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南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98
颗粒名称: 三、溪南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5
页码: 129-13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溪南镇畲族南门山村、白露坑村、后慕村地理位置、辖区、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工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溪南镇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南门山村
  南门山片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溪南镇,位于溪南镇东南部,距县城48公里、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280米。下辖上艎、丹头(单头)、宫兜、尾箩、头箩、北斗面等6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75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60户588人,其中畲族158户580人;耕地面积443亩,其中农地97亩、水田34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4吨,亩产量48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64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40元;村有个体商店1个,医疗站1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2人、民办2人,在校生25人。南门山村四面环山,年平均气温17.5℃,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薯为主,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茶果和养殖禽畜。
  2005年,全村161户581人,其中畲族152户554人,占全村人口的95.35%;耕地面积443亩,林地面积2339亩,粮食总产量30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2人,在校生40人。
  南门山片村以钟姓占多数,他们是从白露坑迁入,至今200多年;雷姓是从盐田洋边村迁入的,时间也有200多年;蓝姓从福鼎一带迁入。全村拥有173户人口716人,分布在10多个自然村,是溪南镇的唯一山区村,交通不便。村民生活主要是种粮和林业生产,茶叶较少,群众生活贫困,有部分人搬迁到溪南和其他地方居住。村水尾有一块石碑,是县太爷送的,用于严禁乞丐乱违之用。立碑时间为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九月十三日,石碑高度1.5米、宽度60米、厚度20米。该村有古民居两座:一是雷石财家,这座古民居历史约120多年,结构完整、美观,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本房五间,高为8米、深度为15米、宽度为18米;另一座在尾箩村钟昌义的古房,这座古民居六间三层,完整、美观,本房高度为9米、宽度为22米、深度为15米,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南门山村建有砖木结构人民会场一座,建筑面积有380平方米,该会场高度为7米、深度为25米、宽度18米,是村民文化活动的场所。村水尾有一棵约3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
  2.白露坑村
  白露坑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溪南镇,位于溪南镇政府驻地东5公里处,距霞浦县城32公里。海拔65米。是霞浦县最大的畲族聚居村,东临东吾洋,南邻官井洋,西接深水港三都澳,北与福安交界。下辖白露坑(红坑)、半月里、八斗面、岔头、牛脚岭、冬瓜坪等6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白露坑村。
  该村传统以种养殖业为主,经济收入以茶叶、果树、毛竹和养殖禽畜为主。1988年开始供电,村有8米宽、5公里长的公路1条。1993年,全村358户1376人,其中畲族332户1267人;耕地面积1669亩,其中农地350亩、水田134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998吨,亩产量59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2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00元;村有个体商店5个,医疗站2个;小学1所,5个教学班,民办教师7人,在校生130人。
  2005年,全村348户1435人,其中畲族335户1388人,占全村人口的96.72%;耕地面积1669亩,林地面积2100亩,粮食总产量33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2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生85人。
  2005年白露坑村被列为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的首批唯一一个“畲族文化重点村”。白露坑村民之间交流通用畲语、普通话和霞浦方言。
  白露坑自然村,清代属霞浦县安东乡新南里四十六、七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霞浦县南江乡。主姓钟、雷、蓝,分别于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年间从福安大林和盐田磨石坑迁入。白露坑又名“白虎坑”、“洪坑”,村庄西依葛洪山,东接东吾洋,距海3公里。境内山青水绿,林木蓊郁,自然景观独特。明末清初,钟、雷、蓝三姓迁入定居后,过着“青藜映读,红杏催耕”的典型农家生活。由于该村地处宁德三都水路至溪南——溪南通往福宁府(霞浦城关)的古官道上,兼得山海交通之便,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典型的白露坑畲族文化,是畲族“歌王”钟学吉的故里,畲族小说歌的发祥地。钟学吉生活于明末清初,他在结合教私塾之余,坚持把大量民间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成畲族歌谣。《花名歌》、《土贤歌》、《孟姜女》等长篇小说歌,均由他亲手改编。因而民间流传“有山哈人的地方,就有钟学吉的歌”。钟学吉为畲族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该村除钟学吉外,还有雷德荣、钟学算等杰出歌手。2006年畲族小说歌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半月里自然村隶属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委会。因地处在溪南通往霞浦县城的古官道上,正好位于溪南和水潮古官道的中点,得名“半路里”,后来村人根据地形,把村名改成“半月里”。清康熙年间,雷文寿从盐田长岗山迁入半月里衍发成族。其孙雷志茂喜文学,好地理(风水术),得到时福州堪舆名师黄龙学真传,声名远播。雍正二年(1724年)被当时任福宁州知州的张良弼(长安人、贡生)聘请为幕僚。雍正八年(1730年)雷志茂回村自建宅第,还修建了雷氏宗祠和龙溪宫(五棵古榕亦为当时所植),从此雷姓子孙务农经商外,延师苦读,俨然书香门第。从道光三年(1823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步绳、雷加上分别考中秀才。在短短的62年间,半月里一村接连出了5位秀才,这在福宁府畲村中是唯一的。至今该村雷世儒等人修建的3座宅第,仍然保存完好。特别是雷世儒在道光年间动用工匠60余人,历时三年修建的宅第,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高10多米,有柱子126根,大小房间38间,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最令人折服的是刻进畲族文化内涵的宅内匾额和楹联,宛然墨香犹在。清道光十三年(1987年),时任福宁知府、进士李嗣邺(贵州人),为半月里秀才雷世儒祖母蓝氏五十大寿赠送的“竹操松均”匾和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雷世儒为雷氏宗祠手书“凤山衍庆”匾额。前者以福宁府一府之尊的身份赠匾于一普通畲民,足显其尊荣,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雷氏在当时的名望地位和影响的不同寻常。雷世儒为其宗祠题写的匾文“凤山衍庆”,“凤山”特指畲族祖居地广东“凤凰山”,分明已注入了畲族独特的内涵。这恰好和厅堂正壁一联“瑶咏不忘高帝力,鹏程欲溯凤山踪”相呼应。瑶咏,“瑶”即瑶族(时畲族没有定性),这里代指畲族;高帝指“高辛帝”。“凤山”指“凤凰山”。全句大意:畲民盘唱本族民歌不忘高辛帝的功劳;鹏程万里仍沿着凤凰山祖先的足迹。另外三副寿联:“冯翊灵钟歌松竹而誇肇建,新庭瑞霭培芝兰以大诒谋。”“庚星辉五秩知岳降崧生冯翊早徵膺上寿,椿树茂千秋羡年高德勋丰城还见绍芳薇。”“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和翻彩鹤,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春庭膝绕舞斑衣。”前两联都嵌入了“冯翊”,雷姓郡望冯翊(汉代郡名,雷姓祖居地,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这里借指畲族“雷氏”;第三联“高辛荣凤诏”凤诏即凤凰诏,指高辛帝圣旨。径写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忠勇王,并赐给丹书铁券一事。另一联“华堂开瑞霭爰处爰居五色祥云腾画阁,胜地毓灵钟允文允武双英彩凤舞瀛洲”。其中“双英”“允文允武”径指雷世儒父子双双考中文武秀才一事。畲族特点如此突出的匾额联板集中于畲族一村一姓之内,是极为罕见的,极其珍贵的。2006年半月里龙溪宫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后慕村
  后慕村民委员会隶属于霞浦县溪南镇,位于溪南镇东,背山面海,霞溪公路穿村而过,东与仙东、南坂行村相接,西与台江村仅有一路之隔。下辖后慕、鼻子头(碧子头)、山建后、鸿坪(上坑、昌慕湾搬迁新村)等4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该村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820亩。以种植经济作物,海产养殖为支柱产业。村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房屋建筑形式各异,有钢筋混凝土五层楼房,也有土墙蛮石青乌瓦单层房。
  2005年,全村318户1253人,其中畲族120户44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43%;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75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10元。
  传说,后慕村东面小山岗上有棵大榕树树龄200多年,树高15米,树干周长4米多,树荫覆盖面积50平方米,每当夜月东升时,月光一半被树梢遮挡,一半映照在村西边的水田里,便形成“半月沉缺”的景观。村东有东岳庙,是霞浦县的名胜古迹之一。传说此庙址是风水宝地,古谚云:“何其岭头曲尺歌,路上路下差分毫,谁人得的去,子子孙孙穿龙袍。”当年神仙与凡人共争此地,结果为神所得,建了东岳庙。
  鸿坪自然村隶属后慕村委会。2002年实施昌浦湾、上坑畲族村的造福工程,这两个自然村已搬迁到后慕村的附近新村,取名叫鸿坪畲族新村。
  鸿坪畲族新村住有50多户,还有30多户在山建后村住,这里的村民主要产业以农为主,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花生),没有搞养殖业,多数的劳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只2000余元。鸿坪新村主要以钟氏为主,祖宗由白露坑迁入;姓蓝一户,是福安迁入的;钟氏有祠堂一座,属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现已陈旧,供年节烧香祭祀之用。
  山建后村有畲族38户200人,村左侧有7棵大榕树,树龄已有300多年;边处有一座宫庙,宫庙建筑约200多年,于1993年重修,仍是砖木结构,单层,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山建后村有座约500斤的石狮,高为1米、长90厘米、宽50厘米,据了解自建村以来就有了,约200多年,主要用处是祭村里平安之物。古民居一座,四榴,建筑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有2个廊道,有围墙,厝正向围墙是门亭,还有一个大的福字;上面还有一块门牌匾,上有四个字。古民居的结构比较完整、美观,款式多样,房屋的长度为18米、深度12米、高度6米,约200多年。畲族服装每户都有一两件,斗笠、锡酒壶、瓶类均有。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溪南镇
相关地名
南门山村
相关地名
白露坑村
相关地名
后慕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