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沙江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99
颗粒名称: 四、沙江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4
页码: 133-13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沙江镇畲族大墓里村、大坪村、龙湾村、小马村、炉坑村地理位置、辖区、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沙江镇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大墓里村
  大墓里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沙江镇,位于霞浦县南部,距县城14公里、镇所在地13公里。海拔185米。下辖大墓里、大坪里、金稠垄(鸡厨垄)、合后、溪坪档、油坊丘、大岗里、井上箩、岱后、桃园岭、北柘等1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1984年开始供水。1992年供电,村有4米宽、4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232户922人,其中畲族156户582人;耕地面积1051亩,其中农地231亩、水田82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39吨,亩产量513吨,人均占有口粮97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85元;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3所,民办教师4人,在校生60人。该村主产水稻、甘薯、茶叶、太子参和养殖猪、羊、鸡、鸭等,基本实现通路、通电和程控电话。
  2005年,全村253户998人,其中畲族172户756人,占全村人口的75.75%;耕地面积1051亩,林地面积4172亩,粮食总产量46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46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14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7人,在校学生80人。
  大墓里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霞浦县安东乡安民里四十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霞浦县中南乡。主姓钟,明代从福安县南山迁入。
  2.大坪村
  大坪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沙江镇,位于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距县城28公里。海拔55米。下辖大坪、黄土企(黄土仑)、南门头、坑头厝、七丘田、桥头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77年开始供电,有6米宽、5公里长的公路1条。1993年,全村206户807人,其中畲族119户459人;耕地面积578亩,其中农地127亩、水田45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05吨,亩产量874公斤,人均占有口粮62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75元;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2人、民办3人,在校生46人。该村以农业为主,出产稻谷、甘薯、蔬菜、水果和茶叶。道路状况差,农田中望天田多,村饮水、儿童上学、村民就医难,大部分劳动力靠外出务工、经商谋生。
  2005年,全村190户757人,其中畲族112户439人,占全村人口的57.99%;耕地面积578亩,林地面积5968亩,粮食总产量48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6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5人,在校生40人。
  该村畲族村民之间讲畲语,对外说汉语普通话和霞浦地方方言,村内建有1座基督教堂。
  3.龙湾村
  龙湾村民委员会隶属沙江镇,位于霞浦县西南部沙江镇西部,距霞浦县城30公里、镇政府驻地15公里,属少数民族村、老区村。下辖龙湾、岭尾、胡平垄、龙湾岭头、洋垱厝、上北山、下北山等7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全村总人口1068人259户,耕地面积1150亩(水田900亩,园地250亩),林地2450亩。村里畲族姓氏主要以蓝姓为主,于1685年迁于此地(至今已300多年之久),后来钟姓、李姓陆续迁入。除地方语言外,主要以畲族语言交流,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至今仍在流传。40岁左右的人中有80%会唱畲歌。位于距村后200米处始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的名胜古刹宝镜寺,几经重修。
  龙湾村是传统农业村,农业种植是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粮食作物有水稻,经济作物有槟榔芋、马铃薯、茶叶、柚子、枇杷等,人均年纯收入约3000元;无村财政收入,属空壳村。近几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水、电、路、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学校使用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教学楼为2层钢混结构,面积360平方米,属初级小学,教师4人,学生65名,其中畲族学生28名,占学校总学生数的42%;1所卫生所,无专用场所。
  4.小马村
  小马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沙江镇,位于霞浦县沙江镇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镇所在地5公里,距高速公路互通口25公里;东南临东吾洋、北界州洋乡,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海拔30米。下辖小马、后仓、葛藤塆、石头(又作西头)等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降雨量充沛,全年日照强,平均气温20℃,无霜期330~350天。村域面积3700亩,耕地面积1113亩,园地面积373亩;山地面积2587亩,其中林地面积800亩、果树面积700亩。生产以农业为主,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和海产品养殖,村民们除从事传统种养殖业外,种蔬菜800亩、马铃薯1500亩,养殖海蛏、青蟹、梭子蟹和南美洲白对虾等海产品600多亩。小马村通公路、电、水及程控电话,建有移动、联通和小灵通基站,街道为水泥道路,农村电网改造完成,闭路电视可收15台;建有沙江镇粮站,沙江镇卫生院等。
  2005年,全村人口382户1513人,其中畲族96户460人,社会经济总产值1200万元,全村人均年纯收入3624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10元。
  小马村历史悠久,该村黄瓜山贝坵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闽东人类居住地,距今有3700~4200年的历史。1987年福建省考古队发现进行考古挖掘,2002年5月美国的考古专家和省考古队再次做过细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古人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石器、陶器、纺织用具等。2005年3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点。小马村城堡,始建于清代,全长1000米,三个城门保存完好,城堡沿后门山顶上建造,把村庄和后门山围起来是少见的。小马村至东面孤岛竹江村有一条建于清代长4公里的海上石板桥,当海水退潮后,便成为一条石板路。
  5.炉坑村
  炉坑村民委员会隶属沙江镇,位于沙江镇西部的红山脚下,距县城32公里、镇政府17公里,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和畲族村。下辖炉坑、油麻园、下半山、青甲垅、坑源里等5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人口146户586人。
  全村耕地面积590亩,有山地面积3500多亩,林地面积达3000多亩,有丰富的杂木林和毛竹林,靠山临海,主要产业以种粮和马铃薯为主,以茶叶为辅助产业。全村现有茶园面积200多亩,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各自然村都用上自来水,照明用电达到100%,主村通路已铺设水泥,实现硬化;60%村民已装上了电话,给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目前村上设有卫生所,做到小病不出村,90%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全村在校学生106人,任教教师3人。
  现有部分村民从事滩涂养殖,有12个面积不等的海塘养殖南美白对虾。2006年,以村为集体股份式,充分利用山田和山地资源发展种植业,种植特优品种和四季蜜柚,300多亩15000株。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沙江镇
相关地名
大墓里村
相关地名
大坪村
相关地名
龙湾村
相关地名
小马村
相关地名
炉坑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