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都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22
颗粒名称: 三、七都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6
页码: 191-196
摘要: 本文记述的七都镇漈头村、洋村、北山村、西林村、马坂村地理位置、辖区、人口、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村民人均收入、医疗卫生、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七都镇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漈头村
  漈头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处,与八都铜镜村毗邻。海拔200米。下辖漈头、竹坪岗、青冈、慈福、三斗垅、卓木洋、岩头螺、龙腰等8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
  1979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48户689人,其中男370人、女319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109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6吨,亩产量25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1公斤,人均年纯收入380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1所,4个教学班,在校生89人。
  该村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等,经济收入以茶叶为主。
  2005年,全村163户738人,耕地面积676亩,林地面积7235亩,粮食总产量273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11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生81人。
  该村主姓蓝、雷从福州罗源迁入,现有雷氏宗祠一座,村内保存有祖图、祖杖、龙伞、香亭、花轿等,富有民族风情。
  漈头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因村下有一小瀑布得名。村中有一棵树龄达480多年的古榕。清代属宁德县安东乡水漈里七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宁德县八都镇漈头保。主姓蓝、雷,雷氏从罗源县小竹里村,1636—1662年迁入,清顺治年间已传二十九世,现有人口420人;蓝氏罗源竹里赤溪,1796年迁入,嘉庆年间已传二十六世,现有348人。
  2.外洋村
  外洋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0公里的五身山麓。海拔80米。外洋村原为溪坂,新中国成立后各自然村村民聚此建房居住。下辖外洋、上高山、下高山、楼后、单坑(郑坑)、高山、下外洋、乌坑等8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28户586人,其中畲族70户251人;耕地面积55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0吨,亩产量25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39公斤,人均年纯收入382元;村有小学1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74人。
  该村以种、养殖业为主,主产稻谷、甘薯、茶叶、水果和养殖猪、牛、羊等,少量劳力外出打工。近年来,外洋村修筑了主村与七都镇相接12公里长公路,实现路面水泥硬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2005年,全村169户753人,其中畲族91户35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6.61%;有耕地面积471亩,林地面积10068亩,粮食总产量132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16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3人,在校生20人。
  3.北山村
  北山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蕉城区东南部,距城区15公里、镇政府所在地5.2公里,距104国道2公里。海拔66米。下辖北山、上北山、桥林下、小垅、竹篙岭、上楼、南山、炉坪、高洋等9个自然村,共12个村民小组。
  该村1957年建立北山畲族乡,1966年成立北山大队,辖北山和西林2个村,1980分设2个大队,1984年改设北山村委会。
  197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77户910人,其中畲族140户702人;耕地面积87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81吨,亩产量32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9公斤,人均年纯收入389元;村有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68人。北山村以畲族传统中草药和种草莓为主导产业。此外茶果和山地养殖亦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现已形成青草莓基地,所产青草莓销往省内外各地。已实现了水、路、电、电话、电视五通,基本设施较完善。
  2005年,全村234户958人,其中畲族190户72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5.89%;耕地面积617亩,林地面积4142亩,粮食总产量24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47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68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14人,在校生113人。
  该村生态环境好,畲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村后有一处200多年历史的畲族秀才厝,保存完好;村后山是以奇峰异石著称的“八仙境”风光。
  4.西林村
  西林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宁德市城北,104国道西侧,离镇驻地3.5公里。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1997年认定为民族村。原辖西林、盘山、水尾、里长岐、外长岐、上长岐、东院(冬院)、安碑、东坑等9个自然村。现今搬迁后,下辖西林、盘山、东坑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西林村背山面洋,村后松、杉、什木、毛竹,山林、林地面积达2000多亩,故称为西林。前山为八仙顶,风景秀丽,气候温和。该村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茉莉花、茶叶、荔枝、柑橘、龙眼、石榴、育松苗、杉木苗等,种植草莓、蜜瓜等,养殖牛、羊、鸡、鸭、猪、兔等。主村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公路;村内大部分通道硬化。但盘山、东坑2个自然村与主村及毗邻的北山村的通道尚未完善,饮水问题也有待解决。
  2005年,全村236户883人,其中畲族86户3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0.32%;耕地面积847亩,其中水田607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24元,畲族人均年纯收入2772元;村财收入2000元;村原有完小学校1所,撤点并校后停办;村级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名。
  5.马坂村
  马坂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七都镇北部,坐落于巍峨秀丽的五峰山麓七都北溪溪畔;东与七都大桥接壤,西与小坑里畲族村毗邻,南与即将兴建的宁德市第三水厂“官昌水库”一步之隔,北与蕉城区著名的大泽溪流域接连。距蕉城城区15公里,村域面积为2.2平方公里,2001年定为民族村。下辖马坂、桥头、小坑里、利峬、白模、官昌(官仓)、半岭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其中有5个自然村是老区村(3个畲族村)。
  马坂村因地形像马头,村落在溪坂,故称“马坂”。该村20世纪50年代建有一条“马坂水渠”,至今仍在默默流淌,使蕉城区数个乡镇旱涝保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村耕地面积554亩,以农业生产为主,产稻谷、甘薯、茶业,砂石和花岗石等资源丰富。马坂主村基本实现“五通”,3.5公里水泥硬化公路直通七都镇政府所在地。小坑里、白模等畲族自然村已大多搬迁至马坂桥头小坑里新村,半岭畲族自然村仍在半山区;畲族自然村的“五通”尚未完成。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52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纯年收入2710元;有村级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名。
  马坂村周围寺院繁多,有象眼院、观音堂、同圣院等。村旁有一尊高达10米多的宋代古塔,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系蕉城区重点保护文物。下辖的桥头自然村坐落于清澈见底的北溪溪畔,那里风光怡人,绿树成荫,青山倒映,流水潺潺,是假日休闲、赏景的好去处。村的上游因属大泽溪流域下游,水质清醇,水位地理优势凸显,近年由政府投资兴建宁德市第三水厂“官昌水库”,建成后将满足蕉城区及东侨开发区的城市饮用及工业用水,也是一大景观。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七都镇
相关地名
漈头村
相关地名
外洋村
相关地名
北山村
相关地名
西林村
相关地名
马坂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