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县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965
颗粒名称: 宁德县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分类号: K288.3
页数: 26
页码: 111-136
摘要: 本报告记述了福建省宁德县畲族发展概况。
关键词: 畲族 文化 宁德县

内容

(1958年)
  一、概况
  (一)地理环境
  宁德县面山背海,山岭崎岖,基本上属于山区。闽浙公路贯穿县境,多数乡村是崎岖小道数,交通很不方便。
  (四)民族起源及迁徙
  在敕书中也提及:上祖功高,自秦王失道,忠勇王子孙迁于广西地方,栖避秦乱,至楚平王又敕赐加封之后,历朝及今忠勇王子孙具有加封敕赐代刊书之内,未及开载于此,但吾祖巨祐帝封武骑侯,冯翊雷氏子孙迁居散处,后各祖共祖焉……
  又据南岗钟氏二房家谱记载,摘录如下:
  嵇古忠勇王既招高辛帝驸马,遂生二男一女,女配钟志深公,分封颍川
  之地,此钟氏郡颍川之所由来也……本支为音公之后,音公官浙江天台县署
  瑞安,传七世至(福安)山头庄,十一世至南门岗,是为向贵公……其创
  基时乃康熙廿八年。
  由上述记载可见南岗钟氏系由浙江经福安迁入,时在200多年前,迁移路线似为由北向南。
  又丹斗钟氏谱序记载,摘录如下:
  ……八都丹斗村钟氏之为接公,后者考钟氏自始祖分封而来散处各州县
  者不一而足,而宁邑之散处各乡者亦不一而足……递传碧通、碧达两公,两
  昆仲于康熙来迁兹土,而堂兄弟碧璨公亦迁阴村韩厝林。
  由此可见丹斗村钟氏之始祖为“接公”,“接公”之后代迁至宁德各地,其中“碧通”、“碧达”二兄弟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移到丹斗村,而堂兄弟碧燥也迁到韩厝林。其谱系之编成系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可知丹斗钟氏历史只200多年。
  又丹斗钟氏家谱载:
  肇基始祖接公,始居颍川单姓钟,故颍川钟氏自接公始……第三十一世迁东晋将败,恭帝禅宗之际,草寇窃发,钟氏皆荡折离居,元熙二年五月廿一日辰时,兄弟三人过江避难,善公移之会稽……贤公遂往虔州,即今赣州是也。
  第三十二世,会正时开地宁化陆戎蜂起,公冲锋督兵前去剿除,灭陆戎后为都督府,查见鄞江白虎村地势秀丽,遂与母黄氏及欧阳氏与三男筑居于是地焉,即今汀州长汀是也。
  第九十五世,时宋徽宗,公兄弟十四人,俱博学秀士,此时王安石余党仍在朝弄权复行新法,欲害钟氏矫旨复提,兄弟遂改姓名,俱往宁化。后来他方,发公流潮州,张公流程乡,察公流来苏,温公流漳州,后分一派在泉州,刚公流在来苏,理公流广东兴宁,温公流广东长宁,裕公流在屯镇武平东门,即其派也。密公在武平东门,后分一派在上杭城及梅溪寨二宗是也,齐公流在昭仪,即武平昭仪是也。中公移武平河坑,庄公移在武平,后移在广东石窟都,即今广东福寺是也。正公移在武平县,后亦在石窟都,毅公移在冷洋,今居象洞。
  由此看出:第三十一、三十二世,由颍川迁入江西处(即今赣县一带),又在宁化(即今福建长汀、宁化县一带),参加平定“陆戎”,遂移居福建长汀。迁移路线河南——江西——福建。到第95世已散布到福建的上杭、武平、漳州、泉州。也有到广东潮州一带。
  总之,由上述记载看,畲族迁移时间:一是在秦朝前后;二是在东晋年间。迁移原因是战争、避难。迁移路线总的是由湖南——江西、广东——福建……在福建的畲族一路是由连江自马鼻大坪经罗源到宁德县南部南山一带,然后向北迁移;一路钟氏畲族先居武平、长汀,后来又散布到泉州、漳州,在1600年左右移入宁德南门岗的丹斗、韩厝林,但是南岗村“二房族谱”提及他们在200多年前自浙江入福安到宁德(北向南),这大概是后来畲族再迁入者。但自历史上看,应是先从闽西迁来,后来有一部分自福安移入。
  宁德县的畲族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以飞鸾乡的南山为代表,他们历史较古老,衣服装饰上也较靠近罗源一带的畲族。北部以漈头南岗为代表,他们的历史较短,衣服装饰和南山不一样,而和福安畲族相似。据我们这次调查,并结合历史记载看,情况确是这样。
  宁德县畲族是由外地迁入,然后往北迁至与福安交界的八都、九都等地。南山片据调查是从福安山头庄迁来的。本县畲族也有互相迁移,如宁德县南部的南山片畲族,也有从八都一带迁来的,由此说明宁德畲族不但向北迁徙,中间也有自北向南移动的,这和几百年来畲族的发展变化是有很大关系的,也说明了历史的发展是错综曲折的。
  (五)语言文字
  宁德县畲族都讲客话,和宁德地区其他畲族相同。除了客话外,宁德县畲族一般还会说宁德方言,在青年一辈中间,很多会讲普通话,特别是参加工作的干部。
  据调查,他们最先是讲城话(普通话),后龙头翁后裔迁到广东,方讲客话。据现在看来,因时间较久,腔调有些变化。南岗畲族说:10数年前有一广东姓雷的畲族青年来村传授拳术,曾扬言说:“以后如有造反,可将妇女衣裙晒在竹竿上,以此为志,免杀。”说的话他们都听得懂,不过腔调硬些就是,证明宁德畲族和广东畲族语言是相近的。
  本民族间交谈都是用客话,与当地汉人交谈才用宁德土话。解放前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统治,造成民族间隔阂,当时会讲宁德土话的很少。解放后由于畲汉关系往来密切,并在文化上互相影响,现在大多数人,甚至七八岁的小孩都会讲宁德土话,但也有个别地方群众,如漈头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小孩不会讲宁德土话。
  几年来,畲族在文化上提高了,加上普通话的推广,很多畲族干部青年都会讲普通话,一些畲族小学生讲得更好。
  宁德县畲族没有本族的文字,他们一般的记录都是借用汉字,据说他们的祖图、原序、敕书等文件都是请汉人代笔的,现在一些干部也都会书写汉字,且写得很漂亮。
  (六)畲族遗留的古物
  与畲族历史有关的,是畲族普遍保存的祖图与族谱。南山片有两幅,漈头片也有两幅,都保留很完好。据说这些祖图过去都是请汉人代画的,在大汉族主义支配下,往往加上一些歧视成分。多数祖图都是说明畲族祖先的故事,都是反映畲族在原始时代崇拜图腾的情况。族谱因辗转抄袭,错误地方不少,仅供研究参考。
  根据古代传说,南山片畲族曾铸有雌雄两条铁牛,后来湮没不见。为进一步说明畲族历史,将来多方发掘畲族古物是有必要的
  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点
  (一)政治
  解放前畲族人民受着统治阶级和大汉族主义的压迫,没有政治地位;不但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还受着严重的压迫。具体表现在“八怕”和“四无”上:“八怕”就是怕土匪、怕官兵、怕抽丁、怕盗窃、怕派款、怕拉夫、怕逼租、怕辱骂;“四无”就是无土地、无势力、无钱财、无依靠。这是在黑暗时代畲族人民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历年来,畲族人民没有自己的土地,绝大部分是租种汉族地主的土地,或是给地主做雇工,但是反动政府的一切租税徭役统统担负在畲族人民的肩上。抽丁、派款、官兵骚扰、土匪抢夺等迫使畲族人民躲居在高山深谷。万恶的保甲制度使畲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例如我们调查过的飞鸾乡南山片畲族,全片被迫出卖做壮丁的有52人,常有因抽壮丁而至家破人亡的。蓝春富有两个儿子,一个被国民党拉去做壮丁,一个被迫拉夫出卖,现在已经绝户。南山片因拉夫和抽壮丁而至绝户的有34户之多。在南山还流行着“六卖”的俗语,即卖孩子、卖老婆、卖土地、卖青苗、卖房子、卖壮丁,由此可见畲族人民所受的痛苦。
  1934年土地革命失败后,从1936年开始国民党便在这里推行保甲制度和发展国民党员,当时把后岗山、上元、水尾、寒垅和南岗合成一保,分10个甲,派3个国民党党员担任正副保长,在群众中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例如钟故锦生一儿一女,全家3口,自己被拉做壮丁,女儿便被卖做童养媳,后来钟故锦死在外面,他的儿子便成了孤儿而行乞。又因一妇女起男人名字,叫蓝伏弟,便诬告其夫妇为兄弟,这样便年年派他们的壮丁费,还敲诈10多块银元。畲族人民真是吃尽了保甲制度之苦。
  再者便是受着大汉族主义的歧视。解放前畲族人民被辱骂做“畲姆”、“畲婆”是最普通的,要是畲族妇女路经汉区或是到镇上去,便会沿途受到辱骂和嘲笑,尤其是在汉族奸商那里买东西,便更要受到欺侮和敲诈,因畲族不认字便开假收据多要钱等是常有的事。又有和汉村邻近的畲村,有时也会受到汉人的欺侮。例如畲族住在山上,还要给山下的汉人缴山租,汉人可以随便到山上砍柴、伐树。更有汉族的土匪流氓常到山上来抢掠骚扰。例如漈头村,过去就有八都一个姓陈的汉人流氓上来抢财物、杀鸡鸭、打人骂人,畲民也不敢抗议。也有与汉人有纠纷告到官府的,畲族就会吃亏,例如南山的雷金木和汉村浦岭…姓黄的因山水之争而告到乡公所,结果雷金木受罚。总之在统治阶级所宣扬鼓励的大汉族主义政策下,畲族人民是被侮辱被歧视的。
  正因为在反动统治下畲族人民受的痛苦最深,所以在老苏区的畲族人民积极地参加了革命斗争。我们调查过的七都漈头和八都南岗都是革命时代的老苏区。在漈头常有游击队来往,畲族人民便积极地担负起了掩护和支援的任务,对游击战争起了很大作用。八都南岗曾在土地革命时代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和汉族人民一起为革命尽了最大的力量,如给游击队运粮食等。而像霍童区的老根据地,如巫家山,畲族人民更为革命斗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总之,解放前畲族人民在政治上受着层层压迫,过着极端苦难的生活,但是畲族人民并不安于这样生活,他们积极参加革命,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经济
  宁德畲族虽大部分都居住在山上,但从总的情况来看,其气候与平原汉区大致相同,属于海洋性气候。因此,畲族山区的作物种类和汉区亦大体相同。唯因地居高山,气候条件恶劣,土地比平原汉区贫瘠得多,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远不及平原地区而已。现分叙如下:农作物种类,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作物三类。
  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大小麦和杂粮等。经我们调查的飞鸾乡南山片,七都乡漈头片和八都的南岗片,畲族人民多居住在山腰地带,引山川,灌梯田,凡有水源的山旁必有梯田,因此,水稻便成为山上畲族地区的主要作物;其次是番薯,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1/3。其他如大小麦、玉米、小米等杂粮,亦或多或少有种植,但产量不高,比重不大。
  四、解放后的畲族
  (一)政治的发展
  1.历次政治运动中畲族和汉族一样地战斗
  1949年解放以后,从1951年开始,畲族地区和汉族一起进行了土改运动。土地改革首先使畲族人民在经济上得到了彻底翻身。全县少数民族共分得土地27866.22亩,从此压在畲族人民头上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彻底解除,经济上翻身是政治上翻身的基础。在土改运动中畲族的贫雇农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他们和汉族的贫雇农一起站在斗争前列。如南岗高级社社长钟成兴,是个年轻雇农,斗争中非常积极,曾得领导好评,后来调他到金垂去参加土改工作。以南岗为例,当时成立了农民协会分会,由钟永金做主席,下设有没收、分配、检查、调解、评产、治安等委员。这些委员都是贫雇农,又与妇联会、民兵小队、儿童团等组织配合,在一夜之间便分好了土地,除每人分农田0.85亩以外,并由没收委员钟神兴等人去云淡、金垂等处地主家里去没收财产并分给农民,并把云淡地主的10担茹米亲自由雇农钟神坤、钟坛为等人挑回来。他们说:“过去受地主剥削,现在收回了地主的土地、农具和茹米,茹米再坏也要拿回来,人不能吃让猪吃也好。”农民对于这次翻身是感谢共产党的,从此也更加拥护爱戴共产党了。例如雇农钟雷七说:“共产党做事真有本领,兄弟分家财都有成花,现在我们就敢分回地主的田地。”经过这次斗争,不但提高了阶级觉悟,还加强了党的领导。
  在1950年抗美援朝运动中,畲族人民也投身于这个高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捐献运动。例如七都祭头,首先是展开大型宣传,继而在干部和积极分子带头下,几乎人人捐献,雷伏球、雷吉细等捐献谷子20斤,雷奶细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也捐献15斤。由于展开了深入的宣传,使群众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例如漈头高山村的蓝伏钦说:“志愿军出国帮助朝鲜人民,就是为了不让所措再侵略我们。”八都南岗的钟光为说:“解放前国民党横征暴敛,抄家倒柜,现在为了保家卫国解放台湾打美帝,自愿报名,我掏几斤也甘愿。”在这次运动中群众一般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树立了对美帝国主义的正确认识。
  解放后,还有股土匪流窜于福建山区,骚扰人民。畲族人民便协助解放军一起进行剿匪工作。例如当时八都南岗村有一个民兵小队,有基干民兵25人,普通民兵28人,他们就参加了这一斗争,有时在夜里追赶20多里的山路。曾得到县里的表扬。
  (中略)
  2.畲族人民党团组织的发展
  解放以后,由于畲族人民积极参与一切政治运动,努力生产,响应党的号召,涌现出很多积极分子和先进人物,他们迫切要求进步,争取参加党团组织。9年来很多畲族中的优秀人物加入了共产党和青年团。计全县少数民族党员96人,其中妇女7人;团员230人,其中妇女34人;担任党支书的有12人,担任团支书的有9人。在南岗片共有党员8人,团员28人;南山片有党员14人,团员34人;漈头片有党员9人,团员22人。其中以漈头为例,在1955年只有党员6人,而1958年即有9人;团员在1953年有3人,1954年即发展到5人,而现在发展到22人了。党团组织在畲族中的发展是较快的。这些党团员都成立了自己的支部,有自己的支书和委员。他们在各项运动中,都起了积极骨干的作用,并且其中很多人担任领导工作。他们能够密切联系群众,贯彻党的政策,做好宣传,完成任务。同时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也很好,威信高,群众能够服从他们的领导,相信他们。
  3.国家干部的培养
  解放几年来,党和政府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基层的乡社组织中都有畲族担负领导之责。例如南山、漈头、南岗各片。过去的民族乡长,现在的社长、支书、生产队长等都是畲族人民自己的干部。这些人大多是贫雇农出身,解放前受着严重的压迫,没有念过书;而解放后一直表现积极,带动群众,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逐步提高政治觉悟和理论、文化的知识,还有很多加入了党团组织。例如南山的支书雷金华同志,漈头的社长雷细慈同志,高山社的女社长钟银蓝同志,南岗的支书蓝成济同志,他们在群众中都有很高的威信,在工作中积极能干。此外镇级以上的也还有大批畲族干部,例如八都镇的镇长蓝慈重同志和镇委副书记都是畲族,漈头前任支书现已被上调到福州工作。而在县里面的干部中也有不少是畲族,据1957年统计全县脱产干部有15人为少数民族。其中在县人委会有两人,县党委宣传部干事蓝其文也是畲族同志。这些人很多是过去的贫雇农,斗字不识,经过党的教育培养,已经担任了一定的领导工作。现县人委会的雷心昌同志曾于1953年去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学习过。
  4.民族地位的提高和民族乡的成立
  解放后畲族同其他各少数民族一样,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从被压迫被歧视的地位解放出来,实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在政治地位上得到了提高。在普选中畲族人民可以选出自己的代表去参加国家管理工作。据1957年统计,在全县人民代表中,有少数民族代表10人,县人委会委员两人,乡代表196人,乡政委员94人(其中包括乡长和城镇居民的17人)。另以漈头为例,在1957年的普选中,7个选区选出代表13人,其中妇女3人。参加选举的人数占选民人数的90%以上。1958年3月,举行第二次普选,划分成8个选区,在选举前全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计开支部会4次,扩干会1次,代表会1次,群众大会3次,妇女会1次;经过审查全片选民有689人,直接参加选举的有640人,占选民总数的93%,其中妇女有259人。经过选举选出蓝伏言、雷石芝等17个乡人代会代表,其中妇女3人,党员6人,团员3人,贫雇农9人,新上中农4人,老上中农4人。这17个代表在各项运动中都表现的积极努力,起带头骨干作用,能给群众办事。畲族人民通过普选受到一课生动的民族平等教育,进一步体会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畲族才真正当了国家的主人。他们说:“解放前官哪能由我们选?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自己的代表自己选,干部由我们最满意的人来当,还能提出我们自己的意见,真是多少年来没听说过的。”
  此外,宁德县的少数民族也有参加过国庆观礼的,蓝信才同志,就是1957年国庆节福建少数民族代表团的一员。另外,南山曾有一人去北京学习汽车驾驶技术,南岗的木匠钟永金于1958年曾去北京参观全国农具展览。总之,所有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畲族人民都可以参加。
  在1957年8月,宁德县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成立了9个民族乡,实现了民族自治权。这就是新楼、猴盾、漈头、南山、北山、南岗、雷东、后山、九仙。这本身就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的无比关怀,畲族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从而更使畲族的积极性高涨,如南岗的钟雷七说:“党关心畲族人民的生活,给我们成立了民族乡,我们更应当积极生产,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了。”1958年8月份,“大跃进”带来的人民公社高潮也到了宁德畲族地区,畲族民族乡便又回并到原来的各区乡,和汉族人民一起,加入了人民公社。
  (二)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解放后宁德县畲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土地改革,分得土地,消灭了封建剥削,解放了生产力;又通过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改变了小农经济的个体分散的生产方式,进行了集体大生产,使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提高。解放后畲族人民生产力的提高表现在如下几点:
  (1)耕地面积、作物种类和单位产量的增加
  宁德县畲族人民虽然居住在山上,可垦的耕地不多,但在政府开垦荒地、增加生产的号召下,也积极地投入了开荒运动,并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南岗片畲族人民在1956年大生产运动中,就开荒100亩左右,实增加农地42亩,1955年围起了金垂一个破塘坑小塘,增加水田面积19.70亩,都增加了收获量。
  为要拉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推广新品种的种植,也是主要措施之一。解放后畲族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亦有增加和改变。
  先从水稻品种来说,因解放前畲族地区绝大部分都是单季稻。解放后大部分改种双季稻,故水稻的品种亦随即增加。如南岗解放后就增加了双季稻的南特号、广东早、福安早、连江种、胜利新等新品种,双季晚稻增加有九仙新种,漈头片也增加有南特号等新品种。
  再说地瓜,南岗亦增加了新种和六月薯等两种,漈头也增加有新种和六月薯。
  由于新品种的增加,耕作技术的提高,增加了肥料和兴修了水利,故在单位面积产量上亦有增加。如漈头片1957年单双季稻平均每亩全年产量306斤,比1951年单季稻亩产166斤增加84%;1958年早稻平均每亩254斤,比之1951年增加53%。又如南岗,1958年双季稻平均全年每亩产560斤左右。
  (2)生产工具的增加
  畲族地区解放后的工具没有什么改变,但增加了许多新式农具。如耕作工具增加有直播机、插秧船等;除虫工具增加有喷粉和喷雾器等;收割工具增加有打谷机;茶叶工具增加有人力揉茶机、刹菁机、喷水壶和双手茶剪等。新式农具的出现,有助于畲族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强度的减轻。现以南岗片推广新式工具的数字列表如下,以资说明。
  在工具改革运动中,畲族地区也出现了创作者。如南岗村钟永金(木匠),今年就创造有木质切薯机、划行器、播种机等。改良农具的运动正在畲族地区蓬勃地发展着。
  (3)生产技术的提高
  ①犁耙施肥:解放前畲族地区20%~30%的牛耕梯田中,除少数旱田外,全都是一犁一耙一锄草,基肥以外一追肥的。解放后提倡了精耕细作,普遍进行了二犁三耙二耘草二追肥的改革。三月尾立夏前四五天,第一次犁田,立夏时头次耙;四月尾芒种前,比头次耙迟十数天,二次犁田;五月初芒种时,二次耙田,同时播田,其他工序与单季稻相同。
  ②水稻密植:解放前单季稻“行行尺二阔,株株十八条”,广种稀植薄收,解放后从互助组时起,便试行“三八”制密植,即株行距都是8寸,每株8本(条)。1956年至现在,连作稻推广了“双株密植”,即每隔4寸插两株,两株之间隔1寸,行与行之间仍保持4寸距离。1958年连作稻有的株行距只有1寸了。单季稻也比以前密植的多了,大部分都是6~8寸,如漈头全片945亩单季稻中6~8寸密植的就有941亩,占单季总面积99.5%,其中密植度达1800株的就有191.25亩,占总数的20.23%。
  水稻越密植,需要种子也越多。故解放后的单位面积种子数量也比解放前有所增加。前单季稻,漈头每亩下种5~6斤,南岗最多的下7斤种。现在连作每亩平均下种18斤,简作每亩平均14斤,单季稻每亩平均下种亦在8斤以上,单双季稻平均每亩13~14斤,等于解放前的3~4.5倍。
  水稻下种还推广了合式秧田。六都漈头片1958年就推广了66.18亩合式秧田,13.70亩半合式秧田。基于以上情况,所以每亩水稻的施工量亦比解放前增加了60%的工量。解放前每亩水稻劳动量需32工天,比前增多12工。地瓜的花工亦比解放前多,解放前每亩地瓜园只能插2000株左右,而解放后推行“双畦密植”后,每亩可插3500~4000株之间,因此解放后(指密植后)每亩地瓜园需29工,比解放前增加7工。
  ③选种:解放前畲族农民选种习惯只是片选和注水选,有时田青黄不接时连谷种都吃进去,到春耕差浸种时,只好去借一般的谷做种,因此,不一定年年都有选种。解放后畲族农民也接受了片选、穗选和黄土选种的经验,这种经验现已在畲族地区普遍推广,据七都漈头1958年4月24日的报表统计,单连作稻6087斤样中,进行黄土选种就有4796斤,占总数70.5%。
  ④改制:解放前宁德县畲族农民一方面因山区气候条件差,土地贫瘠;另一方面因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封建剥削,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靠天吃饭”的迷信思想束缚着农民,使其无法进行技术改革,因而自开基以来,都是种植单季水稻,即使有些厝边田或小平洋的水田,种植双季稻的也很少。解放后,尤其在参加农业互助合作生产的过程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逐步推行单改双的技术改革。如南岗片在1954年互助组里便进行了48亩的改制工作,获得了增产。1957年在南岗全片就改制304亩(其中连作19亩),占水田总面积22.68%;1958年改制884亩(其中连作59亩),占水田总面积的65.97%,故1958年单双季稻平均全年亩产560斤,得到了丰收。
  南山和涤头亦都同样地逐年进行了改制而获得增产丰收。
  (4)劳动组织的改善
  ①农业合作化:宁德县畲族人民和附近汉区一样,在土改得到土地后,为了提高生产力,互助合作进行集体大生产便成为畲族人民的迫切要求。
  1952年开始组织互助组,当时的互助组是季节性的临时互助组,带有变工形式,至1953起,为适应进一步地发展生产,互助组形式逐步由季节性临时互助组转变成为常年性的长期互助组。是时七都漈头片27个互助组,参加农户190多户,占总农户66%;八都南岗片有17个互助组,参加农户170多户,占总农户约65%以上。仅南岗村就有75户参加了互助组,占总农户92户的81.5%。
  1955年底开始组织初级社,在这个农业初级化运动中,畲族人民也积极地投入了运动,参加了初级社。如七都漈头片是时就成立了9个初级社,参加农户203户,占总农户的68.3%。1957年在畲族地区虽然亦因一些动摇的新上中农与富裕中农,曾闹退了社,但大部分贫雇农却仍然拥护合作化,而坚定不移,没有退社。直到1957年底高级合作化高潮到来之际,全县9个少数民族乡就办起了32个高级社、7个初级社,参加农业社农户1356户,占总农户的59.3%。虽然合作化高潮在畲族地区发展的还慢些,亦不够平衡,但亦取得了不少成绩。当时八都镇南岗片就有244户参加了高级社,占总户93.5%,成立了4个高级社。1958年9月15日全片261户全部参加了八都镇光辉人民公社,成为公社的一个大队。
  ②劳动力和劳动强度:宁德县畲族男女皆勤劳肯干,故男女全半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很大,一般都在50%以上。如飞鸾南山片1103个畲族人口中,男女全半劳动力就有541人,占总人口的49.03%强,七都涤头片286户1078人中,男女全半劳动力561人,占总人口52.04%;八都南岗片26户961人中,男女全半劳动力504人,占总数52.59%。劳动强度亦比解放前加强了。
  解放前全半劳力每日只能做工8~9小时,一年平均只能出工200天左右(其中农业劳动日只有190天,30天是副业劳动日),解放后每日出勤在10~11小时之间,每年可出勤240~260天。解放前是农闲的一、八、十一、十二等四个月时间里,解放后都有了活干。如一月便开始锄田、挖稻根、积肥,八月修水利,十一月和十二月也积肥、修水利等。劳动日比解放前大大增加。
  1957年冬至1958年大跃进中,畲族男女全劳力的劳动日每月都达到28~30日。钢铁生产中,夜晚加班还不算,每天都做工11~12小时。解放初至工农业大跃进以前,畲族男女的劳动分工和以前一样,但在大跃进以后,男女的劳动分工就更细致了。工农业生产在畲族农村里的普遍开花,集体食堂的兴办,各副业专业队的建立等等都要求劳动力有更合理的分工合作,才能保证各项工农生产全面跃进。
  2.生产关系的变化
  (1)阶级结构的变化
  此表说明宁德畲族人民在土改后分得土地,生产提高了,生活也随即提高,因此阶级结构稍有变化,仍以贫农和新下中农占多数。如表,南岗贫农112户,占总农户52.33%强;新上下合计82户,占总农户37.85%强;老上老下(富裕中农)只有20户,仅占总农户9.82%。
  飞鸾乡南山片据103户的调查统计,有贫农47户,占总户45.63%;有新上24户,占总户数23.3%;有新下21户,占20.40%;有老下11户仅占10.67%。地主阶级消灭了,富农阶层很少。
  解放前这些畲族地区,有地主与富农阶级存在的地方,他们不但在地租上剥削畲族农民,同时还对畲族农民进行雇佣剥削,富裕中农虽占不多,但他们同样对畲族农民进行雇佣剥削。解放后通过各项民主改革运动,地主阶级消灭了,彻底地打垮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基础。有富农和富裕中农存在的地区,他们在同畲族贫苦农民集体生产中,也消灭了雇佣剥削关系,真正以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态度和贫雇农民共同劳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资料占有情况的变化
  宁德县畲族大部分于1951年底至1952年初进行土地改革运动。各地都是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但因各畲族地区土地数量不等,故按人口平均也就不同。如七都漈头按人口平均每人可分到1.67亩的耕地;而八都南岗每人却只能分到八分五厘的耕地。
  但因解放前畲族地区阶级分化不厉害,而以贫雇农阶层占大多数,因此在土改时贫雇农阶层所占有土地也就多数。如八都南岗片除27户中农占水田181.71亩,农地75.30亩,合计257.01亩外,其他187户贫雇农就占有1751亩耕地,占总耕地面2016亩的86.86%。
  漈头全片有折价入社的耕牛17头,南岗片13头,其大部分也都是贫雇农解放后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此外的主要农具如犁耙等也就更多了。
  3.副业和手工业
  (1)手工业的种类和经营情况
  宁德县畲族的手工业有打铁、木工、竹器、水泥、裁缝、芋麻纺织等。
  解放前这些手工业没有独立性的专业生产,手工业者都是亦工亦农的个体生产者,并且是以农为本,以工为副,所以都是利用农闲时营业手工业。每到农历正月、二月和七月、八月以及十一月、十二月,便把农活交给妇女,一个人或者三两个人一起做工,往往是到本村、外村,也有到附近汉村的,去给人家做活,因此这些手工业者主要是进行雇佣劳动,原料都是雇主自备,出工赚钱,没有产品销售,解放后这些手工业者的经营情况大有变化。
  (2)各行业的产品种类和劳动收获
  解放前,畲族手工业者因经济力量薄弱,没有什么生产投资,都是用最简陋的工具进行生产,因之品种不多,收入也很低。现将各行业分叙如下:
  ①木工:木工有细木和大木之分,细木即是做较精致的东西,如畲族妇女用的奁妆、衣柜、鞋柜、洗水桶、水桶、尿桶等,但做细木的人数较少,如南岗的8个木工中只有两个细木工。大木只做房屋、刨锯技术等粗活,做大木的人最多。解放前他们除在本村替别人盖房子之外,大部都在农闲时外出找主顾做工。每天除可吃主顾的两顿饭之外,工资无几。解放后,特别是“大跃进”以来,很多地方办起了农具修配厂,这些木工便组成了专业队,为“农业大跃进”生产工具和修理改良工具。如南岗的修配厂便为铁厂制作了17架风箱,大大促进了土铁的生产。木工钟永金还创造和改制了许多新式农具,如木质切薯机、划行器、播种机等。
  ②铁工:主要是替别人打农具,如锄头、田刀、耙、草耙及一些厨刀、柴刀等。只能打制,不能铸造。解放前所用农具约有一半是畲族自己制造的。铁匠吃主顾的伙食,每日得工资3角银元,每月约能收入10块银元。“大跃进”以来,一些铁工也都组织起来,集体生产了。如南岗有两个铁工也加入了农具修配厂,3个铁工加入了八都铁工厂,制造滚珠轴承。
  ③裁缝:每年从五六月开始做工,到年底为止,经营时间比其他手工业长,但也并不一定全月出工,主要看主顾多少而定。手工分夏衣和冬衣两种。夏衣是做〓布衫,从五月起至八月止。每套〓布衣须花工两天,除吃雇主伙食外,每套尚得工资9角至1元。冬衣是用汉族的厚洋布做成,常穿的每件花工需两天,工资1元左右,但结婚衣因需要绣花,须1~4天,每件工资便需3~9元。解放前,因无法添制新式缝衣工具,故生产效率很低。解放后只有南岗村的钟成旺,自己有1架缝纫机。
  此外还有竹工、土工、理发工等,但人数极少,经营情况和上面几种相同。解放后,现在都为高级社做工。
  这些手工业者已全部加入高级社,工具估价入社,工资收入归社所有。高级社根据其技术高低,给予按劳评工计酬。如南岗的木工,每日可得16个工分,折合人民币1.2元,一般的约得十三四个工分。
  ④家庭手工业——畲族妇女的济布纺织
  苎麻种植:畲族人民的夏衣也是劳动时的套服,即一年四季的主要衣着,这样〓布纺织便成畲族人民自给自足的家庭的手工业。因此芋麻生产几乎家家有之,但种植面积分散,至今还是单家独户的生产,所以总面积并不多。每亩可收获两三斤麻,而种植少的只能收获10多两。栽种时间一般在三四月清明前后,每年收获3次,约每亩全年可收获净芋4斤。芋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留5~10年。
  纺织工具及其构造:纺线工具有刮苎刀,系由一个套拇指的竹筒和铁打的半圆槽口苎刀组成,用于刮掉苎麻的绿表皮。全套是由1节穿有5对线成“L”的盛水竹筒和一架有纺轮的苎绳制的轻带及5根线轴的纺车组成了纺车,用以纺线。牵〓架,是由一对构造略同的能站立的木制架组成,亦用来纺线,但畲族妇女比较少用,牵出的线细软,不耐用。缠线车,也是木和竹制的,用来将麻线绽缠成可以放在梭里用的纬线以及张经。织布工具有梭,木制用来穿纬,长约1尺,宽和厚均1寸半。经帘,竹质,一般有350~400个齿,用来张经线;织布机,全套都是用竹和杉木制成,用来织布。以上两类工具的制造都非常简陋,但很耐用,一般能用近百年之久。
  纺织工序:剥刮——割下苎麻秆,用手脱麻皮,将麻皮经水浸湿之后,用刮苎刀刮去麻的绿黄色表皮,晒干后即成白色苎麻纤维,俗称荸。扎线——用手将苎撕成丝,再捻成苎线,缠绕成绽,他们叫做“扎〓”。纺线——用纺车将扎成的苎绽纺成五股线,没有结合力,且有半毫米直径粗,不易断。这时操作需手脚并用,要踏转偏心轴轮,很费力。张经、穿梭、织布——这是纺织的最后一道工序,经数约350~400条,这决定布的宽度约在1.8~2尺之间。操作时一手执梭,一手拨经帘,以扣紧纬线,一左右轮换交替,而脚相应地踏着吊经板下上吊放。
  这样织成的麻布经汉区染成蓝色或黑色,制成衣服经久耐穿,1件衣服不替换,约可穿1年之久。
  〓布的生产与消费情况:畲族妇女大部分都会纺织〓布,到十六七岁便学习纺线及织布了。织布多在正月和八月、九月农闲时进行,全年总不过半个月的时间。不会纺织的妇女便和会的换工,没有出卖和雇佣的形式。
  1丈布需花苎麻1斤花工11天半。若每天以9角计,加上染工5角,则每丈布把种植成本除外,所造的价值约10元8角。
  〓布生产全是自给自足的,一年四季〓布用量占所有穿用的三分之一,无剩余产品出售。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便较多到汉区买棉布作衣穿,不过在劳动时仍穿〓布。
  纺织历史:据说这是畲族祖传的家庭手工业,从工具之简陋来看已是有很久的历史了。但生产工具长期的无变化和改进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又从工具的构造和工序来看,畲族的纺织技术与汉族大同小异,可见畲汉在纺织上是有影响的。
  ⑤副业——制茶和砍柴
  宁德县畲族因多居山上,园边栽茶,山旁植树,因此茶叶生产和砍柴是畲族的主要副业。但又因各地的土壤和山势不同,在产量上也就各不相同了。如南山有茶园253.57亩,占全片经济收入比重不大,但在该片的乌岩村,就有茶园243.57亩,茶叶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40%多;如南岗,有茶园150多亩,1957年产117担茶叶,占经济收入的比例也不大。
  这些地区茶树都是古树,按叶形可分三种茶叶,即大叶、中叶和小叶。大叶比中叶约长两倍且阔,小叶比中叶略小。在解放前这些茶树均为个体农民所有,分散经营,没有纯茶园,只是在地瓜园的沿边栽植。
  种植过程是这样的:茶籽成树须经5年,茶苗成树须3年。茶苗须注意施肥,第一年施肥两次(正月和五月);第二年施肥3次,并培土;第三年清明节前后便可收获头春茶。解放前茶农经济力弱,投资少,又因茶叶价值不高,每年只能收获3次,即清明茶,曰之头春;夏至茶,曰之二春;立秋茶,曰之三春。
  解放后,茶叶销路很大,茶农生产积极性也有很大提高,1958年他们也加入了高级社,采用了新式的揉茶机、杀青机、双手茶剪、喷水壶等工具,成立了茶厂,组织起茶叶专业队,产量也大为提高。每担干茶须青叶4担,每个妇女每天平均采6斤须67天。揉茶、杀青、焙茶3道工序,每担茶每人花工6日,合计每担茶叶总须花工77天,比解放前大为减少。在茶叶的品种上,目前也增了红茶片。
  宁德畲族地区林木种类很多,如松、杉、竹、棕、桐等。南岗全片即有林地536.72亩,漈头有245.36亩。毛竹、杉木以飞鸾南山为多,是输出的主要产品。松树只供火柴燃料。解放前,这些林木也是个人经营,今年也都全部折价入社,变为集体财产了。
  ⑥畜牧业:畜牧业种类有牛、羊、猪、鸡、鸭、鹅、兔、蜜蜂等。在解放前畲族自己养这些的并不多,解放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如南岗片计有牛13头,羊64只,猪283头,鸡、鸭、鹅750只,兔40只,蜜蜂6箱。每户平均1.3头猪,3只鸡。
  4.商业
  宁德畲族没有自己的商业,粮食、茶叶、火柴等都要挑到汉区去出卖,然后再买来油盐日用品,来往有时很远,且不好走。同时也没有自己的专业商人,据调查涤头与南岗各有1个茶叶小贩,他们虽然进行着中间剥削,但也经常受到茶叶大商贩的敲诈、勒索。
  1958年5月“五社合一”时,较集中的畲族地区都办起了供销店,其作用是服务于农业生产,以代售日常百货、生活用品,收购山区土特产,如木柴、棕、植物纤维和废铜铁等,受到畲民的欢迎,几个月来营业良好。
  南岗村的供销店由5月至8月的营业额为1411.69元;5月为223.12元;6月为302.17元;7月为426.15元;8月为460.25元,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畲族人民的购买力有所提高。
  我们调查过的南山片计有4个供销店,漈头和八都各有1个,这些供销店自成立起,经济情况都很好,符合畲族群众的日益增长要求,节省了不少劳动力。
  5.生活状况
  (1)解放前畲族的悲惨生活
  解放前,宁德县畲族人民都居住在高山上,因山高水冷,土地贫瘠,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很低,生活已经很困难了,又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之下,横征暴敛,和封建地主的剥削,生活便更加困难。
  因此,在畲族人民中就广泛流传着“八无”和“六卖”的凄惨生活写照。“八无”,即无政治地位、无土地、无住房、无饭吃、无衣穿被盖、无老婆、无文化卫生、无牲畜。
  畲族人民在国民党的保甲制度的统治下以及大汉族主义的歧视下,不但根本上得不到政治地位,而且饱受政治压迫和歧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党反动政府便在畲族地区实行反动的保甲制度,并在畲族中利用国民党党员与伪保长统治畲族人民,如南岗的人民在伪保长国民党员蓝××的压迫下,曾被抓去当兵的就达18人,解放后除五六人回家外,其余12个人都死在外头。如钟阿加,全家三口,因缴壮丁费不得不卖掉一个11岁次子给宁德漳湾人做儿子,结果长子钟贡妹还被伪长蓝雷波抓去当壮丁,死在外面。钟阿加因苦逝世,绝代无孙。诸如此类的惨况,在畲族人民中是不胜枚举的。
  畲族人民在旧社会是被人歧视的。畲族妇女到汉区被人侮骂为“蛇姆”、“蛇骨”、“臭畲人”等,但因无权无势,便忍气吞声饱受侮辱。
  解放前畲族人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饱肚,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景况,更是令人目不忍睹。仅据八都镇南岗村92户的调查:无粮过年的有33户,其他的粮食也只能吃到二三月份,无被盖的有31户;所谓有被的也是破烂不堪;无鞋穿的有2981人;无房住的有21人;因生活难度而卖子的有13户,催工的21人,流浪做乞丐的有2人。因无文化卫生,在畲族人民中文盲很多,疾病流行死亡的人也是很多的。南岗在1944年六七月之间瘟疫流行。全家得病,死亡6人,只余1个次子钟雷二,后当壮丁也在外面,以上是“八无”实例。
  “六卖”即卖孩、卖妻、卖壮丁、卖房子、卖土地青苗、卖劳力。据飞鸾南山片的调查,全片卖掉孩子71人,妻53人,壮丁52人,被抓的不算。卖房子42间(42)户,出卖土地青苗的56户,而出卖劳力为生的乃是普遍现象。因生活难度,卖妻卖子,疾病流行死亡等缘故而绝代的有34户。乃此等等在宁德畲族地区是普遍存在的惨景。
  (2)解放后的宁德畲族人民
  解放后宁德畲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都得到了翻身。几年来,畲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运动,分到土地,生活集体化,收入增加了,生活状况较解放前有了显著的改善。因此,七都乡漈头片的畲族人民便总结出“八好”,说明解放后生活水平的提高。①没有抓丁、拉夫,安居乐业;②粮食统购统销物价稳定,粮食合理供应,没有缺粮户;③土匪小偷没有了;④国家提供的帮助很多。如1957年银行贷款6574.99元,信用社贷款1634.80元,民族救济款2000多元(一次就拨了1300元),若按高利贷剥削计算,银行信用社贷款计7009.79元,折谷1368.50担,年利按50%计算,一年就得还利息684.25担谷,折价4105.50元,而今利率低,只579.90元,减少剥削3525.60元,从此消灭高利贷剥削;⑤文化翻身,1957年政府拨653元,建立一所民族初级小学。除猪姆石有一所民办初小外,漈头与高山都有公办小学,全片在校小学生103人;⑥变饥寒交迫为丰衣足食,现在穿新衣盖新被,有回力鞋穿的人很多,衣服少的有四五件,多的有十数件;⑦生活提高了,1957年盖34座新屋,每两个人平均有一把手电;⑧畲汉团结,干群团结,畲族人民真正做了国家的主人。畲汉关系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
  解放前后生活上有显著变化的典型例子很多,如漈头蓝依水就是一例,解放前9岁死母,11岁死父,成了孤儿。生活所迫做乞丐,到霍童东岗矮满家看牛两年,14岁时帮三斗笼舅家看牛1年,15岁时去八都长镜子林老怒(地主,现已镇压)看牛两年,做长工两年。1951年土改时才回家。在给林老怒做长工的1年中,仅有的4担谷,还被八都镇长余维梓给扣去父亲手欠下田租尾1担谷。替人做长工,不管寒霜冻,三餐吃罢就出工,每日出工12小时,冬天穿1件单衣,冬夜无被还得与别人合铺。解放后,1951年回家,土改分得两亩水田,已有0.7亩茶园,加上自己开荒1亩山园,每年可收360~400斤谷子,550多斤地瓜米,除统购3~4担外,粮食足够维持全年生活。1951年添置一床棉被。1953年因有了积累也结了婚,妻是高山人,1957年冬生了一个儿子。1951年参加互助组,1956年参加初级社,1957年便参加高级社。生活一年年好起来。夫妻二人1956年初级社病了40天,全年实得1860分(他自己做1600分),每工分5~6角,除扣回农本、贷款外,年底还有余款过新年。几年来从白手起家,除添置1套需要的家具外,还添1套完整的生活用具,锄头两把,田刀1把,棕衣1件,柴刀1把,斧头1把,粪桶1担,软卷1张,薯䇤10张,薯箩4担,每年还都养1头猪。
  又如漈头雷兴妹,现年28岁,全家6口,解放前在封建地租、高利贷、国民党苛捐杂税的严重剥削下,粮食只吃5个月,7个月吃的是糠、菜、麸,冬天穿的是单衣,睡的是棕衣,火烤,过着糠菜半年粮,棕衣、火笼当棉被的牛马生活。解放后,土改全家分得12亩土地,每年收成除交公粮统购1050斤谷子外,借开山荒、砍柴,做些零工亦能维持全年全家的饱暖生活。1956年参加初级社,与弟两人全年得3500分(每10分值3.8角),年终结算后,还有19元的余款。
  (三)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
  1.学校教育的发展
  解放后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也大力支持。1952年宁德县共成立民族小学5所,学生177人,到1957年又办小学16所,其中民办8所,共有学生414人,占全县畲族学龄儿童的25.6%。在1957年福建省曾拨少数民族教育费4000元给宁德,新建校舍1所,修建5所。到1958年又成立小学8所,学生达891人,占全县畲族学龄儿童的55.13%。现在共计畲族小学24所。几年来计初小毕业生42人,升高小的13人,升初中的有3人。在教学中多是用汉语普通话和宁德方言交叉进行,也有对较小学生用畲族语的。教员多是汉族,学生成分绝大多数为贫雇农子弟。
  现以南山片为例,1956年在南山村成立了1所民办小学,没有教室更没有教具,到了1957年,政府拨款1600元。建起了1座3个房间的新校舍,现有学生50人,并且建立了少先队的组织,有队员36人。按全片的统计来看,南山有学龄儿童133人,入学儿童85人,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的56.6%。在漈头片,1952年就办起了公立小学,当时学生只有28人,现在已有学生63人,分漈头、高山两村上课。另在猪姆石又有1所民办小学。现据统计学龄儿童也有135人,入学儿童87人,占学龄儿童的64%,并且也于1956年建立了少先队,现有队员28人。计每年政府要付漈头小学的教育费(包括教员薪金)为1043元。学生们一般都能讲普通话,同时有些教员又能讲畲语,这对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再者,据我们调查过的3个地方,各小学都搞勤工俭学,参加劳动,其中尤以南岗民办小学做得好,教师带领学生去采茶籽,在秋收突击运动中,小学生们也有组织地去割稻,这是很好的。
  现将南山、涤头、南岗各片的小学教育情况列表于后:
  2.扫盲运动和文化普及
  解放后畲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也开展了扫盲运动。解放前畲族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识字的人极少。以涤头为例,解放前全漈头能识六七百字的人也不过5个。也有些孩子曾和私塾先生读过书,不过为数极少,像南岗全村不过4个人,同时因缴不起学费也念不了许久。所以过去畲族多不识字,更因此常受汉族奸商地主的欺骗。解放后政府在设学校之外,还帮助成年人学习,开展扫盲运动,群众的学习热情也很高,十分积极,历年来经过扫盲培养出不少干部,而其中尤以1958年的“文化大革命”成绩最显著。在8月份提出来苦战多少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畲族人民便积极地行动起来。例如,漈头片,其中14~40岁的文盲共406人,全部参加扫盲,经过12天的苦战,扫盲毕业的达372人,占总人数的81%以上,毕业标准是会读1500个单字。人们非常热情,尤其妇女,把书随时带在身边,田里读,路上读,早上不梳头读。每天要记120个单字,在12天之后,实现了无盲乡。在南岗当时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员会,在它的领导下,全乡14~40岁的378个文盲,除民工外出以外,全部参加学习,完成人数也占全体文盲的80%以上,经过18天苦战,实现了无盲乡。
  在实现了无盲乡以后,又普遍成立了红专学校和技术学校。在涤头,每个生产队都有1个技术学校。在南岗有35个干部在红专学校里学习文化和政治时事。在技术学校里,是一般社员经过扫盲毕业的都可以学习文化、政治和生产技术。参加学习的有249人。畲族群众不但学得了文化知识和政治理论,而且还逐渐学习了新的生产技术,成为有文化、有理论、有技术的又红又专的新农民。一般担政治课的都是党支书记。
  现在把乡片的扫盲情况列简表于后:
  3.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解放后在县里以及各乡镇都建立了妇幼保健站、接生站、卫生站,并对少数民族进行免费医疗,还组织巡回医疗队上山为少数民族治病。1953年在飞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妇幼保健站,在漈头建立了少数民族接生站,并先后两次派出医疗队,共诊治1895人次,减免药费800余元。1958年实行免费医疗,到8月底为止共达359元,门诊357次,其中住院医疗6人,用费112元。又对梅毒进行普遍检查、治疗,据1957年统计,医好达1833人,药费1091元。
  普遍培养畲族自己的接生员、兽医,在各片抽调人员去县里或是镇上集中学习,例如:南山的雷素梅,漈头的雷光旺等人是去县里学习过的兽医,现在也可以医猪疫、打猪针。另外在漈头、南岗等地都有经过训练学习的接生员,她们在新法接生提高儿童成活率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略)此外,每年都有巡回医疗队上山,为畲族群众打防疫针,同时在南岗,每年八都镇的巡回医疗中医队要到山上来两三次,为畲族治病。总之,解放以后,畲族人民生病再不求于神佛,而是请医生看病,政府也给了一切便利的条件,因此,解放几年来死亡率大减,人口数目激增。据南岗了解,解放前每年约死几十人,而仅以1944年为例,因患瘟疫,仅在1个月中便死去24人。而1958年1月到11月为止,仅死1人。涤头片在解放前平均每年也要死几十人,而解放后平均才死二三十人。
  在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运动”中,畲族人民也和汉族一样发挥了足够的干劲。例如:南岗片,在1958年的卫生运动中拆厕所,洗房屋,打扫天井和村路,计从6月27日到7月3日为止,即清沟8条,清渠12条。在“除四害运动”中也全体动员,尤其是小学生,教师带领学生打麻雀、捉老鼠,南山仅小学生捉麻雀就达24只。南岗从除四害开始到1958年5月1日止,即捉老鼠445只,麻雀74只,并且动员人们打苍蝇、蚊子。不过因没有长期坚持下来,所以没有进到四无乡。另像漈头,因宣传工作做得不够,群众中还有不敢杀生的迷信思想,所以做得不够彻底。现在在南山、漈头、南岗各片,都普遍实行了牛有栏,猪有圈的卫生制度。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疾病不常见,例如:解放前在畲族流行的疥疮和大肚鼓,现已基本消灭。卫生情况的好转,自然地给群众健康带来莫大好处。
  (四)解放后精神面貌的变化
  解放后随着经济、政治的翻身,文化生活上也有新的改变。
  首先表现在民歌上,民歌是畲族人民最普遍的文娱方式,所以在这方面有了集中的代表。过去在民歌内容上只有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情歌等,同时在这里面也暴露了过去的痛苦生活,悲哀的诉说;而解放后就产生了新的内容,这说是对解放后幸福生活的歌颂,它的内容很丰富,有歌颂共产党毛主席的,有庆翻身的,有歌颂劳动的,有喜丰收的,并且自从大跃进以来更创造出很多反映社会主义飞跃的事迹、群众的干劲、胜利的信心等等。这些新民歌多是畲族人民自己编的,也有著名歌手们编的,其中像新楼的雷其资就编有很多,并有不少在《宁德日报》上发表过的。还有漈头的钟银蓝,新楼的雷长坤,南岗的钟成光等人也编了不少。并且这些歌也被抄成歌本流传,为群众所喜闻乐唱,有时我们请他们给唱两首歌听,他们便唱解放后的新歌。下面抄录两首:
  争先赛跑看谁红
  东风压倒了西风,农业生产打冲锋;
  钢铁高炉遍乡社,工厂马达响轰轰;
  今年实现机械化,明年宁德铁路通;
  工农并举大跃进,争先赛跑看谁红。
  这是宁德县雷心昌同志编的。
  准备做好夏收
  总路线灯全国红,照耀早稻蒲洋黄;
  谷子粒粒似黄金,社员夏收好决心;
  人人称赞早稻好,夏收工具准备清;
  准备日夜来接收,来个一粒不落空;
  装进仓库保存好,社员口粮无困难;
  支援国家的工业化。
  这是宁德新楼的畲族雷其资同志编的。
  像这样的新歌真是举不胜举,像《食堂十好处》、《夫妻月下对唱毛主席爱人民》、《解放歌》、《大跃进》等等。
  在废除旧风俗习惯上,破除迷信上,畲族人民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改变了过去的落后状态。在风俗习惯上,几乎凡是不利于生产的都去掉了。在婚嫁上开始宣传新婚姻法以后,便有了自由婚姻的萌芽。例如:漈头茶厂的厂长曾经人介绍和一福安妇女结识,经自由恋爱而结婚;另在南岗等地,也是父母要征求子女的同意才能办喜事。另在婚姻上过重财礼早已不见,漈头雷高喜1957年结婚,据了解,只做了1件新衣,再请客人吃1桌酒之外,便没有花钱了。在结婚时过于繁复的仪式也已废除或是简化了。我们在南岗时曾有四五家结婚的,新娘多不用轿抬,而且举行拜堂的只有两家,这种拜堂也比过去简单多了。
  在丧葬时,也没有过去那一套迷信的超度等等,只是人死后便收殓埋葬而已。
  在禁忌方面更是百无所忌,过去那些不准做污秽事,不准挑粪的日子早已被热火朝天的积肥运动所淹没;不准下地拿锄头的日子也为“生产大跃进”的干劲所冲跑。对于这些,现在谈起来,人们只是笑一笑说:“那是解放前事情,现在谁还理这一套!”
  在祖先祭拜方面也已不像过去那么神圣了,除一些老人外,一般人对祖杖、祖图、族谱等并非十分珍视。像在漈头已无祖杖,据了解是做柴烧了。在南山、漈头,有些忠勇王的神主牌位已盖满灰尘无人看管。逢节日也不再张挂祖图,同时很少有祭祖的事情。
  另外对神佛的信仰上更是完全破除了迷信。现在已无人点香念佛。并且有的小庙已经充做仓库或是无人看管。人们对菩萨及其他神佛早就没了印象。得病也再不求神驱鬼,而是请医生看病。在“除四害运动”中,除个别老人仍不敢杀生之外,一般群众都积极行动,消除四害。
  祠堂和族长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级社,是党支书。一般群众都爱社,爱党的领导。像漈头的雷氏祠堂现在已经改作了茶厂。家庭虽然仍旧存在,可是自从1958年下半年的食堂化以来,生活也集体化了。在合作社里人们一起劳动,财产集体所有,逐渐消除了私有制的观念,尤其是经过“大鸣大放”群众充分认识到合作化好处。在高级社里孤独户都得到了照顾,再也用不着过嗣儿子了。如今成立了人民公社,经过宣传,人们都说,这以后就好过了,孩子可以念书,不用自己操心,不但吃饭不要钱,穿衣也不要钱,只要好好干活,不愁挨饿受冻。
  群众文化事业也有了发展。一般都订有报纸,像《宁德报》、《闽东日报》、《福建日报》等多份,还订有《民族画报》、《民族团结》、《红旗》、《红与专》等刊物,而像南岗,最近还订了《人民日报》。在宁德原有的9个民族乡里,在1958年上半年就有6个地方有了电话,例如:其中的南山,而像漈头在10月份也装上了电话。逢有电话便一般有广播筒,这无疑对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政治学习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另外县里共办了4个文化站,其中有一个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八都猴盾,政府开支1000多元经费,站长也由少数民族担任。此外还办俱乐部,像我们调查过的南岗,就在1958年成立了俱乐部,由高级社拨款,买有胡琴3把、笛子1个、乒乓球拍1副,并有篮球1个,修有1个篮球场。据县文化馆的计划,以后准备乡乡办俱乐部,这对活跃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将有很大贡献。在各民族乡都有邮递员来往,多者每天1次,少者两天必来。
  解放以来,在少数民族中电影的放映有很大发展,1954年中央派来少数民族电影队,上山为少数民族放映。最近宁德县计有两个电影队,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每年可放映两次。像南岗人就曾看过两三次电影,其中1957年那次是县民政科蓝信才同志去北京参观后亲自带来的影片《刘胡兰》。每年春节有民间剧团上山为少数民族作慰问演出,畲族人民无比欢迎,他们敲锣打鼓,杀猪放炮,呼喊着“毛主席送戏来了”去欢迎剧团,他们感激地唱出“千年没见锣鼓响,万年没见戏上台”,而今戏台就搭在自己门前,真是想不到梦不到的事情。1958年在不误生产的前提下,县里开了少数民族春节联欢会,给群众很大鼓舞。另外像漈头的钟银蓝,新楼的雷长坤都曾到福州演唱过,是甚得好评的年轻歌手。
  (五)民族关系
  解放前畲族虽受着大汉族主义的压迫,但是和汉族的劳动人民都一向有着友好的往来。不论在经济上,文化上,双方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深刻的影响。我们调查过的南山、漈头、南岗,这类事例多得很。在婚姻关系上畲汉两族早就有联系,最突出的便是南岗片的丹斗村,那里所有的男子都是娶汉族妇女为妻。在经济上是互相支援的,像南岗片树林较少,唯有汉村韩厝林最多,那么南岗畲族便都到韩厝林去砍伐木材。在生产技术上,畲汉的生产工具都是一样的,几乎无法判断是谁向谁学来的。在房屋建筑上,据了解畲族是直接从汉族人那里学得的,所以现在畲族住房和附近汉区完全一样。在文化上的互相影响,曾在文化交流里谈到过,无论是民歌内容、鼓吹曲调、审美观点,还是语言,各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来都是延用汉字,这足以说明畲汉在文化上的密切关系。而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建立起来,民族团结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解放前宁德的畲族曾和汉族一起参加过革命斗争,解放后又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一起前进。
  解放后新的民族关系体现在下面许多方面的事情上。首先是出现了真正的民族平等,畲汉两族在彼此尊重、互相帮助的基础上,建立了同志关系,“畲姆”、“畲婆”辱称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同志”,也有称畲族妇女为“劳动姐”的,畲族对这些称呼都非常高兴,并且也称汉族为同志。若有汉族干部到畲族家去做客,他们都非常热情的欢迎,十分亲切。同时在1957年建立民族乡,这具体体现了畲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力,实现了民族自治。另外在县人民代表中有10个代表是少数民族,在县和区的干部中也有很多畲族,像这种政治地位的空前提高,畲族自己“做官”的事,畲族人民非常感激共产党的领导。这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曾在政治部分有所提及。
  汉族对畲族在解放后,又进行了兄弟般的援助。这表现在培养干部方面,帮助提高文化方面,传授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方面。畲族干部的培养是非常全面的,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学习技术,学习政治理论,从兽医、接生员,到生产队长、社长、党支书、乡县级的领导干部,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在政治部分也曾谈到过。南岗、漈头的社长都曾到福安去学习过,其中在乡、县里有很多脱产干部过去一字不识,经过党的培养、教育,已负担了一定的领导工作。像民政科雷心昌同志1953年曾去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过政治理论,回来专搞民族工作。另像在提高文化方面,一般小学教师都是汉族,他们都全心全意地努力做好教育畲族儿童的工作,毫不诉苦叫冤。也有扫盲时教员是汉族的,这些教员都多会讲畲语,像南山的陈腾理同志,漈头的彭其辉同志等等,他们在帮助畲族人民提高文化水平、进行文化建设的事业中,都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的传授上,汉族也是兄弟般积极地给予帮助,例如精耕细作、推广新式农具、推选先进的生产技术等很快地传到畲族地区,并且在畲区也马上开展了提高技术增加生产的运动。尤其在大跃进以来,密植、施肥、选种、兴修水利等运动,畲族都和汉族人民一起开展。汉族不但帮助畲族兄弟一起斗倒了地主,分得了田地,而且在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伸出了兄弟般的支援之手。
  而畲汉两族一些细小具体的互助实例,就更举不胜举了,尤其在畲村和汉族相毗邻的地方,或在一个高级社里,一个民族乡里,这样的事例更多。以南岗为例,畲族和汉村韩厝林在一个片里,在各项生产工作中总是相互支援的,例如南岗去金垂围破塘坑为田,韩厝林便调民兵去援助3天,合计3100多个工;又4月种早稻时,韩厝林缺少稻秧,畲村后岗山和南岗都争先援助,结果后岗山支援了20多斤稻种的好稻秧,使之没有耽误生产。10月份收割稻子,南岗又派15人支援韩厝林,合计20多个工,而韩厝林和丹斗兴修水利,韩厝林也派去很多人支援。总之,不论是划民族乡或是并乡前后,汉村韩林厝和南岗所有的畲族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产上更是发挥了协作精神。另像漈头片,在今年割稻时七都也派人来支援,而且漈头的铁厂和七都的铁厂是合在一起的,洗铁砂、烧木炭、炼铁,畲汉民族都是一起干。
  现在畲族和汉族一起成立了人民公社,同在一个人民公社里。南山加入飞鸾人民公社;漈头加入七都人民公社;南岗加入八都光辉人民公社,这样一来畲汉劳动人民更是同在一个公社之家里。共产主义的大协作把畲族和汉族人民更团结得密不可分,他们将一起在党的领导下,驾着人民公社的火箭飞向共产主义。
  福建福鼎县畲族情况调查
  调查:陈元煦 蒋炳钊 张善诚 雷林其(畲族) 钟德铭(畲族)
  整理:雷爱娇(畲族) 陈元煦 蒋炳钊 张善诚
  一、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福鼎位居闽东北部,紧邻浙江。东和浙江平阳相接;西与福安、柘荣相邻;南与霞浦分界;北与浙江泰顺毗连。境内山峦起伏,地势高峙,本县政治文化中心和农产品集散地之桐山镇,就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是一个名实相符的山城。两条公路,穿境而过,向北,可通浙江温州;往西,可抵福安、福州。公路沿程,伸展有许多支线,蜿蜒向丰饶的山村;从内海放舟可达霞浦等地,水陆交通,尚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现代文明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畲族文化研究;畲族文化展示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强
责任者
叶文程
责任者
林赞培
责任者
黄维信
责任者
雷霖其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