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寿宁县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3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寿宁县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5
页码: 228-232
摘要: 本文记述的寿宁县村民委员会、地理位置、辖区、气候、环境、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情况。
关键词: 寿宁县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寿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北纬27011′~27°41′,东经119°14′~119°44′。东临浙江省泰顺县,西北靠浙江省景宁、庆元两县,南连福安市,西傍政和县,西南邻周宁县。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
  明景泰六年(1445年)析福安、政和县地置县,历属建宁府、福宁府、闽海道。1949年7月13日解放后,历属福安专区、宁德地区、宁德市。
  全县辖4镇、10乡,201个村(居)民委员会,人口25.5万人。面积1424.4平方公里。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
  寿宁县地处鹫峰山脉北端,洞宫山脉东麓。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峰山羊尖海拔1649米。主要河流有交溪上游的斜滩溪,境内长56.5公里、流域449.9平方公里,支流有长溪、九岭溪、十八曲、后溪等。年平均气温15.1℃,1月平均气温4.7℃,7月平均气温22.6℃;年均降水量2472毫米,无霜期235天。境内耕地面积15.9万亩,有林地面积196.5万亩,林木蓄积量196.5万立方米,毛竹619.4万根,森林覆盖率69.4%。草山、草坡地22.05万亩,天然植被物种丰富,有水杉、银杏、三尖杉、油杉等珍稀树种。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7.65万千瓦,可开发21万千瓦,为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
  寿宁是山区县,明代以前有相当数量的畲族分布,从福安蓝姓最大一支溪塔蓝姓迁入寿宁三峰寺,畲族亦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只是到了清朝后期,山区耕地少,畲族先民陆续向沿海转迁,这是造成现有寿宁境内4个畲族村委会的原因。
  2005年,全县有4个畲族村民委员会。
  一、斜滩镇外洋畲族村民委员会
  外洋村隶属寿宁县斜滩镇,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10.3公里处。海拔530米。下辖外洋、泗坑、上粗坑、下粗坑、莲花墩(莲花垱)等5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7平方公里。
  1984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23户568人,其中畲族50户257人;耕地面积715亩,其中农地面积183亩、水田面积53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23吨,亩产量45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69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2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0元,村有茶园面积6亩;有个体商店4个;小学3所,3个教学班,民办教师3人,在校生56人。
  该村生产稻谷、茶叶、毛竹等。1997年开有一条简易机耕路,年久失修,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005年,全村138户586人,其中畲族72户30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05%;耕地面积601亩,林地面积4449亩,粮食总产量394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36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二、坑底乡李家洋畲族村民委员会
  李家洋村隶属寿宁县坑底乡,位于闽浙两省交界,与景宁、泰顺县毗邻。距周宁县城50公里,距乡所在地22公里。东与浙江省泰顺县平岗接壤,相距10公里;西与本乡龙井村相距3公里,南与本乡龙溪村相距3公里;北与浙江省景宁县上标相邻,相距12公里。平均海拔920米。辖李家洋、林枫坑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全村土地总面积12397亩,其中林地面积11297亩、毛竹面积1300亩、耕地面积340亩。森林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李家洋村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毛竹和林木,年产毛竹200吨,产值4万元;木材蓄积量达26911立方米,平均年出口木材500立方米,产值20多万元。该村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李家洋村居面积1.2平方公里,有小学教学楼1座,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村委办公楼建筑面积260平方米,村委会办公楼占地面积360平方米,文化站和老年活动中心占地50平方米,村道建成6米宽的水泥路,50%的居民住宅属砖混凝土结构。
  2005年,全村130户520人,其中辖区林枫坑畲族村43户206人,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80元;村小学1所,教师2人,在校学生50人,其中畲族学生17人;卫生所1个,医疗卫生人员1人。
  李家洋村旧属政和县管辖,属福建省政和县东门十三都李客洋,于宋朝赵祯帝五年(1029年),李氏定居于此而得名。宋绍定五年(1232年),李姓迁往浙江省泰顺县交洋村定居,将辖区房屋山场土地出卖给吴姓掌管。林枫坑畲族居住村雷氏于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从浙江省泰顺县迁入。1932年,叶飞、范式人、范俊、叶秀蕃等领导来到该村茶园水头搭盖红军厂居住,开展革命战争,该村是革命老区村(现厂坪还在)。李家洋村现保留宋、元、明、清代古建筑1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有礼堂、龙凤庵、古木廊桥。有500多年的名木古树30棵。该村是闽东第一高峰“山羊尖”所在地,是福建省旅游名胜区之一,重点保护区。现有原始森林2000多亩,自然景观秀丽,有羚羊角、天坪石、洞中仙床、景山石柱、乌龟吞蛇、森森公园、山羊际瀑布等景观20多处,生态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三、竹管垄乡李家洋畲族村民委员会
  李家洋村隶属寿宁县竹管垄乡,位于寿宁县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东、北分别与本乡横山、刘坪行政村,西、南分别与本县斜滩、武曲镇接壤。平均海拔576米。辖里家洋(李家洋)、河山、梯石溪、岩枣坑、坪冈、水尾坑、高力坑、江家山等8个自然村,其中高力坑、江家山2个畲族聚居村,岩枣坑、坪岗2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和水尾坑、河山、李家洋3个革命老区村,共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乡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其中水田面积900亩、茶园面积1200亩、林地面积12000亩、毛竹面积1300亩。
  李家洋民族村土地面积大,林业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6℃。农、牧、茶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年产各种粮食10吨;木、竹收入30多万元;茶叶1200担,收入60多万元。该村建有村委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电影院1座;自来水、电、有线电视、电信、无线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齐全;宽4.5米的四级水泥公路直通乡政府,村巷全部铺设水泥路。30%村民居住砖混结构住宅。
  2005年,全村246户1045人,其中畲族63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9%。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000元左右;村有小学1所,教师3名,在校学生55人,其中畲族学生21人;村卫生所1个,卫生员1名。
  李家洋旧属福安县管辖,称福建省福宁府福安里四都里佳洋,该村始祖于明末由寿宁县城迁居至此,畲族于清中叶由福安等地迁入。民国时期属斜滩区公所,新中国成立后属斜滩区,1958年至1982年属竹管垄人民公社,1983年至今属竹管垄乡人民政府管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叶飞、曾志等革命家在东溪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经常深入岩枣坑、平岗、李家洋,叶飞曾住岩枣坑养过病,到李家洋开过会。1933年5月寿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同年7月李家洋村成立下南区苏维埃政府。全村有12人参加革命,7人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
  李家洋畲族仍保留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月三”对歌节等重大节日都要组织对歌活动。
  距李家洋村3公里的马鞍山,海拔991米,是寿宁县高峰之一,因山形似一匹脱缰往南狂奔的野马,且山脊有前后两块巨石,造型像马鞍而得名。马鞍山东为东溪流域,西为交溪流域,方圆2.5平方公里;山上有百亩草甸,每逢春天,绿草茵茵,山花簇簇;草甸北侧有一天池,清泉长流,池面如镜。主峰马头顶,面积仅有32平方米,东西南侧悬崖峭壁如刀削,只有北面一小径可攀上马头顶。置身其境“一览众山小”,有旅游开发前景。
  四、凤洋乡粗洋畲族村民委员会
  粗洋村隶属寿宁县凤洋乡,位于凤洋乡西北部,距乡所在地6公里,地处廷加洋与北山交界。海拔670米。2001年2月经寿宁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畲族村民委员会,是一个纯畲族村委会。辖粗洋、后坑、岗后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980亩,其中水田面积480亩、农地500亩;林地面积5600亩,其中茶园面积590亩。该村主要以蓝姓为主,通畲族语言。蓝姓祖先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从福安穆阳溪塔村迁入,至今建村已300多年,现保持对歌等民族文化习俗,畲族风土人情、传统习惯与福安基本相似。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出产稻谷、甘薯、茶叶、林木等。目前该村已实现道路水泥硬化,全村通电、通程控电话、通自来水,但还没有开通广播电视。
  2005年,全村60户人口430人,年产粮食300多吨,茶叶收入10万多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600元。现在校生20多人,就读于北山小学。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寿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