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八井拳术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21
颗粒名称: 罗源八井拳术调查报告
分类号: G852.19
页数: 3
页码: 537-5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罗源八井拳术调查报告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罗源县 八井拳

内容

(1983年6月)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公社八井村的畲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善良,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世代流传着一项传统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拳术。
  拳术之乡 体育之花
  拳术,在八井畲族群众中十分普及。他们把学习拳术称为“打工头”。每当逢年过节或其他空闲时间,在八井都能看到人们习拳练武的身影和连连不断的吼声。目前,在全村的320人中,有50%左右的人会拳术,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高达69岁;13岁以上的男子几乎都会,而且从小女孩到中老年妇女也有习拳者。尤其是年青人对此更是爱不释手,技术也比较精湛。据说,在八井,一人能抵挡几人以至十几人者大有人在。例如,在前清时期,有个叫雷朝阳的八井拳师,就曾在宁德附近的大桥上,打死18个寻衅的拳师而一时被传为佳话。现在,在八井能带徒弟的师傅就有雷信钗、雷志育、雷金弟、雷清木等22人。象雷信钗已带徒弟80多人,雷志育也有60多。八井拳术,功夫高深,影响较大,附近城乡的一些流氓地痞,只要一提到八井人便胆战心惊,不寒而栗。由此可见,八井确实不愧为拳术之乡。
  拳术虽然是八井畲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但是他们朴实谦逊、热情好客,从不保守自居;如果有客人到家,他们就会端出可口的热茶的醇香的米酒招待。因此,对于外地的登门求师者,他们从不拒之门外。不仅如此,象雷信钗、雷志育、雷金弟、雷德明等一些拳术师傅,还抽空余时间到外地传艺带徒。不论是本族人还是汉族人,他们都同样热情辅导、精心指点。八井这个拳术之乡的名字遐及罗源全县和附近的连江、长乐、宁德、福安和霞浦等地。去年九月,在内蒙古举行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雷信钗、雷知土二位师徒表演了八井拳术,博得了观众的热情赞赏。
  攻防有术 独具一格
  八井拳术经过畲族劳动群众的不断加工、提炼。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套路和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它与我国南方民间传统拳派一样,表现出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
  八井拳术的套路(他们把一套称作“一本”)有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最为基本、最为普及,一般人都会这一套,特别初学者更是如此。半龙虎一共有十二个动作(他们把一个动作称为“一排”),分别为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垮、按手和十字。现将这十二个动作简介如下:
  1.三箭:即预备开始发拳,然后向前三个箭步。
  2.挖鞭:一手解开对方攻击,另一掌则进攻对方脾位(他们把脾称作“鞭”)。
  3.三碰:一防二攻三攻,攻击对方喉部,致其倒地。
  4.牵基:即顺手牵羊,破坏对方平衡,然后两次进攻对方眼睛和脾位。
  5.圆化:圆,在他们的语言里是转的意思,圆化就是避开对方进攻,而后转为侧身进攻。
  6.赴掌:继圆化之后接着又用双掌攻击对方。部位是腋下和脾位,此外还加一拳。
  7.牵马:一脚靠近对方,两手分别压住对方喉咙和手,然后手向前、脚向后着力,状似牵马,致对方仰倒。
  8.掩耳:托住对方手,解开其进攻,以掩护自己,然后两手先后向对方头部(耳或眼)和胸部袭击。
  9.断桥:对方进攻的一拳称为“桥”。断桥就是用手将对方一拳向下打去,然后用另一手向对方腹部或生殖器作致命性的进攻。
  10.三垮:一手解开对方正面进攻,另一手则打击对方太阳穴;一手解开对方上面进攻,另一手则打击对方腹部;两次进攻若均被对方避开,则用第三拳袭击对方腹部。
  11.按手:一手避开对方进攻后,用另一手指向对方喉咙作致命性的袭击。
  12.十字:解除对方攻击,进攻对方胸膛,进攻时上三步,不成则退三步,继后跨上一箭步,再蹲下,用手掌扯住对方脚提起来打一拳,致对方于死地。此动作站立形状象“十”字,步子也是十步,故名。
  半龙虎的每一个动作大都是三步,反复一次,作完一动作后便大喝一声(他们称“开声”),显得威风有力。它进攻多用手,脚多成马步和箭步,而且手脚的攻防空间范围不大。每一个动作都有防有攻、攻防结合。它防守能保护自己,进攻则能致对方于死命。整套动作一环扣一环,上下前后连贯自如,节奏分明,步法稳健,简练而有力,短促而实用。
  虎装分一步、十字、开弓、转打、五虎围柱、七心移步、猛虎卧地、三角拳、赴拳、赴掌刺竹十个动作。五虎有三十多步。七星有八步。十八罗汉有十八步。这些套路都是在半龙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而成的,动作技术更加复杂化,有的是上下开弓,有的是四面开弓,能够防止四面袭击。这些动作多模仿老虎、猩猩和神像,表演起来十分精彩,有时如猛虎出山,有时似老鹰展翅,有时又象观音坐莲。此外,八井拳还有一个绝招,叫点穴。点穴就是用手指点穴位,一下子就能致人于死命。一位老拳师曾形象地比喻说:“点穴的作用就象整个电路发生短路而造成保险丝烧断一样。”
  八井除拳术外还有棒术,一般都使用齐眉棍(他们把棍称为“杖”),长四点八尺,动作是双手握棒,特点与拳术一样,短促凶猛,不过在八井会棒术的人远不如会拳术的那么多。
  世代相传 经久不衰
  八井拳术经过畲族人民的不断努力,世代相传、前后相承。一代接一代,经久不衰。
  在八井,能带徒弟的师傅有几十个。他们教下一辈人学拳不是父亲直接教孩子,而是几家的小孩集中在一起,由一个师傅传授,一个师傅一次带徒的人数不少于四人,也不多于十二人。学习时间一个月左右。一般的习拳时间是在八月至次年正月的农闲时节。徒弟要拜三个师傅以后才能出师。拜师傅没有什么礼仪,只是在学习期间付给师傅一定的学费(本村比外村少一半),并在晚上练拳时,给师傅送一些点心和烟酒。在学习结束后,师傅必须带徒弟轮流到每个徒弟家中进行表演,让徒弟的父母检查师傅教的是否有缺漏。“点穴”这一绝招因以前曾有小孩打架用它而造成人命。所以后来就不乱教人。只有上年纪而且品行好的人才能学习。
  八井拳术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身体素质,需要下苦功才会有较深的造诣。他们有句俗话,叫做“草鞋是编的,拳头是练的”。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对这一点是十分重视的。在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了一些有好的办法,例如练手上功夫(他们称“练手劲”),他们是用手指抓举很光滑的石锁,石锁由轻到重,最重能举三十斤。又如练脚上功夫(他们说是“练脚劲”)。他们是用脚拖石磨,石磨重的达一百斤。他们仅练三箭这一动作就需一个星期时间。在练习过程中,一步接一步,循序渐进,并有对打等实战练习。
  师傅不仅教徒弟学拳,而且还教他们做人的品行道德。他们从不仗拳欺人、惹事生非;即使是遇故意肇事者,也总是先退让三步,直至忍无可忍才奋起自卫。由此可见,八井人民不仅具有高深的拳技,而且还兼备纯朴、厚道的美德。
  此外,八井拳术师都兼行医道。他们治病主要使用中草药。象雷信钗、雷志育等拳术高手,在医术上也十分高明,平均每年有三十多人来八井求医,其中还有从香港等地远道而来的。八井的医术也是祖传的,不过与拳术不一样,而是由父亲直接教给自己的孩子。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八井拳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五百年前,明中叶之际,畲族先民雷安居、雷安和两兄弟迁居到八井开荒拓地,繁衍生息。与此同时,他们还留下了拳术这一传家宝。据八井雷氏家谱记载,他们是在明成化年间从广东潮州府迁来的,并且在来到八井之前就已会拳术。至于这两兄弟的拳术源于何时、何处、何人,现在还未搞清楚,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如果从雷氏兄弟迁居八井时算起,到现在为止,八井拳术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八井地处偏僻的山区,这里的畲族人民深受历代反动统治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严重的民族歧视,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更是如此,畲族人民被当作“异种”,污为“畲婆”,受尽百般欺凌。“畲族头上三把刀,抓丁、派款、租税高;穷人面前三条路,卖孩子、逃荒、坐监牢。”这正是八井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八井被抓去当壮丁的就有48人,由于贫困而“卖”为壮丁的还有4人,很多人一去杳无音讯。反对汉族统治者的压迫和民族歧视,实行自卫防身,这是八井拳术得以保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曾用一双拳头抵挡过国民党的抓丁派税,教训过欺压百姓的豪强恶霸。象兰书华一人就打退过十几个来八井抓丁派款的国民党兵,八井拳术在人民革命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48年就有4人参加了“山头游击队”。
  八井拳术得以流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所要求的器械和场地十分简单,只需要一块小平地和木棍石头就可以了。此外,八井人民在长期的实际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医治创伤的方法。在习拳过程中的一些跌打损伤自己都能治疗,这也为八井拳术的流传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基于上述社会的、地理的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习拳练武便成了八井人民的一种传统习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畲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八井拳术也随之更加兴盛。但是在林彪和“四人帮”左倾路线的干扰时期,八井拳术曾一度衰落,村里会拳术的人已寥寥无几。今天,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的照耀下,八井人民又兴起了习拳练武之风,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认识到拳术对于健身的重要作用,加之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关心,完全可以相信,八井拳术这朵民族民间体育之花将更加鲜艳、璀灿夺目。
  《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选编》
  中央民院历史系七九级专业社会调查实习队编印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