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门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803
颗粒名称: 八、水门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7
页码: 147-15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水门畲族乡茶岗村、半岭村、大村、长湖村、青沃村、七斗岔村、湖里村地理位置、辖区、工业、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村民年均收入等情况。
关键词: 水门畲族乡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茶岗村
  茶岗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南部,距县城20公里、乡政府驻地4公里。村落面积7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地貌。海拔300米。下辖浦后店、浦后里、茶岗、洋坪、大高塆、五里牌、陈东洋、长垄仔、大旺、八斗坪、双髻山、溪尾、里溪里、柿树岗、水坑、秦家洋、罗柴坑、郑家垅、二斗、白叶坑等20个自然村,共11个村民小组。
  1984年开始供电,办起自来水,有4米宽、550米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294户1461人,其中畲族219户1102人;耕地面积1087亩,其中农地206亩、水田88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60吨,亩产量60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52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5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有茶、林、果场各1个,茶叶初制厂1个;有个体商店11家,医疗站1个;小学7所,教师公办4人、民办8人,在校生207人。该村生产以农业为主,有林、果、竹、茶园面积7641亩。近年硬化道路5.4公里,修整6个自然村7.2公里机耕道;修通12个自然村的卫生饮用水,架设10个自然村闭路电视,新建4座综合教学楼,建成学校电脑室;对56户275人实现造福工程搬迁,初步形成浦后店新街,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
  2005年,全村376户1406人,其中畲族303户1132人,占全村人口的80.51%;耕地面积1186亩,林地面积5780亩,粮食总产量638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02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生102人。
  茶岗自然村,民国十九年(1930年),即有3名英国籍基督教传教士在茶岗村创办学校,聘教师1名,免费招收学生30多人就读。4年后,教室烧毁,学校停办。20世纪50年代时期,为发展茶叶生产,村民积极开展茶园,草岗改名茶岗。1964年霞浦县创作畲歌联唱《草岗变茶岗》晋京表演得到好评。
  茶岗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茶岗又称“草贡”、“草岗”,清代属霞浦县劝儒乡擢秀里下四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霞浦县凤平乡。主姓雷、蓝,清代从浙江省迁入。
  2.半岭村
  半岭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东北部,距霞浦县城28公里、乡政府驻地10公里,毗邻杨家溪风景区。海拔450米。下辖磨石店、半岭、大路下、墘头岭、东瓜坪、大龙岗、岩头顶、上岩、王厝里、窑前、雁落洋、林厝埕等1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84年开始供水,1992年供电,有4米、宽4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99户790人,其中畲族119户475人;耕地面积721亩,其中农地60亩,水田66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83吨,亩产量53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8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20元;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93人。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毛竹、茶叶、水果等。近年在政府帮助下经济发展较快,完成了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业生产性开发;修复水利渠道6公里,推广沼气,推广绿茶铁观音人均1亩。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2005年,全村195户820人,其中畲族125户486人,占全村人口的59.27%;耕地面积721亩,林地面积3975亩,茶园面积580亩,果园面积95亩,竹林面积500亩,粮食总产量40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9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3.大村
  大坝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西北部,距霞浦县25公里。海拔440米。下辖大坝、新厝、楼仔岗、樟树坪、田岗、槟树下、牛栏岔、里山、箩二、大坪园、坑里仔等11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大坝村村落面积8.9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8.5℃,年降水1100~1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该村山场广阔,土地肥沃,水电资源丰富,有可供建造500~3000千瓦水电站的地方3处。1975年开始供电。1986年供水,有4.5米宽、5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19户,其中畲族83户491人;耕地面积545亩,其中农地36亩、水田50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56吨,亩产量47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21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31元;有茶园面积20亩,果园面积20亩;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37人。生产以农业为主,盛产稻谷、茶叶、林木、毛竹、水果、中药材等。
  2005年,全村118户441人,其中畲族86户250人,占全村人口的56.69%;耕地面积545亩,林地面积2500亩,粮食总产量268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66元,畲族村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大坝村有着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村内有畲族古民居十多座,村落民宅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呈“式”形分布。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点3处,其中宁德市唯一水利文物保护点清十里长渠,即位于村附近,该水渠建于清乾隆年间,可灌溉水田1200多亩;蓝亦公墓位于大坝村田岗自然村山坡前,该墓用大理石砌成,有石刻题联多幅,并镌刻有凤凰、牡丹、荷花、鲤鱼等浮雕图案,造型简洁,整体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广春桥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修建,为单拱石桥、单拱跨度16米,全长20.20米,桥宽4.6米,桥面两边有立柱10根,柱与柱间嵌以护栏板,高92厘米。大坝村还保存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碑刻二通。碑文刻畲汉修桥捐款人名,有一定文物保护价值。大村在未通村间公路之前,是一处交通闭塞,且村落分散,环境幽静,人迹罕至之地。因此,保留有一部分畲族传统服饰和生产生活用具,全村尚保存50多本畲族歌本,除一本铅印外其余均为手抄本,内容有将文、梁山伯祝英台、何文秀、张罗带、苏文、秦世良、秦王怡情歌等。而服饰用具尤以田岗村最为突出,雷氏家族中保留银线施、牛角凤冠、上衣、褶裙达30件;同时家存提梁式酒壶、鸦片罐以及大小清代青花罐;10年前在其旧厝墙腹中,发现清至民国铜钱达十几斤;在生产用具上有木质水瓢、土笼、风㭠、竹䇤、箩筐以及床上草垫、圆头垫、平垫等木质家具;在生活用具上这里尚保留有牡丹、菊花、梅花、喜鹃、松竹黼印,统为方形规格,18~20厘米不等,有的印加木柄。
  大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大自然村地处崇山峻岭间。主姓为蓝、雷、钟三姓,蓝姓祖先原居浙江景宁,清初迁泰顺,乾隆年间迁入霞浦县白简洋溪底,清道光年间迁入大坝村定居;雷姓清初居福鼎前岐镇青柳村,嘉庆年间迁入大坝村;钟姓于清嘉庆年间从苍南县矾山镇昌禅村迁福宁府,一支迁茶岗,一支迁大坝村。大村交通闭塞,而畲族文化内涵丰富。
  大坝村,旧称“里山村”。清乾隆年间为发展生产,建有大坝渠,利用源头高低错落石滩蓄水,依山岩外垒砌块石,砌成长约50米源头水渠。其间一处缺口作为泄洪口,接着依山脉逢山挖渠逢溪涧架水槽,溪涧渠用长短石条相衔接,全长12米。当时,这种悬空架渠,临溪涧之上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它融汇黄龙溪,全长5公里,坝宽1~1.5米,高0.3~0.4米,竣工时,使大坝畲村,汉族玉山村,改良农作物土壤,种植400余亩稻田。据《雷氏家谱》载:大坝村高祖雷启后,系从福鼎县前岐青柳村迁入大坝村,由于山高土地贫脊,十有九旱,每年只能种些番薯度日,生活困苦。为改变山区畲民生活,雷启后经多次地形勘察,发动家族十几个劳力,根据山脉地形,逢山挖山遇岩炸石,见溪架渠。经一年来艰苦施工,终于形成一条蜿蜒曲折山涧水坝渠。据说在竣工日,畲汉族村民欢声雷动,锣鼓声,鞭炮声经久不息。
  4.长湖村
  长湖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西北部,距水门乡政府驻地21公里。海拔590米。年平均气温15.6℃。该村辖湖头、洋边、上亭基、长坑、山里洋、八斗、兰河等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87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156户654人,其中畲族92户390人;耕地面积597亩,其中农地59亩、水田538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03吨,亩产量507公斤,人均年占有粮食46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50元;有茶园面积597亩,果园面积59亩;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教师民办2人,在校生41人。长湖村生产以农业为主,出产稻谷、甘薯、茶叶、水果、毛竹,养殖生猪、牛、鸡、鸭等。主村已通电、通路、通电话,水泥硬化公路面6公里。
  2005年,全村170户618人,其中畲族73户230人,占全村人口的37.22%;耕地面积597亩,林地面积5217亩,粮食总产量26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66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69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5.青沃村
  青沃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乡,位于水门乡最南端,距县城8公路,距高速路5公里,距正在建设中的温福铁路赤岸火车站口仅6公里,海拔200米。下辖青沃(青岙)、马山、溪里、田坪、大园里、新桥头、烟墩下、赤岭、大宅、里厝、官洋、东庵、后洋等1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村域面积7.8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如同小盆地,雨量流沛,全年日照时间长,平均气温20℃,是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养殖畜牧业的良好环境。全村有耕地面积1447亩,其中水田1233亩、旱地214亩;茶园面积280亩,果园面积860亩;森林覆盖率88.5%,山地资源丰富,主产毛竹、笋、木材、香樟树、茶叶、芦柑、桃、李、枇杷、杨梅、蔬菜、蘑菇等无公害农副产品。水资源丰富,已建成小型水库2座、水电站1座。花岗岩、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储量较大,办有碎石场2家,吸纳劳动力近百人。全村通路、水、电、闭路电视及程控电话,统一建设溪里水库移民居住点,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医疗卫生所,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750平方米。
  2005年,全村416户1672人,其中畲族171户64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8.4%;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92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905元。村财政收入5万元。
  青沃村建有松东观、仙桥寺等人文景观,已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点。
  6.七斗岔村
  七斗岔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两公里。辖清泉、后山、岔里垅、长塆、五家园、小洋、二箩五、溪边、庵基、七斗岔、葛藤湾、牛鼻山、官山、三箩、王家地、楼下、上湖里、上井、溪宅、牛港桥等20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海拔约250米,年平均气温17℃。
  全村耕地面积628亩,其中水田560亩、旱地68亩;山地面积1800亩、林地面积320亩、茶园面积720亩,其中村集体茶园320亩。年茶叶产量26吨,产值52万元,村民经济收入以茶业为主。建有一条3.5米宽通村水泥路,简易公路纵横各个自然村,全村通水、电、电话;建有寄宿制小学校舍1座,面积1000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善。七斗岔村四面环山,竹木环护,空气清新宜人,村前河流延绵数公里,水质极佳。村庄背靠玉山峰,山上蕴藏丰富矿产资源。
  2005年,全村400户1512人,其中畲族170户63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1.67%;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00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4人,在校生58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7.湖里村
  湖里村民委员会隶属水门畲族乡,地处水门畲族乡的东北部,离乡所在地7公里。海拔约420米。村组建于1959年10月,原后湾小公社后改为后湾大队,1987年改湖里村委会。年平均气温15.6℃。
  下辖油坊、湖里、垅头、后坑、新洋后、楼角、柴头岗、后宅、岭头、外厝洋、山里坑、何成丘、柘头尾、四角井、苪厝里、后湾里、后湾、长定、石桥头、油坊店、单斗岗等21个自然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10人,其中畲族128户51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6.31%。耕地面积1430亩,其中水田1060亩、旱地370亩;林地面积23000亩,其中毛竹面积4000亩、茶园面积1020亩。盛产天然药材多样,绿树成荫。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药材;养殖业有养羊、猪、牛、鸡、鸭,是全村经济支柱。
  湖里村170多年前由浙江省苍南一带入闽,定居繁衍至今,房屋结构以唐式建筑为主。龙安寺建于汉代,风景秀丽,雕刻精致,为三落四面交井的汉代建筑名胜古刹,“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抄拆,1993年按原样修复重建。
  2005年,湖里村基本通电、通路、通电话;拥有学校1所,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主村道路硬化1.1公里,自然村机耕路横贯全境,四通八达。村中建立卫生所1所。湖里畲族村有劳动力628人,粮食年总产量达350吨,茶叶年总产量150吨,林业年销售额1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3200元。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水门畲族乡
相关地名
茶岗村
相关地名
半岭村
相关地名
大村
相关地名
长湖村
相关地名
七斗岔村
相关地名
湖里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