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口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83
颗粒名称: 三、社口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8
页码: 40-47
摘要: 本文记述的社口镇畲族坑里坑村、潘洋村、山里村、上山村、牛山塆村、荣岭头村、利岔村、大坪村、谢岭下村地理位置、辖区、人口、耕地面积、粮食总量等情况。
关键词: 社口镇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1.坑里坑村
  坑里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36公里、镇政府驻地14公里处。海拔370米。下辖坑里坑、东坑、上园湾、石门头、林后、白叶洋、茶平丘、洋中坑、三十坡、里溪头、岐壁头、外溪头、白虎岩(坑)、龙山冈、高楼塆等1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坑里坑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
  1983年开始供电,村道路长2公里,宽8米。1993年,全村138户595人,其中畲族125户534人;耕地面积766亩,其中农地234亩、水田53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92吨,亩产量25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23公斤,人均纯收入87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村林地面积50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2个教学班,教师民办2人,在校学生38人。
  2005年,全村138户582人,其中畲族126户54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2.78%。年末耕地面积736亩,有林地面积300亩,粮食总产量289吨,人均占有粮食497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80元。村医疗站有卫生员1人。
  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平溪里上十都,民国属社口镇。
  2.潘洋村
  潘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距市区约15公里处,距社口镇政府驻地10公里处。海拔375米。下辖洋中、竹林下(竹兰下)、潘洋(洋中)、外厝、池垄、下林等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1991年开始供水。村有3米宽、5公里长的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200户870人,其中畲族78户340人;耕地面积917亩,其中农地65亩、水田852亩;全村粮食总产量347.6吨,亩产量37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人均纯收入11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00元,村有茶园24亩,有个体商店5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5人,在校生90人。潘洋村盛产稻谷、茶叶、毛竹、松木等。
  2005年,全村218户849人,其中畲族89户3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9.81%;年末耕地面积970亩,有林地面积145亩,粮食总产量468吨,人均占有粮食55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9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3人,在校小学生58人。
  竹林下自然村隶属福安市社口镇潘洋村委会,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平溪里十都,民国属社口镇。主姓雷,清初从牛石坂迁入。
  3.山里村
  山里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社口镇西南部,距社口镇政府驻地6公里处。海拔270米。下辖山里(吴厝)、马尾兰、宅林冈、山腰、里后、山枣园、马度、长坪、黄厝岔、丹罗、后宅、潘厝等12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4.14平方公里。
  1972年供电。1993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192户828人,其中畲族111户502人;耕地面积1003亩,其中农地54亩、水田94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85吨,亩产量28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44公斤,人均纯收入880元;村级集体收入1800元,村有茶园面积170亩,茶叶初制厂1个;村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8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5人,在校生105人。该村以生产稻谷为主,茶叶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里已通电、电话和有线电视。
  2005年,全村231户925人,其中畲族139户55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32%;耕地面积930亩,有林地面积258亩,粮食总产量522吨,人均占有粮食56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76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70人。
  4.上山村
  上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32公里、镇政府驻地9公里。海拔460米。下辖上山、鲤鱼背、天堂、利溪、名山、上湖后(上党)、下湖后、徐墩坂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1988年供电,有1条机耕道,长5公里、宽4米。1993年,全村192户712人,其中畲族87户359人;耕地面积941亩,其中农地190亩、水田751亩;粮食总产量277吨,亩产量29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89公斤,人均纯收入86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00元,有茶园50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6所6个教学班,教师民办7人,在校生117人。
  2005年,全村180户795人,其中畲族88户38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8.05%;耕地面积936亩,有林地面积430亩;粮食总产量356吨,人均占有粮食448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9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5.牛山塆村
  牛山塆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地处白云山麓,南面与穆云畲族乡白岩溪交界,距福安市区30公里、镇政府驻地15公里。海拔335米。下辖牛山塆、北山、下坑仔、洋面、山后、后门山等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87年供电。1993年全村127户604人,其中畲族105户484人;耕地面积413亩,其中农地62亩、水田351亩;粮食总产量145吨,亩产量35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人均纯收入86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0元,村有茶园60亩;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2个;小学3所5个教学班,教师民办5人,在校生82人。1996年修有一条宽3.5米、长7公里的简易机耕道,2005年已完成路面水泥硬化4公里。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茶叶。
  2005年,全村151户619人,其中畲族136户5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8.21%;耕地面积396亩,有林地面积390亩,粮食总产量176吨,人均占有粮食28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6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100人。
  牛山塆村因雷姓先祖雷日贤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迁入时“日间放牛,夜宿山湾”而得名。清道光年间,雷姓人口已发展到300多人,因当时闹饥荒,部分人转迁浙江省龙游县。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雷姓出了两个富户均有租额400担,其中雷腾凤一户还是监生(秀才),方圆百里很有名气。其教宅保持完好。村内畲族民族风俗依旧,20世纪80年代,村里办有剧团,晚上盘观剧颇为热闹。牛山塆村后为白云山,前方环山,村下方为黄兰溪下游,村前为农田,村南有竹林。1966年村民自力更生,在村鹰窝山悬崖上,用五年的汗水修建了一条长3.5公里的引水渠,引白岩溪水灌溉农田约480亩。福建省人民出版社据此编写出版了《牛山塆红旗渠》一书。1973年牛山塆红旗渠耕山队长钟祖妃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至今40多年过去了,牛山塆引水渠保护完好,渠水除灌溉农田和供村民饮用外,还用于电站发电,年发电量约150万千瓦,创造村财政收入3.6万元。
  6.荣岭头村
  荣岭头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社口镇西北部,离市区20公里。海拔400米。下辖岭头(荣岭头、下村)、上村、彭加洋、岐岭、蕉坑里、燕岩头、东桂洋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荣岭头村山地多,盛产毛竹、茶叶、桃、李,现有茶叶加工厂两家,加工绿茶远销省内外。电力、广播电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1997年在政府和村民集资的帮助下修路通车,但交通路况极差,给当地群众带来很大的不方便。2005年完成了通往潭头镇公路1.3公里的路面水泥硬化,因资金制约,仍有2.3公里的路面未浇灌混凝土。
  2005年,全村耕地面积608亩,山地面积2000亩,茶园面积392亩,有林地面积306亩;全村206户778人,其中畲族人76户29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7.66%;年人均纯收入3038元;有公办小学1所,教师3人;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荣岭头村在民国以前是寿宁通往福鼎和温州的必经之路。在清代中期出过一个千总和一个举人。
  7.利岔村
  利岔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32公里、社口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165米。下辖南山、石壁坑、外垮、中塆、里塆、大冈、西洋(长濑头)、利岔、爬山坪、里洋头(里冈楼)、三峰山等1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村有4.5米宽、11公里长的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295户1468人,其中畲族143户715人;耕地面积1897亩,其中农地339亩、水田1558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95吨,亩产量26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37公斤,人均纯收入94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村有茶园97亩,茶叶初制厂1个;有个体商店7家,医疗站2个;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2所,1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1人、民办10人,在校生362人。
  2005年,全村347户1536人,其中畲族163户79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02%;耕地面积1896亩,有林地面积540亩,粮食总产量680吨,人均占有粮食443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3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18人,在校小学生152人。
  南山自然村隶属福安市社口镇利岔村委会,因村落位于山之南面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平溪里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社口镇利山保。现属社口镇利岔村委会,位于社口镇中部。海拔100米,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东至后坑,西至顶岗岭,南至西洋溪,北至大墓头山,村落坐南向北,房屋依山而建,大门多朝北,1990年共有房屋35座,除5座为砖木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耕地面积451亩,其中水田366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村路为石子路。主姓,钟姓,清康熙六年(1667年)从浙江省泰顺县鳌阳田边迁入;吴姓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迁入;雷姓于民国期间从谢岭下迁入。
  8.大坪村
  大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32公里、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500米。下辖大坪、大芦塆、桃洋、塔仔等4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
  1987年供电。村有4米宽、13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37户574人,其中畲族86户392人;耕地面积597亩,其中农地145亩、水田452亩;当年粮食总产量318公斤,亩产量31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54公斤,人均纯收入115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000元,村有茶园120亩,林场630亩,果园50亩;村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91人。
  2005年,全村156户690人,其中畲族118户51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4.2%;耕地面积520亩,有林地面积110亩,粮食总产量286吨,人均占有粮食41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9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塔仔自然村隶属大坪村委会,清代属福安县福安乡平溪里上十都,民国属社口镇。主姓蓝。
  9.谢岭下村
  谢岭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东部,东与汤洋交界,距福安市区15公里、镇政府驻地9公里。海拔375米。下辖林下、直树、东岭、井中(井当)、山头垄等5个自然村(谢岭下为片村名),共6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有宽5米、长2公里的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145户682人,其中畲族126户618人;耕地面积897亩,其中农地44亩、水田853亩;当年粮食总产量252吨,亩产量28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人均纯收入850元;村级集体收入3000元,村有茶园70亩;村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4人,在校生93人。谢岭下村主产稻谷、毛竹、芙蓉李、水蜜桃、茶叶等,办有茶叶初制厂。电、路、通讯设施完好。
  2005年,全村193户715人,其中畲族177户66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2.73%;耕地面积860亩,有林地面积170亩,粮食总产量412吨,人均占有粮食576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5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3人,在校小学生67人。
  谢岭下属福安六都半岭境,清康熙年间蓝姓与林姓合股建山楼耕种,后蓝姓迁谢岭下村。现村内有古民居30多座,共姓祠堂建于清末。
  谢岭下为片村,谢岭下又名“畲仔下”,清光绪福安县志记为“蛇仔下”。相传原为汉族谢姓居住地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界西里六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桥溪乡。位于社口镇东南部,与坂中乡后门坪村相邻,距社口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375米。村落依太阳山坡地而建,1990年共有土木结构房屋47座,砖木结构房屋1座,房屋依山沿坡叠建,坐东向西。村落分上村、下村,并与顶头厝、井中紧挨,有耕地面积789亩,其中水田593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村前道路为黄土路,饮用井水。上村、顶头厝、井中等为蓝姓,清康熙年间从宁德九都猴盾迁入;先迁东村居住,后迁谢岭下半岭,法灵公迁入本村,其后再迁往福安上沃、坑壑、洋坪、山后洋、王家洋等村,已传十二世,修谱三次,分别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民国丁丑年(1937年)、1984年,现有389人。下村为雷姓,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后门坪迁入。上村建有蓝氏宗祠,后座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前座1957年建。
  下厝畲族自然村主姓蓝、雷,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分别从宁德九都和福安后门坪迁入。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社口镇
相关地名
坑里坑村
相关地名
潘洋村
相关地名
山里村
相关地名
上山村
相关地名
牛山塆村
相关地名
荣岭头村
相关地名
利岔村
相关地名
大坪村
相关地名
谢岭下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