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50
颗粒名称: 三、毛竹
分类号: S795.7
页数: 2
页码: 075-0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少数民族毛竹的情况。其中包括造纸、竹制品生产、毛竹技改等。
关键词: 温州 林业 毛竹

内容

温州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毛竹的生产。竹园面积最大的乡是泰顺的竹里畲族乡和青街畲族乡。竹里号称竹的海洋,有毛竹12000亩,立株数200万株。该乡石角坑盛产的毛竹又粗又大。青街畲族乡有竹园8000亩,立株数120万株。
  温州60%—80%的畲村都有毛竹林。黄桥、叶山、里光、新北、石角坑、敖里、双前、九岱、王神洞等为主产地。尤以泰顺县司前畲族镇黄桥村最多,全村1.18万亩,立株数270万株,人均面积7亩,是温州毛竹最多的村。1959年,青街王神洞的优质毛竹,被选送参加国庆十周年展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获得“优质特产”的美称。
  2015年,温州7个畲族乡镇毛竹园,除岱岭、凤阳两乡少量不计外,共是36800亩。
  解放前,村民通常拿它剖“火篾”,用于照明;吃不完的春笋,晒成笋干,招待客人。
  造纸
  文成、泰顺等地畲山,用毛竹造纸,由来已久。据清代林鹗《泰顺分疆录》卷二“物产”记载:“竹纸,产一都(注:司前一带)。康熙三十一年(1692),汀州人罗元森游览泰顺里光村,见其地多竹,而建厂造纸。后遂及于邻邑。”所造之纸称花笺纸。因韧性好,不渗墨,民间广用此纸,外界又称这里生产的纸为“一都纸”,在温州、丽水一带享有盛名,是较大宗出口商品。直至民国初年泰顺一些畲村仍有纸厂在造纸。黄桥陈吴坑自然村,民国30年(1941)还有平阳师傅在造纸,村里有纸厂8家,淹纸塘25个,年产纸200—300担。
  竹制品生产
  1950—1970年,平阳师傅到泰顺、文成等地竹乡剖雨伞骨、雨伞篾等。泰顺司前等竹产区也办有竹制品厂,制作竹编工艺品、竹床、竹椅、竹凉席等。平阳青街九岱竹农则利用竹丝扎扫帚,一度成为全县闻名的“扫帚村”。畲族村民钟学谷、钟炳在、钟义水、钟炳通等是当时有名的扎“扫帚王”,每年收益2000多元。
  1980年后企业规模扩大,泰顺司前利众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是温州民族地区最大的竹制品厂,生产的“利众牌”系列竹制品,年消化毛竹100万—120万株。此外泰顺民族工艺厂等年消化毛竹数十万支。
  毛竹技改
  以往的毛竹园,都是粗放经营,任其自生自灭,收入有限。1990年后,在省、市、县扶贫办及林业、民宗部门扶持下,对竹农进行科技培训,又在扶贫资金帮助下,对竹园进行垦翻,挖掉树桩树脑、石头,砍除杂草灌木进行技改。泰顺等地用水滴灌技术增加竹园湿润度;青街使用以谷壳给竹园冬季保暖催笋的技术,使竹园的出笋率、笋的质量提高,竹山变笋山。
  到2015年,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毛竹园技改面积近8000亩。每亩竹园的经济效益从技改前的240元增加到技改后的800—1000元。毛竹成为继森林之后少数民族山村又一绿色银行。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