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白石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86
颗粒名称: 六、下白石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7
页码: 61-67
摘要: 本文记述的下白石镇畲族章岭村、章岭村、下赤村、金腰带村、通湾洋村、亨里村、秦坎村、章坑村、长坑村、坑门村、樟澳村地理位置、辖区、人口变化、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文化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下白石镇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章岭村
  章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63公里、镇政府驻地13公里。海拔350米。下辖半岭、上牛地坑、下牛地坑、富洋里(过洋里)、外后洋、樟后等6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
  1990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37户641人,其中男340人、女30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403亩,其中农地84亩、水田31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53吨,亩产量38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39公斤,人均纯收入508元;村级集体收入2000元,村办有水电站1个,发电量100千瓦;村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4所,9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2人,在校生76人。
  2005年,全村159户729人,其中畲族135户620人,占全村人口85.05%;耕地面积410亩,林地面积8583亩,粮食总产量156吨,人均占有粮食214公斤,人均纯收入3192元,畲族人均收入288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134人。
  半岭自然村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樟岭村委会,位于镇驻地西北15公里处,海拔350米。半岭畲族自然村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东里三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黄岐乡。主姓雷,清代从金腰带迁入。
  2.王坑村
  王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离市区23公里,地处福安市白马河畔,在与下白石顶头村毗邻。海拔50米。下辖下王坑、长林尾(长洋尾)、亭洋等3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王坑村旧属福安县三十四都王坑境,清乾隆元年蓝姓从溪塔迁入定居。现全村有民居80余座,生活仍保持民族传统习俗,村民交流仍使用畲语。
  1989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11户515人,其中男291、女22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291亩,其中农地95亩、水田19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07吨,亩产量36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08公斤,人均纯收入489元;村有茶园面积10亩,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45人。王坑村山多林密,盛产松杉、茶叶、水果、毛竹。
  2005年,全村127户610人,耕地面积296亩,有林地面积2704亩,粮食总产量111吨,人均占有粮食182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畲族人均纯收入316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下王坑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因先前王姓在此筑寮而居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溪里三十四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黄岐乡林门头保。今属下白石镇王坑村委会,位于下白石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村庄坐南向北。海拔50米,东至馒头山,西至上王坑村,北至后门山,南至广坪洋。房屋依山坳而建,1990年共有住宅建筑物14座,均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05亩,其中水田70亩、旱地35亩。耕作地点最远5公里,最近1公里。主姓蓝,清乾隆年间从罗源县可坑迁入。
  3.下赤村
  下赤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下白石镇西部,距福安市区50公里,西与蕉城区交界。海拔250米。下辖下赤、尼姑坪、牛山、吴厝、红夏5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
  1983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49户688人,其中男381人、女307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98亩,其中农地159亩、水田43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29吨,亩产量38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33公斤,人均纯收入385元;村办果场1个,茶叶加工厂2个,有个体商店3家;小学4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94人。下赤村盛产龙眼、松木、毛竹、水果等。
  2005年,全村168户780人,耕地面积599亩,有林地面积3779亩,粮食总产量253吨,人均占有粮食32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下赤村旧属福安县三十三都安峰境。清代雷姓从宁德猴盾迁入定居,村内有民居40多座,建有雷氏宗祠;钟姓从罗源大坪迁入洪夏境,现有民居30多座。
  4.金腰带村
  金腰带村民委员会隶属下白石镇,系纯畲族村,位于下白石镇西部,与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交界,距福安城60公里、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110米。辖金腰带、孔门、王必山、岩下蛇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该村经济来源主要靠农林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近年架设了高压电线,修通了主村水泥路,其余三个自然村水、道路和广播电视还有待解决。
  2005年,全村耕地面积495亩,山地面积3890亩,有林地面积2841亩;全村129户605人。人均年纯收入3115元;村有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3人。由于自然村分散,群众生活水平低,文化水平低,无一所小学,儿童读书要父母带到外地打工就读。
  金腰带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金腰带又名“金飘带”。相传,有一位官宦后裔为逃避兵乱迁入下白石镇大获海边的大坪里居住。不久,他认为大坪里仍然嘈杂,想把千金小姐安置在远离大坪里的深山中,搭寮回避,可是,小姐说什么也不去。他心生一计,暗中叫人到深山密林中系一条金腰带,而后对小姐说,梦见深山中有一条金腰带,快去看看是否属实。小姐同家人一起上山,果然看见金腰带一条,又见四周泉响鸟鸣,山深林幽,觉得这里风水比大坪里好,就决定迁入定居。遂取村名为“金腰带”。村落位于山腰,坐北向南,东至塔里村,西至吴山村,南至大获村,北至孔门村。海拔110米,房屋依山而建,1990年共有土木结构住房19座。共有耕地面积193亩,其中水田158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1公里。主姓雷,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猴盾迁入。
  孔门畲族自然村,主姓雷,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从蕉城(宁德县)猴盾迁入。
  5.通湾洋村
  通湾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下白石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临白马港,南至三都澳。海拔220米。下辖通湾洋、槟树弯、南门、田洋、后院、双岩、角里、拱桥头等8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76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59户659人,其中畲族82户360人;耕地面积369亩,其中农地157亩、水田21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37吨,亩产量37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08公斤,人均纯收入493元;村级集体收入1万元,村办有茶场1个;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2所,教师公办3人、民办1人,在校生76人。通湾洋村山地多,盛产松木、水果。村电、路、通讯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188户821人,其中畲族90户375人,占全村人口45.68%;耕地面积369亩,有林地面积4215亩,粮食总产量145吨,人均占有粮食177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44元,畲族村民人均纯收入319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通湾洋旧为福安县三十四都牛坪境,有古官道沿村而过。古老的双岩寺在村附近1公里处,传说当年王十鹏路过留有双岩寺诗:“崎岖九岭更双岩,遥望闽山未见三,来访神钟隐现处,翠微深锁古金蓝。”通湾洋村主姓蓝、钟,蓝姓于清康熙年间从宁德八都栋兰迁入,钟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宁德九都柴坑迁入定居,清末雷姓从福安市松罗乡茶洋村迁入该村定居,形成现在蓝、钟、雷三姓分布的格局。
  通湾洋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通湾洋又名“汤湾洋”,相传该村原为汤姓所居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溪里三十四都,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福安县黄岐乡双碧保。现位于下白石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村落坐东向西,海拔220米,东起半山里坑,西至墓里后门山,南界双岩亭下,北至下白石林四宫横路里。1990年共有房屋26座,均为土木结构。村主姓蓝,清中叶从罗源县贝头顶村迁至下白石百二坎,复迁通湾洋。部分姓钟、雷。
  6.亨里村
  亨里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镇驻地南2.5公里处,东临白马河,南连白招村,北接下白石村。石甫公路从村前贯穿而过。海拔70米。下辖亨里、坑里垄、村冈头、后岐、龙港5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86年开始供电。1991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113户517人,其中男293人、女22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398亩,其中农地227亩、水田17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6吨,亩产量36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82公斤,人均纯收入532元;村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3人、民办3人,在校生116人。亨里村造福搬迁后,全村形成农村全面发展的格局,就业门路宽,村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明显改善。亨里村蓝姓于清雍正年间,从宁德县(蕉城区)七都迁入定居,先前曾有何、翁、李三姓居住,故又称“何翁李”村。旧村前有一棵树龄800年的古榕,古榕树根延伸处又长出一棵山榕树,村民称之为母子榕,相传这棵古榕是当年何姓人栽的镇村风水树,现在成了村庄的一道亮丽风景。
  2005年,全村146户661人,耕地面积428亩,有林地面积1702亩,粮食总产量105吨,人均占有粮食15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生60人。
  亨里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亨里又名“何翁里”、“何亨里”。相传该村原住有汉族何、翁、李三姓,故村名谐音“何翁里(李)”。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溪里三十四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黄岐乡。现位于下白石东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落由西部旧村和东部新村组成,海拔70米。1990年共有房屋建筑共33座,除1座为砖木结构外,其余均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139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的0.5公里。村东有机耕路。主姓雷,清雍正六年(1728年)由半岭迁入。
  7.秦坎村
  秦坎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68公里、镇政府驻地18公里。海拔100米。下辖秦坎、外门楼、坑瓮里、北北斗坑、南北斗坑、箕袋、石厝、青蛙屿、铁坑、月屿等10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8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09户人,其中畲族82户412人;耕地面积280亩,其中农地185亩、水田9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01吨,亩产量3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92公斤,人均纯收入483元;村级集体收入1500元,村办有龙眼园1个;有小学1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71人。
  2005年,全村136户637人,其中畲族100户423人,占全村人口66.41%;耕地面积282亩,有林地面积3012亩,粮食总产量89吨,人均占有粮食14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127元,畲族村民纯收入225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6人,在校小学生176人。
  8.章坑村
  章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古镇,位于福安市西部,距福安市区50公里、镇政府驻地20公里。海拔110米。下辖大洋里、王郑坑、官章(观章)、半岭、青山鼻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该村盛产毛竹、斑竹、芙蓉李、柿、桃、柚、橘、芦柑等。村主干道着手硬化,按乡村四级公路标准修建。电、卫星接收电视、通讯等设施基本完善。村民饮用水靠肩挑井水、河水,卫生状况较差。
  2005年,全村耕地面积674亩,山地4000亩,有林地面积5467亩;全村219户968人,其中畲族64户263人,畲族占全村人口的27.17%。
  章坑村先祖自明万历年间迁入,现村内留有居民建筑60多座,村落中有陈姓祠堂,宫庙、古井、小巷特显畲民的独特风格。
  9.长坑村
  长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下白石镇西南部,距城区72公里,东与下白石双岩禅寺山村交界,西与蕉城八都、漳湾隔江交界,南临500吨级码头,北有高速公路、铁路贯穿。海拔10米。下辖塘楼湾、西坑、溪尾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长坑村海滩及山地面积广,山地盛产石矿材料、毛竹、松木、杉木、杂木、龙眼、荔枝等,海上盛产蛏、蛤、鲟等水产品,运销宁德、福安、福州等地。该村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内道路、广播电视、饮水设施有待完善。
  2005年,耕地面积359亩,山地面积1300亩,林地面积700亩,海滩面积600亩;全村134户537人,其中畲族53户244人,占全村人口的45.44%,人均年纯收入3185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470元。
  长坑村以双岩峰的山溪坑水朝向小获海滩流入大海,故名称“长坑”。清代,各姓云集此地海滩开发围垦,发展种、养殖业,形成周围自然村。旧属福安县三十三都金锭境,在民国以前地处福州通往温州的古官道上,宋朝状元王十朋曾路经此地驻足双岩禅寺时留下诗句。明清时称小获。长坑村蓝姓始祖于清乾隆初年从宁德县(蕉城区)八都点兰由昭连公于乾隆元年迁移福安下白石荷屿村后居住长坑村。清嘉庆年间,甘棠林氏父子筹资在小获(现改名长坑村)围垦塘田,在塘内湾坳处建楼房管理农塘,由苏洋刘姓管理,定居后改为塘楼湾,又称大洋。清代荷屿高姓在大洋岸上办学,由蓝姓兄弟负责管理,以此定居。随后陈姓亦定居长坑村。清乾隆元年,雷姓先祖雷千由福安县岳秀乡棉头村墩村迁入下白石长坑溪尾自然村居住。
  长坑村位于白马河(福安市最长的河流长溪下游)畔。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现村内保存有古民居1座以及宫庙、古井等。该村集山水河流港道、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自然风光,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前景。
  10.坑门村
  坑门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下白石镇西南部,距福安市区50公里、镇政府驻地13公里,西与蕉城区漳湾镇隔海相望,东南毗邻官井洋,西与楼坪村交界。海拔50米。下辖坑门里、大石牛、八斗垅、钟山下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坑门村山地多,盛产竹木、龙眼、荔枝,水产品有海蛏、虾等。村有石板材厂。1997年起该村实施造福工程搬迁。2000年,由省大丰教育基金会捐资帮助坑门建有大丰教学楼。坑门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水源卫生状况差。
  2005年,有耕地面积210亩,山地面积3900亩,林地面积2730亩;全村112户424人,其中畲族40户154人,占全村人口的45.44%;人均年纯收入3179元;在校生27人,其中畲族学生16人。
  坑门村旧属福安县三十三都榕源境。明清时期,福安通往宁德、福州的古道从该村经过。明成化年间先有张、薛、王、郑四姓迁入坑门定居,明崇祯年间张、薛、王三姓转迁别处,只留郑姓居住。清乾隆年间,蓝、雷、钟、陈、江五姓迁入坑门定居,积极开山辟田和从事滩涂养殖。清光绪年间,郑氏家族出个文魁秀才,村前立有牌坊石门框,村落中郑氏宗祠至今还保留着一块文魁牌匾。
  钟山下自然村海拔700多米,后山是闽东远近闻名的史称金钟山白云洞,洞内立有神农教主五谷大道真仙牌位,常年香火旺盛。特别是农历九月初九登高的信男信女川流不息,到此祈保平安,热闹非凡。
  11.樟澳村
  樟澳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南部。海拔25米。下辖樟澳、双贵山、后门楼、半山、丹头、双合仔、迭石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2005年,全村186户783人,其中畲族37户108人,占全村人口的13.79%;耕地面积417亩,其中水田187亩;有林地面积4289亩,茶园面积95亩,果园面积182亩,渔业养殖面积465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79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630元。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下白石镇
相关地名
章岭村
相关地名
王坑村
相关地名
下赤村
相关地名
金腰带村
相关地名
通湾洋村
相关地名
亨里村
相关地名
秦坎村
相关地名
章坑村
相关地名
长坑村
相关地名
坑门村
相关地名
樟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