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坂中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90
颗粒名称: 十、坂中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12
页码: 79-90
摘要: 本文记述的坂中畲族乡日宅村、林岭村、亭兜村、和安村、彭家洋村、井口村、后门坪村、许洋村、大林村、仙岩村、江家渡村地理位置、辖区、人口变化、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文化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坂中畲族乡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日宅村
  日宅村民委员会委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坂中乡西南部山区,南与溪潭镇接壤,距乡驻地南5.7公里处。全村平均海拔390米以上,最高海拔436米。下辖日宅(鹅宅)、下岭门、凤头、岭门、刘柏岭、吴厝下、王吉厝、岩下、浦头坑等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1978年供电,用户18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42座,建筑面积6230平方米。日宅村较多山地,适合种植毛竹等经济作物,毛竹加工业和畜牧养殖业有一定的开发和发展前景。
  2005年,全村236户927人,系纯畲族村;年末乡村劳动力238人,耕地面积400亩,有效灌溉面积300亩,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0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0亩;有林地面积1700亩,茶园面积300亩,果园面积100亩;粮食总产量80吨,人均占有粮食86公斤,人均纯收入3678元;村生活居住面积1712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居住面积1652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3家,卫生所1个;完全小学1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3人,在校生56人。有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日宅村委会驻日宅自然村。
  2.林岭村
  林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福安市中部,距市区17公里、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海拔275米。下辖林岭上村、林岭下村、冠头田、下洋中、七斗冈、洋家山、牛角垄等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172户703人,其中畲族170户686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767亩,其中农地175亩、水田59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96吨,亩产量51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63公斤,人均纯收入9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30亩;村生活居住面积740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105人。
  2005年,全村197户819人,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1600亩,粮食总产量100吨,人均占有粮食122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林岭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林岭又名“廉岭”,《福安县志》光绪十年(1884年)版载:“岭因薛明月先生名。”薛明月即薛令之,唐代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因为官清廉,唐肃宗封其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廉岭上的块石路面的石阶路原为廉村通往福安城区的古官道,林岭村位于岭侧故名。
  林岭自然村由林岭下村、林岭上村组成。两村相距1公里。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界东里二、三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察阳示范乡,廉岭现位于坂中乡南部与溪潭乡交界地,下林岭坐西向东。海拔275米,上林岭坐南向北。海拔345米。村落东至亭兜,西至清源,南至日宅,北至洋坪。上、下林岭各有土木结构房屋17座和13座。上林岭有耕地面积310亩,其中水田160亩。下林岭有耕地面积275亩,其中水田145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上林岭主姓雷,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十八都大丘田迁入。下林岭主姓钟,于清代中期由大林迁入。上林岭有雷氏宗祠1座,下林岭有“韩阳十景”之一的“廉岭孤树”景观遗址。
  3.亭兜村
  亭兜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福安市郊,距市区5公里。现辖亭兜(兴龙村)、楼下村、塔后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50亩,其中保灌面积140亩;有林地面积1430亩,茶园130亩,果园120亩。该村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外出经商务工。通水、电、程控电话。
  2005年,全村120户482人,其中畲族60户242人,占全村人口的50.21%;村民人年均收入3044元;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4.和安村
  和安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乡驻地西北3.2公里处。海拔300米。下辖和安、和安下村、和安对面村、华坪(桦坪)、福阳、西岭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1982年供电,用户316户。1987年办起自来水,供水5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34座6800平方米。1993年全村316户1408人,其中男712人、女696人,系纯畲族村。有耕地面积1195亩,其中农地290亩、水田90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03吨,亩产量50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8公斤,人均纯收入98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0元,村有茶园67亩;村生活居住面积2624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居住面积2462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4所,6个教学班,教师18人,其中公办12人、民办6人,学生195人。
  2005年,全村338户1553人。有耕地面积627亩,林地面积1200亩,粮食总产量280吨,人均占有粮食18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26元,畲族村民人均收入3226元;有村医疗站1所;完全小学1所,教师7人,在校小学生160人。
  和安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和安又称“和庵”、“禾庵”,由和安上村及和安下村组成。清初,仅下村称为“和庵”,又名“南坑”,上村称为“鹿柏乾”,均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清雍正年间“鹿柏乾”改称“和庵”,才有“和庵”上、下村别称。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界西里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察阳示范乡仙和保。村落倚山坡而建,上村、下村以一条小山涧和林带相间隔,上村在南部,下村在北部;上村坐西南向东北,下村坐北向南。村中房屋依山叠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2亩,其中水田260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和安村盛产斑竹、李、柚、西瓜及蔬菜,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茶叶收入。有建于1985年的坂坪公路穿过上村。
  和安上村主姓钟,为大林钟姓支派,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由五都上广村迁入;下村主姓雷,明崇祯年间由霞浦柴镇坪迁福安十九都溪塔,又于清顺治初年迁入定居。传统副业为建筑业,全村有泥匠1332人,木匠43人,占人口总数的30%。上村狮子面龙岗有钟氏宗祠,后座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十月,前座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农历十一月;民国五年(1916年)农历四月建祖龛,农历八月祖牌进龛。下村有雷氏宗祠,后座建于1953年,前座建于1957年。相传和安有四景,曰:“狮子献球”、“龙岗腾光”、“奇峰仙迹”、“双井同源”。
  5.彭家洋村
  彭家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乡驻地西南2.3公里处,距市区10公里。海拔500米。下辖仙岩下、仙岭头、洋坪、青源、彭家洋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1985年供电,供电217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22座,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1993年全村264户1022人,其中畲族170户762人;耕地面积934亩,其中农地276亩、水田658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33吨,亩产量47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33公斤,人均纯收入78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00元,村有茶园、果园等;村生活居住面积3030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1390平方米,居住面积2891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校4所,5个教学班,教师5人,其中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125人。
  2005年,全村260户1113人,其中畲族181户71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33%;耕地面积649亩,林地面积4000亩,粮食总产量165吨,人均占有粮食148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6.井口村
  井口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福安市中部,距市区19公里、乡驻地西6.3公里处。海拔250米。下辖井口(卓林)、里岙、外岙(乔中洋)、濑头、牛角丘、过宅、冬瓜坪、朱家山(下岙)、周湾等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14座2150平方米。1988年开始供电,用户959人。1993年供应自来水,供水60户;当年全村342户1415人,其中畲族200户862人;耕地面积1080亩,其中农地220亩、水田8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08吨,亩产量47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89公斤,人均纯收入7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00元,村有茶园24亩,果林10亩;村生活居住面积2626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居住面积2558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校4所,4个教学班,教师10人,其中公办6人、民办4人,畲族小学生694人。
  2005年,全村280户1300人,其中畲族160户800人,占全村人口的61.54%;耕地面积760亩,林地面积2100亩,茶园面积560亩,果园面积500亩,粮食总产量130吨,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4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2人,在校小学生60人。
  井口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井口又名“井湖”,曾名“卓林”,为卓姓汉族居地,卓家村因滑坡而荒废,后为蓝姓畲族迁入定居。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蓬山乡井口保。今属坂中畲族乡,位于坂中乡西部,与穆云乡下逢村相邻。村落倚山坳而建,上村(外村)在山坳南面,下村在山坳北面,上下村间有小涧穿过。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82亩,耕作最远为5公里,最近在村口。村道为土路。主姓蓝,于明崇祯年间由罗源鼓楼石桥仔头迁福安洋坪溪尾湾,历三世后迁入井口,建有蓝氏宗祠。此外尚有部分雷姓,为后门坪雷氏支派,清代从十六都月斗迁入。
  7.后门坪村
  后门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坂中乡西北部,与社口乡谢岭下畲村相邻,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海拔250米。下辖后门坪、如会、南极、江洋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235户922人,其中畲族186户738人;耕地面积747亩,其中农地290亩、水田45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02吨,亩产量66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36公斤,人均纯收入75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30亩;村落面积2.8平方公里。村生活居住面积1818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居住面积1760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6个教学班,教师6人,其中公办3人、民办3人,在校小学生124人。1978年供电,用户177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20座3300平方米。
  2005年,全村240户1160人,其中畲族208户1020人,占全村人口的87.9%;耕地面积700亩,林地面积1800亩,粮食总产量80吨,村民人均纯收入3114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后门坪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后门坪古名“洞门宅”,畲语称“鼓楼”。相传因村落位于江洋村后门,故称“后门畲”,后改“后门坪”。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界西里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桥溪乡。村落建于丘陵低洼地界,中有小涧东西横贯村中,由池丘、坑乾、湾中、岗头四块聚居地组成。村落由东向西倾斜,东北部有猫狸岩,东部有后门山,东南部有周垄等小山梁。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20亩,其中水田390亩。耕作地点最远为1.5公里,最近在村口。后门坪村的畜牧养殖业、种植业及传统手工艺打砻名闻遐迩,现在生产竹制品仍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村主姓为雷姓,先祖谱名两公字孔文行千天三,祖籍广东潮州普宁,明成化二年(1466年)迁入福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由五斗(月斗)迁入后门坪。有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雷氏宗祠,为福安雷氏总祠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会亲节”公演神戏三昼夜,福安、霞浦一带畲族歌手聚集于此盘歌。1950年以前,村民好行巫。
  8.许洋村
  许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17公里处。海拔250米。下辖许洋、月斗、坑头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许洋村在历史上是生活在福安的云山下一带人员通往福安县城的必经之路,据说明正德年间白云山开矿炼银时有“三千来去客,四千打银夫”往来者不绝于道,村中及岭头亭有大小店铺38间,现村中仍存有几间店的遗址。
  1979年自办自来水,供水37户。1987年通电,供电80户。1993年,全村290户1051人,其中畲族135户452人;耕地面积92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74吨,亩产量51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51公斤,人均纯收入840元;全村有个体商店1家,卫生所1个;小学3所,教师12人,其中公办6人、民办6人,在校生146人。
  2005年,全村300户1106人,其中畲族142户500人,占全村人口的45.2%;耕地面积780亩,林地面积7890亩,粮食总产量250吨,村民人均纯收入3377元,畲族人均纯收入337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98人。
  月斗自然村为许洋村委会驻地村。月斗又称“五斗”,因村四周有5座形似斗的山包得名,后人也有认为是该地以形似月牙而得名的。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蓬山乡井口保。该村坐北向南,东起坑头,西至角里,南界后门坪,北至漱头。主姓雷,明末从燕迹迁入。
  9.大林村
  大林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东至洋乾,西至岗顶,南至赤花垄,北至刘田。位于坂中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西北2.7公里处、市区4.5公里。海拔375米。由大林、花生园、刘田、赤花垄等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组成。
  1980年开始供电,1998年通程控电话,2003年通水。村有机耕道1条,宽3米、长3公里。1993年,全村110户457人,其中男246人、女21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317亩,其中农地14亩、水田30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87吨,亩产量85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28公斤,人均纯收入896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00元,村有茶园20亩;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59人。村生活居住面积740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居住面积6900平方米;全村房屋依山叠建,坐落于左右两山脉相拥之间,村人谓之“双蛇孵蛋”。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有83座,1978年—2005年全村有新建钢混房屋6座,1200平方米。
  2005年,公路路面实现水泥硬化。全村110户476人,耕地面积275亩,有林地面积1800亩,粮食总产量116吨,人均占有粮食24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77元;有村医疗站1所。
  大林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大林又称“大蓝”,相传大林村址原为一片大树林而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察阳示范乡坂中保。大林村落坐西向东,东至洋乾,西至岗顶,南至赤花垄,北至刘田。房屋依山叠建,道路为石板梯级路。共有耕地面积305亩,其中水田203亩。耕作地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主姓钟,于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年)自西门外五都眠山岗迁入大林。钟氏宗祠为福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钟熙侯王土主庙,是福宁府钟姓发祥地之一。
  10.仙岩村
  仙岩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福安市中部,距市区7公里、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处。海拔250米。下辖仙岩(仙岭洋)、叠石、对面厝、白岩下、南垄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1977年供电,供电18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13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93年全村219户893人,其中畲族209户873人;耕地面积718亩,其中农地178亩、水田54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81吨,亩产量67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39公斤,人均纯收入96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00元,村有茶园20亩;村生活居住面积1860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民族实验小学1所,8个教学班,教师27人,其中公办25人、民办2人,在校生319人。
  2005年,全村237户1003人;耕地面积785亩,林地面积1778亩,茶园362亩,果园面积190亩,粮食总产量200吨,人均占有粮食19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409元;村有医疗站1所;民族实验小学1所,公办教师21人,在校小学生452人(该村学生120人)。
  仙岩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仙岩又名“仙岭洋”。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察阳示范乡仙和保。村落坐西向东,东至小洋乾,西至岗顶,南至百望岭,北至和安坑。房屋依山叠建。福穆公路从村口穿过。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在村口。市民族实验小学设在大林村,村南建有始办于20世纪50年代的畲族文化站。主姓钟,明代天启年间从大林迁入。村内有钟氏宗祠、五显帝宫。村后是“韩阳十景”之一的“仙岫晴云”景观。
  11.江家渡村
  江家渡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地处富春溪下游,位于福安市区南郊,距市区2公里、乡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南与城阳乡坂头村接壤,西与溪潭镇城山接壤,北接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富春大道,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从村前穿过。海拔25米。下辖江家渡、下天池、上天池、柳堤、下厝坪等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
  全村山林面积8795亩,为坂中畲族乡林地最多的村委会。茶园320亩,果园260亩。
  2005年,全村189户896人,其中畲族69户32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71%。人均年纯收入4100元。
  明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梁兆阳在村后旗顶山峰上建凌霄塔,与南郊天马山塔成并峙之势,守护着福安南大门,现该塔已被列入福安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位于天池鲤鱼山峰顶的仙殿,能看到福安市城关、赛岐、溪北洋景观,是登山观景的好去处。
  下天池自然村主产经济作物高山糖蔗,用传统制糖工艺制出的红糖,甜度高、口感好,成为市民喜爱的特色农产品。这种畲族传统制糖工艺,曾被拍成专题片播出,影响深远,为福安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坂中畲族乡
相关地名
日宅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