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子落地不能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80
颗粒名称: 6.种子落地不能捡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4
页码: 16-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德市的瑶族地区特别是东山瑶族同胞,对种子的收藏运用有许多规矩,被选定为种子的稻谷、苞谷、花生等,都要精心地晒干,用最好的木桶、瓦缸或瓷瓶保存起来,如果遭伤害,所有种子就不能再用的风俗。
关键词: 宁德市 种子 瑶族

内容

桂北地区的农村,广泛流传着“饿死不吃谷种,馋死不吃菜种”的谚语。种子是生产丰收之本,农民对种子的选择、保管、播种都有很多规矩,特别是东山瑶族同胞,对种子的收藏运用,更是有许多规矩。
  凡是被选定为种子的稻谷、苞谷、花生等,都要精心地晒干,用最好的木桶、瓦缸或瓷瓶保存起来,不仅人不能吃一颗,也忌讳老鼠。如果种子被老鼠啃吃了一点,就是遭伤害,所有种子就不能再用。瑶民认为种子未落土先遭灾,种下也不可能获得好收成。
  在春耕春播前,从木桶或瓦缸里提取种子时,不能用秤称,只能估计播种的田地需要多少种子,用竹筒舀个大概数量即可,一般要多不要少。如果用秤称种子,就是对土地小气,不大度。人对土地吝啬,土地对人的回报也会斤斤计较。
  播种的当天,凡是地里要播的种子如苞谷、花生、高粱等,都由参加播种的妇女用一条四方手巾包好,放在挑肥的畚箕上面。挑起出门走在路上,无论喜丰收蒙玉祝摄遇到谁都是点头一笑了之,不能开口说话,就是别人发问也只能以笑作答。据说挑着种子没到地里开口,有无根之苗难结果实之嫌。到了地里也不能将种子放在地上,要把种子放在地边的石头上,或挂在树上,总之不让种子沾地。等到地犁好,用耙耙平地,将大坨的土块用锄头敲碎,开好坑放上下脚肥料后,才能放种子。放种子遵照“鸡公不生蛋,牛牯不下崽”的俗语,忌讳种地由男子播种,因此有些地方自古就风行由妇女丢种子入坑的习俗。丢种子时,有时没有把种子丢进坑,掉落在地面也不能拾起来再丢进坑里,即使有时不小心把很多种子洒在地上也不能拾起再播,这是自古传下来的“种子落地不能捡”的规矩:是种子就应该是落地生根,如果种子已经落地,再拾起来播种,就是落了地的旧日种子了,按理旧日种子是“哑种”,再播入土内发芽率就低。如果是苞谷,落地了的种子再捡起播种,那苞谷结的棒子就结子不满管,哑子苞米棒就特别多。
  山里的瑶民这些播种的规矩礼俗,都寄托着丰收的希望。把种子看成是一年获取丰收的宝中之宝,遵守严格的播种习俗,这对精耕细作、夺取丰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桂北瑶家深居崇山峻岭,田地较少,多数人都刀耕火种地种植杂粮。每年寒冬腊月,就选择荆棘丛生的荒地,带上一把木杈、一把镰刀,背上两个烧熟的红薯,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地把荒茅砍倒晒干,等到春天播种时节放一把大火,将干枯的荆棘茅草烧成灰烬,然后将苞谷、粟米种子播入毛灰之中。
  瑶家过去靠这种刀耕火种的习俗,收获了不少火烧苞谷、粟米来维持半年苞米半年糠的艰苦生活,故有“瑶家有碗祖宗粥,茅灰苞谷火烧粟”之说。

知识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广西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广西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民俗、五彩的民族服饰、多样的民族美食、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动人的民族观念、璀璨的民族艺术、丰富的民间文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