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学吉为何成歌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故事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1623
颗粒名称: 钟学吉为何成歌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2
页码: 214-215
摘要: 本文为宁德市人物故事传说,由雷双勋讲述,主要描述了钟学吉为何成歌王的故事内容。
关键词: 宁德市 神话传说 钟学吉

内容

畲族“歌王”钟学吉,从二十岁当私塾先生开始就编写歌谣,到晚年修订《未朝歌》止,四十年生涯编写的各类畲歌上千种,数量居畲民歌手之首。他所写的题材有知识教育类、民族史诗类、小说叙事类、现实时事类等,其中继承白露坑前辈歌手开创的小说歌的创作,无论就其数量、质量均达到畲族有史以来的空前高度,其优秀代表作如《钟良弼》、《未朝歌》、《白蛇传》等,在闽浙畲区产生广泛影响,飞播传唱,历世不衰;又经全国性民族专著多次刊载,更名扬四方。
  钟学吉(1856—1924),别名陈吉(寄名于“土主”陈师公),谱名国吉,奏名法宁,学名春黄,生于畲族小说歌发祥地的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其父廷勇,系族长:家境较好。学吉七岁入私塾,师从堂伯父钟廷吉老歌手,从小接受畲汉文化教育熏陶,学业精良。光绪元年(1875),年方二十开始当私塾先生,有时兼巫师为业。教书严谨,名重一方。结合教学,学吉开始大量编写知识性教育歌谣,其中《花名歌》、《鸟名歌》、《十贤歌》、《十女歌》、《起书堂》、《大读书》等,在塾馆内外广为流唱。其后,他又将祭祀仪式上的本族史诗《高皇歌》改编成通俗易记的《高辛氏》,此歌后在族内亦被视作“祖公歌”,在不少场合被用以替代“传宗歌”的《高皇歌》。光绪三十五年(1899年),闽浙畲民在福宁府地(霞浦城关)联谊而建“山民会馆”,接待两省过往办货、探亲、求学的族人。学吉经常活动其间,接触面广,收集到大量素材。他根据汉族小说、曲艺内容改编了许多小说歌,如《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情节生动,人物鲜活,好听易记,经来往会馆的族人传唱,广泛流传于两省畲区。民国2年(1913年),山民会馆整顿改选,年近花甲的学吉被公推为董事,交游更广,创作更丰,思想和艺术更趋成熟。尤值一提的是,他晚年直至民国13年(1924年)逝世期间,以一个饱经忧患的畲族老人的心声,直斥民族歧视、民族压迫,鞭挞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唱出了悲怆激越的“记事名篇”:《钟良弼》、《末朝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省、地区、县有关部门多次派员到白露坑考察,了解钟学吉生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和《闽东畲族志》、《霞浦县志》都有钟学吉的传记。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故事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间故事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闽东畲族神话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人物故事、生活故事、动植物故事、寓言笑话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雷双勋
责任者
蓝兴发
责任者
李志
责任者
钟学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