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学前教育
分类号: G75;G61
页数: 2
页码: 089-0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后到2015年温州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情况。
关键词: 温州 少数民族 学前教育

内容

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民族教育,把少数民族文化上的翻身与政治翻身同等看待。畲、回等少数民族群众也认识到送子女读书的重要性。“寮里没有粮、没有盐,也要送子上学堂”“再穷也不能穷孩子”“黄金不如乌金贵”等思想意识,引导着他们重视子女的教育。
  1958年,根据上级指示要求,少数民族妇女也要参加劳动生产,“社办幼儿园,队办托儿所”。以当地学校为依托,附设幼儿园(班)。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也送孩子入园、入托。1958年底,平阳县青街、凤阳、岱岭,泰顺县司前、仕阳,文成县培头等地,共办23个班,入园儿童687人。
  改革开放后,幼儿教育有了新发展。1984年,平阳县筹资15万元,创办平阳畲龙幼儿园,占地500平方米,怀溪、晓坑两乡100多畲汉幼儿入园。同年,文成县妇联调拨课桌椅15副(可坐30人),在培头村钟朝光家办园,聘畲家女钟祝兰任教,每月补助24.5元,20多名幼儿入园。
  1986年,泰顺县司前乡左溪村委会聘请村女青年曹小红等2人任幼儿教师,在左溪小学办大、中两个班,48名小孩入园。乡政府、县妇联等送来玩具、教具,幼儿园办得红火。1987年10月,《温州日报》曾作报道,介绍办园事迹。
  1994年,平阳县创办陡北团结幼儿园,有畲、回、汉各族80多名幼儿。陡北村两委每年都拨给经费支持,后每年幼儿80—100人,幼儿园办得有声有色。
  灵溪小童城幼儿园是温州市少数民族中办得最好的。1997年由苍南回民丁云真投资500万元创办,占地3200平方米,教室13间,2000多平方米。1998年入园幼儿500人,教职工56人。内设健身乐园、玩沙地、海洋球、钢琴室、电脑室、舞蹈室、演出厅等。并设有医务保健室,确保幼儿饮食和身体健康。先后荣获县、市一级幼儿园、文明单位等。1999年丁云真获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全国青联授予的“全国各民族青年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农村幼儿教育一度经历因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生源多,校舍被挤占的窘境。
  2005年后,幼儿教育又提上议事日程。司前、青街、岱岭等民族乡镇又相继开办幼儿园(班)。先是附在乡、镇中心校内,2010年后渐渐独立开办。
  2012年9月,投资1000万元、占地4000平方、建筑面积2500平方的“泰顺县司前畲族镇中心幼儿园”投入使用。配备相应的儿童玩具和教学器材,是温州市少数民族规模最大的幼儿园。2003—2004年,文成县周山畲族乡、泰顺县竹里畲族乡均因没有生源、学校虚拟化,幼儿园停办。
  到2015年,温州市少数民族乡镇的学前教育,共有司前等5个中心幼儿园,24个班,入园儿童721人,其中少数民族233人,占比32%。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