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37
颗粒名称: 二、经济作物
分类号: S56
页数: 4
页码: 059-0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少数民族经济作物的情况。其中包括靛蓝、油茶、苎麻、茶叶、杨梅、板栗、四季柚、蘑菇、猕猴桃、葡萄等。
关键词: 温州 种植业 经济作物

内容

靛蓝
  靛蓝是一种染料植物,可人工种植,一年收成,早年畲民多有种植,因此,畲民又称“菁民”(靛蓝俗名菁)。同一块地种3年后就不能再种,又要转迁别处。畲族人民不断迁徙也是为了有新的土地种植靛蓝。
  靛蓝收割后,将叶子和茎秆放入大木桶内,加水浸泡,发酵4—5天,渗出蓝汁了,就可捞出渣秆,加上白砺灰并用木棒拍打,使浸汁变成稠稠的深蓝色,即为靛蓝水。然后装入专用的厚质瓷罐(一罐120斤)出卖。在过去经济困难时期,种靛蓝也是一条生计。笔者小时候还见到父亲挣工钱,将靛蓝挑到福鼎县城桐山镇,路途160里,两罐挑不动,前头就用其他货物60多斤,后头一罐,每百斤3.8元,来回2天,十分辛苦。
  油茶
  山区畲村广泛种植,榨出油用于烧菜。但粗放经营、产量低,一般户每年只收3—5斤茶油,能收20斤以上者就算多了。2000年后,政府提倡“油料木本化”,2008年龙湾区蓝道旺在泰顺县老家仰天湖,流转村民荒山,投入300万元,用挖机连片种植油茶800亩,2011年竹里种油茶2000亩,均已进入采摘期。到2015年全市有油茶5000亩。
  苎麻
  平阳等地地势平坦的畲村多有种植,数量多,用于织布、织腰带等。文成、泰顺等地畲村也有种植,数量少。
  茶叶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在园角地边就有栽种,以自家泡茶为主,或赠送亲友,一般不出卖。泰顺、文成等地畲村有“清明发芽,谷雨摘茶”的民谣,印证“畲山无园不种茶”的景象,反映茶业生产与畲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开垦茶园,种植茶叶。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大寨之路》,报道文成周山乡开田、开山的先进事迹。
  全市7个民族乡镇,85%以上的民族村,茶叶均是主要特产。1980年泰顺县司前乡茶园面积1141亩,产茶240担;竹里乡茶园面积580亩,产茶105担。
  文成县双桂乡的周山下,公阳乡的驮尖,平阳县矮垅坑,泰顺县的承天、玉塔、建民、桥底等均是重点产茶村,村均茶园面积500—800亩,最多者近千亩。除农户外,还有村集体茶园和村办茶场。茶叶收入成为家庭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
  从1975年开始,泰顺县葛垟茶场技师雷春利、茶叶技术人陆国仕等人就选用高山云雾缭绕的绿茶青,精工制作,使之色泽绿润,冲泡后香气持久,二泡更比一泡香,连泡三次,取名“三杯香”,于1980年前后正式上市。他们是“三杯香”茶叶的主要制作者之一。1990年,文成县农业局农艺师钟维枢等人研制出“半天香”名茶,成为文成县首个获得国家级名茶的品牌,并被编入《中国名茶图谱》一书。2010年,平阳县钟维标创建的“平阳黄汤”“平阳早香茶”“平阳功夫茶”等品牌,多次获得国内、国际金奖。
  尤其要提到的是1996年,泰顺县因为“三杯香”名茶,而获得“中国茶叶之乡”的国家级黄金名片,也是得到的第一张特色名片。
  温州市种茶大户有文成钟昌造,泰顺雷祖松、雷大良,平阳钟维标等20多户。且因种茶成效大,被授予国家、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有钟维标、雷大良、钟昌造等10多人。2015年,泰顺、文成、苍南、平阳4县少数民族乡村共有茶园1.8万亩,年产茶约50吨;重点茶叶基地村有玉塔、建民、左溪、承天、驮尖、周垟、矮垅坑、书阁、富源、鹤山、顶堡等30个。
  杨梅
  温州民族乡村传统的特产,以苍南凤阳畲族乡和瑞安丁凤回族村民种植最多。2000年前后,凤阳发展到1100亩,成为乡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丁凤回民村原来在后山岗种植一片杨梅。1986年开始村民改造老化杨梅树,引进良种100亩。到2000年,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0余亩。在果农的精心管理下,效益很好,户均收入300—500元,果农丁兴娒年收入达3000元以上。
  此外,文成外南、周山垟,泰顺建民等畲族村也有小规模的种植。
  板栗
  主要种植在文成西坑、富岙,平阳朝阳、怀溪,苍南昌禅、南宋,泰顺筱村、仕阳等畲族山村。
  四季柚
  以皮薄色艳、味甘汁多、脆嫩籽少而成为温州水果中的佳品。苍南县马站利垟、下魁、岱岭富源等畲村以及霞关库下回民村都有普遍种植,2000年种植面积达2000亩。尤以库下回族村为主要基地,四季柚种植面积近500亩。2010年后,市场水果走俏,果农积极性增加,快速发展,温州市畲、回两族约有3000亩,以马站、库下一带少数民族村种植较多。
  蘑菇
  市内7个民族乡都有种植,也是传统产业之一。以苍南岱岭、凤阳,泰顺司前畲族乡、镇种植较多。开始是在原木上钻孔种,质量好,但产量不高。后改用锯木粉加科技的袋装种植,产量提高。2002年苍南县岱岭畲族乡种植达170万筒,其中畲族群众种的达80万筒;凤阳畲族乡种植100万筒,畲族群众种的就达60万筒。富源村李先思、蓝家庆,福掌村李招牡等都是种植大户,户均30000筒以上,年收入3万—5万元。
  猕猴桃
  水果大王,其肉细嫩汁多,淡绿半透明,营养价值高。1985年泰顺碑排乡北山等少数民族群众开始种植。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工程师赵安祥的技术指导下,逐步推广,产量逐年提高。2008年后,罗阳、仕阳、司前等畲族山村都普遍种植。随着“红阳”等高产量品种的引入,收益大增。2015年,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种植猕猴桃3000亩,泰顺的苏北、左溪等畲族村均是重点产区。尤其是苏北民族村,户户都种,少的3—5亩,多的20—30亩,2013年以来,收入少者3万—5万元,多者10多万元以上。
  葡萄
  2003年,泰顺左溪村蓝学许率先开始在畲族山村规模种植。2008年后左溪、里光、三滩等畲村干部雷茂贤、黄世华等结合观光农业发展趋势,大力建设生态葡萄园。市民携妻带子踊跃到葡萄园观光,采摘胜于品尝,价格高过市场零售价,效益极好。2015年,全市约有葡萄园5000亩,泰顺三滩、司前、左溪、里光等民族村,都为重点种植村。左溪村蓝学许、雷茂贤,里光村黄世华等均为重点户,均有葡萄园200亩以上,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种植的水果还有蜜柑、瓯柑、甜橘柚、枇杷、脐橙、梨等。近年来苍南县的凤阳、岱岭一些民族村,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如岱岭的脐橙等,成熟早、产量高、口味好,很受市场欢迎。数量也正在形成规模,是少数民族群众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中药材
  以前少数民族地区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太子参、田菊、党参、黄芪等,但这些经济效益都有限,大多以赔本告终。2009年以来,科技进步,泰顺雷文放种植降血糖类药物“铁皮石斛”,2011年文成雷成云、钟金莲种植降血脂类药物“青钱柳”等,2012年苍南县企业主肖若令在凤阳畲族乡成立“浙八味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贝母、皇菊等,是一条致富新途径。
  到2015年,共种铁皮石斛220亩,贝母500亩,青钱柳基地2个,1500亩,且长势茂盛,市场效益看好。
  鲜花种植
  2012年后,温州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新兴的特产。温州永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岱岭坑门建设“相约玫瑰园”,种植康乃馨500亩,为市场提供鲜切花。苍南县雷太达2014年在岱岭云遮民族村建立“玫瑰谷鲜花基地”300亩。苍南华阳社区建立闽台民族花海薰衣草基地。这些鲜花种植和基地建设,带动民族地区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也正成为一条致富新门路。
  到2015年,共有各类基地6个,面积3900亩。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