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4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林业
分类号:
F427.8;F719
页数:
6
页码:
072-0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少数民族林业的情况。其中包括林业基地建设、山林保护、毛竹、珍惜名木、野生动物等。
关键词:
温州
林业
内容
温州畲村历来就有种树种德、栽竹立节、养绿山林、后人乘凉的思想意识。尽管过去少数民族群众“脚踩别人天,头顶别人地”,也会在属于自己一点有限土地的园头、地角栽上树和养绿毛竹,用于塔棚架建灰斗,或出卖后换油盐,补贴家用。
一、林业基地建设
1952年人民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地主山林所有制,少数民族分到山场。
1953年温州地区行政公署发出《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工作的指示》,把植树造林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规定“社造社有,队造队有,谁造谁有”的林业发展政策,调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造林积极性,掀起全民植树造林的热潮。到1965年,全市少数民族地区造林30多万亩。
1980年改革开放后,实行林业“三定”政策,少数民族群众又承包疏山林和自然林进行改造、补密。1985年,平阳县怀溪乡蓝圣闹,承包四架山805亩山地,签订为期25年合同。他以山为家,搭山棚,吃住山上,苦战5年,种下杉树16万株。文成县西坑畲族乡三合村原村支书钟德林,带头自种、自管、自收,植树造林140亩。苍南观美镇马家垟村蓝色沿,1988年承包荒山250亩,营造杉木林。他们一心栽树,绿化荒山,造福后人,被誉为畲村的“植树王”。
生态公益林
文成县西坑、周山,泰顺县司前、竹里等民族乡镇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1990年司前畲族乡与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联营林场,依托保护区的资金和营林技术,按“划山营林,山权不变,林权归联营场所有,收益按比例分成”的原则,在黄桥建立16000亩生态公益林。1995年竹里畲族乡也建成10000亩生态公益林。2005年,司前、竹里、西坑等民族乡镇都获得“生态乡镇”的称号,2010年文成、泰顺获得“生态示范县”称号。
生态公益林补偿金2005年市、县林业部门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开始发放,泰顺县的司前、竹里两乡镇每亩是5元,后加到8元、15元。2015年已增加到每亩25元。林区少数民族农户,包括所在村的国家工作人员,每年都有分红,少则近千元,多则5000—8000元。山林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碳汇林基地建设
这是新时期林业建设的一个新方向,即运用科技手段,通过山林树木吸收汇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固定碳,使居住环境低碳化,宜于住人。2011年泰顺县竹里畲族乡进行碳化林基地建设。一、二期工程共25000亩。其中封山育林15000亩,补植改造8000亩,是全国首批生态公益森林碳汇项目。2012年乡里筹资,在省、市农业、林业科技人员指导下开始实施,经验收合格面积15300亩,获补助资金131万元。是全市最好的碳汇林基地之一。
市内民族村也是林业的重点村,其山林面积等数据,均在后面“民族村基本情况统计表”中有登记,参见第251—254页。
到2015年,全市7个畲族乡镇山林面积417435亩,木材蓄积量236625立方米。
二、山林保护
绿色养护
清咸丰时(1854年),文成培头村位于偏远的山中,入春以后,村中的风水林和毛竹春笋等常遭周边村一些无赖偷挖偷砍,甚至连路荫也遭殃。少数民族群众叫苦不迭。村中头人写材料,向县衙门控告,请求为民做主,颁发禁令,打击不法之徒。
青田县衙门很重视,调查后,即颁发告示《署浙江处州府青田县正堂加六级记录十二次张》,张贴培头村及邻近的呈山底自然村。
布告张贴以后,遏制了盗砍歪风,培头村的山林、竹园和路荫得到保护。今天我们在培头村口和里面呈山底村口看到的那些参天大树就是当时栽种和养绿的。具体详见第五章的“文物古籍”节。
1965年,泰顺马头岗半岭畲族村屋旁坟头,有邻村黄湖夏家先人栽种的一棵大松树,夏家因急需用钱,要砍树出卖。雷斯业等6户畲民,在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每户出2元,集资12元将它买来作风水树,精心养绿。50年过去,此树直径已达1.5米,粗壮挺拔,枝繁叶茂,成为泰顺畲村为数不多的一株200多年的风水古松。村民爱护树木的举动也成佳话。
山林保护还要提及的是,“文革”期间,无政府管理,山林遭到乱砍滥伐。温州周边寿宁、景宁等地大批外来人员到文成、泰顺的少数民族地区买木头、背木头,山林遭受重大破坏。林区乡村干部、民兵日夜加强值班,打击、拦截势如潮涌的“背柴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林业生产。
山林防火
防火是林业工作的又一个重点。市内畲族乡、村都建立严格的防火制度,控制野外用火。2004年3月,《泰顺县委信息》以“司前畲族镇落实‘四个三’措施,连续23年未发生火灾”为题,通报表扬其做法:强化三个意识:一是领导责任意识,二是法律意识,三是产业意识;建立三支队伍:一是乡村干部防火队伍,二是护林员队伍,三是灭火队伍;管好三种人:管好老人、痴呆人、小孩的盲目用火。
但山林防火仍防不胜防。一般年景,全市民族山村发生火灾20—40次。2000年3月28日,泰顺司前畲族镇林山畲族村发生山火,过火面积300亩,损失800万元。村民雷宗竹救火英勇牺牲,县人民政府追其认为革命烈士,葬入烈士墓;镇办公室主任陶钟棉全身严重烧伤,二级伤残。此次火灾是温州民族地区历史上最重大的火灾之一。
三、毛竹
温州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毛竹的生产。竹园面积最大的乡是泰顺的竹里畲族乡和青街畲族乡。竹里号称竹的海洋,有毛竹12000亩,立株数200万株。该乡石角坑盛产的毛竹又粗又大。青街畲族乡有竹园8000亩,立株数120万株。
温州60%—80%的畲村都有毛竹林。黄桥、叶山、里光、新北、石角坑、敖里、双前、九岱、王神洞等为主产地。尤以泰顺县司前畲族镇黄桥村最多,全村1.18万亩,立株数270万株,人均面积7亩,是温州毛竹最多的村。1959年,青街王神洞的优质毛竹,被选送参加国庆十周年展览,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获得“优质特产”的美称。
2015年,温州7个畲族乡镇毛竹园,除岱岭、凤阳两乡少量不计外,共是36800亩。
解放前,村民通常拿它剖“火篾”,用于照明;吃不完的春笋,晒成笋干,招待客人。
造纸
文成、泰顺等地畲山,用毛竹造纸,由来已久。据清代林鹗《泰顺分疆录》卷二“物产”记载:“竹纸,产一都(注:司前一带)。康熙三十一年(1692),汀州人罗元森游览泰顺里光村,见其地多竹,而建厂造纸。后遂及于邻邑。”所造之纸称花笺纸。因韧性好,不渗墨,民间广用此纸,外界又称这里生产的纸为“一都纸”,在温州、丽水一带享有盛名,是较大宗出口商品。直至民国初年泰顺一些畲村仍有纸厂在造纸。黄桥陈吴坑自然村,民国30年(1941)还有平阳师傅在造纸,村里有纸厂8家,淹纸塘25个,年产纸200—300担。
竹制品生产
1950—1970年,平阳师傅到泰顺、文成等地竹乡剖雨伞骨、雨伞篾等。泰顺司前等竹产区也办有竹制品厂,制作竹编工艺品、竹床、竹椅、竹凉席等。平阳青街九岱竹农则利用竹丝扎扫帚,一度成为全县闻名的“扫帚村”。畲族村民钟学谷、钟炳在、钟义水、钟炳通等是当时有名的扎“扫帚王”,每年收益2000多元。
1980年后企业规模扩大,泰顺司前利众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是温州民族地区最大的竹制品厂,生产的“利众牌”系列竹制品,年消化毛竹100万—120万株。此外泰顺民族工艺厂等年消化毛竹数十万支。
毛竹技改
以往的毛竹园,都是粗放经营,任其自生自灭,收入有限。1990年后,在省、市、县扶贫办及林业、民宗部门扶持下,对竹农进行科技培训,又在扶贫资金帮助下,对竹园进行垦翻,挖掉树桩树脑、石头,砍除杂草灌木进行技改。泰顺等地用水滴灌技术增加竹园湿润度;青街使用以谷壳给竹园冬季保暖催笋的技术,使竹园的出笋率、笋的质量提高,竹山变笋山。
到2015年,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毛竹园技改面积近8000亩。每亩竹园的经济效益从技改前的240元增加到技改后的800—1000元。毛竹成为继森林之后少数民族山村又一绿色银行。
四、珍稀名木
少数民族地区山林中的珍稀古树主要有红豆杉、香樟、枫香、浙江油松、香榧、柳杉、丁枫、马尾松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柳杉、马尾松,全市200年树龄以上的有200多株。
香樟、香榧、苦槠等古树较稀少,数量在80—100株。
红豆杉
在司前、西坑、青街等地有少量存在,尤其是司前畲族镇黄桥小燕村水尾的2株,520年以上树龄,直径1.5米,为泰顺乃至全市最大。
细柄阿丁枫古树群
分布在司前畲族镇左溪村梨树坵自然村公路边,50多株,直径在1米以上,树龄200余年。主要用于军工生产,制作枪托。
千年檵木群
坐落在泰顺县岭北村尾民族村通往县城的古道大岭上。檵木是一种材质非常坚硬、韧性强的宽叶林,成长慢。经林业部考证,该处普遍已有500年以上树龄。但直径仅60—70厘米。属全市唯一一处千年檵木群。由于是古道路荫,才保护得这样完好。
五、野生动物
主要有老虎、野猪、獐、麂、穿山甲、竹狗、狐狸等,蛇类有蝮蛇、竹叶青蛇、五步蛇等。
这里还要提及的是狩猎,狩猎是过去畲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山林茂密,人烟稀少,虎狼成群,不仅糟蹋庄稼,还常伤害人、畜。据传青街王神洞蓝姓先祖三兄弟迁基时,第一天晚上在溪边石崖下,老三半夜就被老虎咬死了,两兄弟一个逃到桥墩莒溪,只留一个在本地。苍南桥墩黄檀口柳庄,雷姓先祖也有被老虎吃掉。泰顺县百丈上林钟姓也曾有一祖母被老虎吃掉,只剩下一个手指头,泰顺下稔垟头也有祖母被老虎咬死的传说。这足以证明少数民族迁徙地环境险恶!文成培头、泰顺阳畲等山边畲村,往往太阳尚未落山,就得关门闭户,停止活动。
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顽强的畲民持铳自保,渐渐养成喜爱狩猎的传统。他们自制土铳和乌硝,到铁铺找来铁砂,养起猎狗,农闲时就上山打猎,所以畲村男子大都有土铳,善于打猎。
《高皇歌》唱道:“凤凰山上好猎场,日日背铳去山上,掏弓打猎山羊子,打倒山羊喜洋洋。”打猎一是消除危害;二是打到麂、鹿、獐、野猪、山羊等,可以补充平时很少吃到的肉类。吃不完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有收入。
泰顺黄沙坑、柿水垅等畲村出猎前,还到七五相公、八五大王像前点香祭拜,传说它们很灵验,能保佑畲民打着大野兽。
培头畲村至今还传颂开基始祖钟世雄太公“一铳千金”的故事。说是一次钟太公独自背铳上山,正在一个高坎下观察动静,忽然有唾液滴在他脸上,仰头一看,一只老虎正注视着对面山一母野猪和一群小野猪,馋得流出口水。他举铳朝着老虎脖子打去,老虎中铳,猛扑向对面山猪群,一口气把母猪和12头小野猪都咬死。钟太公便坐收其利。由于老虎和野猪价钱合起来超过千元,被誉为“一铳千金”。
1963年3月,还发生文成县双坑村雷德葱在家门口菜园拔菜,不幸被老虎咬死的悲剧。
近年来,政府加强对猎枪的管理和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已不允许持铳打猎了。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