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穆云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91
颗粒名称: 十一、穆云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17
页码: 90-106
摘要: 本文记述的穆云畲族乡科后村、虎头村、中岙村、竹洲山村、燕科村、岭坑村、王楼村、梨田村等村的地理位置、辖区、人口变化、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粮食总产量、村医疗站情况。
关键词: 穆云畲族乡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科后村
  科后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18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北9公里。海拔250米。下辖科后、后舍、兰头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原属十五都福德境,清雍正年间,畲族雷、钟、蓝、吴姓定居该村。旧祠堂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被洪水冲毁,有两棵大枫树被毁,现留有一棵。该村主要经济作物有毛竹、茶、芙蓉李、水蜜桃。
  1988年供电,供电126户。1993年,全村126户535人,其中男305人、女230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665亩,其中农地40亩、水田62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28吨,亩产量48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13公斤,人均纯收入710元;小学3所,3个教学班,教师4人,其中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69人。2000年建有村委楼。
  2005年,全村130户872人;耕地面积665亩,林地面积1354亩,粮食总产量401吨,人均占有粮食46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37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后舍自然村为科后村委会驻地。后舍又名“后祭”,因山形如祭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蓬山乡隆坪保。今属穆云乡科后村委会,位于穆云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海拔250米,东起半岭大路亭,西至里科后,南起回头龙坑,中至叠石岔门,北界半岭后坑至山腰岗顶。村落坐东向西。房屋依山而建,共30余座,土木结构。村道为石板路,饮用简易自来水。耕地面积320亩,其中水田260亩;耕作地点最远1.5公里,最近在村口。主姓雷,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十五都赤乾迁入。已传三十五世,修谱7次。始祖匏王孙传九十四世次未修完整,现有人口约3000多人,现存族谱9本。
  2.虎头村
  虎头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白云山下,啸溪河畔,距市区27公里、穆阳镇2公里、乡驻地西2公里处。海拔60米。下辖虎头、洋中亭、上岔头、下岔头、华墘、和平洋、蜈蚣蛟、八斗等8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
  1985年供电,供电136户。1993年全村136户675人,其中男360人、女315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680亩,其中农地180亩、水田5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37吨,亩产量64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47公斤,人均纯收入810元;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6个教学班,教师9人,其中公办4人、民办5人,学生195人。
  2005年,全村177户776人,其中畲族140户630人,占全村人口的81.19%;耕地面积700亩,林地面积2955亩,粮食总产量510吨,人均占有粮食657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84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3人,在校小学生58人。
  虎头自然村为虎头村委会驻地村。虎头村又名“寿宁庵”,相传因后门山形似虎头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溪亭保。村落位于秀溪之滨,为福安少数平原畲族村之一,村西有虎头山,村东有十八岔。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97亩,其中水田173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村口。村前有虎头坝,并修有水渠灌溉穆阳桂林坂等2000多亩良田。有机耕路,虎头公路桥,交通便捷。主姓吴,始祖吴法东于明万历年间迁入,已经400余年。
  3.中岙村
  中岙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33公里、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海拔100米。下辖中岙、里岙、大莲、排头、笊篱壑、坑丈洋、岙尾等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1989年供电。1993年,全村120户503人,其中畲族113户468人;耕地面积695亩,其中农地35亩、水田6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82吨,亩产量55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59公斤,人均纯收入714元;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3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50人。
  2005年,全村136户566人,耕地面积695亩,林地面积2424亩,粮食总产量466吨,人均占有粮食823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349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中岙自然村为中岙村委会驻地村。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蓬山乡隆坪保。东至里岙,西至蓬溪,巨龙首桥,北至笊篱壑。房屋共21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70亩,其中水田150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在村口。主姓蓝,清代由溪塔迁入。
  4.竹洲山村
  竹洲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穆云畲族乡,系纯畲族村。位于福安市西部,与周宁县交界,距福安市区50多公里、乡政府驻地20公里。下辖上竹洲、下竹洲、十二泡、三塆、曲坑、平中山(屏风山、屏奉山)、石厝下等7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竹洲山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000多亩,其中公益生态林1500亩;生产以农林业为主,耕地面积160亩,其中旱地50亩;盛产竹木茶果,茶叶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999年修建通村机耕路,从闽东水电站至主村3.6公里,路况较差。水、电、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005年,全村75户310人,年人均纯收入3883元。
  竹洲山旧属福安知县十九都樟垅境管辖,清朝乾隆年间畲族蓝、雷、钟三姓迁入定居,至今已有230多年。相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竹洲山蓝姓先祖用经营茶叶所得钱买下竹洲山万亩山林。该村山脚下有穆洋溪环绕而过,溪流两岸竹翠树绿,一年四季花果常新,景观独特。
  竹洲山是闽东闻名的老区基点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闽东特委、安德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现留有红军枪支修造厂、子弹再造厂、后方医院、土豪看管所、红军洞等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建有“竹洲山畲族革命纪念碑”,村委会大楼。
  竹洲山村主姓雷,清嘉庆年间迁入。上竹洲村主姓蓝,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迁入,开基祖蓝光秀,已传九世,现有56人。下竹洲村主姓钟,嘉庆年迁入前住坂中乡大林村,开基祖钟法照已传十世,现有37人。平中山、石厝下村2村姓雷,清道光年间迁入,迁入前住本乡南山村,开基祖雷良汉,传世七世,现有106人。曲坑村主姓雷,道光年间迁入,迁入前住康厝乡半山村,已传八世,现有25人。十二泡村,主姓蓝,道光年间迁入,迁入前住溪塔村,已传七世,现有46人。三塆村,主姓钟,道光年间迁入,迁入前住康厝乡凤洋村,已传六世,现有35人。村民通畲语,仍保持畲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吃“糍粑”、三月初三“畲哥节”吃“乌米饭”、五月初五端午节包“枕头粽”、七月十五“先祖节”烧纸钱、祭拜先祖等,洋溢着浓厚的畲族文化气氛。
  5.燕科村
  燕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33公里、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海拔120米。下辖燕窝、草坑边、高山(大段田)、洋磡(洋磡有上洋磡、中洋磡、洋磡坂之分)、村下垄(仓下垄)、牛池冈(银池冈)、坑壑等7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137户667人,其中男375人、女292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650亩,其中农地125亩、水田62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15吨,亩产量63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22公斤,人均纯收入751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0元,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4所,燕科小学6个教学班,教师9人,其中公办4人、民办5人,在校生172人。同年供电130户。
  2005年,全村184户741人,其中畲族184户738人,占全村人口的99.6%;耕地面积649亩,林地面积4255亩,茶园面积201亩,果园261亩,粮食总产量483吨,人均占有粮食625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2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100人。
  燕窝自然村为燕科村委会驻地村。“燕窝”,与燕坑村的“燕窝”同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修藏高山村钟谱内《燕窝村记》载:“燕窝由康城而南三十余里,居穆水之西,川绕于前,山环于后,清流湍耳得之而为声,茂林修竹目遇之而成色,亦幽居之胜概也。前有大道可通松政等处,由道中瞩之,由林木苍苍,瓦屋鳞鳞,昭然在望。旁有小径达于村,行数十步,四顾渺然,反失所在,盖山道纡徐盘曲而群峰为之四合也。经数十步乃豁然然开朗,如归李愿之盘谷,如游桃源之别洞,阡陌交通矣。窝者藏也,紫燕归来巢于梁上,无须桑土,何忧风雨之飘摇,故名‘燕窝’此其居安而地密也。”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溪亭保。村落坐西北向东南,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08亩,其中水田188亩。村道为土路,就近有赛浦线公路。主姓蓝,清光绪年间由十六都井口村迁入;此外,雷姓和钟姓,分别于清代从牛石坂和大林迁入。
  6.岭坑村
  岭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地处穆云畲族乡与社口镇交界处中间以龙溪相隔,位于乡所在地北12公里处。海拔225米。下辖长坑、下长坑、上半岭、炉里、上岩、厝下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80年4月供电,供电40户。1987年办起自来水,供水4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3座,建筑面积310平方米。1993年全村145户532人,其中男326人、女206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30亩,其中农地80亩、水田45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34吨,亩产量44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人均纯收入802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26亩;小学2所,4个教学班,教师民办3人,在校生70人。
  2005年,全村148户656人,其中畲族96户501人,占全村人口的76.37%;耕地面积520亩,林地面积3632亩,粮食总产量330吨,人均占有粮食503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632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该村现有民间艺人(歌手、鼓吹班、闽剧团演员等)31人。有祖传畲医1人。
  清代迁居至今已有300多年,村内有清代建的土木结构房屋68座,有古井、土主宫等。上半岭村姓雷,已传二十二世,人口280人;上岩雷氏有人口35人,下长坑雷姓48人,钟姓26人;吴姓已传26世,有93人;上长坑蓝姓人口83人。
  7.王楼村
  王楼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穆云畲族乡中部,距乡所在地北10公里处。海拔275米。下辖王楼、王楼小村、林洋湖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1991年供电,供电125户。1993年,全村139户561人,其中男285人、女276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57亩,其中农地34亩、水田52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19吨,亩产量57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69公斤,人均纯收入725元;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72人。
  2005年,全村158户586人,耕地面积392亩,林地面积1915亩,粮食总产量412吨,人均占有粮食703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58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王楼村雷、蓝、钟三姓于清乾隆年间先后迁入定居,现已经300多年。因后门的大王山而得名。
  王楼自然村为王楼村委会驻地。相传原为王姓汉人居住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王溪保。村落坐西向东,东至井口坑,西至鸪凤桥,南至岔头,北至孩儿坐穴。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520亩;山场2000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在村口。村道由碎石路与泥土路组成。村主姓蓝,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从康厝乡半山迁入;部分为钟姓,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社口镇徐墩坂迁入。
  8.梨田村
  梨田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穆云乡东部,距乡驻地5公里。海拔110米。下辖梨田、林柄、湖头、湖头山、长垅、庶头垅等6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1978年—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5座760平方米。1985年供电,供电99户。1993年,全村99户391人,其中男200人、女19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456亩,其中农地160亩、水田29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45吨,亩产量53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27公斤,人均纯收入708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0元,村办有茶场、机砖厂等。村生活居住面积984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居住面积972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2000年建村委楼。梨田、兰柄村有70多户群众,因造福工程搬迁至福穆公路边建新村。
  2005年,全村96户419人,耕地面积360亩,林地面积2243亩,果园面积200亩,茶园105亩;粮食总产量365吨,人均占有粮食87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37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梨田自然村为梨田村委会驻地。梨田又名“梨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七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蓬山乡翁洋保。东邻蓬溪,西接加头,南至蓝柄村,北靠湖头山。村落坐西向东,村后有老鹰石,村北有长毛山。房屋依山而建,全村有房屋20余座。土地面积107亩,其中水田100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福穆公路直抵村口。主姓钟,为大林钟,清代从康厝乡金斗洋迁入(说是从浙江省泰顺鳌阳田边分派,明崇祯八年入闽定居,现已有370多年历史)。湖头山村民为雷姓。传统节日有“三月三”乌饭节和五月五端午节,较具民族特色。
  9.南山村
  南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乡所在地北12公里处。北接白云山,南面是银池坪,建有法明寺,西为蟾溪林场。海拔500米。下辖南山、李家宅、下南、四角丘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14平方公里。
  1978年供电,供电148户;办有粮食加工厂2家。1982年办起自来水,供水80户。1990年建有村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80平方米。1993年,全村148户736人,其中畲族113户557人;耕地面积566亩,其中农地146亩、水田42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60吨,人均占有粮食353公斤,亩产量45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3公斤,人均纯收入780元;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4人、民办4人,在校生180人。
  2005年,全村147户865人,其中畲族130户710人,占全村人口的82.08%;耕地面积606亩,林地面积4433亩,粮食总产量412吨,人均占有粮食476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1899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59人。
  南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南山村又名“庄后南山”。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社湖乡黄南保。村落位于山腰,坐东向西,四周山峦环绕,有土木结构房屋32座;耕地面积263亩,其中水田193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为村口。南山村主姓雷,清初从霞浦垄边迁入。村南5公里处有名山,称牛池坪,原名“银池坪”,山中有一水池,传说唐代黄巢造反时池中埋有9库18缸白银。此后,又因水牛常在池中泅水,又名“牛池坪”,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青年男女往往聚集山中盘歌,遂成传统。
  南山村雷姓始祖雷化旺,明万历年间从霞浦县盐田迁至溪塔,二十八年后转迁康厝乡洋溪村,于清初迁入南山村定居,已有380多年历史。村中建有“平水大王宫”、“石母宫”和雷氏宗祠等公用建筑。民族风俗每年“分龙日”在银池坪举行夏季盛大的畲族歌会,还有“三月三”乌饭节、端午包“枕头粽”和冬至吃汤圆的风俗习惯。南山村现有银池坪古迹,传说“九库十三缸”埋于此地。还有石锣、石鼓、石棺材遗迹。村里有300多年树龄的红豆杉三棵。
  10.高岭村
  高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25公里、乡所在地15公里处。海拔460米。下辖上高山、高山坑头、岭头、南柄、大塆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1988年8月供电,用电51户。1993年,全村102户409人,其中男237人、女172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460亩,其中农地80亩、水田38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00吨,亩产量43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89公斤,人均纯收入820元;小学2所,民办教师2人,在校生80人。高岭村盛产毛竹、水蜜桃、葡萄、大白茶等,是福安大白茶的原产地,葡萄园面积150亩,茶叶和葡萄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2005年,全村87户460人,耕地面积460亩,林地面积2600亩,粮食总产量230吨,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上高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上高山又名“嫩山”。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溪亭保。村落坐西向东,由上高山、下高山组成,东至洞岩山顶,西至牛池坪,北至黄儒,南至财元。房屋20座,为土木结构。上高山耕地面积212亩,其中水田180亩、旱地32亩;下高山耕地面积50亩,其中水田32亩、旱地18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有30%的耕地远离村庄5公里。土石道路,饮用山泉水。山有怪石,名“鹰石”。主姓钟。
  11.燕坑村
  燕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38公里、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海拔430米。下辖燕窝、里塆、面前山、长定、险坑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88年办起自来水,供水50户。1992年供电,用电140户。1993年,全村145户532人,其中男288人、24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26亩,其中农地54亩、水田47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55吨,亩产量48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79公斤,人均纯收入802元;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80人。
  2005年,全村150户630人,耕地面积485亩,其中水田面积380亩;林地面积3188亩,茶园面积200亩,果园面积87亩;粮食总产量333吨,人均占有粮食52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859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93人。
  燕窝自然村为燕坑村委会驻地村。燕窝又称“燕坑”,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蓬山乡燕洋保。主姓雷,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霞浦县迁入。
  12.溪塔村
  溪塔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至洞岩山顶,西至牛池坪山,北接黄儒,南至财元。由溪塔、可坑、下坪、长冈、汤武洋、财元等6个自然村组成,分4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
  1988年办起自来水,供水90户;同年供电11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20座,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1993年,全村116户502人,其中男248人、女25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90亩,其中农地76亩、水田514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70吨,亩产量62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37公斤,人均纯收入821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村有茶果园130亩;村生活居住面积5036平方米,个体商店4家;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3人,在校生88人。
  2005年,全村130户580人,耕地面积560亩,林地面积3322亩,粮食总产量461吨,人均占有粮食795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63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7人,在校小学生110人。溪塔村盛产水蜜桃和刺葡萄,两项年收入约200多万元。
  溪塔自然村为溪塔村委会驻地村。因村前临溪处曾建有一塔,故名“溪塔”。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溪亭保。该村坐东北向西南,房屋建于平原地带。全村土地面积174亩,其中水田170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村口,有公路从村中穿过。溪塔村有两条小溪,一条穿村直下,一条绕村东北侧而过,两溪至村口交汇为一,双溪交流为溪塔平添了无限妩媚与生趣。
  畲民在穿村而下的小溪两岸遍植野生刺葡萄,他们通过搭棚架把葡萄的枝蔓引向两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5条宽15~20米的葡萄沟,绵延长达4公里。由于溪流是在距河岸6~8米的河床底部流过的,所以从上往下看,人们只能感受到铺在河岸上的葡萄藤,春夏之交,满眼浓绿,钻进葡萄沟则又是另外一番迷人景象。头顶碧绿的葡萄叶,脚踏山涧石块,耳闻潺潺流水声,犹如置身世外桃源。如果在葡萄成熟的日子去观赏,还可以品尝到香甜的野生葡萄。葡萄沟里的野生刺葡萄是中国独有的葡萄品种,这种葡萄因杆上长有刺而被取名为“刺葡萄”,刺葡萄个头小,甜度高,含有香气,每公斤售价8~10元,是巨峰葡萄的两倍。来自全国各地的葡萄专家被这葡萄沟美景所倾倒,一位山东葡萄专家说:“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看过很多葡萄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色。”中国葡萄分会副会长晃无疾认为:溪塔葡萄沟太好了,要很好地加以保护。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把葡萄沟独特的资源,列入旅游开发计划,葡萄沟将成为闽东畲族风情旅游线上一道亮丽风景线。葡萄沟畲乡传统古建筑遗存也很丰富。
  溪塔村主姓蓝,始祖蓝焕,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从寿宁迁入,是福安蓝姓主要发祥地之一。村中建有蓝氏宗祠、林公大王宫、旧民居等,该村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较好,为宁德市规划的畲族风情旅游点之一。
  13.洋坪村
  洋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距福安市区32公里、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东邻穆阳镇、南临穆阳溪、西接康厝乡渡头村、北邻银池坪山麓,东南面为平原,北面为山村茶园。海拔65米。下辖洋坪、柯河、石门头、景岩、坪田、犁壁山、犁坪丘、楼里等8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78年,建有小学教学楼1幢,面积100平方米;村办公楼1座,面积200平方米。1988年办起自来水,供水56户。1990年通电,供电160户。1978年—1993年新建房屋8座,建筑面积720平方米。1993年,全村148户660人,其中男335人、女325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730亩,其中农地150亩、水田58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60吨,亩产量67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97公斤,人均纯收入740元;村生活居住面积3250平方米,村道长2.5公里、宽2.5米;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洋坪小学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4人,在校生135人。2004年,架设闭路电视线路、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率达90%,有一座比较完整的小学。该村主要种植穆阳水蜜桃、李、枇杷、柿子、生姜等,50多户从事线面加工产品,销往浙江等地。
  2005年,全村175户746人,其中畲族170户740人,占全村人口的99.2%;耕地面积520亩,林地面积560亩,粮食总产量540吨,人均占有粮食72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4382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41人。
  洋坪自然村为洋坪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地。相传洋坪自然村原为杨姓人居住地,后因杨姓败落,村庄废圮。畲族多数住户于20世纪50年代初迁入居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畲村。位于穆云乡南部,穆水河畔,为穆云、康厝两乡交界地,村北有牛楼山。村舍依开阔地密集而建,呈方块形,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5亩,其中水田323亩,山地资源匮乏。村周围是穆阳乡苏堤村田地,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1公里。有机耕路与小浦公路相连接。主姓钟,由甘棠镇山头庄迁入;部分姓雷、蓝,分别从红坪及社口镇谢岭下迁入。
  14.上洋村
  上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省级名胜风景区白云山脚下,距白云山主峰5公里。海拔400米。下辖陈厝、吴厝、王厝、桦垅头、水尾山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上洋村有耕地面积420亩,山地面积2200亩,林地面积3200亩,生产以农业、林业为主。该村近年实施造福工程,陆续搬迁至桂林秀溪边的“上洋新村”居住,新村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建有一座80平方米的村文化站。原来华垅头自然村小学和陈厝自然村小学已经停办,学生集中在穆云中心小学就读。
  2005年,全村70户359人,其中畲族30户12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3.43%。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794元。
  清朝康熙年间,畲族各姓迁入定居,现已近400年。该村西有秀溪河,河上架有木构廊桥,人称瓦栏亭桥。该桥始建于民国年间,桥拱成月牙形,由500多条上好的杉木架构而成,桥面设计精巧。桥下为电站水库,阳光照耀,碧水蓝天,波光滟滟,令人神情舒畅。村内有始建于宋代的“七浦庵寺”,塑有佛像20多尊,殿堂清净幽雅。上洋村是穆阳通往冰臼泉的必经之路。
  15.外厝村
  外厝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地处福安西部的白云山麓,距穆云乡20多公里,海拔665米。下辖篙尾、外洋垄、墓林中、后厝等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该村通电、电话,但通村公路和村道路面未硬化,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有待解决。2005年,全村100户468人,其中畲族58户24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50%,人均年纯收入3541元。该村经济以农为主,2005年全村有耕地面积390亩,山地面积205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99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00亩,林地面积1094亩,茶叶面积182亩,果园面积85亩。
  篙尾自然村,主姓雷,明末清初从华龙头村迁入;蓝姓从康厝乡樟后村迁入定居,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16.温岩村
  温岩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杯山、白云山山麓,距市区35公里。北与社口镇牛山湾村交界。海拔600米。下辖温岩、铁场、白岩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该村耕地面积385亩,山地800亩,林地面积300亩、毛竹面积150亩,盛产毛竹、松木、茶叶。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山区,卫生饮用水、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005年,全村130户667人,其中畲族40户23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4.48%。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26元。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穆云畲族乡
相关地名
科后村
相关地名
虎头村
相关地名
中岙村
相关地名
竹洲山村
相关地名
燕科村
相关地名
岭坑村
相关地名
王楼村
相关地名
梨田村
相关地名
南山村
相关地名
高岭村
相关地名
燕坑村
相关地名
溪塔村
相关地名
洋坪村
相关地名
上洋村
相关地名
外厝村
相关地名
温岩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