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县仙岩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总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12
颗粒名称: 福安县仙岩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总结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2
页码: 501-5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福安县仙岩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总结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福安县 民族文化

内容

(1957年4月1日)
  一、我们于2月19日来到福安,参加了专区文化行政会议,初步了解全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情况。经与地、县委文教部和专县文化科研究决定。于2月27日深入基础较好的仙岩乡,重点开展工作。县抽调文化馆、图书馆干部4人,参加工作(图书馆干部1人系工作末段参加的)。并在财力物力上给了大力支持。3月29日我们结束了这点工作。
  仙岩原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乡。1956年与汉族湖坂乡合并后,人们称仙岩乡为“上半乡”。在福安算是少数民族较集中所在,但仍然分散,全乡有17个大小自然村(散居一两户的不算)494户,1808人(男1031人,女777人)。都是基本群众,没有地富阶级,村与村距离虽不远(全乡东西两端最长约20华里)。但由于羊肠小道,行走不便,人们少来往。解放初期,仙岩是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重点。1952年5月在仙岑洋开办了一所公立民族小学——仙岩小学,在和庵设了一个分班,并开办扫盲速成班两班,毕业48人,后改为民校。1953年,政府拨款为小学建了一座砖木构二层楼校舍,现有学生5级2班60人,和庵分班发展成为初小,学生35人。开办小学和开展扫盲运动的结果,如仙岩少数民族培养了一批基层干部和农村小知识分子,成为全乡进行农业社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骨干和领导力量,在生产合作上,仙岩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树立了好榜样,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组织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7个初级社,1955年在全国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建立一个446户的较大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此个乡基本实现了高级合作化,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过去“糠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制棉被、添新衣乃是普遍现象,新房子也在山上林立起来,和庵平均每户制了棉被一床半,洋坪全村28户,已盖好或正在盖的新房子就有8座。总之,仙岩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过去饱受民族压迫过着奴隶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翻身作了主人。
  但从1953年起,由于这个少数民族未得肯定,因此放松了领导,民族自治乡取消了,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移到山脚下汉族地区来,基层干部很少上山帮助他们工作,使全乡生产合作存在较严重的纷乱现象,有的生产队账目不清,超支贪污,有的生产队劳力分配和土地分片问题还没有解决,到处闹退社,生产突不开,文化生活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电影不上山,民校未复课,群众业余文艺活动未开展。因此,群众要求恢复民族自治乡,要求大社分成两个小社,要求加强领导,要求文化生活。
  二、我们分三个小点开展工作,以仙岑洋为中心,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工作是争取时机,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来意,调查摸底,分析情况,根据上级交代任务研究工作方法,制定计划;第二阶段工作是18天时间,大力宣传,开展活动,培养骨干,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业余文艺组织;第三阶段是做好俱乐部巩固工作。工作总结和材料整理是回到专署才进行。至于发掘少数民族文艺遗产和调查少数民族历史沿革,文物传说及解放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等工作,是分工合作进行。回顾我们这点工作,基本上按照计划顺利完成的。
  首先我们协助少数民族在仙岺洋建立了仙岺洋高级社俱乐部。下分图书室、黑板报、幻灯组、乐器组、歌舞队,在和庵建立了图书幻灯站,在洋坪建立了图书流通站,在建立业余文艺组中,积极开展了适当集中和深入分散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集中的活动有3月16日的少数民族与军分区解放军同志的联欢,有3月26日的庆祝俱乐部的成立而召开的以开展春耕生产为内容的俱乐部成立大会,这两次到会的群众在4至5百以上,震动了整个仙岩山腰(少数民族分散的山区,四至五百是一个重大的数字)。这是他们史无前例的热闹场面,特别是他们自演自唱自己看,乃是仙岩破天荒的事情,一个83岁的老公公钟振妹说:“我活到今天83年,看见自己的子弟上台演戏还是第一次。”洋坪鼓吹班,单是群众婚丧雇用的,被人瞧不起,这次为了庆祝俱乐部成立,也第一次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的欢迎。城关业余剧团为了祝贺兄弟民族俱乐部的成立,也献演了3个节目,有的女演员把几个月的婴孩也抱上山来,并连夜下山赶回去,以免影响工作,合作社在演出后,煮了大米稀饭招待贵宾(当地尽吃地瓜米的少数民族地区,大米也是宝贵的)。分散的活动,在仙岺洋、南垅、叠石、洋坪等9个自然村,放幻灯16次,在仙岺洋、和庵、洋坪三个点,开展了唱山歌、现代歌曲、舞斗、小戏、图书、黑板报等阵地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各种文艺活动骨干,幻灯放映手18人,图书管理员16人,乐器演奏员4人,黑板报编写3人,歌舞手20人,给俱乐部巩固工作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艺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协助合作社开展合作化优越性的教育,对稳定社员的思想,巩固合作社的组织,突击春耕生产运动,起了重要的鼓动作用。(下略)
  第三,我们发掘了仙岩少数民族的山歌首,其中有歌唱爱情的,有歌唱劳动的,有歌唱历史故事的,并整理了拦路情歌对唱,由俱乐部歌舞队在俱乐部成立大会上演出。对霞浦发掘的“婚礼舞”也根据当地婚礼,其实情况作了修补(材料另行整理)。
  我们这次工作,所以能够较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下略)
  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
  [138—2—781]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