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蕉城区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1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蕉城区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31
页码: 185-215
摘要: 本文记述的蕉城区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水力资源、矿产资源、蕉城区畲族村委会情况。
关键词: 蕉城区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蕉城区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北纬26°31′~26°58′,东经119°08′~119°51′。南接福州市罗源县,北与福安市、周宁县接壤,西与古田县、屏南县毗邻,东向面海,土地面积1537平方公里。唐开成中(836—840年),析长溪县宁川地置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升感德场为宁德县,历属长乐府、福州、福宁州、福州府、福宁府、闽海道。1949年8月15日解放,历属福安专区、福安地区,宁德地区,1988年撤县设省辖县级宁德市。2000年撤销宁德地区设宁德市,原宁德市改设蕉城区。现辖4个乡(含1个畲族乡)、10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297个村(居)民委员会,人口总数为41.46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
  蕉城区地处鹫峰山东南坡,自西向东呈阶状下降,大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上,为福建沿海地势最高的县(市、区)。全区最高峰第一旗海拔1479米,有岛屿20多个。主要河流霍童溪,干流长126公里(境内68公里),流域面积2244平方公里(境内517.5平方公里)。主要湖泊东湖,面积3平方公里;人工湖金涵水库面积72公顷。年平均气温19.0℃;1月平均气温9.6℃,7月平均气温28.7℃;最高气温38.5℃,极端最低气温-2.4℃;≥10℃积温6111℃。年均降水量2013.8毫米,无霜期317天。境内耕地面积22.35万亩,有林地面积127.2万亩,林木蓄积量127.1万立方米,毛竹1410.4万根,森林覆盖率64.6%。草地面积39万亩。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1万千瓦,可开发14.85万千瓦。矿藏有铅、锌、紫砂陶土、花岗石、大理石、叶蜡石等。海岸线长201.8公里(其中岛岸线96公里),海域面积172.96平方公里。官井洋是全国著名的大黄鱼天然繁殖场。蕉城区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农副产品有稻米、大(小)黄鱼、二都蚶、红膏〓、草莓、晚熟龙眼、晚熟荔枝等,是闽东主要海洋养殖区,全国海水鱼类育苗中心之一。沈海高速公路、104国道线,308、309省道线穿境而过,三都澳深水良港建有城澳、漳湾万吨码头,海轮可直达青岛、大连、广州、香港等地。
  城西建有戚继光公园,白鹤山挺拔秀丽。霍童山为中国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一洞天,明代永乐帝题赠“天下第一山”,支提寺(华严寺)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三都澳有“海上天湖”之誉,漳湾横屿是戚继光入闽抗倭第一战的古战场。
  早在唐代,畲族蓝、雷、钟三姓从罗源、连江、古田方向迁入境内,聚居于白马山、狮子山和天峰山。明末清初种菁、种苎和清康熙年间开界后为垦复沿海荒芜土地,原先聚居在山区的畲族先后陆续向沿海的三都松岐岛、七星岛、云淡帮门岛、岛屿、屿头岛、仓西、雷东岛转迁,这时部分来自汀州武平的畲族先民亦加入种菁、种苎和垦荒的行列,径迁境内。在经过多次的辗转迁徙后,畲族分布形成了现有山乡海岛分布格局。
  2005年,全区有35个畲族村委会,315个自然村,其中畲族人口占60%以上的畲族自然村176个。
  一、城南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后山村
  后山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城南镇,位于市区南部,104国道西侧。海拔45米。下辖后山、牛栏头2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组。该村原属古溪村的一个生产队,1960年成立大队(行政村)。
  1984年办起自来水,有3.5米宽、2公里长的机耕道1条。198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71户379人,其中男206人、女173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192亩,其中农地67亩、水田12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9吨,亩产量30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5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00元。近年来,随宁德市区范围的扩大及建设南移,后山村已融入市中心区,大量土地被国家建设征用,全村仅剩土地60多亩。村民转为从事第三产业,运输、建筑、劳务等。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民住房、卫生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
  2005年,全村90户511人,其中畲族44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6.5%;耕地面积68亩,林地面积1757亩,粮食总产量13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唐代起就有雷姓畲族迁入居住,清代又从罗源县迁入部分畲民,现该村人口以雷、蓝、钟三姓为主。后山村背靠五峰山(鸡冠山),山上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100%,原建有白马大王宫,1992年重建齐天大圣王宫。该村内部交流通用畲语,对外用汉语和宁德方言。仍保持畲族盘歌和婚丧习俗。
  后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宁德县安东乡陵山里一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宁德县蕉城镇后溪保。主姓蓝,清顺治年间迁入。
  2.坪塔村
  坪塔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城南镇,位于蕉城区南部、104国道西侧,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1995年认定为民族村。辖坪塔、下坪塔、后岗、石笋下、南山岩等5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
  该村经济原以农为主,现有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2891亩,耕地面积40亩,茶园面积16亩,果园面积17亩。改革开放后,市区建设南移,大量土地被国家征用,仅剩耕地40亩,且在山上,无法耕种。村民主导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以畜牧业、建筑业、模板工、泥工、劳务工为主。随着城区建设面积的扩大,坪塔村所处位置已属闹市区,目前已基本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通电话。现坪塔、后岗等自然村开发有大片住宅区,新楼林立,商铺满街。但石笋下等自然村村道还不完善。
  2005年,全村240户875人,其中畲族80户289人,畲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3.3%;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4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30元,村财收入3.8万元;村内有完小校1所(坪塔邮电希望小学),有教师17名,其中公办教师15名,在校学生209名,其中畲族学生40名;有村级医疗站4所,卫生技术人员4名。
  该村老一辈通晓畲语、汉语和宁德方言,婚丧喜庆按畲族传统礼俗。南山岩自然村背靠美女峰,右靠风景区南际公园,南际溪从村中流过,村内建有民间信仰宫庙大圣王宫1座。后岗自然村建有蓝氏祠堂1座。
  二、漳湾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雷东村
  雷东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漳湾镇,位于蕉城区东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处。海拔15米。依山面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接下塘集装箱码头,西与仓西村接壤,南连上塘村,北与福安隔江相望。村前港湾可泊巨轮,为避风良港。下辖雷东、上雷东、大洋、田螺、沙塘、小岭、五都、连洋等8个自然村,共15个村民小组。
  198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74户949人,其中畲族152户823人;耕地面积760亩,其中农地300亩、水田4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42吨,亩产量31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5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05元;村有小学2所,民办教师6人,在校生123人。
  该村村民山海兼营,发展滩涂大面积养蛏苗、泥蚶等,取得良好效益,开办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等规模养殖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并种植有大面积晚熟龙眼。有公路和疏港公路相连,温福铁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已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
  2005年,全村248户1079人,其中畲族222户96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9.71%;耕地面积177亩,林地面积1680亩,粮食总产量9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86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6人,在校生80人。
  雷东村主姓钟、雷、蓝,钟姓于清初迁入。畲民之间仍讲畲语,沿袭畲族传统风俗习惯。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安逸、宁静。
  雷东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宁德县安东乡陵山里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宁德县漳南镇。主姓雷、钟,分别于清顺治和康熙年间从罗源县和福安山头庄迁入。
  2.又加塘村
  又加塘村民委员会1989年9月从漳湾镇汤湾村分出,隶属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位于蕉城区东部,东面临海,西连马山村,南至后湾村游艇码头,北与官井村相隔,距漳湾镇驻地5公里。海拔10米。下辖又加塘、南下山、牛村、牛港塘等4个畲族自然村,设5个村民小组。
  1986年开始供电、供水。1993年,全村81户420人,其中畲族77户339人;耕地面积405亩,粮食总产量196吨,亩产量48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6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95元;村有小学1所,在校生42人;医疗站1所。
  该村经济山海兼营,种植有晚熟龙眼、荔枝等,养殖有蛏、蚶、跳鱼等。1997年建成简易公路,可通漳湾镇。
  2005年,全村91户382人,其中畲族66户28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3.82%;耕地面积280亩,林地面积220亩,粮食总产量76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86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1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三、七都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漈头村
  漈头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处,与八都铜镜村毗邻。海拔200米。下辖漈头、竹坪岗、青冈、慈福、三斗垅、卓木洋、岩头螺、龙腰等8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
  1979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48户689人,其中男370人、女319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109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6吨,亩产量25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1公斤,人均年纯收入380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1所,4个教学班,在校生89人。
  该村以农业为主,种植稻、薯等,经济收入以茶叶为主。
  2005年,全村163户738人,耕地面积676亩,林地面积7235亩,粮食总产量273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11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生81人。
  该村主姓蓝、雷从福州罗源迁入,现有雷氏宗祠一座,村内保存有祖图、祖杖、龙伞、香亭、花轿等,富有民族风情。
  漈头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因村下有一小瀑布得名。村中有一棵树龄达480多年的古榕。清代属宁德县安东乡水漈里七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宁德县八都镇漈头保。主姓蓝、雷,雷氏从罗源县小竹里村,1636—1662年迁入,清顺治年间已传二十九世,现有人口420人;蓝氏罗源竹里赤溪,1796年迁入,嘉庆年间已传二十六世,现有348人。
  2.外洋村
  外洋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0公里的五身山麓。海拔80米。外洋村原为溪坂,新中国成立后各自然村村民聚此建房居住。下辖外洋、上高山、下高山、楼后、单坑(郑坑)、高山、下外洋、乌坑等8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28户586人,其中畲族70户251人;耕地面积55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0吨,亩产量25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39公斤,人均年纯收入382元;村有小学1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74人。
  该村以种、养殖业为主,主产稻谷、甘薯、茶叶、水果和养殖猪、牛、羊等,少量劳力外出打工。近年来,外洋村修筑了主村与七都镇相接12公里长公路,实现路面水泥硬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2005年,全村169户753人,其中畲族91户35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6.61%;有耕地面积471亩,林地面积10068亩,粮食总产量132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16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3人,在校生20人。
  3.北山村
  北山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蕉城区东南部,距城区15公里、镇政府所在地5.2公里,距104国道2公里。海拔66米。下辖北山、上北山、桥林下、小垅、竹篙岭、上楼、南山、炉坪、高洋等9个自然村,共12个村民小组。
  该村1957年建立北山畲族乡,1966年成立北山大队,辖北山和西林2个村,1980分设2个大队,1984年改设北山村委会。
  197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77户910人,其中畲族140户702人;耕地面积87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81吨,亩产量32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9公斤,人均年纯收入389元;村有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68人。北山村以畲族传统中草药和种草莓为主导产业。此外茶果和山地养殖亦为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现已形成青草莓基地,所产青草莓销往省内外各地。已实现了水、路、电、电话、电视五通,基本设施较完善。
  2005年,全村234户958人,其中畲族190户72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5.89%;耕地面积617亩,林地面积4142亩,粮食总产量24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47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68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14人,在校生113人。
  该村生态环境好,畲族风情浓郁,民风淳朴,村后有一处200多年历史的畲族秀才厝,保存完好;村后山是以奇峰异石著称的“八仙境”风光。
  4.西林村
  西林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宁德市城北,104国道西侧,离镇驻地3.5公里。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1997年认定为民族村。原辖西林、盘山、水尾、里长岐、外长岐、上长岐、东院(冬院)、安碑、东坑等9个自然村。现今搬迁后,下辖西林、盘山、东坑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
  西林村背山面洋,村后松、杉、什木、毛竹,山林、林地面积达2000多亩,故称为西林。前山为八仙顶,风景秀丽,气候温和。该村以农业为主,产稻谷、甘薯、茉莉花、茶叶、荔枝、柑橘、龙眼、石榴、育松苗、杉木苗等,种植草莓、蜜瓜等,养殖牛、羊、鸡、鸭、猪、兔等。主村通水、通电、通电话、通电视、通公路;村内大部分通道硬化。但盘山、东坑2个自然村与主村及毗邻的北山村的通道尚未完善,饮水问题也有待解决。
  2005年,全村236户883人,其中畲族86户3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0.32%;耕地面积847亩,其中水田607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24元,畲族人均年纯收入2772元;村财收入2000元;村原有完小学校1所,撤点并校后停办;村级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名。
  5.马坂村
  马坂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七都镇,位于七都镇北部,坐落于巍峨秀丽的五峰山麓七都北溪溪畔;东与七都大桥接壤,西与小坑里畲族村毗邻,南与即将兴建的宁德市第三水厂“官昌水库”一步之隔,北与蕉城区著名的大泽溪流域接连。距蕉城城区15公里,村域面积为2.2平方公里,2001年定为民族村。下辖马坂、桥头、小坑里、利峬、白模、官昌(官仓)、半岭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其中有5个自然村是老区村(3个畲族村)。
  马坂村因地形像马头,村落在溪坂,故称“马坂”。该村20世纪50年代建有一条“马坂水渠”,至今仍在默默流淌,使蕉城区数个乡镇旱涝保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村耕地面积554亩,以农业生产为主,产稻谷、甘薯、茶业,砂石和花岗石等资源丰富。马坂主村基本实现“五通”,3.5公里水泥硬化公路直通七都镇政府所在地。小坑里、白模等畲族自然村已大多搬迁至马坂桥头小坑里新村,半岭畲族自然村仍在半山区;畲族自然村的“五通”尚未完成。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52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纯年收入2710元;有村级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名。
  马坂村周围寺院繁多,有象眼院、观音堂、同圣院等。村旁有一尊高达10米多的宋代古塔,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系蕉城区重点保护文物。下辖的桥头自然村坐落于清澈见底的北溪溪畔,那里风光怡人,绿树成荫,青山倒映,流水潺潺,是假日休闲、赏景的好去处。村的上游因属大泽溪流域下游,水质清醇,水位地理优势凸显,近年由政府投资兴建宁德市第三水厂“官昌水库”,建成后将满足蕉城区及东侨开发区的城市饮用及工业用水,也是一大景观。
  四、八都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南岗村
  南岗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八都镇,位于镇驻地东南2.2公里处。海拔250米。下辖后岗山、水尾、寒垅、上园、新厝、大村、水井壑等7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1976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58户725人,其中男387人、女338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847亩,其中农地315亩、水田53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62吨,亩产量30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61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40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民办4人,在校生65人。
  2005年,全村185户817人,其中畲族183户8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16%;有耕地面积847亩,林地面积4715亩,粮食总产量277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8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2.猴盾村
  猴盾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八都镇,位于八都镇东北部,距宁德市区35公里,与福安市甘棠镇接壤。海拔200米。下辖猴盾(猴〓)、塘下、营冈、猪头垅等4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77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52户688人,其中畲族142户651人;耕地面积831亩,其中农地281亩、水田55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49吨,亩产量3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62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50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5人,在校生88人。
  该村已实现主村与104国道相连的3公里水泥路面硬化,是蕉城首个有夜景灯饰的村庄,村内建有公厕,户户绿化,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2005年,全村177户70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0%;有耕地面积684亩,林地面积4870亩,粮食总产量172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3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6人,在校生68人。
  猴盾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宁德县安东乡水漈里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宁德县八镇。主姓雷,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罗源县尖山大坪迁入。
  3.大坪村
  大坪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八都镇,位于八都镇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处,是八都镇比较偏僻的民族村和老区村。海拔400米。下辖大坪、葛藤坪、岭头、长岗、尖石坪等5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78户360人,其中畲族50户248人;耕地面积363亩,其中农地203亩、水田1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30吨,亩产量35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62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80元;村有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43人。村现有茶园150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靠茶叶,全村外出务工、经商90多人。
  2005年,全村91户386人,其中畲族47户23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9.59%;有耕地面积349亩,林地面积400亩,粮食总产量12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74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村民之间使用畲语交流,对外使用普通话和蕉城区方言。
  4.半山村
  半山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八都镇,位于镇驻地北3公里处。海拔160米。下辖半山、上新楼、青冈、石孝(石硣)、竹林坪、竹林头、横洋、洋东、岔门、仙冈、大坪厝等11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134户687人,其中畲族111户638人;耕地面积678亩,其中农地面积127亩、水田面积551亩;粮食总产量212吨,亩产量31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9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50元;村有小学1所,2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1人,在校生23人。
  半山村主产稻谷、林木、茶叶、枇杷等,已实现通水、路、电、电话,主村与104国道相连的3.5公里公路已实现了路面水泥硬化。
  2005年,全村171户678人,其中畲族130户62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2.18%;有耕地面积628亩,林地面积1648亩,粮食总产量13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4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村附近建有灵光寺和净光寺。
  5.新楼村
  新楼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八都镇,位于八都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海拔30米。下辖下新楼、横头街、合厝、利洋等4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7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30户643人,其中畲族76户400人;耕地面积613亩,其中农地240亩、水田37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22吨,亩产量36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4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50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4人,民办3人,学生119人。
  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茶叶和食用菌还有外出经商务工所得。全村实现通水、电、路、电话、电视,基础设施完善。
  2005年,全村147户660人,其中畲族85户32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8.48%;耕地面积613亩,林地面积2500亩,粮食总产量183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7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70元;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9人,在校生78人。
  下新楼自然村地处104国道线旁,金垂溪(霍童溪下游八都段)东岸。在三面群山环绕中,一条小溪把山原、田野和村庄分割成了不规则的几块,构筑起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格局。村后立有禁流丐骚扰碑一块。
  6.韩丹村
  韩丹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八都镇,位于八都镇东北部。辖韩厝林、丹斗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1990年认定为民族村。韩丹村拥有耕地面积447亩,林地面积2000亩,山地面积2600亩,茶园面积430亩,果园面积30亩。
  由于村里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外出人数达360多人,村里多为老、弱、儿童,村级经济相对较为落后。近年来,韩丹村积极组织外出打工人员回村开展农村山地综合开发,结合韩丹的山势特点,选择以茶叶种植作为支柱产业,重点开发高标茶园,形成了韩丹铁观音种植基地,配套创办了一个韩丹茶叶加工厂,走上茶叶致富的道路。全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公路,安装有电视差转台。完成6公里公路的水泥硬化工程,但村道尚不完善。
  2005年,全村113户455人,其中畲族50户21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6.59%;人均年纯收入2896元,村财收入7000元。村内有小学1所,现有学生20名,其中畲族学生10人。没有村级医疗站。
  7.闽坑村
  闽坑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八都镇,位于104国道旁边,于福安甘棠镇交界,霍童溪支流前庄溪流经该村。下辖炉洋、炭窑头、炉下、北溪等4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1995年认定为民族村。闽坑村全村拥有耕地面积1086亩,有林面积9960亩,茶园面积410亩,果园面积300亩,山地资源丰富。该村还保留有一处敬余祠堂,距今有300年的历史。该村根据其山地优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茶叶、毛竹、速生林;新开发茶园面积45亩、毛竹面积300亩、速生林面积946亩。经济收入以茶、林业为主。该村已全面实现“五通”,各自然村均实现通水、通电;完成闭路电视联网、程控电话、移动及联通、小灵通等通信设备,信号覆盖率达98%以上;村公路路面建设也已全部实现水泥硬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2005年,全村280户1080人,其中畲族63户35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2.18%;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3289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03元;村财收入实现1万元。
  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村内建立了医疗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1名,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村内还建有村级文化站为村民日常生活活动场所。该村原有办学点2个,撤点并校后停办,学龄儿童大都到八都中心校就读。
  8.金垂村
  金垂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八都镇,位于八都镇东部,霍童溪入海口(霍童溪经该村右侧江入三都澳)。下辖金垂、楼仔2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2001年认定为民族村。全村拥有耕地面积709亩,林地面积1480亩,果园面积1650亩,渔业养殖面积520亩。该村产业以种植业为支柱产业,主要种植晚熟龙眼,为晚熟龙眼基地;金垂村利用霍童溪入海口的优势,开发养殖产业,建设水产养殖基地,主要养殖海蛏、对虾等。通过晚熟龙眼种植和水产养殖,拓宽群众致富途经,该村基本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程控电话、移动及联通信号可正常接收;从104国道进村3公里公路及村内道路已经全部水泥硬化,村容村貌得到较好的改善。
  2005年,全村238户1070多人,其中畲族81户352人,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8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50元,村财收入2000多元;有完小1所,教师5人,在校生40人,其中畲族学生15人;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名。
  五、九都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九仙村
  九仙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九都镇,位于九都镇驻地西北2公里。海拔150米。下辖新村、下九仙、柏院、上坑、林排洋、红霞等6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87年九仙村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上九仙自然村全村掩没,受灾死亡30多人,后重建九仙村。
  198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40户654人,其中畲族75户420人;耕地面积722亩,其中农地217亩、水田50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06吨,亩产量28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1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50元;村有小学1所,2个教学班,民办教师4人,在校生35人。
  该村生产以农为主,主产无公害茶叶及发展辣椒、苦瓜、生姜等蔬菜生产,主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话、电视等五通,已完成村道路面硬化。
  2005年,全村188户698人,其中畲族129户56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1.23%;有耕地面积719亩,林地面积2010亩,粮食总产量93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6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生106人。
  2.柴坑村
  柴坑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九都镇,位于九都镇东北部,距镇所在地5公里。海拔200米。1983年认定为民族村。下辖后湖、章坑、里柴坑等3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74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08户478人,其中男227人、女25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37亩,其中农地191亩、水田34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55吨,亩产量29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24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00元;村有小学1所,2个教学班,民办教师2人,在校生26人。
  2003年,引进后湖村“宁德市南阳种猪繁育中心”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占地200亩,增强村级经济基础,带动了村民发展致富积极性。
  2005年,全村145户589人,其中畲族109户3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44%;耕地面积400亩,林地面积1200亩,粮食总产量8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26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8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3.乌坑村
  乌坑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九都镇,位于九都镇南面,距镇所在地16公里。海拔110米。下辖何厝后、新楼、上乌坑、巫家山、施洋等5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74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45户652人,其中畲族95户385人;耕地面积609亩,其中农地307亩、水田30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7吨,亩产量35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3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53元;村有小学1所,4个教学班,民办教师4人,在校生30人。
  该村生产以农业为主,种植有茶果等,石材资源丰富。近年已实现了通电、电话、自来水、电视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2005年,全村184户706人,其中畲族101户49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9.55%;有耕地面积600亩,林地面积1780亩,粮食总产量6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0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收入21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3人,在校生70人。
  目前,全村已实现通电、邮和电话,通村公路正在建设之中。
  六、霍童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东岭村
  东岭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霍童镇,位于霍童镇西北部半山区,距镇区所在地9公里。平均海拔450米。属重点老区基点村,又是海军长波台部队驻地。东岭村原属霍童镇小石村,1994年从小石村分出设立民族村。辖景洋、东冈、半岭、南山等4个自然村,现有9个村民小组。
  该村有耕地面积837亩,其中水田678亩、农地159亩;山场面积5200亩,有林地面积4295亩,其中毛竹1554亩、公益林967亩,其余是松、杉、杂木;有茶园580亩,果园200亩。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茶叶,种植毛竹、水果等。该村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甘薯,兼产茶叶、木耳、香菇、柑橘、毛竹等。
  近年来,原有9个自然村分散坐落在4个山头上,经过近几年“造福工程”搬迁,合并为现在的4个自然村;新建1幢三层高的村委办公楼;铺设了海军驻地门口至百井桥头长1200米、宽3.5米的村主干道水泥路,完成了进村公路的连接;架设闭路电视光缆,使原收视6台增加到现在的30多台,实现了与镇区联网;4个自然村通自来水,目前除村道路面未硬化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189户780人,其中畲族127户555人,占总人口的71.15%: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96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869元;村财收入2000元;初小校1所,有教师3人,学生23人,其中畲族学生18人。没有医疗站和文化活动场所。
  1933年,东岭村在老一辈革命家叶飞、阮英平、陈挺将军及颜阿兰烈士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地下游击活动,在半岭自然村成立“闽东游击队第三支队”、半岭村苏维埃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全村被评为革命烈士的7人,被评为革命“五老”的12人。
  2.八斗村
  八斗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霍童镇,系革命老区村。原属霍童大石村,2000年4月从大石分村,设立八斗民族村。下辖八斗、大兰里(大林里)、葛藤凤等3个自然村,主村八斗是畲族聚居村。
  该村耕地面积660亩,山场面积11105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785亩、林地面积7000亩、茶园面积500亩、果园面积760亩、速生丰产林60亩。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开发了高村茶园和脐橙等水果种植,农业结构从单一向多种经营转变。
  近年来,实行造福工程新村建设,已建了二幢一层的新房、四幢二层的新房;安装了600多米的地下水道;铺设了长300米、宽3.5米的村道和1400多平方米的门前路;修了护坡和村道的护栏;架设了主村的自来水;完成了八斗村公路7.2公里的水泥路硬化;主村通电、通水、通邮、通电话,安装了电视差转台。
  2005年,全村142户575人,其中畲族70户38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6.26%;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50元,村财收入7000元。该村原有小学1所,撤点并校后停办,现小学生到霍童中心校就读。
  七、赤溪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松柴岭
  松柴岭村隶属蕉城区赤溪镇,位于赤溪镇北部,距赤溪镇10公里。东与东牛村交界,南与由知村交界,西与西坑村交界,北与周宁县马坑村交界。村域面积6762亩,1986年认定为民族村。辖岭头、三漈坑、丹冈、匏头岩、后架、狮子山、石转下、上琴田、下琴田等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该村以种植水稻和茶为主,近年加大力度进行山地综合开发。为改善生存环境恶劣现状,2004年起,对上、下琴田实施造福工程搬迁,琴田新村选址在赤溪炉头村,紧靠镇政府大院。琴田新村水、电、路、电话、电视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村民住房分批分期建设。
  2005年,全村136户546人,其中畲族32户16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0.22%;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474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68元。原有初小校1所,由于学生数不断减少,1990年停办。现全村有68名中、小学生,分别在镇区的中学和中心小学就读。
  琴田自然村是以村中有一丘田形似一把琵琶琴而得名,在上方为上琴田,下方为下琴田。其中上琴田、下琴田居住畲族56户203人,系清顺治年间迁入定居。村内交际以畲语为主,有独特的歌谣和舞蹈。每逢“三月三”等节日村里要举行赛歌活动,结婚时男女双方各派代表进行赛歌,办丧事唱丧歌,劳动时唱采茶歌、割稻歌等。
  松柴岭村四周高山环绕,村落左侧有一座山形似蹲卧的狮子,故名“狮子”山,每逢九月九迎来不少旅游观光客和登山爱好者。
  2.斑竹村
  斑竹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赤溪镇,位于赤溪镇东北部,距市区60公里、镇政府驻地12公里。海拔620米。2004年认定为民族村。下辖斑竹、向东丘、九条冈、小岭坑、下楼塆、半山楼等6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2004年认定为民族村。
  全村耕地面积924多亩,有林地面积4833亩。因地处高山、物产贫乏、生产单一,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近年利用该村山场开垦茶园面积300多亩。
  村民经济来源主要来靠农、林、茶叶收入,部分人外出务工、经商。现该村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安装了电视差转台。12公里的通村公路已经完成水泥硬化。
  2005年,全村147户581人,其中畲族45户197人;畲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3.19%。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16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46元。
  斑竹畲族祖先聚崇公于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从汀州武平露坪村随同邱姓村民一起迁居斑竹,畲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书写斑竹村的历史。村内有年代久远的邱、钟姓祠堂各一座。
  八、飞鸾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南山村
  南山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飞鸾镇,位于104国道边,距镇政府东南2.6公里。海拔125米。1957年建立南山畲族乡,1958年成立南山大队,1983年认定为民族村。下辖南山阳、马山、下塔头、油车、清水下、葡萄坑、官镜前等7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74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12户563人,其中男305人、女258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617亩,其中农地面积109亩、水田面积508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36吨,亩产量38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18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10元;小学1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3人,在校生62人。
  南山村以农业为主,生产稻谷、甘薯和林木毛竹、茶果等,主村已通电、电话、电视。现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
  2005年,全村135户580人,有耕地面积617亩,林地面积879亩,粮食总产量64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13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2.向阳里村
  向阳里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飞鸾镇,位于镇驻地西南1.6公里处,104国道西侧。海拔35米。下辖岭脚厝、下半岭、当中厝、水尾楼、桥头厝、南阳楼、寒门冈、水尾坑、上半岭、二箩等10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74年开始供电,1985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90户451人,其中男247人、女20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297亩,其中农地面积144亩、水田面积15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29吨,亩产量43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8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05元;小学1所,1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38人。
  该村生产以农业为主,近年发展食用菌种植,部分村民外出从事第三产业。
  全村已实现通路、水、电、广播电视、电话;并实现了造福搬迁,部分迁往罗源县,部分迁入飞鸾镇六号新村居住。
  2005年,全村129户517人,其中畲族97户46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9.94%;耕地面积182亩,林地面积1093亩,粮食总产量3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445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445万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3.新岩村
  新岩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飞鸾镇,位于镇驻地东北3.3公里处。海拔470米。因村中有湖,湖边山上有黑岩,因名“乌岩”、“湖岩”,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新岩”。下辖新岩、长园2个自然村,共3个村民小组。
  198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80户336人,其中男180人、女156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441亩,其中农地面积139亩、水田面积30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30吨,亩产量29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87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80元;村有小学1所,2个教学班,民办教师2人,在校生42人。
  新岩村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甘薯、茶、果和松杉、毛竹等。该村全面实现通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并完成18公里通村公路的水泥硬化工程。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部分村民迁到飞鸾镇所在地居住。
  2005年,全村83户357人,耕地面积387亩,林地面积2150亩,粮食总产量8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5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新岩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宁德县安东乡陵山里二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宁德县飞鸾乡。主姓雷、蓝,清乾隆年间从连江县外窑迁入。
  4.蒲岭村
  蒲岭畲族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飞鸾镇,主村地处镇驻地南1.81公里的蒲岭尾坡地,村东北侧三面环山,西北较平,蒲岭溪绕村南流向村北。1958年成立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1986年认定为民族村。辖蒲岭、黄土垒、上佛、李坑里、大园后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该村耕地面积485亩,林地面积3394亩,果园面积50亩。主村有镇二级电站1所。蒲岭村生产单一,以农业为主,林业有松木、杉木、毛竹、蘑菇等。近年有部分富余劳力外出务工。福汾公路从蒲岭村主村西经过,交通方便,近年来随着民族村“五通”建设,该主村已通电、电话、电视。通村公路已实现2公里水泥硬化,其余自然村“五通”尚不完善。上佛于1998年造福工程全村搬迁向阳里村居住,形成造福新村,新村的“五通”已基本实现。
  2005年,全村157户676人,其中畲族86户3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66%;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46元,村财政收入1.5万元。蒲岭村主村有完小学校1所,撤点并校后,学生到飞鸾中心校就读;有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名。
  蒲岭村以村东北山岭得名。
  九、金涵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上金村
  上金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位于金涵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北3.8公里处。海拔390米。是单一畲族自然村,辖3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240亩。
  1988年开始供电、供水。1993年,全村58户253人,其中男153人、女100人;耕地面积371亩,其中农地面积110亩、水田面积26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03吨,亩产量27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7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96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1人,在校生29人。
  近年来,该村立足山地资源优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开展官溪蜜柚和无公害茶叶,全村种植蜜柚500多亩,年产值100多万元;有茶园面积500亩,柑橘400亩,茶果林成为村民的增收致富的产业支柱。该村先后完成公路水泥硬化48公里,实现了村道硬化。改建了自来水工程,农村基本设施比较完善。
  2005年,全村67户273人;有耕地面积325亩,林地面积3115亩,粮食总产量79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56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3人,在校生21人。
  村内有始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的金鄁寺,寺址占地面积9240平方米,尚存明代石槽,石柱和明景泰元年(1450年)建的实山石塔,有“涌石”、“蒙泉石”等唐代石刻。保存着畲族风俗传统和村民内部交流使用畲语的习惯,畲族风情浓郁。
  上金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宁德县安东乡陵山里四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宁德县濂坑乡。主姓钟,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从罗源县迁入。
  2.亭坪村
  亭坪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位于宁古公路边,距城区3公里、乡政府驻地1.5公里,金涵水库东南侧。海拔45米。下辖上亭坪、下亭坪、上后山、下后山、牛头岗、坑里等6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2.1平方公里。
  1984年开始供电、供水。1993年,全村154户741人,其中畲族143户704人;耕地面积617亩,其中农地面积88亩、水田面积529亩;粮食总产量303吨,亩产量49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9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34元;该村积极发展特色养殖及种植业,主产稻谷、蔬菜、绿竹笋、白玉兰等。村基础设施完善,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电视,实现村道硬化;建有民族团结桥1座;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1人,在校生80人。
  2005年,全村188户83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00%;耕地面积306亩,有林地面积1757亩,粮食总产量125吨,村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民族小学1所,教师19人,在校生342人。
  中华畲族宫就坐落于村内,中华畲族宫由汉阙门、龙头杖、祭祖坛、礼仪台、忠勇王殿、高辛帝阁及畲族文物馆组成,是市、区举行大型畲族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振翰墓在亭坪村,此墓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坐东朝西而北,为土石结构,坟堆高9.6米,占地795平方米。墓前有祭台和对石望柱,左有石构墓志铭。坟正中墓碑高1.7米、宽0.82米,上面刻“四川盐运使蔚文公之墓”。
  亭坪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宁德县安东乡陵山里四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宁德县濂山乡琼堂保。主姓钟、蓝,清乾隆年间从飞鸾镇迁入。
  3.金峰村
  金峰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位于蕉城区西南部,距市中心约有22公里。1986年认定为民族村。下辖院坪、坑坪、路头冈、岔门、坑里头、上爿山、洪上厝(和尚厝)、五福坪、红山、寨门岔、上林胡等11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575.83亩,其中水田136.91亩、农地438.92亩,林地面积5886亩。金峰村境内山地资源丰富,物产较多,主产农作物有茶叶、毛竹、杉木、松木、杂木等,村里发展毛竹500多亩,开发山地茶园面积300多亩,引进种植金观音、桂丹等绿、乌茶新品种。村建有家庭养殖场多个,年出栏家禽1000多只,生猪100多头,牛存栏20多头。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在城关开办各种个体服务行业店铺多间,拥有载客、货车20余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金峰村村民自发组织投工投劳,新建长5公里的村内简易道路,11个自然村有10个通路,11个自然村通电,移动电话通讯信号覆盖全村。
  2005年,全村193户775人,其中畲族233人,占全村总人口30.06%;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55元,畲族村民人年均收入223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多元;村有小学1所,近年因山区人口大量搬迁,撤点、并校停办。
  4.琼堂村
  琼堂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位于蕉城区北部,距宁德市中心公路里程仅3公里。1986年认定为民族村。下辖琼堂(陈塘)、后巷、下金坝、旧村、新村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575.78亩,其中水田525.76亩、农地50.02亩;林地面积2959亩。琼堂村内经济作物以花卉、蔬菜、茶叶为主,花卉为主导产业,共有花卉经营实体7家;其中宁德冠隆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发展花卉基地面积近200亩,种植各类鲜花、盆景、草皮等;依托冠隆公司建成闽东花卉市场,成为供应宁德中心城市的花卉、绿化的集散中心,具有明显的城郊区位优势。村内共有民营企业28家,实现企业总产值3.42亿元,其中闽东宏宇冶金备件有限公司实现年产值超亿元,全村各类民营企业共接纳从业人员1230人。
  琼堂村交通便捷,104国道与宁古路贯穿境内。全面完成村内所有主干街道的水泥铺设,建成后巷自然村自来水工程,全村通水、电、公路、广播、电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胡文虎基金会捐资建设的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880平方米,使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村352户1456人,其中畲族119户45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1.32%;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935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00元;村财收入20.94万元;小学1所,教师17名,在校学生252名,其中畲族学生113名;建有村老年活动中心,有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5.院后村
  院后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位于蕉城区西北部山区,宁古线贯穿村内,距市中心约有7公里。1986年认定为民族村。下辖院后、里长湾、驴路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全村有耕地面积87.46亩,其中农地面积64.43亩;林地面积4635亩。院后村主要农作物以林木、毛竹、茶叶、水稻、柑橘等为主,全村现有茶叶面积110亩、毛竹面积500亩、雷竹面积100亩、水稻面积98亩,有省级生态保护林2800多亩。1997年院后主村建成简易卫生饮用水,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有管道老化现象,另2个自然村至今没有卫生饮用水,村道为泥土路面。
  2005年,全村118户458人,其中畲族40户16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6.03%;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05元,村财政收入2.95万元。因地处边远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大部分搬迁至平原地带居住,村内没有小学、村级卫生所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由上级政府投资完成敬老院建设,现已入住“五保户”3人。
  境内建有号称“宁阳第一山”的瑞迹寺。该寺始建于梁乾化元年(911年);再建于宋至道二年(996年);明末战乱遭兵燹,成为废墟,清同治二年(1863年)再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1977年再度重建。全村农业经济以种果、种茶及畜牧养殖等为主,现有柑橘面积20亩,绿茶面积35亩,年家禽出栏300多只,生猪500多头,牛30多头。
  6.中前村
  中前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位于蕉城区西南方面,距乡政府驻地约8公里。1986年认定为民族村。是蔡洋岭革命老区村。下辖黄竹兰、对面冈、八斗丘、前坪、前岭、下厝、其坪冈、庵里、秋竹坑、下、田头、里中冈等12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辖区总面积3.07平方公里。
  全村有耕地面积318.03亩,其中水田面积109.80亩、农地面积208.23亩;林地面积4288亩。中前村地处金涵畲族乡蔡洋山区,受地域条件的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至今没有通路,成为金涵畲族乡唯一不通公路、自来水、广播电视的村。村内修建有中前水库(小二型)1座,库容量15万方。
  2005年,全村160户631人,其中畲族70户2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3.74%;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25元,村财政收入4.02万元。因人口大量外迁,村内未设小学、卫生所及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社会事业滞后。
  7.金涵村
  金涵村民委员会隶属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位于蕉城区西北侧,距市中心2.3公里,为金涵畲族乡政府驻地。1986年认定为民族村。下辖金涵、涵道、张厝里、陈厝里、黎碧里、麒麟寨、上新厝、南洋厝、溪坂中、金溪、下新厝等11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1146亩,其中水田面积1027亩、农地面积119亩;林地面积5008亩。金涵村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大、小金溪和杨梅溪三条河流贯穿金涵村境内。村南面有金溪二级电站、中前电站,北面有金涵水库,长期以来盛产各类蔬菜,拥有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以上,是宁德市“菜篮子”工程基地之一。每年可为城市提供各类新鲜蔬菜瓜果1500吨以上,草莓种植和牛蛙养殖业以及花卉产业等正在不断发展,金溪花生、芋头等特色产品早已名满闽东,在辖区内建有多个家禽、生猪养殖场,年出栏家禽1万多只,生猪2000多头。金涵村交通便捷,环乡公路南接104国道,304省道贯穿村内中心街道,村内各主干道路已全部水泥硬化,安装沿街路灯,全村通水、通广播电视。
  2005年,全村737户3029人,其中畲族215户91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0.14%;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75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61元,村财收入23.05万兀。
  金涵村内有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金涵竹林寺,位于村境内西南侧,俗称竹林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重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坐北朝南。1932年秋中共宁德城关党支部在此成立。在金涵村辖区内有5个自然村是畲族聚居地,已形成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三月三”盘歌、菅棕、糯米糍粑等畲族风味小吃以及展示色彩斑斓的畲族服饰等。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蕉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