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周宁县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40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周宁县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5
页码: 233-237
摘要: 本文记述的周宁县地理位置、辖区、气候、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水电资源、矿产资源、畲族村民委员会情况。
关键词: 周宁县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北纬26°53′~27°19′,东经119°06′~119°29′。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宁德县在十五都建周墩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县丞驻治,1935年设周墩特种区,1945年设周宁县。1949年6月28日解放,9月1日成立周宁县人民民主政府,11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历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现属宁德市。
  全县下辖3乡,6镇,144个村(居)民委员会,人口19.3万人,面积1047.6平方公里。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
  周宁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地势由东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峰龙岗头海拔1506米,主要河流有龙亭溪、后垄溪(叉溪)、川中溪。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5.1℃,年降水量2070毫米,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县城夏无酷暑,被誉为“天然空调城”。境内耕地面积14.85万亩,有林地面积103.35万亩,林木蓄积量102.9万立方米,毛竹1100万根,森林覆盖
  率70.9%。水电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达45万千瓦,现已开发装机容量40万千瓦的芹山梯级电站。矿藏有明矾、硫铁、铜、珍珠岩、叶蜡石、紫砂陶土、花岗岩。周宁为省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官司绿茶为上品。公路以省道310线为主干道,通车里程301.8公里。周宁旅游资源丰富。七步九龙漈瀑布为“福建第一奇瀑”,浦源鲤鱼溪为中华奇观。礼门滴水岩(显圣岩)有灵岩井、通天洞诸景。玛坑方广寺是避暑胜地。杉洋林公宫、纯池灵峰寺、咸村云门寺、腊洋寺、萌源兴福寺均为游览胜地。城南有周墩苏维埃政府纪念碑,西郊有革命烈士墓。咸村碧岩是宁屏古周墩县革命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闽东特委机关旧址。竹洲山立有畲族革命纪念碑,大前坪(苎园坪)是1934年宁寿县苏维埃政府诞生地。
  周宁县是山区县,明以前有不少畲族先民迁入周宁云门村,其中福安蓝姓最大一支溪塔蓝姓迁徙至此。清后,由于山地耕地少,畲族先民陆续向沿海迁徙,这是周宁县畲族人口少的原因之一。
  2005年,全县有3个畲族村民委员会。
  一、狮城镇兴福社区
  兴福社区隶属周宁县狮城镇,前身为兴福民族居委会,组建于2002年6月,2006年7月升格为兴福社区,同年社区办公楼建成。该社区位于周宁县城东郊,介于周宁县职业中专与狮城镇兴业街北段之间,北向解院山岔和原五四茶场茶山、南邻兴福路,社区民居坐北朝南。民宅以路巷为经纬规划为三纵路十三横巷格局,设中间区12栋,左右小区每行七八栋不等,该社区按居民的祖居地和路巷特性又分为4个居民小区。辖区总面积2.47平方公里,总人口3665人,其中畲族102户486人。
  兴福社区交通便捷,310省道位于行业街南端,可与八闽和全国公路连接;社区南端兴福路可与狮—城—凤公路(已硬化)连接通往闽东水电站和著名风景区九龙漈瀑布群等处;同时可通福安市的康厝、穆阳两乡。北向石板路可通半林路与前坪村委的11个自然村相连,并经苎园坪自然村与福安市的晓阳镇小洋南溪等村和穆云畲族乡的竹洲村相连。
  兴福社区居民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区基点村的村民,浦源、狮城镇边远山区的畲族群众,造福工程迁入。兴福社区雷姓祖居地为狮城镇前坪村苎园坪自然村,离城10公里。该村于1934年11月成立了宁(德)寿(宁)县苏维埃政府,中共闽东特委领导叶飞、曾志、左丰美、邓子恢、陶铸、阮英平和范式人等老同志曾在该村开展革命活动,留下闽东红军后方医院、枪械修理所等遗址;钟姓居民一部分来自前坪村的陈家山、浦源镇进登村的大宅自然村,还有一部分来自狮城镇陈凤村下洋自然村;芹山库区移民祖居地纯池镇和泗桥乡都有各自的文化景观。
  该社区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雨量充沛,气候冬冷夏凉,秋风春雨。社区所在地资源缺乏,多以手工业和打工谋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规划和组织实施兴福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来水、污水排除、生活用电、有线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已实现全面贯通,路巷道水泥硬化面积达60%。兴福社区经济资源十分缺乏,居民谋生十分艰苦,多数人以外出打工谋生。
  二、咸村镇云门畲族村民委员会
  云门村隶属周宁县咸村镇,位于乡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处。海拔200米。下辖云门、赤坡坪2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70户378人,其中男204人、女17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212亩,其中农地面积112亩、水田面积100亩;当年粮食总产量142吨,亩产量66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7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06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43人。
  云门村气候温和,土质肥沃,适合种植农作物和水果,主产稻谷、茶叶、水果和蔬菜,兼禽畜养殖,村民部分外出经商务工。
  2005年,全村74户410人,有耕地面积160亩,林地面积1307亩,粮食总产量5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3人,在校生37人。
  云门村蓝姓先祖蓝圣元,原居罗源,其二子元祥迁居宁德七都白岩(北山)后迁云门娶妻钟氏,生三子发族至今已有400多年。村内有云门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清道光年间,正殿高13米、竖有直径0.6米、长5~6米,八角石柱18根,占地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保护较好的古建筑。
  云门自然村清代属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宁德县咸杉乡。主姓蓝,清代从宁德后山迁入。云门村后山称蛇山,传说蛇头是一块天然巨石,与蛇头巨石对峙的是一块蛤蟆形巨石,风水先生看出了这块地形的奥妙,叫村人把祖墓迁建在蛇形石后。迁墓以后,对面村的公鸡几天都不叫了,泉水也变得浑浊不清,于是就另找原因。最后一个卜卦先生告诉村人,是风水被云门村占了,并教给了他们破解的方法。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们一下子雇了18个石匠,到云门村后山蛇头石前的一块巨石上凿了18级台阶,象征18只脚的蜈蚣,于是蛇山风水给破了,风水也不灵了。
  三、玛坑乡灵凤山畲族村民委员会
  灵凤山村隶属周宁县玛坑乡,位于玛坑乡的东北部。海拔650米。东连著名旅游景点——方广寺,西接县道梧玛线,交通便利。该村地域面积4.5平方公里。下辖灵凤山、半岭、横岐楼等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毛竹资源丰富,竹林1500多亩,覆盖率达80%。毛竹和茶叶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此外种植生姜饲养母猪、鸡、羊等,坚持走多元化的发展路子,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灵凤山村风景优美、绿茶飘香、竹林苍翠,清幽怡人,因此又称“竹林山”。
  该村始建于明朝,文化底蕴深,境内闻名的凤池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且该庙有着“风宿方居”的佳说。传说方广寺开山始祖平麓祖师定居方广寺前曾在凤池堂住过,故至今游客前往方广寺,必要到凤池堂上一游。
  第九节 柘荣县畲族村民委员会
  柘荣县位于闽东东北部,北纬27°05′~27°19′,东经119°43′~120°04′。东邻福鼎市,南接霞浦县,西连福安市,北毗浙江省泰顺县。面积572平方公里。明正统六年(1441年)设柘洋巡检司,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裁撤,乾隆四年(1739年)复置。民国初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1933年为霞浦县第四区。1934年农历二月建立霞浦县上西柘洋区苏维埃政府,五月成立霞鼎泰县苏维埃政府。1935年置柘洋特种区,1945年设柘荣县。1949年6月15日解放,属福安专区。1956年撤,并入福安县。1961年复置柘荣县,1970年又撤,分别划归福安、福鼎县。1975年再度恢复,历属宁德地区、宁德市。
  全县下辖2镇、7个乡,118个村(居)民委员会。人口10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周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