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3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8
页码: 056-0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少数民族种植业的情况。其中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业基地选介等。
关键词: 温州 经济 种植业

内容

畲族是一个“力本务农”的民族,明中期后陆续迁入浙南山区逐渐定居下来。此时,明朝廷重视农业发展,《明会典》卷17《户部·田土》载:“凡开垦荒田,各处人民,先因兵燹遗下田土,他人开垦成熟者,所为已业,业主已还,由司于附近拨补。”(注:司,指布政司)同时要求地方官“招集流亡,劝学兴农”,减轻赋税。让他们休养生息,并将此作为考核衡量功绩政绩的首要标准。这种大环境,适合勤劳的畲族。畲民的男女老幼都自食其力,砍樵作田,维持生计。王虞辅、范翰芬在《平阳畲民调查》中描写道:“畲民勤种植,儿童五六岁时,即随其父母任摘茶、放牛、拔草、畜兔诸般工作。”畲族成为山区的一支垦荒大军,用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开发山区,建设家园。
  一、粮食作物
  番薯
  畲语称旱徐,旱地作物。畲族迁温时,大多住山区,山多田少,为吃饱肚子,烧山种番薯是首要农活。史料记载番薯原产地是吕宋岛(今菲律宾主岛),宋代时就有种植,是块茎植物,明时传至闽地。它耐旱,又不怕土地贫瘠,种植简单。温州山区日夜温差大,非常适宜它生长。鲜薯产量高,即使在贫瘠的山地亩产也可达6000—8000斤,肥沃之地可达10000斤(《浙江平阳王神洞畲族情况调查》)。2005年《平阳县志》载:“山门(民族地区)田垟种植的番薯,亩产可达12000斤。”青黄不接时,可以刨青吃,晒干的番薯丝可储存1—2年。番薯丝粉,是招待客人下酒的好菜。番薯藤青叶作为饲料可以喂猪、牛、羊,也可晒干在冬季下雪天不能放牧时作为饲料。可以说番薯一身都是宝。因此,温州95%以上畲族世世代代种番薯当主粮。
  番薯品种以前仅有花番薯即番仔红和红皮白心番薯两种。番仔红刨丝晒干率高,3.5斤鲜薯可晒1斤干丝,一般用来晒干入仓当主粮。红皮白心者又称六十日,生产周期短,60天可掘来吃,水分多,青黄不接时“吃青”。1970年后温州一带又引进改良品种白皮白心的“港头白”,同样水分较多,可吃青和刨丝。1990年后红皮黄心番薯引进,蒸熟后金黄色,人人喜吃。2000年后又新增紫色番薯,味道虽好,但个子不大,产量不高。现今人们注重科学饮食,吃粗粮,在城市的较大宾馆、酒店早餐上,均供应蒸熟的黄心番薯,且食者众多。
  番薯在温州山区的大规模种植是畲族先人对农业的重大贡献。清乾隆年间齐召南著《温州府志》卷十五“物产”蔬类:“温人呼甘薯为番荠,原从闽至。今得其种法,五邑俱有,玉环更饶,凶年可为粮,产瑞邑大山者味尤美。”又《乐清县志》有花荠、红荠。2008年邱国珍《浙江畲族史》载:“番薯从福建传到温州,是畲民的贡献之一。”
  温州畲民勤劳吃苦,温州畲乡素有“闻到番薯香直流口水”之说,在缺粮的年代,拯救了无数畲族同胞。一句流传数百年的俗语“番薯丝吃到老”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番薯在浙南山区的大规模种植,是畲族先人的功劳,也是对农业生产的重大贡献。
  另据考证,在番薯广泛种植后,解决了吃饭问题,温州的人口也随着增加。
  旱淋
  旱地水稻。旱淋需焚山而种,产量很低,亩产仅百余斤。同一块地,最多只能种2年,就要轮歇。
  解放以后,畲族分得土地,耕者有其田。
  水稻
  开始是种高秆的“平阳白”“三日齐”等。1958年后政府又推广改良品种“南特号”“农垦58”等,一年一熟,亩产量仅300—500斤(干谷,下同)。
  1966年9月文成县石庄公社长垅畲村田少人多,在本村人团县委干部钟维宗等的帮助下,全村98位畲族老幼齐上阵,挖山造田,历时10年,挖掉4个山岗,填平3个山湾,造得良田40亩,年收稻各4万多斤,多次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1970年后农业发展,广泛推广高秆改矮秆,小苗带土移栽,有垟地的少数民族也可以种双季稻,一年两熟,产量提高,亩产可达600—800斤,最好者可达1000斤,称为千斤亩。但种双季稻的民族村、自然村不多,占总数的30%—40%。许多地方粮食不能自给。
  这阶段遇荒年必须依靠国家的返销粮、救济粮才能度饥荒。1978年泰顺县司前黄桥村(当时称黄桥乡),国家给返销粮115000公斤,人均100斤,属当年全县吃返销粮最多的村。西坑、竹里、青街等民族乡村返销粮数量也很大。
  1990年后杂交水稻的种植,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亩产在1200斤以上,且少数民族山村80%以上都可种植,吃饭不再愁。
  粮食作物还有玉米,大、小麦等,在困难时期也是主要的辅助粮。
  种植的蔬菜类主要有白菜、包心菜、大白菜、萝卜、豇豆、豌豆、黄豆、蒲瓜、南瓜、冬瓜、毛芋等等。
  民以食为天。1970年前,温州少数民族均以番薯丝和大米为主食,大部分家庭两者的比例番薯丝70%—80%,大米20%—30%,称作“番薯丝拌饭”。1990年前后,告别番薯丝,家家吃上大米饭。2000年后,少数民族家庭也和汉族一样,注重科学搭配,健康饮食,少吃大鱼大肉,以养生为目的,追求吃得饱、吃得好。
  二、经济作物
  靛蓝
  靛蓝是一种染料植物,可人工种植,一年收成,早年畲民多有种植,因此,畲民又称“菁民”(靛蓝俗名菁)。同一块地种3年后就不能再种,又要转迁别处。畲族人民不断迁徙也是为了有新的土地种植靛蓝。
  靛蓝收割后,将叶子和茎秆放入大木桶内,加水浸泡,发酵4—5天,渗出蓝汁了,就可捞出渣秆,加上白砺灰并用木棒拍打,使浸汁变成稠稠的深蓝色,即为靛蓝水。然后装入专用的厚质瓷罐(一罐120斤)出卖。在过去经济困难时期,种靛蓝也是一条生计。笔者小时候还见到父亲挣工钱,将靛蓝挑到福鼎县城桐山镇,路途160里,两罐挑不动,前头就用其他货物60多斤,后头一罐,每百斤3.8元,来回2天,十分辛苦。
  油茶
  山区畲村广泛种植,榨出油用于烧菜。但粗放经营、产量低,一般户每年只收3—5斤茶油,能收20斤以上者就算多了。2000年后,政府提倡“油料木本化”,2008年龙湾区蓝道旺在泰顺县老家仰天湖,流转村民荒山,投入300万元,用挖机连片种植油茶800亩,2011年竹里种油茶2000亩,均已进入采摘期。到2015年全市有油茶5000亩。
  苎麻
  平阳等地地势平坦的畲村多有种植,数量多,用于织布、织腰带等。文成、泰顺等地畲村也有种植,数量少。
  茶叶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的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在园角地边就有栽种,以自家泡茶为主,或赠送亲友,一般不出卖。泰顺、文成等地畲村有“清明发芽,谷雨摘茶”的民谣,印证“畲山无园不种茶”的景象,反映茶业生产与畲民生活的密切关系。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开垦茶园,种植茶叶。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大寨之路》,报道文成周山乡开田、开山的先进事迹。
  全市7个民族乡镇,85%以上的民族村,茶叶均是主要特产。1980年泰顺县司前乡茶园面积1141亩,产茶240担;竹里乡茶园面积580亩,产茶105担。
  文成县双桂乡的周山下,公阳乡的驮尖,平阳县矮垅坑,泰顺县的承天、玉塔、建民、桥底等均是重点产茶村,村均茶园面积500—800亩,最多者近千亩。除农户外,还有村集体茶园和村办茶场。茶叶收入成为家庭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主要来源。
  从1975年开始,泰顺县葛垟茶场技师雷春利、茶叶技术人陆国仕等人就选用高山云雾缭绕的绿茶青,精工制作,使之色泽绿润,冲泡后香气持久,二泡更比一泡香,连泡三次,取名“三杯香”,于1980年前后正式上市。他们是“三杯香”茶叶的主要制作者之一。1990年,文成县农业局农艺师钟维枢等人研制出“半天香”名茶,成为文成县首个获得国家级名茶的品牌,并被编入《中国名茶图谱》一书。2010年,平阳县钟维标创建的“平阳黄汤”“平阳早香茶”“平阳功夫茶”等品牌,多次获得国内、国际金奖。
  尤其要提到的是1996年,泰顺县因为“三杯香”名茶,而获得“中国茶叶之乡”的国家级黄金名片,也是得到的第一张特色名片。
  温州市种茶大户有文成钟昌造,泰顺雷祖松、雷大良,平阳钟维标等20多户。且因种茶成效大,被授予国家、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有钟维标、雷大良、钟昌造等10多人。2015年,泰顺、文成、苍南、平阳4县少数民族乡村共有茶园1.8万亩,年产茶约50吨;重点茶叶基地村有玉塔、建民、左溪、承天、驮尖、周垟、矮垅坑、书阁、富源、鹤山、顶堡等30个。
  杨梅
  温州民族乡村传统的特产,以苍南凤阳畲族乡和瑞安丁凤回族村民种植最多。2000年前后,凤阳发展到1100亩,成为乡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丁凤回民村原来在后山岗种植一片杨梅。1986年开始村民改造老化杨梅树,引进良种100亩。到2000年,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000余亩。在果农的精心管理下,效益很好,户均收入300—500元,果农丁兴娒年收入达3000元以上。
  此外,文成外南、周山垟,泰顺建民等畲族村也有小规模的种植。
  板栗
  主要种植在文成西坑、富岙,平阳朝阳、怀溪,苍南昌禅、南宋,泰顺筱村、仕阳等畲族山村。
  四季柚
  以皮薄色艳、味甘汁多、脆嫩籽少而成为温州水果中的佳品。苍南县马站利垟、下魁、岱岭富源等畲村以及霞关库下回民村都有普遍种植,2000年种植面积达2000亩。尤以库下回族村为主要基地,四季柚种植面积近500亩。2010年后,市场水果走俏,果农积极性增加,快速发展,温州市畲、回两族约有3000亩,以马站、库下一带少数民族村种植较多。
  蘑菇
  市内7个民族乡都有种植,也是传统产业之一。以苍南岱岭、凤阳,泰顺司前畲族乡、镇种植较多。开始是在原木上钻孔种,质量好,但产量不高。后改用锯木粉加科技的袋装种植,产量提高。2002年苍南县岱岭畲族乡种植达170万筒,其中畲族群众种的达80万筒;凤阳畲族乡种植100万筒,畲族群众种的就达60万筒。富源村李先思、蓝家庆,福掌村李招牡等都是种植大户,户均30000筒以上,年收入3万—5万元。
  猕猴桃
  水果大王,其肉细嫩汁多,淡绿半透明,营养价值高。1985年泰顺碑排乡北山等少数民族群众开始种植。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工程师赵安祥的技术指导下,逐步推广,产量逐年提高。2008年后,罗阳、仕阳、司前等畲族山村都普遍种植。随着“红阳”等高产量品种的引入,收益大增。2015年,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种植猕猴桃3000亩,泰顺的苏北、左溪等畲族村均是重点产区。尤其是苏北民族村,户户都种,少的3—5亩,多的20—30亩,2013年以来,收入少者3万—5万元,多者10多万元以上。
  葡萄
  2003年,泰顺左溪村蓝学许率先开始在畲族山村规模种植。2008年后左溪、里光、三滩等畲村干部雷茂贤、黄世华等结合观光农业发展趋势,大力建设生态葡萄园。市民携妻带子踊跃到葡萄园观光,采摘胜于品尝,价格高过市场零售价,效益极好。2015年,全市约有葡萄园5000亩,泰顺三滩、司前、左溪、里光等民族村,都为重点种植村。左溪村蓝学许、雷茂贤,里光村黄世华等均为重点户,均有葡萄园200亩以上,年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种植的水果还有蜜柑、瓯柑、甜橘柚、枇杷、脐橙、梨等。近年来苍南县的凤阳、岱岭一些民族村,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如岱岭的脐橙等,成熟早、产量高、口味好,很受市场欢迎。数量也正在形成规模,是少数民族群众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中药材
  以前少数民族地区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太子参、田菊、党参、黄芪等,但这些经济效益都有限,大多以赔本告终。2009年以来,科技进步,泰顺雷文放种植降血糖类药物“铁皮石斛”,2011年文成雷成云、钟金莲种植降血脂类药物“青钱柳”等,2012年苍南县企业主肖若令在凤阳畲族乡成立“浙八味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植贝母、皇菊等,是一条致富新途径。
  到2015年,共种铁皮石斛220亩,贝母500亩,青钱柳基地2个,1500亩,且长势茂盛,市场效益看好。
  鲜花种植
  2012年后,温州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新兴的特产。温州永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岱岭坑门建设“相约玫瑰园”,种植康乃馨500亩,为市场提供鲜切花。苍南县雷太达2014年在岱岭云遮民族村建立“玫瑰谷鲜花基地”300亩。苍南华阳社区建立闽台民族花海薰衣草基地。这些鲜花种植和基地建设,带动民族地区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也正成为一条致富新门路。
  到2015年,共有各类基地6个,面积3900亩(详见“种植业基地选介”)。
  三、种植业基地选介
  天韵茶叶
  平阳县水头镇新联民族村钟维标,2010年成立天韵茶叶有限公司,有平阳特早茶标准茶园1000亩,联营基地500亩,茶农150户。 公司投资1000万建茶叶加工标准厂房1000平方米,出厂平阳早香茶、平阳黄汤等品牌,年产茶40吨,有3家茶叶专卖店,产值2000多万元,是平阳县农业龙头企业。钟维标于2011年、2015年两次荣获温州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文成县青坑青钱柳基地
  2011年文成县“云芝堂”草药医师雷媚莲之弟雷成云,投资500万元,在青坑村种植1200亩标准化青钱柳基地,为山东某药厂提供降血糖药原料。
  泰顺县铁皮石斛基地
  仙稔乡三滩村畲族青年雷文放,2009年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回家乡三滩院后自然村种植铁皮石斛。
  “只有种植在碎石头上,才是真正的铁皮石斛。”至今雷文放的石斛种植场投入近300万元,面积220亩,全部石斛都栽种在碎石上。是温州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石斛基地,慕名前来购买者多。他还多方探讨,开发出专治糖尿病的“铁皮石斛酒”等,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浙贝母基地
  2012年,苍南县企业家肖若令成立“浙八味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在凤阳畲族乡凤楼村建基地种植浙贝母(皇菊),面积500亩,有市场效益。
  浙闽台民族花海
  畲民钟政祥、雷开岁等于2014年创办苍南县灵溪镇华阳社区,第一期工程占地500亩,总投入2000万元。宗旨是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景的文化植物观光园。该项目是国家民委批准,作为全国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合作示范基地。2015年秋虽遭强台风侵袭,但灾后重建又恢复勃勃生机。
  相约玫瑰园
  2014年,温州市永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在苍南县岱岭畲族乡大厝基村建“相约玫瑰园”,种植面积500亩,种植康乃馨等15个玫瑰品种,为市场提供鲜切花。2015年全省农博会上,省委王辉忠等领导参观“相约玫瑰园”专馆后,给予很高评价。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