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竹管垄乡李家洋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38
颗粒名称: 三、竹管垄乡李家洋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2
页码: 230-231
摘要: 本文记述的竹管垄乡李家洋村地理位置、辖区、水田面积、茶园面积、林地面积、毛竹面积、林业资源、气温、经济收入等情况。
关键词: 竹管垄乡 李家洋 村民委员会

内容

李家洋村隶属寿宁县竹管垄乡,位于寿宁县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东、北分别与本乡横山、刘坪行政村,西、南分别与本县斜滩、武曲镇接壤。平均海拔576米。辖里家洋(李家洋)、河山、梯石溪、岩枣坑、坪冈、水尾坑、高力坑、江家山等8个自然村,其中高力坑、江家山2个畲族聚居村,岩枣坑、坪岗2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和水尾坑、河山、李家洋3个革命老区村,共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乡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其中水田面积900亩、茶园面积1200亩、林地面积12000亩、毛竹面积1300亩。
  李家洋民族村土地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6℃。农、牧、茶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年产各种粮食10吨;木、竹收入30多万元;茶叶1200担,收入60多万元。该村建有村委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电影院1座;自来水、电、有线电视、电信、无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全;宽4.5米的四级水泥公路直通乡政府,村巷全部铺设水泥路。30%村民居住砖混结构住宅。
  2005年,全村246户1045人,其中畲族63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9%。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000元左右;村有小学1所,教师3名,在校学生55人,其中畲族学生21人;村卫生所1个,卫生员1名。
  李家洋旧属福安县管辖,称福建省福宁府福安里四都里佳洋,该村始祖于明末由寿宁县城迁居至此,畲族于清中叶由福安等地迁入。民国时期属斜滩区公所,新中国成立后属斜滩区,1958年至1982年属竹管垄人民公社,1983年至今属竹管垄乡人民政府管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叶飞、曾志等革命家在东溪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经常深入岩枣坑、平岗、李家洋,叶飞曾住岩枣坑养过病,到李家洋开过会。1933年5月寿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同年7月李家洋村成立下南区苏维埃政府。全村有12人参加革命,7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
  李家洋畲族仍保留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月三”对歌节等重大节日都要组织对歌活动。
  距李家洋村3公里的马鞍山,海拔991米,是寿宁县高峰之一,因山形似一匹脱缰往南狂奔的野马,且山脊有前后两块巨石,造型像马鞍而得名。马鞍山东为东溪流域,西为交溪流域,方圆2.5平方公里;山上有百亩草甸,每逢春天,绿草茵茵,山花簇簇;草甸北侧有一天池,清泉长流,池面如镜。主峰马头顶,面积仅有32平方米,东西南侧悬崖峭壁如刀削,只有北面一小径可攀上马头顶。置身其境“一览众山小”,有旅游开发前景。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