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溪柄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88
颗粒名称: 八、溪柄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5
页码: 70-7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溪柄镇畲族白沙村、东山村、长洋村、采梅村、龙潭面村、横坑村地理位置、辖区、人口变化、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等情况。
关键词: 溪柄镇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白沙村
  白沙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距市区34公里、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海拔15米。全村有白沙、洋中厝、下贵洞、上贵洞、亭下、牛角垅6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2005年,全村195户786人,其中畲族69户5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3.08%。全村耕地面积330亩,其中水田300亩;有林地面积5670亩,茶园面积130亩,果园面积71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975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200元;村有医疗站1所,医务人员1人。
  2.东山村
  东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2公里处,距市区32公里。东与霞浦柏洋乡和松罗乡金山村交界,西与斗面村为邻,南与松罗乡山界对和榕头村接壤,北与茜洋村、横坑村相连。海拔21米。下辖东山、山坪、仙人、上金竹坪、下金竹坪、大林、细日山(晒日山)等7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87年开始供电,1991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206户893人,其中畲族127户573人;耕地面积650亩,其中农地90亩、水田5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44吨,亩产量68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97公斤,人均纯收入863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00元,村有茶园面积16亩,果园20亩;村有个体商店5家;小学4所,7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6人,在校生105人。
  2005年,全村236户967人,其中畲族165户670人,占全村人口的69.29%;有耕地面积648亩,林地面积6788亩,粮食总产量204吨,人均占有粮食21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东山村,又称东坪村,清代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四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福安县第一区(赛岐)柏柱洋乡斗而保,1956年办起东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东山大队,1984年组建东坪村委会。清康熙年间,畲族钟、雷、蓝三姓迁入定居,经进化繁衍,形成现在村庄布局。1934年闽东土地革命期间,闽东村委机关报《闽东红旗报》报社和印刷厂就设在东山村;在东山村设立红军后方医院,在上金竹坪设立老区军械厂,在下金竹坪设立红军被服厂,为闽东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革命老区基点村。东坪村依山傍水,风景独特,山后有仙岩洞、鬼洞,村内有仙脚道、化炉禅寺等景点,引人入胜。
  东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因村落原位于山垄之东故名,1954年移至现居址,仍沿用旧村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四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柏洋乡斗面保。现位于溪柄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海拔120米。村落依山坳叠建,坐西向东,村低谷处有一石阶路连接各家各户,房屋大门多朝北,北村称为“塔里”。东部岭兜岗,西部横洋岗,南部宫岗。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23座;耕地面积113亩,其中水田102亩。道路为碎石梯路。主姓雷,明嘉靖年间从匹后楼迁入,是福安雷姓较早发祥地之一。
  3.长洋村
  长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处,与松罗乡毗邻。海拔50米。下辖龙长洋、葛藤坪、碧后3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
  长洋村明清时期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七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福安县每一区溪乡棠洋保,1956年办起长洋高级社,1958年8月成立长仙大队,1961年设长洋大队,1984年组建长洋村委会。
  198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217户822人,其中畲族142户533人;耕地面积728亩,其中农地291亩、水田43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55吨,亩产量35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人均纯收入730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2人、民办1人,在校生110人。全村水、电、电视通讯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236户364人,其中畲族78户312人,占全村人口的85.71%;有耕地面积728亩,林地面积5420亩,粮食总产量290吨,人均占有粮食797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194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长洋村主姓为钟、林、雷等姓。葛藤坪自然村隶属长洋村委会。相传原为长洋村林姓山场,后来钟姓两兄弟在此建房而居,当时宅地周围葛藤丛生,故名为“葛藤坪”。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七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王松洋乡。现位于溪柄镇南部,福霞公路的东南侧,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村落建在山坳中。海拔90米,村东有墓头岗,岗上多松、樟、枫等风水树,有小涧穿村而过,房屋坐北向南,依山叠建。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36座,全村耕地面积227亩,其中水田177亩。耕作地点一半距村1~1.5公里,一半距村2.5公里。有机耕路与福霞公路相连接。主姓钟,清道光年间从孟洋满洋迁入,习俗与霞浦相近。
  4.采梅村
  采梅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茜洋溪畔的崇山峻岭之间,东临茜洋溪,西接溪南村,南连茜洋村,北邻坑口村。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市区30公里。海拔240米。下辖采花桥(菜花桥)、大墓兰、白梅岭、铁炉坑、马头山、称锤坑、柴山里等7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采梅村又称彩花桥村,因主村外有一座小石桥而得名。明清时期,采花桥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五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福安县第一区柏洋乡茜洋保,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1961年建立采花桥大队,1984年组建采花桥村民委员会。采花桥村建有一座马头山水库,由福安市力源水电公司投资经营,大在距采花桥村1.8公里的茜洋溪上,正常蓄水位85米,总库容968万立方米,年发电量3300万千瓦。采花桥主产稻谷、茶叶、水果,村民外出经商务工是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1986年供电,1993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70户364人,其中畲族45户254人;耕地面积254亩,其中农地61亩、水田19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18吨,亩产量46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24公斤,人均纯收入987元;村级集体收入4000元,村有茶园面积40亩,林地面积130亩,果园26亩;有个体商店5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6人,在校生112人。采花桥村20世纪90年代修通溪坑公路,并实施造福搬迁,在岔门头建立新村。该村基本实现了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五通。
  2005年,全村90户364人,其中畲族78户312人,占全村人口的85.71%;有耕地面积354亩,林地面积4580亩,粮食总产量151吨,人均占有粮食415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2人,在校生20人。采花桥村钟姓人口最多,清代从福安前洋迁入;雷姓从柏柱洋山坪村迁入。
  采花桥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相传古道上曾有一座石板桥,为蔡氏所建,桥名蔡桥,方言转化为今名。村落坐西向东,东至门首下,西至平岗,南至大湾,北至清水壑。房屋依山叠建,大门大都朝东,1990年有房屋20座,除3座砖木结构外,其余均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04亩,其中水田85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主姓钟,由前洋迁入。
  5.龙潭面村
  龙潭面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距福安市区28公里、镇驻地4.2公里。东连松罗乡,西邻港里村,南接赛岐镇,北临长洋村。海拔220米。下辖龙潭面(龙坑)、山里限、可坑、下可坑、墩兜等5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龙潭面村明清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七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福安县第一区王松洋乡龙潭面保,1958年为龙港大队,1981年改设龙潭面大队,1984年组建龙潭面村委会。
  1989年开始供电,有4米宽、6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19户527人,其中畲族117户524人;耕地面积433亩,其中农地133亩、水田3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8吨,亩产量50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14公斤,人均纯收入746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0元,村有茶园面积300亩,林地面积120亩,果园60亩;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80人。龙潭面村主产稻谷、松杉、毛竹,村民尤以编织棕衣而闻名。
  2005年,全村122户545人,有耕地面积489亩,林地面积4680亩,粮食总产量157吨,人均占有粮食288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1946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龙潭面村雷姓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从茜洋磨灵坑迁入,蓝姓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从松罗月半山迁入,钟姓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潭头小坑村迁入。
  龙潭面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龙潭面因村庄位于“龙潭”之上故名。村落东北向有可坑山、仙桌山、厝岗山等,山有风水林木、九松二木荷;西南方是龙潭湖,龙潭溪从东北向西南走向注入龙潭湖内,将村落一分为二:西北方为小龙,蓝姓居住;东南方为大龙,钟、雷两姓居住。1990年小龙有房屋15座,大龙房屋16座,均为土木结构,房门都临溪而开;共有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128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村前有石板路,岭名“阿弥陀佛岭”。主姓蓝,清乾隆三年(1738年)从松罗月旁山迁入;部分钟姓清乾隆四年(1739年)从福安潭头小坑迁入;雷姓清乾隆六年(1741年)从霞浦磨录坑迁入。
  6.横坑村
  横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溪柄镇东北部偏远山区,距市区40公里、镇政府驻地16公里。东与霞浦县柏洋谢墩村交界,西接茜洋村,南邻柏柱玉井村。海拔250米。下辖横坑、甲浦楼、林家宅、树兜(𣗬𣗬𣗬〓兜)、大坑、岭仔下、大田坪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村委会驻横坑自然村。该村主姓为卢、郑、刘、邱、钟、雷、蓝、葛、马九姓。明清时期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五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县第一区(赛岐)溪缠乡港林保,1956年办横坑高级社,1958年8月成立横坑大队,1984年组建村民委员会。横坑村主产稻米、甘薯、茶叶等。
  2005年全村有99户353人。有耕地面积267亩,其中水田247亩、农地20亩;有山地面积3190亩,其中林地面积1780亩,茶园137亩,果园2亩。最高年份粮食播种面积455亩,总产量194.5吨,亩产量427公斤,人均纯收入1936元。
  横坑村蓝姓于清乾隆年间从九龙迁入,雷姓从福安坂中天池村迁进林家宅、大田坪村。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溪柄镇
相关地名
白沙村
相关地名
东山村
相关地名
长洋村
相关地名
采梅村
相关地名
龙潭面村
相关地名
横坑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