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溪潭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84
颗粒名称: 四、溪潭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9
页码: 47-5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溪潭镇畲族马山村、仙石村、兰田村、岐山村、下庄村、瓜溪村、岳秀村、张家山村、洪口村、岔口村、濑尾村地理位置、辖区、人口、耕地面积、文化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溪潭镇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马山村
  马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福安市区东面,与市区仅一山之隔,距溪潭镇政府驻地6公里。海拔45米。下辖上马山(槟树下)、下马山(里岙)、外岙、松岩头、池家坪、桃坪、坎下洋、凤凰池、坑头、双井、白岩下等11个自然村,共14个村民小组。
  1978年供电,1985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220户910人,其中畲族155户530人;耕地面积1144亩,其中农地144亩、水田10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40吨,亩产量55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03公斤,人均纯收入860元。村级集体收入5000元,村有茶园面积50亩。村有宽5米、长3公里的机耕路1条;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4所,7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70人。马山村是远近闻名的生姜种植地,养猪业也发展很快,全村年养母猪100多头,产仔300多头。村里100多户建有沼气池。
  2005年,全村194户894人,其中畲族149户62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0.25%;耕地面积1142亩,有林地面积4108亩,粮食总产量600吨,人均占有粮食67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马山是闽东革命游击队第一支队诞生地,老一辈革命家叶飞等在此召开马山会议,发动“蓝田暴动”打响了闽东武装革命第一枪,为革命基点村。
  上马山村隶属福安市溪潭镇马山村委会,上马山又名“石壁上”、“槟树下”、“大埕”。因村后有马形石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溪潭乡马山保,今属溪潭镇马山村委会。位于溪潭镇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100米。东起松岩头,西至小,北起林岭岭头,南至外岙。1990年有房屋18座,土木结构。村道为石板路。主姓雷,明末清初从林岭迁入,蓝姓清末从井口迁入。
  2.仙石村
  仙石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38公里、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15米。下辖仙石、山兜、周厝、南山、大山下等5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214户899人,其中畲族129户597人;耕地面积853亩,其中农地67亩、水田78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83吨,亩产量44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6公斤,人均纯收入903元;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9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3人,在校生903人。
  2005年,全村185户745人,其中畲族108户47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16%;耕地面积1145亩,林地面积5950亩,粮食总产量450吨,人均占有粮食60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8人,在校小学生131人。
  南山畲族自然村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仙石村委会,以村址位于山南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溪潭乡潭头保。位于溪潭镇西北部,与镇政府驻地相距5公里,村落坐南向北,海拔300米,东至廉村,西至六角下,南至村顶山岗,北至双峰仙岩。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50座,砖木结构房屋2座。全村共有耕地225亩,其中水田210亩,耕作地点最远1.5公里,最近村口。主姓蓝由溪潭横林迁入,部分钟姓从凤洋迁入,雷姓由穆云后舍迁入。
  3.兰田村
  兰田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驻地西2.5公里处。海拔30米。下辖兰田(林前)、七定(七埞)、王厝、龙腰河、夫艮(鹧鸪冈)、鹿角下等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1985年供电,1990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253户1180人,其中男643人、女537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1209亩,其中农地面积40亩、水田面积116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32吨,亩产量52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36公斤,人均纯收入880元;村有果园20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4所,其中兰田小学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4人、民办9人,在校生190人。
  2005年,全村306户1329人,其中畲族246户104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0.13%;耕地面积1206亩,有林地面积4549亩,粮食总产量650吨,人均占有粮食48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8人,在校小学生131人。
  兰田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兰田又名“林前”,相传畲家初迁定居时,村前有一片大树林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福安县番溪乡蓝桥保。位于溪潭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30米,东至溪潭岐壁头,西至港里,南至东坂,北至七定。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54座。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95亩,其中水田571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在村口。有机耕路直抵村口。主姓钟,为大林钟氏支派,清顺治年间迁入,分迁:福安,有22个自然村;蕉城区三都、亭坪;霞浦,有6个自然村;周宁七步东岗等。已传三十七世,修9次谱,钟氏总人口2896人。部分蓝姓从穆云溪塔迁入,雷姓从王楼迁入。钟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七定自然村曾名“蓝容”,因村下有七坪园地遂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福安县属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福安县潘溪乡蓝桥保。现属溪潭镇兰田村委会,位于溪潭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坐北向南。海拔100米,东起卜亭山,西至仙人桥,南起兰田村界,北至彭洋村界。1990年共有房屋28座,均为土木结构建筑。村道为石板铺砌。主姓雷,清初从牛石坂迁入。村中有猫头鹰石、鸡公石相互鸣叫的传说。
  4.岐山村
  岐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40公里、镇政府驻地7公里。海拔50米。下辖岐山、后门院2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
  1989年供电。村有5米宽、2.5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76户304人,其中畲族65户280人;耕地面积349亩,其中农地49亩、水田3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65吨,亩产量76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872公斤,人均纯收入890元,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村有茶园面积15亩;有小学2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36人。
  2005年,全村人口76户317人;耕地面积348亩,林地面积703亩,粮食总产量95吨,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主姓雷,清康熙十年(1671年)迁入,已传三十六世。
  5.下庄村
  下庄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福安市溪潭镇西部,距福安市区28公里、镇政府驻地8公里。海拔70米。下辖下庄、桦林、八甫、半山、下庄坪等5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1988年供电。有机耕道1条,水泥桥梁1座。1993年全村178户744人,其中畲族90户365人;耕地面积77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41吨,亩产量31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24公斤,人均纯收入847元;村有茶园面积24亩,个体商店2家;初级小学2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74人。1994年开通全长2.2公里的机耕道。下庄主产稻谷、茶叶、生姜、花生、芋头等。
  2005年,全村139户672人,其中畲族89户44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6.52%;耕地面积714亩,林地面积3405亩,粮食总产量255吨,人均占有粮食37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6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下庄旧属福安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夏庄境,村内有古民居十多座,建有祠堂、古庙等,有一条小溪贯穿全村,中有深潭,上有瀑布倾泻,自然风光独特。
  6.瓜溪村
  瓜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溪潭镇西部,距福安市区30公里。下辖里瓜溪、外瓜溪、狮子庄(子庄)、高山、南山、条罗(愁啰)、前洋坑、白照、荷林等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2005年底,全村190户936人,其中畲族94户42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5.83%;耕地面积826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00亩,有林地面积6901亩,粮食总产量310吨,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80元。
  瓜溪旧属福安县二十三都瓜溪境,民国时期属福安下半区,是通往周宁县和宁德县赤溪的古道。
  狮子庄畲族自然村隶属福安市溪潭镇瓜溪村委会。相传因村后山形似狮子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柯洋保。今属溪潭乡瓜溪村委会驻地,位于溪潭乡西南部,距乡政府12公里。村落坐西北向东南。海拔230米,东起本村水尾,西至平岗尾,南起横路下,北至瓜落坪。1990年共有房屋25座,除1座为混凝土结构外,其余均为土木结构。主姓雷,于清末从霞浦县崇儒乡迁入;部分钟姓,清末从横林迁入。
  瓜溪村的瓜溪桫椤自然保护区面积21570亩。桫椤形如棕榈,茎高而直,叶片长约2米,像孔雀开屏似地呈羽状分裂,是现今蕨类植物中最高大的种类。其祖先系3.8亿年前在地球上昌盛一时的裸蕨植物,它与恐龙同时代。如今,恐龙已绝灭,桫椤成了“活化石”,我国仅在广东、贵州、四川、海南、台湾和福建等省有少量分布,国家把它定为一级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在瓜溪保护区内,不仅有高达6米多的“桫椤王”,还有出土不久的桫椤苗,总数在3600株以上,这在我国是罕见的,所以它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中心部分是瓜溪的两条支流,一支从西到东,一支从西南到东北,像“Y”字似交汇于里瓜溪村,形成两个大峡谷。谷内,磐石卵珠回环连接,溪流飞洒弯曲跌宕,有“夫妻瀑”、“葫芦瀑”、“红军潭”、“鸳鸯潭”和水帘洞等自然景观。峡旁环峰叠嶂,崭谷峭崖,獐潜麂伏,桫椤耸秀,是人们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理想旅游之所。
  7.岳秀村
  岳秀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以溪河前流秀美群山环护而得名。位于福安市西南部,距福安市区40公里。海拔25米。下辖岳秀、横林(馒头山)、后山等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其中畲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横林和后山两个自然村。该村在省际公路未开通前,是福安、宁德、周宁三处交界地域,是前往赛岐港的人、物流通必经要道,现今溪华公路从村对岸经过,交通便利。通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该村有耕地面积1234亩,茶园面积740亩,林地面积1716亩,果园面积200亩。
  2005年,全村343户1461人,其中畲族116户52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66%;年人均纯收入315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村小学现有教师7人,学生115人,其中畲族学生35人;村医疗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兴建村委楼和群众捐款自建一个简易娱乐场已投入使用。
  岳秀村背靠福安、宁德、周宁三县交界的马腰山大山脉,村边有一处人称“岳龙潭”的天然奇观。明末清初,郑、陈、万、雷、钟姓等姓相继迁入居住,现村内建有林、郑、钟氏3个宗祠,另有1个天主教堂。
  8.张家山村
  张家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西南15公里处,距福安市区30公里。海拔160米。现辖张家山、大丘头、横(横头)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其中大丘头为畲族聚居村。
  全村耕地面积454亩,其中保灌面积300亩;有林地面积2005亩,茶园131亩,果园216亩。该村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劳力外出经商务工。通水、电、程控电话。
  2005年,全村135户560人,其中畲族48户20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7.14%;村民人年均收入306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小学在校生35人,其中畲族15人;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明清时期隶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赛岐镇西隐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西岭保。
  9.洪口村
  洪口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南3公里处,距福安市区15公里。海拔20米。现辖洪口、垅口、垅口宫、岩港、大洪、小洪、坂中、新厝、岔头厝、凤凰坂、港头鼻、湖头面等1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其中垅口村为畲族聚居村,主姓钟。
  全村耕地面积674亩,其中保灌面积527亩;有林地面积3239亩,茶园65亩,果园380亩。该村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劳力外出经商务工。该村前临穆赛溪,潮水可达洪口码头,可通20吨机帆船。省道小浦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新中国成立后为溪潭镇的商业区,目前通水、电、闭路电视和程控电话,基础设施较完善。
  2005年,全村276户1278人,其中畲族21户9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75%。村民人年均收入308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50元。有完全小学1所,教师12人,在校生115人;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明清时期隶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赛岐镇洪口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上洪保。
  10.岔口村
  岔口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驻地北5公里处。海拔30米。现辖岔口、乌石、洗马池、牛埕、八村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937亩,其中保灌面积580亩;有林地面积1513亩,茶园面积65亩,果园面积385亩。该村主产稻谷、甘薯、茶叶、瓜果、蔬菜等。村通水、电、机耕路、电视、电话。
  2005年,全村220户960人,其中畲族40户18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9.27%;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60元;小学1所,教师6人,在校生100人,其中畲族20人;村有医疗站2所,卫生技术人员2人。
  明清时期隶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赛岐镇凤林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凤林保。
  11.濑尾村
  濑尾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驻地北3公里处。海拔10米。现辖濑尾、高岩、渡船头、濑尾窟、祠堂下等5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
  濑尾村前临穆赛溪,水运方便。1958年对岩省道小浦线开通后,水运停顿,交通受阻,显得偏僻。全村耕地面积195亩,林地面积2787亩,茶园80亩,果园250亩。村民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甘薯、蔗糖、瓜果、蔬菜、药材等。村通水、电、机耕路、电视、电话。
  2005年,全村129户530人,其中畲族40户1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04%;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5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在校生60人,其中畲族学生24人;村有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明清时期隶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一都,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赛岐镇凤林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凤林保。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溪潭镇
相关地名
马山村
相关地名
仙石村
相关地名
兰田村
相关地名
岐山村
相关地名
下庄村
相关地名
瓜溪村
相关地名
岳秀村
相关地名
张家山村
相关地名
洪口村
相关地名
岔口村
相关地名
濑尾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