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943
颗粒名称: 二、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分类号: K915
页数: 4
页码: 177-180
摘要: 本文技术了宁德市凤洋村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有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先进文化的红土地。
关键词: 宁德市 凤洋村 文化遗产

内容

1.有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凤洋村有较多的清代畲族古民居和畲族文物。仅主村凤洋村就完整保存有数十座清代的古民居,还有清代的祠堂宫庙。特别是该村至今仍完整保存着一座宁德市畲族民居建筑发展史上重要而影响深远的代表性建筑,俗称“孩儿撑伞”的土木结构古民居。
  “孩儿撑伞”的整个房子以四周墙体和屋子中间唯一的一根顶梁柱共同支撑屋架与屋面,形成特殊的力学结构。由于整个房子低矮窄小,梁架结构又酷似雨伞骨架,真正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故被形象地称为“孩儿撑伞”。因其始建年代较早现存数量极少,2005年被福安市文体局公布为文物点。
  其村内的数十座清代古民居及祠堂、宫庙等,均保存着清代的雕刻、联板和花样各异的祭桌,民间畲民手中还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古字画、婚礼上穿戴的凤冠和传统生活生产用具。表明了该村具有较深的畲族传统文化积淀。
  2.有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洋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上。每当正月十一保持着热热闹闹的村民自发迎“林公大王”游村庙会,以祭拜林公大王和土主等神;正月初一、农历五月五、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庄严肃穆的祭祖活动,都体现畲族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浓郁传统习俗。还有每年的正月初五“开正福”、二月二“土地福”兼“春福”、三月三的风情节、立夏“夏福”、立秋“秋福”、八月十五、九月九等传统节日既隆重热闹又极富民族韵味。尤其三月三的风情节,绵软黑亮的“乌米饭”香飘畲乡,村内青年男女吃“乌米饭”、踏青盘歌,欢快地表现进入春耕劳动时节的喜悦,以歌声来表述获取好收成的美好愿望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理想追求。当稻谷收成后,必须用新谷米,蒸煮一桶甄饭,分别装一碗放到室外,一碗放入仓库,一碗放到神堂,然后点一支香燃烧后,全家方可用餐。这就是凤洋村的“吃新节”。畲族的盘歌在凤洋村分布广泛、流传深远。该村文化站负责人钟伏龙对畲族盘歌情有独钟,花费大量时间收集并整理有习俗、节气、劳动、情歌、故事歌、儿歌、新歌等方面的歌言达1.6万多首,约50万字。
  3.有着先进文化的红土地
  在土地革命时期,有不少的畲民参加了革命活动,是闽东早期畲族革命发源地之一。现仍有几处当年红军活动的岩洞、房屋,至今保存完好,是体现畲族革命历史的重要史迹。该村畲族革命代表人物钟阿〓,民国二十年(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任过中共宁寿县县委委员。面对国民党当局制造的“白色恐怖”,他坚守革命阵地,继续发动组建革命武装,表现出对革命的无限赤诚。解放后,历任凤洋大队党支部书记、乡支部委员以及乡(公社)、县人民代表。
  革命精神在这里影响深远。1957年8月,凤洋畲族乡党支部书记雷全妹作为全国畲族参观团团长进京参加国庆观礼。1955年11月该村设立闽东地区第一个畲族文化站,至今仍保持着吸收畲族传统文化和传播先进文化;是凤洋村农技知识传播和节日举办歌会的根据地。站藏图书从原来不足百册增至千余册,收录了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各种活动的盘歌文字资料近50万字,并写成册供大家翻阅交流学唱,对挖掘保护畲族传统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承起着很大的作用。
  在这里还举办了好几届畲族歌会。1984年由该村文化站钟伏龙站长发起的首届农历正月十一庙会对歌会,吸引了众多临近的畲村畲民参加,起到很好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随后几年宁德市文化局和该村文化站亦共同主办了第二、三、四届对歌会,时间分别为1989年农历八月十五、1992年的“二月二”、1997年的“三月三”。特别是第二届歌会参加人数达1万多人,影响深远,为挖掘和发扬福安畲族传统盘歌文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凤洋村蕴藏着丰厚的畲族文化遗产,已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9月被宁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二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

知识出处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闽东畲族文化全书·文物卷》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具有鲜明畲族特色的文物,并收录了对境内留存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相关性遗迹(包括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碑志和纪念建筑)等。

阅读

相关地名

宁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