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霞浦县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霞浦县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44
页码: 124-167
摘要: 本文记述的霞浦县地理位置、人口变化、气候环境、耕地面积、林地面积、霞浦县畲族村委会情况。
关键词: 霞浦县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北纬26°25′~27°07′,东经119°46′~120°26′。面积1716平方公里。晋太康三年(282年)始为温麻县地(县治在今沙江镇古县村),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为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改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复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福宁府,增设附郭县霞浦。民国初属闽海道。1949年6月17日解放,历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宁德市。现辖7镇、6乡(其中3个畲族乡)。
  2005年,全县人口51.28万人,其中畲族人口4.15万人,畲族占全县人口的8.10%。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
  霞浦县地势从北向南倾斜,呈阶梯状。北部边界中低山地属大姥山脉西南支。海拔700米左右,全县最高峰目海尖海拔1192米;东南沿海以低山为主。海拔250米以下,环绕着海岸线展布断续盆地和滨海小平原。岛屿200多个,还有东冲等半岛。福宁湾为漏斗型海岸,三沙湾是峡湾型海岸,为全省海岸线最长的县份。海域占闽东渔场总面积的50%,东吾洋为全国对虾、贝类增殖的试验基地,官井洋是全国少有的大黄鱼天然产卵繁殖场。主要河流:罗汉溪,干流38公里,流域206.4平方公里;杯溪,干流45公里,流域285.2平方公里;七都溪,境内干流18.5公里,流域88.3平方公里;长溪三河干流17.5公里。独流入海的还有大岭溪(清渡溪)、后歧溪、蓝溪、大龙溪等。年平均气温18.9℃;1月平均气温9.0℃,7月平均气温28.2℃;年均降水量1357.9毫米,无霜期299天。境内耕地26.7万亩,有林地面积131.69万亩,林木蓄积量131.7万立方米,毛竹1321.4万根,森林覆盖率57.5%。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7.42万千瓦,可开发4.5万千瓦。沈海高速公路和在建的温福铁路和省道215、310线穿境而过,通车里程490.6公里。三沙港为闽东对外通商口岸,福州—上海客轮在三沙古镇挂靠。
  城北龙首山麓有唐末农民起义军遗迹黄巢坪,山巅有虎镇塔和明代抗倭的金山寨;城东华峰山建善寺为唐代高僧灵佑禅师出家地;城南南峰山黄竹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大京城堡系明代抗倭要地,为我国现存最长的石构海疆城堡(长3415米)。州洋赤岸石桥古为闽浙交通要道、军事要地,桥南入海口为日本空海大师入唐登陆处。松山系八闽五大水寨之一,尚存水寨故址、烟火墩遗迹。
  明初畲族各姓开始迁入境内,明末清初的种菁、种苎和沿海开界使得迁徙活动更趋频繁。其入境线路陆路以福安方向为主,迁入县境西部、西南部,水路直接从罗源、连江、蕉城区进入县境西南部和南部。入境后沿闽浙官道沿线聚居,经过辗转反复地迁徙后,形成现有畲村格局。
  2005年,全县有畲族村委会49个。
  一、长春镇法华畲族村民委员会
  法华村隶属霞浦县长春镇,位于镇驻地南10公里处。海拔300米。下辖摇山洞、加里垄、安居里、安居岗、天望里、罗里北、黄家垅、三溪、扛桥垄、大坪墩、孟后、北斗岗、西庄楼、大京楼、东山里、毛竹湾、旗杆脚、半岭、南平冈、四箩洋、本溪洋、马耳后等2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1990年开始供电,村有4米宽、2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33户552人,其中畲族87户345人;耕地面积643亩,其中农地141亩、水田50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70吨,亩产量264公斤,人均占有口粮308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90元;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教师2人,在校生18人。
  2005年,全村136户479人,其中畲族80户340人,占全村人口的70.98%;耕地面积643亩,林地面积4735亩,粮食总产量172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025元;村财政收入1710万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这里的群众生活条件差,到2005年人均年收入只达2000余元。对于“五通”工程尚未解决,特别是大京楼自然村,全村20多户只装一个电度表,每度电分担1.3元。
  法华村畲族分为钟、雷、蓝三姓。钟姓人口最多,系福鼎市佳阳迁入;雷姓从本县马洋村迁入;蓝氏从福安迁入,有200多年村史。法华村有一宋乾德二年(964年)建的法华寺,原名“灵瑞院”,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称法华寺,现该寺有两大院,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寺庙建筑宏伟壮观。法华村旗杆脚自然村,有旗杆3块(石),高2米,厚度20厘米,宽度60厘米,据说是为状元墓而立,已有200多年历史。状元墓位于旗杆脚村的后门山,距旗杆石约300多米,状元墓很大,都是石条砌的,现已荒芜。
  二、牙城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一层村
  一层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牙城镇,位于牙城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南10公里,北与福鼎硖门畲族乡接壤。海拔400多米。下辖上一层、下一层、后兰、八斗面、青盘、上樟、猫垄等7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86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00户393人,其中畲族78户320人;耕地面积450亩,其中农地196亩、水田254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1吨,亩产量46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37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6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000元,村办林场3600亩,茶园100亩;村个体商店5个,医疗站1个;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2人,在校生65人。
  该村1997年对27户草房进行改造,2000年通过造福工程搬迁,使得57户村民集中到田沃新村居住。在海边构建家园,改变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模式,从事紫菜、滩涂鱼养殖到小海捕鱼,增加了经济收入。
  2005年,全村115户421人,其中畲族92户355人,占全村人口的84.32%;耕地面积442亩,林地面积4004亩,粮食总产量33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一层建村历史较短,李、蓝两姓均于清中叶逃避战乱从浙江五来山迁入定居;随后又从平阳迁入雷、钟两姓,落户八斗靠打猎为生。现村民仍沿袭畲族风俗,通畲语,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均是该村畲族歌节。
  2.茶坑村
  茶坑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牙城镇,位于牙城镇杨家溪景区中段西北部,东距杨家溪上、中游0.5公里,西接霞浦县水门乡湖里村到大坪自然村0.5公里,南连水门乡半岭村至洋边自然村1公里,北临水门乡桥头村至大丘田岔自然村0.5公里。海拔500米。辖茶坑、波沙岗、大丘田岔、上麻园、东山岗、下山、下麻园、黄厝里、大坪、洋边、楼门等1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1.5万亩。
  茶坑旧属霞浦四都洋边大队,1987年霞浦县委挂扶此村,决定茶业为主导产业,遂改名为茶坑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688年)起畲族李、蓝、雷、钟四姓相继从浙江等地迁入茶坑定居,现已历300多年,现村民以畲族李姓居多。茶坑经济收入以茶叶、竹木为主,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该村建有村委楼1座,通水、电、机耕路、程控电话。
  2005年,全村131户572人,其中畲族81户38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6.96%;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9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收入2390元。
  茶坑村现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五显灵官大帝宫1座,五显帝为附近畲、汉两族十八境共同信仰神灵;名胜古迹有古村寨、古堡遗址和古碑、红军洞等,还有狮岩峰、皇帝石、拉石等自然景观。
  3.凤江村
  凤江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牙城镇,位于牙城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与牙城凤楼、凤阳村和沙江蔡洋村接壤,村集中于沈海高速公路杨家溪服务区与洋坪隧道进口段左右两侧。海拔120米。下辖沙江、南后(上南后、下南后)、丁步头(碇步头)、企垅、坑门里、铁头坑、和尚仓等7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
  1992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84户394人,其中畲族78户370人;耕地面积423亩,其中农地140亩、水田29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91吨,亩产量452公斤,人均占有口粮48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50元;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5个教学班,民办教师3人,在校生50人。该村自然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茶、水果和滩涂养殖。全村通水、电、路、电视、电话,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2005年,全村97户387人,其中畲族90户366人,占全村人口的94.57%;耕地面积436亩,有林地面积2339亩,粮食总产量30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该村有一清代建的宫庙和一树龄400年的枫树。村民通畲语,蓝、雷、钟、李四姓和睦相处,每年正月十五、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七月七、九月九均是对歌的好日子,村民保持畲族风俗传统。
  三、溪南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南门山村
  南门山片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溪南镇,位于溪南镇东南部,距县城48公里、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280米。下辖上艎、丹头(单头)、宫兜、尾箩、头箩、北斗面等6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75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60户588人,其中畲族158户580人;耕地面积443亩,其中农地97亩、水田34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4吨,亩产量48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64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40元;村有个体商店1个,医疗站1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2人、民办2人,在校生25人。南门山村四面环山,年平均气温17.5℃,村民以种植水稻、甘薯为主,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茶果和养殖禽畜。
  2005年,全村161户581人,其中畲族152户554人,占全村人口的95.35%;耕地面积443亩,林地面积2339亩,粮食总产量30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2人,在校生40人。
  南门山片村以钟姓占多数,他们是从白露坑迁入,至今200多年;雷姓是从盐田洋边村迁入的,时间也有200多年;蓝姓从福鼎一带迁入。全村拥有173户人口716人,分布在10多个自然村,是溪南镇的唯一山区村,交通不便。村民生活主要是种粮和林业生产,茶叶较少,群众生活贫困,有部分人搬迁到溪南和其他地方居住。村水尾有一块石碑,是县太爷送的,用于严禁乞丐乱违之用。立碑时间为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九月十三日,石碑高度1.5米、宽度60米、厚度20米。该村有古民居两座:一是雷石财家,这座古民居历史约120多年,结构完整、美观,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本房五间,高为8米、深度为15米、宽度为18米;另一座在尾箩村钟昌义的古房,这座古民居六间三层,完整、美观,本房高度为9米、宽度为22米、深度为15米,建筑面积达200平方米。南门山村建有砖木结构人民会场一座,建筑面积有380平方米,该会场高度为7米、深度为25米、宽度18米,是村民文化活动的场所。村水尾有一棵约3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
  2.白露坑村
  白露坑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溪南镇,位于溪南镇政府驻地东5公里处,距霞浦县城32公里。海拔65米。是霞浦县最大的畲族聚居村,东临东吾洋,南邻官井洋,西接深水港三都澳,北与福安交界。下辖白露坑(红坑)、半月里、八斗面、岔头、牛脚岭、冬瓜坪等6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白露坑村。
  该村传统以种养殖业为主,经济收入以茶叶、果树、毛竹和养殖禽畜为主。1988年开始供电,村有8米宽、5公里长的公路1条。1993年,全村358户1376人,其中畲族332户1267人;耕地面积1669亩,其中农地350亩、水田134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998吨,亩产量59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2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00元;村有个体商店5个,医疗站2个;小学1所,5个教学班,民办教师7人,在校生130人。
  2005年,全村348户1435人,其中畲族335户1388人,占全村人口的96.72%;耕地面积1669亩,林地面积2100亩,粮食总产量33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2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生85人。
  2005年白露坑村被列为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的首批唯一一个“畲族文化重点村”。白露坑村民之间交流通用畲语、普通话和霞浦方言。
  白露坑自然村,清代属霞浦县安东乡新南里四十六、七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霞浦县南江乡。主姓钟、雷、蓝,分别于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年间从福安大林和盐田磨石坑迁入。白露坑又名“白虎坑”、“洪坑”,村庄西依葛洪山,东接东吾洋,距海3公里。境内山青水绿,林木蓊郁,自然景观独特。明末清初,钟、雷、蓝三姓迁入定居后,过着“青藜映读,红杏催耕”的典型农家生活。由于该村地处宁德三都水路至溪南——溪南通往福宁府(霞浦城关)的古官道上,兼得山海交通之便,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典型的白露坑畲族文化,是畲族“歌王”钟学吉的故里,畲族小说歌的发祥地。钟学吉生活于明末清初,他在结合教私塾之余,坚持把大量民间传说和古典小说改编成畲族歌谣。《花名歌》、《土贤歌》、《孟姜女》等长篇小说歌,均由他亲手改编。因而民间流传“有山哈人的地方,就有钟学吉的歌”。钟学吉为畲族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该村除钟学吉外,还有雷德荣、钟学算等杰出歌手。2006年畲族小说歌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半月里自然村隶属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委会。因地处在溪南通往霞浦县城的古官道上,正好位于溪南和水潮古官道的中点,得名“半路里”,后来村人根据地形,把村名改成“半月里”。清康熙年间,雷文寿从盐田长岗山迁入半月里衍发成族。其孙雷志茂喜文学,好地理(风水术),得到时福州堪舆名师黄龙学真传,声名远播。雍正二年(1724年)被当时任福宁州知州的张良弼(长安人、贡生)聘请为幕僚。雍正八年(1730年)雷志茂回村自建宅第,还修建了雷氏宗祠和龙溪宫(五棵古榕亦为当时所植),从此雷姓子孙务农经商外,延师苦读,俨然书香门第。从道光三年(1823年)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步绳、雷加上分别考中秀才。在短短的62年间,半月里一村接连出了5位秀才,这在福宁府畲村中是唯一的。至今该村雷世儒等人修建的3座宅第,仍然保存完好。特别是雷世儒在道光年间动用工匠60余人,历时三年修建的宅第,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高10多米,有柱子126根,大小房间38间,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最令人折服的是刻进畲族文化内涵的宅内匾额和楹联,宛然墨香犹在。清道光十三年(1987年),时任福宁知府、进士李嗣邺(贵州人),为半月里秀才雷世儒祖母蓝氏五十大寿赠送的“竹操松均”匾和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雷世儒为雷氏宗祠手书“凤山衍庆”匾额。前者以福宁府一府之尊的身份赠匾于一普通畲民,足显其尊荣,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雷氏在当时的名望地位和影响的不同寻常。雷世儒为其宗祠题写的匾文“凤山衍庆”,“凤山”特指畲族祖居地广东“凤凰山”,分明已注入了畲族独特的内涵。这恰好和厅堂正壁一联“瑶咏不忘高帝力,鹏程欲溯凤山踪”相呼应。瑶咏,“瑶”即瑶族(时畲族没有定性),这里代指畲族;高帝指“高辛帝”。“凤山”指“凤凰山”。全句大意:畲民盘唱本族民歌不忘高辛帝的功劳;鹏程万里仍沿着凤凰山祖先的足迹。另外三副寿联:“冯翊灵钟歌松竹而誇肇建,新庭瑞霭培芝兰以大诒谋。”“庚星辉五秩知岳降崧生冯翊早徵膺上寿,椿树茂千秋羡年高德勋丰城还见绍芳薇。”“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和翻彩鹤,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春庭膝绕舞斑衣。”前两联都嵌入了“冯翊”,雷姓郡望冯翊(汉代郡名,雷姓祖居地,治所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这里借指畲族“雷氏”;第三联“高辛荣凤诏”凤诏即凤凰诏,指高辛帝圣旨。径写高辛帝将三公主嫁给忠勇王,并赐给丹书铁券一事。另一联“华堂开瑞霭爰处爰居五色祥云腾画阁,胜地毓灵钟允文允武双英彩凤舞瀛洲”。其中“双英”“允文允武”径指雷世儒父子双双考中文武秀才一事。畲族特点如此突出的匾额联板集中于畲族一村一姓之内,是极为罕见的,极其珍贵的。2006年半月里龙溪宫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后慕村
  后慕村民委员会隶属于霞浦县溪南镇,位于溪南镇东,背山面海,霞溪公路穿村而过,东与仙东、南坂行村相接,西与台江村仅有一路之隔。下辖后慕、鼻子头(碧子头)、山建后、鸿坪(上坑、昌慕湾搬迁新村)等4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该村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820亩。以种植经济作物,海产养殖为支柱产业。村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房屋建筑形式各异,有钢筋混凝土五层楼房,也有土墙蛮石青乌瓦单层房。
  2005年,全村318户1253人,其中畲族120户44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43%;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75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10元。
  传说,后慕村东面小山岗上有棵大榕树树龄200多年,树高15米,树干周长4米多,树荫覆盖面积50平方米,每当夜月东升时,月光一半被树梢遮挡,一半映照在村西边的水田里,便形成“半月沉缺”的景观。村东有东岳庙,是霞浦县的名胜古迹之一。传说此庙址是风水宝地,古谚云:“何其岭头曲尺歌,路上路下差分毫,谁人得的去,子子孙孙穿龙袍。”当年神仙与凡人共争此地,结果为神所得,建了东岳庙。
  鸿坪自然村隶属后慕村委会。2002年实施昌浦湾、上坑畲族村的造福工程,这两个自然村已搬迁到后慕村的附近新村,取名叫鸿坪畲族新村。
  鸿坪畲族新村住有50多户,还有30多户在山建后村住,这里的村民主要产业以农为主,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花生),没有搞养殖业,多数的劳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只2000余元。鸿坪新村主要以钟氏为主,祖宗由白露坑迁入;姓蓝一户,是福安迁入的;钟氏有祠堂一座,属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现已陈旧,供年节烧香祭祀之用。
  山建后村有畲族38户200人,村左侧有7棵大榕树,树龄已有300多年;边处有一座宫庙,宫庙建筑约200多年,于1993年重修,仍是砖木结构,单层,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山建后村有座约500斤的石狮,高为1米、长90厘米、宽50厘米,据了解自建村以来就有了,约200多年,主要用处是祭村里平安之物。古民居一座,四榴,建筑面积约200多平方米,有2个廊道,有围墙,厝正向围墙是门亭,还有一个大的福字;上面还有一块门牌匾,上有四个字。古民居的结构比较完整、美观,款式多样,房屋的长度为18米、深度12米、高度6米,约200多年。畲族服装每户都有一两件,斗笠、锡酒壶、瓶类均有。
  四、沙江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大墓里村
  大墓里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沙江镇,位于霞浦县南部,距县城14公里、镇所在地13公里。海拔185米。下辖大墓里、大坪里、金稠垄(鸡厨垄)、合后、溪坪档、油坊丘、大岗里、井上箩、岱后、桃园岭、北柘等1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1984年开始供水。1992年供电,村有4米宽、4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232户922人,其中畲族156户582人;耕地面积1051亩,其中农地231亩、水田82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39吨,亩产量513吨,人均占有口粮97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85元;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3所,民办教师4人,在校生60人。该村主产水稻、甘薯、茶叶、太子参和养殖猪、羊、鸡、鸭等,基本实现通路、通电和程控电话。
  2005年,全村253户998人,其中畲族172户756人,占全村人口的75.75%;耕地面积1051亩,林地面积4172亩,粮食总产量46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46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14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7人,在校学生80人。
  大墓里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霞浦县安东乡安民里四十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霞浦县中南乡。主姓钟,明代从福安县南山迁入。
  2.大坪村
  大坪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沙江镇,位于镇驻地西北8公里处,距县城28公里。海拔55米。下辖大坪、黄土企(黄土仑)、南门头、坑头厝、七丘田、桥头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77年开始供电,有6米宽、5公里长的公路1条。1993年,全村206户807人,其中畲族119户459人;耕地面积578亩,其中农地127亩、水田45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05吨,亩产量874公斤,人均占有口粮62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75元;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2人、民办3人,在校生46人。该村以农业为主,出产稻谷、甘薯、蔬菜、水果和茶叶。道路状况差,农田中望天田多,村饮水、儿童上学、村民就医难,大部分劳动力靠外出务工、经商谋生。
  2005年,全村190户757人,其中畲族112户439人,占全村人口的57.99%;耕地面积578亩,林地面积5968亩,粮食总产量48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6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5人,在校生40人。
  该村畲族村民之间讲畲语,对外说汉语普通话和霞浦地方方言,村内建有1座基督教堂。
  3.龙湾村
  龙湾村民委员会隶属沙江镇,位于霞浦县西南部沙江镇西部,距霞浦县城30公里、镇政府驻地15公里,属少数民族村、老区村。下辖龙湾、岭尾、胡平垄、龙湾岭头、洋垱厝、上北山、下北山等7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全村总人口1068人259户,耕地面积1150亩(水田900亩,园地250亩),林地2450亩。村里畲族姓氏主要以蓝姓为主,于1685年迁于此地(至今已300多年之久),后来钟姓、李姓陆续迁入。除地方语言外,主要以畲族语言交流,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至今仍在流传。40岁左右的人中有80%会唱畲歌。位于距村后200米处始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的名胜古刹宝镜寺,几经重修。
  龙湾村是传统农业村,农业种植是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粮食作物有水稻,经济作物有槟榔芋、马铃薯、茶叶、柚子、枇杷等,人均年纯收入约3000元;无村财政收入,属空壳村。近几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水、电、路、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基本完善;学校使用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教学楼为2层钢混结构,面积360平方米,属初级小学,教师4人,学生65名,其中畲族学生28名,占学校总学生数的42%;1所卫生所,无专用场所。
  4.小马村
  小马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沙江镇,位于霞浦县沙江镇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镇所在地5公里,距高速公路互通口25公里;东南临东吾洋、北界州洋乡,三面靠山,一面临海。海拔30米。下辖小马、后仓、葛藤塆、石头(又作西头)等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降雨量充沛,全年日照强,平均气温20℃,无霜期330~350天。村域面积3700亩,耕地面积1113亩,园地面积373亩;山地面积2587亩,其中林地面积800亩、果树面积700亩。生产以农业为主,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和海产品养殖,村民们除从事传统种养殖业外,种蔬菜800亩、马铃薯1500亩,养殖海蛏、青蟹、梭子蟹和南美洲白对虾等海产品600多亩。小马村通公路、电、水及程控电话,建有移动、联通和小灵通基站,街道为水泥道路,农村电网改造完成,闭路电视可收15台;建有沙江镇粮站,沙江镇卫生院等。
  2005年,全村人口382户1513人,其中畲族96户460人,社会经济总产值1200万元,全村人均年纯收入3624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10元。
  小马村历史悠久,该村黄瓜山贝坵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闽东人类居住地,距今有3700~4200年的历史。1987年福建省考古队发现进行考古挖掘,2002年5月美国的考古专家和省考古队再次做过细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古人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石器、陶器、纺织用具等。2005年3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点。小马村城堡,始建于清代,全长1000米,三个城门保存完好,城堡沿后门山顶上建造,把村庄和后门山围起来是少见的。小马村至东面孤岛竹江村有一条建于清代长4公里的海上石板桥,当海水退潮后,便成为一条石板路。
  5.炉坑村
  炉坑村民委员会隶属沙江镇,位于沙江镇西部的红山脚下,距县城32公里、镇政府17公里,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和畲族村。下辖炉坑、油麻园、下半山、青甲垅、坑源里等5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人口146户586人。
  全村耕地面积590亩,有山地面积3500多亩,林地面积达3000多亩,有丰富的杂木林和毛竹林,靠山临海,主要产业以种粮和马铃薯为主,以茶叶为辅助产业。全村现有茶园面积200多亩,部分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各自然村都用上自来水,照明用电达到100%,主村通路已铺设水泥,实现硬化;60%村民已装上了电话,给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目前村上设有卫生所,做到小病不出村,90%的村民都参加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全村在校学生106人,任教教师3人。
  现有部分村民从事滩涂养殖,有12个面积不等的海塘养殖南美白对虾。2006年,以村为集体股份式,充分利用山田和山地资源发展种植业,种植特优品种和四季蜜柚,300多亩15000株。
  五、下浒镇四斗畲族村民委员会
  四斗村隶属霞浦县下浒镇,位于下浒镇西部,距下浒镇3公里,依山面海。海拔100米。下辖四斗、上凤门垅、下凤门垅、大岭边、茶坑、角衕头等6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村域方圆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6亩、茶园面积990亩、毛竹面积200多亩,速生丰产林1350亩,是下浒镇茶叶、毛竹、木材重要生产基地。1998年铺桥、通电,建起希望小学。
  2005年,全村179户721人,其中畲族111户43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89%;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23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156元。
  四斗自然村因村口有四斗田而得名。主姓为蓝、雷二姓,村民只有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能说畲语。四斗村以信仰神道为主,有一座灵官大帝宫,利用天然岩石相衔接,在其外再垒砌方块石而成,神龛俗称“石窟龛”,建筑面积29平方米,内为神厅,外为天井。神龛不塑神只贴风火榜,主祀灵官大帝;旁祀武大将军、田公元帅、平水大王、鲁班先师、福德正神等。村内有一座雷氏宗祠,建筑面积约10平方米,系四斗雷氏祖厝改造,供有雷氏先祖祖牌。四斗是著名的畲族武术之乡,曾获得市武术表演赛二等奖。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等时节,畲家对歌盛况空前。
  四斗村以武术闻名。清咸丰间畲族雷姓从罗源迁来,为了自卫,专门从罗源县八井请拳师传授。其拳术,攻防有术,招数多变,独具一格,世代相传,经久不衰。逢年过节或农闲时,经常可看到人们习拳练武,全村13岁以上的男女几乎都会拳术。1982年在内蒙古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四斗村青年蓝银月、蓝秀娥参加女子空手对打表演,蓝泉茂参加男子棍术表演,博得观众的热烈喝彩。四斗拳术,在罗源县八井拳术的基础上,经过百余年千锤百炼,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具有与我国南方民间传统拳派一样的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又具有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拳术的攻防套路有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为最基本的一套,一共有12个动作: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垮、按手、十字。半龙虎的每一个动作,基本上是三步一反复,做完一个动作后便大喝一声,称之“开声”,它进攻多用手,脚立成马步或箭步,显得威武健壮。
  六、三沙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东山村
  东山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三沙镇,距沈海高速公路三沙互通口仅300米,县道穿过主村,交通便利。东山村下辖东山、墩柄、胡家山、白岩里、回头岗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846亩,山地面积5696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660亩;村有蜜柚面积100亩、芦柑面积50亩、茶园面积150亩,村集体收入100多万元。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紫菜养殖,饲养鸡、鸭、猪,种植水果、粮食作物和外出经商务工收入。全村水、电、路、广播电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设施完善,新铺设大口径饮用水管道,村道路硬化1500米,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站老人活动中心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新建有公厕等。
  2005年,全村209户827人,其中畲族98户31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7.48%;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1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205元。小学1所,有教师8人,在校生186人,其中畲族学生占70%;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东山村仅1个自然村。近年三坪、单斗畲族村造福工程迁入56户,二坑畲族迁入68户,搬迁人口不计入东山村;全村80%村民均会讲畲族话,村内有始建于唐代寺庙2座。
  2.单斗村
  单斗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三沙镇,位于镇驻地西,距县城20公里、镇驻地18公里。海拔295米。东于牙城镇交界至牙城镇区16公里,西于三沙三坪村交界,南于三沙陇头村交界。下辖单斗、四箩、岔后、三坪坑、高山头、其丘、其丘岔、外高山、王斗、内塆、外塆、岔头坪、豆园、九斗、里凤、云上洋、方竹坪、东塆、过加笼、院后、红石岭、南往、瓦窑兜等2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其中畲族自然村有单斗、其丘、外高山、红石岭。
  1993年开始供电;全村223户833人,其中畲族106户378人;耕地面积670亩,其中农地250亩、水田42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11吨,亩产量46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7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47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00元;医疗站1个;小学2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1人,在校生75人。
  2005年,全村201户813人,其中畲族97户371人,占全村人口的45.63%;耕地面积676亩,林地面积3000亩,粮食总产量22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91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纯收入182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单斗村系少数民族村和老区基点村,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环境恶劣,地理条件差,交通不畅,田园分散,信息闭塞,无村级固定收入。
  单斗自然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近些年来大部分都搬迁到陇头、东山、牛店等村居住,村里只留下十多户。单斗、其丘、外高山、红石岭4个畲族村分别姓雷、蓝、钟、吴,以姓雷的居多,大部分是从福鼎和福安迁入,至今有260多年的村史。村民通畲族语言,年纪在50岁以上的女性都保存有畲族传统服饰,全村共有70多件,还有一些银饰品、畲歌手抄本等。节日对歌通常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三月三、分龙节、重阳节等,前往半岭观音亭、半月里村、茶岗、玉山寺、目莲寺等地参加盘歌活动。
  3.三坪村
  三坪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三沙镇,位于三沙镇政府驻地西部,距县城27公里、镇区20公里。西与水门畲族乡交界,距水门乡政府驻地8公里;东与牙城镇交界,距牙城镇政府驻地16公里;南与陇头村交界。下辖下三坪、上三坪、桃塆、三口天、下廖(楼)、牛头狮、岔头、三头、洋厝、四斗尾、九斗塆、鸟古笼等1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主村山地面积5600亩,林地面积3500亩,其中杉树800亩、杂木900亩、松树1800亩、四季柚20亩、芦柑橘80亩、柿20亩、枇杷10亩;水田300亩、园地230亩、茶园650亩。1996年草房改造和造福工程搬迁中已迁出5个自然村,其中迁入东山、陇头60户250多人,主要种植紫菜,种植面积约300亩。
  三坪村基础设施滞后,自然村到主村有三四里崎岖山路,主村到陇头邻村约7公里山路。20世纪70年代开通的陇头简易小型机耕路,路窄、弯多、坡陡,晴天大车进不了,雨天连二轮摩托车也不能进村。近年造福工程已搬迁到陇头、东山等地90户,三坪还有30来户未迁出。
  2005年,全村123户525人,其中畲族90户45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5.90%;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108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8人,在校生186人,其中畲族学生占70%;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三坪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三坪自然村因地理条件差,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主要收入靠种茶,大户收入7000~8000元,小户收入2000~3000元。畲族的主要活动是唱畲歌,逢年过节和畲族的传统节日如正月十五元宵歌会去半岭亭,九月九去福鼎瑞云寺,分龙节去西关(现没有),三月三去溪南等地参加歌会,有男女歌手5人。
  4.二坑村
  二坑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三沙镇,位于三沙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0公里处,与牙城镇隔海相望。海拔380米。下辖二坑、孝井、大塆、塘钓、葛藤塆(刘陈塆)等5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
  1991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82户380人,其中畲族75户344人;耕地面积308亩,其中农地36亩、水田27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18吨,亩产量38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11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99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00元,村办茶园面积40亩,林地面积900亩;村有个体商店4个,医疗站1个;小学1所,3个教学班,民办教师2人,学生50人。该村经济长期以来以生产粮食为主,经近年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浅海滩涂优势,积极发展紫菜、剑蛏养殖,部分人外出经商务工增加经济收入,村水、电、路、通讯设施齐全。
  2005年,全村88户370人,其中畲族83户351人,占全村人口的94.86%;耕地面积308亩,林地面积3000亩,粮食总产量82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6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2人,在校生30人。
  二坑村委会驻二坑自然村,该自然村地处牙城镇丘里村的交界,居住在山冈上,交通不便,曾有一条6公里的机耕路,但失修,不能行车。该村的住房都是石木结构,这里主要是靠种植业和海滩养殖,现部分人已搬迁到三沙、牙城一带,村里也只剩下一些老人。二坑村有200多年的村史,村里年纪在35~50岁的男女中年人,正月十五参加半岭观音亭对歌,“三月三”过乌饭节,四月初八到福鼎的瑞云寺对歌,还有九月九的重阳节去茶岗、白露坑等地参加盘歌活动。每户几乎都有两三件畲族传统服装,还有头冠、四角鞋、围裙、银锡器类、凤冠等。
  七、盐田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瓦窑头村
  瓦窑头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盐田畲族乡,位于盐田乡东南部,距乡驻地南5.6公里处。东与洋边村接壤,西邻南塘村,南接三沙,北连白鹅山麓。海拔55米。下辖瓦窑头、上郑、新村、墙围里、浅坂、王婆店、梨塆、七箩洋、溪边里、西池、龙坂头、上坪楼、浅坂、白鹅鼻、马迹岭等1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1975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379户1714人,其中畲族298户1435人;耕地面积1581亩,其中农地148亩、水田143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183吨,亩产量748公斤,人均年占有口粮69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00元;村有个体商店10家,医疗站1个;小学5所,教师公办3人、民办9人,在校生148人。农业生产为主,出产稻谷、甘薯、毛竹、西瓜、槟榔芋等。全村通电、机耕路,部分通自来水。
  2005年,全村503户1992人,其中畲族166户661人,占全村人口的33.18%;耕地面积1579亩,林地面积15780亩,粮食总产量1087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24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98元;村财政收入3万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8人,在校小学生167人。
  瓦窑头村委会驻瓦窑头自然村。清代属霞浦县灵霍乡温麻里三十八、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霞浦县盐田镇。主姓蓝,清光绪年间从浙江省平阳县迁入。清代该村畲族雷姓子弟雷景棋、雷景杨分别考中文武秀才,现村内有秀才厝2座,分别占地面积876平方米和877平方米,大厝内保存有部分畲族文物。
  2.洋边村
  洋边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盐田畲族乡,位于盐田畲族乡东部,与霞浦县城接壤,东距盐田13公里。海拔420米。下辖岚头、高山、楼坪、后洋、菇岭、寨下、对宫里、马尾岗、水井塆、洋中厝等10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村域面积6.5平方公里。1972年开始供电,有3米宽、10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216户899人,其中畲族208户885人;耕地面积924亩,其中农地286亩、水田638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15吨,亩产量449公斤,人均占有口粮462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00元;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2个;小学4所,教师公办2人、民办5人,在校生110人。该村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毛竹、柑橘、桃、李、柿等。主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
  2005年,全村243户965人,其中畲族223户907人,占全村人口的93.99%;耕地面积902亩,林地面积8000亩,粮食总产量32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1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村民操畲语,年长妇女有穿畲族传统服装,保持三月三、九月九盘歌等畲族风俗习惯。
  洋边片村有雷、蓝、钟三姓,以雷姓居多,从罗源县迁入,至今有240多年的村史。该村生产以农业为主。
  村水尾处有石拱桥一座,高3.85米、长8米、宽2.8米,这座石拱桥原是通往霞浦县城的必经之道,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3.二铺村
  二铺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盐田畲族乡,位于霞浦县西部,距乡政府驻地东5.5公里处。西与村里村为邻,东接杨梅岭,北连北洋村,南与州洋青福村和盐田乡洋边村交界。海拔150米。下辖磨石坑、二铺塘、头溪(头桥)、转弯里(又作董湾里)、风水栏等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89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31户533人,其中畲族126户513人;耕地面积574亩,其中农地132亩、水田44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52吨,亩产量613公斤,人均占有口粮66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00元;村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3人、民办2人,在校生78人。该村森林茂密,主产毛竹、松、杉、杂木,农田种植单季稻、生姜和蔬菜。全村实现通电、电信、机耕道、自来水。
  2005年,全村113户462人,其中畲族104户427人,占全村人口的92.42%;耕地面积574亩,林地面积6000亩,粮食总产量30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06元;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二铺村雷姓从福安林岭村迁入,至今有300多年历史。磨石坑立有清代禁骚扰碑。
  4.西胜村
  西胜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盐田畲族乡,位于霞浦县西北部,距县城14.1公里、省道线4公里、乡政府驻地20公里。东邻崇儒畲族乡,西接福安市,南接木溪。海拔430米。下辖西胜、竹林下、行路湾、下洋、水竹桥、南山、下长岗、坝里、长岗、陈洋墩(陈洋埕)、五斗、龙潭、马地、龙虎岗、三斗等15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
  村域面积16.5平方公里。1972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384户1644人,其中畲族270户1177人;耕地面积1130亩,其中农地508亩、水田62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52吨,亩产量312公斤,人均占有口粮312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80元;有个体商店3家,集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3人、民办15人,在校生193人。西胜村经济以竹木为主要产业,茶叶、水果为重要生产项目,现有葡萄360亩,茶园1800亩,板栗110亩,枇杷、桃李等200多亩。现已通电、通电话、修通水泥路,经济不断发展。
  2005年,全村460户1792人,其中畲族358户1490人,占全村人口的83.15%;耕地面积1120亩,林地面积25300亩,粮食总产量506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637元;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1所,公办教师9人,在校学生171人。
  西胜寺始建于唐代大顺年间,寺旁有闽东红军独立团成立纪念碑和纪念园。
  5.南塘村
  南塘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盐田畲族乡,位于盐田乡南部,南临盐田湾,与沙江镇交界,与溪南镇隔海相望,距盐田乡所在地10公里、高速公路互通口12公里,距霞浦县城30公里。最高海拔400米。下辖南塘、南湾、海边、缸窑下、金海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村落面积2.8平方公里。该村三面靠山、一面临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降雨量充沛。全年日照强,平均气温20℃,无霜期320~340天。全村耕地面积1650亩,园地面积260亩,山地面积8283亩,其中林地面积4751亩。南塘村山地面积广、依山傍海。村民除种养传统的经济作物,各种蔬菜和马铃薯300亩、蚕豆100亩、西瓜400亩,粮田1000亩,还经营着高位池南美白对虾养殖和海水混养海产品虾塘380亩,养殖大弹涂鱼300亩。
  南塘村基础设施完善,村村通公路、电、水及程控电话,建有移动、联通和小灵通基站;盐田至南塘12.8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农村电网改造完成,主干道架设了路灯;闭路电视可收视12套节目。民族小学占地2600平方米,主教学楼建设面积580平方米。建有南塘小集贸市场,内有杂店22家、成衣店3家、18个摊位、理发店2家等,年交易量800多万元。南沃海堤除险加固工程正在进行中。
  2005年,全村人口503户1992人,其中畲族166户661人,占全村人口的33.18%;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24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96元;村民族小学教师9人,在校生166人,其中畲族学生72人。
  南塘村明清时期属盐田镇公所青皎堡,民国时期属盐田镇公所,改为南清沃村;新中国成立后属盐田区公所南塘小公社,盐田公社时期改为南塘大队,后盐田乡人民政府时改为南塘村委会至今。明清时期南塘村缸窑下自然村是霞浦县著名的陶器生产基地,该地生产的陶器品优、结实、表面光泽度强,远销闽东各地。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叶飞、曾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青皎片为根据地,发动了闽东著名的“青皎暴动”和“坡头事变”,在霞浦县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南塘村的畲族闽剧团远近闻名,于20世纪60年代曾代表福建省民族剧团参加全国地方戏剧会演演出剧目《难为亲家伯》。1957年建有霞浦最早的霞浦县少数民族文化站,2005年重建,面积240平方米,内设阅览、棋牌、图书和文物陈列室。
  海边自然村隶属盐田乡南塘村委会。全村有138户686人口。该村雷姓人口居多,雷姓系康熙辛卯年(1711年)入霞浦,早时迁溪南南洋山一段时间,约几十年,后又转迁海边,现有400多年的村史。此外钟、蓝两姓迁入稍晚。海边村自然条件优越,有山、有田、有海,主要生活来源一是种粮食、蔬菜;二是从事滩涂养殖,人均年收入都在3500元以上。畲族文化活动有三月三乌饭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土地神造福节、七月半祭祖节,九月九和十月十五。
  “三月三”主要盘唱畲歌,一般都是前往水门半岭亭、溪南白露坑等地;全村有男女歌手十余人,年龄一般35~50岁左右。海边村在1955年创办闽剧团一班,演员56人,导演为本村蓝伏利。这些演员来自畲族,共演了30多年,除在本县演外,还前往宁德、福安、罗源、连江等县演出。1986年停办,部分演员并入青皎村剧团,2000年后停演。
  6.姚澳村
  姚澳村民委员会隶属盐田畲族乡,位于霞浦县盐田畲族乡南部,距乡所在地9.1公里,西与本乡浒屿村为邻,东南与本乡南塘村为邻,北连本乡中贝村。这里依山傍海,风景秀丽,下辖姚澳、下青山、凤尾洋、吴家洋、郑澳、富程岐、石头坑、牛埕岗、里塆洋、土湾洋等10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现全村共476户2053人,其中畲族213户899人,占全村人口的43.7%。
  全村土地面积6995亩,耕地面积1670亩,林地面积12315亩,其中生态林面积1475.9亩。森林茂密,主要盛产香菇、竹笋、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水田多种单季稻、蔬菜;海产品主要有跳鱼、白对虾、螃蟹、蛏等;富含石英石、灰绿石等矿藏。村财政年收入3000元,人均年收入3484元。全村全部通电和电话,主村和下青山已通自来水,自然村基本已通机耕路,有乡办林果场,全村外出经商和劳务人员1000多人。
  姚澳村境内山清水秀,林整幽深,自然景观秀丽,浓郁的村野之趣和淳朴的风俗人情,孕育了灿烂的畲族文化。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畲族村民身着盛装,开展畲歌对唱活动。姚澳村雷姓原属福安林岭村迁移本乡瓦窑头自然村,后迁移姚澳吴家洋和下青山村繁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蓝姓迁入瓦窑头200多年。老一辈革命家叶飞、曾志等同志曾在姚澳境内从事过革命活动。
  姚澳村现保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3座,古民居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大厅内保存下来的匾额楹联见证了这里当年的辉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大部分保存完整,村子西部几株千年古榕树掩映在红砖绿瓦之中。相传在明朝时,姚澳村出过闽驸马,在向闽王描述家乡时称“千亩虾池,万亩花园”,并建有驸马墓一座,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因“文化大革命”时遭受破坏,已保存不大完整。
  吴家洋自然村祖先从福鼎县梅洋山迁入,有500多年的村史,该村拥有64户人口334人,纯畲族村。这里的姓氏主要是雷氏,部分钟氏。村民的生活来源是农业生产、林业生产、劳务等项收入,茶叶很少;这里的交通不便,有一条简易的机耕路,长5公里;该村的村民生活贫困,据了解人均年收入只1600多元。吴家洋系老区村。
  下青山自然村有畲族30多户人口140多人,有雷、李两个姓氏。下青山村雷栋业家厅堂上侧有一面牌匾,长1.2米、宽0.6米,牌匾中间刻有立体四个字“稀岭观望”,左边小字落款“乡进士出生文林郎调署霞浦县加十级纪录十次李时为”,右边小字落款“冠带医宝七十寿雷程盛立”,时间咸丰元年岁次辛亥元春端月吉旦。这块牌匾是霞浦县正堂县长王进士题。据说霞浦县正堂县令有一子,拜为下青山村祖宗雷氏为义子,所以义父做寿时送了一块匾给雷氏留传,说明畲族与县令有亲戚关系,别人不敢欺负畲族人。下青山村已迁居十六代,大约300多年的村史。下青山畲族村系老区村,曾参加了红军起义,今雷有丁、雷廷邦两户还保存着参加红军时用过的红枪尾刀2把,长的一把长约40厘米;另一把长25厘米,宽度0.4厘米,铁制。八、水门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茶岗村
  茶岗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南部,距县城20公里、乡政府驻地4公里。村落面积7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地貌。海拔300米。下辖浦后店、浦后里、茶岗、洋坪、大高塆、五里牌、陈东洋、长垄仔、大旺、八斗坪、双髻山、溪尾、里溪里、柿树岗、水坑、秦家洋、罗柴坑、郑家垅、二斗、白叶坑等20个自然村,共11个村民小组。
  1984年开始供电,办起自来水,有4米宽、550米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294户1461人,其中畲族219户1102人;耕地面积1087亩,其中农地206亩、水田88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60吨,亩产量60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52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5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有茶、林、果场各1个,茶叶初制厂1个;有个体商店11家,医疗站1个;小学7所,教师公办4人、民办8人,在校生207人。该村生产以农业为主,有林、果、竹、茶园面积7641亩。近年硬化道路5.4公里,修整6个自然村7.2公里机耕道;修通12个自然村的卫生饮用水,架设10个自然村闭路电视,新建4座综合教学楼,建成学校电脑室;对56户275人实现造福工程搬迁,初步形成浦后店新街,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
  2005年,全村376户1406人,其中畲族303户1132人,占全村人口的80.51%;耕地面积1186亩,林地面积5780亩,粮食总产量638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02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生102人。
  茶岗自然村,民国十九年(1930年),即有3名英国籍基督教传教士在茶岗村创办学校,聘教师1名,免费招收学生30多人就读。4年后,教室烧毁,学校停办。20世纪50年代时期,为发展茶叶生产,村民积极开展茶园,草岗改名茶岗。1964年霞浦县创作畲歌联唱《草岗变茶岗》晋京表演得到好评。
  茶岗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茶岗又称“草贡”、“草岗”,清代属霞浦县劝儒乡擢秀里下四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霞浦县凤平乡。主姓雷、蓝,清代从浙江省迁入。
  2.半岭村
  半岭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东北部,距霞浦县城28公里、乡政府驻地10公里,毗邻杨家溪风景区。海拔450米。下辖磨石店、半岭、大路下、墘头岭、东瓜坪、大龙岗、岩头顶、上岩、王厝里、窑前、雁落洋、林厝埕等1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84年开始供水,1992年供电,有4米、宽4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99户790人,其中畲族119户475人;耕地面积721亩,其中农地60亩,水田66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83吨,亩产量53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8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20元;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93人。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毛竹、茶叶、水果等。近年在政府帮助下经济发展较快,完成了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业生产性开发;修复水利渠道6公里,推广沼气,推广绿茶铁观音人均1亩。村民收入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2005年,全村195户820人,其中畲族125户486人,占全村人口的59.27%;耕地面积721亩,林地面积3975亩,茶园面积580亩,果园面积95亩,竹林面积500亩,粮食总产量40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9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3.大村
  大坝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西北部,距霞浦县25公里。海拔440米。下辖大坝、新厝、楼仔岗、樟树坪、田岗、槟树下、牛栏岔、里山、箩二、大坪园、坑里仔等11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大坝村村落面积8.9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8.5℃,年降水1100~1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该村山场广阔,土地肥沃,水电资源丰富,有可供建造500~3000千瓦水电站的地方3处。1975年开始供电。1986年供水,有4.5米宽、5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19户,其中畲族83户491人;耕地面积545亩,其中农地36亩、水田50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56吨,亩产量47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21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31元;有茶园面积20亩,果园面积20亩;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37人。生产以农业为主,盛产稻谷、茶叶、林木、毛竹、水果、中药材等。
  2005年,全村118户441人,其中畲族86户250人,占全村人口的56.69%;耕地面积545亩,林地面积2500亩,粮食总产量268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66元,畲族村民人均纯收入266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大坝村有着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村内有畲族古民居十多座,村落民宅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呈“式”形分布。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点3处,其中宁德市唯一水利文物保护点清十里长渠,即位于村附近,该水渠建于清乾隆年间,可灌溉水田1200多亩;蓝亦公墓位于大坝村田岗自然村山坡前,该墓用大理石砌成,有石刻题联多幅,并镌刻有凤凰、牡丹、荷花、鲤鱼等浮雕图案,造型简洁,整体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广春桥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修建,为单拱石桥、单拱跨度16米,全长20.20米,桥宽4.6米,桥面两边有立柱10根,柱与柱间嵌以护栏板,高92厘米。大坝村还保存有清光绪十年(1884年)十一月碑刻二通。碑文刻畲汉修桥捐款人名,有一定文物保护价值。大村在未通村间公路之前,是一处交通闭塞,且村落分散,环境幽静,人迹罕至之地。因此,保留有一部分畲族传统服饰和生产生活用具,全村尚保存50多本畲族歌本,除一本铅印外其余均为手抄本,内容有将文、梁山伯祝英台、何文秀、张罗带、苏文、秦世良、秦王怡情歌等。而服饰用具尤以田岗村最为突出,雷氏家族中保留银线施、牛角凤冠、上衣、褶裙达30件;同时家存提梁式酒壶、鸦片罐以及大小清代青花罐;10年前在其旧厝墙腹中,发现清至民国铜钱达十几斤;在生产用具上有木质水瓢、土笼、风㭠、竹䇤、箩筐以及床上草垫、圆头垫、平垫等木质家具;在生活用具上这里尚保留有牡丹、菊花、梅花、喜鹃、松竹黼印,统为方形规格,18~20厘米不等,有的印加木柄。
  大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大自然村地处崇山峻岭间。主姓为蓝、雷、钟三姓,蓝姓祖先原居浙江景宁,清初迁泰顺,乾隆年间迁入霞浦县白简洋溪底,清道光年间迁入大坝村定居;雷姓清初居福鼎前岐镇青柳村,嘉庆年间迁入大坝村;钟姓于清嘉庆年间从苍南县矾山镇昌禅村迁福宁府,一支迁茶岗,一支迁大坝村。大村交通闭塞,而畲族文化内涵丰富。
  大坝村,旧称“里山村”。清乾隆年间为发展生产,建有大坝渠,利用源头高低错落石滩蓄水,依山岩外垒砌块石,砌成长约50米源头水渠。其间一处缺口作为泄洪口,接着依山脉逢山挖渠逢溪涧架水槽,溪涧渠用长短石条相衔接,全长12米。当时,这种悬空架渠,临溪涧之上的技术难度可想而知。它融汇黄龙溪,全长5公里,坝宽1~1.5米,高0.3~0.4米,竣工时,使大坝畲村,汉族玉山村,改良农作物土壤,种植400余亩稻田。据《雷氏家谱》载:大坝村高祖雷启后,系从福鼎县前岐青柳村迁入大坝村,由于山高土地贫脊,十有九旱,每年只能种些番薯度日,生活困苦。为改变山区畲民生活,雷启后经多次地形勘察,发动家族十几个劳力,根据山脉地形,逢山挖山遇岩炸石,见溪架渠。经一年来艰苦施工,终于形成一条蜿蜒曲折山涧水坝渠。据说在竣工日,畲汉族村民欢声雷动,锣鼓声,鞭炮声经久不息。
  4.长湖村
  长湖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西北部,距水门乡政府驻地21公里。海拔590米。年平均气温15.6℃。该村辖湖头、洋边、上亭基、长坑、山里洋、八斗、兰河等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87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156户654人,其中畲族92户390人;耕地面积597亩,其中农地59亩、水田538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03吨,亩产量507公斤,人均年占有粮食46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50元;有茶园面积597亩,果园面积59亩;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教师民办2人,在校生41人。长湖村生产以农业为主,出产稻谷、甘薯、茶叶、水果、毛竹,养殖生猪、牛、鸡、鸭等。主村已通电、通路、通电话,水泥硬化公路面6公里。
  2005年,全村170户618人,其中畲族73户230人,占全村人口的37.22%;耕地面积597亩,林地面积5217亩,粮食总产量26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66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69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5.青沃村青沃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乡,位于水门乡最南端,距县城8公路,距高速路5公里,距正在建设中的温福铁路赤岸火车站口仅6公里,海拔200米。下辖青沃(青岙)、马山、溪里、田坪、大园里、新桥头、烟墩下、赤岭、大宅、里厝、官洋、东庵、后洋等1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村域面积7.8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如同小盆地,雨量流沛,全年日照时间长,平均气温20℃,是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养殖畜牧业的良好环境。全村有耕地面积1447亩,其中水田1233亩、旱地214亩;茶园面积280亩,果园面积860亩;森林覆盖率88.5%,山地资源丰富,主产毛竹、笋、木材、香樟树、茶叶、芦柑、桃、李、枇杷、杨梅、蔬菜、蘑菇等无公害农副产品。水资源丰富,已建成小型水库2座、水电站1座。花岗岩、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储量较大,办有碎石场2家,吸纳劳动力近百人。全村通路、水、电、闭路电视及程控电话,统一建设溪里水库移民居住点,建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村医疗卫生所,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750平方米。
  2005年,全村416户1672人,其中畲族171户64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8.4%;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92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905元。村财政收入5万元。
  青沃村建有松东观、仙桥寺等人文景观,已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点。
  6.七斗岔村
  七斗岔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水门畲族乡,位于水门畲族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两公里。辖清泉、后山、岔里垅、长塆、五家园、小洋、二箩五、溪边、庵基、七斗岔、葛藤湾、牛鼻山、官山、三箩、王家地、楼下、上湖里、上井、溪宅、牛港桥等20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海拔约250米,年平均气温17℃。
  全村耕地面积628亩,其中水田560亩、旱地68亩;山地面积1800亩、林地面积320亩、茶园面积720亩,其中村集体茶园320亩。年茶叶产量26吨,产值52万元,村民经济收入以茶业为主。建有一条3.5米宽通村水泥路,简易公路纵横各个自然村,全村通水、电、电话;建有寄宿制小学校舍1座,面积1000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善。七斗岔村四面环山,竹木环护,空气清新宜人,村前河流延绵数公里,水质极佳。村庄背靠玉山峰,山上蕴藏丰富矿产资源。
  2005年,全村400户1512人,其中畲族170户63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1.67%;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00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4人,在校生58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7.湖里村
  湖里村民委员会隶属水门畲族乡,地处水门畲族乡的东北部,离乡所在地7公里。海拔约420米。村组建于1959年10月,原后湾小公社后改为后湾大队,1987年改湖里村委会。年平均气温15.6℃。
  下辖油坊、湖里、垅头、后坑、新洋后、楼角、柴头岗、后宅、岭头、外厝洋、山里坑、何成丘、柘头尾、四角井、苪厝里、后湾里、后湾、长定、石桥头、油坊店、单斗岗等21个自然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10人,其中畲族128户51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6.31%。耕地面积1430亩,其中水田1060亩、旱地370亩;林地面积23000亩,其中毛竹面积4000亩、茶园面积1020亩。盛产天然药材多样,绿树成荫。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药材;养殖业有养羊、猪、牛、鸡、鸭,是全村经济支柱。
  湖里村170多年前由浙江省苍南一带入闽,定居繁衍至今,房屋结构以唐式建筑为主。龙安寺建于汉代,风景秀丽,雕刻精致,为三落四面交井的汉代建筑名胜古刹,“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抄拆,1993年按原样修复重建。
  2005年,湖里村基本通电、通路、通电话;拥有学校1所,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主村道路硬化1.1公里,自然村机耕路横贯全境,四通八达。村中建立卫生所1所。湖里畲族村有劳动力628人,粮食年总产量达350吨,茶叶年总产量150吨,林业年销售额15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3200元。
  九、崇儒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新村村
  新村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崇儒畲族乡,位于崇儒乡政府驻地南1公里处。海拔120米。辖新村、后地、石排洋、洋尾清、半岭、世头堂、走马坪、世头堂、倒流溪、岙头等10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1993年,开始供电,供水;全村170户707人,其中畲族159户685人;耕地面积1150亩,其中农地300亩、水田850亩;粮食总产量490吨,亩产量426公斤,人均占有口粮69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70元;有茶园面积58亩,造林面积200亩;有个体商店8家,医疗站2个;小学4所,教师公办2人、民办3人,在校生88人。
  该村生产稻谷、甘薯、水果、茶叶等,种植有毛竹、林木、绿竹等经济作物,并发展食用菌生产。全村自来水、电、闭路电视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198户763人,其中畲族173户705人,占全村人口的92.4%;耕地面积1193亩,林地面积1449亩,粮食总产量502吨,村民人均纯收入328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该村有大小宫庙7处,其中郑先锋宫历史悠久,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善男信女前往烧香拜佛。村东有一小溪,绕村而过,因溪水是经西流的,被称为倒流溪,传说马仙娘和郑先锋争取在长溪(现霞浦县城)迁宁祀香位撑排前往形成的。村附近有一座“黄祖明墓”,保存完整,具有一定文物价值。新村畲民至今仍保留畲族风俗习惯。“三月三”吃乌饭,端午节包粽子,分龙日、立秋、“九月九”重阳日都是畲族“盘歌”会亲的盛大节日。
  2.上水村
  上水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位于乡驻地西4公里处。海拔330米。下辖上水(水曹垅)、下水(下墩〓)、半山、和尚洋、尖峰、桧岩下(贵岩下)等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村有6.5米宽、3.5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85户743人,其中畲族154户595人;耕地面积1307亩,其中农地650亩、水田65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13吨,亩产量316公斤,人均占有口粮55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80元;有茶园面积200亩,林地面积300亩;有个体商店10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3人,在校生90人。
  2005年,全村187户736人,其中畲族175户676人,占全村人口的91.85%;耕地面积714亩,林地面积2470亩,粮食总产量47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7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生54人。
  3.霞坪村
  霞坪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位于霞浦县西北侧,距乡政府驻地北1公里处。海拔140米。下辖霞兰里、三箩洋、曲箩(曲罗)、石竹垅(石竹笼)、大坪后、墘爿山(旗爿山)、小墓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供水。1993年,全村110户472人,其中畲族102户448人;耕地面积863亩,其中农地262亩、水田60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48吨,亩产量519公斤,人均占有口粮949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90元;有茶园面积70亩,林地面积780亩;有个体商店1个,医疗站3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59人。
  该村主产水稻、甘薯、茶叶、水果、林木、毛竹等经济作物。发展种养殖业如蘑菇等,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全村基本上普及自来水、电、广播电视和网络通信设施。
  2005年,全村110户443人,其中畲族108户432人,占全村人口的97.52%;有耕地面积883亩,林地面积677亩,粮食总产量413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8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该村北有一小溪,溪水清澈,溪岩有“鲤鱼朝天”景观;东北侧有一条出路岭,传说岭头有鬼洞,洞边建有石拱桥,已有千年历史。村内珍存有祖传几百年的“环山轴”等图24幅,及清嘉庆年间修的《雷氏宗谱》,畲族文化氛围浓厚。
  4.溪坪村
  溪坪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位于乡政府驻地南6公里处。海拔270米。下辖老虎湾、溪坪、小岭、桃湾山、林排洋、小洋尾、猴洞、外厝、里厝、溪衙等10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132户542人,其中畲族115户493人;耕地面积692亩,其中农地292亩、水田4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6吨,亩产量400公斤,人均占有口粮508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5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00元,有茶园面积206亩,林地面积4925亩;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4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61人。
  该村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村民主要从事种植业,主产稻谷、甘薯、马铃薯、黄豆、玉米、花生、福鼎大白菜和柿子、桃、李等。全村水、电、广播电视设施完善;建成文溪、外文溪两处造福工程,共搬迁群众69户340人。
  2005年,全村139户532人,其中畲族130户506人,占全村人口的95.11%;有耕地面积692亩,林地面积1070亩,粮食总产量29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8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该村有县级重点保护植物树龄200多年的银杏树;县著名的旅游朝圣景点长寿亭,该亭建于清中叶,已有300多年历史;还有建于明代的古龙寺。溪坪村畲民仍然保持讲畲语和传统风俗礼仪习惯。
  5.笕下村
  笕下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位于乡驻地西北20公里。海拔450米。下辖樟坑、笕下、溪墘(溪墘楼)、后樟、洋中厝、犁路头、槟树门、碑坑、后溪岭、金竹坪、粗罗头、单斗仔等1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101户439人,其中畲族65户266人;耕地面积485亩,其中农地226亩、水田25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88吨,亩产量387公斤,人均占有口粮428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90元;村有茶园面积210亩,林地面积1724亩,医疗站1个;小学4所,教师民办5人,在校生38人。
  2005年,全村109户492人,其中畲族76户346人,占全村人口的70.33%;耕地面积1696亩,林地面积9873亩,粮食总产量18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5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该村产稻谷、茶叶、毛竹,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经商。有樟坑大厝,保持着畲族语言、民俗及节俗传统。
  6.半路张村
  半路张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位于崇儒乡南端,距县城关5公里。下辖半路张、江西岭头、马岗、下洋仔(四罗头)、牛岭(银锅)、上岩、三罗坑、白叶湾、官洋、廷良、下垄后、鸭母垄等1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属丘陵,地势崎岖不平。
  全村耕地面积1116亩,林地1600亩,生产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主产稻谷、甘薯、竹木、茶叶、蘑菇、各类蔬菜、水果和大豆、竹笋等,矿石蕴藏量丰富。通水、电、路。
  2005年,全村220户965人,其中畲族117户49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5%;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73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90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3人,在校生15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半路张村地属崇儒乡人口。村民对外说汉语普通话和霞浦本地话,在内部交际时说本族通行的畲语。村民喜欢唱畲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半、九月九都是畲族的盛大节日;村民有敬祖宗吃乌米饭、糍粑、菅粽等特色食品的习俗。传统畲族服装多用纻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随着时代的变化,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布质选用,受汉族影响,差别不大,但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畲族传统服装。
  7.岚下村
  岚下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位于县城西北部19里处。下辖岚下、神头岭、四坪岗、清水曲(清水壑)等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村民以务农为主,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靠种植粮食、经济林、药材、食用菌及豢养禽畜等所得。
  全村共有水田面积803亩,山地面积1475亩,其中竹林613亩,松木、杉木林400亩,油茶林及杂灌木林460亩。近年,青壮年纷纷外出经商、务工,转移了农村部分富余劳动力。2001年,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先后有20多户80多迁入新村,原居住村的畲民住房也得到改善,先后新建和改建砖混结构房屋37座。全村通水、电、路、闭路电视、电话,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村411户1706人,其中畲族118户481人,占全村总人口28.19%;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6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70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6人,在校生93人,其中畲族学生25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畲民之间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在与汉族交往时用汉语交流。只有少数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畲族传统服饰,保留畲族的发式。每年的分龙节、立秋、重阳等节日,畲歌爱好者踊跃参加各地畲歌集会。
  十、柏洋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西坑村
  西坑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柏洋乡,位于柏洋乡西北部,东与神洋村交界,西与吴洋村交界,北与大岭村交界,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海拔400米。下辖里西坑、外西坑、沃岭(岙岭)、下厝楼、黄坑(黄岭)、高盘、洋家坪、松亮、周坑、大冈等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全村林地面积6630亩,总耕地面积1200亩,未开发油茶面积3000多亩,生产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主产木竹、茶叶、竹笋、茶油、药材、禽畜等。通水、电、路、电话。
  2005年,全村有286户1154人,其中畲族重点自然村两个(外西坑、沃岭)人口48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7%。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958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898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5人,在校生10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村内有祠堂1座,老年人仍然保持穿畲族传统服装,畲族之间讲畲语,婚丧节庆仍然保持畲族传统风俗习惯。
  西坑自然村是省定的老区基点村。畲族姓氏有钟、雷、蓝三姓,钟姓占多数,蓝姓只一户。雷氏是福安磨石坑迁入。现已有300多年的村史。村民生活贫困,大多数有经济条件的均搬迁到福安、柘荣和霞浦城关一带居住,现全村只有300多人。村里有木制油行一个,约160多年历史,现保留所有榨油的工具。1934年土地革命时,成立西坑村苏维埃政府,现在还有苏维埃政府的遗址。
  2.大岭村
  大岭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柏洋乡,位于柏洋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1公里,北邻柘荣,西接福安,村落面积3.7平方公里。辖大岭、小溪、白岩前、甲溪口、堵旺坪、徐家坪、清渡溪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其中小溪自然村属畲族聚居村,43户人口184人。
  大岭村水资源丰富,新建湖头水库环绕村前,库容量1150万立方米,是霞浦县重点水库之一,库内青山绿水环绕,九曲十八弯,形态神奇,自然生态良好,水质优良,气候冬暖夏凉。经济生产以农林业为主,历史上曾经是霞浦县的油茶主产地之一,境内有油茶林3000多亩,200多年来一直是村民经济支柱。近年致力于发展竹木生产,有毛竹林一万多亩,为全村龙头产业,产品销往福安赛岐及浙江省一带。通水、电、路、电话。
  2005年,全村142户566人,其中畲族50户21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7.99%;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99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930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6人,在校生89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大岭村以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得名,有柏洋至坑口并通往福安的公路横村而过,村中通往阮洋及福安的深渡溪仍用渡船。村内建有江氏宗祠、小溪畲族古宫等。小溪畲族古宫又名“岩头宫”,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将近300年。岩头宫坐落村西南方600米处,宫前千山环绕,宫后万丈峭壁,间以绿树清泉,风景如画。每年农历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等重大的畲族节日里,畲民云集宫前,举行祭祖盛典,场面非常壮观。
  小溪自然村隶属霞浦县柏洋乡大岭村委会。小溪畲族自然村,主姓雷氏,祖宗从西坑村迁入,现有200多年的村史。由于小溪自然村的立地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离柏洋乡所在地约15公里,属丘陵地方,多数人出入经福安一带,主要靠溪上运输的竹排,放排到福安赛岐要一天的时间。现在大多数人家都搬迁出外,多数人迁到福安,有的去霞浦城关,部分人去柘荣等地落户。
  3.阮洋村
  阮洋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柏洋乡,位于柏洋乡西北部,距离柏洋乡16公里。东与柘荣县宅中乡山樟村交界,西与坑口村院边自然村交界,南与福安市溪柄镇坑口村交界,北与柘荣县黄柏乡倒流水村交界。辖阮洋、山头洋、十八历(西北立)、黄土章、南美楼(南米楼)、瓦窑岗、凤窝、汤家山、三斗洋、黄土章、加丘、杨厝垅、小洋当、桥头等1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848亩,其中水田635亩、山地213亩;林地面积10421亩。主产竹木、油茶、茶叶等,生活来源靠种植粮食作物收入。全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2个自然村通水,有公路桥梁3座。2个畲族自然村至今未通公路,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005年,全村313户1294人,其中畲族92户38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9.91%;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96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920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6人,在校生80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村内老年人仍保持穿畲族传统服装,畲族之间交流讲畲语,婚丧节庆仍然保持畲族传统风俗习惯。
  阮洋畲族自然村条件差,丘陵地带,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村民出入和农副产品都是靠肩挑手扛。十八历自然村有古土主官1座,建筑面积约25平方米,属砖木结构;建筑该宫庙高为3.5米、深为6米、宽为3米;神像7尊,主神为蓝法连师公,蓝法玉师公,为一文一武,左边是土地公,右边是林四史国忠爷,边角有两位书童神像。十八历自然村在新中国成立前有6人练过武术,现失传,仅存36斤练武石一块。山头洋自然村有水尾官1座,建筑面积20平方米,砖木结构,高3米、深5.5米、宽3米,有赐神像5尊,神号与十八历村同样。清明节、五月节、七月半和过年时,村民们都要到该宫烧香拜神。
  十一、北壁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盘前村
  盘前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北壁乡,位于东冲半岛北部,是北壁乡的北大门,地处霞壁公路沿线,距北壁乡政府9公里。背山面海,是北壁至下浒交通最便捷的村。村前海面上有3个岛屿像盘子,故名。新中国建立初期为盘前乡属第七区,1958年并入金山乡,1961年改为盘前小公社,1966年成立盘前大队属下浒公社,1984年为盘前村委会,1986年划归北壁乡管辖;定为少数民族村,下辖盘前、坛头(坛头澳)、牛角湾、蜂坑、莲花盆(莲花园)、刘前、斗门头等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926亩,其中水田面积185亩;有林地面积2450亩,粮食年总产量1230吨,人均口粮850公斤。近年来,经济以种植、养殖、捕捞和外出务工为主。充分利用海上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原有养殖黄鱼转化为养殖鲍鱼、海参等新产品,投资100多万元,建立鲍鱼育苗场,引进投资海参养殖资金800多万元,可容纳劳动力100余人。
  2005年,全村395户1821人,其中畲族180户87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8%;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3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768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8人,在校生160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盘前雷氏从蕉城金涵畲族乡迁入落户,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富。主村前有3座小岛组成虾鳅屿,与村后山顶上的一块形似“母猪”的大石头遥相呼应,四点相连成“钻石”形,把整个村落围在正中央。当年解放军修筑的一堵防哨墙,至今依然像卫兵一样矗立在虾鳅屿中屿的最高处;另一堵防哨墙在村的西南面,每年照例粉刷一遍。在“钻石”的腰部,海上养殖的网箱横贯而过,夜晚点点灯火,俨然一座海上不夜城。每年夏季,钓鱼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热闹非凡。
  盘前自然村面临广阔的大海,整排养殖网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水波粼粼、烟波浩瀚。村庄东倚裸露礁岩,山脉峻峭景色多变。历代以农、渔为业,近年由于海洋渔业资源匮乏,村民们又从事海上鱼类养殖,村民生活较为富裕。盘前村有93户456人,而畲族50户,占总人口的38%,这里主姓是蓝、雷二姓,据家谱记载:蓝氏先祖从罗源八角井迁入霞浦县柴秤坪村,清同治年间又迁入盘前村;雷氏祖先从古田梅坪迁至蕉城洋中溪旁,再迁入四门桥黄岗村,于清中期迁入盘前村。迁入后开始从事农渔业生产,掌握了出海、围缯捕捞技术,生活逐步殷实。清同治年间建一座六扇木构汉式母厝。现仅残存四扇,中厅尚存一对弧形黑底金字楹联板,高3.68米、宽0.33厘米,全文“望出豫章主卧名山真是隐,年丰绮甲优游乐地俨犹仙”为行书体。此系雷府允荣先生六十荣庆,由汉族陈、黄、范、林、韩、杨、召、甘等18位汉族兄弟所赠贺联,体现了清代畲汉两族人民亲密无间,融洽相处的史实。盘前村建有雷氏宗祠。
  2.武岩村
  武岩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北壁乡,位于东冲半岛北壁乡与下浒镇的结合部,距乡政府所在地9.8公里。毗连下浒镇的山斗、大安行政村,与北壁乡的四门桥、盘前、河山村相连。下辖武岩、虎腰、寨下、牛栏头、岔头、洋坪、造福新村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武岩村原隶属下浒公社山斗大队管辖,1968年北壁设乡分划北壁乡管辖,1979年分设武岩大队,在交通便捷的“霞北公路”旁新建新村,并在该新村内新建了村办公楼。1983年改称为武岩村民委员会。
  该村平均海拔275米,全年平均气温16.5℃,气候宜人,水源丰沛,风景优美,生态良好。全村共有山地面积5747亩,有林地面积4774亩,森林覆盖率达76%。种植有柑橘、枇杷、杨梅等各种水果近千亩。耕地面积520亩(其中水田136亩),人均耕地面积为0.8亩。该村生产的“武岩萝卜”、“武岩花生”、“武岩淀粉”等均成了商家小贩的销售品牌。该村还是为数不多四季均产水果的乡村,全村共种植杨梅、李、柰、柿子等各种水果1000多亩。现在“武岩芦柑”以其与众不同而特有的甘甜口味受到人们的青睐,而成为佳节的好礼品,供不应求。但因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还有3个自然村还没通水,闭路电视也只通至主村。
  2005年,全村152户623人,其中畲族61户25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0.29%;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93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860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8人,在校生150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武岩村主姓为蓝、雷、钟,主要分布居住于牛栏头、洋坪、加头自然村,仍保持畲族语言及畲族的风俗文化。牛栏头村建有教堂一座。武岩村山清水秀,奇峰怪石林立,似人、似物、似兽,惟妙惟肖、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是个田园观光旅游度假好去处。
  十二、松城街道办事处畲族村民委员会
  1.青福村
  青福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松城街道办事处,位于县城西2公里处,东接盐田乡,西连县城,南邻墓斗,北界崇儒。平均海拔200米。下辖青福(九里墩)、丁步头(碇步头)、七里曲、福坪坑、牛大王、洋中厝、宝福里、石坝墩、石里、半巷、陈厝里、前兰、牛大王、岩山下、石坝等15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畲族主要聚居于石塘、洋中厝、牛大王3个自然村。
  1985年开始供电,供水。1993年,全村526户2418人,其中畲族248户1152人;耕地面积2453亩,其中农地589亩、水田1864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94吨,亩产量60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09公斤,人均年纯收入1004元;个体商店10个,医疗站1个;小学4所,教师公办13人、民办4人,在校生152人。
  该村以种水稻为主,轮作各种经济作物,包括蔬菜、草莓、葡萄、蘑菇、花生、马铃薯等。村基本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
  2005年,全村586户2486人,其中畲族296户124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0.2%;有耕地面积2248亩,林地面积3000亩,粮食总产量1409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41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16人,在校生216人。
  青福村在明清时分属岚青堡和宝福堡,新中国成立后和墓斗合并设青坛乡,后撤乡改社,取岚青、宝福各一字为青福公社,后改青福大队,属州洋村,现改属松港街道办事处。20世纪50年代建有少数民族文化站,村居现在仍保持畲族民间风俗传统,通畲语。
  青福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青福村有2个石雕人像,村民称之为“石人翁”或称“石将军”,为一文一武,石像高2.6米、宽0.80米,建造时间在南宋。1986年8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埕内有建造角亭一座,二层,高7米,六柱,上盖琉璃瓦,铁红色。有古树2株,是青福和城关一带的村民崇拜对象。青福村文化站于1976年建造,站址设在石墩自然村的中心,占地约300平方米,文化站房屋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单层,高为4米、宽为12米。石墩村有古厝一座5榻,约占地面积250平方米,高6米、长15米,木质结构,被人们称为土主厝。
  2.墓斗村
  墓斗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松城街道办事处,位于沈海高速公路边上,距高速公路互通口3.5公里。海拔25米。下辖里墓斗、外墓斗、车楼下(庶楼下)、浦宫、王厝山、王坛、字堂里、下池湾、桥头里、霞山、岚后、罗家后、后洋、八斗、一坝、胡芦门、周厝坑、大龙岗、岭尾、石门坑、大坪园、白岩、官塘、溪西、沙粒里、宫下等26个自然村,共23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
  1985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725户3132人,其中畲族379户1687人;耕地面积2926亩,其中农地695亩、水田223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855吨,亩产量63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94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86元;个体商店10个,医疗站1个;小学6所,教师公办10人、民办10人,在校生190人。
  该村以农业为主,除种植粮食外,发展蔬菜生产和多种经营;年种植蔬菜5000多亩,产值近千万元;此外,西瓜、甘蔗、花生、马铃薯也有一定生产规模。近年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尚无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2005年,全村916户3956人,其中畲族425户191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8.36%;有耕地面积2924亩,林地面积6800亩,粮食总产量1635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1所,教师18人,在校生326人。
  穿境而过的玉岩溪把墓斗村分为南北两部,玉岩溪上游有瀑布,年游览人数十多万人次。境内有建于清代的龙居寺。一坝自然村有一座古民居,保存完好,对研究畲族古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墓斗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霞浦县灵霍乡温麻里三十六、七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霞浦县松鸥乡。主姓蓝,明末清初从浙江沙丘田迁入。一有道光乙巳年(1945年)建的五榴民宅一座,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该古民居高6米、面宽15米、进深12米,大厅两旁壁上刻有花卉之类,造型十分美观。此宅在清道光年间有出过一位廪生(秀才),其子钟绍后来也在同治八年(1882年)中了秀才,留传下来的有秀才读过的经书一卷四本,幼学四本。还存有凤冠、银头花等畲族文物及织布机、纺车等,畲族服饰每家都有几件。
  3.七宝洋村
  七宝洋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松城街道办事处,位于霞浦县松城街道西部,北临崇儒乡,南与盐田乡交界。距霞浦县城关所在地12公里,沈海高速公路互通口14公里,三面靠山,一面临着霞浦城关。海拔在180~230米之间。下辖新厝(外洋山)、陈兰、茶坑里、下义岭(下二岭)、分岔头、贵洞头、吴家洋(牛家洋)等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村域面积1.9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充沛,全年日照强,平均气温19℃,无霜期310~320天。
  全村耕地面积350亩,园地面积160亩,山地面积4850亩,其中有林面积3560亩。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靠发展林木生产和饲养本地鸡等。霞浦至七宝洋12公里,杨梅岭至七宝洋3.6公里,公路路面实现水泥硬化,村村通水、通电及程控电话,建设有移动电话基站。1959年建成的七宝洋水库,主要用于灌溉和水电,库容面积120万平方米,属中小型水库,水库中养殖有淡水鱼,收成可观。此水库景色优美、空气清新,可供游人垂钓。
  2005年,全村120户455人,其中畲族61户23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65%;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237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4人,在校生40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畲族村民讲畲语,婚丧节庆仍保持畲族传统风俗习惯。
  4.马洋村
  马洋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松城街道办事处,距县城12公里。海拔430米。下辖马洋、鲤鱼山、柴秤坪、过洋、窑后、大湖、尾厝(洋尾厝)、蕉栏、水浦等9个自然村,共15个村民小组。
  1976年开始供电,有4米宽、12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351户1608人,其中畲族176户790人;耕地面积2368亩,其中农地408亩、水田19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978吨,亩产量41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08公斤,人均年纯收入903元;个体商店1个,医疗站1个;小学4所,教师公办6人、民办4人,在校生160人。马洋村以种植业为主,重点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基础设施完善。
  2005年,全村404户1688人,其中畲族189户81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8.40%;有耕地面积2368亩,林地面积6800亩,粮食总产量130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32元,畲族村民人均年收入3432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3人,在校生135人。
  境内有目莲上寺,年游客量达10万人次。
  十三、松港街道办事处畲族村民委员会
  1.八斗村
  八斗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松港街道办事处,位于县城东北部,北与崇儒水门接壤,距县城15公里,一面临罗汉溪,三面环山。海拔390米。下辖八斗坝、长垅岗、里、、后溪、虎垅坑(虎兰坑)、半岭、石井、竹下坪、里厝垅、横山岗、洋中、元斗、大坪里、长垄岗、棕树垅等15个自然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205户830人,其中畲族96户455人;耕地面积1056亩,其中农地31亩、水田102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76吨,亩产量35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5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566元;村有个体商店4个,集体商店1个,医疗站1个;小学4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70人。
  该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除粮食外主产茶、果、蔬菜;水、电、路、电视、电话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238户933人,其中畲族110户39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2.12%;耕地面积1056亩,林地面积1360亩,粮食总产量506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24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2人,在校生57人。
  八斗坝村自然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附近有龙潭溪,溪水清澈见底,有罕见的月鱼,并有龙井、仙人脚印、瀑布、天然十二生肖脚印。有一座龙潭寺,是发展旅游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2.大沙村
  大沙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松港街道办事处,位于霞浦县城南部,东临福宁湾大海,与沙江镇交界,与三沙镇隔海相望;西面靠山,北面邻小沙村,南面邻长沙村。海拔在15~420米之间,距霞浦县城7公里,高速公路互通口6公里,正在建设的霞浦火车站站前路赤岸大道直通该村工业园区,约9公里。下辖大沙、南洋、石雷洋(石磊)、池头等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为滨海平原。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降雨量充沛。全年日照强,平均气温22℃,无霜期330~340天。霞浦县溪西水库的水渠经该村通往南路。
  全村耕地面积1700亩,旱地面积570亩,山地面积1600亩(其中有林面积1000亩)。大沙村山地面积广,依山傍海,村民除种养传统的经济作物外,还经营着高地位海水混养殖大弹涂鱼1200多亩。全村通公路、通电,2.8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南北通往县道,农村电网改造完成,主干道架设了路灯,已通有线电视。村委楼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小学教学楼面积920平方米。不足之处是饮用水源不足。
  2005年,全村358户1463人,其中畲族127户53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6.57%;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96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10元;村民族小学有教师8人,在校生100人,其中畲族学生43人;卫生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
  大沙村新中国成立后属城关公社大沙大队,后改为州洋乡大沙村,2004年改为松港街道大沙村委会至今。大沙村南洋自然村塔岗山是霞浦县文物保护旅游区,有石缸、石灶、石棋盘、石刻虎头、石刻虎尾、石刻文字、旺岚山石刻、18美女照镜等,还有龙潭、瀑布等,是文化旅游好去处。
  3.岭头村
  岭头村民委员会隶属霞浦县松港街道办事处,距县城25公里处。海拔460米。下辖岭头、坪岭、古厝溪、王衙(王霞)、塔塆、梨坪湾、菜堂下、游家兰、长洋等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12.8平方公里。
  1975年开始供电。1980年供水。1993年,全村216户1040人,其中畲族215户1033人;耕地面积1495亩,其中农地435亩、水田10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86吨,亩产量39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6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87元;村有个体商店1个,医疗站1个;小学4所,教师公办3人、民办5人,在校生128人。
  该村生产稻谷、茶叶、竹木和中药材。通水、电、路、电话、电视,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2005年,全村227户1071人,其中畲族224户10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8.97%;耕地面积1495亩,林地面积1250亩,粮食总产量60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29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3人,在校生72人。
  全村内用畲语,对外使用汉语普通话和霞浦方言。村民仍保持畲族婚丧节庆传统习俗,保存有4幅“环山轴”,建有祠堂、宫庙。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