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狩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99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狩猎
分类号:
S8
页数:
3
页码:
12-14
摘要:
本节记述宁德市畲族生产习俗狩猎的情况,主要包括猎物种类、行猎的方式、猎物分配、猎神崇拜。
关键词:
宁德市
生产习俗
狩猎
内容
一、猎物种类
明清时期,畲族居住地山深林密,飞禽走兽很多,成为畲民的天然猎场。其猎物种类有虎、豹、野猪、野羊(山羊)、刺猬、山麂、獐、狐、野猫、野兔等;飞禽有雉鸡、斑鸠、鹧鸪等。至民国时期,福鼎浮柳、双华、牛埕下、才堡、瑞云等畲村就有猎枪145支。霞浦西胜一带畲村年均猎获麂60多只,山猪10多头,小野兽无数。霞浦海边村庄野猪很多,常常出没田地里,对庄稼危害严重,为此全村备有猎枪(铳)16把,年均打死山猪10~13头,麂30余只。直到20世纪50年代,猎物种类还很多。1959年,福安九龙村钟猫弟因狩猎闻名,被推选为晋京青年代表。霞浦县南门山村钟品改1957~1960年3年之间,猎获害兽600多头,其中包括山猪47只、豪猪72头、山麂58头,因此获省民兵积极分子称号。此后,由于滥伐林木,森林遭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野生动物逐年减少。1964年,据福安县岳田乡调查,该乡6个畲族村会打猎者9人,有土猎枪9支,已不专事打猎,只在农闲时偶尔为之,猎物有山羊、獐、山鸡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畲村可以行猎的野兽已寥寥无几,随保护珍稀动物政策的深入人心,狩猎也只成为畲族人民的一种兴趣爱好,偶尔为之,所猎获的只有野兔、野猫,飞禽有雉鸡、鹧鸪、斑鸪等。
进入21世纪后,畲族地区已难见猎户踪影。
二、行猎的方式
历史上,畲民狩猎时间多选在农历正月、二月和七八月农闲季节;狩猎时往往三五成群,集体行动。猎队有分工,有赶山(亦称“踏把”)者,带猎犬搜山,把野兽赶出密林;有“把口”者,守候在野兽出没的路口,伺机射杀。狩猎的工具有以下几种。
弩箭 竹制,原始狩猎工具。20世纪50年代尚有使用。猎手把弩架设在野兽经常过往的地方。弩上有一根小小的活动针,针上引一根线,俗称“朗线”。野兽碰上“朗线”,活动针受震动,箭就脱弩而出。箭矢上敷有毒药,野兽中箭不久即倒毙。福安杨梅洞畲族猎队习惯用这种方法猎获野兽。
竹枪 是将4~5厘米宽的毛竹片两头削尖,形如一把尖刀,放入油锅里煎炸,待其颜色变黄时,取出冷却,使其锋刃硬韧,犹如钢刀般托在花生园或番薯地里,野兽来糟蹋作物时,就可能被竹枪刺中毙命。
竹吊 在野兽经常路过的三岔路口或庄稼地里,挖一宽约30~40厘米,深30厘米的小洞,洞口放置一个活动圈,圈沿拴一个活动针,洞旁置一根毛竹,将毛竹压弯拉到地面,在毛竹尾部吊上一根绳子,绳子另一端缚在活动针上。当野兽踏上活动圈后,带动活动针,毛竹上的活动柄就自动弹起,把野兽的脚悬空吊起,使其无法逃脱而就擒。
木笼 俗称豹橱,是诱捕虎豹之类大野兽的大型工具。木笼隔成前后两间,中间有活动踏板,里间置猪、犬等饵物,当野兽进笼踩上活动踏板时,笼门则自动关闭,野兽即被活捉。福安九龙村畲族钟猫弟就常用这种方法捕豹出名。
累刀 是专门捕获野猪的工具。累刀即在木槽上设刀,刀刃朝上,放在野猪经常出没的路口,当野猪奔跑撞到刀刃上,肚皮就会被刀刮破。特别是在出现野兽群时,兽群遭惊吓争先恐后地狂跑,窜到累刀上常常被累刀刮破肚皮致死。
陷阱 即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深挖2~3米,宽50~60厘米的陷阱,面上用树枝、茅草伪装起来,放上诱饵,当野兽路过,即陷落井里而被捕。
火铳 畲村常用的自制猎枪。用钢管或铁管作铳筒,木制铳柄,以米粒大小的铁砂做子弹,火铳的火药一般自制。火铳击发,射出铁砂,散开的直径约为一米,命中率较高。民国以来,畲族狩猎大多用火铳,少数用步枪。
三、猎物分配
畲族狩猎,猎物分配原则:福鼎、柘荣、霞浦一带,兽皮归猎手,三只腿及内脏亦归猎手;发现野兽的人获一只腿、一斤肉,再平分一份肉;剩下的平均分配。蕉城、福安一带,中头铳者分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或在平分一份肉后,再加上内脏和两条兽腿,兽皮归猎手;赶野兽出密林者,分两只腿,一份肉。有的地方分配原则是:中头铳者,可分得兽头、兽皮和部分兽肉。如果头铳虽击中,但山兽仍在奔逃,由另一人补击后,山兽才死者,兽头兽皮为头铳者,兽肉部分则要与补铳者均分。要是猎到中等体积的野兽(如麂、獐等),除兽头兽皮归头铳者外,兽肉平均分配。要是参加猎捕的人多、猎物又小,则把猎物煮好,大家一起聚餐。
四、猎神崇拜
狩猎是畲民的副业,狩猎时既有个人单独进行,也有集体行动。猎队通常由3~5人或7~8人组成。上山行猎前,要拜猎神射猎师爷,各地所供猎神不同,以供田公元帅者居多,也有奉忠勇王为猎神的(忠勇王就是在率众打猎中,被山羊抵下山崖,挂在树上身亡的),有的地方奉吴山么为猎神。不管供奉猎神是谁,猎人上山狩猎前,都要焚香上供、叩拜许愿,祈求猎神保佑,狩猎顺利。猎手打到猎物后,也要先拿到猎神前面供祭。捕到特大猎物时,不但要点香秉烛烧纸钱,还要鸣铳一声,表示谢意。供祭后,才开始分配猎物。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民俗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畲族的民间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诞育成长、婚礼、丧礼、民俗调查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