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64
颗粒名称: 附录二 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
页数: 8
页码: 269-276

内容

宁德县南山片畲族调查报告①
  (1958年10月1日)
  一、概况
  (一)地理环境
  南山片位于宁德县飞鸾乡南部九华里山岭上,山高平均200米,最高的达300米以上,其中以南山村东北的乌岩山最高,其次为西部的南山、油车岭,北部近飞鸾的小东岗较低。因地处山区,溪水分散,数量很多,较大的有乌岩山下的龙潭溪、南山的下坑溪及北部的大桥溪等。
  南山片在1957年曾划为南山民族乡,1958年8月宁德县实行并乡,南山民族乡划并飞鸾乡,改为南山片。南山片原包括南山、马山、下塔头、黄土垒、清水下、半岭、可坑里、李坑里、水尾流、乌岩、长园、上伏、新厝、倒流坝、牛栏宅、东楼、南门楼、蒲岭等18个自然村,其中蒲岭为汉族自然村,其他17个自然村全部为畲族聚居区。1958年9月飞鸾乡成立人民公社,南山片共有17个队,属于畲族的有南山、乌岩、可坑里等13个队。由于实行食堂集体用膳,有些小自然村如倒流坝、牛栏宅、东楼等的畲族都搬到大村住,现在已没有住户。
  南山片位于山区峻岭中,资源还算丰富,但尚未开发利用。除种植水稻、地瓜、芋头等农作物外,山上盛产杉木、毛竹、木炭和茶叶。由于劳动力缺乏,有些山地尚未开垦种植,矿产也未勘察利用,除了9月间在办炼铁厂中,群众从土内洗出一些铁砂外,对其他矿产的蕴藏还不清楚。
  山高水冷,是南山片最好的写照,由于地居山巅,冬天有下雪,特别是乌岩村更寒冷,一般气候和宁德县其他乡村一样。雨量也多,有时大雨过后,个别梯田会被冲坏。南山片的农田都是山岭上的梯田,土壤以红色粘土为多(本地叫黄土),又有白泥土,土质不是很好。因为溪水多,水利潜力很大,有三处大型水力可利用,其他小型的不计其数。现在除了炼铁厂已利用水力作动力外,其他水
  ①陈永成:《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107页,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
  力全部还没被利用。
  南山片位于飞鸾乡南部,相距不远,畲族过去买日用品或卖木柴毛竹都到飞鸾去。1958年5月南山、乌岩、可坑里等村设立供销店,一般日用品杂物均可就近买到。南山片自然村很分散,以南山村为中心,相距少则一二里(如新厝、马山、黄土垒),多有二十多里(如乌岩、长园),各个自然村多处在山谷中,中间隔有高山峻岭。
  闽浙公路自南而北纵贯南山片,自1956年汽车开过南山片,现在宁德县城可搭汽车到飞鸾,然后步行到南山片各自然村。除这条公路较宽敞外,其他都是山上羊肠小道,因山泉溪水多,又没建造牢固小桥,危险难走。1958年中开始在各村修建田间车路,为车子化准备条件,现在各村在继续修建中。
  (二)民族名称
  根据访问调查及本地族谱、歌本的纪录。南山片畲族过去多自称为Sanha、Sankah、Santah、畲族等。也有称为苗族的,不过人数较少。
  Sanha的来源:(1)有人认为是Sankah的变音。(2)有人认为是“三合”的意思,指明是蓝、雷、钟三姓合成的民族。这个名称大家很喜欢。
  Sankah意为“山客”,解释不一:(1)有的认为过去畲族有城客、山客之分,住在平原的叫“城客”,住在山地的叫“山客”。(2)有的认为过去汉族叫畲族为山客,畲族叫汉族为汉佬,后来畲族沿用称自己为“山客”。(3)有的认为是指明“住在山上的人”,是畲族自己叫的。大家对这名称还算有好感,没有反对。
  Santah大多认为是“山宅”,也有不同意见:(1)有的认为是指明住在山上的人家。(2)也有认为是“三宅”,即蓝雷钟三姓的总称。(3)也有个别认为是汉族叫他们是住山上的住家。畲族对这名称的反映也不坏。
  对“畲族”这个名称,新中国成立前大家不喜欢说,因为被混及“蛇民”,“邪民”。解放后大家知道这是“种田人家”的意思,加上汉族没有像新中国成立前那样对他们的恶意混称。他们都喜欢这个名称,特别是认为Sankah、Santah是汉族人取所起的名字的人,更赞成这个名称。
  苗族名称的由来,大家不知道,只知道中国有苗族,他们不是汉族,是少数民族,也就是苗族。有人说苗族名称是南下干部以前误会畲族是苗族,故名。这个名称有的人说不知道,新中国成立前,畲族被汉族侮称为“蛇民”、“老蛇”、“邪人”、“老畲姆”、“老畲客”、“死蛇人”、“畲婆”……除了故意把“畲”叫成“蛇”、“邪”外,还恶意加上“老”、“死”等字。这些名称当然引起畲族的反感,他们很不高兴。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民族平等政策的贯彻下,这些名称都已消灭了。
  (三)人口分布
  南山片畲族共有239户929人(男473人,女456人),平均每户有3.89人。全片劳动力有515人(男301人,女214人)。全部是聚居。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反动派的压迫,生活困难,婴孩大多溺死,加上疾病流行,死亡率很高,大都有减无增。新中国成立后因生活有了改善,医药卫生条件好转,人口才逐渐恢复发展,现在各村都可看到成群的小孩及初生婴儿。
  (四)语言文字
  南山片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大多会讲宁德方言,通常是两种语言混合使用:在民族内部讲民族语言,在和汉族来往中则讲宁德方言,一般干部则会讲普通话。畲族对学习普通话的兴趣热情很高,但因生产劳动忙,还没有时间学习,一般入学儿童及夜校学生都会讲普通话。畲族都使用汉族文字,没有本民族文字。
  (五)民族起源
  根据老农说:宁德县南山片的畲族是400年前明代自广东清岩洞迁来,先到连江马鼻大坪,后来才迁到宁德县南山片的葡萄坑来。最初只有蓝、雷、钟3户,后来发展到100年前有99户,然后由葡萄坑发展迁到马山、南山、下塔头等村,最后再搬到七都的漈头、猴盾去。
  南山片畲族的神话传说很少,只有一些五六十岁的老年人还会讲一些,大多是关于祖先的故事。(下略)
  三、经济
  (一)生产力
  1.作物种类和土地利用
  作物种类粮食作物有水稻、番薯、大小麦、芋头、瓜菜……以水稻为主,番薯次之,大小麦是近两年山区新作物;经济作物有松、杉、竹、茶、麻类、花生、油菜、黄豆等,而以杉、竹为主,茶叶次之。南山片各畲族自然村离汉区不远。以乡所在地——飞鸾为中心,最远的乌岩、长园相距只有15华里,近的可坑里只有5里。虽然山高水冷,土地贫瘠,与汉区平原地带有所差异,但农作物种类却与汉区大体相同。畲族区有的汉区也有,不过是产量多少不同而已,并无其他特产。如经济作物中的杉、松、竹几乎遍布南山片各畲族自然村山岭,其中以毛竹出产为最多,杉木次之;茶叶全南山片有253.57亩,占全片耕地面积2046亩(不包括蒲岭社)的12%强,收入占全南山片总收入不多,却以乌岩与长园村为最多。乌岩与长园共有243.57亩茶园,其中循园茶(地瓜园周围种茶)180.82亩,简作茶园(一片山园全部栽茶)只有62.75亩,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茶叶生产产量与质量逐年都有提高。乌岩1958年茶产量5858斤比1957年4506斤增产30%,质量位居宁德县第一位,平均每担价值97元,其他地区只平均七八十元。除可坑里与南山各种5亩外,别村都是自种自给的。
  粮食作物全片计有耕地面积2405.38亩,其中水稻1973.11亩,占总面积82.03%;地瓜432.27亩,仅占总耕地面积17.97%;还有大小麦、芋头、蔬菜等占耕地面积都很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前好的亩产量200多斤,中的只有150斤左右,差的在100斤以下,全年平均亩产量只有150斤左右,大部分都是单季稻。从四月插秧到九月初收割,需要130~140天时间,割完稻,锄罢稻根,田农就需停种五六个月,翌年复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畲族地区也推广了“一肥二水三改制”和“深耕密植”的增产丰收经验;兴修水利,大量积肥,单季改双季等增产措施亦被畲族农民所接受。南山片1958年修小型水塘1个,小型水利112处,7昼夜积肥331729担,超额21万多担,改良土壤1172亩,单改双占田亩60%。据南山、可坑里、乌岩等三社(旧社)1958年上半年统计,单季改连作和简作的有922.69亩,占三社总田亩1640亩的56%,因此产量大有提高。新中国成立前单季稻占80%以上,洋田种些双季稻,仅占10%~15%。每年平均亩产量120~150斤,等于种子每亩6斤的20~25倍;1956年改制占总耕地面积60%以上,后因“改制不增产”的错误思想影响,1957年改制面积又激降到20%~30%。单双造平均每产220斤,单季亩下种9斤,双季13斤,平均每亩下种11斤,收获量等于种子的20~22倍;1958年又大改制,早稻平均亩产量268斤,每亩下种18斤,总收获量等于种子的14~20倍。
  土地利用南山片18个畲族自然村中,除可坑里和蒲岭(畲汉杂居)两村靠近平原地区,地势较低外,其他全是处于高山半岭的村庄。因此,除了梯田和山园以外,别无其他种类土地,至于山脚下(如可坑里和蒲岭的)的小洋田,约仅占南山片总耕地的5%。
  这里年年都有开荒,山园面积却没有增加。因为山园都处于山顶,缺水贫瘠,种2~3年后,就需要停种4~7年之久,畲族称之曰:轮歇地。全片有432.27亩,占总耕地21.9%。梯田占总耕72.9%。
  小洋田近两年来全部进行改制,每亩全年平均可收500~600多斤;山园地质最差,只种番薯,全年每亩平均收100斤茹米;梯田除主要种双季和单季水稻外,亦种少部分番薯。工农业大跃进后,畲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样,破除了迷信,解放
  了思想,接受了“肥、水、改制”和“深耕密植”的增产经验,每亩施肥都达800~1000担以上,近年都取得了增产丰收,打破了“条件论”的迷信观点。
  2.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
  生产工具类南山片畲族所用的农具,不论是铁器或竹木器,全由汉区买入(飞鸾),种类大多与汉人同样。虽有些个体的铁、木、石工匠分散在各个村落,但因技术不高,设备缺陋,又不能组织集体生产,因此,亦无能满足生产需要。其农具有如下几种。
  第一,铁器类:有犁、耙、镰刀、草耙、田刀、柴刀、锄头等。
  第二,竹木类:软口(晒干作物用的)、番薯䇤、谷筛、箩篓、谷楻桶等。
  第三,加工工具类:土垄(脱谷皮用的)、石臼、风车(扬谷壳糠的)、地瓜刨(切地瓜丝用的)。这些工具与汉人大同小异。因山高水冷,田园面积窄长,土地贫瘠粘硬,新式工具推广不多。
  畜力:耕畜全是水牛,南山片约计有47头。
  主要农具简图:(略)
  畲族农具说明。
  ①畲族用犁:此犁专用于山区梯田,全部约重35斤,是由铁犁头和木犁柄两部分构成的。犁头长1.1尺,短平原(汉区)犁1寸,犁头不像汉犁那样尖,稍带曲圆形,犁尖至犁手长约2.5尺,犁柄长3.5尺,都比汉犁短约5~7寸,因为山区梯田土硬且面窄,形此构造,便于使用。
  ②畲族用耙:此耙宽3.1尺,比汉耙短5寸,齿高1尺,比汉人用的短1寸,齿间2.5寸,全耙的齿比平原田耙少两齿,适用于山区梯田,也因梯田土硬且窄,便于灵活转弯。
  ③畲族用锄头:锄头有四角锄、板锄、山锄和三角锄4种。四角锄嘴宽约4寸,绝大部分用于平原水田、农地,畲族山区很少用。板锄嘴宽2.5~3寸,山锄嘴宽2寸,乃畲汉人民山地通用工具。板锄适用于土质很硬的农地开荒用,山锄适用于开荒掘岩石等坚硬的东西。三角锄嘴形呈现曲线圆尖形,跟宽4.5~5寸,乃畲族劳动人民传家工具,应用量最多,适用于山区梯田,因梯田水冷土硬,不易损坏。据传说,三角锄乃从高辛帝宝库里取出的,至今保留着祖宗流传形状。
  ④畲族用田草耙:与汉族一样,只是竹柄梢长些,大概适于梯田形窄特点,一般一丘田同向耙二回,便可换行再耙。
  耕作技术山田除收获季节慢些外,耕作工序亦大体上与汉区相同,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精耕细作”,畲族农技在汉区的影响下,也有一定提高。如新中国成立前单季稻只一翻一耙就插秧苗,有的甚至今天翻耙,明天就插秧,技术非常粗放,也就更谈不到积肥和多施肥料,有的还是白水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去年和今年几乎都做到二翻三耙,有的还三翻三耙,每亩施800~1000担(包括土肥)。精耕细作加上肥料,水利灌溉和改制,取得了增产。
  3.劳动力
  畲族是一个勤劳能干的民族,其特点就是不分男女老少都热爱劳动。新中国成立前在国民党反动统治和大汉族主义的欺压下,迁居山上,凭着自己劳动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与历史。
  南山全片总人口1103人,男全半劳动力326人,女全半劳动力215人,男女全半劳动力共计541人,占总人口49.03%强。
  “大跃进”以来,男女全半劳动力,一般每天可出工11~12小时,农忙季节和突击加班日,每人每天都做工12~15小时,劳动强度比新中国成立前和解放初期,每人每天劳动8~10小时,提高20%~25%。南山片土地、人口、劳动力统计如表。(略)
  新中国成立前后劳动强度之所以相差很大,除与社会制度和劳动目的有重要关系外,与劳动组织也有关系。新中国成立前和解放初(指“合作化”以前),因为是个体的小农经济,单家独户地进行分散生产,再加上封建地主的剥削,反动政府的横征暴敛、抽丁拉夫、迫得畲民不能安居乐业,多数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生产积极性不高,劳动强度不大,1年做不上200个劳动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改,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食堂,改变了经济基础,解放了思想,集体生产,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劳动强度也相应地加强。一般男女全半劳动力,每月都能做到27~30个劳动日,比新中国成立前提高40%~50%。
  从整个南山片计算,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4~5亩田园,若单靠农业生产,劳力正好够用。(下略)
  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宁德分组
  [党群资料654]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蕉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