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住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57
颗粒名称:
四、住房
分类号:
TU241
页数:
2
页码:
083-0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少数民族住房的情况。其中包括茅草房、砖混结构楼房、泥木结构房屋等。
关键词:
温州
城乡建设
住房
内容
茅草房
早年,温州少数民族住山头、山沟旮旯里,经济困难,大多是用竹、木搭寮,盖树皮和茅草,单层,勉强能挡风遮雨,称之茅草屋。
泥木结构房屋
解放以后,农村普遍建造的住房三面用泥土夯实筑成泥墙,一面采用木柱、木板,盖瓦片,称为泥木结构。样式一般是三榴两层,泥墙保温性好,冬暖夏凉,宜于住人;其不足之处是低矮潮湿、光线暗淡。山林多的畲村,则不用三面泥墙,而全部采用木柱、木板。经济较富裕人家、兄弟多者有也盖五榴、七榴,最多是九榴式。雄伟漂亮的有后面介绍的培头呈山底钟姓大宅等。
砖混结构楼房
1980年后,社会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建房也和汉族一样,开始采用砖、钢筋、水泥,门、窗采用铝合金,不锈钢等。特别是1990年后,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扶持少数民族下山扶贫点(也叫民族新村)建设,在推进市民住房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泰顺县是温州民族地区第一个进行下山扶贫点建设的。1995年,“左溪民族新村”工程开工建设,围垦溪滩10亩,建房62榴。年底,来自高山顶上、深山沟中的阳畲、芭蕉塆、蓝松水等56户、208人迁入新居。1997年,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安福路“畲族新村”工程开工建设,建房60榴,搬迁57户、262人。尔后,苍南县括山乡山岗内、凤阳畲族乡鹤山村、洞头北岙等民族地区着手进行下山扶贫点建设。到2002年,全市共建成民族新村、下山扶贫点125个,搬迁近20000人,其中仅泰顺县就建有章前垟等下山扶贫点28个,搬迁980户、10000人。
随着政府推行人口向县城、集镇集聚,富裕了的少数民族居民纷纷到县城、集镇购买楼房。到2010年前后,温州70%—80%的少数民族居民纷纷告别茅草屋、泥木房,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