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源流与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1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源流与分布
分类号:
K280.553
页数:
38
页码:
001-03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温州少数民族源流与分布的情况。其中包括畲族源流、畲族人口分布、回族源流、回族人口分布、其他少数民族等。
关键词:
温州市
少数民族
源流
内容
第一节 畲族源流
畲族是温州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世居民族,历史悠久。史载:明洪武年间,畲民开始从广东迁居福建、浙江等地;明弘治十三年(1500),雷玉公从云和三都迁平阳莒溪十八家(今苍南县莒溪镇上村),是为温州畲族之始。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市畲族户籍人口80096人,以蓝、雷、钟、李、吴、罗姓为主。
一、蓝姓
1.文成敖里江山江下寮支族
始祖蓝百二十七郎于明天启辛酉年(1621),从福州府侯官县平址坑迁青田县外八都八源石林坑(敖里双田斜林),数年后定居江山村江下寮。
排行:
意、法、云、得、国、胜、有、振、景、承、元。
新增排行:
朝、升、俊、彦、秀,家、挺、英、才、贤,
建、立、长、春、日,永、为、庆、禄、天。
该支已繁衍到“英”字辈,计19世。
分布:江下寮、余山、里阳、双桂双垟包等地。
分支(一)平阳山门王庄蓝法春支系 先祖蓝法春公于明中期从福州府侯官县平址坑迁来。
分布:山门镇王庄、顺溪朱山等地。
分支(二)泰顺柳峰高场蓝可津支系 蓝可津公于清康熙戊子年(1708),从福鼎浮柳垟迁到泰顺柳峰高场定居。
该支今已繁衍到“秀”字辈,计16世。
分布:雪溪柳溪唐众山、上排村垟尾、西旸横路等,有400多人。
分支(三)苍南莒溪黄土百步岭蓝元立支系 先祖蓝元立公于清晚期从平阳县顺溪朱山迁来。
分布:凤阳乡陈家湾、鹤顶山、姚头岗,岱岭乡内龙下、庵后、坑门岭、牛皮岭、云遮,赤溪镇流歧岙龙根,莒溪镇水碓头,桥墩镇罗洋山岚等。
宗祠在福鼎市桐城镇浮柳垟。
2.苍南蒲门德泰、德候、德顺兄弟支族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先祖德泰、德候、德顺与堂兄弟德厚、德序(均为朝聘后裔)从罗源迁到平阳蒲门(今苍南县蒲城甘溪岚下)。
排行:
朝、宗、德、建,永、国、胜、文,
士、孔、子、明,茂、景、清、春。
新增排行:
承、家、宜、孝、敬,保、世、贵、纯、长。
分布:岱岭乡小岭下、福掌、坑门岭、坑门横浚、坑门大岗、大路边、云遮五亩、大岭内岙头、庵后、朗腰、宫后、斗湾、龙凤岭脚,赤溪镇三步擂、官岙晒谷场、流歧岙,渔寮乡后曹,矾山镇岭家山、詹家坑,凤阳乡顶保,莒溪镇郑家山,灵溪镇象源内五亩田灯笼坑等地。
分支(一)泰顺仕阳桥底蓝胜懋支系 蓝胜懋公于清康熙年间从平阳马站迁入仕阳桥底定居。
今已繁衍到“宜”字辈,计19世。
分布:仕阳桥底一带。
分支(二) 平阳青街九岱仪山蓝久裕支系 清初先祖蓝久裕从平阳蒲门迁九岱仪山。
分布:青街九岱、马家垟等地。
宗祠 在福鼎市佳阳双华垟村。
3.苍南莒溪垟尾蓝种寿、蓝玉桂支族
明崇祯年间,先祖蓝种寿与侄子玉桂从罗源县大坝头(今起步镇黄家湾坝头)迁平阳莒溪垟尾(苍南县莒溪镇溪东村垟尾)。
排行:
昆、宝、立、良、田、种、玉,
士、元、有、永、朝、同(孔)、昌。
新增排行:
宗、茂、享、德,天、锡、大、盛,
文、章、华、国,奕、世、芳、荣,
均、平、受、祜,克、振、家、声,
诗、书、忠、孝,传、至、云、祁。
该支从“种”字辈已繁衍到“章”字辈,计19世。
分布:莒溪镇垟尾、半岭炉、柯岭头、直坑、岙下梅人贡、马蹄湾、大榴,桥墩镇大源坝、山岚,凤阳畲族乡顶堡、岭边,藻溪镇挺南大坑内,南宋镇南宋垟岭头,观美镇华阳牛角湾、马家垟古台下,腾垟乡后坑、半天岗,赤溪镇南岙崩山、三步擂三十亩隔,凤池乡东岙岭边,岱岭畲族乡福掌,括山乡杨家坑、马站镇峰门大坑内。
分支(一)平阳青街王神洞支系 明崇祯年间先祖种松迁平阳青街王神洞村。
分布:王神洞、闹村东湾、顺溪山头庵、李岙、凤岭脚、北山、熊岭、大峨等。
分支(二)文成周山周坑蓝元曜、元旺、元福、元照兄弟支系 蓝昆冈公后裔元曜四兄弟于清康熙年间,从平阳王神洞迁到文成金垟九龙井(周坑)。
分布:周坑、水坑等地。
分支(三)泰顺新浦黄山蓝有盛支系蓝有盛公于清初,从平阳县闹村迁到泰顺库村黄山定居。
分布:仕阳龟垟岭、莲花湾、坑源底,秀涧下村,雅阳漈头等,有780余人。
该支是温州市内畲族迁徙较早、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大支系,有4000余人。
宗祠清道光辛丑年(1841),在莒溪垟尾建宗祠,1989年重建。另在文成周坑、平阳闹村等地也建有宗祠。
4.泰顺司前鳌岭(石盂坑)蓝一凤支族
蓝一凤公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从景宁县四格驮磨庵(今澄照乡金坵村),迁到泰顺石盂坑(今竹里徐坑白鹤渡水库大坝边),数年后定居鳌岭(司前牛牯岭)。
排行:
法、一、百、君、有,玉、春、奇、朝、纲(光),
传、家、崇(宗)、礼、义,万、世、守、忠、良。
该支今已繁衍到“世”字辈,计17世。
分布:司前牛牯岭,仕阳翁地芭蕉垅、石竹后,罗阳察溪四斗、江家山,泗溪沈山,百丈潘庄、周山,东溪半岭、官垟众垟底、陈垟山头仔等地。
外迁有建德市大慈岩镇双泉村蓝成富等150人、福建建瓯市东游镇安国寺蓝振设等150余人。
该支在泰顺县分布在32个村,到2015年底,约有3200人。是泰顺县人数最多的一支。
宗祠2000年,以蓝传银、蓝振城等为首,在泰顺县官垟半岭仔建有宗祠一座,3开间。2011年蓝家玉等为首,在原址扩建成5开间,并建有广场,用作三魁片畲族文化礼堂。
2012年该支在仕阳石竹后也建有宗祠。
5.苍南昌禅岙口蓝东升支族
蓝东升公于清顺治六年(1649)迁到苍南观美马家垟,不久再迁昌禅岙口。
排行:
学、玉、朝、宗、久,东、有、应、世、文,
士、孔、子、鸣,茂、景、清、春。
新增排行:
仁、智、礼、义,尚、可、传、芳,
安、邦、镇、国,瑞、扬、正、忠。
分布:昌禅乡岙口,藻溪镇吴家园、小垟心旗杆岗,南宋镇垟头顶、墓岗,凤阳畲族乡坑边、崩山,括山乡三岗内等地。
宗祠在苍南昌禅乡兴昌村岙口。
6.苍南莒溪乌岩内蓝姓(联合)支族
该支始祖蓝意必公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从罗源大坝头迁平阳朝阳凤池李家山。后于民国甲寅年(1914)由平阳闹村马湾上万支派、莒溪柯岭朝显支派、腾垟北山元友支派和南宋垟头子孝支派联谱而成。1948年又将凤池支派联并,合成一族,重颁行第。
原各支排行:
腾垟王湾支派:
朝、子、士、长, 有、帝、明、昌,
逢、宗、振、作,祖、得、齐、良。
闹村马湾支派:
上、元、文、天,子、帝、明、昌,
逢、宗、振、作,允、得、齐、良。
腾垟北山支派:
朝、元、士、必,奇、帝、明、昌,
逢、宗、振、作, 允、得、齐、良。
凤池岭兜支派:
华、明、敬、启,子、必、有、昌,
盛、进、文、江,允、得、齐、良。
合并后新颁排行:
允、得、齐、良,兴、邦、治、国,
家、声、显、扬,祥、开、广、大,
奕、世、传、芳。
分布:腾垟乡王湾、王湾隔、横路、双港坑、北山、石虎,昌禅乡柘头、叮咚岭脚,莒溪镇江兴坑、大榴、柯岭头、柯岭香菇寮、南山、跳凉顶、马蹄湾、黄土岭脚,凤池乡岭兜、东岙岭边,括山乡杨家坑(尤家坑),赤溪镇三步擂三十亩隔,观美镇马家垟小山后,桥墩镇黄坛横墙白莲堂,南宋镇石门岭等地。
分支泰顺司前下库蓝敬祝支系(凤池岭兜)蓝敬祝公于清康熙年间,从平阳黄山头迁到泰顺仕阳沙丘,数年后移居司前村下库。
该支今已繁衍到“齐”字辈,计15世。
分布:司前畲族镇下库、左溪芭蕉塆、仙池、里光石坑源,仕阳镇赵垟塘后,筱村镇北坑天分田,罗阳镇黄沙坑、马头岗竹坑,峰文乡牛塘湾等地,有280余人。
宗祠在苍南莒溪垟尾乌岩内。
7.文成周山水坑蓝久初支族
先祖蓝久初公于清顺治年间迁来。
排行:
文、荣、世、大, 士、成、德、宗,
安、天、朝、永, 国、高、子、周。
新增排行:
承、继、芳、声、庆、昌。
分布:东背乌岩、三步擂下窑、水坑半岭等地。
分支苍南莒溪天井岙蓝成喜支系 先祖蓝成喜与子德富于清中期从文成县周山水坑迁来。
分布:莒溪镇柳垟坪、天井垟岙下、天井垟内岭(枫树岭)、直坑烂窑灶、黄狗盘窝大路下,桥墩镇大坪麂洞。
宗祠在周山水坑石壁头。
8.苍南岱岭坑门蓝世贤支族
该支属平阳县朝阳凤池李家山蓝意必之后,另立新谱而成支族。先祖蓝世贤于清初从李家山迁岱岭坑门。
排行:
意、千、万、华,应、世、廷、子,
有、光、鸣、政。
清光绪三十年(1904)修谱时,新增排行:
昌、盛、朝、瑞, 景、星、庆、云,
传、家、孝、友, 敦、厚、维、伦。
该支今已繁衍到“瑞”字辈,计16世。
分布:岱岭畲族乡牛皮岭、包坑、坑门岭、桐仔垵、横浚、坑门内湾,南宋镇大园,中墩乡王家山,观美镇华阳后家井、钟鼓。
分支文成富岙石竹寮蓝应钦支系
先祖蓝应钦公于清初从桃树(二源)迁居富岙石竹寮。
该支今已繁衍到“瑞”字辈。
分布:三源高村,富岙叶处、大垄头等地。
宗祠在岱岭畲族乡大厝基村坑门。
9.泰顺竹里黄泥岱蓝士丰、士盛兄弟支族
蓝士丰、蓝士盛两兄弟于清康熙初年,从景宁县四格驮磨庵迁到竹里梅花垟矴步头,不久移迁上岱。
排行:
进、发、元、文、世,子、门、正、承、传,
永、秀、维、奇、启,振、家、廷、春、有。
该支今已繁衍到“秀”字辈,计12世。
分布:司前畲族镇左溪、水圳头、红岩际,竹里畲族乡水碓垟、官坑、白岩等。该支今有800余人,属泰顺县内较大支系之一。
10.泰顺仙稔下稔蓝明清、蓝明裕支族
蓝明清、蓝明裕公于清康熙年间,从景宁县张春暮垟湖大洋岗迁到泰顺仙稔
乡下稔垟头居住。
排行:
明、光、元、士、诚,朝、廷、启、正、道(先),
家、国、庆、大、有,维、世、永、克、昌,
群、英、咸、蔚、发,济、美、颂、升、平。
该支今已繁衍到“庆”字辈,计13世。
分布:仙稔锅灶后、木亭后、竹家山,岭北三角坵,福建省寿宁县坑底乡牛栏岗等地,约800人。
11.泰顺百丈南坑垟陈宅蓝开祥支族
蓝开祥公于清康熙丁亥年(1707),从景宁县桃源迁至泰顺溪口黄泥垄,后转迁百丈镇南坑垟陈宅定居,至今300余年。
排行:
开、士、世、有、明,子、朝、家、道、成,
忠、良、传、万、昔,积、善、庆、思、荣。
该支今已繁衍到“万”字辈,计14世。
分布:罗阳镇爱民路口、白溪,百丈镇南坑垟等地,约260人。
宗祠清末在陈宅建有木结构宗祠,三开间,为原泰顺最好的宗祠,毁于2006年,现仅存门楼和围墙。2012年在原址上重建。
12.泰顺仙稔园台角蓝光孙支族
蓝光孙公于清中期,从司前鳌岭迁到仙稔乡园台角垟章山。
排行:
林、光、起、茂、发,永、绍、大、家、昌,
一、宗、崇、圣、典,百、代、传、忠、良。
该支从“光”字辈已繁衍到“一”字辈,计10世。
分布:仙稔乡柿树垄、小垟张,罗阳镇江家山拦龙湾,百丈镇周山等,有300余人。
13.泰顺洪口沙坑蓝金发支族
蓝金发公于清道光七年(1827)从泰顺新浦阳山鸡公垅迁到洪口沙坑大树湾(百丈镇建民村)居住。
排行:
积、玉、聚、金,家、世、荣、昌,
宗、诗、礼、庆,繁、衍、万、年。
该支从“金”字辈已繁衍到“庆”字辈,计9世。
分布:百丈镇建民、杜山岗,罗阳镇桥头湾等,有120余人。
14.泰顺官垟半岭仔蓝永开支族
蓝永开公于清乾隆年间从云和县雾溪,迁到官垟半岭仔定居。
排行:
永、承、国、恩,长、振、家、庆,
调、宣、安、常,学、贤、世、泽。
该支今已繁衍到“调”字辈,计9世。
分布:筱村镇岙头,三魁镇战州坑底、半岭仔,有400余人。
15.泰顺垟溪大山蓝荣魁、荣瑞兄弟支族
蓝荣魁、蓝荣瑞两兄弟于清乾隆庚申年(1740),从福安县七都六峰聚仙岗迁到泰顺垟溪乡大山村定居,至今270多年。
排行:
伟、荣、国、均、庆,四(日)、应、家、长、昌,
瑞、秀、光、奕、载,英、奇、启、万、帮。
该支今已繁衍到“秀”字辈,计12世。
分布:大山,洲岭乡梨坪,罗阳镇葡萄园路等地,有200多人。
宗祠2005年建在大山村。
16.泰顺仕阳桥底蓝陈郎、陈日兄弟支族
蓝陈郎、蓝陈日两兄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从福安县穆阳泰岩村迁到泰顺章成董庄山头仔,数年后迁至仕阳桥底井头垟。
排行:
士、得、君、明、良,邦、家、圣、瑞、光,
天、朝、崇、正、道,永、世、克、全、昌。
该支今已繁衍到“崇”字辈,计13世。
分布:仕阳桥底,万排上排坑下,泗溪半溪外岭头,筱村朝天马等地。
17.泰顺司前左溪横路蓝玉支族
蓝玉公于清嘉庆初年,由景宁驮磨庵迁到左溪阳畲暂居,不久后迁到左溪横路定居。
排行:
忠、厚、立、家、久, 福、寿、庆、有、余,
文、学、荣、祖、宗, 子、孙、百、世、昌。
分布:碑排苏北祭大辽、石门洞等,计百余人口。
18.泰顺里光上扒寮蓝春旺支族
蓝春旺公于清康熙初年,从景宁油田垟先迁景宁东坑,其后裔于清同治初年迁里光上扒寮定居。
排行:
春、其、圣、茂、玉,乾、启、文、明、道,
积、德、宽、仁、义,家、传、乃、盛、昌。
该支今已繁衍到“德”字辈。
分布:司前、里光等地。
19.文成西坑前垟上堂蓝非应支族
蓝非应公于清顺治八年(1651)从云和县洋源迁来。
排行:
配、应、日、月,光、明、文、天,
德、成、国、根,孔、满、有、再,
长、久、榜、春,京、新、安、雨。
分布:西坑前垟、上堂等地。外迁有景宁东坑蛤蟆垟、吴山等地。
20.苍南矾山埔坪蓝茂上支族
先祖蓝茂上公于清雍正三年(1725)随表叔来到平阳县屿星(今苍南县观美华阳),以种靛蓝为生。不久移居温州小龟岭(今苍南矾山埔坪)创基立业。后裔人数不多,没有修谱建祠。有的外迁福鼎等地,现仅存数户,并于近年迁到灵溪镇。
二、雷姓
1.苍南莒溪十八家雷玉支族
始祖雷江明时自福建连江迁居云和三都。其子雷玉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自云和转迁平阳桥墩莒溪十八家(今苍南县莒溪镇上村)。该支是入迁温州最早的畲族。距今已有517年,子孙繁衍19世。
排行:
始、奉、启、文、周,世、宗、子、胜、成,
士、永、元、德、本,明、昌、绍、义、仁,
廷、开、延、富、贵,家、邦、有、吉、全,
清、和、云、锦、秀,瑞、兆、信、荣、华,
广、福、积、善、利,泽、远、满、宇、宏。
分布:莒溪岙下梅人贡、天井枫树岭、扫箕下,华阳牛角湾水尾,赤溪镇三步擂等处。
分支(一)文成县旁边垟支系 清初从莒溪迁来。
分布:上坑、金岩、陈庄底庄、水牛坵、茅寮、周山垟、徐山、占里、余山、周坑、培下、乌田。
分支(二)瑞安东岩民族村雷士田支系 先祖雷士田公于清乾隆年间由文成周山上钟村迁来。
分布:该支大部分在东岩乡民族村,零星少量散居乡内周边村。
分支(三)泰顺包垟新路雷成松支系 雷成松公于清道光年间,由文成县富岙乡驮岙村迁到新浦乡南峤阳山、包垟新路村。
今已繁衍到“昌”字辈。
分布:罗阳桃花园,新浦阳山等地,有180多人。
分支(四) 平阳南雁垟心雷文峰支系先祖雷文峰公从文成县双桂垟山迁来。
分布:南雁镇前山垟心,山门镇塘湾、维新乡大垄等地。
宗祠在文成县双桂乡垟山桐油垄。
2.平阳闹村西山下李岙雷明海支族
始祖雷明海公于明嘉靖庚申年(1560)从罗源迁平阳县闹村西山下(即凤岭脚)居住。
排行:
明、口、口、朝、口,应、青、圣、元、宗,
汉、赵、子、文、开,大、步、瑞、必、振,
家、声、永、其、昌。
该支今已繁衍到“瑞”字辈,计18世。
在平阳县分布:西山下李岙、花草岗。 分支(一)泰顺西旸下官村雷元世支系 雷元世公于清康熙壬子年(1672)从平阳闹村迁来,经石马下、大安花坪头、三魁坑门底等,于雍正元年(1723)定居官村(官仓)。
今已繁衍到“步”字辈,计17世。
分布:筱村章前垟、彭溪富垟二湖等地,有250余人。
分支(二)苍南莒溪郑家山(内垟牛头浚)雷圣宣支系 清乾隆乙卯年(1795)先祖雷圣宣公从平阳县闹村迁来。
分布:莒溪镇郑家山牛头浚、垟尾石壁头、垟尾高山、柳垟坪、矴埠大湾、岙下大杉地,桥墩镇隔内蕉坑、白石下、四亩、湾坑头、南宋镇石门岭,赤溪镇三步擂大坑内、流歧岙顶寮,岱岭畲族乡白岩头、福掌、扬府岚,凤阳畲族乡交椅环、顶堡崩山,灵溪镇凤岙浦口,腾垟乡王湾隔,马站镇峰门大坑内等地。
分支(三)文成周山上坑水坑雷朝溪支系 清顺治年间雷朝溪公从平阳县花草岗迁来。
今已繁衍到“必”字辈,计19世。
分布:周垟大岭、周家山,双桂寨下、石良坑、花地、长垄、南山岗等。
宗祠 1943年建于闹村凤岭脚,1995年重建。
3.苍南桥墩黄坛口枫树湾雷永祥支族
明万历八年(1580)始祖雷永祥偕子孙等从罗源大坝头(今霍口乡)迁到平阳县桥墩黄坛口柳庄(今属苍南)居住。
排行:
忠、孝、传、家、法,诗、礼、启、后、昆,
永、仰、明、凤、光,起、孔、世、可、文,
国、宗、天、必、顺,朝、正、日、昌、新,
一、淑、乃、恒、进,万、盛、锡、其、源。
荣、华、逢、瑞、庆,富、贵、尚、阳、春。
志、大、学、昔、孟,克、守、惟、由、仁。
该支从“永”字辈已繁衍到“新”字辈,计20世。属温州畲族最大支系之一。
分布:莒溪镇枫树岭、扫箕厂、梅人岗、柯岭头、枫树头、柯岭岭边、半岭炉、大榴、乌岩内、下塘、古楼垟、老虎尾、南山、黄土百步岭、柳垟坪山脚,腾垟乡王湾隔、后坑,桥墩镇矴埠樟坑大岗头、矴埠打石岭、下垟水碓头、柳庄,凤阳畲族乡仓头、顶堡后坑、章家山、卅亩、校椅坟,岱岭畲族乡包坑、小岭、云遮、福掌,观美镇华阳蕉坑,五凤乡黎阳,矾山镇岭家山(阮家山),中墩乡中岗,昌禅乡中岙祠堂边,马站镇利垟、马站大坑内等地。
分支(一) 平阳青街章山雷明萼支系 先祖雷明萼公于顺治八年(1651)从苍南桥墩黄坛口迁平阳青街睦源章山。
分布:青街畲族乡一带。
外迁:福鼎柳垟坪、福鼎秦屿虎头岗、野溪后岗头。
分支(二) 泰顺司前筱条雷光久支系 雷光久公于清康熙甲寅年(1674),从平阳县青街章山迁来。
该支从“光”字辈已繁衍到“日”字辈,计14世。
分布:司前畲族镇筱条、左溪赤坦、叶山辽,仙稔书院,碑排张坑下,松垟乾头仔,雅阳吴家墩下坪院、承天为当,筱村北坑东家宅等。
该支也是泰顺县畲族较大支系之一,到2015年底共800余人。
分支(三)文成双桂乡陈岙雷起生支系 清光绪时雷起生公从苍南黄坛口迁至双桂陈岙。
该支从“起”字辈已繁衍到“正”字辈,计12世。
分布:陈岙驮岭、周山周条垟等。
宗祠在平阳县青街畲族乡睦源章山村,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是温州市内为数不多的老宗祠,近年多次重修,雄伟壮观。
4.平阳青街九岱黄家坑雷法罡支族
始祖雷法罡于明天启五年(1625),从福鼎白琳镇牛埕下迁至青街黄家坑居住。
排行:
振、廷、日、德,玉、世、文、宗。
新增排行:
仲、朝、维、君、子,盛、衍、大、荣、昌,
运、会、诗、书、继,芳、名、道、学、长。
该支今已繁衍到“昌”字辈,计18世。
分布:青街黄家坑、闹村新庵、昆阳殿后、朝阳溪边等地。
分支(一)泰顺彭溪玉塔雷世贵(下厝)支系 雷世贵公于清顺治年间,从平阳县青街白岩迁泰顺雅阳莲头金狮垟,数年后转迁玉塔下厝居住。
该支今已繁衍到“昌”字辈,计18世。
分布:玉塔下厝、雅阳梅林等,约300人。
分支(二)文成上林乡青坑雷日清支系 清乾隆时,雷日清公从平阳青街迁到瑞安50都青坑(文成上林乡青坑)
该支今已繁衍到“昌”字辈,计18世。
分布:青坑,周壤乡外南,李林乡方岩、稻桶岩、白岩头等村。
分支(三) 瑞安驮庵村雷朝明支系 始祖雷朝明公于清道光三年(1823)从文成县上林乡青坑村迁到瑞安县东岩乡驮庵村。
该支从“朝”字辈已繁衍到“运”字辈,计10世。
分布:东岩乡驮庵、民族许山等地,有220余人。
分支(四)苍南莒溪天井垟枫树岭雷维喜支系 清道光甲辰年(1844),始祖雷维喜公迁此定居。
分布:莒溪镇垟尾牛皮潭、王洞、漈头、高垅口、郑家山、柳垟坪、枫树岭,桥墩镇黄坛蕉坑、小沿口、小沿内、九亩埔、矴埠樟坑内,下垟乡九亩、蛇仔穴(军田垅头)、东坑,观美镇华垟十字路后家井,五凤乡小垟外垟,岱岭乡福掌、坑门岭,腾垟乡东湖埔,马站镇峰门大坑内。
宗祠该支在平阳青街黄家坑、文成外南等村建有宗祠。
该支是温州畲族大支族之一,王虞辅等在《平阳畲民调查》中对该支记叙较详细。
5.泰顺竹里金山垅雷调庆、雷调光支族
雷调庆、雷调光两兄弟,于明崇祯二年(1629),从景宁县鹤溪镇包凤村,先迁竹里梅花垟丁埠头,后定居金山垅。
排行:
调、明、益、振、玉,有、显、国、正、春(天),
君(德)、子、圣、光、顺,长、宗、永、远、传。
该支今已繁衍到“长”字辈,计16世。
分布:竹里黄泥岱、官坑,罗阳朱家山、黄沙坑、塘角、白溪,岭北三角坵,筱村天分田,寿宁县林峰坑等地。
该支为泰顺畲族迁基最早、也是人数较多的支系。到2015年底,共有1000余人。
6.文成里阳乡余山雷白锦支族
先祖雷白锦公于清初从青田岭根迁来。
排行:
景、上、大、仁,文、锦、春、林,
志、成、白、路,明、进、荣、君,
世、元、振、起,子、孔、作、华,
尔、维、善、继,崇、德、有、功。
国、立、汉、阳,圣、钦、衍、昌。
该支从“白”字辈已繁衍到“尔”字辈,计15世。
分布:余山,上林乡周山垟、九条垟,西坑畲族镇吴岙、前山,玉壶镇樟坑、猪头岩、程岭、马安岗、净水垟,周壤乡川盘山等地。
外迁:景宁鹤溪包凤等地。
分支(一) 平阳闹村田寮雷明寿、明泰支系 始祖雷明寿公、雷明泰公于清顺治年间迁到平阳闹村田寮。
分布:闹村乡田寮大施、东宝垟等地。
分支(二)泰顺彭溪玉塔雷世斌支系 雷世斌公(上厝)于清乾隆年间,从平阳县李家山迁来。
该支从“世”字辈已繁衍到“维”字辈,计10世。
分布:彭溪玉塔上厝、沙谭、矴步脚、溪头,约400人。
分支(三)苍南观美镇华阳蕉坑雷子为支系 清道光十年(1830),雷子为公从平阳李家山迁来。
该支从“子”字辈已繁衍到“善”字辈,计7世。
分布:蕉坑,凤阳乡顶堡后坑,赤溪镇流歧岙,腾垟乡王湾隔、半天岗、后坑,莒溪镇半岭炉、马蹄湾、天井垟岙下银坑(梅人贡)。
该支在闹村田寮等地建有宗祠。
7.苍南昌禅中岙雷念二郎支族
始祖雷念二郎清初从罗源县大坝头迁平阳桥墩莒溪郑家山(今属苍南)。
排行:
念、法、应、文、启、振。
新增排行:
孔、春、清、明、日,大、开、新、朝、君,
仁、可、宗、得、志,其、中、士、贤、孙。
该支今已繁衍到“可”字辈,计18世。
在苍南县分布:莒溪镇郑家山、牛头浚,昌禅乡岙底、者头、林家垟,赤溪镇流歧岙,括山乡杨家坑三岗内,凤阳畲族乡岭边、东家山、卅亩等村。
分支(一)平阳晓坑黄山头雷法全支系 雷法全公于清顺治年间从苍南莒溪郑家山迁来。
该支今已繁衍到“君”字辈,计16世。
分布:山门镇晓坑黄山头,顺溪镇相公基、湖垟尾,鳌江等地。
外迁:福鼎市佳阳、霞浦县茶岗等处。
分支(二)泰顺雅阳承天岙头雷应当支系雷应当公于清顺治丁酉年(1657),从苍南县莒溪郑家山迁雅阳承天岙头居住。
该支今已繁衍到“君”字辈,计16世。
分布:罗阳镇沙堤桥头、新浦乡龙前辽头坑、百丈镇三条树、筱村镇岙头等,200多人。
分支(三) 文成周山九条垟驮岭雷清福支系 始祖雷清福公于清乾隆时从平阳县黄山头迁来。
该支今已繁衍到“君”字辈,计16世。
分布:石栏头一带。
宗祠始建于1903年,在昌禅乡中岙村,1942年从中岙迁至岙底(古厝)。2004年以雷开全、雷大财、雷开想等为首重建。
8.苍南凤阳鹤峰章家山雷宗瓞支族
明末始祖雷宗瓞公为避战乱,从福安迁到苍南凤阳章家山。
排行:
宗、大、振、启,应、呜、子、景,
一、时、德、志,利、达、建、功,
文、行、忠、信,立、见、兴、隆。
该支今已繁衍到“建”字辈,计15世,有100余人。
分布:凤阳畲族乡章家山、龙头山、仓头,赤溪镇官岙,岱岭畲族乡小岭下、西塔,福掌,马站镇利垟、渔寮后曹等地。
分支泰顺雅阳高场雷应祥支系 雷应祥公于清康熙年间从福安迁入雅阳镇柳峰乡高场村。
分布:柳峰墩头、承天兵坪等地。
宗祠 1994年建在福鼎市佳阳双华村。
9.文成富岙双坑苦槠岗雷乾凤支族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雷乾凤公从景宁县鹤溪包凤迁来。
排行:
乾、振、明、元、开,天、文、月、建、招,
庭、得、子、传、道,锡、永、光、信、真,
盛、宗、福、满、门,颂、歌、彻、云、霄。
该支今已繁衍到“子”字辈,计13世。
分布:塘垄岙底、塔会、麻寮、塔桥,西坑畲族镇山后等地。
10.泰顺筱村北坑雷茂条支族
雷茂条公于清顺治年间从景宁竹埠迁入筱村北坑上马墩居住。
排行:
茂、启、朝、应、孔,有、春、昌、士、宜,
建、成、传(全)、家、国,安、邦、庆、文、明。
该支今已繁衍到“国”字辈,计15世。
分布:仕阳柘面、长坝头,雪溪石马下,百丈桃树湾,新浦吴山,筱村章前垟,东垟小岭等。
该支系是泰顺县内人数较多支系之一,700余人。
宗祠 2012年建在筱村小岭,占地500平方米。
11.泰顺仙稔三滩院后雷克珍支族
雷克珍公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从福鼎县西阳炉墩,迁到司前左溪林坪岗(现左溪茶厂边),10余年后迁三滩院后居住。
排行:
克、锡、元、启、德,学、业、有、成、日,
斯、文、奕、世、传,佐、君、登、上、理。
该支今已繁衍到“文”字辈,计12世。
分布:三滩牛牯垟,罗阳北外金畚斗、马头岗半岭,葛垟岩头岭等,有520余人。
12.泰顺司前和庄葛藤岭雷起峰支族
雷起峰公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从景宁叶山头迁到里光旁山垟定居。
排行:
开(起)、宗、益、世、春,元、期、振、日、月,
光、明、国、正、朝,廷、文、得、永、远。
该支今已繁衍到“朝”字辈,计15世。
分布:司前、里光石坑源,双岭潘庄等,约360人。
13.泰顺司前林山雷兆高支族
雷兆高公于清康熙年间从景宁畲族自治县澄照乡殿源(东畔新坵)迁来林山定居。
排行:
振、世、林、元、兆,廷、有、明、日、开,
如、景、承、祖、宗,乾、坤、春、应、德。
该支从“兆”字辈已繁衍到“春”字辈,计14世。
分布:司前、左溪、高塔,仙稔笊篱丘,百丈岱头等,480余人。
14.泰顺三魁刘宅沙坑底雷元福支族
雷元福公于清康熙甲午年(1714)从云和县迁来三魁沙坑底。
排行:
口、口、口、口、元,义、圣、期、康、振,
家、道、永、世、昌,守、泽、有、余、庆。
该支从“元”字辈已繁衍到“守”字辈,计12世。
分布:沙坑底等,约有100人。
15.泰顺柳峰墩头牛路雷盛汶支族
雷盛汶公于清乾隆年间由福鼎县八斗迁到柳峰牛路居住。
排行:
时、盛、燕、汉,敬、胜、维、昌,家、崇、礼、义。
该支从“盛”字辈已繁衍到“家”字辈,计8世,有260余人。
分布:柳峰牛路,仕阳坑源底、桥底,三魁黄沙坑等。
16.泰顺司前左溪直畲雷春茂支族
雷春茂公于清康熙初年从景宁县殿源迁到左溪直畲定居。
排行:
春、发、贵、传、祖,明、应、德、玉、可,
日、月、光、昌、盛,享、荣、华、国、清。
今已繁衍到“享”字辈,计16世。
分布:左溪一带。
17.泰顺筱村新楼朝天马雷玉宝支族
雷玉宝公于清晚期从景宁县山后村迁居筱村镇新楼朝天马村。
排行:
有、玉、春、国,正、道、源、立,大、吉、祥、世。
该支从“玉”字辈已繁衍到“吉”字辈,计9世。
分布:朝天马,南坑垟俏岗,有130多人。
三、钟姓
1.平阳朝阳溪边钟百户支族
始祖钟百户公于明嘉靖年间从福建罗源(今西兰乡石壁下村大坪)迁到平阳县北港五十都五堡陶岙(即朝阳溪边村,今山门镇大岙村)。
排行:
百、善、圣、成,启、奇、世、振,
国、永、建、大,学、义、秉(炳)、维,
思、希、祖、德,应、运、中、兴,
云、礽、继、作,丕、显、家、声。
该支今已繁衍到“德”字辈,计20世。
分布:蕉坑一带。
分支(一)文成培头钟世英、钟世雄兄弟支系先祖钟世英、钟世雄兄弟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平阳县朝阳乡溪边村迁来。三哥世英居培头,四弟世雄迁居培头5里外呈山底自然村。
该支今已繁衍到“德”字辈,计20世。
分布:培头、呈山底、吴山、周山下、陈盘岭、中樟苦槠垄、驮岙、石井、雅梅南山坑、周阳寨、三源高村、水碓岗、石庄长垄、杨柳垄、叶处。
在文成计有2000余人,是县内最大支系。
外迁的有:景宁东坑岭后、景宁鹤溪三支树、桐庐安乐乡峨溪田岗、云和陈宅、福建省霞浦岚下、江西省资溪县草坪。
分支(二)泰顺司前左溪阳畲钟国斌、钟国庆支系 钟国斌、钟国庆两兄弟于清雍正乙巳年(1725),从青田培头(今属文成县)迁来,先在仙稔乡下稔村暂住,后定居阳畲。
该支今已繁衍到“德”字辈,计20世。
分布:罗阳镇沙堤桥头,筱村镇葛垟小岭九格,司前畲族镇阳畲、下库,龟湖镇北岭,彭溪镇丁步脚、内板山,九峰乡半岗茶园岗等。
该支也是泰顺县内钟姓人口较多支系之一,有600余人。
分支(三)苍南桥墩镇棋盘高山钟建相支系 清道光甲辰年(1844),始祖钟建相公从平阳县朝阳乡溪边蕉坑迁到桥墩棋盘高山居住。
分布:桥墩镇棋盘高山(大坑头)、桥墩门水闸头、高垅口、郑家山内垟,凤阳畲族乡下中岗、凤池乡东岙(湾旦)、五凤乡凤村瓦窑坪,灵溪镇浦口坑内等地。
该支是温州市内钟姓较大的支族之一。
宗祠 在平阳县朝阳溪边、文成培头等村均建有宗祠。
尤其是培头宗祠,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内有两口清泉,终年不枯,并建有戏台等。1980年,迁泰顺的钟义明捐款500元用于首次修葺。2008年大修,是温州最古老的祠堂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温州市著名农村文化礼堂。
2.苍南昌禅中岙钟天锡支族
始祖钟天锡公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罗源大坝头迁居平阳县山门王庄大岭外(今旺庄)。因地小人多,其孙应魁、应禅不久又迁苍南昌禅。
排行:
天、启、应、世,元、文、胜、子,呜、朝、廷、有。
新增排行:
大、显、昌、政, 扬、光、思、承,
诗、书、忠、孝, 传、至、云、礽。
兴、复、邦、家, 济、美、斯、年,
立、步、先、德, 存、心、后、贤。
该支今已繁衍到“光”字辈,计18世。
在苍南分布:凤阳畲族乡岭边、北山、田垄头、仓厝、墓牌、姚头岗、瓦窑、坑边崩山、隔头、田中央、凤阳龙头山、仓头坝头岗、凤阳下中岗、三十亩深湾、杨家坑、章家山,岱岭畲族乡西塔、福掌、大路边,昌禅乡中岙、田头岭、双剑、柘头隔、岙口、南山,南宋镇南宋垟头顶、半垟宫、铸锅寮、李家旺,矾山镇三百坵鳌坑饮洋,藻溪镇小心垟等。
分支文成公阳乡驮尖钟元灵支系钟元灵公于康熙年间从平阳县山门旺庄大岭外迁来。
该支今已繁衍到“承”字辈,计20世。分布:文成县驮尖村一带,有180多人。
宗祠 在昌禅中岙村。
3.苍南灵溪五亩新基湖钟良贤支族
明末,始祖钟良贤公从泉州永春县十八都上半村龙头山水尾迁来。
排行:
如、世、声、呜,起、学、刚、柔,敦、厚、信、敏,
源、远、乃、尔,毓、秀、久、长,自、是、兴、昌。
分布:灵溪镇五亩新基湖、南水头金岙,赤溪镇三步擂、南岙崩山,括山乡三岗内,岱岭畲族乡朗腰,马站镇利垟。
分支泰顺雅阳埠下三臭岗钟如孙支系钟如孙公于清乾隆年间,从福鼎市桂阳单桥村迁到雅阳镇埠下村三臭岗定居。
该支今已繁衍到“信”字辈,计11世。
分布:三臭岗、安边、排岭等地,计260余人。
4.泰顺雅阳承天崩头钟明德支族
钟明德公于清顺治丁亥年(1647),从福安县陶岚村迁到雅阳崩头居住。
排行:
明、元、士、启、文,茂、廷、国、孔、品,
金、玉、大、华、发,长、官、嘉、泰、兴。
该支今已繁衍到“大”字辈,计13世。
分布:雅阳崩头、承天岙头、庵边,仕阳柘面,约230人。
5.泰顺百丈上林钟春荣支族
钟春荣公于清顺治庚子年(1660),从宣平县十三都张家弄(现莲都区丽新畲族乡上塘畔张家弄村)迁泰顺百丈镇林山村居住。
排行:
春、元、有、启、光,明、日、传、成、家,
圣、德、开、大、道,英、世、国、宗、朝。
该支今已繁衍到“开”字辈,计13世。
分布:百丈上林,司前溪口黄山头,罗阳北外金畚斗、江家山樟树垟、马头岗,碑排北山等。
该支系泰顺县内钟姓畲族人口较多、迁基较早的支系,约有800人。
6.泰顺司前左溪包坑钟日显支族
钟日显公于清顺治初年从景宁县山外迁来,经大安乡南田岗暂住。数年后钟起昌、起成、起贤三兄弟转迁左溪村包坑定居。
排行:
兴、隆、荣、华、友,日、起、天、光、明,
世、长、宗、德、懋,贻、承、永、克、昌,
积、善、福、延、厚。
该支今已繁衍到“永”字辈,计18世。
分布:仕阳镇大山、月山、翁地石门,司前镇左溪,三魁镇西岙,罗阳镇北山锅灶后,筱村镇竹园、章前垟等,约有800人。
7.泰顺仕阳大丘林钟汪国支族
钟汪国公于清同治年间从福安县敢岭迁到泰顺后章,数年后定居仕阳大丘林。
排行:
昌、介、进、陈、元,月、士、言、周、思,
肇、良、祥、瑞、家,庆、崇、善、永、久。
该支今已繁衍到“瑞”字辈,计14世。
分布:仕阳大丘林、龟湖石笕湾,该支有240多人。
8.泰顺百丈上林上章钟有福支族
钟有福公于清中期从景宁山外村迁到泰顺百丈镇上林村上章自然村居住。
排行:
忠、蓝、千、万、有,日、起、德、家、士,
孔、长、宗、柏、茂,积、善、克、大、吉。
该支今已繁衍到“茂”字辈,计15世。
1998年,因珊溪水库建设,上章成为水库淹没区,大部分居民移至苍南县金乡镇星光村和余庄村,零星散居罗阳。
9.平阳梅溪书阁钟凤麟支族
始祖钟凤麟公于明万历戊申年(1608)从福建永春先迁平阳37都五岱中垟(今苍南五凤)。后孙钟怀芳于清初再携族迁梅溪书阁村。
排行:
凤、作、怀、阁、瑞, 天、士、光、景、中,守、贤、朝、必、振, 尚、德、运、斯、昌。
新增排行:
发、展、良、欣、象,奕、世、绍、光、明,
忠、孝、传、家、美,诗、书、学、业、精。
该支今已繁衍到“斯”字辈。
分布:五岱中垟、梅溪书阁池浦、梅源联平、榆垟、宋桥、北山下、官宕、陡北等地。
宗祠在梅溪书阁,2002年重修。
10.平阳龙港环河浃埩钟履宝支族
清康熙庚戌年(1670),始祖钟履宝公从平阳梅溪书阁迁来,子孙繁衍成环河浃埩支族。
分布:龙港镇环河浃埩、池浦木桥头、湖前西桥、龙江下埠,金乡镇文星巷等。
宗祠 1996年建在龙港浃埩。
11.平阳宋埠老陡门钟世昌支族
先祖钟世昌公于清初从瑞安迁平阳宋埠陡北村。
排行:
光、毓、延、日、圣,建、平、运、锦、芳,
熙、朝、增、定、鼎,守、庆、善、明、昌。
分布:宋埠镇陡北,榆垟镇雅周、中镇,万全镇鲍垟、宋桥、吴岙、前宕、三都王、冯宅、郑三,萧江镇上园、落马叶段、岙底、北山等村。
宗祠建在宋埠陡门。
12.乐清市仙溪镇乐辽村钟姓支族
先祖钟宪能公于清乾隆年间从温岭县泽国到东辽村与戴家女子结婚。到2015年,后裔已繁衍到“业”字辈,全村共70多户,300多人口。
排行: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天、毓、才、学,允、振、家、业,
知、道、修、德,启、后、荣、先。
13.乐清市大荆镇盛家塘钟姓支族
先祖钟彦宫公清时从温岭县泽国到盛家塘落户。到2015年底,全村有40多户,180余人。
四、李姓
温州的李姓畲族,为李廷玉之后裔。据家谱记载: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李廷玉因避战乱,逃难至福州汤岭(今连江县潘渡乡),寄居于畲民蓝色艳家。
蓝公观其品行端正,便招为女婿。生三子,继承母姓之语言和习俗,从此汉畲融合一家,李廷玉成为畲族李姓的始祖。
此后子孙繁衍于福建福鼎、浙江平阳华阳(今苍南观美镇华阳牛角湾)等地。清康熙时又分迁泰顺彭溪昌基、三魁黄沙坑等地,并成为较大的支族。
李姓畲族分立两个宗祠:苍南华阳牛角湾和福鼎市桐城镇浮柳垟宗祠。
苍南华阳牛角湾李显达支族
始祖李显达公于明朝隆庆年间(1569年前后)由福鼎白岩迁入,先居伏鹰(观美镇凤岙),后定居华阳牛角湾。
排行:
显、景、振、元、国、士、子、鸣、承、大、有
新增排行:
学、绍、先、圣, 志、步、青、云,
桂、兰、挺、秀, 奕、世、昌、荣。
该支今已繁衍到“青”字辈,计18世。
分布:观美镇华阳牛角湾、华阳下蕉坑,岱岭畲族乡福掌、大岭内岙岗头、斗湾白岩头,赤溪镇三步擂七亩岗、大坑内、官岙晒谷埕,莒溪镇天井垟佘坪、柯岭头,南宋镇石门岭,桥墩镇陈树枫、九亩埔,灵溪镇南水头五亩,腾垟乡北山,藻溪镇丁岙等地。
分支泰顺三魁黄沙坑李国玉支系 李国玉公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观美镇华阳牛角湾迁到泰顺三魁镇黄沙坑居住。
今已繁衍到“志”字辈,计16世。
分布:三魁黄沙坑、竹里石街、罗阳金北斗、碑排五斗村外岙等地,200余人。
该支外迁:福鼎高境(佳阳龙头湾)、上璋(佳阳周山)、熊岭等地。
宗祠在苍南县观美镇华阳牛角湾村。
苍南莒溪郑家山李程钰支族
先祖李程钰公于明万历元年(1573)迁福鼎,子孙繁衍成福鼎桐城浮柳垟支族。
排行:
肇、世、子、文,国、士、伯、永,必、有、忠、信。
新增排行:
思、宗、荣、昌、盛, 诗、书、振、家、声,竹、林、能、挺、秀,兰、桂、自、藤、芳。
该支今已繁衍到“昌”字辈,计16世。
分布:莒溪镇上村水碓头、郑家山、中岗、大路顶、漈头、大山脚、牛头浚,岱岭畲族乡福掌村,南宋镇田垄尾等地。
分支泰顺彭溪昌基李文敬支系 李文敬公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从苍南县莒溪镇上村水碓头迁到昌基。
从“文”字辈至今已繁衍到“昌”字辈,计13世。
分布:彭溪、昌基、玉塔、桥底等,有800余人。
宗祠在福鼎市桐城浮柳垟村。
五、吴姓
泰顺雅阳承天巡司岗吴知几支族
泰顺雅阳巡司岗《吴氏家谱》记载:始祖吴知几公,泰顺人,生于明嘉靖廿八年(1549),娶兰溪东门外彭氏、未孕,后又娶蓝氏,生九子。
吴公临终前嘱子女要操母语,从畲俗,故属畲族。巡司岗因此成为吴姓畲族的发祥地。
排行:
知、显、连、库, 常、世、元、陈,
应、士、大、祥, 允、宣、荣、昌,
汝、维、善、继, 崇、德、有、功。
现该支已繁衍到“善”字辈,计19世。
分布:彭溪安基,雪溪下堡,宫湾,巡司岗,约150人。
外迁福鼎市桐山麻坑底、霞浦崇儒等地。
分支苍南莒溪十八家吴文罡支系始祖吴文罡于康熙年间从泰顺雅阳大路边迁至苍南莒溪十八家(今莒溪镇上村)。
该支今已繁衍到“汝”字辈,计17世,有350多人。
分布:莒溪镇十八家、水碓头,桥墩镇柳垟坪外寮和天井枫树岭等处。
六、罗姓
根据苍南资深畲族文化学者雷必贵考证,灵溪镇浦口坑内村一支罗姓为畲族。据说罗家后人为证实真伪,曾开挖祖辈坟墓,发现一世祖配为畲族蓝氏,确属畲族无疑。
始祖罗子其公清时迁入灵溪镇浦口坑内村。
排行:
子、永、德、朝、天,成、可、运、振、兴,
忠、孝、大、家、声,奕、世、定、昌、荣。
罗姓畲族分布仅灵溪镇浦口坑内和桥墩镇陈树枫照北山(近年已迁往大龙沿角)两处。2015年两处共计10户,60余人。
罗姓畲族宗祠在灵溪镇浦口村大坑内。
纵观温州8万多畲民的迁徙发展历史,路径大约为两条:
一条是:福州、罗源→福安→福鼎→平阳,即从福州、罗源出发,往闽东的福安,进入毗邻的浙南平阳县大山深谷桥墩、莒溪青街一带,然后向市内各县再分迁。
另一条是:福州、罗源→福安→寿宁→景宁→泰顺、文成。
路线二也为泰顺、文成两县畲族最早支系来源于景宁这一论点提供了证据。因为在这两县的迁徙史中发现,畲族先民经福安以后分两支,一支经寿宁→林峰坑→上标→东坑→鹤溪。然后,蓝姓从澄照乡(鹤溪镇边)的金坵、四格迁泰顺竹里石盂坑,雷姓从包凤迁文成西坑旁边垟,钟姓从澄照乡的叶山头山外村迁泰顺左溪包坑。这也解开了为什么文成、泰顺最早的畲族支系都是从景宁迁来的谜底。
畲族支系基本稳定,少有变化。有的大支族发展到一定时期,就另立祠堂,重新颁定排行发展繁衍;也有个别小支系,因年久未做谱,脱离了关系,后加入同姓的其他祠堂等。
第二节 畲族人口分布
温州市内的畲族约是明中期起从福建的罗源、连江一带迁徙进来的。但在解放前,没有全面调查统计过。
1929年上海《时报》载:平阳县有畲民2600人,这包括苍南县(下同)。1933年,浙江省第三特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即温州行政专员公署)王虞辅、范翰芬2人,调查编写了温州历史上第一篇畲族调查记——《平阳畲民调查》。据粗略统计:“其居平阳者,则多在南港、北港(今平阳的青街、顺溪一带)、蒲门(即今苍南的马站、矾山、凤阳、岱岭一带)三区……此三区中,以南港为最多,计凤阳约千人,松垟约七百人,昌禅约六百人,王湾约八百人,大元坝、钟坑合约三百人,小沿口约百余人。次为北港,计钟山约四百人,王臣洞(王神洞)、山垟各约四五百人,王家坑(黄家坑)约三百人。蒲门以马站为较多,约三百余人,牛皮岭约二百人,赤溪之仓头(凤楼的仓头自然村)约二百五十人,山庵约百余人。”全县约5900人。
这是温州最详细的畲族人口分布表述。
1946年5月,平阳县统计,该县有畲民2319户,10599人。
1949年,泰顺有畲民7792人,文成县有4850人,瑞安县东岩、乐清县甸岭乡(今大荆镇)各有100人左右。
1992年5月4日,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泰顺县由原来的59个乡镇撤并为36个乡镇;文成由原来62个乡镇撤并为35个乡镇;平阳县由原来64个乡镇撤并为34个乡镇;苍南由原来的66个乡镇合并为42个乡镇。
撤并后乡镇由直属县人民政府管辖,行政级别也提高到科局级。
在撤并工作中,根据有关政策,七个畲族乡镇都得以保留。
乐清市
乐清世居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
具体分布以乐成镇、大荆镇、磐石镇、仙溪镇4个镇为主。
乐成镇:以1953年经县政府批准的翁、陈两姓畲族为主,约700人。他们主要从事渔业,据考证是清乾隆年间从福建由水路捕鱼到乐成镇百岱村定居,2015年百岱有425人,占全村总人口54%。另外,万岙村也有少部分畲族。
大荆镇:盛家塘村180余人,以钟姓为主。
仙溪镇:东辽村300余人,以钟姓为主。
磐石镇:以雷姓为主,明末从象山县樟树村迁来,始祖为雷文某,今已繁衍到14世,以务农为主,磐东村、磐西村各50余人。
其他乡镇还有零散住户数百人。
瑞安市
畲族人口不多,靠近文成县的高楼区东岩乡有驮庵和民族两个畲族村,雷、蓝两姓为主,少量钟姓,计500多人。另外马屿镇有部分连姓畲族,是解放初期从闽因捕鱼而来,后上岸定居,600多人,2015年全县畲族近1200人。
永嘉县
县内畲族仅西部山区张溪乡小长坑村有雷、钟、邬等姓畲族居住。2005年10月,成立小长坑畲族村。2015年底共有畲族近200人。
温州是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畲族人口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多与汉族交错杂居。2011年5月,温州行政区域调整前,泰顺、文成、苍南、平阳4个重点县的每个乡、镇,或多或少都有畲族居住。
近年来随着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少数民族群众下高山、出深山的步伐加快,人口向集镇、县城聚居。泰顺的罗阳镇、文成的大峃镇、苍南的灵溪镇、平阳的昆阳镇,原本畲族极少,可现在人数都大幅增加。甚至还有畲族人到国外发展,如文成县就有数十人。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畲族群众,紧跟时代步伐,遵循“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历史规律。四个重点县中,畲族人口比例最大的是泰顺,占总人口的6%,其次是文成、平阳、苍南。
就乡、镇而言,畲族人口1000人以上的乡、镇,泰顺县有罗阳、司前、竹里、百丈、筱村、彭溪、雅阳、仙稔8个,文成县有西坑、富岙、双桂、周山、黄坦5个,苍南县有灵溪、南宋、观美、莒溪、桥墩、凤阳、岱岭、昌禅、腾垟9个,平阳县有青街、顺溪、闹村、朝阳等乡镇。人口最多的是苍南的莒溪镇,2011年5096人;比例最高的是凤阳畲族乡,占50%,为全省之冠。
第三节 回族源流
温州少数民族中,回族也是世居民族,历史悠久。明宣德十年(1435),丁姓回族始祖丁圁公,从福建晋江陈埭迁到平阳县桥墩后隆(今属苍南),是温州最早的回族先民。清乾隆时,河南开封陈国华随时任知府来温传播伊斯兰教。清光绪年间,乐清东山乡有李姓等信奉伊斯兰教。民国3年(1914)瑞安县调查统计,有回民43户。市内各县的回民,多为民国初从河南、山东等地迁入的散户及解放后南下干部的后裔。
1980年后,随着丁、郭两姓恢复回族民族成分,回族人口增加。到2012年,全市11个县(市、区)共有回族户籍人口15660人,占温州少数民族人口的5.1%。苍南、瑞安、洞头、瓯海(从原来瑞安市划过来)4县(市、区)人口较集中,鹿城等区次之,并设有后隆等6个回族村。
一、民族成分恢复
温州丁、郭两姓回族均源自福建省的晋江、南安一带。1980年改革开放后,民族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平阳桥墩镇后隆、瑞安后姜等地的丁姓,苍南霞关镇库下、洞头寮顶等地的郭姓村民,纷纷要求政府恢复他们的民族成分。1980年初,后隆的丁姓,组成调查组,由丁建海、丁鸿中为首,到福建晋江陈埭调查族源及迁徙时间、路线,向政府递交要求恢复民族成分的申请报告。
1980年8月9日,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平革〔1980〕187号文件批复,同意黄坛公社后隆等大队丁姓恢复回族民族成分。
1982年12月7日,瑞安县政府〔1982〕瑞政字28号文件批复同意后姜、丁凤、鹤屿、大同4大队丁姓恢复回族民族成分。
1982年,霞关镇库下郭姓村民郭重棠、朝辰、进柯、进我等也组成调查组赴福建南安蓬岛调查取证,向苍南民宗局申请恢复民族成分。经多年努力,苍南县、温州市、浙江省民族部门和福建省、南安市民族部门达成共识,认为符合条件,同意恢复。
1985年12月11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1985〕民政字第376号文件,批复同意恢复郭姓回族民族成分。
1980—1985年,前后10批次恢复丁姓、郭姓散居在平阳、苍南、瑞安等地8396人的回族成分。
附1:平阳县革命委员会
关于承认黄坛公社后隆等大队丁姓回族的批复
平革〔1980〕187号
黄坛公社革委会:
你社后隆大队“关于要求承认丁姓回族的请示报告”收悉。经调查和考究,证实你社后隆等丁姓,是福建晋江移居平阳的,确系回回人之后裔。因此,本委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为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研究决定承认你社后隆等大队丁姓为回族。(丁姓回族支脉分布于县内地区列表于后)
望你们对广大群众进行教育,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平阳县革命委员会(印)
一九八〇年八月九日
附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关于“浙江省苍南县部分郭姓群众要求改为回族”的复函
〔1985〕民政字第376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局:
你局浙政族〔1985〕20号文悉。经研究,同意你省苍南县马站区澄海、下关、蒲城、云亭等乡的郭姓群众恢复回族成分。
国家民委办公厅(印)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一日
二、主要支系
市内回族主要是丁、郭两姓,此外有数十人为南下干部的后裔和来温工作者。
后隆丁姓回族
明宣德十年(1435),始祖丁圁公从福建晋江陈埭村迁平阳县桥墩后隆(原名厚隆),历时580多年。
其排行:
英、大、徙、靖、仰、应,
万、君、成、继,尚、晋、永、开,
锦、学、振、宗,忠、良、迪、后,
兴、发、祥、瑞,富、裕、安、康。
子孙已繁衍到“后”字辈,22世。分迁苍南县桥墩镇、望里镇、赤溪镇、渔寮乡、马站镇、龙港镇、灵溪镇等地。
马屿后姜丁姓回族
明正统三年(1438),始祖丁固从福建晋江陈埭迁瑞安县马屿镇后姜村,至今570余年,分迁在马屿一带。
库下郭姓回族
始祖郭应科于明万历五年(1577),从福建省南安市蓬岛村迁来苍南县霞关镇库下(即澄海库下),至今440年,子孙繁衍16世。分迁在霞关、赤溪、凤阳等乡镇。以霞关镇的三星、坝头、库下等村为主。
洞头寮顶郭姓回族
洞头东屏寮顶郭姓始祖朝佑(又名怀胜),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从福建惠安百崎(今百崎回族乡莲埭)、晋江石湖等地迁洞头寮顶隔头。
其排行:
仲、仕、谏、怀,闻、甫、百、里,
隋(瑞)、天、定、朝,清、廉、啟、国,
家、修、延、献,文、明、行、笃,
必、有、克、成,用、垂、式、谷,
宜、尔、子、孙,以、介、景、福。
至今350余年,该支在洞头繁衍到“明”字辈,22世。
曹村丁岙回族
瑞安市曹村镇丁岙村始祖丁昌信,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从晋江陈埭迁丁岙,至今320余年。子孙分迁仙降、陶山等乡镇。
霞关郭姓回族
民国23年(1934),始祖郭银发、郭嘉添等从惠安县百崎回族乡迁霞关同益内,至今80多年。该支中郭德宝等于1987年又迁居灵溪镇基山等地。
第四节 回族人口分布
温州回族分布一般以同族血缘关系聚居为主,苍南的桥墩、霞关,瑞安的马屿、曹村、莘塍,瓯海的丽岙泊岙、仙岩穗丰和洞头的东屏寮顶等为主要世居聚居区。市内鹿城等区,主要是清末和民国初年阿匐的后代。泰顺、文成等山区县是南下干部的后裔,人数不多。据调查和苍南等县县志记载,2000年统计,全市回族人口为12648人;2011年5月统计,全市乡镇区域调整前回族人口为16368人。
第五节 其他少数民族
一、人口统计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温州市共有畲族、回族、苗族、彝族4个少数民族,26093人。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增加到52个,301712人。少数民族之多,人数之众,在全国地级市中是不多的,凸显温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包容性。
二、分布
此处所讲的其他少数民族是指除畲族、回族两个世居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1953年“一普”时,温州市内不含畲族、回族,其他少数民族有苗族和彝族及未识别民族,共是4055人。其中苗族4041人,基本上是畲族误报所致。因为畲族族称1956年12月才正式确定,在此以前许多地方分不清楚,填成苗族。真正的苗族仅20余人。全市其他少数民族合计30多人。
1964年“二普”时,其他少数民族成分有壮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黎族、水族、高山族11个,加上未识别民族,其他少数民族是98人。其中满族、苗族是南下干部和其家属。
1982年“三普”时,其他少数民族20个,522人。
1990年“四普”时,其他少数民族为36个,2069人。
2000年“五普”时,其他少数民族43个,50732人。
2010年“六普”时,其他少数民族50个,240533人。
2000年后,温州市经济发展,企业用工需求大,而农业承包制后,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解放出来,到城市去打工经商。尤其是靠近温州的云南、贵州及中南地区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布依族开始大量涌入。尤以土家族、苗族为最多,2010年均达到75000余人。
其分布以鹿城、瓯海、龙湾、乐清、瑞安等区、市经济强乡镇为主。外来少数民族的涌入,各条战线、各行业都有新温州人,推进城市化进程,温州已成为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重点市。
温州市外来少数民族有几个特点:
一是以亲带亲、邻带邻的形式进入。先来者见效益不错,即回家叫人,以老乡带老乡,甚至整个小村的人都带过来。
二是以婚嫁形式进入。云贵高原贫困边远山区的青年男女来温打工后看到此地经济条件比自己家乡好就不愿回去,女的找对象嫁人,男的以入赘的方式留下来。据泰顺县碑排苏北民族村的调查,全村100户,464人,就有外来姑娘、小伙及他们的子女25人,其中来自贵州、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家族、侗族、黎族少数民族18人,嫁入本村或做上门女婿。
三是外来少数民族勤快聪明,他们一般都肯吃苦,脏活、累活都不怕而且孝敬父母,在工厂、在农村都受欢迎。对学畲语也很认真,来后2至3个月就讲得一口流利畲语,很快融入当地社会。
三、千人以上少数民族简介
人口1000人以上的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壮族、仡佬族、黎族、瑶族、白族、水族、土族、满族,共13个。兹择要介绍:
土家族
其源说法不一,没有定论。自称“毕兹卡”,汉语称“土家”。原来人数不多,1990年后,四川一带大批更改过来,2010年全国有0.853亿,列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第七位。
温州市第一个土家族人是来自重庆秀山县的杨胜义,于1951年随部队迁居温州。1982年温州有土家族6人。改革开放后土家族经商务工人员大量增加,2010年常住人口达到75540人,居全市外来少数民族人口第一位。
土家族在全市11个县(市、区)都有分布,以瓯海区的永中镇、梧埏,鹿城区的双屿、黎明,龙湾区的蒲州、状元,瑞安市的莘塍、仙降、安阳,苍南县的金乡,平阳县的鳌江等街道和乡镇为重点。
苗族
自称“壮”“果雄”等,也是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来温的第一个苗民是蓝庆桃(1868—1938),为避免战乱,从福建迁平阳昆阳镇西门,从事制作出售“明光灯”。1964年全市苗民21人,后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75383人,在外来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土家族。
分布在全市11个县(市、区),尤以鹿城区的双屿、黎明,瓯海区的梧埏、新桥,龙湾区的状元、蒲州,乐清市的北白象、乐成、柳市以及苍南县的灵溪,平阳县的水头、鳌江等街道和乡镇为多。
侗族
由古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1930年湖南省新晃县杨树酞、新化县舒修怡先后来温谋生,是第一批来温的侗族。过去他们怕受民族歧视,与其子孙均填报汉族。1982年时温州有侗族17人,2000年后大批湘西、鄂西等地侗族人来温务工,也成为温州少数民族大户,2010年计有31306人,在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中列第三位。
布依族
自称“布越”,1953年统称为布依族。1982年时温州仅8人,2000年后大批涌入,到2010达到20562人,排第四位,分布在全市11个县(市、区)经济强乡镇。
彝族
古羌人南下后,与西南当地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1964年温州仅1人,到2010年达到7500人,列第五位。
壮族
古代越人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川、贵等地。1963年广西柳州钟丽华(1933年生)随夫迁温州,是第一个迁居温州的壮族人。1964年全市有20人。2010年全市有6727人。列第六位。
仡佬族
古代僚人的一支演变而来。主要分布在贵州省。1990年时全市有8人,2010年全市5617人,列第七位。
黎族
源出百越,聚居海南省。温州市1964年仅2人,1966年贵州黄果树庄秀花逃荒,与泰顺县仕阳镇双路村人结婚,繁衍的子孙10多人,均随母姓庄,为黎族。2010年全市达到2289人,列第八位。
瑶族
源出“五溪蛮”,主要聚居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省区。1982年温州有5人,到2010年达2251人,列第九位。
白族
俗尚白,自称“白子”等。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贵州、四川等省。1959年云南省大理人杨绍波学校毕业分配至温州冶炼厂工作,是第一个来温的白族同胞。1964年温州有3人,2010年共计2033人,列第十位。
满族
源出祖国东北的女真族。1952年黑龙江阿城市关金,随部队南下来温。1964年温州市有14人,后也有一些南下干部陆续到温工作。2010年共计1007人。
知识出处
《温州少数民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全面记述了温州52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包括:源流与分布、革命斗争、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习俗、民族事务管理、城市民族工作、政府扶持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温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