偏见,招外族子弟入学,以后规模逐年有所扩大。1945年抗战胜利后,更名为司前初级小学,直至解放。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司前初级小学。1954年司前初小升格为完全小学,1958年学校成了百丈辅导区二部。六十年代初又改称为贫下中农学校,“文革”的第二年,学校停课,1969年下半年学校复课,更名为司前人民公社“五七”学校,成立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废校长制,设校内负责人管理学校。1970年,学校实行春季初中招生,招初中学生一班30多人,学制二年,实行推荐入学。1975年,根据上级“学校办在家门口,方便贫下中农子女入学”的要求,开办高中班,招高中学生一班约50人,学制二年。招生学区为黄桥、司前、里光、竹里四个公社。1978年上学期,恢复校长制,下学期小学部迁原“大跃进”所办的农中校舍办学,中学部留原校址上课,并停招高中新生。1979年下学期,中、小学分离,中学部称司前初级中学,1981年里光人民公社台边初中班并入司前初级中学。1984年司前设区,司前初级中学承担着司前、里光、黄桥、竹里、碑排、黄坑、洪口等乡的普及初中教育任务。因学生人数增加,特别是外学区洪口、黄坑等乡来的人多,校舍严重不够。司前区公所发动各单位及民众捐资,建了两个简易教室,还租用了民房凑校舍,以解决入学难问题。由于司前区为畲族聚居地,境内有两个畲族乡,根据畲族学生较多的特点,1986年县委统战部出面由民族科打报告要求成立民族中学,县人民政府发文批准将泰顺县司前初级中学改制为司前民族中学,并于当年11月27日举行民族中学成立大会。是时,有学生538人,教职工40多人,教学班9个,畲族学生占四分之一。1992年改称泰顺县民族中学。
  1986年下学期,民族中学成立后,调整和充实了领导班子,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与管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纷纷到民中任教,当时的年轻教师罗旭良还是泰顺县唯一的省级教坛新秀,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办学声誉不断提高,一时,景宁县东坑区和文成县的一批学生和本县仕阳镇、雅阳镇、罗阳镇的畲生纷纷到民中就读。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参加中考和高中升学考试,民中学生王尤财、董如淼、陈志国分别囊括了泰顺县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学校曾连续被评为“县先进学校”“县先进党支部”“县先进基层工会”“市电教先进单位”“市中学生行规达标学校”“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并于1997年完成了司前片的“普九”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坚持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针,认真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化学校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于2008年成为泰顺县第一批市级示范初中。
  至2010年,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6000多人,大中专毕业生1100多人。据统计,本县的畲族教师、医师、医士80%以上皆出自民中之门。属民中学区的黄桥乡,全乡人口仅2000多人,现有国家工作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多人,基本是民中的学生,其比例之高,列全县前茅。大批毕业生或政界驰骋,或商海拼搏,或学术有成,或在各行各业和新农村大显身手,各呈异彩。浙江省武警司令部原办公室主任朱尚忠,中共文成县委组织部部长徐清雨和企业家高立存、严立妙、苏孝锋,留美学生吴光安,北大毕业生林菡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民族中学的骄傲,更是全体民中人的光荣。
  四十载春风化雨,六千桃李竞芬芳,百六年办学历程,数代学人尽风流。民族中学走的是一条克服困难、排除失误、艰苦创业的成功之路。如今的民中,已成为畲汉学子的学园、乐园。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了苦学好学、敬业乐业的学校文化,这是畲汉儿女共同铸炼的教育之魂,更是这块育人圣地孕育出来的民族之光。
  注:作者为泰顺民中首任校长,本文原为2010年民中校庆而作,此次删改转录。
  苍南民族中学
  1986年借用马站原部队闲置营房开办,3个班,127人,10个教师。1988年县政府批准在县城灵溪镇划地23亩,在省、市、县教育、民族等部门的通力协助下,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教学楼、宿舍、图书馆等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1989年8月迁入新址。
  1997年9月,民族中学与灵溪镇第五中学合并办学,全称为“苍南县民族中学灵溪镇第五中学”。2002年,学校扩展到18个班,105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43人,占23%。住宿生187人,教职员工72人。
  历届学校一班人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甘当拓荒牛,建设新民中”,秉承“团结、勤奋、追求、奉献、创新”的校训,以“和谐加特色”的教育理念,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在教育、民宗等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大力培养畲、回、汉各族学子,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赞。
  学校重视畲族文化的传承。钟显楼等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畲族学生讲、教畲语,组织畲歌兴趣小组,练唱畲歌、跳畲舞。利用平时积累的材料,协助编写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常用畲语简易教程》,并在民族中学试用。抢救濒临失传的畲语,为畲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创造条件。
  1998年,该校叶文运老师,将发源于桥墩一带民间的点色剪纸工艺引进校园,引进课堂。成立剪纸兴趣小组,创建剪纸主题网站,抢救、挖掘濒临失传的点色剪纸工艺。2005年12月,学校被指定为浙江省重点传统工艺美术专项保护项目——剪纸项目的实施单位。
  2006年,学校成立剪纸工作室,招收学员,系统性地传授剪纸知识和工艺技法,提高他们的剪纸水平和能力。学生和学员们积极参加县、市中小学艺术节剪纸、新星杯、民中杯等赛事,共有60多人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因办学成效好,被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社会影响大。剪纸教育已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品牌,剪纸工作室也成为该校一个重要对外展示的窗口。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学校的另一个办学特色。2000年,体育老师陈冰心等在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蹴球的训练,是温州市内最早开展此项运动的学校。学校设立蹴球队,老师认真指导,学生勤学苦练。2001年1月,温州市民族宗教局将学校定为温州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2002年11月,学校蹴球队在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崭露头角。在2003年11月的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代表浙江队获得男子蹴球总分第四的好成绩。同时学校又相继引进陀螺、珍珠球、板鞋竞速、押加、民族健身操等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传统项目。省民宗委又把蹴球和陀螺两个训练基地定设民中。
  2006年10月,学校代表温州市队参加浙江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夺得蹴球、陀螺、民族健身操等6项桂冠。学校的蹴球、陀螺队员,代表浙江省队,在第七、八、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都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2015年8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的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苍南民中钟清清又获女子蹴球单蹴三等奖,队员蓝加奖、钟政委被评为优秀运动员,陀螺队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2007年是学校办学规模的高峰,时有24个班级,在校生1368人。考上普高、重点高中100余人,其中一学生还考上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时有教职工77人,皆为大专以上学历,并有县名师1人,县教坛新秀6人。
  2007年,学校被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被市、县教育部门授予温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文明学校等。
  2015年,学校有12个班,学生53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78人,占52%。
  苍南民族中学历任校长
  郭德宝(1986.8—1996.2)
  林庆杨(1996.3—1999.8)
  林定泛(1999.9—2000.8)
  蓝准凯(2000.9—2002.4)
  郭会立(2002.5—2006.8)
  郑乃柔(2006.9—2009.9)
  欧阳陆明(2009.10—)
  附:十年一剑,刻骨铭心
  郭德宝(回族)
  我原籍福建惠安,回族,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在苍南县教育系统工作三十余年。先后担任过霞关小学、霞关中学、马站区小、马站中学、民族中学校长或书记,主持学校工作二十年。同时先后任苍南县一届、二届人大代表,县政协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委员。在七十年的人生旅途中我认为这一生干得最有意义的事是:默默为民族教育做贡献。
  要说我开始重视民族教育,首先是得益于1984年参加在丽水召开的省民族教育座谈会,受时任教育厅厅长邵宗杰同志的启发。邵厅长在会上列举了省内少数民族教育的落后状况,号召与会同志要为改变落后状况而努力,在会上我作了霞关镇回族适龄少年儿童已经普及八年(小五中三)教育的典型发言,引起了会场上的小小轰动。会后邵厅长对我说:“你有没有搞错,全省中小学教育还未普及,你那个地方少数民族已经先普及了初中。”我说:“再过几年我那个小地方的回族青少年要达到普及高中了,这不是吹的,请您方便时亲自来看看。”
  回来后,根据会议精神和邵厅长的讲话,我开始萌发创办民族班或民族中学的念头。1985年,县统战部民族科准备筹办民族班,苦于没有学校接受任务。闻讯后我与领导班子协调后,主动请缨。在全县范围内招收初三段少数民族学生40余人,创立马站中学民族班,由副校长易景川老师兼任班主任,调校内教研组长陈论良、陈生息、沈华共、陈开敏等老师分别担任各科教师。次年民族班学生以优异成绩毕业,一半以上学生考入中专或高中。
  一炮打响后,我思忖应该把民族教育这块蛋糕做大。在县二届人大上,我执笔写了要求创办苍南县民族中学的提案,得到批准,县委县政府下达文件,任命我担任民中党支部书记兼校长。虽然文件下达了,但只有5万元的启动经费。面临缺钱缺人缺校舍等等难题。在马站镇政府、县民宗局等的积极协调下,我们借用了部队一个闲置的营房,借了马站中学两口行军锅,接收了7名教师,招收了12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做了一些桌椅就草草上马。学校办在山上,设备简陋,缺水缺电没有电话,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一些好心人规劝我打报告回原单位,一些人预言,新诞生的民族中学将逃脱不了夭折的厄运,但我们没有屈服。没有自来水,发动师生到部队的一个废弃的坑道中取水;缺电的夜晚,点上汽灯让学生进行晚自修;没有电话,我们与岱岭乡连线。而对社会上对民中的冷嘲热讽,我与钟显楼、兰祥政同志身先士卒,领导班子形成共识,一致认定,“好马不吃回头草,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提出“甘当拓荒牛,建设新民中”“既当保姆又当教师”的战斗口号激励教职员工,稳住了“军心”,挑战一个又一个困难。我横下一条心,不办好民中誓不罢休。县四套班子十分关心民中的成长,1987年黄德余县长签字,批准民中搬迁到灵溪镇。批准搬迁后,我要兼顾两头:一头的工作是办在马站山区的学校,那里有200余名师生;一头是即将新建的校舍。几乎每个星期要翻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坑门岭,三年的山区办学,我过了100余次陡峭的坑门岭,不管天气如何恶劣,风雨无阻,翻山越岭,行程数千公里。在搬迁学校时我还遭遇过车祸。搬至灵溪后,资金十分短缺,我不知写了多少提案和报告,我们办民族中学这一义举终于感动了父母官,也感动了社会志士仁人。由于我们办学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得到了领导、群众、社会各界人士、家长和师生的认可。县财政在每年安排预算时把民中经费列入预算,企业家陈瑞斌、钱锡星等人也纷纷慷慨解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杨静仁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苍南县民族中学”校牌。全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外闻名的音乐家时乐濛为民中校歌谱曲。全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姜东舒为民中书写校旗。全国政协民委副主任洛布桑在视察民中后当场在会议室用汉、蒙两种文字为民中写了“团结、勤奋、追求、奉献”八字校训。领导的期望,鼓励我们办好学校。
  民中创办后缓解了我县老少边山区少数民族读初中难,为振兴苍南民族地区经济带来潜在的效益。在创办民中的过程中,在教学上我得到了钟显楼、郭月珍等老师的支持,在后勤基建方面得到了兰祥政、王平凡、杨毅、章锦钻等同志的鼎力相助。为了提高自身素质,我不断充电,先后三次参加市中学校长培训班学习,49岁起参加温师院中文函授班读书。我用了十年时间参与创办浙江省这所特殊的民族中学。为了创办民族中学,我毅然辞去条件优越的完全中学校长的职务,甘心情愿、无怨无悔去创办一所属于初中的民族中学。十年磨一剑,刻骨铭心。
  民中从无到有、从小至大、从农村到城镇,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成绩斐然,凝聚了一代民中人的心血。我先后多次被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4年被浙江省教育厅授予“少数民族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被浙江省教委、民委授予“全省民族教育先进个人”称号。
  注:该文作者为苍南民中首任校长,2002年退休。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机构

泰顺民族中学
相关机构
苍南民族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