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瑶山糟酒甜如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83
颗粒名称: 2.瑶山糟酒甜如蜜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26-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的瑶族地区东山瑶乡地处高山,寒气较重,因此借酒驱寒,活血祛风湿对强身健体有重要作用。因此饮酒便成了瑶山人的生活因此习惯,几乎男女老幼都嗜好饮酒,一年四季家中不断酒的民俗。
关键词: 宁德市 糟酒 瑶族

内容

东山瑶乡地处高山,寒气较重,因此借酒驱寒,活血祛风湿对强身健体有重要作用。因此饮酒便成了瑶山人的生活因此习惯,几乎男女老幼都嗜好饮酒,一年四季家中不断酒。东山瑶家会饮酒,更会酿酒。酿酒用的米是特别种植的,酒药村村寨寨的妇女都会做,男女都会酿酒,还有特制的熬酒灶锅和天锅。除烧酒(蒸煮的米酒)、水酒(酿好的酒放入适量的水,将酒糟的酒泡制而成)外,瑶家最为重要的是糟酒(冬酒)。不逢年过节,贫困人家一般不会酿制烧酒,而即使再贫困的瑶家,也会制酿几缸糟酒。它不仅仅是以酒代茶招待客人的传统之物,更重要的是春耕生产的五六月间,上山耨草时用以祛热解暑止渴饱腹的重要饮品。
  东山瑶家酿酒除用稻米、高粱、粟子、玉米等粮食外,穷困人家更多的是用山上的野果沙粮籽。这种带刺灌木虽然长得矮小,但结果特别多,霜降后果子变红,即可摘回一晒,稍去水汽就可掺和大米或高粱酿酒。再有一种就是小栗树。立冬后,满山满岭的小栗树上结的籽已成熟变黄。瑶家妇女便背着米箩上山采摘栗树籽,有的一采就是数百斤。将栗树籽壳脱去,用箩筐将栗树籽装好,放入溪水里浸泡数日,一直将籽中涩味泡去后,拿回来再掺在大米或高粱里蒸熟,加上酒药便可酿酒了。如果用来制作烧酒,酒药就要放重,成酒后酒气浓烈,酒糟难以入口,这样煮出的烧酒就多。如果要酿冬酒,那就要精心配制了。
  酿制冬酒一定要用立冬后的井水。原料中有一定量的大糯米。用大糯米配上高粱叫高粱糟酒;配上粟米,叫粟米糟酒;配上栗树籽,叫栗树籽糟酒。纯糯米糟酒只有富户酿一两缸留作自饮。一般人家多是酿杂粮糟酒为多。沙粮籽糟酒、栗树籽糟酒更是穷困家庭的主要酿酒原料。
  酿制糟酒时,首先将糯米和掺和的杂粮或野果拌匀,用水浸泡十二小时以上,然后用篾织的撮箕装好将水滤干,倒入木甑里蒸熟。酿酒用的缸子,一定要清洗干净,绝对不能沾上食盐和油,缸壁上抹上酒药。把蒸熟的糯饭(酿酒饭)倒在大簸箕里摊开,晾凉到适宜温度后,将酒药碾成粉末,撒入糯饭中用手合拌均匀,再用箪子舀少量温水,拌入适量酒药,将水泼洒在糯饭上。一切原料拌和好后,将糯饭舀入缸中压紧,中间开一深五至七寸的小孔。用竹厢把缸子盖好,然后将整个缸子垒入谷壳老糠堆里,从上到下塞得严严实实,用谷糠蒙好,经两天发酵即成酒。这时便可将谷糠拨开,使它通气退烧,保持成酒甜度,如再让它发热,酒就会烧坏变酸。
  酒酿成后,留作冬酒的,就要备一个大海坛,洗净烘干后,便将酿成的糟酒舀入大海坛里,有的海坛可装三四缸糟酒。海坛装满后,加上盖子,并用石灰和纸筋拌成灰浆把坛口密封好,待来春大搞生产时才开坛取糟。经过密封的糟酒,色呈淡黄,甜如蜜汁,闻之香气扑鼻,饮之淳厚爽口,且有提神、消食、解暑、饱腹等多种功能。瑶民进餐前会舀上一些兑上泉水喝一碗,另外还用于招待客人。客人到瑶家,一进寨入门,主家就会摆上一张小方桌,用小碗盛上一盘酸姜、豆角等素菜,然后摆上大碗,提来一大罐冬酒,满满地斟上,客人最少要喝上两碗,才算看得起主人、够朋友。
  冬酒还有更重要的用场。五黄六月,瑶民在暑热的天气上山耨草时,天热口渴,就会用一个小木桶装上几碗糟酒,到井边冲上一桶泉水,提到地里,劳动时渴了喝一碗止渴,饿了喝一碗饱肚,一直到收工才回家吃饭。还有一个习俗:提到山上的糟酒,凡有人过路,口渴或肚饿了,只要发问,主人都会请喝酒。因瑶家有这种良好风俗,所以进入山高路远的瑶乡,在暑热的五黄六月,也不用为缺水肚饿担忧。

知识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广西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广西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民俗、五彩的民族服饰、多样的民族美食、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动人的民族观念、璀璨的民族艺术、丰富的民间文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