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民族团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2036
颗粒名称: 六、民族团结
分类号: D923
页数: 3
页码: 343-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市畲汉两族人民团结生产的情况。
关键词: 民族团结 畲族 宁德市

内容

历史上,统治阶级对畲汉民族奉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畲民处于被排斥的“边缘”地位,畲汉两族人民之间关系,不断有争田、争山、争水事端和挑起械斗。大族欺小族,大村压小村,侮骂畲民更是常有的事。
  但畲汉两族人民在频繁的生产、生活交往中,逐步形成的互相谅解、信任、互相学习、依存的友谊传统却始终是主流,是牢不可破的。霞浦溪坪、上水一带畲村把当地汉族肇基先民奉为“开山地主”,立香位加以供祀。福安后门坪村畲族称当年协助开拓后门坪的魏姓汉族先民为“魏公侯王”,建魏公庙宇,并在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举行庙会公祭,表示他们对汉族先民怀念的虔诚。而有的汉人,接受畲族文化,从饮食起居到风俗习惯都与畲族无异。不少畲族村通晓汉族方言,历史上畲族生员同样接受汉族儒家思想文化的教育。畲汉通婚,亦较常见。根据清光绪三年(1877年)福安溪柄东山村《雷氏宗谱》载,自乾隆至同治年间,雷氏娶妻454人中,钟氏女272人,蓝氏女160人,雷氏女1人,吴氏女7人,李氏女6人,杨氏女3人,汉族陈氏女两人,郭、郑、王、董家女各1人。在嫁女的260人中,嫁钟家154人,蓝家70人,吴家5人,杨家4人,汉族郑家6人,张、李家各3人,郭、林、蒋、叶、宋、阮、何、龚、罗、徐家各1人。1946年,霞浦松城畲族畦有金之母钟氏百岁寿辰,汉族群众为其在“中山堂”举办庆贺“雷母百寿”活动,百多位知名人士为其书写“寿”字,合成“百寿图”。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畲汉两族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在革命斗争中建立起深厚革命友谊。霞浦龙潭村在受到国民党军“三光政策”洗劫之后,畲汉群众在深山盖起草寮,居住一处、生死与共,度过漫长艰难岁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东各级党政部门十分重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积极探索畲族区域发展路子。
  1951年,各级党政部门大力宣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各民族,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各“民族一律平等”与“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的规定以及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霞浦县七星曲村汉族取消了对畲民收取“海埕租”、“茶亭谷”和“官谷”等不合理的负担,建立起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利的新型民族关系。1955年,浙江省有几户汉族迁到霞浦茶岗居住,畲民积极帮助搭盖草寮。不久,霞浦岭头畲族村失火,邻近汉族村民伸出友爱之手,募集口粮1750公斤、现金236元和衣物相助,并出工410日,帮助灾民重建家园。
  1958年,福安甘江汉族大队塘堤在八月大潮有被冲溃的危险,山岭大队畲族群众闻讯后,连夜出动200多人,抬着木头,拿着锄头下山支援抢险。1960年6月,福安溪柄公社扆山汉族大队惨遭水灾,碧后畲族大队组织40多人,随带粮食、农具与20万棵蕃薯下山,帮助汉族社员补种救灾。
  1970年,宁德地区“农业学大寨”期间,各县掀起兴修水利,围塘造田,新辟公路的热潮。福安兴修炉山水库、建设福(安)穆(阳)公路、围垦溪尾塘田、开凿龙溪水利。霞浦兴修溪西水库、七宝洋水利。宁德兴修马坂水利,围垦东湖塘、新建宁(德)古(田)公路、兴修金涵水库,这些工程规模宏大,均动用各所在县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广大畲族群众主动献工献料。宁德金涵水库工程修建时,全县19个畲族行政村就出动1200多人,自带口粮、行囊、工具到工地与汉族兄弟并肩施工数月。
  1983年,宁德地区与所属的福安、福鼎、霞浦、宁德等县先后成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工作有了专门机构和专人管理,民族关系也更加融洽,各地更加深入地、系统地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随民族关系的融洽,畲汉通婚者日益增加,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仅宁德、福鼎2个县(市)统计,汉族姑娘嫁畲族的2433人,畲族姑娘嫁汉族的2697人。从1983—2005年,全市
  受省级以上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83个先进个人有49人。宁德地委、行
  署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88个、先进个人146人。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