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72
颗粒名称:
并列题名: 开头的话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瑶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据2007年统计,广西瑶族人口152.8万人,占广西全区总人口的3.06%,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2%,在广西81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散在贺县、凌云、田林、南丹、全州、龙胜、融水等县。大分散、小聚居是瑶族分布的特点。
  瑶族因居地不同,语言有别,文化差异,支系较多。主要有尤棉(盘瑶)、金门(蓝靛瑶)、布努(背篓瑶)、格劳(白裤瑶)、拉珈(茶山瑶)、藻敏(八排瑶)等。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自治区),人口213万多人(1990年),广西约占61%:呈大分散,小集中,多与其他兄弟民族交错杂居。他称有“盘瑶”、“过山瑶”、“山子瑶”、“八排瑶”、“坳瑶”、“茶山
  瑶”、“白裤瑶”等30多种,新中国建立后统称为瑶族;、
  俗话说:“岭南无山不有瑶”,绝大多数瑶族居住山区,东部有大瑶山,西部有都阳山,南部有十万大山,平均海拔在500—1()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以玉米、稻谷为主,森林以松杉为多,经济作物有桐油、松脂、茶叶、香草、八角、药材等,林副产品资源丰富,为幵发山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
  新中国成立前,瑶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农业为主,兼营林副业,如都安、巴马、富川等地;第二类以林为主,兼营农副业,如金秀、龙胜、兴安等地瑶山;第三类地区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如广西西部部分石山区、十万大山中心地区、大瑶山、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等。这些地区除耕作制度原始、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外,人们大都过着狩猎和采集经济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瑶族地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基本改变,有的地区已使用机耕和化肥。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的不同而产生服饰、饮食、居住的差别。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彩。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两种。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南丹白裤瑶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至膝盖,故称之为“白裤瑶”。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长衫长裤,有的穿短衣百褶裙。头缠黑色或白色的绣花巾,束腰带,上衣、裙、裤、头巾、腰带均绣彩色花纹。饰耳环、手镯、银牌。大瑶山茶山瑶妇女爱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银板。灵川、融水的瑶族妇女戴一种高耸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缨络的帽子,显得高雅独特。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服饰有所变化,青年人穿着多样,既有家机布的民族服饰,也有毛料做的中山装和西装。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房屋多为竹木结构,也有土筑墙,上盖瓦片;一般分为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灶房和火堂,后作卧室和客户;在两侧设两门,一门为平时进出,一门为便于姑娘和情人谈情说爱进出;正面开设大门,是婚丧祭祀时人们出入之门。
  瑶族民间文学十分丰富。《盘瓠传说》、《密洛陀》神话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瑶族是热爱唱歌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盘王歌》是瑶族长歌代表作,全歌达万行,形式不拘一格。还有《密洛陀》古歌、甲子歌、信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瑶族人民充分享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瑶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取得了全面的、迅速的发展。民族特点突出,民俗内容丰富。长鼓舞和铜鼓舞,闻名中外。瑶医瑶药,颇负盛名。节日较多,各地不一。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有击长鼓、铜鼓等盛大活动。

知识出处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出版者:广西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八桂大地世世代代发扬和传承的民间民俗文化和广西瑶族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的真、善、美。内容包含欢乐的劳动场景、瑰丽的生活画面、缤纷的岁时节日民俗、五彩的民族服饰、多样的民族美食、庄重的民族礼仪、愉悦的游艺民俗、动人的民族观念、璀璨的民族艺术、丰富的民间文学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