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县教育局关于福安县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的汇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806
颗粒名称: 福安县教育局关于福安县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的汇报
分类号: G750
页数: 3
页码: 489-4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福安县教育局关于福安县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的汇报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福安县 民族教育

内容

(1983年)
  福安县地处闽东地区,有18个社镇,444个大队,3845个生产队,总户数107897户,总人口477638人。我县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分布在18个社镇,185个大队,(其中纯畲族大队25个),632个生产队,共有1131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0.49%,共537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25%。
  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广大畲族人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欺辱和压迫,少数民族教育一片空白。解放以来,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我县少数民族教育从无到有,并逐年得到发展。1982年,全县已办少数民族学校228所,计294班,占全县小学校数的21.1%。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种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一直发展不快,少数民族学生质量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条件差,校舍、课桌设备残缺不齐
  全县现有少数民族学校228所,有校舍的仅51所,而且大多都很陈旧,大多数学校缺少课桌椅,几乎没有教学设备。多年来,国家用于农村小学基建的投资少;虽然县里每年都拨出少数民族学校修建专款,但数量不多,只是象征性补助,主要还得依靠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解决。为了开办学校,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只能利用原有的祠堂、庙宇、生产队仓库和群众厅堂等场所,用厅堂的案台当讲台,将木板架在石块上当凳子。穆阳公社34所少数民族学校没有一架毛算盘,缺少黑板30块。有些地方没有祠堂,庙宇还无法办学。坂中公社畲族大队——亭兜大队,方圆30多里,有30多个自然村。这个大队虽然办了10所学校,还有20多个自然村因无校舍不能办学,很多学生无法就学。穆阳公社占溪大队竹舟畲族小学包括7个自然村,方圆十几里,有不少儿童因学校太远而不能入学。有些生活条件略好的生产队,通过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加上国家补助,建起校舍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生产队地处偏僻,生产不能自救,群众生活困难,无力投资建校。这些地方权当校舍的庙宇,厅堂等场所原先比较陈旧,又因年久失修,有的地基陷落,有的椽朽壁颓,透风漏雨,康厝公社半山畲族学校正面无围墙,后墙严重倾斜,屋面腐烂,十分危险。穆阳公社燕窝学校陈旧不堪。去年九号台风将瓦片掀了一大半,因无钱修缮,下雨时40多个学生只好撑雨伞,戴斗笠上课。有些学校因是危房,又找不到合适场所,只好停办。坂中公社凤头学校设在群众厅堂里,椽木稀疏得象古稀老人的牙齿,学生无法上课,只好将学校停办。据1982年统计,全县少数民族学校缺教室224间面积达9369平方米。
  二、群众生活水平低,办学积极性不高
  少数民族地区生产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很多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参加农业劳动,加上重男轻女的旧习惯根深蒂固,上学读书的不多,能上学的大多数是男孩。全县82年少数民族学龄儿童7343人,入学4908人,入学率为66.8%。很多学生因生活困难,读到二、三年级就辍学。近年来,生产体制下放后,普遍采取“谁读书谁出钱”的办法,因此,入学子女多的家长负担更重,不愿送子女上学。穆阳公社黄坑大队长坝定生产队有12户人家,11个学龄儿童,一个民办教师,每月补助费10元,以往由生产队开支,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改由学生家长负担,学生家长10户,平均每户负担1.77元,一个学年每户要负担11.24元,群众负担不起,只好将学校停办。城阳公社大坑里学校,3户人家,7个学生,一个民办教师,也因群众无力负担而停办。坂中公社近年因群众负担不起而停办的学校有5所,全县少数民族地区因生产队集体无法支持办学,群众负担不了而停办的学校有54所。
  三、穷乡僻壤,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工作不安心
  许多教师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任劳任怨,默默地工作。但由于少数民族集居地大都比较偏僻,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任教的老师在生活上的问题确实多一些,每年教师派不上去,派上去的也留不住,办学点无法下伸,已办的学校也难以发展,不少学校停停办办。坂中公社七定生产队山高路远,又无校舍,教师五进五出,终因生活条件过于艰苦而将学校停办。穆阳公社有34所少数民族学校,47个公民办教师,除7人住在学校外,40个教师均寄居在群众家里。有的和社员同睡一个铺,有的借用群众的杂物室,有的用地瓜䇤围起来当卧室,有的睡在牛栏、猪栏旁边的房间,有的群众家里刚死传染病的人,房间不敢睡先借给教师用。坂中公社日宅学校有两个男教师,一个女教师,只有一大一小两间宿舍。其中一个男教师已婚。宿舍安排不了,只好女教师和男教师的爱人同铺睡,而男教师摆个小竹床睡在角落。坂中公社后门坪学校建于解放初期,现已破烂不堪,去年受台风袭击,瓦片被掀掉,厨房后墙倒塌,教师没地方煮饭和睡觉,只好三个教师同住在一个稍好的房间里,拥挤不堪。坂中公社岩头学校教师没厨房,只好用三个石头架上铁锅煮饭。群众生活困难,民师补贴费和粮食不能按月付给,教师只好挨家挨户去讨。有的学校办公费不够用,教师要自己掏钱买煤油、粉笔。民师生活困难,又得不到应有的资助,许多具体困难无法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四、教师素质差,畲族教师少
  全县少数民族学校共有教师306人,其中民办教师264人,占教师总数的86%。有些民师小学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低,对课文自身都理解不了,难以向学生讲清;有些教师普通话讲不清楚,表达能力差;有些民师管理能力差,致使课堂秩序混乱,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严重影响。由于畲、汉语言相异较大,少数民族学校大都没有开办幼儿班,少数民族儿童未进行学前教育,听不懂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畲族教师少,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教师更少,全县少数民族学校畲族教师仅53人,占教师总数的14%,这些教师中有些还出生在城关及各社镇所在地,不会讲畲家话。这样,学生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尤其是刚入学的儿童,很快产生了厌学情绪,逃学现象严重,有的上二、三天学就不来了。流生多,群众对此也有意见。
  多年来,由于畲族地区经济落后,群众办学积极性不高,生活过于艰苦,教师素质差,工作不安心,导致学生质量差,并形成恶性循环。每年期初,很多学校教师不愿去,经过调整补缺,教师派上去,已误了开学时间,教师上去后坚持不了,有的借故下山,有的停停打打,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所学知识甚少,能念完小学五年级的畲族儿童不多。1977年全县招收少数民族一年级学生1146人,1982年全县少数民族小学毕业生219人,毕业率19.1%。我县畲族人口最多的坂中公社八二年畲族学生毕业率仅为18.5%。穆阳公社解放30多年来,仅有大专毕业生1人,高中毕业生65人,初中毕业生100人,小学毕业生433人。
  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几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稳住局势,安定思想,使少数民族教育在困难中得到发展。(一)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学校布局分散,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我们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发挥经济效益。坂中公社仙岩小学是少数民族重点校之一,近年来,我们调整了该校的领导班子,充实师资力量,适当加强投资,使学校工作有所起色,学龄儿童普及率达97.5%,82年小学毕业生14人,录取一中、民中11人,录取坂中中学2人,录取率达93%。(二)针对少数民族学校危房多,教学设备差的情况,我们适当紧缩其它方面的投资,加强少数民族学校基建投资,74年以来,全县拨出少数民族学校修建专款共227000元,初步改变了一些地方的办学条件。(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工作不安心的情况。我们实行僻远山区补贴和在山区任教的民办教师转正时业务考核成绩另加10—20分的办法,以鼓励教师扎根山区,安心工作。(四)根据少数民族学校教学质量差的情况,在教学上,我们加强对其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大多数是复式班,我们就加强对复式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加强辅导片的建设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努力,已收到一定成效,为社队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1982年,录取各类大专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12人,录取率为60%,录取各类中专10人,录取率为37%,录取高中51人,录取率为71%,录取初中90人,录取率为41%。
  为了迅速改变少数民族教育的落后面貌,我们设想:
  1.要从领导到群众,统一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迫切性认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更为落后,这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更为不利,十二大要求我们在九0年前实现小学普及教育,如果现在不立即着手采取有力措施,就无法实现,这个从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工作需要看都必须实现的起码要求,所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势在必行。
  2.办好重点,打开局面,带动一般。县已在坂中仙岩办民族重点小学,要求各公社也办好一所少数民族重点小学,以取得办学经验带动一般。我县少数民族人口居宁德地区之首,目前仅有一所地区民族中学,还要向全地区招生,无法适应我县少数民族子女就学的需要。为此,请求上级民政、教育部门对我县拟办的15所重点民族小学和坂中、康厝等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中学给予特殊扶持。把坂中中学改为民族初级中学,在康厝中学设少数民族班并在经费上按地区民族中学的标准拨给,这方面的开支约需30万元。
  3.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行特殊补助。除教育部门外,民政部门应拨出专款逐步解决少数民族学校的校舍和课桌椅等问题。争取二年内修建教室228间,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对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可实行免费入学,这方面投资约需六十万元。
  4.合理调整少数民族学校的布局,除要考虑初小的学龄儿童入学方便外,也要考虑高小学生的入学方便,其办法(一)在较大的中心村庄增设完小,使学生能念完五年级。(二)在中心校或较大完小扩建教室宿舍增设少数民族班,招收本社或附近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下略)
  [福安市档案馆馆藏教育局档案1983年永久1]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