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福安市畲族村民委员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7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福安市畲族村民委员会
分类号: D225.7
页数: 89
页码: 36-124
摘要: 本文记述的福安市畲族村民委员会包括上白石镇南山头畲族村民委员会、潭头镇畲族村民委员会、社口镇畲族村民委员会、溪潭镇畲族村民委员会、甘棠镇畲族村民委员会等地理位置、人口、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卫生、文化发展情况。
关键词: 福安市 畲族 村民委员会

内容

福安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北纬26°41′~27°24′,东经119°23′~119°51′,三面环山,南面临海,总面积188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8.5公里。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析长溪县西部地置福安县,历属福州、福宁州、福宁府、闽海道。1943年后为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地,1949年7月19日解放,为福安专区驻地。1971年属宁德地区。1989年撤县设省辖县级福安市,由宁德地区(现宁德市)代管。2005年辖有11个镇,7个乡,3个街道,2个省级开发区,447个行政村,40个居委会,2107个自然村;全市人口60.2万人,畲族人口5.83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1%,占全省畲族人口的17%。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
  福安市地势从北向南倾斜,交溪两岸以丘陵、低山和中山呈阶状分布,形成向南开口的福安盆地。西北部山地属洞宫山脉东南坡延伸部分;西部中低山地属鹫峰山脉东南坡。全市最高峰白云山海拔1449米,沿海岛屿10多个。主要河流交溪,干流162公里(境内95公里),流域5549平方公里(境内1658平方公里),还有独流入海的湾坞溪、炉山溪、钱塘溪、倪下溪等。年平均气温19.3℃;1月平均气温9.6℃,7月平均气温29.1℃;年降水量1618毫米,无霜期285天。
  福安市为福建省粮食、茶叶、水果、海洋养殖基地。境内耕地2.18万公顷,有林地8.9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34.5万立方米,毛竹1448.9万根,森林覆盖率64.90%。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4.1万千瓦,可开发12.2万千瓦。已开发水电站44处,总装机容量为5.6万千瓦,其中黄兰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矿藏有钼(赤路辉钼矿为大型富矿)、锰、锌、铅、银、黄铁、高岭土、明矾石、石墨、石英石、叶蜡石、辉绿岩、花岗岩、河砂、泥炭。海岸线115公里。
  福安地处闽东交通中心,104国道和214、310省道贯穿境内,沈海高速公路和在建的福温铁路穿境而过,赛岐——下白石港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为国务院批准对外开设港口,建有各类低位码头20座。福安市山清水秀,风光秀美,白云山、柏柱洋、市区“四春”游览区风光奇特;福建省名村——廉村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瓜溪刺桫椤生态旅游区引人入胜。
  福安市是全国畲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福安畲族村少数相传肇基于唐宋,大部分在明嘉靖至清中叶就定形,其中明万历间种苎种菁,清康熙年间东南沿海开界,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的明令畲民一体落籍,标志着畲民游耕传统的结束和聚族村居的兴起,新村的奠基者大多数为原有境内拓荒者,部分来自宁德等周边县份,少量直接迁自省内汀州(上杭)和浙江泰顺、平阳、苍南等县。
  2005年,福安市有畲族村委会106个。
  一、上白石镇南山头畲族村民委员会
  南山头村隶属福安市上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28公里,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东连柘荣县黄柏,西接潭头镇南岩、西洋村,北与上白石镇财洪村为邻。海拔210米。下辖南山头、冈梁、虎哨岔、五斗、大厝下、埼仔冈等6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86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25户510人,其中男278人、女232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411亩,其中农地75亩、水田33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94吨,亩产量47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80公斤,人均纯收入935元。村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98人。南山头村主产粮食、茶叶等,产业单一。村基础设施相当薄弱。
  2005年,全村99户440人,其中畲族73户37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4.09%。年末耕地面积557亩,有林地面积1230亩,粮食总产量73吨,人均占有粮食166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生30人。
  南山头村蓝、钟姓于清代陆续迁入定居。清末在大山腰建有一座300多平方米的土木结构民居,称大厝下,村下面小溪流中有石门槛、石舂臼、石牛、石猪、石棺材等独特景观。
  二、潭头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鹅山村
  鹅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潭头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36公里,距潭头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海拔270米。下辖鹅山、竹园、垅头、橄岭、里坑、堂后等6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
  1989年开始供电,1990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143户642人,其中畲族121户583人;耕地面积713亩,其中农地171亩、水田54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3吨,亩产量29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32公斤,人均纯收入700元。村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120人。
  2005年,全村142户834人,其中畲族121户70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4.65%。年末耕地面积400亩,有林地面积1160亩,粮食总产量163吨,人均占有粮食195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3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鹅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鹅山村因位于鹅山山腰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界西里六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太逢乡后洋保。位于潭头乡西部,东至琵琶洋,西至后洋,南至垅头,北至槟树岗。村落坐西向东,房屋依山叠建,1990年共有房屋19座,均为土木结构。共有耕地面积226亩,其中水田86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2005年有房屋30多座,全村52户326人。有水泥路直抵村口。村主姓雷,现有人口200多人。清乾隆六年(1741年)从康厝南坪(今红坪)迁入。
  该村橄岭村清代出了一个武秀才,至今秀才古民宅还在,保留有联匾、木雕祭桌等文物。
  2.渔溪洋村
  渔溪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潭头镇,位于潭头镇北部2.2公里,潭(头)太(逢)公路穿村而过,是省级明星村和科技示范村。全村总面积5.5公里,辖上渔溪洋、下渔溪洋(坑洋)、大坑、小坑、深度(青都)等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760亩,有效灌溉面积640亩,果园面积2000亩,茶园面积2700亩,林地面积3100亩。生产以农为主,出产稻谷、甘薯、芙蓉李、茶叶、木材、竹材、反季节蔬菜等。村建有小学教学楼一座,卫生所配有医生、护士,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人口423户,1426人,其中畲族人口128户493人,占总人口的33.4%。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000万元,村财政收入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900元,少数民族人均收入2800元。村有完小校1所,教师5人,学生8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5人。医疗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2人。
  渔溪洋村属堂前溪流域,数里平坦,东南环水,形似游鱼,故名渔溪洋。宋代起先后有陈、黄、赵、林、钟、雷、蓝等姓迁入定居,建有祠堂4座。村前双峰屹立,在山峰上建有“莲花马氏大德真仙”仙宫2座,南、北极仙宫1座,自然风光独特。
  三、社口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坑里坑村
  坑里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36公里、镇政府驻地14公里处。海拔370米。下辖坑里坑、东坑、上园湾、石门头、林后、白叶洋、茶平丘、洋中坑、三十坡、里溪头、岐壁头、外溪头、白虎岩(坑)、龙山冈、高楼塆等1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坑里坑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
  1983年开始供电,村道路长2公里,宽8米。1993年,全村138户595人,其中畲族125户534人;耕地面积766亩,其中农地234亩、水田53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92吨,亩产量25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23公斤,人均纯收入87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村林地面积50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2个教学班,教师民办2人,在校学生38人。
  2005年,全村138户582人,其中畲族126户54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2.78%。年末耕地面积736亩,有林地面积300亩,粮食总产量289吨,人均占有粮食497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80元。村医疗站有卫生员1人。
  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平溪里上十都,民国属社口镇。
  2.潘洋村
  潘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距市区约15公里处,距社口镇政府驻地10公里处。海拔375米。下辖洋中、竹林下(竹兰下)、潘洋(洋中)、外厝、池垄、下林等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1991年开始供水。村有3米宽、5公里长的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200户870人,其中畲族78户340人;耕地面积917亩,其中农地65亩、水田852亩;全村粮食总产量347.6吨,亩产量37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人均纯收入11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00元,村有茶园24亩,有个体商店5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5人,在校生90人。潘洋村盛产稻谷、茶叶、毛竹、松木等。
  2005年,全村218户849人,其中畲族89户3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9.81%;年末耕地面积970亩,有林地面积145亩,粮食总产量468吨,人均占有粮食55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9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3人,在校小学生58人。
  竹林下自然村隶属福安市社口镇潘洋村委会,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平溪里十都,民国属社口镇。主姓雷,清初从牛石坂迁入。
  3.山里村
  山里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社口镇西南部,距社口镇政府驻地6公里处。海拔270米。下辖山里(吴厝)、马尾兰、宅林冈、山腰、里后、山枣园、马度、长坪、黄厝岔、丹罗、后宅、潘厝等12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4.14平方公里。
  1972年供电。1993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192户828人,其中畲族111户502人;耕地面积1003亩,其中农地54亩、水田94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85吨,亩产量28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44公斤,人均纯收入880元;村级集体收入1800元,村有茶园面积170亩,茶叶初制厂1个;村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8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5人,在校生105人。该村以生产稻谷为主,茶叶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里已通电、电话和有线电视。
  2005年,全村231户925人,其中畲族139户55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32%;耕地面积930亩,有林地面积258亩,粮食总产量522吨,人均占有粮食56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76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70人。
  4.上山村
  上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32公里、镇政府驻地9公里。海拔460米。下辖上山、鲤鱼背、天堂、利溪、名山、上湖后(上党)、下湖后、徐墩坂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1988年供电,有1条机耕道,长5公里、宽4米。1993年,全村192户712人,其中畲族87户359人;耕地面积941亩,其中农地190亩、水田751亩;粮食总产量277吨,亩产量29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89公斤,人均纯收入86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00元,有茶园50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6所6个教学班,教师民办7人,在校生117人。
  2005年,全村180户795人,其中畲族88户38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8.05%;耕地面积936亩,有林地面积430亩;粮食总产量356吨,人均占有粮食448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9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5.牛山塆村
  牛山塆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地处白云山麓,南面与穆云畲族乡白岩溪交界,距福安市区30公里、镇政府驻地15公里。海拔335米。下辖牛山塆、北山、下坑仔、洋面、山后、后门山等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87年供电。1993年全村127户604人,其中畲族105户484人;耕地面积413亩,其中农地62亩、水田351亩;粮食总产量145吨,亩产量35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40公斤,人均纯收入86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0元,村有茶园60亩;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2个;小学3所5个教学班,教师民办5人,在校生82人。1996年修有一条宽3.5米、长7公里的简易机耕道,2005年已完成路面水泥硬化4公里。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茶叶。
  2005年,全村151户619人,其中畲族136户54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8.21%;耕地面积396亩,有林地面积390亩,粮食总产量176吨,人均占有粮食28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6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100人。
  牛山塆村因雷姓先祖雷日贤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迁入时“日间放牛,夜宿山湾”而得名。清道光年间,雷姓人口已发展到300多人,因当时闹饥荒,部分人转迁浙江省龙游县。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雷姓出了两个富户均有租额400担,其中雷腾凤一户还是监生(秀才),方圆百里很有名气。其教宅保持完好。村内畲族民族风俗依旧,20世纪80年代,村里办有剧团,晚上盘观剧颇为热闹。牛山塆村后为白云山,前方环山,村下方为黄兰溪下游,村前为农田,村南有竹林。1966年村民自力更生,在村鹰窝山悬崖上,用五年的汗水修建了一条长3.5公里的引水渠,引白岩溪水灌溉农田约480亩。福建省人民出版社据此编写出版了《牛山塆红旗渠》一书。1973年牛山塆红旗渠耕山队长钟祖妃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至今40多年过去了,牛山塆引水渠保护完好,渠水除灌溉农田和供村民饮用外,还用于电站发电,年发电量约150万千瓦,创造村财政收入3.6万元。
  6.荣岭头村
  荣岭头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社口镇西北部,离市区20公里。海拔400米。下辖岭头(荣岭头、下村)、上村、彭加洋、岐岭、蕉坑里、燕岩头、东桂洋等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荣岭头村山地多,盛产毛竹、茶叶、桃、李,现有茶叶加工厂两家,加工绿茶远销省内外。电力、广播电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1997年在政府和村民集资的帮助下修路通车,但交通路况极差,给当地群众带来很大的不方便。2005年完成了通往潭头镇公路1.3公里的路面水泥硬化,因资金制约,仍有2.3公里的路面未浇灌混凝土。
  2005年,全村耕地面积608亩,山地面积2000亩,茶园面积392亩,有林地面积306亩;全村206户778人,其中畲族人76户29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7.66%;年人均纯收入3038元;有公办小学1所,教师3人;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荣岭头村在民国以前是寿宁通往福鼎和温州的必经之路。在清代中期出过一个千总和一个举人。
  7.利岔村
  利岔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32公里、社口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165米。下辖南山、石壁坑、外垮、中塆、里塆、大冈、西洋(长濑头)、利岔、爬山坪、里洋头(里冈楼)、三峰山等11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村有4.5米宽、11公里长的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295户1468人,其中畲族143户715人;耕地面积1897亩,其中农地339亩、水田1558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95吨,亩产量26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37公斤,人均纯收入94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8万元,村有茶园97亩,茶叶初制厂1个;有个体商店7家,医疗站2个;完全小学2所,初级小学2所,1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1人、民办10人,在校生362人。
  2005年,全村347户1536人,其中畲族163户79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2.02%;耕地面积1896亩,有林地面积540亩,粮食总产量680吨,人均占有粮食443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3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18人,在校小学生152人。
  南山自然村隶属福安市社口镇利岔村委会,因村落位于山之南面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平溪里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社口镇利山保。现属社口镇利岔村委会,位于社口镇中部。海拔100米,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东至后坑,西至顶岗岭,南至西洋溪,北至大墓头山,村落坐南向北,房屋依山而建,大门多朝北,1990年共有房屋35座,除5座为砖木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耕地面积451亩,其中水田366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村路为石子路。主姓,钟姓,清康熙六年(1667年)从浙江省泰顺县鳌阳田边迁入;吴姓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迁入;雷姓于民国期间从谢岭下迁入。
  8.大坪村
  大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北部,距市区32公里、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500米。下辖大坪、大芦塆、桃洋、塔仔等4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
  1987年供电。村有4米宽、13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37户574人,其中畲族86户392人;耕地面积597亩,其中农地145亩、水田452亩;当年粮食总产量318公斤,亩产量31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54公斤,人均纯收入115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000元,村有茶园120亩,林场630亩,果园50亩;村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91人。
  2005年,全村156户690人,其中畲族118户51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4.2%;耕地面积520亩,有林地面积110亩,粮食总产量286吨,人均占有粮食41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9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塔仔自然村隶属大坪村委会,清代属福安县福安乡平溪里上十都,民国属社口镇。主姓蓝。
  9.谢岭下村
  谢岭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社口镇,位于福安市东部,东与汤洋交界,距福安市区15公里、镇政府驻地9公里。海拔375米。下辖林下、直树、东岭、井中(井当)、山头垄等5个自然村(谢岭下为片村名),共6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有宽5米、长2公里的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145户682人,其中畲族126户618人;耕地面积897亩,其中农地44亩、水田853亩;当年粮食总产量252吨,亩产量28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人均纯收入850元;村级集体收入3000元,村有茶园70亩;村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4人,在校生93人。谢岭下村主产稻谷、毛竹、芙蓉李、水蜜桃、茶叶等,办有茶叶初制厂。电、路、通讯设施完好。
  2005年,全村193户715人,其中畲族177户663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2.73%;耕地面积860亩,有林地面积170亩,粮食总产量412吨,人均占有粮食576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5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3人,在校小学生67人。
  谢岭下属福安六都半岭境,清康熙年间蓝姓与林姓合股建山楼耕种,后蓝姓迁谢岭下村。现村内有古民居30多座,共姓祠堂建于清末。
  谢岭下为片村,谢岭下又名“畲仔下”,清光绪福安县志记为“蛇仔下”。相传原为汉族谢姓居住地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界西里六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桥溪乡。位于社口镇东南部,与坂中乡后门坪村相邻,距社口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375米。村落依太阳山坡地而建,1990年共有土木结构房屋47座,砖木结构房屋1座,房屋依山沿坡叠建,坐东向西。村落分上村、下村,并与顶头厝、井中紧挨,有耕地面积789亩,其中水田593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村前道路为黄土路,饮用井水。上村、顶头厝、井中等为蓝姓,清康熙年间从宁德九都猴盾迁入;先迁东村居住,后迁谢岭下半岭,法灵公迁入本村,其后再迁往福安上沃、坑壑、洋坪、山后洋、王家洋等村,已传十二世,修谱三次,分别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民国丁丑年(1937年)、1984年,现有389人。下村为雷姓,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后门坪迁入。上村建有蓝氏宗祠,后座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前座1957年建。
  下厝畲族自然村主姓蓝、雷,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分别从宁德九都和福安后门坪迁入。
  四、溪潭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马山村
  马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福安市区东面,与市区仅一山之隔,距溪潭镇政府驻地6公里。海拔45米。下辖上马山(槟树下)、下马山(里岙)、外岙、松岩头、池家坪、桃坪、坎下洋、凤凰池、坑头、双井、白岩下等11个自然村,共14个村民小组。
  1978年供电,1985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220户910人,其中畲族155户530人;耕地面积1144亩,其中农地144亩、水田10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40吨,亩产量55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03公斤,人均纯收入860元。村级集体收入5000元,村有茶园面积50亩。村有宽5米、长3公里的机耕路1条;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4所,7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70人。马山村是远近闻名的生姜种植地,养猪业也发展很快,全村年养母猪100多头,产仔300多头。村里100多户建有沼气池。
  2005年,全村194户894人,其中畲族149户62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0.25%;耕地面积1142亩,有林地面积4108亩,粮食总产量600吨,人均占有粮食67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马山是闽东革命游击队第一支队诞生地,老一辈革命家叶飞等在此召开马山会议,发动“蓝田暴动”打响了闽东武装革命第一枪,为革命基点村。
  上马山村隶属福安市溪潭镇马山村委会,上马山又名“石壁上”、“槟树下”、“大埕”。因村后有马形石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溪潭乡马山保,今属溪潭镇马山村委会。位于溪潭镇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100米。东起松岩头,西至小,北起林岭岭头,南至外岙。1990年有房屋18座,土木结构。村道为石板路。主姓雷,明末清初从林岭迁入,蓝姓清末从井口迁入。
  2.仙石村
  仙石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38公里、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15米。下辖仙石、山兜、周厝、南山、大山下等5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214户899人,其中畲族129户597人;耕地面积853亩,其中农地67亩、水田78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83吨,亩产量44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6公斤,人均纯收入903元;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9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3人,在校生903人。
  2005年,全村185户745人,其中畲族108户47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16%;耕地面积1145亩,林地面积5950亩,粮食总产量450吨,人均占有粮食60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8人,在校小学生131人。
  南山畲族自然村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仙石村委会,以村址位于山南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溪潭乡潭头保。位于溪潭镇西北部,与镇政府驻地相距5公里,村落坐南向北,海拔300米,东至廉村,西至六角下,南至村顶山岗,北至双峰仙岩。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50座,砖木结构房屋2座。全村共有耕地225亩,其中水田210亩,耕作地点最远1.5公里,最近村口。主姓蓝由溪潭横林迁入,部分钟姓从凤洋迁入,雷姓由穆云后舍迁入。
  3.兰田村
  兰田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驻地西2.5公里处。海拔30米。下辖兰田(林前)、七定(七埞)、王厝、龙腰河、夫艮(鹧鸪冈)、鹿角下等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1985年供电,1990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253户1180人,其中男643人、女537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1209亩,其中农地面积40亩、水田面积116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32吨,亩产量52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36公斤,人均纯收入880元;村有果园20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4所,其中兰田小学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4人、民办9人,在校生190人。
  2005年,全村306户1329人,其中畲族246户104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0.13%;耕地面积1206亩,有林地面积4549亩,粮食总产量650吨,人均占有粮食48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8人,在校小学生131人。
  兰田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兰田又名“林前”,相传畲家初迁定居时,村前有一片大树林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福安县番溪乡蓝桥保。位于溪潭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村落坐北向南。海拔30米,东至溪潭岐壁头,西至港里,南至东坂,北至七定。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54座。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95亩,其中水田571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在村口。有机耕路直抵村口。主姓钟,为大林钟氏支派,清顺治年间迁入,分迁:福安,有22个自然村;蕉城区三都、亭坪;霞浦,有6个自然村;周宁七步东岗等。已传三十七世,修9次谱,钟氏总人口2896人。部分蓝姓从穆云溪塔迁入,雷姓从王楼迁入。钟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
  七定自然村曾名“蓝容”,因村下有七坪园地遂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福安县属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福安县潘溪乡蓝桥保。现属溪潭镇兰田村委会,位于溪潭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3公里,坐北向南。海拔100米,东起卜亭山,西至仙人桥,南起兰田村界,北至彭洋村界。1990年共有房屋28座,均为土木结构建筑。村道为石板铺砌。主姓雷,清初从牛石坂迁入。村中有猫头鹰石、鸡公石相互鸣叫的传说。
  4.岐山村
  岐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40公里、镇政府驻地7公里。海拔50米。下辖岐山、后门院2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
  1989年供电。村有5米宽、2.5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76户304人,其中畲族65户280人;耕地面积349亩,其中农地49亩、水田3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65吨,亩产量76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872公斤,人均纯收入890元,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村有茶园面积15亩;有小学2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36人。
  2005年,全村人口76户317人;耕地面积348亩,林地面积703亩,粮食总产量95吨,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主姓雷,清康熙十年(1671年)迁入,已传三十六世。
  5.下庄村
  下庄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福安市溪潭镇西部,距福安市区28公里、镇政府驻地8公里。海拔70米。下辖下庄、桦林、八甫、半山、下庄坪等5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1988年供电。有机耕道1条,水泥桥梁1座。1993年全村178户744人,其中畲族90户365人;耕地面积77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41吨,亩产量31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24公斤,人均纯收入847元;村有茶园面积24亩,个体商店2家;初级小学2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74人。1994年开通全长2.2公里的机耕道。下庄主产稻谷、茶叶、生姜、花生、芋头等。
  2005年,全村139户672人,其中畲族89户44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6.52%;耕地面积714亩,林地面积3405亩,粮食总产量255吨,人均占有粮食37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6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下庄旧属福安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夏庄境,村内有古民居十多座,建有祠堂、古庙等,有一条小溪贯穿全村,中有深潭,上有瀑布倾泻,自然风光独特。
  6.瓜溪村
  瓜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溪潭镇西部,距福安市区30公里。下辖里瓜溪、外瓜溪、狮子庄(子庄)、高山、南山、条罗(愁啰)、前洋坑、白照、荷林等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2005年底,全村190户936人,其中畲族94户42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5.83%;耕地面积826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00亩,有林地面积6901亩,粮食总产量310吨,人均占有粮食33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80元。
  瓜溪旧属福安县二十三都瓜溪境,民国时期属福安下半区,是通往周宁县和宁德县赤溪的古道。
  狮子庄畲族自然村隶属福安市溪潭镇瓜溪村委会。相传因村后山形似狮子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柯洋保。今属溪潭乡瓜溪村委会驻地,位于溪潭乡西南部,距乡政府12公里。村落坐西北向东南。海拔230米,东起本村水尾,西至平岗尾,南起横路下,北至瓜落坪。1990年共有房屋25座,除1座为混凝土结构外,其余均为土木结构。主姓雷,于清末从霞浦县崇儒乡迁入;部分钟姓,清末从横林迁入。
  瓜溪村的瓜溪桫椤自然保护区面积21570亩。桫椤形如棕榈,茎高而直,叶片长约2米,像孔雀开屏似地呈羽状分裂,是现今蕨类植物中最高大的种类。其祖先系3.8亿年前在地球上昌盛一时的裸蕨植物,它与恐龙同时代。如今,恐龙已绝灭,桫椤成了“活化石”,我国仅在广东、贵州、四川、海南、台湾和福建等省有少量分布,国家把它定为一级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在瓜溪保护区内,不仅有高达6米多的“桫椤王”,还有出土不久的桫椤苗,总数在3600株以上,这在我国是罕见的,所以它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中心部分是瓜溪的两条支流,一支从西到东,一支从西南到东北,像“Y”字似交汇于里瓜溪村,形成两个大峡谷。谷内,磐石卵珠回环连接,溪流飞洒弯曲跌宕,有“夫妻瀑”、“葫芦瀑”、“红军潭”、“鸳鸯潭”和水帘洞等自然景观。峡旁环峰叠嶂,崭谷峭崖,獐潜麂伏,桫椤耸秀,是人们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理想旅游之所。
  7.岳秀村
  岳秀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以溪河前流秀美群山环护而得名。位于福安市西南部,距福安市区40公里。海拔25米。下辖岳秀、横林(馒头山)、后山等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其中畲族主要集中分布在横林和后山两个自然村。该村在省际公路未开通前,是福安、宁德、周宁三处交界地域,是前往赛岐港的人、物流通必经要道,现今溪华公路从村对岸经过,交通便利。通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该村有耕地面积1234亩,茶园面积740亩,林地面积1716亩,果园面积200亩。
  2005年,全村343户1461人,其中畲族116户52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66%;年人均纯收入315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村小学现有教师7人,学生115人,其中畲族学生35人;村医疗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1人。兴建村委楼和群众捐款自建一个简易娱乐场已投入使用。
  岳秀村背靠福安、宁德、周宁三县交界的马腰山大山脉,村边有一处人称“岳龙潭”的天然奇观。明末清初,郑、陈、万、雷、钟姓等姓相继迁入居住,现村内建有林、郑、钟氏3个宗祠,另有1个天主教堂。
  8.张家山村
  张家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西南15公里处,距福安市区30公里。海拔160米。现辖张家山、大丘头、横(横头)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其中大丘头为畲族聚居村。
  全村耕地面积454亩,其中保灌面积300亩;有林地面积2005亩,茶园131亩,果园216亩。该村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劳力外出经商务工。通水、电、程控电话。
  2005年,全村135户560人,其中畲族48户20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7.14%;村民人年均收入306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小学在校生35人,其中畲族15人;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明清时期隶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赛岐镇西隐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西岭保。
  9.洪口村
  洪口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南3公里处,距福安市区15公里。海拔20米。现辖洪口、垅口、垅口宫、岩港、大洪、小洪、坂中、新厝、岔头厝、凤凰坂、港头鼻、湖头面等1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其中垅口村为畲族聚居村,主姓钟。
  全村耕地面积674亩,其中保灌面积527亩;有林地面积3239亩,茶园65亩,果园380亩。该村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劳力外出经商务工。该村前临穆赛溪,潮水可达洪口码头,可通20吨机帆船。省道小浦线穿村而过,交通便利。新中国成立后为溪潭镇的商业区,目前通水、电、闭路电视和程控电话,基础设施较完善。
  2005年,全村276户1278人,其中畲族21户9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75%。村民人年均收入3080元,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50元。有完全小学1所,教师12人,在校生115人;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明清时期隶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赛岐镇洪口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上洪保。
  10.岔口村
  岔口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驻地北5公里处。海拔30米。现辖岔口、乌石、洗马池、牛埕、八村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937亩,其中保灌面积580亩;有林地面积1513亩,茶园面积65亩,果园面积385亩。该村主产稻谷、甘薯、茶叶、瓜果、蔬菜等。村通水、电、机耕路、电视、电话。
  2005年,全村220户960人,其中畲族40户18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9.27%;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0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960元;小学1所,教师6人,在校生100人,其中畲族20人;村有医疗站2所,卫生技术人员2人。
  明清时期隶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三都,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赛岐镇凤林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凤林保。
  11.濑尾村
  濑尾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潭镇,位于镇驻地北3公里处。海拔10米。现辖濑尾、高岩、渡船头、濑尾窟、祠堂下等5个自然村,2个村民小组。
  濑尾村前临穆赛溪,水运方便。1958年对岩省道小浦线开通后,水运停顿,交通受阻,显得偏僻。全村耕地面积195亩,林地面积2787亩,茶园80亩,果园250亩。村民以农业为主,主产稻谷、甘薯、蔗糖、瓜果、蔬菜、药材等。村通水、电、机耕路、电视、电话。
  2005年,全村129户530人,其中畲族40户13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6.04%;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50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在校生60人,其中畲族学生24人;村有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明清时期隶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一都,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赛岐镇凤林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廉溪乡凤林保。
  五、甘棠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坑门里村
  坑门里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赛岐开发区,位于福安市南部,距福安市30公里,南与甘棠镇倪下村交界,北与溪潭镇张家山交界。海拔80米。下辖坑门里、沙坑、八斗、荷杏、牛楼、岔门头、林洋、桥仔头、庵坪等9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坑门里村主产毛竹、松杉、茶叶、水果、茉莉花等。
  1982年供电。1993年全村235户960人,其中男470人、女490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855亩,其中农地200亩、水田65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77吨,亩产量44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93公斤,人均纯收入673元;村有茶园面积40亩;民族完全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7人,在校生180人。
  2005年,全村263户1091人,其中畲族263户109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465亩,林地面积1513亩,粮食总产量550吨,人均占有粮食50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坑门里村旧为福安县上二十九都仙源境,畲族村民于明代正德年间从广东省潮州辗转迁入。现村内有古民居6座,钟氏宗祠1座,彭郑师公宫1座,土地庙1座,建有玉池禅寺。坑门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
  坑门里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坑门里又名“坑源里”。民国时期有诗载:“山川原气本相同,棋布星罗开窍通,众水会流经出口,坑源庐处永财丰。”又相传村前坑门有巨石,夜间巨石自动将坑门关闭,而村落安然藏匿于坑门内,因此称为“坑门里”。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沿江里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三塘镇大留保。驻地位于甘棠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80米。村民住宅建于山谷两侧,1990年共有土木结构房屋69座,房屋坐向不一。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94亩,其中水田600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有机耕路直达村口。主姓钟,为大林钟氏支派,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一说为正德十一年)迁入。建有钟氏宗祠,后座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农历六月,前座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农历十月。相传有坑源里八景,包括“弥勒坐堂”、“悬钟挂壁”、“纱帽献瑞”、“石印呈祥”、“双鲤朝天”、“三仙放葫芦”、“蛤蟆饮水”、“罗星把口”等。
  2.北山村
  北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赛岐开发区,位于福安市南部,距福安市区25公里、开发区驻地7公里。海拔20米。下辖北山、岭尾宫2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
  1982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30户538人,其中畲族68户285人;耕地面积306亩,其中农地60亩、水田24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20吨,亩产量71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9公斤,人均纯收入916元;村办有茶叶初制厂1个,林地面积60亩,医疗站1个;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96人。
  2005年,全村165户658人,其中畲族108户428人,占全村人口65.05%;耕地面积327亩,林地面积500亩,粮食总产量108吨,人均占有粮食16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岭尾宫畲族自然村隶属福安市甘棠镇北山村委会。清代属福安县秦溪乡沿江里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三塘镇湄洋保。主姓蓝,清康熙年间从连江县头迁入。
  3.春雷云村
  春雷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甘棠镇,位于甘棠镇南部甘下线3公里处,距福安市区36公里。为老区基总村。下辖春雷云、白云庵、春木洋、虎岩冈(虎岩山)4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
  1980年办起自来水,1982年供电。1993年全村118户582人,其中畲族110户550人;耕地面积222亩,其中农地50亩、水田17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31吨,亩产量59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25公斤,人均纯收入530元;村级集体收入2000元,村办有茶场2个;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80人。春雷云主产松杉木、桃李、枇杷、龙眼、蜜柚及茶叶等。
  2005年,全村147户659人,其中畲族133户615人,占全村人口的93.32%;耕地面积208亩,林地面积2157亩,粮食总产量46吨,人均占有粮食7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春雷云旧属福安县三十二都螺园境,先祖雷明贤于清康熙年间从罗源县大头迁入穆阳镇,再迁田螺王。现村内建有寺庵2座,建有祠堂,保存有清代古民宅8座,古井1口,500余年树龄的古榕树7棵。
  田螺园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田螺园又名“田雷王”、“田螺王”、“田螺洋”。因村舍位于形似田螺的山包上故名。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田螺园雷谱》载:肇迁始祖明贤公,“深通地理,寻山玩水,见国泽田螺王之地,仰观四顾空阔,前有长江潮水茫茫,干舟往还,又兼沙结海塘,镇作江中,后有层峦起伏,瀑布环绕,林木深处景色鲜新,隔绝人烟,更兼松苍柏翠,水秀山灵,峰回路转,龙蹯虎踞,甘泉涌出,土膏肥妍,遂构庐而居焉。”清代属福安县秦溪乡沿江里二十九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三塘镇外塘保。现为春雷云村委会驻地村,位于甘棠镇东南部,白马河、甘下公路西侧,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110米。房屋沿山梁而建,坐向不一。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48座,耕地275亩,其中水田172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有水泥路沿坡而上。主姓雷,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坑下楼迁入。村南100米有白云庵,村口有7株大榕树,青葱如盖,蔚成奇观。
  4.岭尾村
  岭尾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甘棠镇,位于福安市西南部,距104国道2公里。海拔30米。下辖岭尾、新厝、洋溪里、半岭、大坪中、樟加洋(樟家洋)、杨梅洞、虎头冈等8个自然村,实施造福搬迁工程后并为岭尾、新厝2个自然村。
  1984年供电,1988年办起自来水,有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155户680人,其中畲族86户401人;耕地面积531亩,其中农地107亩、水田424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40吨,亩产量64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人均纯收入986元;村级集体收入8000元,村有茶园面积20亩;有小学1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110人。岭尾老区民族苗圃基地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繁育茶果新优品种,产品销往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是福安市茶苗供应的主要基地。村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167户705人,其中畲族78户337人,占全村人口47.8%;耕地面积383亩,林地面积5649亩,粮食总产量88吨,人均占有粮食125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5.山头庄村
  山头庄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甘棠镇,位于镇驻地西13公里处,距福安市区40公里。海拔420米。下辖山头庄、前坪、北山、西半岭、过冈等5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
  1984年办起自来水。1986年通公路,并迁建新村,建有新屋60余座。1990年供电,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90户360人,其中畲族76户335人;耕地面积335亩,其中农地155亩、水田18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25吨,亩产量37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47公斤,人均纯收入600元;村级集体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面积40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1人,在校生40人。2004年新建有宗祠1座,保留畲族风俗习惯,村民之间使用畲语交流、盘歌。
  2005年,全村91户387人,其中畲族80户348人,占全村人口89.92%;耕地面积636亩,林地面积2152亩,粮食总产量101吨,人均占有粮食26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山头庄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山头庄又名“上下垄”。近代人作《明公创居歌》赞道:“高冈栖止频回顾,山头择地最为良。”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秦溪乡沿江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三塘镇倪洋保。现位于甘棠镇西北部,与溪潭乡交界,距镇政府驻地12.5公里,海拔430米。村舍建于山坳两侧,坐西南向东北,住宅依山而建。1990年共建有土木结构房屋63座,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90亩,其中水田130亩。耕作地点最远5公里,最近村口。有机耕路直抵村口。1998年迁建新村于山南面,距原村址2公里处。主姓钟,为大林钟氏支派,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迁入,有建于清代的钟氏宗祠。西北部有狮峰狮子岩,古人诗曰:“瑞草堆毛翠欲浮,疑麟非虎孰堪俦,应知逐电追风急,恰是青狮戏彩球。”又有鸡冠顶,古人诗曰:“灵钟鸡顶似冲冠,戒旦鸣晨警此间。展翼当如飞凤势,文明五色肇名山。”
  6.小岭村
  小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甘棠镇,位于甘棠镇西北部、距福安市区50公里、104国道7公里,北与溪潭镇西隐村交界。1950年属八区(溪潭)可而村,1955年划归甘棠可而村,1956年成立小岭乡高级社,1961年组建山岭大队,1984年建立小岭村委会。海拔350米。下辖小岭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小岭村主姓钟、雷。
  1989年供电。1993年全村86户356人,其中男192人、女16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340亩,其中农地100亩、水田24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34吨,亩产量39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76公斤,人均纯收入842元;村级集体收入2000元,村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1人,在校生45人。小岭村主产毛竹、松杉和茶叶水果。
  2005年,全村99户398人,耕地面积471亩,林地面积347亩,粮食总产量71吨,人均占有粮食178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小岭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潘溪乡西隐保。主姓钟,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从大林迁入。
  7.过洋村
  过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甘棠镇,位于甘棠镇西南部,距镇区3公里。海拔70米。下辖过洋、石壁头、笊篱壑、猴池、岔栋、野马壑等6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
  1985年供电。1993年全村206户872人,其中畲族116户657人;耕地面积826亩,其中农地286亩、水田54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10吨,亩产量49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70公斤,人均纯收入1050元;村级集体收入500元,村办有茶场1个;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完全小学1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4人,在校生150人。过洋村主产稻谷、毛竹、优质茶叶、葡萄等,尤以无公害茶叶闻名。
  2005年,全村216户963人,其中畲族126户504人,占全村人口52.34%;耕地面积956亩,林地面积3314亩,粮食总产量153吨,人均占有粮食15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125人。
  过洋村委会驻过洋自然村。相传郭洋谐音为“过洋”。清代有古道通宁德,曾经商贾云集,经济一度很繁荣。现村里建有1座民族宫,为村民盘歌场所,1990年国家民委授予过洋村“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号。
  “过洋村”又名“过洋里”、“柳洋”,相传原为郭姓人所居,又称“郭洋”,后郭氏迁出,蓝、雷诸姓迁入。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秦溪乡沿江里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三塘镇鹳里保。今属甘棠镇,位于甘棠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海拔70米。村舍建于小盆地中,北垄头山,南坝头山,西岔门,村西有小山涧绕村而过,村落由上洋中、下洋中构成。1990年全村有土木结构房屋54座,钢筋混凝土结构2座。共有耕地215亩,其中水田142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的在村口。有机耕路直抵村口。主姓蓝姓由霞浦盐田高山迁入;雷姓由宁德猴盾迁入;钟姓为大林支派,清乾隆年间迁入。盛产巨峰葡萄。1988年4月过洋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8.何厝村
  何厝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甘棠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甘棠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海拔130米。下辖何厝、对面楼、刘洋、大坪、油西坑、后别、䉪村等7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1986年供电,有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174户752人,其中畲族108户443人;耕地面积50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0吨,亩产量53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9公斤,人均纯收入732元;村级集体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面积65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2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80人。
  2005年,全村201户804人,其中畲族132户527人,占全村人口65.55%;耕地面积615亩,林地面积1428亩,粮食总产量148吨,人均占有粮食18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9.铜坑里村
  铜坑里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甘棠镇,位于镇西南10公里。海拔160米。辖铜坑里、如林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全村耕面积168亩,其中保灌面积126亩,林地面积548亩,茶园65亩,果园9亩。该村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劳力外出经商务工。通水、电、机耕路、程控电话。
  2005年,全村59户225人,其中畲族21户85人,占全村人口37.78%;村民人年均收入3900元;小学在校生20人,其中畲族13人;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六、下白石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章岭村
  章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63公里、镇政府驻地13公里。海拔350米。下辖半岭、上牛地坑、下牛地坑、富洋里(过洋里)、外后洋、樟后等6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
  1990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37户641人,其中男340人、女30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403亩,其中农地84亩、水田31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53吨,亩产量38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39公斤,人均纯收入508元;村级集体收入2000元,村办有水电站1个,发电量100千瓦;村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4所,9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2人,在校生76人。
  2005年,全村159户729人,其中畲族135户620人,占全村人口85.05%;耕地面积410亩,林地面积8583亩,粮食总产量156吨,人均占有粮食214公斤,人均纯收入3192元,畲族人均收入288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134人。
  半岭自然村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樟岭村委会,位于镇驻地西北15公里处,海拔350米。半岭畲族自然村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东里三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黄岐乡。主姓雷,清代从金腰带迁入。
  2.王坑村
  王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离市区23公里,地处福安市白马河畔,在与下白石顶头村毗邻。海拔50米。下辖下王坑、长林尾(长洋尾)、亭洋等3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王坑村旧属福安县三十四都王坑境,清乾隆元年蓝姓从溪塔迁入定居。现全村有民居80余座,生活仍保持民族传统习俗,村民交流仍使用畲语。
  1989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11户515人,其中男291、女22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291亩,其中农地95亩、水田19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07吨,亩产量36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08公斤,人均纯收入489元;村有茶园面积10亩,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45人。王坑村山多林密,盛产松杉、茶叶、水果、毛竹。
  2005年,全村127户610人,耕地面积296亩,有林地面积2704亩,粮食总产量111吨,人均占有粮食182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畲族人均纯收入316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下王坑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因先前王姓在此筑寮而居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溪里三十四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黄岐乡林门头保。今属下白石镇王坑村委会,位于下白石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村庄坐南向北。海拔50米,东至馒头山,西至上王坑村,北至后门山,南至广坪洋。房屋依山坳而建,1990年共有住宅建筑物14座,均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05亩,其中水田70亩、旱地35亩。耕作地点最远5公里,最近1公里。主姓蓝,清乾隆年间从罗源县可坑迁入。
  3.下赤村
  下赤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下白石镇西部,距福安市区50公里,西与蕉城区交界。海拔250米。下辖下赤、尼姑坪、牛山、吴厝、红夏5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
  1983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49户688人,其中男381人、女307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98亩,其中农地159亩、水田43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29吨,亩产量38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33公斤,人均纯收入385元;村办果场1个,茶叶加工厂2个,有个体商店3家;小学4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94人。下赤村盛产龙眼、松木、毛竹、水果等。
  2005年,全村168户780人,耕地面积599亩,有林地面积3779亩,粮食总产量253吨,人均占有粮食32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下赤村旧属福安县三十三都安峰境。清代雷姓从宁德猴盾迁入定居,村内有民居40多座,建有雷氏宗祠;钟姓从罗源大坪迁入洪夏境,现有民居30多座。
  4.金腰带村
  金腰带村民委员会隶属下白石镇,系纯畲族村,位于下白石镇西部,与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交界,距福安城60公里、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110米。辖金腰带、孔门、王必山、岩下蛇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该村经济来源主要靠农林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近年架设了高压电线,修通了主村水泥路,其余三个自然村水、道路和广播电视还有待解决。
  2005年,全村耕地面积495亩,山地面积3890亩,有林地面积2841亩;全村129户605人。人均年纯收入3115元;村有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3人。由于自然村分散,群众生活水平低,文化水平低,无一所小学,儿童读书要父母带到外地打工就读。
  金腰带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金腰带又名“金飘带”。相传,有一位官宦后裔为逃避兵乱迁入下白石镇大获海边的大坪里居住。不久,他认为大坪里仍然嘈杂,想把千金小姐安置在远离大坪里的深山中,搭寮回避,可是,小姐说什么也不去。他心生一计,暗中叫人到深山密林中系一条金腰带,而后对小姐说,梦见深山中有一条金腰带,快去看看是否属实。小姐同家人一起上山,果然看见金腰带一条,又见四周泉响鸟鸣,山深林幽,觉得这里风水比大坪里好,就决定迁入定居。遂取村名为“金腰带”。村落位于山腰,坐北向南,东至塔里村,西至吴山村,南至大获村,北至孔门村。海拔110米,房屋依山而建,1990年共有土木结构住房19座。共有耕地面积193亩,其中水田158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1公里。主姓雷,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猴盾迁入。
  孔门畲族自然村,主姓雷,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从蕉城(宁德县)猴盾迁入。
  5.通湾洋村
  通湾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下白石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东临白马港,南至三都澳。海拔220米。下辖通湾洋、槟树弯、南门、田洋、后院、双岩、角里、拱桥头等8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76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59户659人,其中畲族82户360人;耕地面积369亩,其中农地157亩、水田21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37吨,亩产量37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08公斤,人均纯收入493元;村级集体收入1万元,村办有茶场1个;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2所,教师公办3人、民办1人,在校生76人。通湾洋村山地多,盛产松木、水果。村电、路、通讯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188户821人,其中畲族90户375人,占全村人口45.68%;耕地面积369亩,有林地面积4215亩,粮食总产量145吨,人均占有粮食177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44元,畲族村民人均纯收入319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通湾洋旧为福安县三十四都牛坪境,有古官道沿村而过。古老的双岩寺在村附近1公里处,传说当年王十鹏路过留有双岩寺诗:“崎岖九岭更双岩,遥望闽山未见三,来访神钟隐现处,翠微深锁古金蓝。”通湾洋村主姓蓝、钟,蓝姓于清康熙年间从宁德八都栋兰迁入,钟姓于清乾隆年间从宁德九都柴坑迁入定居,清末雷姓从福安市松罗乡茶洋村迁入该村定居,形成现在蓝、钟、雷三姓分布的格局。
  通湾洋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通湾洋又名“汤湾洋”,相传该村原为汤姓所居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溪里三十四都,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福安县黄岐乡双碧保。现位于下白石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村落坐东向西,海拔220米,东起半山里坑,西至墓里后门山,南界双岩亭下,北至下白石林四宫横路里。1990年共有房屋26座,均为土木结构。村主姓蓝,清中叶从罗源县贝头顶村迁至下白石百二坎,复迁通湾洋。部分姓钟、雷。
  6.亨里村
  亨里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镇驻地南2.5公里处,东临白马河,南连白招村,北接下白石村。石甫公路从村前贯穿而过。海拔70米。下辖亨里、坑里垄、村冈头、后岐、龙港5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86年开始供电。1991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113户517人,其中男293人、女22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398亩,其中农地227亩、水田17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6吨,亩产量36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82公斤,人均纯收入532元;村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3人、民办3人,在校生116人。亨里村造福搬迁后,全村形成农村全面发展的格局,就业门路宽,村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明显改善。亨里村蓝姓于清雍正年间,从宁德县(蕉城区)七都迁入定居,先前曾有何、翁、李三姓居住,故又称“何翁李”村。旧村前有一棵树龄800年的古榕,古榕树根延伸处又长出一棵山榕树,村民称之为母子榕,相传这棵古榕是当年何姓人栽的镇村风水树,现在成了村庄的一道亮丽风景。
  2005年,全村146户661人,耕地面积428亩,有林地面积1702亩,粮食总产量105吨,人均占有粮食15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生60人。
  亨里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亨里又名“何翁里”、“何亨里”。相传该村原住有汉族何、翁、李三姓,故村名谐音“何翁里(李)”。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溪里三十四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黄岐乡。现位于下白石东部,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村落由西部旧村和东部新村组成,海拔70米。1990年共有房屋建筑共33座,除1座为砖木结构外,其余均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139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的0.5公里。村东有机耕路。主姓雷,清雍正六年(1728年)由半岭迁入。
  7.秦坎村
  秦坎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68公里、镇政府驻地18公里。海拔100米。下辖秦坎、外门楼、坑瓮里、北北斗坑、南北斗坑、箕袋、石厝、青蛙屿、铁坑、月屿等10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8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09户人,其中畲族82户412人;耕地面积280亩,其中农地185亩、水田9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01吨,亩产量30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92公斤,人均纯收入483元;村级集体收入1500元,村办有龙眼园1个;有小学1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71人。
  2005年,全村136户637人,其中畲族100户423人,占全村人口66.41%;耕地面积282亩,有林地面积3012亩,粮食总产量89吨,人均占有粮食14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127元,畲族村民纯收入225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6人,在校小学生176人。
  8.章坑村
  章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古镇,位于福安市西部,距福安市区50公里、镇政府驻地20公里。海拔110米。下辖大洋里、王郑坑、官章(观章)、半岭、青山鼻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该村盛产毛竹、斑竹、芙蓉李、柿、桃、柚、橘、芦柑等。村主干道着手硬化,按乡村四级公路标准修建。电、卫星接收电视、通讯等设施基本完善。村民饮用水靠肩挑井水、河水,卫生状况较差。
  2005年,全村耕地面积674亩,山地4000亩,有林地面积5467亩;全村219户968人,其中畲族64户263人,畲族占全村人口的27.17%。
  章坑村先祖自明万历年间迁入,现村内留有居民建筑60多座,村落中有陈姓祠堂,宫庙、古井、小巷特显畲民的独特风格。
  9.长坑村
  长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下白石镇西南部,距城区72公里,东与下白石双岩禅寺山村交界,西与蕉城八都、漳湾隔江交界,南临500吨级码头,北有高速公路、铁路贯穿。海拔10米。下辖塘楼湾、西坑、溪尾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长坑村海滩及山地面积广,山地盛产石矿材料、毛竹、松木、杉木、杂木、龙眼、荔枝等,海上盛产蛏、蛤、鲟等水产品,运销宁德、福安、福州等地。该村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内道路、广播电视、饮水设施有待完善。
  2005年,耕地面积359亩,山地面积1300亩,林地面积700亩,海滩面积600亩;全村134户537人,其中畲族53户244人,占全村人口的45.44%,人均年纯收入3185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470元。
  长坑村以双岩峰的山溪坑水朝向小获海滩流入大海,故名称“长坑”。清代,各姓云集此地海滩开发围垦,发展种、养殖业,形成周围自然村。旧属福安县三十三都金锭境,在民国以前地处福州通往温州的古官道上,宋朝状元王十朋曾路经此地驻足双岩禅寺时留下诗句。明清时称小获。长坑村蓝姓始祖于清乾隆初年从宁德县(蕉城区)八都点兰由昭连公于乾隆元年迁移福安下白石荷屿村后居住长坑村。清嘉庆年间,甘棠林氏父子筹资在小获(现改名长坑村)围垦塘田,在塘内湾坳处建楼房管理农塘,由苏洋刘姓管理,定居后改为塘楼湾,又称大洋。清代荷屿高姓在大洋岸上办学,由蓝姓兄弟负责管理,以此定居。随后陈姓亦定居长坑村。清乾隆元年,雷姓先祖雷千由福安县岳秀乡棉头村墩村迁入下白石长坑溪尾自然村居住。
  长坑村位于白马河(福安市最长的河流长溪下游)畔。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现村内保存有古民居1座以及宫庙、古井等。该村集山水河流港道、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自然风光,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前景。
  10.坑门村
  坑门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下白石镇西南部,距福安市区50公里、镇政府驻地13公里,西与蕉城区漳湾镇隔海相望,东南毗邻官井洋,西与楼坪村交界。海拔50米。下辖坑门里、大石牛、八斗垅、钟山下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坑门村山地多,盛产竹木、龙眼、荔枝,水产品有海蛏、虾等。村有石板材厂。1997年起该村实施造福工程搬迁。2000年,由省大丰教育基金会捐资帮助坑门建有大丰教学楼。坑门新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水源卫生状况差。
  2005年,有耕地面积210亩,山地面积3900亩,林地面积2730亩;全村112户424人,其中畲族40户154人,占全村人口的45.44%;人均年纯收入3179元;在校生27人,其中畲族学生16人。
  坑门村旧属福安县三十三都榕源境。明清时期,福安通往宁德、福州的古道从该村经过。明成化年间先有张、薛、王、郑四姓迁入坑门定居,明崇祯年间张、薛、王三姓转迁别处,只留郑姓居住。清乾隆年间,蓝、雷、钟、陈、江五姓迁入坑门定居,积极开山辟田和从事滩涂养殖。清光绪年间,郑氏家族出个文魁秀才,村前立有牌坊石门框,村落中郑氏宗祠至今还保留着一块文魁牌匾。
  钟山下自然村海拔700多米,后山是闽东远近闻名的史称金钟山白云洞,洞内立有神农教主五谷大道真仙牌位,常年香火旺盛。特别是农历九月初九登高的信男信女川流不息,到此祈保平安,热闹非凡。
  11.樟澳村
  樟澳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下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南部。海拔25米。下辖樟澳、双贵山、后门楼、半山、丹头、双合仔、迭石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2005年,全村186户783人,其中畲族37户108人,占全村人口的13.79%;耕地面积417亩,其中水田187亩;有林地面积4289亩,茶园面积95亩,果园面积182亩,渔业养殖面积465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179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630元。
  七、溪尾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林洋村
  林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尾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118公里、镇政府驻地16公里处。海拔115米。下辖林洋店、洋坪(银坪)、王家墓、里林洋、半山、杞湾杜、汤厝下、大坪园、吴厝下、里冬、十字路、下坪、地同更、帕岭等14个自然村,共21个村民小组。
  1980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326户1253人,其中畲族147户540人;耕地面积79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40吨,亩产量42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71公斤,人均纯收入785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4人、民办4人,在校生130人。
  2005年,全村323户1338人,其中畲族147户589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4.02%;有耕地面积795亩,林地面积1100亩,粮食总产量210吨,人均占有粮食157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林洋自然村,传说因村前有龙田连接两个洋,故取名“连洋”,后谐音改今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西兴里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隶属福安县三塘镇大留保。今属甘棠镇坑门里村委会,位于甘棠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2公里。村落海拔500米,坐西北向东南。东至坑门里岭,南至山下,西界小岭,北接西隐。住宅依山而建,1990年共有房屋27座,均为土木结构。主姓钟,于明正德年间从坑门里迁入;部分雷姓,亦为明正德年间迁入。
  2.坎下村
  坎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尾镇,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30公里、镇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65米。下辖坎下、溪兜、西坑、上香炉冈、碓洋头、上洋头、云林、松树冈、岔门头、冬瓜山、马山、下香炉冈、亭下、外坎下等14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
  1983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90户814人,其中畲族181户705人;耕地面积626亩,其中农地236亩、水田39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20吨,亩产量51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93公斤,人均纯收入82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村有茶园面积35亩,林地面积530亩;有个体商店5家;小学2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118人。
  2005年,全村221户817人,其中畲族187户745人,占全村人口的91.19%;耕地面积626亩,有林地面积2200亩,粮食总产量102吨,人均占有粮食125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1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生95人。
  马山自然村,因村落所在马铃逢山上有二石形如骑士驾马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秦溪乡秦东里三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秦溪保。今属溪尾乡坎下村委会,位于溪尾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110米。村落坐北向南,东至香炉岗,西至半岭村,北至上洋头,南至马铃逢山。房屋建于山坳,依山而建,1990年共有住房建筑22座,均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84亩,其中水田125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0.5公里。主姓雷,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从南坪(今康厝乡红坪)迁入;部分姓钟,清光绪间从溪柄镇葛藤坪迁入。
  3.石合村
  石合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尾镇,位于溪尾镇北部高山区。海拔320米。辖有石合、岙里、兰里、山顶、犁路头、塔头冈、里茶泽、大林(大兰)、楼冈、清水谷、外茶洋等11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畲族主要分布在岙里、楼冈、犁路头、清水壑等自然村。该村以农业为主,主产毛竹等,近年大力发展芙蓉李、柚子、枇杷等水果以及药材种植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但路、广播电视、稻谷加工、学生就学、老人娱乐活动场所、体育场所以及文化站等设施有待解决。
  2005年,全村273户1005人,其中畲族137户570人,占全村人口的56.7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48亩,粮食播种面积308亩,林地面积880亩,茶园面积125亩,果园面积80亩,年人均纯收入2910元。
  八、溪柄镇畲族村民委员会
  1.白沙村
  白沙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距市区34公里、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海拔15米。全村有白沙、洋中厝、下贵洞、上贵洞、亭下、牛角垅6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2005年,全村195户786人,其中畲族69户5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3.08%。全村耕地面积330亩,其中水田300亩;有林地面积5670亩,茶园面积130亩,果园面积71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975元,其中畲族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200元;村有医疗站1所,医务人员1人。
  2.东山村
  东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镇政府驻地东12公里处,距市区32公里。东与霞浦柏洋乡和松罗乡金山村交界,西与斗面村为邻,南与松罗乡山界对和榕头村接壤,北与茜洋村、横坑村相连。海拔21米。下辖东山、山坪、仙人、上金竹坪、下金竹坪、大林、细日山(晒日山)等7个自然村,共7个村民小组。
  1987年开始供电,1991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206户893人,其中畲族127户573人;耕地面积650亩,其中农地90亩、水田5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44吨,亩产量68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97公斤,人均纯收入863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00元,村有茶园面积16亩,果园20亩;村有个体商店5家;小学4所,7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6人,在校生105人。
  2005年,全村236户967人,其中畲族165户670人,占全村人口的69.29%;有耕地面积648亩,林地面积6788亩,粮食总产量204吨,人均占有粮食21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东山村,又称东坪村,清代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四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福安县第一区(赛岐)柏柱洋乡斗而保,1956年办起东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东山大队,1984年组建东坪村委会。清康熙年间,畲族钟、雷、蓝三姓迁入定居,经进化繁衍,形成现在村庄布局。1934年闽东土地革命期间,闽东村委机关报《闽东红旗报》报社和印刷厂就设在东山村;在东山村设立红军后方医院,在上金竹坪设立老区军械厂,在下金竹坪设立红军被服厂,为闽东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革命老区基点村。东坪村依山傍水,风景独特,山后有仙岩洞、鬼洞,村内有仙脚道、化炉禅寺等景点,引人入胜。
  东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因村落原位于山垄之东故名,1954年移至现居址,仍沿用旧村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四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柏洋乡斗面保。现位于溪柄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海拔120米。村落依山坳叠建,坐西向东,村低谷处有一石阶路连接各家各户,房屋大门多朝北,北村称为“塔里”。东部岭兜岗,西部横洋岗,南部宫岗。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23座;耕地面积113亩,其中水田102亩。道路为碎石梯路。主姓雷,明嘉靖年间从匹后楼迁入,是福安雷姓较早发祥地之一。
  3.长洋村
  长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镇驻地东南3公里处,与松罗乡毗邻。海拔50米。下辖龙长洋、葛藤坪、碧后3个自然村,共5个村民小组。
  长洋村明清时期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七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福安县每一区溪乡棠洋保,1956年办起长洋高级社,1958年8月成立长仙大队,1961年设长洋大队,1984年组建长洋村委会。
  1988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217户822人,其中畲族142户533人;耕地面积728亩,其中农地291亩、水田43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55吨,亩产量35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10公斤,人均纯收入730元;村有医疗站1个;小学3所,教师公办2人、民办1人,在校生110人。全村水、电、电视通讯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236户364人,其中畲族78户312人,占全村人口的85.71%;有耕地面积728亩,林地面积5420亩,粮食总产量290吨,人均占有粮食797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194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长洋村主姓为钟、林、雷等姓。葛藤坪自然村隶属长洋村委会。相传原为长洋村林姓山场,后来钟姓两兄弟在此建房而居,当时宅地周围葛藤丛生,故名为“葛藤坪”。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七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王松洋乡。现位于溪柄镇南部,福霞公路的东南侧,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村落建在山坳中。海拔90米,村东有墓头岗,岗上多松、樟、枫等风水树,有小涧穿村而过,房屋坐北向南,依山叠建。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36座,全村耕地面积227亩,其中水田177亩。耕作地点一半距村1~1.5公里,一半距村2.5公里。有机耕路与福霞公路相连接。主姓钟,清道光年间从孟洋满洋迁入,习俗与霞浦相近。
  4.采梅村
  采梅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茜洋溪畔的崇山峻岭之间,东临茜洋溪,西接溪南村,南连茜洋村,北邻坑口村。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市区30公里。海拔240米。下辖采花桥(菜花桥)、大墓兰、白梅岭、铁炉坑、马头山、称锤坑、柴山里等7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采梅村又称彩花桥村,因主村外有一座小石桥而得名。明清时期,采花桥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五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福安县第一区柏洋乡茜洋保,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1961年建立采花桥大队,1984年组建采花桥村民委员会。采花桥村建有一座马头山水库,由福安市力源水电公司投资经营,大在距采花桥村1.8公里的茜洋溪上,正常蓄水位85米,总库容968万立方米,年发电量3300万千瓦。采花桥主产稻谷、茶叶、水果,村民外出经商务工是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1986年供电,1993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70户364人,其中畲族45户254人;耕地面积254亩,其中农地61亩、水田19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18吨,亩产量46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24公斤,人均纯收入987元;村级集体收入4000元,村有茶园面积40亩,林地面积130亩,果园26亩;有个体商店5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6人,在校生112人。采花桥村20世纪90年代修通溪坑公路,并实施造福搬迁,在岔门头建立新村。该村基本实现了水、电、路、电话、有线电视五通。
  2005年,全村90户364人,其中畲族78户312人,占全村人口的85.71%;有耕地面积354亩,林地面积4580亩,粮食总产量151吨,人均占有粮食415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19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2人,在校生20人。采花桥村钟姓人口最多,清代从福安前洋迁入;雷姓从柏柱洋山坪村迁入。
  采花桥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相传古道上曾有一座石板桥,为蔡氏所建,桥名蔡桥,方言转化为今名。村落坐西向东,东至门首下,西至平岗,南至大湾,北至清水壑。房屋依山叠建,大门大都朝东,1990年有房屋20座,除3座砖木结构外,其余均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04亩,其中水田85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主姓钟,由前洋迁入。
  5.龙潭面村
  龙潭面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距福安市区28公里、镇驻地4.2公里。东连松罗乡,西邻港里村,南接赛岐镇,北临长洋村。海拔220米。下辖龙潭面(龙坑)、山里限、可坑、下可坑、墩兜等5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龙潭面村明清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七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属福安县第一区王松洋乡龙潭面保,1958年为龙港大队,1981年改设龙潭面大队,1984年组建龙潭面村委会。
  1989年开始供电,有4米宽、6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19户527人,其中畲族117户524人;耕地面积433亩,其中农地133亩、水田3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8吨,亩产量50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14公斤,人均纯收入746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0元,村有茶园面积300亩,林地面积120亩,果园60亩;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80人。龙潭面村主产稻谷、松杉、毛竹,村民尤以编织棕衣而闻名。
  2005年,全村122户545人,有耕地面积489亩,林地面积4680亩,粮食总产量157吨,人均占有粮食288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1946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龙潭面村雷姓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从茜洋磨灵坑迁入,蓝姓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从松罗月半山迁入,钟姓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潭头小坑村迁入。
  龙潭面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龙潭面因村庄位于“龙潭”之上故名。村落东北向有可坑山、仙桌山、厝岗山等,山有风水林木、九松二木荷;西南方是龙潭湖,龙潭溪从东北向西南走向注入龙潭湖内,将村落一分为二:西北方为小龙,蓝姓居住;东南方为大龙,钟、雷两姓居住。1990年小龙有房屋15座,大龙房屋16座,均为土木结构,房门都临溪而开;共有耕地面积215亩,其中水田128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村前有石板路,岭名“阿弥陀佛岭”。主姓蓝,清乾隆三年(1738年)从松罗月旁山迁入;部分钟姓清乾隆四年(1739年)从福安潭头小坑迁入;雷姓清乾隆六年(1741年)从霞浦磨录坑迁入。
  6.横坑村
  横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溪柄镇,位于福安市东南部,溪柄镇东北部偏远山区,距市区40公里、镇政府驻地16公里。东与霞浦县柏洋谢墩村交界,西接茜洋村,南邻柏柱玉井村。海拔250米。下辖横坑、甲浦楼、林家宅、树兜(〓兜)、大坑、岭仔下、大田坪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村委会驻横坑自然村。该村主姓为卢、郑、刘、邱、钟、雷、蓝、葛、马九姓。明清时期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五都一图,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县第一区(赛岐)溪缠乡港林保,1956年办横坑高级社,1958年8月成立横坑大队,1984年组建村民委员会。横坑村主产稻米、甘薯、茶叶等。
  2005年全村有99户353人。有耕地面积267亩,其中水田247亩、农地20亩;有山地面积3190亩,其中林地面积1780亩,茶园137亩,果园2亩。最高年份粮食播种面积455亩,总产量194.5吨,亩产量427公斤,人均纯收入1936元。
  横坑村蓝姓于清乾隆年间从九龙迁入,雷姓从福安坂中天池村迁进林家宅、大田坪村。
  九、城阳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铁湖村
  铁湖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城阳乡,位于福安市南的104国道边,距城阳乡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25米。下辖铁湖(獭湖)、岩角亭、满洋、高坂、铁壑5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
  1980年供电,1992年办起自来水。1993年全村158户832人,其中畲族103户510人;耕地面积722亩,其中农地22亩、水田7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20吨,亩产量44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85公斤,人均纯收入1070元;村级集体收入1万元,村有茶园面积120亩;小学4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2人、民办4人,在校生200人。铁湖村主产绿笋、茶叶、橄榄。该村由铁湖、满洋两旧村搬迁,建有新房70余座,办有铁湖文化站及老人活动中心。
  2005年,全村218户861人,其中畲族165户642人,占全村人口的74.56%;有耕地面积620亩,林地面积1182亩,粮食总产量165吨,人均占有粮食192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598元,畲族村民纯收入29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6人,在校生92人。
  铁湖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铁湖又名“獭湖”。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乡界东里二、三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实验乡柳堤保。现位于城阳乡西南部,国道福汾线东侧,与乡政府驻地相距5公里。村落建于山脚,坐东向西,东至必井,西至长溪,南至马宅,北至里山。1990年有房屋16座,除1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均为土木结构。全村耕地面积217亩,其中水田180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主姓钟,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由梨坑迁入。村内建有祠堂、庙宇等。
  2.白坑村
  白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城阳乡,位于福安市东部,距市区14公里、乡政府驻地12公里。海拔170米。下辖白坑、木林冈、车头、里厝、半山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89年供电。1993年全村137户641人,其中畲族82户370人;耕地面积850亩,其中农地65亩、水田78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70吨,亩产量31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1公斤,人均纯收入910元;村有茶园面积40亩,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2所,教师民办2人,在校生30人。
  2005年,全村167户708人,其中畲族110户465人,占全村人口的65.68%;有耕地面积827亩,林地面积1320亩,粮食总产量148吨,人均占有粮食20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3.茶洋村
  茶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城阳乡,位于福安市东部,东与山村,西与化蛟村交界,距福安市区20公里。海拔330米。下辖茶洋、壑里、里葛藤湾、外葛藤湾、坡雷、合掌岭等6个自然村(茶洋为片村名),共7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135户555人,其中男291人、女26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680亩,其中农地111亩、水田569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00吨,亩产量29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人均纯收入960元;村级集体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面积60亩,果园100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2人,在校生75人。茶洋村主要从事种养殖业,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除粮食自给外,主产毛竹、茶叶、水果和养殖禽畜。
  2005年,全村135户623人,有耕地面积845亩,林地面积842亩,粮食总产量151吨,人均占有粮食242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114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112人。
  茶洋旧属二十六都,畲族系清代迁入定居,村内建有平水王宫等,是老区基点村。
  茶洋自然村为村民委员会驻地村。茶洋村又称“茶洋里”。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用儒乡仁凤里二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石门乡茶洋保。现位于城阳乡南郊,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村落坐北向南,东至日山,西至白坑,南至黄澜,北至马下。1990年有土木结构房屋32座,砖木结构房屋2座。全村共有耕地面积660亩,其中水田500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主姓钟,部分为蓝姓。
  4.纸坪村
  纸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城阳乡,位于福安市西部,东与溪柄镇交界,距市区23公里、乡政府驻地23公里。海拔45米。下辖纸坪、老鼠朝仓、粗坑、茶坑4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纸坪村属三十都东洋坪境,明清民国时期是福安通往霞浦的必经之路,现村内遗留有清代民居十余座。该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1993年,全村75户350人,其中畲族67户340人;耕地面积453亩,其中农地153亩、水田3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60吨,亩产量35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57公斤,人均纯收入1070元;村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民办2人,在校生46人。
  2005年,全村89户346人,其中畲族80户310人,占全村人口的89.6%;耕地面积390亩,有林地面积1220亩,粮食总产量73吨,人均占有粮食21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12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5.洋面村
  洋面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城阳乡,位于福安市城阳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7公里。海拔530米。下辖大营(牛头村)、牛老祖、前洋、竹林下、祠堂边、垄口、墓后、清湾里、坪冈等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858亩,其中农田680亩、农地178亩;林地面积4600亩,茶叶面积660亩。
  2005年,全村302户1222人,其中畲族95户5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7.14%。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860元。其中前洋畲族自然村有畲族86户386人。
  洋面村是闽东革命老根据地。1935年1月,叶飞同志主持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在洋面村召开会议,闽东革命领导人马立峰、詹如柏等人参加会议。1987年4月,中共福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洋面村树立了“中央闽东特委洋面会议纪念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洋面村畲族村民钟茂兴曾担任过苏维埃政府西区主席一职,为闽东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洋面村“仙阁梁”,曾是明末抗清英雄刘忠藻(鲁王晋封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练兵场,当时刘所部士兵多来自畲族,骁勇善战。该景点有龙潭瀑布、石交椅、试剑石、指挥台、石轿、仙桌、金米箩、马鞍石等名胜古迹景点22处,已被列入福安市近期旅游开发规划。
  十、坂中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日宅村
  日宅村民委员会委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坂中乡西南部山区,南与溪潭镇接壤,距乡驻地南5.7公里处。全村平均海拔390米以上,最高海拔436米。下辖日宅(鹅宅)、下岭门、凤头、岭门、刘柏岭、吴厝下、王吉厝、岩下、浦头坑等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1978年供电,用户18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42座,建筑面积6230平方米。日宅村较多山地,适合种植毛竹等经济作物,毛竹加工业和畜牧养殖业有一定的开发和发展前景。
  2005年,全村236户927人,系纯畲族村;年末乡村劳动力238人,耕地面积400亩,有效灌溉面积300亩,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00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0亩;有林地面积1700亩,茶园面积300亩,果园面积100亩;粮食总产量80吨,人均占有粮食86公斤,人均纯收入3678元;村生活居住面积1712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居住面积1652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3家,卫生所1个;完全小学1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3人,在校生56人。有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日宅村委会驻日宅自然村。
  2.林岭村
  林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福安市中部,距市区17公里、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海拔275米。下辖林岭上村、林岭下村、冠头田、下洋中、七斗冈、洋家山、牛角垄等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172户703人,其中畲族170户686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767亩,其中农地175亩、水田59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96吨,亩产量51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63公斤,人均纯收入9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30亩;村生活居住面积740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105人。
  2005年,全村197户819人,耕地面积500亩,林地面积1600亩,粮食总产量100吨,人均占有粮食122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林岭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林岭又名“廉岭”,《福安县志》光绪十年(1884年)版载:“岭因薛明月先生名。”薛明月即薛令之,唐代神龙二年(706年)进士,因为官清廉,唐肃宗封其村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廉岭上的块石路面的石阶路原为廉村通往福安城区的古官道,林岭村位于岭侧故名。
  林岭自然村由林岭下村、林岭上村组成。两村相距1公里。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界东里二、三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察阳示范乡,廉岭现位于坂中乡南部与溪潭乡交界地,下林岭坐西向东。海拔275米,上林岭坐南向北。海拔345米。村落东至亭兜,西至清源,南至日宅,北至洋坪。上、下林岭各有土木结构房屋17座和13座。上林岭有耕地面积310亩,其中水田160亩。下林岭有耕地面积275亩,其中水田145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上林岭主姓雷,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由十八都大丘田迁入。下林岭主姓钟,于清代中期由大林迁入。上林岭有雷氏宗祠1座,下林岭有“韩阳十景”之一的“廉岭孤树”景观遗址。
  3.亭兜村
  亭兜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福安市郊,距市区5公里。现辖亭兜(兴龙村)、楼下村、塔后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450亩,其中保灌面积140亩;有林地面积1430亩,茶园130亩,果园120亩。该村村民以农业为主,部分外出经商务工。通水、电、程控电话。
  2005年,全村120户482人,其中畲族60户242人,占全村人口的50.21%;村民人年均收入3044元;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4.和安村
  和安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乡驻地西北3.2公里处。海拔300米。下辖和安、和安下村、和安对面村、华坪(桦坪)、福阳、西岭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1982年供电,用户316户。1987年办起自来水,供水5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34座6800平方米。1993年全村316户1408人,其中男712人、女696人,系纯畲族村。有耕地面积1195亩,其中农地290亩、水田90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603吨,亩产量50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28公斤,人均纯收入98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00元,村有茶园67亩;村生活居住面积2624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居住面积2462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4所,6个教学班,教师18人,其中公办12人、民办6人,学生195人。
  2005年,全村338户1553人。有耕地面积627亩,林地面积1200亩,粮食总产量280吨,人均占有粮食18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26元,畲族村民人均收入3226元;有村医疗站1所;完全小学1所,教师7人,在校小学生160人。
  和安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和安又称“和庵”、“禾庵”,由和安上村及和安下村组成。清初,仅下村称为“和庵”,又名“南坑”,上村称为“鹿柏乾”,均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清雍正年间“鹿柏乾”改称“和庵”,才有“和庵”上、下村别称。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界西里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察阳示范乡仙和保。村落倚山坡而建,上村、下村以一条小山涧和林带相间隔,上村在南部,下村在北部;上村坐西南向东北,下村坐北向南。村中房屋依山叠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2亩,其中水田260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村口。和安村盛产斑竹、李、柚、西瓜及蔬菜,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茶叶收入。有建于1985年的坂坪公路穿过上村。
  和安上村主姓钟,为大林钟姓支派,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农历十月二十二日由五都上广村迁入;下村主姓雷,明崇祯年间由霞浦柴镇坪迁福安十九都溪塔,又于清顺治初年迁入定居。传统副业为建筑业,全村有泥匠1332人,木匠43人,占人口总数的30%。上村狮子面龙岗有钟氏宗祠,后座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十月,前座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农历十一月;民国五年(1916年)农历四月建祖龛,农历八月祖牌进龛。下村有雷氏宗祠,后座建于1953年,前座建于1957年。相传和安有四景,曰:“狮子献球”、“龙岗腾光”、“奇峰仙迹”、“双井同源”。
  5.彭家洋村
  彭家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乡驻地西南2.3公里处,距市区10公里。海拔500米。下辖仙岩下、仙岭头、洋坪、青源、彭家洋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1985年供电,供电217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22座,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1993年全村264户1022人,其中畲族170户762人;耕地面积934亩,其中农地276亩、水田658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33吨,亩产量47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33公斤,人均纯收入78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00元,村有茶园、果园等;村生活居住面积3030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1390平方米,居住面积2891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校4所,5个教学班,教师5人,其中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125人。
  2005年,全村260户1113人,其中畲族181户71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33%;耕地面积649亩,林地面积4000亩,粮食总产量165吨,人均占有粮食148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6.井口村
  井口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福安市中部,距市区19公里、乡驻地西6.3公里处。海拔250米。下辖井口(卓林)、里岙、外岙(乔中洋)、濑头、牛角丘、过宅、冬瓜坪、朱家山(下岙)、周湾等9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14座2150平方米。1988年开始供电,用户959人。1993年供应自来水,供水60户;当年全村342户1415人,其中畲族200户862人;耕地面积1080亩,其中农地220亩、水田8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508吨,亩产量47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89公斤,人均纯收入7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00元,村有茶园24亩,果林10亩;村生活居住面积2626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居住面积2558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校4所,4个教学班,教师10人,其中公办6人、民办4人,畲族小学生694人。
  2005年,全村280户1300人,其中畲族160户800人,占全村人口的61.54%;耕地面积760亩,林地面积2100亩,茶园面积560亩,果园面积500亩,粮食总产量130吨,人均占有粮食10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4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2人,在校小学生60人。
  井口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井口又名“井湖”,曾名“卓林”,为卓姓汉族居地,卓家村因滑坡而荒废,后为蓝姓畲族迁入定居。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蓬山乡井口保。今属坂中畲族乡,位于坂中乡西部,与穆云乡下逢村相邻。村落倚山坳而建,上村(外村)在山坳南面,下村在山坳北面,上下村间有小涧穿过。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82亩,耕作最远为5公里,最近在村口。村道为土路。主姓蓝,于明崇祯年间由罗源鼓楼石桥仔头迁福安洋坪溪尾湾,历三世后迁入井口,建有蓝氏宗祠。此外尚有部分雷姓,为后门坪雷氏支派,清代从十六都月斗迁入。
  7.后门坪村
  后门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坂中乡西北部,与社口乡谢岭下畲村相邻,距乡政府驻地13公里。海拔250米。下辖后门坪、如会、南极、江洋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235户922人,其中畲族186户738人;耕地面积747亩,其中农地290亩、水田45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02吨,亩产量66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36公斤,人均纯收入75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30亩;村落面积2.8平方公里。村生活居住面积1818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居住面积1760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6个教学班,教师6人,其中公办3人、民办3人,在校小学生124人。1978年供电,用户177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20座3300平方米。
  2005年,全村240户1160人,其中畲族208户1020人,占全村人口的87.9%;耕地面积700亩,林地面积1800亩,粮食总产量80吨,村民人均纯收入3114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后门坪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后门坪古名“洞门宅”,畲语称“鼓楼”。相传因村落位于江洋村后门,故称“后门畲”,后改“后门坪”。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福安乡界西里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桥溪乡。村落建于丘陵低洼地界,中有小涧东西横贯村中,由池丘、坑乾、湾中、岗头四块聚居地组成。村落由东向西倾斜,东北部有猫狸岩,东部有后门山,东南部有周垄等小山梁。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20亩,其中水田390亩。耕作地点最远为1.5公里,最近在村口。后门坪村的畜牧养殖业、种植业及传统手工艺打砻名闻遐迩,现在生产竹制品仍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村主姓为雷姓,先祖谱名两公字孔文行千天三,祖籍广东潮州普宁,明成化二年(1466年)迁入福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由五斗(月斗)迁入后门坪。有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雷氏宗祠,为福安雷氏总祠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会亲节”公演神戏三昼夜,福安、霞浦一带畲族歌手聚集于此盘歌。1950年以前,村民好行巫。
  8.许洋村
  许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17公里处。海拔250米。下辖许洋、月斗、坑头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许洋村在历史上是生活在福安的云山下一带人员通往福安县城的必经之路,据说明正德年间白云山开矿炼银时有“三千来去客,四千打银夫”往来者不绝于道,村中及岭头亭有大小店铺38间,现村中仍存有几间店的遗址。
  1979年自办自来水,供水37户。1987年通电,供电80户。1993年,全村290户1051人,其中畲族135户452人;耕地面积92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74吨,亩产量51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51公斤,人均纯收入840元;全村有个体商店1家,卫生所1个;小学3所,教师12人,其中公办6人、民办6人,在校生146人。
  2005年,全村300户1106人,其中畲族142户500人,占全村人口的45.2%;耕地面积780亩,林地面积7890亩,粮食总产量250吨,村民人均纯收入3377元,畲族人均纯收入337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98人。
  月斗自然村为许洋村委会驻地村。月斗又称“五斗”,因村四周有5座形似斗的山包得名,后人也有认为是该地以形似月牙而得名的。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蓬山乡井口保。该村坐北向南,东起坑头,西至角里,南界后门坪,北至漱头。主姓雷,明末从燕迹迁入。
  9.大林村
  大林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东至洋乾,西至岗顶,南至赤花垄,北至刘田。位于坂中乡中部,距乡政府驻地西北2.7公里处、市区4.5公里。海拔375米。由大林、花生园、刘田、赤花垄等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组成。
  1980年开始供电,1998年通程控电话,2003年通水。村有机耕道1条,宽3米、长3公里。1993年,全村110户457人,其中男246人、女21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317亩,其中农地14亩、水田30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87吨,亩产量85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28公斤,人均纯收入896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00元,村有茶园20亩;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59人。村生活居住面积740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居住面积6900平方米;全村房屋依山叠建,坐落于左右两山脉相拥之间,村人谓之“双蛇孵蛋”。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有83座,1978年—2005年全村有新建钢混房屋6座,1200平方米。
  2005年,公路路面实现水泥硬化。全村110户476人,耕地面积275亩,有林地面积1800亩,粮食总产量116吨,人均占有粮食24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277元;有村医疗站1所。
  大林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大林又称“大蓝”,相传大林村址原为一片大树林而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察阳示范乡坂中保。大林村落坐西向东,东至洋乾,西至岗顶,南至赤花垄,北至刘田。房屋依山叠建,道路为石板梯级路。共有耕地面积305亩,其中水田203亩。耕作地最远4公里,最近村口。主姓钟,于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年)自西门外五都眠山岗迁入大林。钟氏宗祠为福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钟熙侯王土主庙,是福宁府钟姓发祥地之一。
  10.仙岩村
  仙岩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位于福安市中部,距市区7公里、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处。海拔250米。下辖仙岩(仙岭洋)、叠石、对面厝、白岩下、南垄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1977年供电,供电18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13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93年全村219户893人,其中畲族209户873人;耕地面积718亩,其中农地178亩、水田54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81吨,亩产量67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39公斤,人均纯收入96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600元,村有茶园20亩;村生活居住面积1860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民族实验小学1所,8个教学班,教师27人,其中公办25人、民办2人,在校生319人。
  2005年,全村237户1003人;耕地面积785亩,林地面积1778亩,茶园362亩,果园面积190亩,粮食总产量200吨,人均占有粮食19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409元;村有医疗站1所;民族实验小学1所,公办教师21人,在校小学生452人(该村学生120人)。
  仙岩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仙岩又名“仙岭洋”。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乡界东里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察阳示范乡仙和保。村落坐西向东,东至小洋乾,西至岗顶,南至百望岭,北至和安坑。房屋依山叠建。福穆公路从村口穿过。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在村口。市民族实验小学设在大林村,村南建有始办于20世纪50年代的畲族文化站。主姓钟,明代天启年间从大林迁入。村内有钟氏宗祠、五显帝宫。村后是“韩阳十景”之一的“仙岫晴云”景观。
  11.江家渡村
  江家渡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坂中畲族乡,地处富春溪下游,位于福安市区南郊,距市区2公里、乡政府所在地约4公里。南与城阳乡坂头村接壤,西与溪潭镇城山接壤,北接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富春大道,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从村前穿过。海拔25米。下辖江家渡、下天池、上天池、柳堤、下厝坪等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域面积1.6平方公里。
  全村山林面积8795亩,为坂中畲族乡林地最多的村委会。茶园320亩,果园260亩。
  2005年,全村189户896人,其中畲族69户32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5.71%。人均年纯收入4100元。
  明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梁兆阳在村后旗顶山峰上建凌霄塔,与南郊天马山塔成并峙之势,守护着福安南大门,现该塔已被列入福安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位于天池鲤鱼山峰顶的仙殿,能看到福安市城关、赛岐、溪北洋景观,是登山观景的好去处。
  下天池自然村主产经济作物高山糖蔗,用传统制糖工艺制出的红糖,甜度高、口感好,成为市民喜爱的特色农产品。这种畲族传统制糖工艺,曾被拍成专题片播出,影响深远,为福安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十一、穆云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科后村
  科后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18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北9公里。海拔250米。下辖科后、后舍、兰头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原属十五都福德境,清雍正年间,畲族雷、钟、蓝、吴姓定居该村。旧祠堂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被洪水冲毁,有两棵大枫树被毁,现留有一棵。该村主要经济作物有毛竹、茶、芙蓉李、水蜜桃。
  1988年供电,供电126户。1993年,全村126户535人,其中男305人、女230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665亩,其中农地40亩、水田62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28吨,亩产量48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13公斤,人均纯收入710元;小学3所,3个教学班,教师4人,其中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69人。2000年建有村委楼。
  2005年,全村130户872人;耕地面积665亩,林地面积1354亩,粮食总产量401吨,人均占有粮食46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37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后舍自然村为科后村委会驻地。后舍又名“后祭”,因山形如祭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蓬山乡隆坪保。今属穆云乡科后村委会,位于穆云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海拔250米,东起半岭大路亭,西至里科后,南起回头龙坑,中至叠石岔门,北界半岭后坑至山腰岗顶。村落坐东向西。房屋依山而建,共30余座,土木结构。村道为石板路,饮用简易自来水。耕地面积320亩,其中水田260亩;耕作地点最远1.5公里,最近在村口。主姓雷,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十五都赤乾迁入。已传三十五世,修谱7次。始祖匏王孙传九十四世次未修完整,现有人口约3000多人,现存族谱9本。
  2.虎头村
  虎头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白云山下,啸溪河畔,距市区27公里、穆阳镇2公里、乡驻地西2公里处。海拔60米。下辖虎头、洋中亭、上岔头、下岔头、华墘、和平洋、蜈蚣蛟、八斗等8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
  1985年供电,供电136户。1993年全村136户675人,其中男360人、女315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680亩,其中农地180亩、水田5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37吨,亩产量64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47公斤,人均纯收入810元;有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6个教学班,教师9人,其中公办4人、民办5人,学生195人。
  2005年,全村177户776人,其中畲族140户630人,占全村人口的81.19%;耕地面积700亩,林地面积2955亩,粮食总产量510吨,人均占有粮食657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84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3人,在校小学生58人。
  虎头自然村为虎头村委会驻地村。虎头村又名“寿宁庵”,相传因后门山形似虎头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溪亭保。村落位于秀溪之滨,为福安少数平原畲族村之一,村西有虎头山,村东有十八岔。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97亩,其中水田173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村口。村前有虎头坝,并修有水渠灌溉穆阳桂林坂等2000多亩良田。有机耕路,虎头公路桥,交通便捷。主姓吴,始祖吴法东于明万历年间迁入,已经400余年。
  3.中岙村
  中岙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33公里、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海拔100米。下辖中岙、里岙、大莲、排头、笊篱壑、坑丈洋、岙尾等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1989年供电。1993年,全村120户503人,其中畲族113户468人;耕地面积695亩,其中农地35亩、水田66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82吨,亩产量55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59公斤,人均纯收入714元;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3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50人。
  2005年,全村136户566人,耕地面积695亩,林地面积2424亩,粮食总产量466吨,人均占有粮食823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349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中岙自然村为中岙村委会驻地村。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蓬山乡隆坪保。东至里岙,西至蓬溪,巨龙首桥,北至笊篱壑。房屋共21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70亩,其中水田150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在村口。主姓蓝,清代由溪塔迁入。
  4.竹洲山村
  竹洲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穆云畲族乡,系纯畲族村。位于福安市西部,与周宁县交界,距福安市区50多公里、乡政府驻地20公里。下辖上竹洲、下竹洲、十二泡、三塆、曲坑、平中山(屏风山、屏奉山)、石厝下等7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竹洲山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3000多亩,其中公益生态林1500亩;生产以农林业为主,耕地面积160亩,其中旱地50亩;盛产竹木茶果,茶叶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1999年修建通村机耕路,从闽东水电站至主村3.6公里,路况较差。水、电、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005年,全村75户310人,年人均纯收入3883元。
  竹洲山旧属福安知县十九都樟垅境管辖,清朝乾隆年间畲族蓝、雷、钟三姓迁入定居,至今已有230多年。相传,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竹洲山蓝姓先祖用经营茶叶所得钱买下竹洲山万亩山林。该村山脚下有穆洋溪环绕而过,溪流两岸竹翠树绿,一年四季花果常新,景观独特。
  竹洲山是闽东闻名的老区基点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闽东特委、安德县苏维埃政府驻地,现留有红军枪支修造厂、子弹再造厂、后方医院、土豪看管所、红军洞等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建有“竹洲山畲族革命纪念碑”,村委会大楼。
  竹洲山村主姓雷,清嘉庆年间迁入。上竹洲村主姓蓝,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迁入,开基祖蓝光秀,已传九世,现有56人。下竹洲村主姓钟,嘉庆年迁入前住坂中乡大林村,开基祖钟法照已传十世,现有37人。平中山、石厝下村2村姓雷,清道光年间迁入,迁入前住本乡南山村,开基祖雷良汉,传世七世,现有106人。曲坑村主姓雷,道光年间迁入,迁入前住康厝乡半山村,已传八世,现有25人。十二泡村,主姓蓝,道光年间迁入,迁入前住溪塔村,已传七世,现有46人。三塆村,主姓钟,道光年间迁入,迁入前住康厝乡凤洋村,已传六世,现有35人。村民通畲语,仍保持畲族的传统风俗习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吃“糍粑”、三月初三“畲哥节”吃“乌米饭”、五月初五端午节包“枕头粽”、七月十五“先祖节”烧纸钱、祭拜先祖等,洋溢着浓厚的畲族文化气氛。
  5.燕科村
  燕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33公里、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处。海拔120米。下辖燕窝、草坑边、高山(大段田)、洋磡(洋磡有上洋磡、中洋磡、洋磡坂之分)、村下垄(仓下垄)、牛池冈(银池冈)、坑壑等7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93年,全村137户667人,其中男375人、女292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650亩,其中农地125亩、水田62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15吨,亩产量63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22公斤,人均纯收入751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0元,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4所,燕科小学6个教学班,教师9人,其中公办4人、民办5人,在校生172人。同年供电130户。
  2005年,全村184户741人,其中畲族184户738人,占全村人口的99.6%;耕地面积649亩,林地面积4255亩,茶园面积201亩,果园261亩,粮食总产量483吨,人均占有粮食625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02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100人。
  燕窝自然村为燕科村委会驻地村。“燕窝”,与燕坑村的“燕窝”同名。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修藏高山村钟谱内《燕窝村记》载:“燕窝由康城而南三十余里,居穆水之西,川绕于前,山环于后,清流湍耳得之而为声,茂林修竹目遇之而成色,亦幽居之胜概也。前有大道可通松政等处,由道中瞩之,由林木苍苍,瓦屋鳞鳞,昭然在望。旁有小径达于村,行数十步,四顾渺然,反失所在,盖山道纡徐盘曲而群峰为之四合也。经数十步乃豁然然开朗,如归李愿之盘谷,如游桃源之别洞,阡陌交通矣。窝者藏也,紫燕归来巢于梁上,无须桑土,何忧风雨之飘摇,故名‘燕窝’此其居安而地密也。”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溪亭保。村落坐西北向东南,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08亩,其中水田188亩。村道为土路,就近有赛浦线公路。主姓蓝,清光绪年间由十六都井口村迁入;此外,雷姓和钟姓,分别于清代从牛石坂和大林迁入。
  6.岭坑村
  岭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地处穆云畲族乡与社口镇交界处中间以龙溪相隔,位于乡所在地北12公里处。海拔225米。下辖长坑、下长坑、上半岭、炉里、上岩、厝下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80年4月供电,供电40户。1987年办起自来水,供水4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3座,建筑面积310平方米。1993年全村145户532人,其中男326人、女206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30亩,其中农地80亩、水田45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34吨,亩产量44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人均纯收入802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26亩;小学2所,4个教学班,教师民办3人,在校生70人。
  2005年,全村148户656人,其中畲族96户501人,占全村人口的76.37%;耕地面积520亩,林地面积3632亩,粮食总产量330吨,人均占有粮食503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632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该村现有民间艺人(歌手、鼓吹班、闽剧团演员等)31人。有祖传畲医1人。
  清代迁居至今已有300多年,村内有清代建的土木结构房屋68座,有古井、土主宫等。上半岭村姓雷,已传二十二世,人口280人;上岩雷氏有人口35人,下长坑雷姓48人,钟姓26人;吴姓已传26世,有93人;上长坑蓝姓人口83人。
  7.王楼村
  王楼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穆云畲族乡中部,距乡所在地北10公里处。海拔275米。下辖王楼、王楼小村、林洋湖等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1991年供电,供电125户。1993年,全村139户561人,其中男285人、女276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57亩,其中农地34亩、水田52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19吨,亩产量57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69公斤,人均纯收入725元;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72人。
  2005年,全村158户586人,耕地面积392亩,林地面积1915亩,粮食总产量412吨,人均占有粮食703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58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王楼村雷、蓝、钟三姓于清乾隆年间先后迁入定居,现已经300多年。因后门的大王山而得名。
  王楼自然村为王楼村委会驻地。相传原为王姓汉人居住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王溪保。村落坐西向东,东至井口坑,西至鸪凤桥,南至岔头,北至孩儿坐穴。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520亩;山场2000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在村口。村道由碎石路与泥土路组成。村主姓蓝,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从康厝乡半山迁入;部分为钟姓,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社口镇徐墩坂迁入。
  8.梨田村
  梨田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穆云乡东部,距乡驻地5公里。海拔110米。下辖梨田、林柄、湖头、湖头山、长垅、庶头垅等6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1978年—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5座760平方米。1985年供电,供电99户。1993年,全村99户391人,其中男200人、女19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456亩,其中农地160亩、水田29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45吨,亩产量53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27公斤,人均纯收入708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0元,村办有茶场、机砖厂等。村生活居住面积9840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居住面积9720平方米;有个体商店1家;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2000年建村委楼。梨田、兰柄村有70多户群众,因造福工程搬迁至福穆公路边建新村。
  2005年,全村96户419人,耕地面积360亩,林地面积2243亩,果园面积200亩,茶园105亩;粮食总产量365吨,人均占有粮食871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37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梨田自然村为梨田村委会驻地。梨田又名“梨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用儒乡钦德里十七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蓬山乡翁洋保。东邻蓬溪,西接加头,南至蓝柄村,北靠湖头山。村落坐西向东,村后有老鹰石,村北有长毛山。房屋依山而建,全村有房屋20余座。土地面积107亩,其中水田100亩。耕作地点最远2.5公里,最近村口。福穆公路直抵村口。主姓钟,为大林钟,清代从康厝乡金斗洋迁入(说是从浙江省泰顺鳌阳田边分派,明崇祯八年入闽定居,现已有370多年历史)。湖头山村民为雷姓。传统节日有“三月三”乌饭节和五月五端午节,较具民族特色。
  9.南山村
  南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乡所在地北12公里处。北接白云山,南面是银池坪,建有法明寺,西为蟾溪林场。海拔500米。下辖南山、李家宅、下南、四角丘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14平方公里。
  1978年供电,供电148户;办有粮食加工厂2家。1982年办起自来水,供水80户。1990年建有村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80平方米。1993年,全村148户736人,其中畲族113户557人;耕地面积566亩,其中农地146亩、水田42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60吨,人均占有粮食353公斤,亩产量459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3公斤,人均纯收入780元;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4人、民办4人,在校生180人。
  2005年,全村147户865人,其中畲族130户710人,占全村人口的82.08%;耕地面积606亩,林地面积4433亩,粮食总产量412吨,人均占有粮食476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1899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59人。
  南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南山村又名“庄后南山”。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社湖乡黄南保。村落位于山腰,坐东向西,四周山峦环绕,有土木结构房屋32座;耕地面积263亩,其中水田193亩;耕作地点最远3公里,最近为村口。南山村主姓雷,清初从霞浦垄边迁入。村南5公里处有名山,称牛池坪,原名“银池坪”,山中有一水池,传说唐代黄巢造反时池中埋有9库18缸白银。此后,又因水牛常在池中泅水,又名“牛池坪”,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畲族青年男女往往聚集山中盘歌,遂成传统。
  南山村雷姓始祖雷化旺,明万历年间从霞浦县盐田迁至溪塔,二十八年后转迁康厝乡洋溪村,于清初迁入南山村定居,已有380多年历史。村中建有“平水大王宫”、“石母宫”和雷氏宗祠等公用建筑。民族风俗每年“分龙日”在银池坪举行夏季盛大的畲族歌会,还有“三月三”乌饭节、端午包“枕头粽”和冬至吃汤圆的风俗习惯。南山村现有银池坪古迹,传说“九库十三缸”埋于此地。还有石锣、石鼓、石棺材遗迹。村里有300多年树龄的红豆杉三棵。
  10.高岭村
  高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25公里、乡所在地15公里处。海拔460米。下辖上高山、高山坑头、岭头、南柄、大塆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1988年8月供电,用电51户。1993年,全村102户409人,其中男237人、女172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460亩,其中农地80亩、水田38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00吨,亩产量434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89公斤,人均纯收入820元;小学2所,民办教师2人,在校生80人。高岭村盛产毛竹、水蜜桃、葡萄、大白茶等,是福安大白茶的原产地,葡萄园面积150亩,茶叶和葡萄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2005年,全村87户460人,耕地面积460亩,林地面积2600亩,粮食总产量230吨,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
  上高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上高山又名“嫩山”。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溪亭保。村落坐西向东,由上高山、下高山组成,东至洞岩山顶,西至牛池坪,北至黄儒,南至财元。房屋20座,为土木结构。上高山耕地面积212亩,其中水田180亩、旱地32亩;下高山耕地面积50亩,其中水田32亩、旱地18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有30%的耕地远离村庄5公里。土石道路,饮用山泉水。山有怪石,名“鹰石”。主姓钟。
  11.燕坑村
  燕坑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38公里、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海拔430米。下辖燕窝、里塆、面前山、长定、险坑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88年办起自来水,供水50户。1992年供电,用电140户。1993年,全村145户532人,其中男288人、24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26亩,其中农地54亩、水田47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55吨,亩产量48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79公斤,人均纯收入802元;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3人,在校生80人。
  2005年,全村150户630人,耕地面积485亩,其中水田面积380亩;林地面积3188亩,茶园面积200亩,果园面积87亩;粮食总产量333吨,人均占有粮食529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859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小校1所,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93人。
  燕窝自然村为燕坑村委会驻地村。燕窝又称“燕坑”,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蓬山乡燕洋保。主姓雷,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霞浦县迁入。
  12.溪塔村
  溪塔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东至洞岩山顶,西至牛池坪山,北接黄儒,南至财元。由溪塔、可坑、下坪、长冈、汤武洋、财元等6个自然村组成,分4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
  1988年办起自来水,供水90户;同年供电110户。1978—1993年全村新建房屋20座,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1993年,全村116户502人,其中男248人、女254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90亩,其中农地76亩、水田514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70吨,亩产量62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37公斤,人均纯收入821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村有茶果园130亩;村生活居住面积5036平方米,个体商店4家;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3人,在校生88人。
  2005年,全村130户580人,耕地面积560亩,林地面积3322亩,粮食总产量461吨,人均占有粮食795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63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7人,在校小学生110人。溪塔村盛产水蜜桃和刺葡萄,两项年收入约200多万元。
  溪塔自然村为溪塔村委会驻地村。因村前临溪处曾建有一塔,故名“溪塔”。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九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溪亭保。该村坐东北向西南,房屋建于平原地带。全村土地面积174亩,其中水田170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村口,有公路从村中穿过。溪塔村有两条小溪,一条穿村直下,一条绕村东北侧而过,两溪至村口交汇为一,双溪交流为溪塔平添了无限妩媚与生趣。
  畲民在穿村而下的小溪两岸遍植野生刺葡萄,他们通过搭棚架把葡萄的枝蔓引向两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5条宽15~20米的葡萄沟,绵延长达4公里。由于溪流是在距河岸6~8米的河床底部流过的,所以从上往下看,人们只能感受到铺在河岸上的葡萄藤,春夏之交,满眼浓绿,钻进葡萄沟则又是另外一番迷人景象。头顶碧绿的葡萄叶,脚踏山涧石块,耳闻潺潺流水声,犹如置身世外桃源。如果在葡萄成熟的日子去观赏,还可以品尝到香甜的野生葡萄。葡萄沟里的野生刺葡萄是中国独有的葡萄品种,这种葡萄因杆上长有刺而被取名为“刺葡萄”,刺葡萄个头小,甜度高,含有香气,每公斤售价8~10元,是巨峰葡萄的两倍。来自全国各地的葡萄专家被这葡萄沟美景所倾倒,一位山东葡萄专家说:“我走过全国很多地方,看过很多葡萄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色。”中国葡萄分会副会长晃无疾认为:溪塔葡萄沟太好了,要很好地加以保护。现在有关部门已经把葡萄沟独特的资源,列入旅游开发计划,葡萄沟将成为闽东畲族风情旅游线上一道亮丽风景线。葡萄沟畲乡传统古建筑遗存也很丰富。
  溪塔村主姓蓝,始祖蓝焕,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从寿宁迁入,是福安蓝姓主要发祥地之一。村中建有蓝氏宗祠、林公大王宫、旧民居等,该村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较好,为宁德市规划的畲族风情旅游点之一。
  13.洋坪村
  洋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距福安市区32公里、乡政府所在地4.5公里。东邻穆阳镇、南临穆阳溪、西接康厝乡渡头村、北邻银池坪山麓,东南面为平原,北面为山村茶园。海拔65米。下辖洋坪、柯河、石门头、景岩、坪田、犁壁山、犁坪丘、楼里等8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78年,建有小学教学楼1幢,面积100平方米;村办公楼1座,面积200平方米。1988年办起自来水,供水56户。1990年通电,供电160户。1978年—1993年新建房屋8座,建筑面积720平方米。1993年,全村148户660人,其中男335人、女325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730亩,其中农地150亩、水田58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60吨,亩产量67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697公斤,人均纯收入740元;村生活居住面积3250平方米,村道长2.5公里、宽2.5米;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洋坪小学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4人,在校生135人。2004年,架设闭路电视线路、程控电话及移动通讯率达90%,有一座比较完整的小学。该村主要种植穆阳水蜜桃、李、枇杷、柿子、生姜等,50多户从事线面加工产品,销往浙江等地。
  2005年,全村175户746人,其中畲族170户740人,占全村人口的99.2%;耕地面积520亩,林地面积560亩,粮食总产量540吨,人均占有粮食72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4382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4人,在校小学生41人。
  洋坪自然村为洋坪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地。相传洋坪自然村原为杨姓人居住地,后因杨姓败落,村庄废圮。畲族多数住户于20世纪50年代初迁入居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的畲村。位于穆云乡南部,穆水河畔,为穆云、康厝两乡交界地,村北有牛楼山。村舍依开阔地密集而建,呈方块形,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35亩,其中水田323亩,山地资源匮乏。村周围是穆阳乡苏堤村田地,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1公里。有机耕路与小浦公路相连接。主姓钟,由甘棠镇山头庄迁入;部分姓雷、蓝,分别从红坪及社口镇谢岭下迁入。
  14.上洋村
  上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省级名胜风景区白云山脚下,距白云山主峰5公里。海拔400米。下辖陈厝、吴厝、王厝、桦垅头、水尾山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上洋村有耕地面积420亩,山地面积2200亩,林地面积3200亩,生产以农业、林业为主。该村近年实施造福工程,陆续搬迁至桂林秀溪边的“上洋新村”居住,新村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建有一座80平方米的村文化站。原来华垅头自然村小学和陈厝自然村小学已经停办,学生集中在穆云中心小学就读。
  2005年,全村70户359人,其中畲族30户12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3.43%。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794元。
  清朝康熙年间,畲族各姓迁入定居,现已近400年。该村西有秀溪河,河上架有木构廊桥,人称瓦栏亭桥。该桥始建于民国年间,桥拱成月牙形,由500多条上好的杉木架构而成,桥面设计精巧。桥下为电站水库,阳光照耀,碧水蓝天,波光滟滟,令人神情舒畅。村内有始建于宋代的“七浦庵寺”,塑有佛像20多尊,殿堂清净幽雅。上洋村是穆阳通往冰臼泉的必经之路。
  15.外厝村
  外厝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地处福安西部的白云山麓,距穆云乡20多公里,海拔665米。下辖篙尾、外洋垄、墓林中、后厝等4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该村通电、电话,但通村公路和村道路面未硬化,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有待解决。2005年,全村100户468人,其中畲族58户241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50%,人均年纯收入3541元。该村经济以农为主,2005年全村有耕地面积390亩,山地面积205亩;农作物播种面积899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700亩,林地面积1094亩,茶叶面积182亩,果园面积85亩。
  篙尾自然村,主姓雷,明末清初从华龙头村迁入;蓝姓从康厝乡樟后村迁入定居,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16.温岩村
  温岩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穆云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杯山、白云山山麓,距市区35公里。北与社口镇牛山湾村交界。海拔600米。下辖温岩、铁场、白岩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该村耕地面积385亩,山地800亩,林地面积300亩、毛竹面积150亩,盛产毛竹、松木、茶叶。由于该村地处偏僻山区,卫生饮用水、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005年,全村130户667人,其中畲族40户23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34.48%。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526元。
  十二、康厝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半山村
  半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小浦线北侧,康厝乡中部,距福安市30公里、乡所在地2.5公里。东临穆水,西至老虎岩,北至石背山。海拔39米。下辖半山、墓亭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半山村委会驻半山自然村。
  1982年供电。1988年新建小学教学楼1座,建筑面积100平方米。1993年,全村153户775人,其中男387人、女388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848亩,其中农地148亩、水田700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36吨,亩产量397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34公斤,人均纯收入96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179亩,绿竹120丛;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碾米厂1家;小学2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民办各2人,在校生84人。半山村靠山临水,土质肥沃,盛产水蜜桃、芙蓉李、柿子等。年产生姜50多吨及白菜等销往全省各地。
  2005年,全村197户833人,耕地面积848亩,林地面积1550亩;粮食总产量395吨,人均占有粮食474公斤,村民人均纯收入3498元;村医疗站1所,有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60人。
  半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半山村因村庄坐落于老虎岩半山腰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龙芦保。村民以蓝、雷、钟三姓组成。雷氏于明代末叶由古田县三漈坑迁入福安县平石,复从平石迁苏家坂,再迁半山;蓝姓于清康熙年间(1622—1722年)由漳后村迁入;另一支钟姓从罗源县坝头迁入。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陆续迁入洋中田,故分为上半山、下半山两村。1988年上半山全部迁入,两村合并,沿用旧名,统称“半山”。村落坐东向西,东邻穆水,西至老虎岩,南至赛浦公路,北至石背山。房屋建于洋中田内,1990年共49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470亩,其中水田400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有30%的水田位于5公里外。
  半山村有保留完好的洋里宫(旧名南洋古宫),该宫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保存畲族四姓龙牌等。新建有蓝氏宗祠,村民仍保留讲畲语和古朴的畲族习俗。半山村依山傍水,有老虎岩的风动石、石锣、石鼓等,自然风光优美迷人。
  2.竹岙村
  竹岙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康厝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海拔45米。下辖竹园兜、岙里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竹岙村建立于1981年,由高台村的岙里和红坪村的竹园兜两个自然村析出而建。1993年,全村141户548人,其中畲族53户258人;耕地面积604亩,其中农地320亩、水田284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08吨,亩产量51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62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3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00元,村有茶园面积10亩,果园面积50亩,林场面积500亩;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2个教学班,教师4人,在校生102人。全村通电、电话,开通机耕道。
  2005年,全村186户751人,其中畲族56户232人,占全村人口的30.89%;耕地面积601亩,林地面积1625亩,粮食总产量330吨,人均占有粮食439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150元;村医疗站有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60人。
  3.红坪村
  红坪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康厝畲族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海拔125米。下辖红坪、仙岭、林村等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1968年开始供电,1993年办起自来水。红坪村主产水稻、茶叶、蔬菜、生姜、水果等。1993年,全村134户610人,其中男329人、女28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709亩,其中农地371亩、水田338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57吨,亩产量50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58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67亩;医疗站1个;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3人,在校生92人。
  2005年,全村152户618人,耕地面积708亩,林地面积1700亩;粮食总产量410吨,人均占有粮食663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42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6人,在校小学生80人。
  红坪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红坪又名“南蛮”、“南坪”,因村落坐南故名,20世纪50年代初改名“蓝坪”,1965年因广种红萍,复改今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藻缠保。该村坐南向北,东至普照山,西至蛤蟆洋,南至细家山,北至柿乾。房屋沿山叠建,1990年共有57座,其中砖木结构1座,其余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458亩,其中水田378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30%的耕地位于2公里外。有水泥路直抵村口。主姓雷,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始祖雷旗从四都迁入蓝坪大坵田,至今有387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雷益明、雷益光迁入南坪村也有300多年。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始建红坪村雷氏宗祠,后因滑坡,2005年重建。村边有始建于宋代的普救寺,寺后有公鸡石、虾蟆石、画眉井石、合掌石及蝙蝠石洞等奇石景观。宗祠对面有纱帽峰,附近还有古榕树等。村内保存有宣德炉、盘瓠王龙杖、龙牌、古铜钱以及纺织机具等。村内有一座清代建的九柱回廊式民居。村民保持传统礼俗,相互间使用畲语交流。节俗有“三月三”乌饭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九月九重阳节,每逢这些节有聚居盘唱畲歌的传统文化活动。
  4.东山村
  东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乡驻地东南2公里处。海拔270米。下辖上东山、下东山、纱帽下、石门里等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1989年开始供电,修有2公里长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201户853人,其中畲族97户416人;耕地面积1084亩,其中农地119亩、水田96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14吨,亩产量382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8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16元;村有茶园218亩,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2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4人,在校学生108人。东山村民从事建筑业有200多人,常年活跃在各地建筑工地。
  2005年,全村243户936人,其中畲族108户460人,占全村人口的49.15%;耕地面积1083亩,林地面积2323亩,粮食总产量420吨,人均占有粮食449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38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82人。
  东山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东山村因村位于眠犬山之东故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中藻缠保。该村坐东向西,东临眠犬山,东南至石碑洋田,西至蛤蟆洋,南至白叶垄,北至涵卯小溪。1988年因山体滑坡部分住户陆续迁至眠犬山下新址建房居住,故东山村一分为二,有上东山、下东山之称。上东山海拔270米,下东山海拔35米。全村有耕地面积396亩,其中水田359亩。耕作地点最近1公里,最远5公里。主姓钟,为大林钟,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620年)由甘棠山头庄迁入上东山。村附近的“东山雪洞”,是明末进士抗清名将刘忠藻读书隐居之所,现为福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一线天、鲤鱼朝天、风动石、观音坐莲等自然景观。
  5.凤洋村
  凤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海拔225米。下辖凤洋、牛石坂、半岭、占洋等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1983年供电,1992年修通公路。1993年,全村245户1160人,其中畲族238户1150人;耕地面积1302亩,其中农地56亩、水田124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470吨,亩产量36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54元;村有个体商店6家,医疗站1个;小学4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7人,在校生169人。2004年实现公路路面水泥硬化,电、路、通讯设施基本完善。主产稻谷和茶、果。
  2005年,全村275户1300人,耕地面积1248亩,林地面积3485亩,粮食总产量540吨,人均占有粮食415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165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7人,在校小学生121人。
  凤洋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凤洋又名“凤翔”,因村落位于凤翔山之阳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六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穆阳镇凤曹保。该村坐北向南,东至大丘山,西至铁锅山,南至水尾山,北至黄楼山、铁叠垄。村落由上村、下村、里村组成,里村又名“里碓”。房屋沿山叠建,1990年共有房屋83座,其中上村13座、下村47座、里村23座,除2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其余为土木结构。全村耕地面积915亩,其中水田865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有40%的耕地位于4公里外。有石阶路直抵村口。主姓钟,为大林钟氏支派,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坂中乡大林迁入,已传二十五世,修谱3次,分别为光绪二年(1876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982年(注:有两次因族谱封住无法查询)。现有人口2000余人,是福安市人口最多的纯畲族村和革命老区基点村。凤翔山南有避暑胜地“清泉洞”。村中流传“前山帽、后屏风,龟蛇把水尾,五马护朝江”的民谣。村内古民居、古井、寺石保存完好,村民使用畲语,保留着浓厚的畲族风俗传统和生活习惯。1955年成立闽东地区第一个畲族文化站,并于2006年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畲族文化重点村”。村民平时以歌代言,以歌叙事,以歌抒情,村内先后举办过7次大型畲族歌会。
  6.长潭村
  长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乡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东与金斗洋坑为界,西至穆云畲族乡,桂林树杨梅山坑为界,北连后门山顶,与穆云畲族乡中岙村为邻,南临穆阳溪。海拔30米。下辖长潭上村、长潭下村、路垄、周坑、杨梅山等5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1988年供电。1993年,全村121户602人,其中男324人、女278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508亩,其中农地103亩、水田40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20吨,亩产量43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6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27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0元,村有茶园25亩,果林10亩;村有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小学3所,长潭民族小学3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55人。主产稻谷、树木、毛竹、茶叶、水蜜桃、芙蓉李、柑橘等。
  2005年,全村153户654人,耕地面积507亩,林地面积1588亩;粮食总产量232吨,人均占有粮食355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7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学生94人。
  长潭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廉溪沿村前流过,形成悠长深潭故名;又因村内有巨石形如青蛙,复名“青蛙庄”。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梧洋保。民谣道:“长潭十五都,三只鲤鱼沿溪走(游),谁人寻到穴,银金量箩不量斗。”民国时期属穆阳镇梧溪保。村落由上长潭、下长潭组成,下长潭海拔30米,上长潭海拔80米。该村坐北向南,东至白岩,西至杨梅山水坑,南临廉溪,北至走马峰。房屋沿山叠建,1990年共有房屋33座,其中上村17座、下村16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275亩,其中水田271亩(上村132亩,下村139亩)、旱地4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最远2公里。道路为石块路,20世纪50年代之前为闽东前往闽北的“官路”,村前有东西走向的龙溪引水渠。村主姓雷,始祖雷春生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从广东省潮州迁入,经古田县新坝坑迁入长潭定居,至今已历570多年。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正月初一祖屋失火,谱牒焚毁,迁徙情况无考,仅知与穆云乡南山雷氏同宗。上长潭村头有怪石巨枫,修竹婆娑,景致幽深美丽。村内保存有古民居10余座,村民保存有明宣德炉,传说以备在马鼻上岸的16位兄弟认祖会亲时作信物之用。另有4面流苏幡,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清末,长潭下村曾出过一个武秀才。
  7.金斗洋村
  金斗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康厝乡东南在面,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海拔160米。下辖金斗洋(金斗量)、池丘、柯树下(柯〓下)、老虎垮(老虎坑)、石门限、走马垅、洋中、油坊等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1992年供电。1993年,全村237户909人,其中畲族235户900人;耕地面积895亩,其中农地43亩、水田85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68吨,亩产量411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8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30亩,村办水电站1个,发电26千瓦;有集体商店1家,个体商店3家,医疗站1个;完全小学1所,初级小学1所,6个教学班,教师公办3人、民办5人,在校生136人。近几年,修建了金潭大桥,实现金斗洋公路路面水泥硬化。村主产稻谷、茶果等。
  2005年,全村245户1010人,耕地面积903亩,林地面积3490亩;粮食总产量247吨,人均占有粮食245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00元;村医疗站有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公办教师6人,在校小学生92人。
  金斗洋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金斗洋又名“金斗梁”、“金斗量”。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穆阳镇梧洋保。位于康厝乡东北部与坂中畲族乡及溪潭镇交界处。该村坐东向西,东至米坪山,西至鲤鱼坂,南至金岭岗,北至大头,村北有小山涧环流。房屋沿山叠建,相互挨接连成寨堡,中有石梯路连接各家各户。1990年,全村共有房屋76座,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840亩,其中水田792亩。耕作地点最近村口,最远3公里。饮用山泉水,道路为石块阶梯路。村西北有1972年建的金斗洋水库及水电站,是当时畲族村容量最大的水库,库容24万立方米。主姓雷,原居溪潭林前(蓝田)薛坂王墓,于明崇祯年间移居仙石、大林、岭门等地。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移坑兜,9个月后,于冬季移居上金斗洋,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移居下金斗洋。村前有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的庙宇华光宫,为纪念村中武林高手雷大三十二公,即雷朝宝,塑有雷大三十二公神像。金斗洋为畲族武术村,自清代铁珠和尚进村授徒始,已有300余年习武历史。村民多次在全国和福建省民运会上获奖,表演节目“打枪担”获得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1984年被评为省体育先进村,有畲族“武术之乡”之誉。
  8.秋岭村
  秋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位于福安市西部,距市区30公里、乡政府驻地7公里。海拔340米。下辖秋竹冈、牛池坑、下岭头、九都、大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该村主产稻谷、茶叶、生姜,农民经济收入主要靠茶叶。
  1986年供电。1993年,全村193户722人,其中畲族128户538人;耕地面积819亩,其中农地396亩、水田42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56吨,亩产量31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34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40亩;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4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学生96人。
  2005年,全村218户868人,其中畲族138户602人,占全村人口的69.35%;耕地面积818亩,林地面积3280亩,粮食总产量280吨,人均占有粮食323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6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5人,在校小学生88人。
  秋岭村原属福安十八都儒凤境,民国以前是通往宁德县必经之路。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雷姓从社口马尾林村迁入牛地坑定居,尔后分迁九都、秋竹冈。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复有蓝、莫、缪姓迁入定居,遂形成现有4个自然村格局。
  秋竹冈畲族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秋竹冈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钦德里十五都,民国时期属穆阳镇。现保存有凤冠、民族服饰等畲族文物。
  十三、湾坞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坑源村
  坑源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福安市南部、乡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海拔60米。下辖外坑源、里坑源、漈边(柘边)、仁仓里(盐仓里)、祠洋(船洋)、里爿溪等6个自然村,共6个村民小组。
  1988年开始供电,有4米宽、3.5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76户699人,其中畲族103户488人;耕地面积589亩,其中农地158亩、水田431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12吨,亩产量53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4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00元;村有茶园面积160亩,果园94亩;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4所,4个教学班,教师公办2人、民办2人,在校生40人。该村主产稻谷、甘薯、茶叶和葡萄、甘蔗、西瓜等。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贯彻村境,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2005年,全村183户728人,其中畲族112户453人,占全村人口的62.23%;耕地面积610亩,林地面积4898亩,粮食总产量380吨,人均占有粮食522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21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1人,在校生51人。
  坑源里旧属福安县三十六都龙泉境,祠洋自然村地处福安通往福宁府官道上,仁仓里村附近资福寺为福安名刹之一,里坑源村建有天主教堂。
  2.梅洋村
  梅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47公里、乡政府驻地15公里。海拔120米。下辖梅洋(茶亭)、后湖、前房、上天池、下天池、墓亭、何厝里、坑底、凤洋、长坑等10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
  1974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210户813人,其中畲族94户329人;耕地面积558亩,其中农地126亩、水田432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332吨,亩产量59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8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00元;村级集体收入2000元,村有茶园面积80亩;医疗站1个;小学5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4人,在校生50人。
  2005年,全村223户897人,其中畲族102户561人,占全村人口的62.54%;耕地面积550亩,林地面积5130亩,粮食总产量305吨,人均占有粮食340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61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3人,在校生126人。
  3.寒洋村
  寒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湾坞乡东北部,距福安市区26公里。海拔620米。下辖寒洋(高洋)、神堂后、长定、王家山、梨坑、面、下、大垅头、招坑里、外坑里、白叶坑、栋柱坑、后壑、细石冈等14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田面积460亩,山地面积2400亩,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竹木和茶叶。村交通较闭塞,水、路、广播电视、学校等基础设施均有待完善。
  2005年,全村200户742人,其中畲族77户29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0.16%;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000元。
  寒洋村旧属福安县三十六都寒洋境,畲族各姓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从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和穆阳古坪村迁入定居。
  4.岩下村
  岩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乡驻地北13公里,白马河畔的山上。海拔450米。下辖鸡角岩下(岩下)、仁兰、上墩、沙坑头等4个自然村,共8个村民小组。
  1992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84户286人,其中畲族81户275人;耕地面积213亩,其中农地98亩、水田11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18吨,亩产量102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62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80元;村级集体收入500元,村有茶园面积50亩;村有小学1所,3个教学班,教师民办1人,在校生20人。村民靠种植业和饲养禽畜收入解决生计问题,基础设施较差。
  2005年,全村79户326人,其中畲族68户289人,占全村人口的88.65%;耕地面积220亩,林地面积1830亩,粮食总产量130吨,人均占有粮食399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00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5.福岭村
  福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乡政府驻地北部,与赛岐交界,距乡政府20公里。海拔130米。下辖上半岭、福田边、长头(九狮冈)、垅头、春木头、丁加山、大冈、过山(西山)、下西山等9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全村耕地面积360亩,山地3510亩,林地面积2381亩。
  2005年,全村人口123户527人,其中畲族78户318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0.34%;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37元。
  6.池头村
  池头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乡驻地北17公里处。海拔550米。东与溪尾利洋交界,西与赛岐镇厝坪村接壤,北与松罗乡杜安村为邻。下辖池头、鸡姆孵、坑头洋、衙门头、清水坪、坑里垄、上楼坪、下等8个自然村,共10个村民小组。
  1986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54户564人,其中畲族93户304人;耕地面积355亩,其中农地120亩、水田23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36吨,亩产量64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18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90元;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村有茶园面积40亩;有个体商店1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5个教学班,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50人。池头村民于清乾隆年间迁入定居,由于交通不便,世代以种植业为主,主要收入来源为林木、茶叶、药材等。村基础设施较差。村民多外出务工,自谋出路。
  2005年,全村133户558人,其中畲族110户428人,占全村人口的76.7%;耕地面积355亩,林地面积4900亩,粮食总产量172吨,人均占有粮食308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36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2人,在校生19人。
  池头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相传畲族迁入定居时选址于两个水池上方故名池头。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东里三十五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湾坞乡白莲保。村落坐北向南,东至清水坪村,西至鬼洞岩山,南至坎下村,北至后门岗山。1990年,有土木结构住房28座。灌溉水渠4条,共有耕地面积141亩,其中水田54亩。耕作地点最远12公里,最近0.5公里。主姓蓝,清乾隆二十七年(1761年)由潭头前村迁入,部分为雷姓和钟姓。
  7.宝林村
  宝林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乡政府驻地东8公里,地处沿海突出部,望上马山顶,一览无遗。海拔130米。下辖宝林洋、昭山、虎竹岩、秋竹冈、鸡笼里、松柴冈、马山下、下洋里等8个自然村,共9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3.6平方公里。
  1989年开始供电。1993年,全村123户493人,其中畲族81户301人;耕地面积299亩,其中农地33亩、水田266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233吨,亩产量780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73公斤,人均年纯收入480元;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村有茶园面积20亩;小学1所,教师民办1人,在校生12人。宝林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毛竹、茶叶和松杉等。
  2005年,全村135户589人,其中畲族90户320人,占全村人口的54.33%;耕地面积303亩,林地面积4070亩,粮食总产量180吨,人均占有粮食306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2865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宝林村旧属福安县二十五都宝淋境,畲民相传于宋代即有迁入宝林洋和虎竹岩的。村有建于宋乾德四年(996年)的宝林寺。左有金钟山,右有石鼓峰,中间屹立“纱帽翅”,纱帽岩高75米。
  8.半岭村
  半岭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36公里,离湾坞乡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130米。全村下辖半岭、彭洋、施厝(里厝)、王厝、新厝、下头冈、下墩、江竹林、仁富冈、半溪等10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
  村耕地面积520亩,其中水田310亩;有林地面积6469亩,茶园面积260亩,果园面积430亩。
  2005年,全村277户1066人,其中畲族105户416人,占全村总人口39.02%。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670元。村有小学1所,教师3人,在校生52人;医疗站1所,医务人员1人。
  9.炉山村
  炉山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38公里,离湾坞乡政府驻地6公里。海拔10米。下辖炉下、灯笼边、王家边、里田、宫后门、半店、宅尾里(潭尾里)、陈头冈、仙当、章家山、乌石冈、杭前、斗洋、大厝、洋尾、上塘、外里福等17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
  2005年,全村537户2246人,其中畲族155户690人,占全村总人口30.72%。全村耕地面积1320亩,其中水田480亩;有林地面积6103亩,茶园面积480亩,果园面积670亩。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480元;村有小学1所,教师10人;医疗站1所,医务人员1人。
  10.半屿村
  半屿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湾坞乡,位于福安市南部,距市区38公里,离湾坞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下辖半屿(鹳屿)、赤塘、上半山、下半山等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
  2005年,全村491户2106人,其中畲族119户481人,占全村人口的22.84%;耕地面积1290亩,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560亩,有林地面积7013亩,果园面积780亩,人均年纯收入3679元;小学1所,教师2人,在校生25人;医疗站1所,医务人员1名。
  半屿自然村为半屿村委会驻地。半山畲族自然村,原名“圯湾垄”,又称“半屿山”,相传因村落地理位置处于半屿村后门山山腰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秦溪乡秦东里三十五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福安县湾坞乡。西至半屿,南至龙珠,北至上洋。村落由上半山和下半山村组成,住宅依山而建。1990年共有房屋41座,均为土木结构。有耕地面积126亩,其中水田76亩、旱地50亩。耕作地点最远5公里,最近1公里。主姓蓝,于清康熙年间自小湾堂后迁入;部分姓钟从宁德金涵上金贝迁入,雷姓从甘棠田螺园迁入。
  十四、松罗乡畲族村民委员会
  1.小茶洋村
  小茶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松罗乡,位于福安市东南部的单鼻峰山麓,距乡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东南与霞浦县盐田乡西胜村交界,西与溪尾沃里村毗邻,北与松罗村相连。海拔430米。下辖茶洋、丹丘、洋里、岭头、里厝、棋盘丘、大楼下等7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
  1969办起自来水。1991年开始供电,有4米宽、0.5公里长的机耕路1条。1993年,全村175户443人,其中畲族62户263人;耕地面积372亩,其中农地157亩、水田215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25吨,亩产量33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82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50元;村有林地面积3313亩,油菜190亩;个体商店4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教师公办1人、民办2人,在校生80人。小茶洋村山地面积大,盛产毛竹、松杉、杂木、茶、果等。
  2005年,全村107户886人,其中畲族70户478人,占全村人口的53.95%;耕地面积417亩,林地面积7013亩,粮食总产量110吨,人均占有粮食124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507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
  小茶洋村主姓雷、钟,雷姓从穆阳乡溪塔迁入,现居茶洋、里厝、棋盘丘自然村;钟姓从福鼎佳阳(丹桥村)迁入,现居茶洋、里厝自然村。现全村有古民居5座,其中一座建于清康熙六年(1662年),有345年的历史了,宫庙4座。
  茶洋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茶洋又名“茶阳”、“小茶洋”,因历史上盛产油茶而得名。清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四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属福安县狮峰乡首洋保。北部为苎麻园山,南部棋盘丘,东部有小山涧流过,西部为福霞公路。村舍布局分散,房屋多坐北朝南,1990年全村共有土木结构房屋20座。有耕地面积506亩,其中水田435亩。耕作地点最远4公里,最近为村口,道路为碎石土路。主姓雷,清代从坂中林岭迁入;部分姓钟,由福鼎单桥迁入。
  2.上后洋村
  上后洋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松罗乡,位于福安南部单鼻峰山脚下,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市区37公里。东接霞浦盐田乡,西连尤沃村,南邻岭头、满洋,北临松罗村。海拔470米。下辖上后洋、下后洋(下洋)、畚斗洋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
  1978年开始供电,有宽4米、长1公里的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74户338人,其中男177人、女161人,系纯畲族村;耕地面积348亩,其中农地95亩、水田253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20吨,亩产量34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4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00元,村有茶、林场各1个;有个体商店3家;小学1所,4个教学班,教师1人,在校生26人。该村主产毛竹茶叶,村民还种植反季节蔬菜销售。
  2005年,全村84户363人,其中畲族72户355人,占全村人口的97.8%;耕地面积210亩,林地面积3422亩,粮食总产量135吨,人均占有粮食372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318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完全小学1所,教师4人,在校生50人。
  上后洋自然村为村委会驻地村。清代光绪十年(1884年)属福安县用儒乡仁凤里二十七都,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属王松洋乡,今属松罗乡。该村坐北向南,东起柳溪,西界尤岙,南起茶洋、王隶,北至满洋。共有房屋30座,为土木结构。道路为机耕路,饮用山泉水,1980年通电。共有耕地面积227亩,其中水田250亩。耕作地点最远1公里,最近为村口。主姓蓝,清初自溪塔迁入;部分为钟姓,钟姓始祖于清顺治七年(1605年)从福鼎佳阳丹桥迁入;雷姓始祖康连,从穆阳溪塔村迁入。
  3.王棣村
  王棣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松罗乡,位于连绵起伏的单鼻峰和双鼻峰之间的山脚下。东连松罗柳溪村,南接溪尾镇,北与松罗村交界,西与松罗赤溪村为邻。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320米。下辖王棣、葛藤湾、黄土、高厝里、仓头下、大、岭头山(马头山)、南门堂等8个自然村,共4个村民小组。
  1987年开始供电,有6米宽、3公里长的机耕道1条。1993年,全村103户443人,其中畲族62户263人;耕地面积343亩,其中农地89亩、水田257亩;当年全村粮食总产量140吨,亩产量40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16公斤,人均年纯收入830元;村办茶园面积45亩,林场1个;有个体商店2家,医疗站1个;小学1所,2个教学班,民办教师2人,在校生40人。盛产松杉、毛竹、枇杷、桃、李、柿等,有茶园200亩,水果年收入5万元。该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备。
  2005年,全村112户509人,其中畲族70户308人,占全村人口的60.51%;耕地面积346亩,林地面积5286亩,粮食总产量150吨,人均占有粮食295公斤,村民人均年纯收入3243元;村医疗站1所,卫生技术人员1人。王棣村钟姓先祖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定居王棣。
  4.大坪里村
  大坪里村民委员会隶属福安市松罗乡,位于福安市南部,与福安市赛歧镇太康村交界,距市区53公里、松罗乡政府驻地10公里。海拔580米。下辖大坪里、前洋2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该村水资源丰富,水电开发的前景较好。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新建有村委办公楼,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耕地面积242亩,山地面积1328亩,林地面积570亩。大坪里的山、田、地面积不大,主产毛竹、茶叶,气候地理条件适合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栽培。未通广播电视,村卫生所医疗条件差。原大坪里小学和前洋小学在校生40多人,2000年拆点并校后,学生集中到松罗中心小学就读。
  2005年,全村108户463人,其中畲族60户263人,占全村人口56.8%;人均年纯收入2965元。
  大坪里村旧属福安县三十一都罗带境,清乾隆二年(1737年),畲族钟、雷两姓从福安坂中迁入前洋村定居,随后赛岐苏阳刘姓移居大坪里,繁衍至今。
  第二节 霞浦县畲族村民委员会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沿海,北纬26°25′~27°07′,东经119°46′~120°26′。面积1716平方公里。晋太康三年(282年)始为温麻县地(县治在今沙江镇古县村),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为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改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复为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福宁府,增设附郭县霞浦。民国初属闽海道。1949年6月17日解放,历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宁德市。现辖7镇、6乡(其中3个畲族乡)。
  2005年,全县人口51.28万人,其中畲族人口4.15万人,畲族占全县人口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乡村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乡村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畲族乡、畲族村民委员会、畲族乡村人口、福安市调查资料摘录、蕉城区调查资料摘录、霞浦县调查资料摘录、福鼎市调查资料摘录等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