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其他少数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2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其他少数民族
分类号: K280.55
页数: 5
页码: 034-0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其他少数民族的情况。其中包括人口统计、分布、千人以上少数民族简介等。
关键词: 温州市 少数民族

内容

一、人口统计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温州市共有畲族、回族、苗族、彝族4个少数民族,26093人。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增加到52个,301712人。少数民族之多,人数之众,在全国地级市中是不多的,凸显温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包容性。
  二、分布
  此处所讲的其他少数民族是指除畲族、回族两个世居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1953年“一普”时,温州市内不含畲族、回族,其他少数民族有苗族和彝族及未识别民族,共是4055人。其中苗族4041人,基本上是畲族误报所致。因为畲族族称1956年12月才正式确定,在此以前许多地方分不清楚,填成苗族。真正的苗族仅20余人。全市其他少数民族合计30多人。
  1964年“二普”时,其他少数民族成分有壮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黎族、水族、高山族11个,加上未识别民族,其他少数民族是98人。其中满族、苗族是南下干部和其家属。
  1982年“三普”时,其他少数民族20个,522人。
  1990年“四普”时,其他少数民族为36个,2069人。
  2000年“五普”时,其他少数民族43个,50732人。
  2010年“六普”时,其他少数民族50个,240533人。
  2000年后,温州市经济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大,而农业承包制后,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解放出来,到城市去打工经商。尤其是靠近温州的云南、贵州及中南地区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布依族开始大量涌入。尤以土家族、苗族为最多,2010年均达到75000余人。
  其分布以鹿城、瓯海、龙湾、乐清、瑞安等区、市经济强乡镇为主。外来少数民族的涌入,各条战线、各行业都有新温州人,推进城市化进程,温州已成为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重点市。
  温州市外来少数民族有几个特点:
  一是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进入。先来者见效益不错,即回家叫人,以老乡带老乡,甚至整个小村的人都带过来。
  二是以婚嫁形式进入。云贵高原贫困边远山区的青年男女来温打工后看到此地经济条件比自己家乡好就不愿回去,女的找对象嫁人,男的以入赘的方式留下来。据泰顺县碑排苏北民族村的调查,全村100户,464人,就有外来姑娘、小伙及他们的子女25人,其中来自贵州、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家族、侗族、黎族少数民族18人,嫁入本村或做上门女婿。
  三是外来少数民族勤快聪明,他们一般都肯吃苦,脏活、累活都不怕而且孝敬父母,在工厂、在农村都受欢迎。对学畲语也很认真,来后2至3个月就讲得一口流利畲语,很快融入当地社会。
  三、千人以上少数民族简介
  人口10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壮族、仡佬族、黎族、瑶族、白族、水族、土族、满族,共13个。兹择要介绍:
  土家族
  其源说法不一,没有定论。自称“毕兹卡”,汉语称“土家”。原来人数不多,1990年后,四川一带大批更改过来,2010年全国有0.853亿,列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七位。
  温州市第一个土家族人是来自重庆秀山县的杨胜义,于1951年随部队迁居温州。1982年温州有土家族6人。改革开放后土家族经商务工人员大量增加,2010年常住人口达到75540人,居全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第一位。
  土家族在全市11个县(市、区)都有分布,以瓯海区的永中镇、梧埏,鹿城区的双屿、黎明,龙湾区的蒲州、状元,瑞安市的莘塍、仙降、安阳,苍南县的金乡,平阳县的鳌江等街道和乡镇为重点。
  苗族
  自称“壮”“果雄”等,也是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来温的第一个苗民是蓝庆桃(1868—1938),为避免战乱,从福建迁平阳昆阳镇西门,从事制作出售“明光灯”。1964年全市苗民21人,后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75383人,在外来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土家族。
  分布在全市11个县(市、区),尤以鹿城区的双屿、黎明,瓯海区的梧埏、新桥,龙湾区的状元、蒲州,乐清市的北白象、乐成、柳市以及苍南县的灵溪,平阳县的水头、鳌江等街道和乡镇为多。
  侗族
  由古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1930年湖南省新晃县杨树酞、新化县舒修怡先后来温谋生,是第一批来温的侗族。过去他们怕受民族歧视,与其子孙均填报汉族。1982年时温州有侗族17人,2000年后大批湘西、鄂西等地侗族人来温务工,也成为温州少数民族大户,2010年计有31306人,在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中列第三位。
  布依族
  自称“布越”,1953年统称为布依族。1982年时温州仅8人,2000年后大批涌入,到2010达到20562人,排第四位,分布在全市11个县(市、区)经济强乡镇。
  彝族
  古羌人南下后,与西南当地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1964年温州仅1人,到2010年达到7500人,列第五位。
  壮族
  古代越人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川、贵等地。1963年广西柳州钟丽华(1933年生)随夫迁温州,是第一个迁居温州的壮族人。1964年全市有20人。2010年全市有6727人。列第六位。
  仡佬族
  古代僚人的一支演变而来。主要分布在贵州省。1990年时全市有8人,2010年全市5617人,列第七位。
  黎族
  源出百越,聚居海南省。温州市1964年仅2人,1966年贵州黄果树庄秀花逃荒,与泰顺县仕阳镇双路村人结婚,繁衍的子孙10多人,均随母姓庄,为黎族。2010年全市达到2289人,列第八位。
  瑶族
  源出“五溪蛮”,主要聚居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省区。1982年温州有5人,到2010年达2251人,列第九位。
  白族
  俗尚白,自称“白子”等。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贵州、四川等省。1959年云南省大理人杨绍波学校毕业分配至温州冶炼厂工作,是第一个来温的白族同胞。1964年温州有3人,2010年共计2033人,列第十位。
  满族
  源出祖国东北的女真族。1952年黑龙江阿城市关金,随部队南下来温。1964年温州市有14人,后也有一些南下干部陆续到温工作。2010年共计1007人。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