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畲族重点学校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993
颗粒名称: 七、畲族重点学校简介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3
页码: 263-265
摘要: 本文简介了福建省宁德市畲族几所重点学校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学校 畲族 宁德市

内容

(一)福安民族实验小学
  民族实验小学校址在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仙岩村。1950年春创办,时有教师两人,学生40余人。1952年8月,福建省教育厅拨专款1.7万元兴建校舍。1957年秋,升设为完全小学,教师4人,学生110人,1980年,被县人民政府定为第一批重点民族完全小学。时有教师4人,学生62人。1981年秋,开始向附近畲村招收寄宿生,学生数增加到316人。1983年起,国家陆续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兴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楼和简易师生宿舍各一幢,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1985年11月,经福建省教委批准,该校升格为“福安县民族实验小学”。1986年秋开始附设幼儿园,1988年国务院授予该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89年11月,全国部分省市复式教学研讨会在福安召开,该校复式班教师王雪为会议代表开观摩课,并介绍《电化教学在复式班课堂中的运用》的教学经验,1990年,该校办学事迹被收入《中国大辞典》,学校又添置了投影仪、风琴、彩色电视机等教学设备。全校开设10个教学班,学生450人,其中外地寄宿生占四分之三。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寄宿制学校。环境优美、教学秩序井然。该校大力推广普通话,改革教学方法,把电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重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组织采标本、游戏、球类、棋类、绘画、书法、舞蹈、朗读、讲故事等兴趣小组。
  1982年至1992年共培养高小毕业生579人,升学率平均达92%,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均达100%。毕业回乡的学生中,有4人受聘为乡镇农村干部,17人担任村级农技员,6人担任村民主任。同年,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2年,有9个班级,学生447人,其中畲族学生357人,占80%;寄宿生357人,99%是畲族。学生分布福安、柘荣、霞浦、寿宁等县市的100多个自然村,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5人,小学高级教师两人,一级4人。校园面积8.5亩,被国家教委、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人民日报》赞誉该校为“畲山教育的明珠”。《民族画报》、《光明日报》、《福建日报》等报刊和福建广播电台对该校事迹作过专题报道。
  (二)古田县富达小学
  富达小学校址在平湖镇富达村,民国十九年(1930年)创办原名“富达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名富端中心小学。1949年,改名“富达中心小学”。1980年,被列为平湖学区重点小学。校园占地面3.5亩、建筑面积1156平方米,1992年有教职工19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内小学一级教师8人),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375人,其中畲族学生355人。1980—1992年,培养高小毕业生792人,毕业生升初中录取率78%以上。1983—1992年,该校校长张义童和蓝美然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三)宁德市民族中学
  市民族中学于1958年创办,是福建省第一所民族中学。1971年学校发展为完全中学,1976年改名福建省宁德地区民族中学,2000年宁德撤地建市后称宁德市民族中学。1978年以来,学校相继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科技生产楼、室内操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和师生食堂等设施,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物理、化学、生物和语言实验室均按二级达标配齐,图书馆藏书5万多册。此外,师生开垦茶山80多亩,校办工厂属国家教委教学仪器定点生产厂,1986年和1990年两度进京在国际教学仪器展览会上展出。1979年以来,校办工厂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供资金300多万元。学校全面贯彻“两全”方针,锐意改革创新。首先,把德育摆在首位,认真实施《中学德育大纲》,突出教学中心,按教育规律办事,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思想方面,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管理方面,提倡教学常规管理与目标管理相辅相成;在改革方面,把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作为重点,组织多学科多门类的教改试验。再次,重视体育,开展以达标为中心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抓传统项目训练,培养骨干人才。学校女篮不仅蝉联13届地区少年组冠军,还为福建省体工队输送5名队员。同时,积极发掘、整理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以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5年来,学校培养上万名初高中毕业生。1978—1992年,共为高等学校输送1300多名新生,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输送700多名学生。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先进集体”、“福建省文明单位”、“福建省教育先进集体”、“福建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福建省评优创优先进集体”和“地区文明单位”等19项荣誉称号。
  (四)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
  民族职业中学创办于1969年秋,前身是福安康厝中学,旧址在康厝畲族乡邮亭村,面积仅有5.8亩,四座单层校舍,三座属危房。为适应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1985年,选址于苏坂村长园坂(现址),开始筹建新校工作。1986年12月破土动工。1987年9月搬迁到新校,边基建边上课,1989年9月全面搬迁完。1990年6月,经宁德地区行署批准,更名为“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同年12月19日,中顾委委员曾志为该校题词:“培养民族职业教育人才,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保障”。原福建省省长胡平为该校题写校名。学校筹建过程中,得到福建省、地、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87年,福建省政府在宁德地区现场办公会上批拨30万元兴建的教学综合楼,1990年元月全面竣工。
  1993年校园占地面积17133平方米,有24个教学班(初中班16个,职高班8个),学生953人(初中716人,职高237人),教职工91人,其中初中专任教师48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9%,全校教师中大学本科毕业8人,专科毕业51人,已评聘中学一级教师5人,初级职务55人,学校教学仪器中普教仪器达三类标准,部分仪器达二类标准,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装置,有专用电教室,教学设备逐年得到充实完善。该校创办以来,已培养毕业生1499人,其中畲族学生215人,职业高中毕业生164人。
  近几年来,该校先后被评为:“省体育达标表彰单位”、“地区实验室管理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