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松山公社八井、竹里畲族小学教育调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08
颗粒名称: 罗源县松山公社八井、竹里畲族小学教育调查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2
页码: 495-4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罗源县松山公社八井、竹里畲族小学教育调查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罗源县 小学

内容

(1983年6月)
  八井、竹里是松山公社两个相邻的畲族大队,我们对这两个大队的小学教育状况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小学教育普及率低
  八井、竹里原有三所小学,1981年,一所民办小学停办,现存两所小学,仅有教师4人,其中公办2人,民办2人。在校学生共76人,两校均非完小。各设两个班,学生上到四年级结业后,要到五里以外的小获小学上五年级。
  目前,八井大队共有适龄儿童64人(女29人),入学儿童38人(女10人),入学率为59%,女孩入学率为34%,男女学生比例4:1;竹里大队共有适龄儿童44人(女19人),入学儿童38人(女5人),入学率为86%,男女学生比例约8:1。
  第二,在校学生巩固率低
  就八井来讲,真正小学毕业人数屈指可数,解放以来,全村451人中只有初中毕业生2人,高中毕业生2人,据统计,八井小学1979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13人,到1983年五年级时仅剩5人,巩固率为38%;竹里小学1978年一年级入学学生7人,三年级减为4人,四年级减为2人,五年级则全部辍学。
  第三,校舍不完善
  八井自1973年建校舍以来,至今未彻底完工,教室无窗户,墙壁裂缝,且房顶漏雨,桌椅也短缺,一张课桌4人坐。竹里小学校舍更是破旧不堪,上课只得借用私房,房顶漏雨,大小洞多达25个,也存在着4个学生共用一张课桌的现象。
  第四,教具器材奇缺
  竹里小学仅有的三块黑板中,两块是软胶挂板,另一块五合板黑板,是长不足三尺,宽不够二尺的无边黑板,更谈不上有任何音乐、体育、美术课教具。
  第五,教师食宿困难
  两所学校都有教师借宿民家或起火炊具不全的情况,教师的生活、工作有许多不便。
  二、具体原因:
  第一、畲族居于偏远山区,与汉族接触较少,学龄前儿童一般不懂汉语,多数在8~9岁才入学。
  第二、10岁的少年便开始参加体力劳动,如养牛、羊、鸭、拾柴、喂猪等。适龄长子、长女还要照看弟妹,料理家务,因此,许多适龄儿童游离于校门,或退学、辍学。
  第三、重男轻女思想致使女孩子不能入学或退学。有的甚至十一、二岁就订亲,这也是女孩子不能正常读书的原因之一。
  第四、居住分散、偏僻、儿童入学不方便。如八井大队刘羊村,儿童上学要走五里多山路,往返需一个多小时。
  第五:无教育经费。教室不能及时维修,桌椅、教具不能添置,教学确实难以维持。
  二、建议:
  八井、竹里是松山公社畲族聚居最集中的两个大队,在地理上两个大队仅一溪之隔,解放初曾是一个民族乡。由于这里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况,至今连一个大学生也没有。为了发展民族教育,改变这里教育落后的局面。我们建议在两个大队之间建一所民族中心小学,并设有高小班,以便为中学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小学毕业生,使畲族人民在文化上后继有人。为此,建议首先大力解决经费和师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罗源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罗源县畲族历史和现状调查》]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