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图书馆
宁德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宁德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文教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787
颗粒名称:
文教类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104
页码:
445-5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文化
教育
内容
(一)文化教育
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报告本省少数民族小学设校计划及预算
(1952年3月15日)
全国少数民族教育会议决定,本年内应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教育,并于3月7日来电催报工作计划及预算,兹据本省民政厅了解材料,全省现有苗族19764户,63613人,福州有疍民3000户,人口14000人,本年8月拟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密地区先行设立小学9所,除报告华东教育部外,谨将本省少数民族小学设置计划乙份报请察核备查。
文教厅厅长许彧青
福建省少数民族小学设置计划
第一条 目的:为提高本省兄弟民族政治文化水平,依据共同纲领帮助少数民族人民大众的教育建设事业的规定,特设立少数民族小学。
第二条 设置原则及班数:1952年内在少数民族人口较密区域,先行设立40班,其设置以分散为宜,校舍以利用当地原有的祠堂庙宇,或借用较适当的民房为原则。
第三条 编制:少数民族小学教员名额以每班平均1.5人为准,单班的学校连校长可设2人,4班以上者设教导主任1人。(校长及教导主任均应兼课)全省共设40班。设教职员80人。至校内分工除校长教导主任外,每班设级任1人,4班以上者可设事务员1人,(在规定员额内调整或由教员兼任,)每校并可酌设工友1人。
第四条 各班人数:每班以20人至50人为1班。未达20人有不同程度者可办理复式班或单班小学。(旧称单级小学)
第五条 课程:本省少数民族,过去多用汉字,并无其他文字,学校课程暂照普通小学规定,但对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待研究后,再拟订实施办法。各少数民族学校于学期开始应作出具体施教计划。报请当地县市人民政府备案,并抄送专署及本省文教厅。
第六条 教员的任用:可参照福建省各级国民学校教职员应用暨服务办法,但县人民政府应特别注意遴选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或工作积极的优秀教师充任,如地点十分边僻,更应照顾教师夫妇能同在一校工作,使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七条 经费:一、工资——按一般公立小学教师工友待遇酌予提高。二、教学行政费——依据各地区经济情况酌收杂费充用,另由政府给以适当补助。三、设备修缮费——本年一次补助每班125万元,作为修缮设备之用。
龙岩专署关于漳平县少数民族小学设校计划请省人民政府文教厅核准设置的函及省文教厅复函
(1952年5月—6月)
一、龙岩专署给省文教厅的函:(5月29日)
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厅:
我区漳平县少数民族苗族共有人口301人,需要在山羊隔地方设置少数民族小学1所,1952年下半年拟办两班,设教员两名至3名(校长在内),可能吸收学生数约50人,兹抄送漳平县少数民族小学设校计划1份,函请核准设置,并拨发应需经费。
漳平县少数民族小学设校计划
第一条:本县为提高兄弟民族文化水平,并遵照上级的规定及本县实际情况拟定本计划。
第二条:人口数本县少数民族苗族共有人口数301人,学龄儿童68人,其分布情况:第一区的山羊隔(在山地上)有人口249人,学龄儿童57人;第五区长塔乡龙门自然村(山地)有人口36人,学龄儿童8人,上坂乡詹祠自然村人口16人,以上3个地方各距40多里。
第三条:设校:本县于去年(1951年)春在山羊隔地方(人口较密区域)已经设有初级小学1校(单班),暂借用民房为校舍,1952年下半年拟在原基础上增设1班,合原有2班,其他地方因人口少,拟不予设校而鼓励他们往附近的初小就学,酌予免费优待或设置助学金以津贴。
第四条:教员数:在山羊初小设校长1人,教员1人至2人,其人选在当地苗胞同意下由县人民政府选派适当人员充任。
第五条:经费遵照上级规定由省拨给,其设备费本县原无拨给,校内设置简陋,现拟就本省少数民族小学设置计划第七条规定(每班125万元)拨给修缮设备。
第六条:建筑校舍:在山羊隔地方所有的民房均是狭隘破烂,拟另建立一座新校舍(教室2间、寝室2间、办公1间),地基已由群众自愿捐献十见方丈,约须1000万元,请省人民政府专款拨用。
我区漳平县少数民族苗族共有人口301人,需要在山羊隔地方设置少数民族小学1所,1952年下半年拟办两班,设教员两名至3名(校长在内),可能吸收学生数约50人,兹抄送漳平县少数民族小学设校计划一份,函请核准设置,并拨发应需经费。
龙岩专署
二、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关于同意设置少数民族小学给龙岩专署的复函:(6月10日)
龙岩区专员公署:岩教字第001745号函及漳平县少数民族小学设校计划均悉。
1.你区漳平县设置少数民族小学一所,1952年开办两班,我厅同意。设置修缮费每班补助125万元。希即编送预算及估价单送厅核拨。
2.另建新校舍,本年度无此项预算,应设法利用当地的庙堂庙宇,或借用较适当的民房为校舍。
3.漳平县少数民族小学设校计划准予备查。
福建省文教厅
[178—7—45]
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关于执行1952年下半年本省少数民族小学设置计划的通知
(1952年8月6日)
福州市、龙岩、福安、闽侯、龙溪、建阳、南平专署、晋江专区:
兹随文附发,1952年下半年本省少数民族小学设置计划一份,希你处依据厅文初字第00621号通知遵照执行,修缮费应即报送预算估价单以便核办,并于各校开学后由专署、市汇报学校开学情况,(包括校数、班数、教师数、学生数、家庭成份及学校设备等情况及招生情况、家长反映等)。
[178—7—45]
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关于报告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的通知及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厅报告
(1952年12月—1953年1月)
一、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的通知:(1952年12月26日)
教中小字第206313
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厅:
关于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你厅1951年12月13日初字第41698号报告中称,福州市及福鼎一带,有俗称“疍民”的水上居民1万4千人,其生活习惯与文化教育情况如何,希予调查研究,并对他们今后的教育措施提出意见。又你厅1952年3月15日(52)厅文初字第458号报告中,关于协助苗族发展其语言文字问题,你厅今后措施如何?希连同上项问题一并报部为要。
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
二、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关于本省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的报告:(1953年1月11日)
华东教育部:
教中小学第206313号通知奉悉,兹报告如下:
一、据本省民政厅了解本省少数民族计畲族人口98710人;回族人口20602人;满族人口621人;及尚未确定的船民人口23433人,多居住山区及水上。以福安有畲族即苗族人口28420人,船民人口1060人,霞浦有畲族人口19965人,船民人口4130人,福鼎畲族人口14428人,船民人口859人,罗源有畲族9898人,船民人口740人四县较多。福州市船民人口14808人,满族人口518人,畲族人口22人,回族人口44人。
二、(略)
三、据不完全的统计本省1952年下半年已有专设的少数民族小学73所(福州6所、福安专区39所、闽侯专区22所、建阳专区2所、龙岩、晋江、龙溪、南平等专区各1所、配备专职教师93人,现有学生2862人。)(在一般小学的少数民族子弟不计在内)。
四、计划1953年秋增设少数民族小学发展学生数为3010人,增设专职教师102人,即以人口12%计学龄儿童约两万多人计划发展15%。
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厅
[178—8—73]
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关于少数民族学校问题的复函
(1953年4月9日)
省民政厅:
接(53)民族字第00694号函悉。
一、漳平一区山羊隔乡畲族要求修建校舍和保送畲族学生念中学一事。根据华东1953年核定我省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壹亿贰仟万元。此款只能维持1952年原有教员及学校公杂费。要求修建校舍就没有经费开支。至于保送畲族学生念中学,目前尚无法落实,少数民族子弟报考中学可以优待,从宽录取。
二、罗源七区八井乡畲民要求培养少数民族子弟,设立学校一事。查1952年罗源已设少数民族小学12所。该乡要求设立学校,可由县文教科统一考虑解决。
三、福安溪邳乡向中央反映“陆上的一般人民依然歧视轻贱我们的子弟,致使学童当不起他们的侮辱,都不敢前去学习文化,请政府在我乡建设学校”。我们建议当地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纠正对少数民族子弟存在歧视轻贱的现象。至于设立学校问题,因受经费限制,暂不能举办。
四、德化六区民主乡要求设立学校一所。德化县于1952年已设立少数民族小学一所。该乡要求设立学校,因受年度、经费限制,暂不能举办。
五、福安柘荣和宁德县要求增设学校。由于经费限制,暂不能举办。
[178—8—73]
福建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关于少数民族情况的报告
(1953年5月23日)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三月三日民行方字第11号通知奉悉。兹汇报我省少数民族情况如下:
一、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生活情况:我省少数民族有畲族、疍民、回族、满族、蒙族、高山族等六种,以畲族、疍民较多。畲族分布:福安9789户29480人;霞浦6005户19965人;福鼎4425户15287人;宁德2163户9954人;罗源2681户9898人;建瓯250户约1000人;连江1017户3391人;光泽433户1615人;南平164户719人;尤溪175户497人;沙县135户245人;顺昌426户1998人;古田116户406人;寿宁228户769人;周宁126户633人;柘荣267户948人;闽侯480户1736人;晋江108户418人;水吉95户431人;仙游56户191人;德化59户224人;长泰80户338人;华安40户201人;宁化59户250人;漳平58户323人;永安18户53人;永泰21户55人;合计29524户101025人。(中略)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16万。
畲族居住高山僻野,地区辽广,多聚居一处,十多户一村,有民族语言。妇女尚保持民族装饰,信奉佛教,不与汉人通婚;男女参加劳动,以垦荒耕种、砍柴为生;民族特征显著。(下略)
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情况:在国民党统治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极为落后,能识字的极少。解放后在我党及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教育情况下,据各地报告,现已有专设少数民族小学48所,学生2184人;其中女生344人,疍民639人,畲族1247人,黎族45人(福州少数民族小学内有汉族263人)。兼收少数民族小学有238所,学生2673人,其中疍民339人,满族16人,畲族2311人,黎族7人。兼收少数民族中学7所,学生13人,其中满族7人,回族5人,畲族1人。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待遇:在中学的均享有人民助学金;在专设少数民族小学学生不收学杂费,一律予以免费待遇;在兼收少数民族小学,学生一般的亦给予免费待遇。
目前存在问题及建议:一、疍民住居船上,生活流动,学生缺课多,影响学习,如经济条件许可,在专设少数民族小学修建宿舍,充实设备,以便学生住宿,最好还能补助一部分生活费。二、专设少数民族小学均感设备简陋,要求适当的增加必要设备。三、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免收学杂费,在全省小学收费减免率以外,这样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减免。
福安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工作报告
(1953年10月25日)
一、简况
我县少数民族有畲族和疍族二族(疍族未确定),畲族分布全县93个乡,556个自然村,27,792人,其中男16,101人,女11,691人。学龄儿童(七足岁至十三足岁)根据仙岩乡重点调查推算出全县学龄儿童806人(附表一),他们均分散在深山僻村间,最大的乡村有120户,最少的只1至2户。疍族系聚居在本县十区的水上,有125户,1060人,以捕鱼、乘客为主,他们因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压迫及大汉族主义的歧视,辱骂他们为“臭畲客”,受着严重的欺侮,在文化上当然不用谈了,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少数民族没有一个学校,所有青年男女、小孩根本就没有读书的机会。
二、三年来我县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工作
(一)小学教育: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他们和广大人民一样,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压迫,特别是大汉族主义的歧视,经过各种运动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照顾、支持他们,在政治觉悟上已有显著提高,对文化要求十分迫切。解放后我县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专设畲族初小10所,分班2班,教员17人,兼收的有38校,共学生716人(附表二)。对少数民族子弟一律不收杂费。去年省拨专款1.7亿元,选择仙岩自治乡建设两层砖墙新校舍一座(内教室、文娱室、礼堂、宿舍、膳厅及厨房等),县亦拨款1874000元修理燕窝初小校舍一座。经两年多来的学习,小孩一般能讲简单的国语,写字条,懂得普通常识。他们懂得这幸福都是毛主席给他们带来的。
(二)成人教育:
三年来少数民族除儿童教育外,成人青年亦迫切要求学习。每年利用农闲开办冬学、民校,并于仙岩乡重点试验速成识字班(速成班因畲族语言与汉族不同,教学较困难),至现在已毕业学员21人,认识2000字以上,且能看新农村报及写信、写便条,速成班每周出一期黑板报,学员能从头到尾念给农友听。参加冬学的学员据去年不完全统计有600多人,经过三个月的学习,文盲的也能认得200多字。
(三)文化宣传工作:
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贫乏,我县曾组织以文化馆为主,配合雷代表霖其(参加北京少数民族会议)专门随带文化担、幻灯、图片、照片到过6个区,少数民族12个乡放映,并在普选时重点在12区长仙乡的四个少数民族聚居选区进行放映幻灯结合普选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加选举。据该乡参加选举比例,畲族兄弟聚居的4个选区尚比一般选区为强,平均有94%以上的选民参加选举。如长仙乡碧后选区仅有一选民因病外,其余全数出席。群众普遍反映:“今天有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幻灯才会到我“山面”来(畲族兄弟习惯自称“山面”人。)”。又如九龙、一连留下放映3个晚上,每场都达该村群众90%以上的人数参加,使普选宣传完全达到消灭“死角”,每人都接受了数次的宣传教育。最近省电影队又专派电影队为少数民族放映电影,这样大大地鼓舞了他们的生产劳动热情。畲族兄弟感于党和人民政府对他们的深切关怀,纷纷表示:“以积极生产来报答毛主席给我们的恩情。”该电影队计巡回了12个少数民族聚居乡,观众达二万多人。
1953年我县戏曲观摩会演,特地邀请畲族歌唱队参加,并在元旦日组织他们在广播台上进行盘诗等,备受了广大群众欢迎。因而大大地鼓舞了对他们自己民族音乐的喜爱。
特别是我县举办的首届全县运动会,畲族以吴脓妹为代表参加竞赛,成绩优异,一直参加专区并随带
看运动会及华东以至全国运动会。吴脓妹并获得了铅球赛省第一名、华东第四名,给少数民,同时推动了仙岩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运动。、存在问题
(一)少数民族对于文化要求日益迫切,尚有学龄儿童在30个以上的8个自然村仍未设校,亟须解决。
(二)少数民族已设校地区,校舍破烂、桌椅没有,必须在原有的学校加以整修,适当添置教学用具。
(三)少数民族地区本有民间歌舞,因年久失传,必须继续发掘,培养民族歌舞团。但少数民族多聚居山村僻涧,缺乏文化娱乐,在可能条件下电影、幻灯应经常巡回放映。
四、今后对少数民族工作意见
(一)对大村的民族地区要求省专门增派教员,逐步发展8校。
(二)年内拨款800多万元重点修理校舍,以利民族学校教学的进行。
(三)重点培养民族歌舞,指导民族地区文体活动。
(四)收购少数民族工艺品及服装等作为展览。
(五)文化馆应有计划地定期到少数民族地区放映幻灯,宣传中心任务,并建议上级今后多派电影队到民族地区免费放映,加强民族地区文娱活动。
福建省人民政府文教厅关于1952年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
(1953年12月4日)
省民政厅:
(53)民计划字第41号奉悉。兹把我省52年少数民族教育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根据不完全材料)综合汇报如下:
一、少数民族生活情况:(略)
二、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工作:
解放后,经过各种运动及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与照顾,少数民族政治觉悟有了提高,对文化的要求也是十分迫切的。解放后,少数民族小学从无到有,至今继续增设,现共有220所,发展生数4348人,(见附表),占总人口数2.2%,得到群众莫大的欢迎。(下略)
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子弟入学,学校中有的学杂费全部豁免,有的免收学费或杂费。在分配贫苦学生救济金及救济棉衣等,一般分配的百分比也较高。其他如拨专款增加设备,修缮学校等,如顺昌县在1953年上半年,省拨款1,181,000元,修理学校内部课桌,图书、杂志、教具及活动用具等也都增添了一部分。由于文化学习上的方便与得到政府照顾,该县井垅乡民校3所也巩固起来,不但小孩子有了学习机会,连大人也上学了,因此群众反映:“毛主席真关心我们,小孩大人都有了书念。”其他如龙岩漳平县山羊小学,省文委也拨了6000万的基建费,我厅拨了600万设备费;省拨6000万给福州市,解决了部分教具、校舍问题,福安县也拨款187,4000元修理燕窝初小校舍一座,同时有省拨福安专区3500万元作少数民族教育补助费。但如有些学校仍极困难,如建阳专区光泽县白石小学的校舍问题尚不能解决,该校校舍,原来是群众关猪牛的破房子,既黑暗又狭小,课桌椅等又是收集群众所用的高低不平的桌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据光泽县报告,该县白石小学,开办后经过六个月的学习,平均每人能认识500个字,最好的能认识800个字,最差的也能认到300个字。福州市最好儿童平均成绩分数为94.5。福安县少数民族的速成识字班,毕业学员21人,能认识2000字以上,能看“新农村报”及写信、写便条。去年参加冬学的学员据不完全的统计有600多人,经过三个月的学习,最少也能认200多字。
三、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缺点:
(一)有计划的培养少数民族教师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作信心,帮助克服语言上隔合的困难还做得很不够;对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对文化教育上的要求及各地条件缺乏深入的了解,故各地仍不能提出较全面的工作或发展计划,工作上只采用一般方式,文教行政部门对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的领导缺乏经验。
(二)设校上还不能满足群众要求。如福安县尚有学龄儿童30个以上,8个自然村,仍未设校。龙岩漳平县在山羊隔与小芹菜两个自然村中相距10华里,设立1所学校(校址在山羊隔),小芹菜的儿童要入学就要寄宿,而衣服膳宿均成问题,影响儿童无法入学。龙溪专区的诏安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仍不断开办小学。
(三)目前学校普遍存在校舍破烂,缺乏活动场所,教具设备及教师质量不高,语言不通等困难问题。
四、今后的工作意见:由于各地情况了解不够,故制订全省少数民族教育的具体计划尚困难。
现就当前一般情况对今后工作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县区文教行政部门对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并注意及时的督促与检查,尽可能配备力量较强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注意巩固已有成绩。
(二)在招生工作中,尽量照顾少数民族儿童,使有优先入学的机会,并扩大一般小学招收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的名额。
(三)掌握各地各校具体的情况,根据群众的要求与设校的可能,有计划地逐年增设学校,有重点地及时拨款修缮危险校舍,添置校具,充实设备。
(四)目前少数民族子弟升入中学的,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只有7人,今后为进一步开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拟从明年开始,逐年有计划的选送一部分学生升入附近中学或专业学校,及初级师范,并对这些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178—8—73]
福安县八区岳田乡少数民族地区文教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1953年12月30日)
一、情况:
(a)主要特点:
(一)(略)
(二)(略)
(三)有独立语言,但无独立文字:畲民内部讲本民族语言,通用汉文,俟解放后,由于畲族人民翻了身,因和外地干部发生工作关系,语言不通,他们目前迫切要求学习普通话,以达到沟通语言,但他们无创造独立文字的要求。他们一般信奉佛教。
(b)基本数字:全区有中心小学,完全小学各1所,初级小学12所,教员28人(男18人,女10人),学生969人(男634人,女235人)。其中畲族地区仅初小1所,校长兼教员1人,学生40人(男34人,女6人),占全区学校总数0.72%,教员数3.5%,学生6%。如县以岳田乡来说:全乡有初小3所,教员4人(男3人,女1人),学生135人(男101人,女34人)。其中畲族地区仅蓝田初小1所,校长兼教员1人,学生40人(男34人,女6人),占乡学生总数29.6%,汉族学生95则占70%。
二、文教卫生:
(a)小学教育: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畲族地区虽逐步发展了学校,但失学儿童仍很普遍;殊不能满足畲民子女入学的要求,据岳田乡“蓝田”“七埞”“歧山”“横林”“五厝”“龙河”六个自然村有学龄儿童162人(男101人,女61人),已上学仅52人(男47人,女5人),失学人数占学龄儿童67.8%。畲民普遍反映说:“解放前,生活苦,没有文化,现在翻身了,还是没有文化。”廉峰乡蓝仁进说:“再不设立学校,老头过了,连文字种子都要绝了。”由于畲民解放后经济生活日趋宽裕,其子女入学要求亦随着迫切要求。畲民居住地区虽然分散,但有条件(有学龄儿童30人以上,并有校舍可利用)设立学校的畲族自然村是急待开展小学教育工作的。
(b)成人教育:八区有冬学32班,学员1110人(男850人,女260人),其中畲族地区仅有冬学4班,学员135人(男115人,女20人),占全区班数12.5%,学员12.1%。畲族由于国民党长期统治,散居深山,经济贫乏,学不上文化,畲民大都是文盲,半文盲为数亦很少。据岳田乡蓝田村142个成人中调查,其中有128人是文盲,14人是半文盲,文盲占调查数90.2%,半文盲占9.8%。竟如他们反映说:“满清出秀才,民初有私塾,国民党时代认不上‘人之初’”,他们由于没有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仍惯用“十”“一”“O”“×”简单符号帮助记忆日常事物。所以冬学未能广泛开展,主要的是缺少就地知识分子,外地来者一方面要钱,另方面讲话亦有点宁,这是当前开展冬学的主要困难,须上级设法解决的。
(c)文化生活:畲民文化生活形式简单,一般青年男女喜欢对唱山歌,每逢过年过节便是他们对唱的日子,如果有客人来他们亦“对唱”□□□□□□□□□田村调研生产生活情况时,他(她)们亦组织了联欢会,并在会上唱着欢迎歌(歌词是会后工作组根据她们的内容整理的):
八月十五月通明,毛主席呀爱人民,从省派来工作组,为奴山客办事情。
从这首歌的内容看:充满着他们拥护共产党和热爱毛主席,她们在会上仍本着民族风格,健于对唱;他们唱一只,客人唱一首,据说如遇棋逢对手,往往能通宵达旦;在这次会上,由于组内女同志有了准备,唱了些歌儿,使他(她)们听了个个满脸堆笑,又羡慕,又想学,因此他(她)们又唱着(歌词我们整理的):
百鸟树上好声音,山如流水像弹琴,奴家山客难学会,白看同志自发呆。(用“痴”合平仄声)。
她(他)们唱的内容,虽不怎样丰富,但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民族风格,他(她)们虽能唱不同的内容,但曲调没有变化,如果能深入畲族地区发掘加工,那更能体现出他们的生活和性格。
据说特别是婚配喜庆的日子,全村男女特别是青年男女往往欢聚一堂。一唱一和的对唱着。他(她)们在结婚前夜,男家需特请“善唱”畲民为“亲家伯”上女家迎亲,女家则组织全村“善唱”青年男女会聚一堂和“亲家伯”列坐两边,边喝酒边对唱,她们唱一只,亲家伯必须对一只,如果“亲家伯”底子空虚,对唱输了,她(他)们就点起火把,拥挤在“亲家伯”面前,一面灌喝红粬开水,一面用鐤灰涂脸,搞得“亲家伯”狼狈不堪方停止,这种俗称“抓田鸡”,以助酒兴,这亦充分说明了畲民文化生活的特点是仅于“对唱”的一种形式。
(d)卫生工作:(略)
(三)存在的问题(即今后工作意见)
(1)八区有“南山”“牛地坑”“横林”“歧山”“小岭”“林洋”“白岩下”等七个畲族自然村学龄儿童均有30人以上要求设立学校。内歧村群众曾于52年12月献工700多,献钱140万元,建筑校舍,现校舍仅缺瓦片三万片,要求政府拨款解放,查歧山村暨“少数民族地区”又是“老革命根据地”曾遭敌人的严重摧残,现有学龄儿童30人以上,要求入学,急待解决。
(2)八区畲族地区仅有“蓝田”初级小学一所,校舍利用钟姓宗祠,查该祠(分两栋),一栋建筑在“嘉庆”12年,一栋建筑在“光绪”16年,两栋面积约1.1亩,因年久失修,四周围墙裂逢不少,亦要求修建校舍。
(3)畲族地区因疾病较多,交通不便,医疗困难。要求设立医疗所,或派巡回医疗队经常下乡为他们医病。
(4)畲民疾病较多,虽然限于物质条件,但他们普遍缺乏卫生常识,亦是主要原因之一,今后需要结合农村生产,广泛的开展卫生宣传工作,特别是需要训练和改造接生婆,广泛推行新法接生,以减少婴儿的死亡率。改善环境卫生,以减少疾病。
朱峻峰
[170—1—38]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业余教育工作的通知
(1954年6月5日)
各专署文教科、福州市教育局:
本省少数民族约有15万余人,分布32个县、市。解放前,受尽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与剥削,没有学习文化的机会。据宁德县三区河墘乡北山村调查:全村789人中,38岁以下青壮年不识字,38岁以上的只有5个人念了一、二年私塾。几乎全村都是全文盲。他们反映说:满清出秀才,民国初年有私塾,国民党统治时,连“人之初”都认不得了。解放后,生活逐渐改善。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文化学习的要求也随着提高。近年来,各地已开始重视少数民族业余教育工作。去年如福安、宁德等地不但重视了少数民族区的冬学工作,同时也办得较好。在师资配备上,也予以适当照顾。
一、结合民校的整理恢复工作,对原有民校应加强领导,使其逐渐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群众学习要求,有些应帮助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办起来。在经费上教师上应予适当照顾。
二、由于少数民族区风俗习惯,言语不同,其教师必须就地取材。对少数民族区教师的要求不宜太高。
三、今年中央特设少数民族区业余教育补助费,已于五月份报至各地。动用时,必须专款专用,达到促使业余教育正常发展的目的。
四、为了今后制定计划与指导工作有所根据。希将你区少数民族区业余教育开展情况以及今后开展意见于8月15日以前专题上报。
[178—9—57]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情况的报告
(1955年1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1955年1月8日(55)民行字第1号函悉。现报告如下:
(一)我厅在1952年5月19日由省人民政府交下政务院1952年4月16日政文字第17号命令颁发“关于建立民族教育行政机构的决定”后,根据当时的具体工作情况和需要,即指定本厅初等教育科经办小学教育工作的科员1人(汉族),兼管民族教育工作;同时以(52)厅文初字第932号通知把政务院命令颁发的决定转发各专署、市、县人民政府结合具体工作情况办理。后据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并有专设民族小学的福安专区各县和闽侯专区的连江、罗源等9个县的报告,均已指定负责初等教育的科员1人兼管民族教育工作。其中福安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数的13.5%)和霞浦县(占11.9%)根据政务院的决定,本应设置专人负责民族教育工作,但据福安专署反映,限于编制,目前该两县的民族教育工作仍暂由初等教育科兼办。
(二)根据1953年6月人口调查材料,我省少数民族人口共有142,436人,约占全省总人口数的1.1%,并且分布在50个市、县(占全省县、市数的71%,就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居住地区也非常分散)。几年来,省在民族教育方面,除了注意到重点发展与一般地布置工作外,对如何针对民族教育特点,进行一些专门的调查、研究和加强具体领导等工作,做得很不够。有关专、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民族教育工作一般还是重视,在事业的发展和师资的预备上均能给予适当照顾,但领导一般化,对民族小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政策思想教育,不少的民族师资对民族政策的认识和掌握还很差,工作信心也有待提高。
(三)根据以上情况,我厅在1955年教育工作计划纲要初稿中,关于民族教育工作方面提出“加强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民族教育的领导,预备专职或兼职干部,本年度着重调查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在事业上有重点地发展”。首先,在干部预备上,已向上级提出计划,拟在本厅初等教育科设置专人负责民族教育的具体工作。并拟在福安专署文教科(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当地总人口数的8.5%)及福安、霞浦两县文教科各设置专人负责民族教育工作。其次,上半年省拟召开有关专、县的民族教育工作汇报会议,研究民族教育工作情况,学习有关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提高民族教育干部的政策思想水平,改进今后民族教育工作。下半年计划协助一个县召开民族小学教师会议,调查了解情况,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提高教师思想政策水平,并研究交流民族小学教学经验,鼓舞教师工作信心。
[178—10—65]
福建省教育厅报送1954年民族教育工作情况及1955年工作意见
(1955年7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一、1954年民族教育工作情况:
(一)继续贯彻适当发展民族教育方针,1952年全省民族小学66所,1954年发展民族小学11所,计全省有民族小学(专设)77所,为1953年的116.6%,小学生5,278人(包括专、兼设)为1953年的124.3%。全省少数民族中学生有166人(兼收),为1953年的247.7%。经费使用与设备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全省1954年度拨出之补助费用于建筑校舍费85,170,000元(旧币,下同),修缮费45,591,220元,共计建筑校舍5所,修缮校舍14所,用于设备费43,703,600元,补助学生寒衣95套及添置了教学上急需的如黑板、课桌椅、时钟等设备,补助民校灯油费3,370,000元,对发展发族教育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关怀,群众反映很好,并积极协助政府办好学校。(下略)
(二)有的地区注意配备政治、业务水平较高,有专业思想及较善于联系群众的小学教师担任民族小学教师。不少教师认识自己事业的重大与光荣,不但搞好小学教育的工作,同时还能主动帮助群众开展社会宣传工作,帮助群众写便条等,深深得到群众的爱戴。宁德县为少数民族服务的小学教师黄霖昭(女),克服困难坚持办学,被评上县的模范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一般都是根据教育部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进行教学。大部分教师尚能积极认真教学,学习民族语言或用国语与方言相结合的方法来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教学,课外注意加强辅导,学生成绩有一定的提高。如罗源塔里小学54年度第一学期学生总成绩达79—89的占学生总数70%。霞浦县风阳小学教师从来没有积压学生作业,经常给学生补课展开辅导,学生兰清廷、李祖和等缺了八课都能赶上,成绩达到80分以上。福安县燕窝初小一年级学生学习用国语会话并能与到达该村的医疗队同志谈话,群众感到很高兴说:“现在的孩子都变聪明了”。仙岩小学四年级学生能帮助乡里写黑板报,能写200字的短文书信。学生文化水平比过去有了提高。
(三)工农业余文化教育方面:设有小学的少数民族地区,民校、冬学也随着发展起来。如周宁县小学教师兼办冬学,吸收青壮年入学;福安县小学教师采取带徒弟方式,培养群众教师,开展冬学、民校,1954年该县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冬学54班,学员1149人,使群众文化提高了不少。如茶洋村钟庆弟过去一字不识,自从52年该村设立学校之后,他随时请教师帮助,从单字学起,以后该村办了民校就由钟庆弟担任教师,白天自己学习,晚上去教群众,54年被评上学习模范,有力地推动与鼓舞了少数民族学习文化的信心。
(四)缺点与存在问题
1.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一般化,对民族教育特点缺乏了解研究,未指定专人负责或兼管,督促、检查不够。表现在:(1)有的地区民族小学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有困难,尚未注意研究解决。(2)去年部分地区(德化、长泰、闽侯、华安四县)对省拨给少数民族补助费全部未使用,年终如数上缴,未能解决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中困难。全省民族经费使用只占总数84.3%。(3)民族地区的工农业余教育的全面情况尚未摸清,数字未掌握,师资缺乏,教师质量低,不能满足群众学习的要求;部分地区由于对“群众办学”的方针、政策宣传得不够,群众中存在依赖政府、要求政府调派专职教师或由公家包下来的思想,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2.本省少数民族地区多在偏僻山区,文化落后,当地小学教师水平较低,部分地区(如宁德、福安、霞浦等县)对配备教师还未注意予以特殊照顾,如福安县在民族小学中的教师有30%是小学程度(该县全县小学教师学历在小学毕业及以下者占25.3%)影响民族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是造成流生的原因。如宁德县漈头、雷东两校学生数即因此而较去年少掉1/3。
3.民族学校校舍,虽有拨款修缮,但大部分地区的校舍与设备尚不能满足需要。如霞浦县民族小学校舍均借用民房、庙宇,地方狭隘,破烂不堪。该县风阳小学借富农的一座楼上做教室,楼下是牛房,光线、空气很不好。有的借用乡公所的办公厅做教室,影响教学。建阳县半天霄乡虽有拨款,但当地无木匠,未能及时修理。
4.在发展少数民族中对全面情况调查研究了解不够,产生学校设置分布不够合理的现象。如霞浦县全县六所专设少数民族小学学生263人,其中汉族104人,畲族只159人,如武平小学本学期学生3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只有10人。
(二)1955年工作计划
1.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民族教育领导,在少数民族学校较多的地区,指定专人兼管民族教育,并把它列入经常工作日程。目前主要是摸清民族教育情况。1955年下半年拟深入一、二个重点地区了解,以逐步加强领导。
2.大力宣传、贯彻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方针,提高群众办学的积极性,逐步克服依赖政府思想,并在少数民族较多的福安县创造经验,以便推广。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制订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青壮年的文盲。在少数民族较少的地区也要逐步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积极地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教师,加强教学辅导工作。县每年集中训练群众教师骨干时应适当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名额。在少数民族地区较多的地区,扫盲中心校长、教导主任应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业余文化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少数民族较少的地区也应定期深入下去,具体帮助该地区办好农民业余文化学校。已办有民族小学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应积极培养辅导群众教师在业余时间尽量帮助该地区的群众开办或兼办冬学民校,吸收少数民族中的干部,积极分子入学,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以便逐步培养他们为开展该地区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的骨干。凡小学教师对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关心帮助有显著成绩者,应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
3.1955年秋季拟发展民族小学生1000名,配备教师25名,在经费使用方面,今年主要分配于有专设民族学校,秋季又有增生任务的六个地区,计划新建小学一所,其他用于修缮设备购置(县经费无法解决者),困难补助和奖励等非经常性之开支,同时,要求各地认真、负责合理使用民族教育经费,保证1955年秋季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4.指定少数民族多的地区,注意研究切合民族特点的小学教学计划(根据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在教学方面,组织研究并推广复式教学经验并注意总结他们的经验,吸收他们参加经验交流会。
5.注意配备质量较高的师资担任民族学校教师。有计划地培养、提高他们。应注意吸收他们参加小学行政干部讲习班或小学教师轮训班学习。召开优秀教师代表会议时也应注意吸收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教师参加。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本省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给教育部的报告
(1956年2月6日)
(55)厅教初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将我省少数民族教育的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我省少数民族人口不多,最多的畲族有96375人,苗族14090人。少数民族人口一万以上的仅福安、霞浦、福鼎、宁德、罗源五县。解放前的少数民族受尽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压迫摧残,谈不到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据福安县1953年6月在该县仙岩乡的调查统计(仙岩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青壮老年人共1055人中找不到一个完全识字的人,只有半文盲22人,该乡还是接近城关,交通也较方便,其他少数民族的地区,则可想而知。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关怀并重视民族教育,一般在1952年专设及兼设了小学,1951年开办速成识字班、民校,使儿童、成人均有入学的机会。此外,在一般学校招生中,对少数民族都给以适当的照顾。
一、小学教育方面
(一)基本情况:
1.几年来的发展情况: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中,初步注意学校的设置与分布情况,在招收学生上也尽量多照顾少数民族学生的比率。如霞浦县专设少数民族小学6所,学生数是35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97人,占总学生数的55%,比去年增加了24%。其中白露坑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100%。
2.教师配备情况:我省在少数民族教育师资配备上,比过去是有了加强。福安县为了提高师资质量,今年秋季曾抽调教师5人参加文化轮训班,并派师范毕业生接补。但由于群众要求文化迫切,目前民办学校中师资缺乏,有相当一部分无职业的人,文化程度极低,被聘任教师,如福安县桂垅(少数民族村)民办初小,教师系半文盲经常教错字,每月工资很少,除给伙食外,群众随便送一点零用钱。目前群众经费筹措有困难,又迫切要求文化,只好留他任教,但教学质量很低。
3.针对民族特点进行教学的情况:少数民族一般有如下特点:(1)绝大部分是从事体力劳动生产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子弟一般都具有热爱劳动、热爱新社会、敬爱老师及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2)民族自尊心强,热爱自己民族,非常团结,民族内的一些事情不愿意随便告诉别人,不利于他们的事情,就会引起全族人民的反抗。如霞浦县畲族人民中有这种的习惯:常常拥护一个能力强、威信高的长者听从他的指挥。在孩子中也有这种情况,在课堂上学生讲话,只要被大家所尊重的一位学生叫不讲话,其余的学生鸦雀无声,这个同学不来上课,其他的就也跟着不来。(3)一般妇女负担主要的劳动,有重男轻女的风气,因此,男孩子上学也比女孩子来得多,学校女生数也就显得少。如福安县风阳等5所民族初级小学,学生200人中女生仅28人,占14%。同时,妇女由于过度的体力劳动影响了生育,因此,谁生了儿子就会受到同族的赞扬,谁关心与热爱他们的子女就会得到他们的尊敬;谁侵犯与欺视他们的子女,将会受到他们的反对。(4)由于解放前长期遭受反动统治政权的压迫和歧视,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家长多是文盲,他们知道在旧社会因为没有文化受人欺诈,因此,对文化要求非常迫切,都愿意送子女入学(但女孩子上学少),要是没有学校,宁愿自己聘请教师教,只要教师能和他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经常联系群众,学校的困难都会帮助解决。如福安县小岭村设立公办小学后,该村群众便开辟一条道路以便于教师行路,又半岭村建筑校舍时,家家户户献工支援学校完成建校任务。(5)部分少数民族的言语与汉语不同,年纪大的学生能通汉语,年纪小的就不能通,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学习民族语言,并了解其风俗习惯,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6)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一般较差,多系山区或偏僻乡,校舍设备及自然环境都较差。
针对上述特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克服困难,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
(甲)学习民族语言结合国语进行教学:一般山区的新入学的儿童听不懂其他地区的语言,在教学前,教师先找群众或学生学习方言,配合方言进行教学。并注意经常和学生接触,以达到彼此熟悉口音。其次,在教学时,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及用手势来帮助对语言的理解和对事物的认识。如宁德县漈头高山班教师在算术教学时就是用木块和手指来帮助传达语言和加深儿童对数目的领会(一般地区运算不用手指头)。
(乙)加强备课和课堂教学工作:教师对待学生的学习,一般是采取积极负责关怀的态度,并加强备课,多用教具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教师也注意适当地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如福安县茶洋民族小学教师教算术时,适当教给学生一些记帐、打发票等。宁德县教师在写字时适当教学生写一些农村日常应用的字,如区、乡、村的名字,及农产品、农具的名字,不仅引起学生写字的兴趣,而且巩固学生对日常应用字的认识,群众反映也很好说:“儿童读了一二年的书,普通话会听、会讲而且会写上许多字”。
(丙)加强课外辅导与补课工作,对因故缺席的学生,教师都尽可能地抽出课外时间,给学生进行个别补课,使学生及时把功课补上,完成学习任务。(下略)
2.积极开展宣传,密切联系家长,关心儿童的生活:
(甲)积极开展宣传:民族地区的群众对各方面常识懂得较少,教师如能利用课余时间,从开展社会中心任务的宣传而联系到学校的教学,学生生活等,群众是很欢迎的,而无形中也会密切了家校的关系,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好处。宁德县九仙初小的教师经常注意向学生的家长宣传卫生教育,使培养学生天天洗脸,每周洗头发,剪指甲的习惯,家长反映儿童入学后,不仅能认得字,而且还懂得卫生,保护身体。
(乙)组织路队,建立护送制度。山区民族学校的学生,一般离校较远,部分地区因过去历史造成了同族中有分成派系,如宁德县民族中尚有不团结的现象,该县北山初小过去学生放学时往往在路上打架、吵嘴,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准时回家的习惯,该校就按学生住址远近,编成小组,选出小组长带队,教师也护送到分岐路口,逐渐扭转了学生放学回家不按时及在路上打架、跌伤事件的发生。
3.关心群众的生活,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进行教学,解决生产和学习的矛盾。由于部分少数民族学校分布于山区,学生多数要帮助家庭劳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有因生产的需要而改变。如霞浦县风阳小学,学生分散于自然村,有的隔十里地,晚归不便,于是该校采用了早到校,早放学,教师替同学做午饭的办法来解决这种困难。罗源县八井乡兴横埭村相隔二里多,教师陈兴椿就采用半日制巡回教学。陈教师除了白天教学外,晚上还协助民师组织夜校,并带动学员替军烈属砍柴等,在农忙时期,学校调整课程,让大的儿童早些回家烧饭,这样家长都很满意说:“教师不仅是教书,而且还关心我们的生产。”
4.对学生的学习采取了照顾与鼓励的办法。在招生方面适当满足他们的要求,除了一部分有能力负担全部学杂费外,其他有困难的都给予全免、半免或免三分之一的优待,家庭特殊困难的,仍可享受书簿费的补助。
5.大力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习信心,增加儿童学习积极性和热爱学校,霞浦白露坑小学还编新词的山歌教儿童唱,很受儿童的欢迎。
(二)存在问题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族教育的领导还是不够的。省在民族教育方面除注意重点发展和一般布置工作外,对如何针对民族教育的特点,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和加强具体领导工作做得很不够。如1955年下半年原计划深入一、二个重点地区了解调查及计划召开重点地区汇报民族教育情况,但到目前尚未进行。有关专、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民族教育工作一般是逐步加以重视的,在事业的发展和师资的配备上还能适当予以照顾,但领导一般化。今后应逐步加强领导,把民族教育列入经常工作日程。
2.目前山区少数民族学校的师资质量还是很低的,一般教育要担任三至四种程度的教学,今后除经常加强在职政治业务学习的领导外,还应进一步有计划的吸收他们参加在职函授学习、参加小学教师轮训班及小学行政干部轮训班学习,除经常注意总结与交流本省的民族教育经验外,建议教育部能经常介绍其他地区如何针对民族特点进行教学的经验。
3.部分地区专设少数民族小学的学生数还不够多,如霞浦县武平校少数民族学生只4人,主要原因是自然村远,校址不适中,学校简陋等,因此,今年计划发展专设少数民族学生500人,应注意学校网的合理分布并注意合理的分配。
4.部分地区流生和缺席的现象仍然存在,应为适应生产的需要适当地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及上课时间。
5.部分地区如霞浦县,尚未在少数民族学校建立少年先锋队,今后应配合有关部门注意在有条件的民族小学中建队。
二、业余文化教育
1955年下半年据福安、霞浦、寿宁、周宁、罗源等五县统计,在学学员2768人,约占各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3.3%。其中福安县1680人,比去年增加了52%;霞浦县344人,比去年增加了1倍。入学对象,据霞浦等三个县调查,在494人中,有共产党员11人,青年团员50人,干部29人,民兵212人,农业社、组员166人。部分地区工作中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罗源县南洋村1951年开始办学时,由于少数民族对外来人还有戒惧,只有20人入学,后经附近小学教师积极协助进行宣传,逐渐发展到70人,现在全村已有80%的青壮年摆脱了文盲状态。寿宁县四家坵少数民族村有4个农业互助组,因为没有识字的人,闹工帐纠纷,致垮了3个,通过民校进行政治教育才全部恢复起来,不但推动了生产,民校学员也由24人发展到36人,并已扫除文盲8人,培养了4个记工员。又如尤溪县少数民族不到500人,其中75人聚居在第六区一个小自然村——双贵村,一向没人上过学,由于党支部的重视,去年春天也办起民校,有23个畲族青年欢天喜地地上学了。另外,在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办学积极分子。如福安县茶洋村钟庆弟,过去一字不识,经过三年冬学、民校边教边学,达到了扫盲标准,1954年被评为县模范冬师,一个人发动90个群众上冬学,又带动学员栽种农作物解决了灯油费,组织学员造林为学校经费作长期打算,在冬学结束后并转为常年学习,由于他积极办学,并被选出席省青年群众教师座谈会。
当前在这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
1.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分散,交通不便,组织入学工作,尚远远落后于形势需要和群众需要。如霞浦县畲族26045人口,分布在117个乡村,入学人数达不到2%,罗源县少数民族青壮年文盲5845人,尚有97%未入学。
2.教师问题:由于少数民族知识青年极度缺乏,几乎有办校就需要政府派教师去。如晋江、德化等
县,都因派往的义务教师不能长期坚持教学,致民校时办时垮。又据罗源等县反映:应由政府专门训练一批教师,使他们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熟悉当地方言,以满足教学上的要求。
3.经费方面:由于少数民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学校设备及办公费、灯火费存在困难还不能全部解决,造成不少学员流生掉队,多数地区都反映要由政府补助。
我省过去对少数民族业余文化教育工作注意是不够的,主要表现在仅限于一般布置,缺乏有效措施。对以上存在问题,应引起我们重视。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顺利开展扫盲工作,今年拟采取如下几个办法:
1.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及从少数民族附近地区培养一批群众教师进行支援,并根据少数民族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组织形式,积极组织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入学,切实将少数民族地区扫盲工作纳入规划;
2.经费方面,从工农业余教育奖助费项下划拨补助。
原编者注:本省少数民族过去曾把水上民族统计在内,今据民政部门称,水上民族不作为少数民族,因此,今后本省少数民族概不包括水上民族在内,人口较以前少。
[178—10—65]
福安专员公署函请准予接办一批少数民族老区小学及福建省民政厅批复
(1957年9月)
一、福安专员公署给省教育厅的函:(9月5日)
(57)署教初字第1007号
省教育厅:
我区各县多系老区、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几年来在这些地区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有一定的增长。但由于过去长期受国民党摧残原有基础较差。以现有公立小学的分布来看还是满足不了群众要求,就以二次老区代表会和一次少数民族代表会有关教育方面特别是要求办校的提案达300多件,群众来信设校接办的数量也不少。这反映了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此外由于过去比较多地在平原地区发展公立小学,因而也造成了山区和平原地区公立学校网分布的不合理现象。山区民办多公立少(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平原公立小学多民办少。仅福安县山区民办小学就达330多所,这些地区经济条件差,因而学校都不能长期维持下来,时办时垮现象较普遍。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除要继续贯彻“民办方针”积极地巩固现有民办小学有条件地区仍应作适当发展外,对少数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设置上,根据现有公立小学分布情况以及经济基础和发展前途全面考虑,按省厅(57)厅教财字第00424号通知精神须予接办一批民办小学。经我们研究审查确定同意各县接办校数抄列如后。因开学时间在即,请即审查批准,以便即办理移接手续。
附:各县接办老区少数民族小学数字和材料:
1.福安县:洋面、月斗、南山头、马头、洪华、茶坑、芬洋、玉林、险坑、桦林、杜坑、龙头面、过洋、白招、八斗坑、半山、外澳、倒流水、游家边等19所(附县材料一份,其中少数民族8所,老区9所)沿海区2所。
2.连江县:鹿池、广湾、王坑等三所(报告已报厅少数民族2所,老区1所)。
3.寿宁县:小东、标溪、奖禄、北山、上党、傍山垅、洋头、赖家坪等8所(详细材料已报厅,老区8所)。
4.霞浦县:大岭、阮洋各2所,大墓里、后岐山等2所共6所(材料已报厅,老区4所,少数民族2所)。
5.罗源县:西兰乡石别下村等1所(该村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全村附近有学龄儿童50多人,现有民办小学1所,学生有34人,但经济来源困难,县少数民族代表雷志忍、兰其妹等多人一再要求接办,县研究同意接办)。
以上共计接办37所,尚差长乐、宁德、福鼎、周宁四县,如仍有接办的待后另文补报批准。
二、福建省教育厅批复:(9月24日)
(57)厅教财字第02623号
福安专员公署
你署(57)署教初字第1007号报告收悉:
关于接办少数民族地区及老区民办小学问题,经研究后同意按你署意见执行。
[178—12—110]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福安县民族小学调查情况给教育部的报告
(1965年4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为了解本省少数民族小学教育的情况,以便进一步改进与加强今后工作的领导,我厅曾于二月初旬派干部一人重点深入民族人口较多、工作较有基础的福安县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及今后意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福安县人口260,500人中有畲族31,189人(包括雷、兰、钟三姓)占全县人口总数12%,散居在全县12个区85%以上的自然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特点是:有本族统一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民族自尊心强,民族内部团结,男女都能参加体力劳动,劳动力强,他们的子女也喜爱劳动,一般具有勤学苦练,尊师重礼,诚实淳朴,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但因受环境的影响,见识少,加上过去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迫,大部分还存在保守思想,不喜欢活动,不愿把民族内部的事情告诉外族人,不与外族人通婚,怕露家底;同时,由于旧社会杂乱婚姻,妇女担负较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重视卫生不够等原因,致影响生育,因而人口增长速度较慢。某些忌剪、忌洗、早订婚、喜聚赌、重男轻女等不良习惯仍然存在。
由于解放前深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剥削与摧残,生活极端穷苦,文化基础极为薄弱,全县只有1所民族小学,学生不及50人,广大儿童得不到入学的机会。解放后,虽有很大的发展,但因原有基础差,目前若按本省一般地区学龄儿童数与占人口数14%的比例推算,全县约有学龄儿童3267人,其中已入学者1291人,占学龄儿童的39.52%,因此,今后必须进一步努力,才能赶上形势的需要。
二、几年来进行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
1.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重点的发展民族教育,适当满足了群众的文化要求:解放前该县只有1所小学,据1953年去城关区仙岩乡的调查,全乡1055人中找不到一个完全识字的人,只有半文盲22人。我们从1952年开始就注意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开办了民族小学8所,学生192人,53年增至16所,531人,54年增至21所943人(其中畲族847人,汉族96人),民办民族小学22所兼收学生486人,一般小学中兼收民族学生444人。1955年比1952年校数(包括民办、公办)增长5.4倍,学生数增长9.2倍。整个发展过程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
2.动员少数民族儿童入学,扩大了儿童入学比率: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经济状况,几年来虽有较大的改善,但由于经济基础差,山田瘠壤,增产有限(每亩收稻只在350斤上下)生活还不富裕,儿童家务劳动负担繁重,学习上困难较多,因此,动员照顾民族儿童入学,成为较为突出的任务,该县行政上及教师是这样进行工作的:(1)通过区乡党、政、家长委员会、家庭访问等方式,进行劝学工作;(2)认真合理的评减学费,并尽可能照顾群众缴费上的方便,采取缓缴、分期缴费等方式,以照顾儿童入学,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军、烈属子女)除给予免费优待外,必要时还发给学用品、棉衣、医药补助款等,不使家长因学费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不送子女上学;(3)适当放宽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年龄,在一定情况下,招生时给予优先录取、免试录取等照顾他们入学的比率。
3.调配师资,加强教学,逐步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办好学校,几年来该县文教科陆续调换了一批极不称职的教师,配备年青师范毕业生,去年还抽调5位教师参加轮训班学习,以培养提高。该县担任民族小学的教师一般工作积极热情,能吃苦耐劳,善于联系群众的,有些教师已经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由于教师能够安心工作,联系群众,很受群众的尊重和爱戴。如金梧民族小学校长刘丽卿(21岁,初师程度)到校以来,工作积极热情,善于联系群众,群众十分满意,经常跑到学区反映她的办学成绩,她二个学期都没有回家过,一次去学区开会,群众以为她回家去,离校时全体学生整队送她五里路,并派代表继续送她到中心学校来(相距15华里),再三嘱咐她要回来校工作。目前她已学会讲民族语言,除教好学生外,还腾出时间帮助群众办民校,搞扫盲和宣传活动等。这是许多优秀教师中的一个。由于加强了教师的配备,教育质量随之得到改进和提高,教师一般都能注意结合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情况,采取直观教学,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目前民族小学生除刚入学的新生听不懂普通话暂用民族语言教学外,二、三、四各年级学生均采用普通话教学,学生都能接受,程度较高的学生还能用普通话与教师会话。仙岩民族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普通话都讲得准确流利,能做300字的简短文章。此外,在开展社会活动中,如协助扫盲、除四害等活动,学生都成为一支突击的力量,不重视卫生的现象也有很大的改变,教育质量逐步有了提高。
4.注意民族小学建队工作:
福安县21所民族小学除6所因缺乏合适的辅导员人选,团委暂未批准建队外,其余15个学校均已先后建队,入队儿童占队龄(9—15岁)儿童60%以上,建队后学校有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如下几点:
(1)儿童接受队的教育后,组织性与纪律性比以前有了进步,学业成绩也有显著提高,如金梧民族小学建队前学科不及格的学生占16%,建队后,学生受了队的教育,不及格人数降至7%,该校某学生未入队前前期考试成绩最高为60分,入队后,学习热情有了提高,第二学期考试成绩有显著的提高,大多数学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上,最低为70分。队员成为学生的表率,推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进取心。
(2)学校建队后,教师接受团的委托,当辅导员,感到十分光荣,鼓舞了政治积极性与工作责任心,许多教师主动向团委表示要积极工作,努力改造自己,创造条件争取入团,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工作。
(3)进一步密切了校群关系:如金梧民族小学建队典礼的那一天,附近五个自然村的大部分学生家长都从远道赶来参加典礼大会,通过大会的教育使群众纠正原来认为建队是汉族学校的事,入队是汉族学生的事的不正确看法。
[福安县人民委员会1965年卷号1永久]
霞浦、福安两县畲族教育调查材料
(1965年9月30日)
(一)
霞浦县畲族人口共有261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分布在11个区,68个公社,161个大队。其中纯畲族的公社只有1个,纯畲族的大队40个,生产队401个。
福安县畲族人口共有3719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5%,分布在13个区(镇),其中纯畲族大队87个,生产队824个。
畲族居住情况基本上是小集中大分散,村庄一般都很小,以霞浦的西胜公社为例,全社畲族300多户,居住在60多个自然村,平均每村5户。
他们的生产,绝大多数以农为主,副业很少,耕地不多,经济生活一般比较困难。例如,霞浦县洋边公社畲族人口830人,共有耕地1178亩(水田858亩,旱地320亩),平均每人1.4亩地。其中双季稻只有80亩,其余都是一年种一季。1964年年均亩产395斤,社员平均收入40—50元。我们所到的墓斗、马洋公社和福安县穆阳区的南洋、风阳等几个大队,情况均类似。(个别大队如高岭大队生产较好,64年社员收入平均91元)。
(二)
解放初期,霞浦县只有6所畲族小学,7个班,247个学生。福安县到1955年只有21所畲族小学,22班,1191年学生。十几年来,该两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地执行了民族政策,贯彻了教育方针。再加上全体有关民族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使畲族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截至目前,霞浦县已有畲族小学115所,173班,学生3479人,学生数比解放初增长了13倍。福安县已有畲族小学175所,346班,学生6149人,学生数比1955年增长了4倍多。
但由于畲族群众有的聚居,有的与汉族杂居,经济条件有好有差,教育发展不平衡。在畲族聚居地区(群众的思想比较一致,行动易于统一)和生产较好的地区,小学教育普及程度比较高。我们去过的霞浦县的几个公社和福安县的几个大队,学龄儿童入学率都在85—96%之间,而杂居地区普及程度则较低。因此,全县畲族儿童平均普及率:霞浦县77%,福安%。
1958年在福安县城郊创办了第一所民族初中,面向全省民族小学招生。现有学生7个班301人,其中畲族157人,汉族144人。这些学生来自福安、福鼎、霞浦、宁德、寿宁、周宁、政和、柘荣、连江、罗源、建阳、福州等十二个县、市。开办以来,共毕业五届学生183人,其中畲族103人,汉族80人。畲族初中毕业生,升入北京中央民族学院13人(6个预科,7个本科),武汉分院24人(预科),农业学校2人,卫生学校6人,普通高中17人,师范21人,其余回乡参加生产劳动。这些毕业生绝大多数表现很好。考进中央民族学院的13人中,11个当了学生干部,1个做通讯员,1个是班代表,3个入了党。
(三)
畲族小学教育为什么发展这样快?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坚持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该两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村庄小,生源少,交通不便,不可能村村举办公立小学的特点,一方面在较大的自然村或公社、大队所在地设置公立小学,作为骨干;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群众办学、集体办学,不论学生多少,只要群众有要求,而又志愿办学的,教育部门积极帮助解决教师,适当给以经费补助,责成学区中心小学主动进行业务辅导。这样就增加了学校布点,加快了普及速度。目前霞浦县畲族民办小学已有75所,占畲族小学总数的65.2%,民办小学生1641人,占畲族小学总数的47.2%。福安县畲族民办小学已有95所,占畲族小学总数的54.3%,民办小学生2743人,占畲族小学生总数的44.7%。
2.积极实行两种教育制度
畲族群众勤劳成风,男女一起参加劳动。七、八岁到十二、三岁的小孩,负担着相当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生产辅助劳动。过去小学教育只办全日制一种形式,使很大一批畲族儿童想上学而不能上学。自从实行半农半读教育制度以来,根据他们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办起了各种形式的耕读小学校(班)之后,畲族群众,特别是贫下中农,非常欢迎。他们克服一切家庭困难,踊跃送子女上学,所以耕读小学发展很快:目前霞浦县已有104班,学生1326人,占畲族小学生总数的38.1%;福安县已有163班,学生2468人,占畲族小学生总数的40.1%。大部分全日制小学,根据畲族需要,不计学生多少,附设了各种耕读班。例如霞浦县墓斗公社的墓斗小学,47个学生,其中全日制15个,半日制4个,午班14个,晚班14个。志愿上山办学的退伍军人吴敬党,一个人在杨家溪公社洋边大队的茶坑、下山、洋边三个畲族自然村办起了三所巡回小学。逢单日在茶坑教半日制(18人)和晚班(15人);逢双日自带二餐饭,背上小黑板到十里多的洋边教半日制(22人);当天晚饭后,赶到四里外的下山村教晚班(17人);并且连夜赶回茶坑睡觉。就这样使该大队从来没有办过学校的三个小山村70%以上的儿童入了学。
3.调整学校,合理布局
[=此处为插图(畲族教师钟秀英在给茶岗畲族学生补习功课(1965年))=]
在少数民族地区普及小学教育,学校设置必须小型分散,布局合理,使儿童能够就近上学。霞浦、福安两县的教育行政部门注意了这个问题。例如霞浦县大龙港小学原有四个教师,本村生源不足,邻村距离较远,师生比例很低。于是从该校抽出两个教师,一个派到墓斗大队,一个派到王塘大队,新办了两个初小,这二个大队的学龄儿童90%以上入了学。福安县南洋大队共有6个自然村,去年以前只在南洋村设了一所公立小学,外村到这里上学的很少。因此,该校62年只有20个学生,64年才发展到50多个学生。今年在邻村——榜山、墓亭办起了两所民办小学,多招了90多个学生,现在三校共有学生151人(全日制81个,耕读班70个),该大队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不少公社、大队对学校布点都作了调整。从我们去过的畲族地区看,小学布局基本上是合理的。例如霞浦县的墓斗、马洋、洋边、西胜、王高店等公社的26个纯畲族大队,共有33所小学(公立9所,民办24所),平均每个大队1.3所(福安专区是小公社,一个大队只有几十户)。
4.配备条件较好的教师,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当前少数民族师资很少。霞浦县畲族小学123个教师中只有11个畲族,福安县畲族小学182中只有8个畲族。大量的是汉族教师。他们到少数民族地区教书,语言不通,生活艰苦,青年人又顾虑久居山区找不到爱人。因此,假若没有革命化的思想,没有真正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服务的精神,势难安下心来。该两县特别重视这一问题。尽量配备家在山区,距离学校不远,思想好,能吃苦,愿意做民族教育工作的人到民族学校去;并请社、队党委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及时表扬先进,树立为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的光荣感;鼓励他们学习民族语言,密切联系畲族群众;对民族学校的教师尽量保持稳定,一般不作调动。经过一系列的工作之后,的确出现了不少安心畲族学校,积极努力的好教师。如霞浦县里鱼山小学教师卓信忠,除了担任全日制五个年级的复式教学外,还办了30多个学生的晚班,并要抽空辅导生产队的会计。他上午从七点半开始上课,一直讲到十一点,学生中间轮流休息两次,而教师不休息,下午同样如此。再加上备课,批改作业,自己做饭,每天休息时间很少。由于他的认真负责,积极努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普遍写字工整,作业整齐。高年级作文比较通顺,珠算加、减、乘法打得熟练,不少学生会写条据、证明、感谢信。学龄儿童全部入了学。这个学校,在畲族群众中树立了威信。群众称赞该校有四好:“老师热爱学生好,学的知识运用好,师生爱护集体好,普及教育搞得好。”群众十分关心他的健康,要求上级再派一个教师,而他自己却在所不计,要一个人坚持干下去。并且初步学会了畲族语言,博得了畲族群众的爱戴。
5.从经济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从1963年至1965年上半年,霞浦县拨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专款即有14000多元,民政部门补助了6200多元。为畲族修建校舍10余座;购置桌椅200多套,时钟10多架。民办小学教师工资补贴,一般小学每人每月5元,畲族小学则分别补贴6.5—8元;学杂费收缴标准也比一般学校降低(1.8元、2.2元、2.8元);学杂费减免比例一般小学控制在20%以下,民族小学则提高到20—30%;对担任巡回教学的教师每人补贴1把雨伞,1对电池,1双鞋。
福安县1963年拨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专款22900多元,占全县教育专款总数的55.9%。为畲族小学修缮校舍23所(4020平方米),新建校舍25所(1844平方米),1964年一年为畲族地区新建了34所小学,共拨修缮基建费38900多元。其他方面的照顾与霞浦类似。
6.坚持实行干部、教师、群众三结合的领导方法
设有少数民族小学的公社,一般都成立了学校管理委员会。由书记、社长、妇联主任、团委书记、武装部长、贫协主席和公、民办小学教师代表组成。每学期开会二到三次,研究事业计划,办学形式、经营筹措、校舍修建等重大问题,并且协助教师组织动员儿童入学。现在看来,普及农村小学教育,已逐步成为各部门、各团体以至群众共同关心的事业了。
7.畲族群众迫切要求学习文化,办学积极性很高
少数民族群众在反动统治时期,受尽了没有文化的苦痛。解放后,在政治上做了主人,在经济上得到翻身,因而迫切要求文化上摆脱落后状态,渴望子女读书识字,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所以,积极要求举办学校。
福安县马山大队桃坪村只有5户畲族人家,7个学龄儿童,今年办起一所民办小学。生产队长两个小孩上学,负担教师全年伙食;另外,教师工资一年100元,除了国家一年补贴60元外,其余40元由其他4户平均分摊。
马山大队白岩下村22户畲族人家,22个学龄儿童,从53年办起民办小学,当时找不到教师,由一位不识字的畲族农民当教师,他白天跑到八里外的溪北小学去学字,晚上回来教学生,就这样坚持了二年。现在已有正式教师了。
高岑大队的上高山村,住在大山顶上,从山下走到学校,要爬二小时半的石阶路。只有21户人家。从51年创立民办小学以来,曾经换过11个老师,未曾有过一个4年级毕业的学生,而且群众负担很重,可是这个学校,仍没有垮掉,坚持办了14年。为什么呢?
(1)干部重视学校,现有集体领导,又有专人负责。学校一切问题,干部开会研究,作出决定后,由农民钟庆鸿具体负责。这个人办事认真,以身作则,从51—64年找不到房子,学校一直办在他家里;教师初到学校时,吃、睡也在他家里;出不起书费的学生,他给代垫;他的小孩上学带头多出学费。
(2)畲族群众团结互助的精神很好。这个小学只有23个全日制学生。教师待遇是每月40斤粮食(20斤大米,20斤地瓜米),16块钱,除国家补助5元外,其余的11元工资和粮食由学生负担。但不是平均分摊,而是有钱的多出,没钱的少出。(中略)这种筹集经费的办法,从51年执行到现在。
(3)坚持勤俭办学,节省国家开支。这个小学从51年到62年,没有接受国家一文补助费,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从63年开始享受5元民办补助费。今年自筹经费新盖了一座两层楼房,一半作学校,一半作茶场。共花了800多元。
畲族群众不少人反映,只要教师安心,把书教好,再困难也要把学校办下去。
(四)
从上述情况看,少数民族教育的成绩是巨大的,也是主要的。但还有些问题,需作较大的努力,加以解决。
1.高小毕业生很少,不能适应需要
有些畲族小学办学十多年,初小毕业生不多,高小毕业生更少。我们去过的几个公社、大队,群众都有此反映。霞浦县茶岗大队支部书记雷开水的小孩从7岁读到16岁还念7册。这种事例不是个别的。该县今年3400多畲族小学生,只有8个高小毕业生。福安县6100多畲族小学生,只有14个高小毕业生。根据干部反映,其原因:一是畲族小孩,年纪较小的要负担家务劳动,年纪稍大的要参加生产劳动,不能坚持经常学习,时念时停;二是教师不安心工作,调动频繁。如茶岗小学从57年到65年换了15个教师,高山小学14年换了11个教师;三是有些教师责任心不强,怕麻烦,不愿办多级复式班,更不愿办高初级复式班。以致不少学生读不好书,升不了级,高小办不起来,民族中学也招不到畲族学生,有文化的民族干部成长很慢,民族师资严重缺乏。据调查,福安民族中学301个学生中汉族学生占47.9%。霞浦县的畲族基层干部多数没有文化。全县公社一级的干部35人,其中相当初中文化程度的只有3个,相当初小程度的15个,其余的基本上没有文化。大队支部书记和大队长一级的干部123个,其文化程度相当初小的42个,其余的基本上不识字。具有初小文化程度的也多数没上过学校,而是在工作中学习的或参军复员的。因此,生产队的会计十分缺乏。霞浦县墓斗公社下坝大队12个畲族生产队六个没会计;马洋公社三个畲族大队12个生产队的会计只有5个会记账;里鱼山大队五个生产队只有1个会计,还是富农的儿子。有的干部反映:“我们的子弟上学不求高升,只求学了能用,读几年书会当会计就行。我们最苦恼的是分红算账没有人。”福安县175所畲族小学182个教师中,畲族教师只有8个;霞浦县115所畲族小学123个教师,畲族教师只有11个。
2.教师工作不认真,教学制度没有因地制宜
不少人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不多。他们说:“一星期七天,孩子实际上学五天,玩两天,收不回心来(星期六下午教师回家或到学区开会,星期一上午,教师到校迟,学生来不齐,只好下午上课),再加上体育、唱歌、图画、劳动等等,七折八扣,真正读书的时间不多了。”霞浦县南塘公社海边大队支部书记雷利霄,宁愿把他的孩子送到十多里外的里湾民办小学读书,而不上当地的中心小学。因为那个民办小学不过星期,不放假。同时要求改变放假时间,因为少数民族一般住在高山上,夏天不热,冬天很冷,小孩冬夏都穿单衣。因此,暑假宜短(最好放两周),寒假宜长。干部意见,农忙假都不放。
3.民办小学的经费还未得到很好解决
当前畲族民办小学教师工资和办公费,多数解决得较好。例如霞浦县墓斗公社的一坝民办小学,16个学生,教师在学生家里轮流吃饭,不收学费,每月工资15元,由国家补助6.5元,二个生产队补贴6元,大队补贴2.5元;办公费向大队报销。解决得比较落实。有的目前虽然解决了,但群众负担较重,长期坚持下去有问题。例如实青民办小学,只有6个学生,教师工资每月16.50元,国家补助5元,生产队补助5元,其余5元(1年60元)由六个学生分摊,每人一年出10元。也有的民办小学办起来以后,由于经费负担不起又垮掉了。例如福安县仙岩的民办小学,1964年秋,教师的全部伙食和工资由七户负担,平均每户每月管饭4—5天,出工资1.5元,后来由于负担太重,学生越来越少,学生越少负担越重,到年底只剩四户,每户管饭7—8天,出工资2.50元,坚持不了,于1965年春停办了。
4.少数民族学校,校舍缺乏,设备简陋
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校,房子问题较难解决,因为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不同,既没有祠堂庙宇,又很少公共房屋,群众住房也很拥挤。现在不少小学挤在群众庭堂里,三面无窗,一面无墙,只能遮雨,不能避风,冬天很冷。目前集体经济不够富裕,置备桌凳、黑板、时钟一时还有困难。所以不少民办小学使用吃饭的方桌上课,四边坐人,讲课时三面的学生看黑板。凳子自带,有的学生站着上课。有的学校连块黑板也没有。
(五)
根据上述情况和问题,我们初步认为,发展巩固少数民族教育,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帮助解决民办小学经费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村小户少,完全依靠公立小学普及教育是不可能的,必须大力发展民办小学,但是,村庄越小,办民办群众的负担就越重,这是个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如下几种办法:(1)多办耕读小学,学生半农半读,教师半农半教;(2)办学单位帮助学校解决一些生产基地,搞勤工俭学,逐步自力更生。例如霞浦洋边公社洋边大人的姑岭民办小学,原来一个学生一年负担12元的教师工资,现在公社建议大队划给该校一片半荒废的茶园,让学校耕作,一年可收100多元,再加上国家补助,群众负担就很少了。有的学校,开始种果树,种扁豆花(中药),砍柴等等,都可得到一些收入,解决经费问题。(3)发动集体办学,从大队公益金或集体副业收入里开支一部分,群众适当负担一部分。(4)国家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以适当补助。(教育厅在1964—1965年两年每年除一般民办补助费外,另外给福安专区少数民族3万5千元),总之,不应使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因为负担不起学费而失学。
2.大力发展民族高小班。现在少数民族高小毕业生太少,影响到民族中学的发展和民族干部、民族师资队伍的成长。因此,今后应从各方面挖掘潜力,创造条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适当地点创办一些完全小学,作为骨干。同时号召所有条件较好的单、双人民族初小举办初、高级复式班(组),使初小毕业生能够就近升学。为各类中等学校扩大生源,为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科学创造条件。我们这次调查了福安县风阳小学,该校创办于1954年,到1963年,9年间初小毕业61个,先后升入穆阳中心小学高小班的13个,其中坚持到毕业并升入中学的只有1个,其余都中途辍学了。原因是到外地住校,家长负担不起,同时畲族儿童到外地汉族学校上也不习惯。1964年该校办起高小班,二年来的初小毕业生都升入高小继续学习。群众说:“风阳小学高小班早办几年,我们的子弟就不止一个上中学了。”
3.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畲族师资,并对畲族小学的汉族教师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畲族七、八岁的小孩一般不会讲当地话,更不会讲普通话,初上学,汉族教师教学有困难,培养一批本民族的师资,对于畲族教育发展和巩固是十分有利的。今后师范学校,特别农村师范招生时,于报考的畲族学生,应适当降低要求,录取一定名额,以逐步扩大畲族师资队伍。对于畲族学校汉族教师应加强思想教育和民族政策教育,使他们树立为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培养革命后代贡献力量感觉。从而安心工作,做出成绩。特别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畲族群众密切联系,加强团结。除此外,在福安民族中学附设速成民族师范班,专招收畲族初中毕业和肄业的失学生或相当初中程度社会青年,进行培训一、二年时间。每期招收三、四十人以解决当前困难。
[178—20—23]
福安专区民族中学革委会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1970年12月27日)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情况和征求贫下中农对办学的意见,我们遵照专区革委会宣传组指示,抽调了8位同志(革委会、工宣队、教师三结合)组成了4个调查组,于11月24日分别到福鼎、霞浦、连江、罗源4个县进行10天社会调查,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18个公社、24个大队生产队和18所中小学共60个单位,进行了广泛调查,计召开座谈会22场,参加人数204人,个别走访68人,调查对象有公社一级以上干部38人(其中军代表4人),生产队大队干部33人,中小学教师47人,学生(包括以前民中学生)52人,家长29人,贫下中农73人。
通过调查访问,看到广大少数民族贫下中农解放以来在政治上得到彻底翻身,在经济上有很大提高,但是在文化教育方面,虽然有较大发展,然而还不能满足当前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蓬勃发展的需要。各地少数民族贫下中农,对我们这次调查表示热烈欢迎,都说这是党和毛主席对少数民族的关怀,是专区革委会关心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体现。于是对我们调查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热情接待,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办学意见。
现将我们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关于少数民族教育情况及其生源问题
从四个县调查材料看,近二三年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在红色政权成立,贫下中农掌管政权以后,学校得到较快发展,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如罗源县霍口公社(全县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公社)文化大革命前,公、民办小学二十几所,完小只一所,1969年红色政权成立后,小学猛增到46所,完小达12所,并新办了中学2所。学生入学情况,在公社10里以内,入学方便的地区,入学率都比较高。如这个公社附近的福湖、南峰、梨坑三个民族乡,学生入学平均达83.6%,详见下表
[=此处为表格=]
又如连江县潘渡公社、公民办小学共43所,少数民族小学占18所,其中6所小学今年高小毕业生20人,都是从单、双人校复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共毕业人数占全县少数民族应届高小毕业生(50人)40%。
但是,各县和各地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一些村落分散、入学不方便的偏僻地区因受自然地理等条件限制,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文化教育严重落后的状态,至今还没有彻底改变过来。就如上述霍口公社,至今仍有9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生产队(暗塘、坝头、岑尾、徐重等)从未办过小学。这些远离公社的深山僻壤,群众不但不识字,不懂普通话,有的连罗源汉语方言也不懂,偶尔看了一场电影津津有味地要说上半年时间。前年福湖大队嫁来一妇女能说几句不三不四普通话,也觉得了不起,羡慕地连声赞许说:“福湖人真厉害,连妇女都会讲官话。”当地记工评分还是采用原始的画划办法,结账分配需要请人上去处置。福鼎县南溪公社白石生产队,也从未办过小学,记工评分过去采用发色票的办法,现在改用画符号表示(如画“O”表示出工一天,画“—”表示出工半天),南溪公社浮柳大队少数民族1200多人,有4所小学,但目前没有1个念初中。该县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不高,从调查的4个大队5个点统计,学生入学率平均为30%,现将罗源、连江、霞浦三县高小、初中毕业生数统计如下。
[=此处为表格=]
关于生源问题,总的说来,这几年畲族学生入学情况比过去好些,但跟汉族地区比较,跟我区教育革命形势发展要求,则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是学生入学率不高,学额不巩固,初小上不去,影响高小、初中生源之不足。从四个县调查材料看,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入学率低、流生多、生源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旧社会民族歧视、阶级压迫造成文化落后的总根源外,还有以下一些因素:
1.多数畲族地区、地广人稀、劳力奇缺,孩子一般都早当家,年纪稍大(十二三岁)就要回家参加生产劳动。所以小学一二年级人数较多,年级越高,人数越少,像个宝塔形。
2.经济上虽比解放前有提高,但部分地区目前经济生活还有一定困难,孩子到外地念书,要带棉被、寒衣、日用品等尚存困难。即使公社办初中,如果距离10里外,寄宿问题依然不好解决。
3.少数地区旧传统、旧习惯势力影响未彻底肃清,重男轻女,早婚现象较为严重。如福鼎县前歧公社双华大队一个片,学龄儿童180人,入学50人,全是男的;罗源县南峰生产队小学学生20人,中途流生8人,全是女的。
4.受“读书无用论”影响,霞浦县沙江公社中心校负责同志反映:当地少数民族读书的人少,是因为“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认为“不读书照样劳动,读了书,还是要去劳动。”
5.当地一些小学,教学质量低,教师革命化程度差,家长不愿送子女上学,也是一个原因。如罗源戈口大队田卓垅生产队,小学办了6年,教师换了4个,至今还没有培养一个三年级学生,学生老是念一二年级,群众风趣地说:“这里的学生是‘一二一’老留级”,并送给个别责任感差,思想革命化不够的教师二句顺口溜:“老师,老师!不管教书,只管领工资。”
二、少数民族贫下中农对办学的意见
通过调查访问,广大贫下中农对少数民族教育革命问题和福安民族中学要不要继续办和怎么办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福安专区民族中学一定要继续办下去,而且一定要办好。这是四个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干部、贫下中农和过去民中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理由是:
1.福安专区民族中学是1958年大跃进时创办的,是党和毛主席关怀我们福安地区少数民族的标志之一,是党民族政策取得重大胜利的体现,得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热烈拥护和衷心感激。现在必须坚持办下去,而且一定要坚持办好,因为我们少数民族只有这么一所学校,看到有这样一所自己的学校,心里就高兴。如果现在不再继续办下去,那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其他汉族中学都能办下去,却把我们全区唯一的民族中学撤消掉呢?
2.福安专区是畲族聚居的地区,集中办一所民族中学,是发展我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十多年来,福安民中为我区培育了几百个人才,在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据罗源县红塔公社和霍口两个公社统计,从福安民中学习过的二三十个学生中,现在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担任了专社队各种不同职务,其中有2个大学生,在专区革委会重要部门工作。连江县黄歧公社黄家洞大队9个民中回乡学生有6人担任队里各项社会工作。潘渡公社溪利大队现有2个大学生,7个中学生,都是民中毕业的。当地贫下中农很高兴,又很感激地说:“我们这个山沟沟小村庄,过去连1个中学生也没有,现在在党和毛主席关怀下,办了福安民中,才有这么多大中学生。”连江官坂军垦农场劳动锻炼的7个大学生,也是民中毕业的,他们要求民中一定要办下去,并把它办好。
3.他们说:福安民中教学质量比本地中学高,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经费待遇等都比本地高,又是我们少数民族自己的学校,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不但我们家长较放心,而且孩子远离家乡,不受家务影响,也能专心读书,学有所得。有的说,在家乡中学读书,利便是利便,但太利便就变成随随便便。
此外,大家对那些远离社办中学,因寄宿有困难而不能上学的学生,也就是就地入学还有困难的学生,建议选送到福安民中给予可能的解决。这对于扩大生源,培养更多的人才,具有一定意义。同时,有些同志,还建议把福安民中迁移到专区所在地——宁德,不但便于各县学生入学,而且也便于专区直接领导。
[=此处为插图(幸福的茶岗村畲族小学生)=]
第二种意见:主张当地社队办初中,专区办民族高中。理由是:
1.社队办初中,符合毛主席教育革命精神,有利于普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专区办民族高中,更好地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培养稍高一级人才,以适应建设新农村的需要。罗源县松山公社教革办项启书等同志认为,从长远利益考虑,国家要培养民族干部,专区办一所高中,还不是遍地开花,作为担负“提高任务”来说,是完全必要的。社队办初中遍地开花,方便广大贫下中农子女上学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教育,起“普及任务”的作用,也是应该的。所以社队办初中与专区办高中相结合,双管齐下,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培养高一级人才。
2.罗源县梨坑生产队劳动模范雷志良同志(公社革委会成员)说:少数民族贫下中农子女,小学毕业年纪小,外出读书父母不放心,加上家庭劳力少,经济条件限制,还是就地念初中好,通过初中阶段的培养教育,把那些热爱毛主席,政治思想好,爱集体爱劳动学习成绩又比较好的初中毕业生,由社队选送到专区办的民族中学念高中,这样既可以更好培养民族干部,又可以更好普及少数民族教育,同时还能鼓励社队初中班学生,有个争取心,促使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雷志良同志意见,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
第三种意见:主张专区办民中总校,各县设分校,或增设一二所民中。提这种意见的人数不多,如罗源县政工组陈齐钊同志说福安地区很大,畲族分布很广,几乎各县都有一些,光办一所民中,又设在福安,是不方便边缘县分(罗源、连江、古田等)学生入学,所以建议福安办民中总校,招收附近县分(福安、福鼎、寿宁等)学生,边缘县分设分校,寄在该县一中为民族班,政治活动由一中统一领导,民中总校定期派人到分校指导。在经济待遇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高一些给适当照顾,是理所应当,我思想很通,但总校和分校的助学金待遇应当一样,否则就不合理。
连江县洪塘大队兰礼珠同志也有类似意见,认为连江、罗源等县到福安路远,最好在这些县再增办一二所民族中学,更有利于这些县畲族学生的入学。兰礼珠同志的意见,得到座谈会其他同志的一致赞同。
第四种意见:岳金钊等5人认为,现在是提倡当地办中学,学生可以就地入学,专区不必另设民族中学。持这种意见的人,除个别外,虽然都不是少数民族,但他们都担任一定职务和具有实际工作体验的人。如罗源县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军代表岳金钊同志,霞浦县革委会宣传组副组长、军代表陈忠才同志及水门公社教革办张某某同志,还有罗源福湖小学教员董贞全和南峰生产队兰某某等同志。他们提出理由是:
1.就地办中学(汉畲同校)学生就近入学,是教育革命的大方向,是符合毛主席指示精神,各地应创造条件,自力更生,村村办小学,大队办初中,公社办高中,把学校办在贫下中农门口,逐步做到读小学不出村,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罗源县明年规划新办高中13所,增办初中30所,小学198所,就是要逐步实现这个愿望的。该县霍口公社群众反映:“就地办学就是好,如果前年霍口公社不办中学,很多小孩子,只不过读完小学,就回家劳动了。”
2.就地办学,既减轻国家和群众经济负担,又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积极性。少数民族贫下中农目前经济条件还不是十分富裕,过去能到福安念书的人,一般多是干部子弟或家里生活比较富裕的少数人。而多数真正贫下中农子弟,还是上不去的。他们说:“万事起头难,孩子到福安念书,一开头就要准备棉被、衣服、日常用品和车费,至少要花十来元。如果在家乡读书,吃住在家,衣服好坏也不必讲究,冬天穿上一二件衣服,带上一个火笼就可以上学了;星期天、假日还可以上山砍柴,帮忙家务劳动。”他们还说:“就地办学也不难,大家出力,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就能办起学校来。”罗源红塔公社阳光大队民办教师兰金波同志,就是发动学生自带工具,自己动手,利用竹篾涂上泥巴,就围成一个简易教室。该县南峰生产队民办小学没有教室,就利用生产队仓库,农闲时做教室,农忙时学生放假,教室存谷子。
3.就地办学,汉畲同校,更是有利于民族团结。解放21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全国各民族空前大团结,目前汉畲杂居地区,民族界限基本消失,尤其在青年学生中间,思想上只有阶级之分,没有民族之别。在生活习惯上也没有多大区别。罗源福湖大队共111户,480人,其中畲族占95户,400人。在当地汉族成为“少数民族”,但是当地小学,就看不出是畲族学校,该校学生66人,只有2人穿畲装(还是其姐姐长大后留下的)其他都穿汉装,他们说:汉装缝制方便,布料节省,工钱便宜。罗源南门大队部所在地畲族妇女全部穿汉装,大队革委会主任(非少数民族)说:“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少数民族,大家都一样,只有姓雷姓兰的不同。”这些都说明了广大畲族汉族贫下中农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三大革命运动中,建立了日益浓厚的阶级感情,关系融洽,不分彼此,如今完全可以汉畲同校,不必另设少数民族学校,以免造成人为隔阂。南峰生产队老贫农说得好:“现在在毛主席领导下,汉族畲族都是一家人,吃一锅饭,何必还分什么你一个学校,我一个学校。”
4.贫下中农子女就地入学,可以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父母,不脱离群众,不脱离劳动,不脱离实际,做到“五个不脱离”,过去有的学生到福安民中念了二三年,远离父母,感情淡薄,毕业回来后,往往不安心农村,都需要半年到一年适应时间,真是“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福湖小学教师说“我出身在农村,从小跟父母劳动,上学读了书,穿上鞋袜子,手脚就懒了,现在就地入学,可以不脱离劳动人民,培养劳动习惯,病痛也可以得到父母的照顾。”
广大少数民族贫下中农在对福安民中“办不办”和“怎么办”发表自己各种不同意见的同时,还对今后教育革命提出宝贵意见:
1.对办学形式的意见:民族中学要以农中形式来办,以农为主,半耕半读,勤工俭学,帮助解决寄宿学生生活困难,以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学额也会巩固。
2.对办学性质的意见:鉴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奇缺,卫生人员、小学教员、电工机工和会计等都很缺乏,因此建议民中应办成中专性质,根据农村三大革命需要,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如罗源洪洋公社洪洋中学,去年开设财会班,今年开设红医班;霞浦下浒公社五七中学,培养学生能做喇叭,会算账,也会采集青草药为群众治病,备受贫下中农欢迎。关于学制问题,建议学习年限可以一年二年,也可以办短训班,招生对象不一定都要高小或初中毕业生,有相当文化程度政治条件好的都可以招收,由社队保送,目的在于培养社队目前亟需专业人才,不在于培养大学生。
3.对现行中学课程设置的意见:现行中学课程门类很多,如果作为“提高”需要那是应该的,如果作为普及需要,那外语、数学中几何代数部分,就不一定必要,可砍掉,多教些农村三大革命需要的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如数学课的农村会计知识、工业课的电工机械知识要加强,语文课要多学点写字,写报告、计划、总结、贺信、决心书、广播稿等应用文,同时要学会记录。连江潘渡公社军代表说:“现在学会记录很重要,不然公社开会没记录,脑子又记不了那么多,许多重要精神都带不回去。”
4.对学校布局的意见,罗源红塔公社阳光大队群众提出学生就地入学,还应允许就近入学。红塔公社中学办在应德大队,阳光大队到城关一中只15里平路,到应德社办中学要走20里山路。但公社规定本公社只能就地到社办中学念,而不能就近到城关念,结果5人到社办中学念,中途流生3人。
5.对提高师资水平的意见:许多地区群众反映教师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差错不少,如把“抓革命促生产”教成“抓革命捉生产”;把“备战、备荒、为人民”教成“备战备荒,为人民服务”;把16教成106(先报出10后加6变成106)等等,建议上级要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霞浦水门公社教革办钟秀英同志说得好“要育好秧苗,首先必须育好人苗”,并且建议多培养少数民族教员。目前少数民族教员很缺,而且多是临时、民办教员,程度也较低。如罗源霍口公社其小学教员63人,其中畲族教员只7人(公办1人,民办5人,代课1人)。村边生产队一民办教师(小学五年级程度,因教不了四年级,而中途逃跑回家)。
三、我校对今后办学的初步打算
通过这次调查,获得了许多办学的感性材料,启发受益不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经校革委会研究,参照群众意见,对今后办学方向,教育革命问题作如下初步打算:
1.办学方向,今后要虚心接受广大贫下中农意见,扎扎实实按照毛主席“五七指示”精神,为我区少数民族培养更多“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课程设置要结合实际,适合少数民族地区三大革命的需要,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单独编班,不开设外语课,数学课要加强农村财会知识教学,工基课要加强电工机械教学,课时要适当增加一些,农基课要加强实践,真正学会科学种田,语文课要加强农村应用文教学。等等。
2.明年招生计划:要注意面向农村,坚决贯彻党的阶级路线和民族政策,保证少数民族工人、贫下中农、军烈属的子女优先入学。同时还要招收一部分附近汉族学生,高中拟招收二个排110名(本校今年初中毕业班8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2人)初中拟招生四个排210名。
3.对少数民族学生更多加关心照顾,实行单独编班,配备德才兼备教师任教之,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学习辅导。并开展勤工俭学逐步做到吃菜自给(或半自给),头发自理,衣破自补,把生活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福安县档案馆馆藏福安县委员会档案1970年卷号1长期]
福安县教育局关于福安县少数民族教育情况的汇报
(1983年)
福安县地处闽东地区,有18个社镇,444个大队,3845个生产队,总户数107897户,总人口477638人。我县少数民族主要是畲族,分布在18个社镇,185个大队,(其中纯畲族大队25个),632个生产队,共有1131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0.49%,共537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25%。
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广大畲族人民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欺辱和压迫,少数民族教育一片空白。解放以来,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我县少数民族教育从无到有,并逐年得到发展。1982年,全县已办少数民族学校228所,计294班,占全县小学校数的21.1%。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的种种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教育一直发展不快,少数民族学生质量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条件差,校舍、课桌设备残缺不齐
全县现有少数民族学校228所,有校舍的仅51所,而且大多都很陈旧,大多数学校缺少课桌椅,几乎没有教学设备。多年来,国家用于农村小学基建的投资少;虽然县里每年都拨出少数民族学校修建专款,但数量不多,只是象征性补助,主要还得依靠当地群众自力更生解决。为了开办学校,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只能利用原有的祠堂、庙宇、生产队仓库和群众厅堂等场所,用厅堂的案台当讲台,将木板架在石块上当凳子。穆阳公社34所少数民族学校没有一架毛算盘,缺少黑板30块。有些地方没有祠堂,庙宇还无法办学。坂中公社畲族大队——亭兜大队,方圆30多里,有30多个自然村。这个大队虽然办了10所学校,还有20多个自然村因无校舍不能办学,很多学生无法就学。穆阳公社占溪大队竹舟畲族小学包括7个自然村,方圆十几里,有不少儿童因学校太远而不能入学。有些生活条件略好的生产队,通过发动群众自筹资金,加上国家补助,建起校舍初步改善了办学条件。而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生产队地处偏僻,生产不能自救,群众生活困难,无力投资建校。这些地方权当校舍的庙宇,厅堂等场所原先比较陈旧,又因年久失修,有的地基陷落,有的椽朽壁颓,透风漏雨,康厝公社半山畲族学校正面无围墙,后墙严重倾斜,屋面腐烂,十分危险。穆阳公社燕窝学校陈旧不堪。去年九号台风将瓦片掀了一大半,因无钱修缮,下雨时40多个学生只好撑雨伞,戴斗笠上课。有些学校因是危房,又找不到合适场所,只好停办。坂中公社凤头学校设在群众厅堂里,椽木稀疏得象古稀老人的牙齿,学生无法上课,只好将学校停办。据1982年统计,全县少数民族学校缺教室224间面积达9369平方米。
二、群众生活水平低,办学积极性不高
少数民族地区生产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很多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参加农业劳动,加上重男轻女的旧习惯根深蒂固,上学读书的不多,能上学的大多数是男孩。全县82年少数民族学龄儿童7343人,入学4908人,入学率为66.8%。很多学生因生活困难,读到二、三年级就辍学。近年来,生产体制下放后,普遍采取“谁读书谁出钱”的办法,因此,入学子女多的家长负担更重,不愿送子女上学。穆阳公社黄坑大队长坝定生产队有12户人家,11个学龄儿童,一个民办教师,每月补助费10元,以往由生产队开支,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改由学生家长负担,学生家长10户,平均每户负担1.77元,一个学年每户要负担11.24元,群众负担不起,只好将学校停办。城阳公社大坑里学校,3户人家,7个学生,一个民办教师,也因群众无力负担而停办。坂中公社近年因群众负担不起而停办的学校有5所,全县少数民族地区因生产队集体无法支持办学,群众负担不了而停办的学校有54所。
三、穷乡僻壤,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工作不安心许多教师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任劳任怨,默默地工作。但由于少数民族集居地大都比较偏僻,高山峻岭,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任教的老师在生活上的问题确实多一些,每年教师派不上去,派上去的也留不住,办学点无法下伸,已办的学校也难以发展,不少学校停停办办。坂中公社七定生产队山高路远,又无校舍,教师五进五出,终因生活条件过于艰苦而将学校停办。穆阳公社有34所少数民族学校,47个公民办教师,除7人住在学校外,40个教师均寄居在群众家里。有的和社员同睡一个铺,有的借用群众的杂物室,有的用地瓜䇤围起来当卧室,有的睡在牛栏、猪栏旁边的房间,有的群众家里刚死传染病的人,房间不敢睡先借给教师用。坂中公社日宅学校有两个男教师,一个女教师,只有一大一小两间宿舍。其中一个男教师已婚。宿舍安排不了,只好女教师和男教师的爱人同铺睡,而男教师摆个小竹床睡在角落。坂中公社后门坪学校建于解放初期,现已破烂不堪,去年受台风袭击,瓦片被掀掉,厨房后墙倒塌,教师没地方煮饭和睡觉,只好三个教师同住在一个稍好的房间里,拥挤不堪。坂中公社岩头学校教师没厨房,只好用三个石头架上铁锅煮饭。群众生活困难,民师补贴费和粮食不能按月付给,教师只好挨家挨户去讨。有的学校办公费不够用,教师要自己掏钱买煤油、粉笔。民师生活困难,又得不到应有的资助,许多具体困难无法得到解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四、教师素质差,畲族教师少
全县少数民族学校共有教师306人,其中民办教师264人,占教师总数的86%。有些民师小学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低,对课文自身都理解不了,难以向学生讲清;有些教师普通话讲不清楚,表达能力差;有些民师管理能力差,致使课堂秩序混乱,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严重影响。由于畲、汉语言相异较大,少数民族学校大都没有开办幼儿班,少数民族儿童未进行学前教育,听不懂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任教的畲族教师少,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教师更少,全县少数民族学校畲族教师仅53人,占教师总数的14%,这些教师中有些还出生在城关及各社镇所在地,不会讲畲家话。这样,学生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尤其是刚入学的儿童,很快产生了厌学情绪,逃学现象严重,有的上二、三天学就不来了。流生多,群众对此也有意见。
多年来,由于畲族地区经济落后,群众办学积极性不高,生活过于艰苦,教师素质差,工作不安心,导致学生质量差,并形成恶性循环。每年期初,很多学校教师不愿去,经过调整补缺,教师派上去,已误了开学时间,教师上去后坚持不了,有的借故下山,有的停停打打,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学生所学知识甚少,能念完小学五年级的畲族儿童不多。1977年全县招收少数民族一年级学生1146人,1982年全县少数民族小学毕业生219人,毕业率19.1%。我县畲族人口最多的坂中公社八二年畲族学生毕业率仅为18.5%。穆阳公社解放30多年来,仅有大专毕业生1人,高中毕业生65人,初中毕业生100人,小学毕业生433人。
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几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稳住局势,安定思想,使少数民族教育在困难中得到发展。(一)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学校布局分散,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我们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发挥经济效益。坂中公社仙岩小学是少数民族重点校之一,近年来,我们调整了该校的领导班子,充实师资力量,适当加强投资,使学校工作有所起色,学龄儿童普及率达97.5%,82年小学毕业生14人,录取一中、民中11人,录取坂中中学2人,录取率达93%。(二)针对少数民族学校危房多,教学设备差的情况,我们适当紧缩其它方面的投资,加强少数民族学校基建投资,74年以来,全县拨出少数民族学校修建专款共227000元,初步改变了一些地方的办学条件。(三)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工作不安心的情况。我们实行僻远山区补贴和在山区任教的民办教师转正时业务考核成绩另加10—20分的办法,以鼓励教师扎根山区,安心工作。(四)根据少数民族学校教学质量差的情况,在教学上,我们加强对其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大多数是复式班,我们就加强对复式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加强辅导片的建设和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努力,已收到一定成效,为社队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1982年,录取各类大专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12人,录取率为60%,录取各类中专10人,录取率为37%,录取高中51人,录取率为71%,录取初中90人,录取率为41%。
为了迅速改变少数民族教育的落后面貌,我们设想:
1.要从领导到群众,统一对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迫切性认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更为落后,这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更为不利,十二大要求我们在九0年前实现小学普及教育,如果现在不立即着手采取有力措施,就无法实现,这个从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工作需要看都必须实现的起码要求,所以,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势在必行。
2.办好重点,打开局面,带动一般。县已在坂中仙岩办民族重点小学,要求各公社也办好一所少数民族重点小学,以取得办学经验带动一般。我县少数民族人口居宁德地区之首,目前仅有一所地区民族中学,还要向全地区招生,无法适应我县少数民族子女就学的需要。为此,请求上级民政、教育部门对我县拟办的15所重点民族小学和坂中、康厝等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中学给予特殊扶持。把坂中中学改为民族初级中学,在康厝中学设少数民族班并在经费上按地区民族中学的标准拨给,这方面的开支约需30万元。
3.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实行特殊补助。除教育部门外,民政部门应拨出专款逐步解决少数民族学校的校舍和课桌椅等问题。争取二年内修建教室228间,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对特别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可实行免费入学,这方面投资约需六十万元。
4.合理调整少数民族学校的布局,除要考虑初小的学龄儿童入学方便外,也要考虑高小学生的入学方便,其办法(一)在较大的中心村庄增设完小,使学生能念完五年级。(二)在中心校或较大完小扩建教室宿舍增设少数民族班,招收本社或附近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下略)
[福安市档案馆馆藏教育局档案1983年永久1]
罗源县霍口公社福湖大队小学教育调查
(1983年6月)
一、基本情况:
罗源县霍口公社福湖村,是畲族人民居聚较集中的自然村,有着比较发达的文化教育史。1951年党在这里建立了福湖人民的第一所学校。1957年建立了文化站。文化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本民族小学毕业生。小学教育在本村基本普及。该大队畲族教育的发达情况,不仅在霍口学区,而且在全县畲族分布地区都是名列前矛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学校教育也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二、福湖小学的历史情况:
1951年,用一座民房,办起了福湖畲族人民的第一所小学。开办时有20多名学生,后增加到30多人,六年后发展为完小。但1980年9月份,五年级被取消。
1958年,学生数猛增到100多人,教员3人。在国家支持下,盖起了木质结构的二层教学楼,面积约150平方米。这段时间教习质量较高,升学率也高。
“文革”期间,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破坏,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减少。
1968年下半年,学校开始复兴。1970年后,学生最多时达107人。1972年—1973年,福湖小学为霍口中学、福安民族中学等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优秀生,学生录取成绩在全学区名列一、二。凡参加升学考试的福湖小学毕业生,总的来说,成绩都不错。
1980年9月,限于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少取消了五年级。学生上完四年只能到霍口等学校就学。
福湖小学从1957年创办到1980年在开办二十多年中培养出近200多小学生。在工作或在中学、中专、专科、大学读书的,其中畲族占90%强。据统计,全大队共有高中毕业生20多名。中专毕业生6人,大学毕业生3人,现在校的高中生有2人,中专生3人,应届初中毕业生5人。全大队从五十年代末到目前出外工作的达30多人。其中现任中小学教师7人,另有民办教师2名。福湖小学教育在霍口学区的民族教育中是占居首位的。如:安塘纯畲族生产队1953年创校,到现在没有一个小学毕业生。南峰也是纯畲族村,共23户,147人,只有2名初中肄业生。
据调查,1980年以前福湖学校教育发展快质量高的重要原因是福湖大队党支部重视,群众支持。大队为学校提供木材,盖校舍增置修补桌椅板凳、炊具等。广大家长督促子女念书,他们爱校如家,待老师如亲人,增强了老师的责任和信心。因此,学校教育较其他地区发展较快。
三、福湖小学的现状:
福湖小学门前有一块约60多平方米的小操场。校舍为一座二层木楼,建筑面积约170多平方米,使用面积约150多平方米。有3个教室,1间厨房,3间教员宿舍,1个办公室。现桌凳陈旧,有些已损坏。总共桌凳36套,小黑板6块。
现在校生72人,男生44人,女生28人。其中畲族64人,女生26人,男生38人。教员3人,其中畲族公办教员2人。设一、二、三、四年级,编为三班。一年级为一班,共36人,二、三年级复式班共26人,四年级为一班共10人,三位教员各代一个班主任兼教学。
福湖大队共有适龄儿童101人,其中畲族91人,汉族10人,在校小学生84人(包括五年级和福湖小学之外的在读生)。总入学率为82%,巩固率为94%,升学率为60%。
学校教具有三角板、半园仪等基本教具10件,现仍无音、体、美的教具。过去仅有一个兰球和一付旧羽毛球拍,现已坏。原有兰球架一付,现剩下一个,也已损坏。
学校教务工作比较正规,教学进度基本上能按学区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师生基本上能按作息时间上下课,教员靠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学年初即定工作计划,作息时间,课程表等。
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早晨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提前半小时来校读书,缺课生不多,课堂纪律较好。教员虽年轻,缺乏经验,但授课清晰,课时内教学内容与进度较能合理安排,讲课时课文内容用普通话,术语用民族话,使用是全国统一教材。音、体、美课,除一年级上图画课外,其他年级皆因无专长教师和器材而多自由活动,有时合班上唱歌课,效果不佳,学生作业一般能完成。有些质量较差,有些字词没有真正掌握。
学校除教学外,开展一些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出勤竞赛争红花,比学习等活动。作为学校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1980年9月取消五年级后,教学质量下降,在校生减少,退学人数增加,升学考试成绩低的现象很值得注意。
四、福湖小学在学区中的地位。
霍口学区包括24个大队,总户数为16982户。其中畲族占20.4%。全区共有小学68所,其中民族学校23所,公办7所,民办16所。全区共有小学生2560人,其中男1640人,女920人,畲族352人,汉族2208人。全区共有小学教员151人,其中畲族15人,全区共有“单班小学”33所,“两班小学”21所,“多班复式学校”除福湖小学外,还有黄鹤小学、岐峰小学,“四人学校”1所,五人以上6所。学区有完小9所,其中少数民族较多的有王庭洋、山龙湾等民族学校。大队至少有一所,自然村分散的队多者有四、五所。如居住比较分散的纯畲族大队岗尾,有学校四所共有学生40多人,都是“单班小学”,全学区10名学生以下的学校12所,其中少数民族占7所,学生数最少的半岭民族小学,只有5人。
为了加以比较,我们走访了有代表性的几个学校:即:霍口中心校,自然条件与福湖相似的王庭洋小学,与福湖隔溪相望畲汉杂居的溪前小学,纯畲族村的南峰小学,居住分散的岗尾小学。
经过调查比较(详见《学校教育比较表一》),福湖小学目前仍在畲族教育中居于首位。所以从福湖小学的现实问题,便可见其他民族小学之一斑。
五、福湖小学现存主要问题与原因:
1.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任课杂而多,工作量大,教学、行政集于一身,没有充分时间备课,更没有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经费太少。如福湖70多名学生的学校,每学年仅有办公费12元。福湖无电灯,三位老师每晚要点三支蜡烛,每天照明费就需三角钱,其他则无法开支。教室无讲桌,门窗已损坏,教具器材无一件,均无法添置。
3.在校生人数减少,学生上完四年级,不愿再过河到霍口上五年级,所以往往辍学,从事农业劳动,加之民办教师工资要从学费中提取,学费为2.50元——4.50元,许多户有三四个孩子上学的负担很重,学生也因此而中途退学。另外,读书无用,迟拿锄头不如早拿锄头的思想,也是不愿上学的一个原因。
从福湖的教育现状看,师资、经费、入学和巩固率等问题,都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就福湖的情况看,增加教学经费,配备师资力量,特别是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尽早使新建校舍楼完工,是能够办一所完小和设初中班的,其前景也是较好的。
罗源县松山公社八井、竹里畲族小学教育调查
(1983年6月)
八井、竹里是松山公社两个相邻的畲族大队,我们对这两个大队的小学教育状况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小学教育普及率低
八井、竹里原有三所小学,1981年,一所民办小学停办,现存两所小学,仅有教师4人,其中公办2人,民办2人。在校学生共76人,两校均非完小。各设两个班,学生上到四年级结业后,要到五里以外的小获小学上五年级。
目前,八井大队共有适龄儿童64人(女29人),入学儿童38人(女10人),入学率为59%,女孩入学率为34%,男女学生比例4:1;竹里大队共有适龄儿童44人(女19人),入学儿童38人(女5人),入学率为86%,男女学生比例约8:1。
第二,在校学生巩固率低
就八井来讲,真正小学毕业人数屈指可数,解放以来,全村451人中只有初中毕业生2人,高中毕业生2人,据统计,八井小学1979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13人,到1983年五年级时仅剩5人,巩固率为38%;竹里小学1978年一年级入学学生7人,三年级减为4人,四年级减为2人,五年级则全部辍学。
第三,校舍不完善
八井自1973年建校舍以来,至今未彻底完工,教室无窗户,墙壁裂缝,且房顶漏雨,桌椅也短缺,一张课桌4人坐。竹里小学校舍更是破旧不堪,上课只得借用私房,房顶漏雨,大小洞多达25个,也存在着4个学生共用一张课桌的现象。
第四,教具器材奇缺
竹里小学仅有的三块黑板中,两块是软胶挂板,另一块五合板黑板,是长不足三尺,宽不够二尺的无边黑板,更谈不上有任何音乐、体育、美术课教具。
第五,教师食宿困难
两所学校都有教师借宿民家或起火炊具不全的情况,教师的生活、工作有许多不便。
二、具体原因:
第一、畲族居于偏远山区,与汉族接触较少,学龄前儿童一般不懂汉语,多数在8~9岁才入学。
第二、10岁的少年便开始参加体力劳动,如养牛、羊、鸭、拾柴、喂猪等。适龄长子、长女还要照看弟妹,料理家务,因此,许多适龄儿童游离于校门,或退学、辍学。
第三、重男轻女思想致使女孩子不能入学或退学。有的甚至十一、二岁就订亲,这也是女孩子不能正常读书的原因之一。
第四、居住分散、偏僻、儿童入学不方便。如八井大队刘羊村,儿童上学要走五里多山路,往返需一个多小时。
第五:无教育经费。教室不能及时维修,桌椅、教具不能添置,教学确实难以维持。
二、建议:
八井、竹里是松山公社畲族聚居最集中的两个大队,在地理上两个大队仅一溪之隔,解放初曾是一个民族乡。由于这里教育长期处于落后状况,至今连一个大学生也没有。为了发展民族教育,改变这里教育落后的局面。我们建议在两个大队之间建一所民族中心小学,并设有高小班,以便为中学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小学毕业生,使畲族人民在文化上后继有人。为此,建议首先大力解决经费和师资问题,其他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罗源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罗源县畲族历史和现状调查》]
罗源县洪洋公社中小学教育情况调查
(1983年6月)
一、概况
解放前,洪洋的畲族居住区没有一所民族小学校,加上生活困难和民族歧视,儿童不能到汉族地区去读书,也请不起先生来教,致使当地的民族文化教育十分落后。解放后,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畲族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生活也有所改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发展。近年来,本公社对畲族居住的7个大队的校舍不断修缮,新建校舍13所。据1981年统计,畲族在校学生196人,其中小学184人,初中11人,高中1人;历届毕业生有139人,其中小学103人,初中27人,高中7人,中专2人。畲族小学从“文革”前的四所(民族、官村、车溪、王认)发展到现在的7所(潭下、车溪、官村、上岩里、九头干、南溪、溪门)。全公社共有学校34所,其中中学1所,公办小学24所,民办小学9所,在校学生共有1891人,其中畲族110人,占学生总数的5.81%;中学学生有132人,畲族5人,占学生总数的3.6%;小学学生有1859人,畲族105人,占学生总数的5.7%。全公社有老师112人,其中中学老师13人,公办小学老师65人,民办小学老师34人。老师中没有畲族。
二、现状
洪洋公社有1所中学,创办于1969年。原来是完全中学,后因经费不足,学生缺少,于1980年改为初级中学,取消了高中班。该中学现有学生132人,畲族学生5人。
在校学习的畲族学生大致情况如下:
1.学生基础差。在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录取分数线非常低,语文、数学两科总分达以50分即可。即使这样,畲族学生能够上初中的也很少。去年全公社有小学毕业生73人,升入中学的有50人,只有2名畲族学生,占入学人数的4%。据该校老师反映,在学习中,畲族学生的接受能力普遍不如汉族,考试成绩也赶不上汉族同学。这都是由于小学基础差所致。
2.巩固率低。畲族学生中途退学的现象严重,在八〇年入学的140人中有畲族7人,现只剩2人,退学率达71.9%,巩固率仅为28.1%。
3.畲族同学升学率低。由于该中学畲族同学基础差,加之经济困难,家长不重视,缺课现象严重。因此,畲族同学的升学率极低,洪洋中学近几年总的升学率是30%,但畲族升入高中的几乎没有,在去年升入高中的几十名学生中,没有1名畲族同学。
4.畲族女生少。由于畲族社员中传统的思想束缚,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在全校5名畲族同学中只有一名女生,占20%,这比汉族女生占学生人口总数的42%要少得多。
县民政局和学校对畲族学生给予一定照顾。在经济方面,1981年以来县民政局每年给寄宿在校的畲族同学补助10至12元,学校对部分极为困难的畲族同学在学费上也有所放宽,但因学校经费不足,这种帮助非常有限。
下面介绍一下三个大队的小学情况:
民族大队现在两所单人小学(只有1名老师的学校称单人校),其中民族小学为公办学校,有9名学生(7名男生,2名女生);畲族学生8人,有畲族女生1人,分一、二年级,开设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国画、劳动课(各门课程的设置由学区统一安排)。南溪小学是民办学校,有学生16人,全部是畲族,其中10名是预备班,另外9名为一、二年级。16名学生中9名男生,7名女生。
车溪大队现有两所小学。上岩里小学是民办单人小学,有学生9人,其中畲族5人(3男2女,分一、二年级。车溪小学是公办小学,有五个年级,75五名同学,其中畲族26人,占学生总数的34.6%,有四名老师,其中民办老师一名,该校缺乏校舍,现借用大队房屋四间,仍感到拥挤。
官村大队有两所小学,潭下小学为民办单人小学,开学初原有4名畲族男生上学,现仅有1人坚持上课,无校舍、教室和老师宿舍都借用社员房屋。官村小学是公办小学,有学生86人,其中畲族41人,占学生总数的47.7%。
我们通过对以上6所小学的初步调查,发现这三个大队甚至整个公社中,畲族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1.畲族学生少。全公社有汉族12084人,上学的有1881人,学生占总人口的15.6%,而畲族有1996人,上学的仅有110人,只占总人口的5%。拿车溪大队来说,84名学生中,畲族31人,占38.2%,而畲族人口在该大队占48%。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畲族学生明显少于汉族。
2.畲族学生入学率低。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家长不重视,加上居住分散、偏僻,畲族子女的入学率很低,全公社有畲族学龄儿童(7—11岁)245人,入学的只有105人,入学率为42.9%,而汉族同学的入学率为92.3%,而且畲族学生的入学年龄普遍大,全公社162名超龄儿童读书,大部分是畲族学生。
3.畲族学生巩固率低。1977年全公社小学招收畲族学生41人,到毕业时只有2人,巩固率仅为4.9%。潭下小学一年级去年开学时有4人,现只剩1人。畲族其他小学的巩固率情况也大致如此。
4.畲族女生少。在畲族社员中,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非常严重。女儿童多在家里操办家务,读书学习的机会很少。民族小学8名畲族同学中,只有1名女生,潭下入学儿童4人,全是男生,大山村的学生中也全是男生。据八一年统计,全公社畲族的男女生比例是三比一。
从民族大队学生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该大队学生的入学率,女生人数和毕业生的情况。
[=此处为表格=]
5.畲族学生升学率低。由于各小学畲族学生退学现象严重,有四、五年级的学校少,这就影响了畲族学生的升学率。车溪小学今年有毕业生12人,其中畲族2人,报考中学的只有1人,是否能入中学还很难说,去年全公社参加报考中学的有100多人,只有2名畲族。
6.大队小学老师工作条件艰苦。大队小学老师的工作非常劳累,特别是单人校老师,不但招生时要到各家走访,劝说家长送子女上学,入学后,又要经常家访,以防止学生中途退学。单人校的老师要教一、二个年级的课,收入低,条件差,环境艰苦,有体力的男老师不愿意到单人校任教,因此单人校几乎全是女教师。在我们调查的3个大队中共有4所单人学校,全是女教师,年龄均在30岁以内,其中3个女老师带有小孩,离家远,非常不便。在单人校中老师替学生支付学费和书费的现象很多,虽然数目不大,但对收入较少的老师来说,确是一笔可观的开支。
7.民办老师的补助费难以领到。民办老师从去年开始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合格证(民办老师领到合格证者的很少),领到合格者的增加工资5元,即从21元增加到26元,未领到的只有24元,除了工资之外,另由小学所在的大队给予一定补助,大约8到10元。由于社员特别是畲族较多的大队社员经济困难,也有的故意刁难,民办老师的补助总是难以按时发到手中,有的拖欠时间竟长达1年之久。如民族大队南坝小学老师的大队补助费,去年的至今尚未领到,公办老师到山区教书,有高山补助费,而民办教师多在山区教书,却没有高山补助费,这种现象极不合理。(下略)
[罗源县档案馆馆藏《罗源县畲族历史和现状调查报告选编》]
福安市民族教育现状报告
(1990年7月27日)
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布署要求,市民委、教育局联合对我市的民族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现将有关问题汇总报告供上级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5.85万,少数民族行政村79个,自然村721个。目前全市共设民族校点275个,其中公办小学90所,占32.7%,民办小学185所,占67.2%,完全小学34所,占12.36%;在民族地区任教的教员501个,其中公办159个,占33.7%,民办332个占66.26%,少数民族教员80个占15.96%;1—5年级在校生7963个,其中少数民族学生7036个,汉族生927个;现有校舍总面积24892.4平方米,其中危房改造新建校舍7085平方米,旧校舍12790.7平方米,还有危房5016.7平方米,无校舍借用民房、仓库、庙宇上课的还有31所2835平方米。
全市现有民族完全小学34所,1—5年级学生3059人,教员208人,其中公办教员116人占55.76%,民办教员92人占44.2%,少数民族教员32人占15.38%。近年来进行危房改造22所,新建校舍4079平方米,其中半拉子工程有6处2094平方米,旧校舍面积4010平方米,还有危房8处,面积1357平方米,尚缺校舍5所944平方米。
福安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二)民族文化
福安县仙岩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总结
(1957年4月1日)
一、我们于2月19日来到福安,参加了专区文化行政会议,初步了解全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情况。经与地、县委文教部和专县文化科研究决定。于2月27日深入基础较好的仙岩乡,重点开展工作。县抽调文化馆、图书馆干部4人,参加工作(图书馆干部1人系工作末段参加的)。并在财力物力上给了大力支持。3月29日我们结束了这点工作。
[=此处为插图(福安县仙岩畲族乡文化站)=]
仙岩原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乡。1956年与汉族湖坂乡合并后,人们称仙岩乡为“上半乡”。在福安算是少数民族较集中所在,但仍然分散,全乡有17个大小自然村(散居一两户的不算)494户,1808人(男1031人,女777人)。都是基本群众,没有地富阶级,村与村距离虽不远(全乡东西两端最长约20华里)。但由于羊肠小道,行走不便,人们少来往。解放初期,仙岩是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重点。1952年5月在仙岑洋开办了一所公立民族小学——仙岩小学,在和庵设了一个分班,并开办扫盲速成班两班,毕业48人,后改为民校。1953年,政府拨款为小学建了一座砖木构二层楼校舍,现有学生5级2班60人,和庵分班发展成为初小,学生35人。开办小学和开展扫盲运动的结果,如仙岩少数民族培养了一批基层干部和农村小知识分子,成为全乡进行农业社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骨干和领导力量,在生产合作上,仙岩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树立了好榜样,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组织互助组,1954年成立了7个初级社,1955年在全国合作化运动高潮中,建立一个446户的较大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从此个乡基本实现了高级合作化,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过去“糠菜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的状况,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制棉被、添新衣乃是普遍现象,新房子也在山上林立起来,和庵平均每户制了棉被一床半,洋坪全村28户,已盖好或正在盖的新房子就有8座。总之,仙岩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过去饱受民族压迫过着奴隶生活的少数民族同胞翻身作了主人。
但从1953年起,由于这个少数民族未得肯定,因此放松了领导,民族自治乡取消了,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移到山脚下汉族地区来,基层干部很少上山帮助他们工作,使全乡生产合作存在较严重的纷乱现象,有的生产队账目不清,超支贪污,有的生产队劳力分配和土地分片问题还没有解决,到处闹退社,生产突不开,文化生活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电影不上山,民校未复课,群众业余文艺活动未开展。因此,群众要求恢复民族自治乡,要求大社分成两个小社,要求加强领导,要求文化生活。
二、我们分三个小点开展工作,以仙岑洋为中心,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工作是争取时机,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来意,调查摸底,分析情况,根据上级交代任务研究工作方法,制定计划;第二阶段工作是18天时间,大力宣传,开展活动,培养骨干,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业余文艺组织;第三阶段是做好俱乐部巩固工作。工作总结和材料整理是回到专署才进行。至于发掘少数民族文艺遗产和调查少数民族历史沿革,文物传说及解放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等工作,是分工合作进行。回顾我们这点工作,基本上按照计划顺利完成的。
首先我们协助少数民族在仙岺洋建立了仙岺洋高级社俱乐部。下分图书室、黑板报、幻灯组、乐器组、歌舞队,在和庵建立了图书幻灯站,在洋坪建立了图书流通站,在建立业余文艺组中,积极开展了适当集中和深入分散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集中的活动有3月16日的少数民族与军分区解放军同志的联欢,有3月26日的庆祝俱乐部的成立而召开的以开展春耕生产为内容的俱乐部成立大会,这两次到会的群众在4至5百以上,震动了整个仙岩山腰(少数民族分散的山区,四至五百是一个重大的数字)。这是他们史无前例的热闹场面,特别是他们自演自唱自己看,乃是仙岩破天荒的事情,一个83岁的老公公钟振妹说:“我活到今天83年,看见自己的子弟上台演戏还是第一次。”洋坪鼓吹班,单是群众婚丧雇用的,被人瞧不起,这次为了庆祝俱乐部成立,也第一次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的欢迎。城关业余剧团为了祝贺兄弟民族俱乐部的成立,也献演了3个节目,有的女演员把几个月的婴孩也抱上山来,并连夜下山赶回去,以免影响工作,合作社在演出后,煮了大米稀饭招待贵宾(当地尽吃地瓜米的少数民族地区,大米也是宝贵的)。分散的活动,在仙岺洋、南垅、叠石、洋坪等9个自然村,放幻灯16次,在仙岺洋、和庵、洋坪三个点,开展了唱山歌、现代歌曲、舞斗、小戏、图书、黑板报等阵地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各种文艺活动骨干,幻灯放映手18人,图书管理员16人,乐器演奏员4人,黑板报编写3人,歌舞手20人,给俱乐部巩固工作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文艺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协助合作社开展合作化优越性的教育,对稳定社员的思想,巩固合作社的组织,突击春耕生产运动,起了重要的鼓动作用。(下略)
第三,我们发掘了仙岩少数民族的山歌首,其中有歌唱爱情的,有歌唱劳动的,有歌唱历史故事的,并整理了拦路情歌对唱,由俱乐部歌舞队在俱乐部成立大会上演出。对霞浦发掘的“婚礼舞”也根据当地婚礼,其实情况作了修补(材料另行整理)。
我们这次工作,所以能够较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下略)
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
[138—2—781]
娘子好比一枝花
叶作楠记于仙岭洋
1.娘唱歌来动郎心,
满堂唱出好歌声,
娘子好比一枝花,
新开红花中郎心。
(兰渭康、兰冬金唱)
2.红花要开郎门处,
好酒请郎郎饮醉,
从古莲花并蒂开,
好女要配好郎仔。
(钟应基唱)
3.娘有意来郎有情,
缺少一个好媒人,
但愿有朝配佳耦,
琴萧鼓乐闹盈盈。
耦(偶)
(钟应基唱)
4.满园开遍艳桃花,
娘子生得美貌佳,
乞丐看你打破碗,
船家看你浆不划。
(钟资弟唱)
5.糖加蜜来蜜加糖,
善良娘子配好郎,
年头配成好良缘,
年尾养个胖儿郎。
(钟冬基唱)
6.高山大树不怕风,
溜溪小船不怕浪,
只要有情又有意,
有情有意莫嫌穷。
(钟资弟唱)
7.好花年年季季开,
好鱼一年养满池,
好池养的金鲤鱼,
好女配个好儿郎。
(雷金录唱)
8.门前一株桃树栽,
一朵花蕊还未开,
别人有钱我不卖,
一心一意等郎来。
(钟石波唱)
9.写信给娘有困难,
非是你郎没心肝,
一来隔山路遥远,
二来怪郎没文才。
(钟石波唱)
10.春风吹来百花开,
娘过我村心花开,
万兵国事我不要,
只要路边少年娘。
(兰渭波唱)
十二月去看娘
张树冬记于洋坪
正月去看娘,
路边都是做年娘,
娘们做年大欢喜,
个个装得像新娘。
二月去看娘,
路边都是锄田娘,
大坵小坵都锄了,
坝头修水流满洋。
三月去看娘,
路边都是祭田娘,
从前墓顶长野草,
如今墓顶百花香。
* * * * * *
四月去看娘,
路边都是插秧娘,
左手拿来右手插,
南风吹来满田香。
五月去看娘,
路边都是播田娘,
左右拿来右手播,
播落田中排五行。
六月去看娘,
路边都是蓐草娘,
人说男人蓐得远,
那知女子比男强。
* * * * * *
七月去看娘,
路边都是扒拉娘,(一)
一岗一弯都扒了,
姊妹双双转回乡。
注:(一)扒田沿草(二)
八月去看娘,
田中稻花朗来香,(二)
一粒花来一粒米,
一个小娘一个郎。
形容很香。
九月去看娘,
路边都是割稻娘,
一岗一弯都割了,
日落西山转回乡。
* * * * * *
十月去看娘,
路旁都是挑粮娘,
人人问我担何处,
担去城里交公粮。
十一月去看娘,
路边都是担柴娘,
卖柴买鱼又买肉,
买鱼买肉好回乡。
十二月去看娘,
买办年货乐融融,
大小男女大欢喜,
领袖像来挂厅中。
摘茶
张树冬记于洋坪
茶树生在对面山,
今年茶米能值钱,
清明时节叶青青,
劝娘回去播茶山。
茶树生在对面坝,
郎持蓝来娘持篓,
清明时节叶葱葱,
打蓝持篓摘茶青。
* * *
摘茶又摘茶,
茶米逢春两个叶,
茶米逢春叶青青,
满山茶米青孔孔,
清明过了白露茶,
采的采来摘的摘,
今年茶米真好价,
两个叶子给你采。
摘茶阿妹到茶山,
姊妹摘茶欢不欢。
姊妹摘茶青山坡,
采采摘摘唱山歌。
采茶
张树苓记于洋坪
正月采茶是新年,
槌锣打鼓闹喧天,
大家都食过年酒,
桌上食酒讲好听。(一)
二月采茶是春分,
槌锣打鼓闹纷纷,
大家都食过年酒,
桌上食酒仔添禄。
三月采茶茶叶青,
好茶拿来待客人,
有茶有水有情义,
无茶无水是不行。
* * * * * *
四月采茶茶叶口,
日日采茶日日忙,
日中采茶夜中炒,
落锅来炒值白银。
七月采茶七月中,
采起茶来想起郎,
心中想郎千万遍,
日头不觉就落山。
五月采茶节又到,
花船放去水面飘,
人讲花船真好看,
采茶阿妹个个漂,
八月采茶是仲秋,
阿哥想妹心里忧,
想要与妹结成对,
妹今回去郎心焦。
六月采茶热难当,
日头如水水如汤,
罗帕手巾拭郎汗,
纸扇拿来送给郎。
九月采茶是重阳,
大糯酿酒满缸香,
大糯酿酒真好吃,
酿酒来等摘茶郎。
* * * * * *
十月采茶阳春时,
手提茶兰胶(二)又疲,
远远看见娘生好,
胶仔轻轻踏过来。
十一月采茶是年尾,
茶米好吃是头贵,
茶米好吃只一杯,
食了不饱又不醉。
十二月采茶是月中,
大雪小雪白茫茫,(三)
白雪茫茫下至夜,
七天日头晒不融。
注:(一)讲好话。(二)脚。(三)雪花纷飞一片白。
做田歌
张树冬记于洋坪
做田要做田大坵,莫做田仔软柔柔。
十株刈来无一束,全段刈落未歇午。
做田与郎共一段,郎仔与娘来帮工,
你郎见娘生得好,一天赶上十天工。
食糍也要肉来配,做田也要娘帮工,
做式(一)与郎会合手,不觉已经过一天。
郎田地土租,一年使犁二三坵,
郎田秧田又不大,刈来不够做牛草。
得好娘来欢又欢,得了坏娘苦千般,
上山做式无讲话,锄头粽衣各一边。
得着好郎欢喜做,得着呆郎莫奈何,
不忖田山去做式,不忖做式那忖坐。
得着好娘欢喜多,得着呆娘苦又劳,
忖起娘话卖做式,(二)锄头掘土不见疲。
注:(一)干活。(二)不会。
忖郎歌
张树冬记于洋坪
正月忖郎是新年,
七忖八忖卖到村(一),
日中忖郎夜做梦,
夜来做梦叫郎名。
二月忖郎是清明,
七忖八忖不成眠,
日中忖郎夜做梦,
梦里叫郎郎不应。
三月忖郎三月三,
一心要看白树林,
一心要看白花树,
花那未开采也难。
* * * * * *
四月忖郎四月四,
杨柳树子叶丝丝,
月中忖郎夜做梦,
夜来做梦共条被。
五月忖郎节又近,
要想与郎结夫妻,
人人都讲郎仔好,
要想与郎结姻缘。
六月忖郎六月中,
好似仙女落凡间,
仙水那忖清井水,
仙女那忖配好郎。
* * * * * *
七月忖郎七月半,
好似仙女落凡间,
仙女那忖清井水,
怎的叫郎心会宽。
八月忖郎是仲秋,
好似仙女落凡游,
仙女不做红尘事,
怎的叫郎心不忧。
九月忖郎是重阳,
忖郎落远岭又长,
我娘会做郎妻子,
前世注定结百年。
* * * * * *
十月忖郎近年边,
七忖八忖卖到兜,(二)
我娘会做郎妻子,
前世注定结百年。
十一月忖郎年快到,
忖郎隔山远遥遥,
日来忖郎夜做梦,
夜来做梦大声哭。
十二月忖郎是年边,
忖郎一年又一年,
日中忖郎夜做梦,
夜来做梦哭大声。
注:(一)不会。(二)不能接近的意思。
何日娶娘到郎家
张迫瑞记于和庵
年少小娘生不差,
胜过洛阳牡丹花,
好比月内嫦娥女,
拦路郎哥听娘言,
娘是初次来外乡,
娘像春笋刚出土,
山高岭险路途长,
情郎探娘走娘乡,
有心探娘不嫌远,
何日娶娘到郎家。
娘像茶叶怕风霜。
不怕山高岭又长。
* * * * * *
草木无心难生长,
香炉无烟也难香,
蜜蜂无王难做蜜,
我郎无娘家难当。
春风吹过百花林,
蝴蝶采花忙不停,
郎寻娘子千里走,
郎寻娘子结成亲。
冬过春来百花开,
石榴开花娘过来,
和娘同饮三杯酒,
好似山伯会英台。
* * * * * *
隔山歌声真好听,
未见娘面听娘声,
娘唱山歌玲玲响,
我郎听了好喜欢。
隔山唱歌声轻轻,
未见娘面知娘心,
你娘见郎有情意,
娘和郎来结同心。
塘养鱼来鱼养塘,
鸳鸯寻鱼水面上,
鸳鸯寻鱼水面走,
郎今寻娘到娘乡。
* * * * * *
好园栽花叶长长,
百花开放千里香,
根深蒂固千年在,
不怕风来不怕霜。
二条大路一样长,
不知那条通娘乡,
走了半天无处问,
放下雨伞等一场。
* * * *
草藤攀树两扶搀,
水流泥砂溪中长,
郎寻小娘千里走,
好似山伯寻英台。
你郎有意来寻娘,
千斤重担娘承当。
真金落炉不怕火,
腊月梅花不怕霜。
* * * *
杂歌( 一)
黄迪瑞记于和庵
一心探娘到娘乡,
路头远来岭又长,
行到岭坪十字路,
手巾抹汗手脚软。
隔山红花好花林,
红花隔海水又深,
山高水深郎不怕,
一朵红花郎来寻。
一朵芙蓉在园中,
上春三月叶未长,
芙蓉开花油油嫩,
蝴蝶飞来对成双。
* * * * * *
十朵芙蓉在青山,
青山谷里好花开,
有缘郎仔摘一朵,
一朵红花结百年。
一笔落纸字字真,
你娘生好似观音,
谁人爱看观音女,
十八罗汉做媒人。
* * * *
生好小娘真顶当,(注)
胜过月亮东边上,
好似皇帝第三女,
好似南海观世音。
注:顶当——漂亮。
青山青苔苔,
青山脚何人来,
青山脚下何井水,
给人担去浇花栽。
杂歌(二)
程志刚记于和庵
交情亦要长久来,
莫要闲讲隔山崖,
高山流水滔滔落,
莫学海水一时退。
有情有义值千金,
见娘生好郎有心,
今日和娘交情义,
莫去别处交别人。
郎仔和娘结同心,
一时分开冷清清,
食饭忘记拿饭碗,
有油忘记拿灯心。
* * * * * *
青山青水镜,
青山里内好花青,
青山里内好花蕊,
要摘一蕊结同年。
心想与娘结同年,
等到月落日出来,
今日与娘无缘份,
心头恰似火烧山。
没歌不敢与娘唱,
丑郎不敢伴娇娘,
隔山隔谷难相会,
山鸡难对你凤凰。
拦路歌
仙岭洋钟章英唱
(男)天下生好没几个,
小娘生好不爱我,
日头和雪没缘份,
枉费郎仔娘厝走。
(女)日头和月两兄妹,
日头落山月出来,
日头和月有缘份,
隔湖隔海亮过来。
* * * *
(男)你爹养你两姊妹,
两朵红花成双对,
郎仔有心摘一朵,
摘朵红花结头对。
(女)远远看见我郎来,
好似心头开了花,
毛乇能解郎心事(一),
哥言能解娘心欢。
* * * *
(男)想娘想嗳嗳,
恰似山伯祝英台,
山伯那想英台女,
郎今想娘做兄妹。
(女)别的郎仔娘不爱,
不比自己挑选来,
吃饭也会同桌吃,
种田也会同路来。
* * * *
(男)想你又想你,
这话不是讲面皮(二),
一年想你十二月,
一日起你十二时,
(女)一年三百六十工(三)
日日想郎心头重,
什么都没这痛苦,
刀割心头没这痛。
注:(一)没有什么。(二)讲好听。(三)日。
五更想娘
记于仙岭洋
一更想郎没人知,
轻轻开门没敢挨,
出门望见天边月,
渺渺茫茫步难移,
二更想郎想看你,
风吹草动不管伊,
一心想着美娇娘,
瞒爹瞒娘也要去。
* * * *
三更梦见到娘楼,
和娘共讲又同坐,
想要和娘成双对,
醒来不见心又焦。
四更想娘月斜照,
手冷没敢挨着你,
何时得配美娇娘,
好似江水倒转流。
五更想娘日将鼓,
北风吹来冷凄凄,
一心想娘想□□
□□□□□□□
*编者注:这份资料是福建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在仙岩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时所搜集整理的。
福安桦坪畲族婚礼概述
(1957年4月6日)
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到达福安后,深入到畲族聚居的仙岩乡开展工作。当地群众不仅在乔装和语言等方面具有它独异之处,尤以婚礼的风俗,更加渗透着深厚的民族风格及富有抒情诗的情调,而引起我们格外的重视。觉得它很可以提供给绘、写艺术形式的一种素材,因此有必要去深入了解的价值。就特请张树冬同志将他亲身所见闻到的做了详细介绍,并访问了民间艺人钟维康及当地前辈妇女、新婚的少妇及未婚的闺女等不同对象,从而获得了较完整的婚礼素材,现将把它累集起来,以供今后参考。
根据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婚礼乃是隆重仪式之一,同时结婚佳期多数选择集会时间,以增喜气。现从得悉的素材中,大致可以分成出嫁、迎亲、入洞房、结束酒四段情节。
一、出嫁:
以他们风俗,大闺女未出嫁前,就要学会的一套哭嫁本领,表示留恋娘家。
A、娘家的摆设:在大厅中,祖宗神主牌前面,桌上排一米筛,上放新娘衣服、冠,桌旁放水一桶(即龙水)。
B、上轿前后情景:轿放置厅中,轿面朝正门,此时拥来许多少女来观看,其目的是为学习来的,男众及小孩们只不过是凑一看热闹。
新娘坐在床沿,由嫂嫂替她梳头,边梳边哭(俗称喜哭)欲以打乱头发,表示不愿出嫁和要哭哥哥的什么钱?头梳毕,由舅舅或哥、嫂、外婆(看家里有什么人来决定)替她穿衣服,也是穿上欲脱,同唱别亲(哭兄)曲,房中和歌相劝者有长辈及亲人。
[=此处为插图(曲一 别亲(哭兄))=]
附:下面哭阿嫂、阿奶、阿父均不固定,则看家里还有什么人,就哭什么。
梳妆毕,左嫂嫂右陪嫁人(要好命和勤劳的)扶新娘出房,新娘一直做往后退缩的姿态绕行大厅,拜祖宗后,扶至轿口,弟弟端一按盆,上放两碗面及两把谷子,新娘与弟持筷对拔交换,以示分家(新娘也要以勉强的姿态出现)。拔好,新娘向前后方各撒一把谷子,表示内、外亲家“五谷丰登”。准备上轿时,新娘将胸前镜子的正面倒翻成面朝里,表示死心到夫家去,上轿不能退步。而且要轻柔地踩上去。坐上轿后,贴黄符以辟邪。由男家抬轿人抬去。抬走后,马上关起大门,内放鞭炮,并将桌上斗灯翻转过来(指风水不会被带走的意思)刹时其母转哭为笑。
C、轿至途中:途中叉路,均用红、白纸剪成铜钱式样,分别放置于路口,以作路标,轿抬往红钱方向走去,以表示看(衣食)(方言、即有福的意见)。轿抬至半途而停下,娘家远嫁人递给新娘一块四方红布,每角系铜钱一枚,此时新娘给送嫁人以“红色”(礼钱)名“回头包”,带给她兄弟姊妹,作为交换礼物(回头包包数则看兄弟人数决定)。后送嫁去的,仅有嫂嫂和媒人陪新娘到夫家。嫁妆抬在前头,其中有皮箱,家俱一杠,帐、被等一杠。(办嫁妆多或少决定于经济情况)。在尚未将嫁妆抬出大门之前,女方堂叔伯及兄嫂来“抢杠”(意思是不要抬去那许多东西)。直至男方给“红包”后才放行。轿在途中仍哭“别亲歌”,后面鼓吹“惜寸金”。沿途有数人当向导,以便传达某某吉时,新娘轿子到,男家就好准备迎接。
二、迎亲:
A、男家摆设与新郎拜祖:结婚之前一晚厅堂中挂有“麻姑”、寿星之画,桌两旁点高大红烛,供以“五牲”。由舅舅替新郎穿礼服毕,先拜祖宗,再拜舅父。(拜时一足屈膝在前,另一脚跪地)。
B、花轿到:鞭炮震响,此时新郎在楼上吃猪肉,表示比新娘要高一层,轿停放在大门外,“退杠”用手抬入厅中,有福气的人(五代同堂)折“黄符”焚烧。轿门打开,由身穿华丽服装的小女孩迎出新娘。出轿时由司仪用厘戥把红头布掀起。新娘用手帕遮掩面部。大厅桌旁有两位“子弟官”(家里要有兄弟的,好命的承当)身穿礼服,红顶小帽,手持花烛,往返三次请新郎方下楼来。排位是新郎在中,两“子弟官”在前后,始奏“小开门”调。由司仪(公伯前辈承当)替新郎缚红绸,带金花一朵。开鞭、奏“小开门”调,拜堂。先拜天地,后拜祖宗。新郎跪拜,新娘不拜(原因是祖宗盘瓠被公主招为附马,故公主不能拜他,风俗传今仍女不能拜男)客人散后,拜司仪,以表谢意。再找父母,发现后,急忙下拜。父母迅速扶起儿子。此时,新娘等排成一行开始入洞房。
三、入洞房:安排队形是喜烛。A子弟官、司仪、新郎,(司仪及子弟官、喜烛,在鞭炮鼓乐的热闹气氛中徐徐人洞房。(鼓吹五关调)入房后,喜烛,斗灯放置桌上,新娘坐在床沿。众人在拜堂后,有的女众就倍伴新娘子,直到天亮。(一整夜男、女宾轮位欢饮结亲酒)。
四、结束酒(分欢喜酒、佳期酒)
A、欢喜酒:主要对象是远村近邻的男女宾。当晚拜堂后,在厅中饮酒,全席八大菜,一定要八斗(盘)出完,方始猜拳。出到第五斗时放炮,新郎穿礼服出席敬酒。斟酒时按大、小位轮下去。八斗中的第七斗是鸡端出来后,先来个“满桌红”(即每位杯都斟满了酒)然后把鸡头拿掉,开始猜拳。“嘴文”是(一品、二才、三重财、四喜到、五梅花、六寿到、七员、八仙、九库(九室同居)十全)。席散放炮。接着女宾入席,同饮欢喜酒。酒散后打八仙吹点降。
B、佳期酒:主要对象系村中好命的人,其中分有八仙入席、看新娘、猜彀子、驳花等情节。
a、八仙入席——第一声传炮(指八仙已经下来)第二声传炮(指八仙已过海)第三声传炮(指八仙到)传炮时间每声隔半个钟头左右。八仙到后,新郎举拳伸大拇指做迎接式,八仙进场(鼓吹大过场)排成下图(略),位置。八仙头走后,第二个八仙开始移动,从相反方向绕桌,再与新郎调换位子。完后再依序轮下去。
入席后,由一人端茶从新郎、二子弟官,后左右八仙依次轮敬。完毕移开凳子准备安位队形开始安位。(奏柳青娘)由八仙头出来绕过方桌,抹揩桌子,然后同新郎拉手调换位子后回原来的位子,新郎便调了方向相反的位子上。接下一位八仙动作同,路线相反。依次这样轮流安位(单数左方向走,双数右方向走)安位完毕变成新郎在中,两旁子弟官,八仙头在左子弟官旁,其余二个站左旁,三个站右旁相互携手唱八仙上桌歌吹打八仙点降入席位。
坐好、酒菜入席,(此时正适夜晚三点左右)
头一斗为年糕(意年年高升)。出到第三斗开始看新娘,由二子弟官打小,手持灯火,嘴哼“看新娘歌入新房”。
其他人继续饮酒。二子弟官瞧完出来反问:
众问:你到那里去? 答:到北京去。
众问:去干什么? 答:去看娘娘。
众问:娘娘怎么样? 答:娘娘身穿龙袍,头戴的是金冠,睡的是牙床。答问完毕,大伙同饮美酒。子弟官陆续看三次,除唱词不同外,同上。看完,二子弟官又进去,取了一块碗,碗中装着上四果(冰糖、白豆、红枣、宝元);下四果有(花生、番薯、萝卜、芋头)从村名、鸟名去猜出碗中之果名。猜着了饮酒,上四果先猜:
冰糖:问 村名甘棠,鸟名凤凰。 答:盘中果子冰糖!冰糖,指猜中了。
白豆:问 村名廉岭,鸟名乌仔。 答:盘中果子白豆子,白豆子。
红枣:问 村名家头,鸟名乌鸦。 答:盘中果子红枣!红枣。
宝元:问 村名穆阳,鸟名白头翁。 答:盘中果子宝元!宝元!
下四果:
花生:问 村名谷楼,鸟名鬼乌 (答:盘中谷子花生!花生!猫头鹰)
蕃薯:问 村名用余,鸟名狐狸, (答:盘中谷子蕃薯!蕃薯!松鼠)
萝卜:问 村名潮头,鸟名老鹰, 答:盘中谷子 萝卜!萝卜!
芋头:问 村名梧桐头,鸟名斑鸠。 答:盘中谷子芋头!芋头!
猜果子、谷子猜完了,新郎与二子弟官边哼“看新娘”调,一到入洞房,新郎取出斗灯里的二朵花(到凤凰山采牡丹的意思)。采完花回到原席,开始传花,边传边唱“传花调”(附曲四)。由新郎从右顺序相传,最后仍传至“状元郎”位子。
附:松、烛、联、竹、根豆、老抛(柚子)瓢(萍)等花。共反复八遍,歌词不变,仅花名更换。
花传完驳花,对驳者边驳边唱“驳花调”(附曲五)如念到三月的人唱一杯,那就是茶花代名者饮酒,但是茶花被对方念到,茶花仍可驳对方或他人,凡是谁驳不下去的谁就该喝酒。
注:不安腰——不吃酒。
何分酒——谁吃酒。
金花:三个同凳的人,骑马面的人。(新郎)
烛花:舌头闪闪的人,铁做赋的人。
联花:七个字的人,人客州来的人,脚放沙的人。
松花:风吹拉拉的人,半天生蛋的人,全身生甲的人。
茶花:待人客的人,到福州的人,通番的人。
根豆花:五月上市的人,双筷的人。
竹花:牛到福州的人,上坪跌下坪的人,三月当令的人。
老抛花(柚子):身上有刺的人,皮厚的人,半天开花的人。
瓢花(萍):水面开花的人。
更正:(竹花应在根豆花的前面)
“喷床”即闹新房,八仙头拿两杯酒进,边唱“喷床调”(附曲六)喷完继续吃酒,全席共吃24斗完,全体出动到新房,放鞭炮,鼓吹奏乐,一到进房,热烈闹房一番,直闹到天亮时,吃过饭,三三五五各自散回。婚礼至此结束。
一喷银罗天正开,姻缘原是天送来。
二喷红罗眉,红罗帐里出孩儿。
三喷红罗帐,红罗帐里出宰相。
四喷床罗被又新,席又长。
五喷五子登科,五代全堂。
六喷床六部尚书状元郎。
七喷七星姑天上照。
八喷八仙来庆贺,状元郎。
九喷九室同居做清官。
十喷十全如意万年春。
次日新娘还给来客敬茶,被敬的这杯茶,尽要喝干,客人喝完茶放一红纸包,以示压杯。(附宁德县次日四角厅上敬茶的歌词)
附:宁德县次日四角厅上敬茶的歌词
1.上引祖宗毛毛分,分个歌儿子孙传,
再行子孙欢喜酒,愿意配亲毛合婚。
* *
2.歌音凭底讲你听,配亲有行四角厅,
这物原是祖宗传,男人掏花女掏盘。
* *
3.我看你娘真务相,给我看见记心中,
回到家中对爷讲,要办礼物订为婚。
* *
4.我看你娘生得正,给我看见记心头,
回到家中向爷讲,一定要娘结同年。
* *
5.你郎讲话真简单,今旦共你正见面,
你莫求娘生得好,只求郎好结同年。
* *
6.郎那有心郎有心,有心不要办银金,
银金办来娘不爱,不爱银金单爱人。
* *
7.回忆当初见面时,不觉又到新婚期,
齐从欢喜笑咪咪,龙凤相对请定期。
* *
8.从今你我为夫妇,今后一定务相量,
夫妻相爱感情好,齐从敬爱爷共娘。
附:
婚礼鼓吹调门
一、迎新娘在轿后面吹………………………………惜寸金
二、拜堂奏……………………………………………小开门
三、结亲酒散…………………………………………打八仙吹点降
四、八仙进场时吹……………………………………大过场
五、安位奏……………………………………………柳青娘
六、八仙上座时………………………………………吹打八仙、点降
新娘、新郎、男、女宾的服式
1.男的服式
2.女的服式
3.男、女宾服式
福建省文化局送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调查报告
(1957年11月21日)
(57)文社字第2006号
福建省人民委员会:
为了贯彻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局(厅)长会议和省委扩大会议精神,贯彻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本局于今年2月至5月间,组织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深入福安专区调查研究当地畲族群众文化工作情况。现送上该工作组“福安专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调查总结报告”和“闽东畲族情况调查报告”各一份,请察核。由于该工作组水平限制,经验缺乏,加上时间不长,跑的地方不多,因此报告材料片面和不当之外,在所难免。有待于各地文化科、文化馆、站和民族事务部门继续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新的材料和问题,给予补充和修正。
福安专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调查总结报告
(一)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工作情况:
我们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是由省文化局和直属单位(群众艺术馆、艺术干校、幻灯工厂、博物馆筹备处)9个同志组成的。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开展群众业余文艺活动,帮助建立单一文艺组织和培养骨干,发现关键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从而摸出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调查研究,发掘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和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概况,风俗习惯、文物古迹和解放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我们于2月19日到福安专区,前后经过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在工作方法上是采取“边调查研究,边开展活动,边汇集遗产”的办法,同时做到了重点与一般了解相结合,也就是既要“下马看花”又要“走马看花“。在第一阶段全组集中在福安县仙岩乡开展工作,分三个小组,深入到自然村去;第二阶段,全组分为三个小组分头进行工作(一个组在福安,一个组去罗源,另一个文物组到宁德和霞浦)。
在三个月中,我们在少数民族乡、社重点调查的有福安县,城关区的仙岩社、穆洋区的凤洋乡,罗源县歧余区的八井社和霍口区的霍口乡。作一般了解的有福安县溪柄区的洪洋乡,霞浦县的青皎、水坑、青潭乡,罗源县歧余区的坝溪乡,宁德县城关区的金涵乡,八都区的猴盾乡等七个乡。
结合调查研究,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建立了俱乐部1个,单一文艺组织9个(其中图书流动站(组)4个,幻灯组3个,文艺组1个,歌舞组1个)。还培养了不少文艺骨干,汇集记录了畲族民歌1028首,记录了曲谱20首,征集了畲族族谱4本,手抄族谱、族图5本,布画的族图全幅,还征购了畲族图书银饰物件等15件,模型5件,纸图4张,还汇集了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革命故事等。我们还传授了畲族“婚礼舞”、“青年舞”、“邀请舞”及民间小戏“担花记”等节目,还教唱了:我要做个好社员等几首现代歌曲。
这次下乡进行调查研究工作,由于得到了地专县文教部、统战部、文化科、民族事务科及县文化馆、图书馆等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同时得到少数民族乡基层干部,学校教师和畲胞的大力支持协助和热情招待,所以,工作进行得较顺利。我们一到福安就参加了专署召开的全区文化行政会议及全区少数民族代表会议,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全区少数民族一般情况及几年来全区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情况。这次福安县文化馆、图书馆还抽了4个干部,罗源县文化馆抽了馆长、霞浦县文化馆抽调干部1人参加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组工作,福安县民族事务科也曾经抽了1个干部同我们一道下去帮助调查工作,这样就大大充实了我们工作组的力量。
通过这次下乡调查研究工作,同志们都受了很大的鼓舞和现实教育,开始放下架子,和群众同甘共苦。
(二)福安专区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和特点:(略)
(三)关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几点意见:
根据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的基础和特点,我们认为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此处为插图(南塘畲族文化站人员在给畲族人民上文化课)=]
1.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领导和辅导,文化干部要发扬过去“文化上山”的精神艰苦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
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是开荒工作,所以必须大力加强领导,克服在文化工作方面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程。同时由于解放前,少数民族不但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受了很大压迫和剥削,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也受了很大的摧残与限制,甚至连唱歌也不自由,所以,我们要特别扶植与支持被摧残了的少数民族文化,要经常派文化干部艰苦地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巡回辅导以最大耐心帮助他们开展文化活动。
2.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必须根据他们的基础、喜爱与需要:(1)尊重他们原有的民族文艺活动形式:就是要根据他们的文艺活动基础,尊重他们的活动习惯,运用他们本民族所喜爱的文艺形式,来开展群众性的文艺活动。根据我们这次深入到畲族地区调查及组织他们活动来看,畲胞对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如山歌等就非常喜爱,而且很有群众基础,他们一唱开山歌就有很多人对答唱着,唱的人多,听的人也很多。这个形式很好,但是有少部分畲胞认为唱山歌不文明(因为其中有一部分是“风流歌”)。所以有的地方少唱甚至不唱了。为了活跃畲族人民文艺活动,今后必须多发掘整理及多创作山歌,多组织他们活动,活动形式可以采取分散的,自由的独唱或对唱形式,也可以在不同场合(如开晚会、会客、过节日)举行对唱,齐唱、大联唱等形式的山歌会。另方面应该多推广畲族舞蹈“婚礼舞”、“龙伞舞”等节目,这样就会充实活动内容和使活动多样化。
(2)适当介绍兄弟民族的文艺活动形式:由于畲族长期受到压迫摧残,原有的文艺活动较单调,所以根据畲胞的要求、喜爱和接受能力,实事求是地、适当地组织他们学习兄弟民族的文艺形式,以丰富畲胞的文艺活动是必要的。根据我们这次下乡调查,畲胞是非常喜爱汉族的闽剧,他们对民间小戏及现代歌曲,舞蹈等也很喜欢。我们在福安县仙岩及凤洋乡传授“担花记”、“青年舞”、“邀请舞”及现代歌曲“我要做个好社员”时他们都能接受而且迫切要求学习这一些东西,但是应该特别注意自愿的原则,绝不能主观的硬套。
3.加强服务活动和辅导活动,并使二者有机结合,由于少数民族的文艺活动基础差,文艺骨干少,所以应以开展服务性活动为主,要多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如电影队、职业剧团、文化馆、站、图书馆等)放映电影、幻灯、演戏,举办展览等文艺活动,还要有计划地组织附近业余文艺组织开展服务性活动,这样既满足畲胞对文艺生活的要求又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如罗源县八井民族社的附近大获、松山、巽屿等业余剧团就经常到八井演出,很受畲胞欢迎。多开展服务性的文艺活动,又是一个培养少数民族对文艺活动的兴趣及辅导他们开展文艺活动的好办法。从这次调查来看,少数民族都纷纷要求电影队多到他们那边放映,有的还要求职业剧团到他们那里演出,这都说明了今后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服务性的文艺活动。
4.培养少数民族的业余文艺骨干是开展经常性的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保证,所以,必须深入下去,通过活动,具体传授进行辅导,并可通过专业性的会议,训练班,业务观摩等方式进行辅导,以培养与提高少数民族文艺骨干的活动水平。培养文艺骨干除由文化馆、站等专业干部负责外,各地更应组织附近的业余文艺组织或本乡的文艺骨干、学校教师等来进行辅导和培养工作,这就是以群众培养群众的一种群众路线的培养方法。
5.大力发掘、整理和推广少数民族艺术遗产,并创作新的舞蹈、戏剧、歌谣,以丰富活动内容。畲族的民族艺术遗产是很丰富的。如霞浦县的“婚礼舞”、连江县的“龙伞舞”等都是发掘、整理或根据畲族的生活素材创作的畲族舞蹈;畲族还有极丰富的歌谣,都有待于我们去发掘、整理。另外畲胞还很迫切要求创作以畲族人民生活和斗争为题材的戏剧,所以在今后开展少数民族文艺活动时,发掘、整理和创作将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具有关键性的工作。
6.活动方式应以分散为主,适当搞些集中活动。畲族居住分散,村与村的距离近的一、二里,远的一、二十里,而且小村庄多,有的村只有几户,所以,在活动时应提倡分散活动,在农闲及节日时,可以视条件搞集中活动。
7.关于活动经费,除由畲胞进行一些义务劳动外,可由社的公益金拿出一部分经费解决。文化馆、站应在文艺宣传资料上多予支援,如经常组织图书、图片、画报、幻灯片等巡回流通。
[138—2—781]
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搜集福建畲族展览会展品的通知
(1959年1月22日)
(59)省民字第0401号
福安、南平、龙岩专区,福安、霞浦、宁德、福鼎、罗源、连江、寿宁、周宁、顺昌、光泽、宁化、漳平、闽侯县人民委员会,福州市人民委员会:
根据国务院直民习字第287号通知,为了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和进一步扩大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在北京兴建一座民族文化宫,该项工程将于今年5月1日前落成。民族文化宫内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是民族文化宫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主要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和十年来民族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全面大跃进以来伟大成就,介绍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勇敢和富有智慧的优良传统及其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全国民族工作者及有关部门提供民族问题方面研究参考资料,并且通过展览对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中央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定于1959年10月1日正式展出和开放并准备在今年5月1日先试行预展和开放,我省决定在三月进行预展,四月把展品运往北京,为了保证展览会如期展出和开放,请各专、县、市人民委员会责成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搜集所属地区畲族的各项展品,并于2月28日以前把所有展品运到福州(具体地址另行通知)。
搜集展品应注意:凡所搜集的展品一律详细注明:物品名称、年代、产地、用途、价值、物主姓名、搜集日期、搜集人姓名及地址。历史文物应当附有详细说明。
展品所需经费问题,从展品搜集直到运省为止,所需费用统由各县、市负责解决;运省后展出和运京经费,由省民政厅负责。
附:福建畲族展览会展品搜集提纲一份。(略)
[136—11—85]
关于搜集民族文化宫所需展品和我省预展工作几点意见
(1959年2月13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搜集民族文化宫所需展品和图书的通知,为了体现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和进一步扩大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在北京兴建一座民族文化宫,该项工程将于今年5月1日前落成。民族文化宫内的博物馆和图书馆是民族文化宫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主要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和十年来民族工作所得的辉煌成就,反映少数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全面大跃进以来伟大成就,介绍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勇敢和富有智慧的优良传统及其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和全国民族工作者及有关部门提供民族问题方面研究参考资料,并通过展览对各民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以及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的教育,从而提高各族人民参加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积极性。
中央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和图书馆将在今年10月1日正式开放,今后5月1日进行预展。举行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建国以来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全面综合性的大型展览,在我国还是第一次,其展览标准要求很高,现在时间已经很紧迫,我们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要完成这样的一个艰巨的政治任务,需要各个部门大力协作。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一、关于组织机构问题:
为了保证做好这一工作,我们意见应由省人委办公厅、省委统战部、民政厅、省文化局、教育厅、卫生厅、农业厅、商业厅、财政厅、省团委、省妇联等单位负责同志组成福建省少数民族历史文物展览筹备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主任1人,秘书2人。办公室下分设展品搜集组、陈列组(包括设计编辑)、保管组(包括展品与财务管理)、美术加工组。以上除美术加工组外,约需具有一定展览知识的干部16人。拟由省人委办公厅、教育厅、卫生厅各抽调干部1人或2人,民政厅、文化局各各抽调3人,财政厅、农业厅、商业厅、省团委、省妇联各抽调1人,省委统战部抽调人。
二、关于时间安排问题:
从现在起到2月7日止,为筹备和讨论有关事项;2月13日到2月底为搜集集中展览品;3月1日到3月底为做好预展工作各项设计布置等事项;4月1日到4月15日为预展。争取4月中旬将展览品运送北京。在2月6日前组织好,2月13日出发各地进行搜集工作。
三、关于展览品的搜集工作问题:
展品的搜集工作,是做好省内预展和北京正式展出的重要关键。除已通知各地进行搜集外,应组织力量分赴福安、福鼎、霞浦、宁德、罗源等县重点协助。顺昌、光泽等县亦需派一个小组去协助搜集。搜集展品时应考虑它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又要能体现政策思想。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进行搜集,不应受到提纲限制。
四、关于预展工作问题:
预展工作是北京正式展出的重要前提。涉及展览的美术加工的技术人员、展出地点、设备(展览柜、台等)等问题,希望各有关单位大力支持与协助。
五、关于经费问题:
根据国务院指示:从展品、图书搜集,预展直到运京所需费用由省负责开支。初步计划约需经费15000元。其中展品搜集购买费1500元;模型图表照片放大等工料费6000元;预展费(包括讲解员工资费3500元;公杂及其他费2000元)。
以上所需经费,由于省民政厅1959年民族事务经费没有预算这笔款,因此,请省财政厅另行研究解决。
附:搜集民族文化宫所需展品和图书的计划提纲一份(略)
[138—2—979]
福建省送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实物清单
(1959年)
文物部份:
畲族起源及其传说:
祖图、族谱、歌本(记载畲族起源的传说)
宗教信仰:
崇拜物:龙杖
宗教用物:迎祖宗时用的龙伞、龙旗、法帽、法衣、法裙、头冠、法器。
迷信用具:手香炉、五雷牌、神剑、灵尺、击罄、净盂、箬杯、丝鞭、龙角、麻蛇、打尺、灵刀、奏板。
风俗习惯:
装饰品:银花、耳环、银簪、银镯、闺女钗、银戒指、扁扣、八卦银牌。
男女服装:男婚帽、男马卦、男婚衣、男钱褡、男木头鞋、凤冠、女花衣、绸巾、女背褡、女裤、绸女面巾、女罗带、女肚带、女脚绑、女裙、围身裙、腰巾、女花鞋、女木头鞋。
解放前政治受压迫、经济受剥削:
光绪24年告示:强迫畲族人民要改汉族装束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国民身份证
国民党剥削压迫的物证——各种苛捐什税的单据、伪储蓄券。
向地主交纳租谷的帐簿
向地主交纳租的收据、租摺。
向地主租佃田地的契约
向地主租佃山园的契约
卖给地主的田契(土改时从地主家里收回)
卖给地主的山契(土改时从地主家里收回)
卖给地主的典契(土改时从地主家里收回)
简陋的生活用具:
破棉被(几十年的)
破棉衣(几十年的)
破麻衣(几十年的)
破棕衣(几十年的)
瓜瓢(装水用瓢壳制)
破火笼(解放前畲族受尽压迫剥削生活奇困,冬季寒冷,只得用火笼烧炭取暖御寒,因此畲族解放前有火笼当棉袄的说法)
灯马:(夜间照明用)
筷篮:(装筷子用)
柴门锁:(木制锁门用)
竹烟斗
竹水烟筒
火刀(买不起火柴,仍用原始方法以火刀取火)
木盘
山棕制拂扫
梳妆篮(妇女贮藏梳头用具)
竹麻线篮(贮麻线用)
野菜(野菜牛胶夹、土名龙甲饥,解放前畲族人民挖此野菜充饥)
简陋生产工具:
镰刀、柴刀、爬子、锄头、山锄、三角锄、田刀、小锄、斧头、爬铣。
革命斗争部份:
毛主席题词:福建省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发给福安县柄葛藤坪老苏区的
新四军答复家属书
出征抗敌军人家属救济书
溪北区苏维埃政府放行证
新四军信
优待抗敌军属办法
烈士蓝茂鼎用过的面盆,寄存外舅雷伯渔家里,1936年白匪搜查雷家这个面盆也受摧残
帐簿: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上西南村政府所在地,这是当时雷伯渔保留下来的记载革命活动费用的帐簿
瓜制的干粮袋:革命时期用以装干粮的
脚缠刀:福鼎县牛埕下畲族老革命雷振霞在担任苏维埃政权上西南村交通员时参加石山等战役所用的武器
腰刀:苏维埃政权23年革命武器
标刀:革命武器
梭刀:革命武器
拳统:革命武器
铁尺:革命武器
铜号:革命时军用品
鞋履:鞋底有铁钉,革命时代穿以爬山用
解放后政治部份:
选民登记表:罗源县八井乡竹里
选民证:福安仙岩钟祥柏等三张
区、乡代表当选证:福安仙坂钟振声
提拔干部通知书:提拔福安钟细弟、钟冬成为区委委员
任命通知书:任命雷志谔为罗源县八井乡财政委员
委任状:委雷金钗为福安县可洋乡人民武装委员会委员
兵役登记表:福安县仙坂乡吴成应
选举票:霞浦县西胜乡选举票10张
普通民兵花名册;福安仙岩普通民兵花名册一本
民兵基干队登记册
选民登记表
修建鹰厦铁路民工花名册:罗源八井乡
修筑罗宁公路民工花名册:罗源八井乡
支前民工花名册:罗源八井乡
认购公债登记表:罗源八井乡
认购公债情况分析表;罗源八井乡
贫困户定期定量补助表:罗源八井乡
医病介绍信:罗源八井乡
福安县仙岩畲族乡自治区人民政府方印
福安县新楼畲族乡自治区人民政府长戳
宁德县新楼畲族人民委员会图印
宁德县新楼畲族乡人民委员会长牌
福安县王溪乡人民委员会图印
1951年抗美援朝捐献收据
代表当选证:雷志岳当选为罗源县八井乡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代表履历及模范事迹表:雷志琳出席县优抚模范代表会议代表履历及模范事迹表
少数民族补助款报销花名册(罗源八井)
工作简报(罗源八井民族乡工作情况简报)
计算表(罗源八井1957年秋季收支计算表)
暂存款明细账(罗源八井民族乡)
妇女干部情况的调查表(罗源八井民族乡)
互助组:
工票印:罗源第四区蓝朝泉互助组
工票合同印:罗源第四区蓝朝泉互助组
互助组旗:罗源八井
工分票:霞浦县草岗乡
增产报奖表:罗源八井互助组
互助组应战书:罗源八井互助组
供销合同:罗源县第七区供销合作社与八井乡雷世桢互助组订立的供销合同
合作社股金收据:罗源八井
初级社:
土地入股登记簿:罗源县八井光荣初级农业土地入股登记簿
社员手册:罗源八井光荣生产合作社社员雷德飞手册
社员经济手册:霞浦县草岗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蓝爱美经济手册
妇女社干花名册:罗源八井农业生产合作社
合作社社章:罗源八井建新农业生产合作社
社员证:霞浦县草岗乡信用合作社社员雷开如证
初级社日记账:罗源八井光荣初级农业社日记账
良种收购合同:罗源县八井乡粮食管理站,八井农业社,农业技术推广站订立的良种收购合同
高级社:
高级社社章:罗源县歧余区八井高级农业社章程
三包、四定合同:罗源县八井高级农业章程
农业社调查表;罗源县八井高级社基本情况调查表
付业收入统计表:罗源县八井主要付业生产成品收入统计表
开荒登记表:罗源八井高级社开荒登记表
生产计划:罗源八井高级社1958年生产计划
生产计划:罗源八井高级社1956—1957年生产计划
妇女模范成绩表:罗源八井高级社妇女雷金钗模范成绩表
喜报、奖状、奖章、奖旗
优等射手喜报:解放军9142部队发给雷文兴一级射手喜报
应征喜报:霞浦县蓝石灼批准服现役喜报
喜报:罗源县霍口乡钟章基1956年二级优等射手
喜报:罗源县八井乡雷信炎参加国防建设记三等功一次
奖状:福鼎县雷爱娇粮食征购积极工作
奖状:霞浦县马洋乡对敌斗争模范
奖状:福安仙岩雷伏端劳动模范
奖章:罗源霍口雷朝全奖章
纪念章、照片:罗源八井雷世珠赴朝慰问照片、纪念章
奖状、当选证、纪念品:罗源西蓝蓝其妹县代表当选证,省妇女劳动模范奖状、县一等模范奖状
乡治安功臣奖状:霞浦县公安局发给草岗乡雷大永乡治安功臣奖状
剿匪英雄奖旗:奖给福安甘棠乡巢匪反特有功的红旗
妇女征粮模范奖旗:土改队屿头二组奖给宁化县仁厚乡妇女征粮模范奖旗
解放后经济部份:
土改清单及分配土地表:福安县甘棠乡土改清单一张,分配土地表二张
土地房屋所有证申请表:福安县宝西乡承领土地房屋所有证申请表
土地改革分田标:福安县甘棠乡土地改革分田标
土地清册:罗源县小获乡竹里村土地清册
土地房产所有证:福安、霞浦、福鼎共8张
县委指示:中共罗源县委关于贯彻冬季治螟挖毁稻根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
互助合作的意见:中共罗源县委关于冬季生产互助合作的意见
开展毁灭稻根工作意见:罗源县人民政府发
优良品种:
优良谷种:罗源八井优良谷种6种
优良麦种:罗源八井优良麦种
手工业:
竹斗笠:霞浦县精制的
纺线机:福安仙岩畲族纺麻织布的纺线用
苧麻:罗源八井
苧线:罗源八井
白苎布:罗源八井
青麻布:罗源八井
黄麻:罗源八井
丝线牌:霞浦草岗秀花装丝线用
扣模:制衣扣用的
狩猎用具及猎获物:
驽:打虎用
硝角:狩猎时贮硝用的
猎枪:打猎用具
猎获物:金鸡足、麂足、麂尾、麂角、麂皮、野鸡毛、野猪毛、野猪牙、角、足、豪猪铃、山羊角
种子和标本:
油茶种子:霞浦特用经济用物
油桐种子:霞浦特用经济用物
杉木种子:霞浦特用经济用物
樟树标本:霞浦县
马尾松标本:霞浦县
水荷标本:霞浦县
杉木标本:霞浦县
省发的农业文件:
省委发的农业发展纲要40条
农业纲要40条图解
奖状和奖旗:
妇女农业劳动模范奖状
治虫模范奖状
粮食增产模范奖状
水利模范奖状
甘薯增产模范奖状
茶叶增产模范奖状
推广茶叶先进技术模范奖状
造林工作模范奖状
护林防火模范奖状
打猎工作模范奖状
打猎模范队奖状
农业生产合作社模范奖旗
“互助先锋”的奖旗
护林防火模范奖旗
文化艺术:
龙伞舞演员奖奖状
民间音乐舞蹈会奖状
“十生产”山歌演员奖状
教育:
罗源八井冬学工作实施计划
罗源八井扫盲会员入会申请书
认字牌
农民识字课本
学生作业
罗源八井雷志岳识字课本、识字证书
雷志岳扫盲后写的大会发言稿(雷志岳本是文盲,经过扫盲结毕业后已会写作,这个大会发言稿是雷志岳自己写的)
识字证书4张
报喜书:苦战8昼夜基本实现无盲单位特向党报喜
扫盲奖状5张
[138—2—979]
福建畲族地区群众文艺工作情况的简介
(1964年11月)
(一)
福建省畲族人口123334人(1962年7月公布数字),分布在全省各地,以福安专区最多,占全省畲族总人口80%多。他们居住分散,绝大部分在山区,与汉族在一起。据福安专区统计,专门畲族聚居的只有三个公社156个大队。
解放前,畲族备受反动统治的民族压迫和歧视,群众过着被剥削被侮辱的生活。他们没有自己民族文字,只有民族语言。在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同化政策下,曾经被强制学汉话改汉装,且禁止唱山歌。然而他们仍然保留自己的民族传统;特别是山歌,是他们口头文学宝藏,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长篇叙事山歌、小说歌和杂歌。土地革命时期,党在闽东很多畲族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群众又编了许多反映革命斗争的畲歌,如《廿三年革命歌》、《到我们村里当红军》、《毛泽东兵士真真多》等,到现在还流传着。
但是,畲族也有不少坏山歌是封建旧文化糟粕。特别是长篇叙事山歌和小说歌,带有浓厚封建迷信色彩,散布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维护封建统治法权,还有不少是色情淫秽的,对群众起很大毒害影响。如福安、霞浦、福鼎一带流传的《高皇歌》(长篇叙事山歌)和《奶娘传》(小说歌)等,情节离奇,内容荒诞。这些旧山歌坏山歌的流传与他们封建旧习俗的流行有很大关系。不少畲族地区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福安穆阳的“分龙节”,霞浦马洋的“九月九”,福鼎双华的“二月二”,都有规模盛大的庙会、歌会。过去在这些节日里,要迎神祭祖,请戏设赌,请客吃喝,并通宵达旦盘唱山歌。旧畲歌、坏畲歌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一地传一地保留下来,成为封建反动统治愚昧畲民群众的一种工具。
(二)
解放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我省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对发展畲族地区的文化,做了许多工作:
一、配合党在各个时期政治中心和生产运动,认真贯彻为政治、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开展群众性的社会主义文艺宣传活动。解放以来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均作为党对群众政治思想工作的组成部分,逐步地开展起来,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中心和生产运动中,党组织都组织文艺活动积极分子,通过小演唱、山歌、土广播、黑板报、读报……等形式,宣传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畲族地区的成就,宣传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这种活动在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有新的发展,各畲族地区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根据本民族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阶级斗争、革命传统与前途教育为中心内容的文艺宣传活动,如组织革命故事会,请老革命、老贫农讲革命斗争史、畲族村史、畲家翻身史;组织阶级教育展览会,通过各种实物、图片启发群众回忆对比;编印、推广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内容的山歌等等。现在在一些地区,这些活动已成为群众经常性的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认真对旧文化活动、旧习俗进行改造工作,不断地占领和扩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解放后,我省曾有计划地组织三次较大规模的畲族民间传统艺术调查和几次畲族群众文化活动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推动各地对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旧文化活动开展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开展移风易俗的斗争。在这方面做得较有成效的是以革命的新畲歌代替含有毒素的旧畲歌。一般都采取如下措施:(一)组织业余作者、歌手编写大量的新畲歌,供应各地。如福安专区近几年编印推荐的新畲歌和各种畲族演唱材料有八百多件;福鼎双华畲族地区几年来编印了六集《新畲歌》,推广的新畲歌有一千多首。(二)组织歌手唱新畲歌,不唱含有毒素的旧畲歌;以带动广大群众唱新畲歌,不唱含有毒素的旧畲歌。(三)组织畲歌联唱会、观摩会等,推广新畲歌。现在革命新畲歌在民族地区深受欢迎,并涌现了许多新畲歌手。据福安专区统计,目前全区畲族新山歌手和其他文艺活动骨干就有800多名。如霞浦县雷双勋,几年来自编新山歌600多首,他的畲歌在本地区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当中发挥很大宣传鼓动作用,有的优秀畲歌并在报刊上发表过。
三、随着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各畲族地区均建立起群众性的文艺活动组织。为了适应畲族同胞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历年来我省在畲族聚居的地区如福安穆阳、霞浦南塘、宁德猴盾、福鼎双华等6个地区建立了6个公办文化站,同时,通过开展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在畲族山村建立26个俱乐部和其他业余文化组织,如业余民校、业余剧团等。目前,这些组织已经成了畲族地区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各个时期的政治中心和生产运动中,以及农闲节日时,他们都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如运用黑板报、图书流通、幻灯放映、土广播开展宣传,以及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歌咏、讲革命故事等活动。有些文化站还设有文化担,挑文化担上山下乡,活跃偏僻山村群众文化生活。通过文化站的辅导,畲族群众文艺活动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提高。因此,在畲族地区出现不少优秀演唱和歌舞节目,自1955年到今年的几届县、专、省群众业余文艺会演中,畲族参加会演的节目《龙伞舞》、《婚礼舞》、《龙凤岩》、《草岗变茶岗》、《难为迎亲伯》、《养蚕舞》等,曾受到一定好评,其中《婚礼舞》还曾被选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拍成电影。
四、组织专业文艺团体上山下乡,也一定程度地满足了畲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畲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戏曲和专业文艺团体,他们有些业余文艺演唱组织除了山歌编唱小演唱外,有时也学习汉族地区戏曲形式编演小节目。闽东地区畲族群众最喜爱的是闽剧。解放以来,为了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要,党和政府曾组织过很多次少数民族慰问,安排专业剧团和电影队为他们演出。在专业剧团和电影队上山下乡计划安排中,每年都有畲族地区演出和放映点。现在大部分的畲汉杂居地区和部分畲族较大的聚居地区每年一般能看以1—2次以上的电影或戏剧。据福安县农村电影普及放映情况调查,该县88个畲汉杂居乡已设放映点83个,纯畲族大队77个已设放映点40个,畲族人口占50%的大队25个已设放映点12个。许多畲族老人对专业剧团和电影队上山下乡十分感激,有的看了电影说是“毛主席给畲族派来的神戏。”有关地区的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对畲族地区的宣传活动材料供应、图书的流通发行以及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组织辅导,也做了不少工作。畲族群众对党和政府这一些措施都感到非常满意。
随着畲族地区文化教育工作的发展,畲族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现在,福安专区畲族地区已办起了218所小学,学生达4400多人,还培养了一批畲族教师,创办了一所民族中学。这又有利地推动了畲族地区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目前在我省许多畲族地区群众文艺活动相当活跃。
(三)
我省畲族地区文化工作也存在如下问题:
一、领导对畲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还不够重视,对畲族文化工作缺乏经常性的调查研究,部署畲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一般化,没有很好地根据畲区的特点,加强对畲族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因此,畲族群众文艺工作,还是落后于形势。
二、对畲族地区阶级斗争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这一斗争必然会在群众文艺活动这一领域有所反映也认识不足,因此在畲区群众文艺活动这一领域中开展兴无灭资的斗争就不够有力。
三、在工作中认真依靠群众不够,现在一些畲族聚居地区已建立了文化站,在其他广大畲区虽然有的也建立了群众性的业余文艺组织,但仍有相当部分地区并没有注意在畲族群众中培养文艺骨干,建立群众性的业余文艺组织特别是俱乐部,因此这些地区的群众文艺工作就开展得不好。
四、在专业戏剧团体、电影队以及图书发行机构等方面,对畲区的活动还远不能满足畲族群众的要求。不少地区,特别是那些偏僻的畲村仍然有常年看不到戏、看不到电影的情况。
福建省文化局
[154—2—791]
福建省文化局、民政厅关于我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暨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工作座谈会的情况
(1964年11月12日)
中央文化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全国文联于今年三月底通知我省,要求我省与浙江联合组织一个畲族代表团,参加八月十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暨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工作座谈会,代表团名额为17人,加上最近中央文化部要求我们增加高山族代表1名,代表团共18名;参加会演的节目时间为卅分钟。
遵照这一通知精神,我们先同浙江省联系,根据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情况,代表团名额作如下分配:浙江省参加座谈会代表1人,观摩代表1人,演出代表2人;我省参加座谈会代表1人,观摩代表2人(包括高山族代表1名),演出代表(包括后台工作)11人;并确定分头进行准备工作。接着,我省就以畲族聚居的福安专区为主进行参加会演的节目和代表的选拔工作。四、五月间,福安专区各县均派出文化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加强这些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从中选拔节目和代表。在这基础上,六月间,福安专区举行了小型的畲族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初步选拔了一批节目和代表。这以后,由于全国会演延期,加以夏收大忙,节目的修改和排练也就停止下来。十月初,当中央决定于十月廿五日举行会演的通知下达之后,我们即于十月廿日把福安专区会演选拔的代表集中福州,进行节目的加工和排练。
现在,我省参加同浙江联合组织的代表团的代表除高山族代表1名外,均已集中在省(其中畲族10名,内干部1名),参加会演的节目也已经过加工和排练,这些节目是,小演唱:《草岗变茶岗》、小演唱:《难为迎亲伯》、舞蹈:《养蚕》、齐唱:《畲家跟党心连心》、《彻底革命不变心》、小演唱:《织裙带》。由于全国会演分配我们的演出时间只有卅分钟,除浙江一个节目需八、九分钟外,剩下只有二十一、二分钟,因此,我们拟在这5个节目中抽选3个节目正式参加全国会演。
今晚向首长汇报,并请首长审查的就是上述5个节目(由于这5个节目均由6个演员扮演,中间需要改装,节目间隙需要多花些时间)。
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福建、浙江代表团节目单
草岗变茶岗(小演唱)
过去草岗草绵绵,草楼前后草相连;
畲家人民草中住,命不如草苦黄连。
如今草岗气象新,层层茶园透天顶;
公路汽车门前过,粉墙瓦屋紧相邻。
这是福建省霞浦县水门公社畲族茶叶先进单位茶岗大队解放前后的显明对比。这一天,茶岗大队大队长要上北京,有别公社畲族社员姑嫂二人,拦路盘歌,要托他带礼物献给毛主席。他们通过盘歌,唱出了茶岗大队生产建设成就和茶岗畲族人民的革命精神,表达了畲族人民对党和毛主席的无限热爱。
编剧:杜菱 冀红 洪永宏
配曲:步夫 长弓
导演:孙培德
演员:雷一鸣饰雷队长,钟章英饰嫂,钟赛梅饰姑
伴奏:雷芳庆 蓝伏利 钟显佐 刘春曙
难为迎亲伯(小演唱)
破旧俗,立新风,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在党的领导下,福建畲族地区的社会风尚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个戏通过移风易俗这个有意义的思想主题,反映了畲族地区结婚不坐花轿、不办嫁妆、不办酒席、不请鼓手班的新风尚,歌颂了畲族姑娘敢于破旧立新、热爱集体生产、发扬坚苦朴素作风的新思想。
[=此处为插图(这是文艺工作者根据霞浦县畲族婚礼中由一个能歌手代表新郎去迎新娘的风俗,将其中一场风趣的对歌场面,编成名为“难为迎亲伯”的歌舞,该舞曾赴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演员均畲族(摄于1963年))=]
编剧:林国雄 徐常波
配曲:陈金水
导演:陈金水
演员:雷一民饰迎亲伯,钟赛梅饰新娘.
雷柯香、雷珠妹饰女伴甲乙。
伴奏:雷芳庆 蓝伏利 钟显佐 刘春曙
养蚕舞(歌舞)
描写畲族地区养蚕生产过程,通过上山、采桑、养蚕、蚕吐丝、蚕结茧以及蚕茧丰收等几个舞蹈情节,表现畲家姑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欢乐情绪和丰收以后的喜悦心情。
编舞:孙培德 黄雪清
导演:孙培德
作词:洪永宏
配曲:张强 方永成
演员:钟赛梅 钟章英 雷柯香 蓝新玉 雷珠妹
伴奏:雷芳庆 蓝伏利 钟显佐 刘春曙
茶歌(小合唱)
歌唱畲族地区茶山的新面貌,表现畲家茶女的欢乐心情。
作词:蓝兴发
编曲:黄光裕
演唱者:钟赛梅 钟章英 雷柯香 蓝新玉 雷珠妹
伴奏:雷芳庆 蓝伏利 钟显佐 刘春曙
织裙带(小演唱)
裙带是畲族的手工艺品。畲族人民有个传统习惯,往往把他们的希望、祝福以及对未来的憧憬用文字或图案织在裙带上。这个戏描写婆媳姑嫂一家人,为了歌颂她们的幸福生活,表达她们对党、对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切热爱,细心地挑字检花,织出了歌颂人民公社好、社会主义好,各族人民大团结三条裙带。
编剧:蓝振河
配曲:长弓
导演:王鸿意
演员:雷珠妹饰母亲,雷柯香饰大嫂,钟章英饰二嫂,钟赛梅饰小姑
伴奏:雷芳庆 蓝伏利 钟显佐 刘春曙
[154—2—812]
罗源畲族的风俗习惯
(1983年6月)
5月20日至6月10日,我们实习队分赴罗源县霍口、西兰、洪洋、松山四个公社的部分民族大队进行专业社会调查,现将初步了解到的风俗习惯报告如下:
一、婚俗
畲族禁止同祖同姓同辈份之间通婚。男子入赘女家必须从女方姓氏以示继承香火,生下的第一个儿女必须随母姓,其他儿女的姓氏随母或随父听便。
青年男女一般需经媒人提亲。同意结亲了,男方即可择日订婚。订婚之时,男女双方吃下对方送来的米饼,并交换礼物,男方多送衣服、米饼之类,给姑娘的舅舅送去两只活公鸡;女方则送一种叫“红线绑脚”的礼物(即一只去膛、羽毛拨净、周身缠满红线的鸡),表示忠贞于男方,这样,订婚仪式便算结束。之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数量不等的现金或实物。
姑娘出嫁时,身着精制的花边黑布衣,系两条腰带(一条是红色丝质的自制品,另一条为市上买的水印花布),下穿短裙,扎绑腿,穿白绣花鞋,头戴凤冠,垂缨耳坠,手戴银镯子,良辰一到,男家两人抬轿赴新娘家,娘家也派两人共抬花轿,新娘坐上四人抬花轿,在亲朋的伴送下,赴男家成亲。
当花轿到达新郎家门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新郎点着蜡烛出门迎接。花轿抬入祠堂后,旋转三圈(祠堂上贴有“功建前朝高辛帝主金銮殿上亲敕赐,名传后裔皇子皇孙日月同休免差徭”的红对联),新郎踢三下轿门;轿门大开,新郎顺势轻轻地把戴头盖面纱的新娘从轿中拉下,并在“伴房母”(有夫有子的女子的指引下,两人并排站在供有鸡、鸭、鱼、肉,香烟缭绕的祖牌前三拜,再三拜天地。拜完之后,“伴房母”领着新娘进入厨房,把聚在那里的一家人介绍给新娘,然后让她吃四个米饼,让新娘熟悉厨事)。随后,“伴房母”再引新娘进入洞房,同吃一个点心,一只鸡腿,两碗面条。结婚仪式至此完毕。
二、葬俗
畲族在历史上曾盛行火葬,现在行土棺穴葬。丧葬的仪式大致与汉族相同,也包括大殓,小殓,戴孝,送丧,择日,卜葬,祭奠等,但也有特殊之点,如对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就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按照畲族的习俗,五十岁以上有子的老人寿终后,祠堂开大丧门抬进,放在椅子里呈坐式,大约十至十五分钟后入棺,四人抬出,无子者,祠堂只开小丧门,有的甚至放在祠堂外空地上片刻便入棺。小儿死后,用纸包起放入篮内,置于向阳处,意为“日头红,快转生。”女性死者殡葬礼节与上无异,只是入棺时须穿上好服装,脚穿花鞋头戴凤冠等饰物随葬。
死者殓入棺后,置在祠堂壁后,停入49天,在49天过7天,亲属就要请两位巫师敲打小锣等赶鬼,请灵,并让家属在弥漫的灵堂前哭泣。巫师卜葬后,所有亲属都要前来吊唁,以母后按辈份的大小就坐饮酒痛哭,以示慰问。然后,男子身穿草衣,草鞋,头戴草帽。女子身穿麻衣,脚穿草鞋,头戴三角长草帽,缠布带,带着纸钱(俗称“金银”)走在送葬队伍前面,遇到溪水时,就把纸钱撒下去。亲戚还得给死者家属送花布、香烛等。女儿带着鸡送葬,以表示告慰先灵。在棺材前后有专人放鞭炮和吹锁呐或儿子和亲戚走在棺柩前,手拎灵棍,哭泣着缓缓而行。
畲族老人对墓地风水,质量是极注重的(墓式与当地汉族无异,山坡为穴)。许多人在中年之后便请巫师为他看风水选地,开始修,所以许多人死前墓已建好。如果人死后墓还没有建,而死者又是高寿者,就要为他建一座好墓。在修墓期间,尸体停放在祠堂中,据说有放灵二、三年者。之后,每到清明节或七月十五(祭鬼节)时,亲属到墓地去烧香、烧纸,以示悼念。如果在端午节后死了人,第二年过端午节时,死者的家属不能作棕子;如果在节前有丧事,死者家属也不作棕子,都由他人馈送。
三、服饰
畲族男装与汉族服装无异,女装却保持着浓厚的民族色彩。
头饰:婚前女子的头发是用红毛线缠盘在头顶上,无特殊饰物。婚后女子的发式很有特点:头发用红毛线缠成筒状盘在头项上,高高隆起,形似凤头。女人的年龄,可从缠头毛线的颜色区别,黑、兰、红分别代表老中青,女子在结婚时,头饰极多,如银制的筒状凤冠耳环、凤钗等,银光闪闪。
服饰:黑色麻衣花腰带,领口、肩上、袖口、两襟绣有花边,黑色短裤、花鞋、黑色绑腿。这些与头饰配在一起,真可谓珠联壁合,很是美丽,畲族称这套服饰为“凤凰装”。
四、入宅礼
畲族在新房落成后,要举行隆重的上梁和乔迁仪式,首先主人请风水先生根据一家人的属象选择吉日良辰。届时(一般在凌晨五时许),鞭炮齐鸣,火把熊熊,在一片欢呼声中稳稳当当的安好大梁。然后将家具全部披上红布,热热闹闹地迁入新房。主人备好鸡、鸭、鱼、肉、米酒,宴请亲戚朋友。赴宴的客人一般要给主人送五元钱和花布等。即日晚上,大家开怀畅饮,直到米酒喝完为止。
[=此处为插图(罗源畲族“请祖”活动盛况)=]
五、祖先崇拜
畲族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盛大的请祖和祭祖活动。他们把祖图和祖牌在同姓畲族之内流通,此村到彼村同姓宗族处迎来祖图和祖牌,轮流保存,供奉的活动称为“请祖”。请祖时间无硬性规定一般三年一次,通常从旧历正月初三开始,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一定要从被请之地返回;逾期不请,须待来年。请祖仪式由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族中人除妇女看家,劳动外,能走动的都去迎祖,队伍按辈份、年龄排列先后。请祖用器物有黄色行头一幅,上书“忠勇王”(即盘瓠)三字,镶黑三角红旗两帜,彩绘龙虎方旗各一,如华盖,分层用白色的三层黄色凉伞一顶,四人抬八角香亭一座,内置祖牌、祖图、香火;三孔枪一具,沿途过村、桥、庙和山时呜放,还有专门用来供奉祖图祖牌的口口口口口,另约20人组成乐队,乐器是鼓、锣、锁呐、胡琴,祭品有酒、肉、桔、猪头、海米、墨鱼、鸡鸭、糯米粑粑、香等。请祖队伍排列次序是行头在前,依次是旗帜、凉伞、香亭、乐队,请祖族人。还要请道士五、六个主持法事护卫。一姓宗族请祖,本民族其它姓皆来祝贺,沿途设酒席款待,燃香放鞭迎送。由双方族长主持接交仪式,置祖图、祖牌于香亭。同宗族人聚资建一祖房,布置专门地方供奉祖图、祖牌,祖房塌坏,也不能变动地址。祖图祖牌请回后,分清上位置、安放两个步骤。至此整个仪式方告结束。
畲族老人说,请祖在过去是畲族日常生活中最盛大的活动,其次就是每年一度的祭祖活动。祭祖活动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进行。值祭人按房轮流。七月初就开始准备工作,由值祭人按户收钱,一般每家交五角钱。收来的钱用作祭奠时的公费,以购买香、纸、肉、鱼、鸡等物品。七月十四日晚开始摆供品、烧路香。在祠堂门前的路上及其他几条主要道路上,沿途插香,称为“烧路香”:以迎接祖先到来祭祖时,放一种炮,称为“三口灵”(有三个孔,可以点燃三次)。十四晚子刻升炮一声,剑升炮二声,到十五日,明时升炮三声。然后请“老太爷”(族长)入祠堂,给参加祭祖者讲话。一般每户出一名二十岁以上的家长或男丁参加祭祖,入赘的外族人不准参加祭祀。这一天将家谱摆在祠堂内,大家可以查看家谱,族长讲话完毕,大家就可以入座举行宴会。宴毕,祭祀也就完毕。
畲族民间有两种不同的祖先尊奉形式。如上述请祖活动口口口口拜。另一种是家族祖宗尊奉。畲族每几户人家(一家族者建有一公堂为公共场所,用于供奉祖先,即庆婚丧也在公堂举行。两种形式祖牌的内容不一样,始祖崇拜的祖牌定的是民族始祖名称,象下刘坑村的“加封忠勇王龙附马神位”内容祖牌是最常见的,大坪村祖牌上书“御旨附马麟口始祖忠勇王一世钟公志清历代禄位”字样,则供奉的是盘瓠王二世,钟姓始祖。
六、鬼神信仰
畲族十分信奉鬼神,每当新房上梁时,得把大梁两头砍下来,粗的一头一头插树尾砍下来细枝。它象一个花盒,用来摆在祠堂的祭桌上,以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另外,在新房打夯时,把四块小木板放在地基的四角各朝一方向。房屋建成后,就把四块木板高悬于梁上。这种做法的用意表示告慰被惊动的神。与此同时,常年在房梁上挂着一块木牌,柱子上吊着一把木榔头,木牌长约50公分,宽20公分。它的一端包着一块红布。牌中挂着天龙及八卦图,梁顶上写着“万年宝盖”四个大字,它与祖牌两边写着“天地开通,日用照临。四维上下,听从民便”及末边的“百万天龙常守护,无量金刚镇长存”(镇宅、光明)三十四个字几乎处于同一直线上。据说,有了这块牌,神灵就会保佑人们,鬼也不敢入房了。那只木榔头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它的一头包着红布,悬于柱上。布是不能用别的颜色代替了,也不能擅自拿下木榔头。如果它破了、脏了,也只能请巫师择吉日缝补、洗涤。这只木榔头的另一个重要的秘密就是,它不是由一般的人制作成,而是由专人(巫师)在深山密林,人所不见的隐处制作而成的。如果它的掉了下来,就表示此房已不安全,一般要迁至别处。另外,那把木榔头也都有镇邪的意思。
《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选编》
中央民院历史系七九级社会调查实习队编印
罗源八井拳术调查报告
(1983年6月)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公社八井村的畲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善良,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世代流传着一项传统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拳术。
拳术之乡 体育之花
拳术,在八井畲族群众中十分普及。他们把学习拳术称为“打工头”。每当逢年过节或其他空闲时间,在八井都能看到人们习拳练武的身影和连连不断的吼声。目前,在全村的320人中,有50%左右的人会拳术,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高达69岁;13岁以上的男子几乎都会,而且从小女孩到中老年妇女也有习拳者。尤其是年青人对此更是爱不释手,技术也比较精湛。据说,在八井,一人能抵挡几人以至十几人者大有人在。例如,在前清时期,有个叫雷朝阳的八井拳师,就曾在宁德附近的大桥上,打死18个寻衅的拳师而一时被传为佳话。现在,在八井能带徒弟的师傅就有雷信钗、雷志育、雷金弟、雷清木等22人。象雷信钗已带徒弟80多人,雷志育也有60多。八井拳术,功夫高深,影响较大,附近城乡的一些流氓地痞,只要一提到八井人便胆战心惊,不寒而栗。由此可见,八井确实不愧为拳术之乡。
拳术虽然是八井畲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但是他们朴实谦逊、热情好客,从不保守自居;如果有客人到家,他们就会端出可口的热茶的醇香的米酒招待。因此,对于外地的登门求师者,他们从不拒之门外。不仅如此,象雷信钗、雷志育、雷金弟、雷德明等一些拳术师傅,还抽空余时间到外地传艺带徒。不论是本族人还是汉族人,他们都同样热情辅导、精心指点。八井这个拳术之乡的名字遐及罗源全县和附近的连江、长乐、宁德、福安和霞浦等地。去年九月,在内蒙古举行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雷信钗、雷知土二位师徒表演了八井拳术,博得了观众的热情赞赏。
攻防有术 独具一格
八井拳术经过畲族劳动群众的不断加工、提炼。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套路和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方面,它与我国南方民间传统拳派一样,表现出短促有力、迅速凶猛的特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比较完整的攻防套路。
八井拳术的套路(他们把一套称作“一本”)有半龙虎、虎装、五虎、七星、十八罗汉等,其中以半龙虎最为基本、最为普及,一般人都会这一套,特别初学者更是如此。半龙虎一共有十二个动作(他们把一个动作称为“一排”),分别为三箭、挖鞭、三碰、牵基、圆化、赴掌、牵马、掩耳、断桥、三垮、按手和十字。现将这十二个动作简介如下:
1.三箭:即预备开始发拳,然后向前三个箭步。
2.挖鞭:一手解开对方攻击,另一掌则进攻对方脾位(他们把脾称作“鞭”)。
3.三碰:一防二攻三攻,攻击对方喉部,致其倒地。
4.牵基:即顺手牵羊,破坏对方平衡,然后两次进攻对方眼睛和脾位。
5.圆化:圆,在他们的语言里是转的意思,圆化就是避开对方进攻,而后转为侧身进攻。
6.赴掌:继圆化之后接着又用双掌攻击对方。部位是腋下和脾位,此外还加一拳。
7.牵马:一脚靠近对方,两手分别压住对方喉咙和手,然后手向前、脚向后着力,状似牵马,致对方仰倒。
8.掩耳:托住对方手,解开其进攻,以掩护自己,然后两手先后向对方头部(耳或眼)和胸部袭击。
9.断桥:对方进攻的一拳称为“桥”。断桥就是用手将对方一拳向下打去,然后用另一手向对方腹部或生殖器作致命性的进攻。
10.三垮:一手解开对方正面进攻,另一手则打击对方太阳穴;一手解开对方上面进攻,另一手则打击对方腹部;两次进攻若均被对方避开,则用第三拳袭击对方腹部。
11.按手:一手避开对方进攻后,用另一手指向对方喉咙作致命性的袭击。
12.十字:解除对方攻击,进攻对方胸膛,进攻时上三步,不成则退三步,继后跨上一箭步,再蹲下,用手掌扯住对方脚提起来打一拳,致对方于死地。此动作站立形状象“十”字,步子也是十步,故名。
半龙虎的每一个动作大都是三步,反复一次,作完一动作后便大喝一声(他们称“开声”),显得威风有力。它进攻多用手,脚多成马步和箭步,而且手脚的攻防空间范围不大。每一个动作都有防有攻、攻防结合。它防守能保护自己,进攻则能致对方于死命。整套动作一环扣一环,上下前后连贯自如,节奏分明,步法稳健,简练而有力,短促而实用。
虎装分一步、十字、开弓、转打、五虎围柱、七心移步、猛虎卧地、三角拳、赴拳、赴掌刺竹十个动作。五虎有三十多步。七星有八步。十八罗汉有十八步。这些套路都是在半龙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提炼而成的,动作技术更加复杂化,有的是上下开弓,有的是四面开弓,能够防止四面袭击。这些动作多模仿老虎、猩猩和神像,表演起来十分精彩,有时如猛虎出山,有时似老鹰展翅,有时又象观音坐莲。此外,八井拳还有一个绝招,叫点穴。点穴就是用手指点穴位,一下子就能致人于死命。一位老拳师曾形象地比喻说:“点穴的作用就象整个电路发生短路而造成保险丝烧断一样。”
八井除拳术外还有棒术,一般都使用齐眉棍(他们把棍称为“杖”),长四点八尺,动作是双手握棒,特点与拳术一样,短促凶猛,不过在八井会棒术的人远不如会拳术的那么多。
世代相传 经久不衰
八井拳术经过畲族人民的不断努力,世代相传、前后相承。一代接一代,经久不衰。
在八井,能带徒弟的师傅有几十个。他们教下一辈人学拳不是父亲直接教孩子,而是几家的小孩集中在一起,由一个师傅传授,一个师傅一次带徒的人数不少于四人,也不多于十二人。学习时间一个月左右。一般的习拳时间是在八月至次年正月的农闲时节。徒弟要拜三个师傅以后才能出师。拜师傅没有什么礼仪,只是在学习期间付给师傅一定的学费(本村比外村少一半),并在晚上练拳时,给师傅送一些点心和烟酒。在学习结束后,师傅必须带徒弟轮流到每个徒弟家中进行表演,让徒弟的父母检查师傅教的是否有缺漏。“点穴”这一绝招因以前曾有小孩打架用它而造成人命。所以后来就不乱教人。只有上年纪而且品行好的人才能学习。
八井拳术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好的身体素质,需要下苦功才会有较深的造诣。他们有句俗话,叫做“草鞋是编的,拳头是练的”。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对这一点是十分重视的。在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了一些有好的办法,例如练手上功夫(他们称“练手劲”),他们是用手指抓举很光滑的石锁,石锁由轻到重,最重能举三十斤。又如练脚上功夫(他们说是“练脚劲”)。他们是用脚拖石磨,石磨重的达一百斤。他们仅练三箭这一动作就需一个星期时间。在练习过程中,一步接一步,循序渐进,并有对打等实战练习。
师傅不仅教徒弟学拳,而且还教他们做人的品行道德。他们从不仗拳欺人、惹事生非;即使是遇故意肇事者,也总是先退让三步,直至忍无可忍才奋起自卫。由此可见,八井人民不仅具有高深的拳技,而且还兼备纯朴、厚道的美德。
此外,八井拳术师都兼行医道。他们治病主要使用中草药。象雷信钗、雷志育等拳术高手,在医术上也十分高明,平均每年有三十多人来八井求医,其中还有从香港等地远道而来的。八井的医术也是祖传的,不过与拳术不一样,而是由父亲直接教给自己的孩子。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八井拳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五百年前,明中叶之际,畲族先民雷安居、雷安和两兄弟迁居到八井开荒拓地,繁衍生息。与此同时,他们还留下了拳术这一传家宝。据八井雷氏家谱记载,他们是在明成化年间从广东潮州府迁来的,并且在来到八井之前就已会拳术。至于这两兄弟的拳术源于何时、何处、何人,现在还未搞清楚,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如果从雷氏兄弟迁居八井时算起,到现在为止,八井拳术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八井地处偏僻的山区,这里的畲族人民深受历代反动统治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严重的民族歧视,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更是如此,畲族人民被当作“异种”,污为“畲婆”,受尽百般欺凌。“畲族头上三把刀,抓丁、派款、租税高;穷人面前三条路,卖孩子、逃荒、坐监牢。”这正是八井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八井被抓去当壮丁的就有48人,由于贫困而“卖”为壮丁的还有4人,很多人一去杳无音讯。反对汉族统治者的压迫和民族歧视,实行自卫防身,这是八井拳术得以保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曾用一双拳头抵挡过国民党的抓丁派税,教训过欺压百姓的豪强恶霸。象兰书华一人就打退过十几个来八井抓丁派款的国民党兵,八井拳术在人民革命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1948年就有4人参加了“山头游击队”。
八井拳术得以流传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它所要求的器械和场地十分简单,只需要一块小平地和木棍石头就可以了。此外,八井人民在长期的实际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医治创伤的方法。在习拳过程中的一些跌打损伤自己都能治疗,这也为八井拳术的流传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基于上述社会的、地理的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习拳练武便成了八井人民的一种传统习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畲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八井拳术也随之更加兴盛。但是在林彪和“四人帮”左倾路线的干扰时期,八井拳术曾一度衰落,村里会拳术的人已寥寥无几。今天,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的照耀下,八井人民又兴起了习拳练武之风,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认识到拳术对于健身的重要作用,加之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关心,完全可以相信,八井拳术这朵民族民间体育之花将更加鲜艳、璀灿夺目。
《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选编》
中央民院历史系七九级专业社会调查实习队编印
霞浦县茶岗畲族传统婚礼的采访
(1989年)
口述人:雷开坤 男68岁 退休原粮站站长,乡长等
(介绍情节)雷吓宝 男39岁 社员
雷吓学 男37岁 茶岗支部副书记兼会计
唱哭嫁歌:兰秀金 女37岁 家务
讲历史:雷大钗 男71岁 社员 原茶岗大队支部书记
采访人:郑东夫
传统婚礼的由来
由广东祖祠凤凰山祖宗传下。凤凰山地处广东雷家坊、观星顶、会稽、七贤洞之间。
畲族婚嫁前厅布置
传说上祖雷巨佑的曾孙孙雷念二郎英勇无比,忠直厚朴,为反抗州官欺压百姓,组织起人马打县官,分库粮给万民。有一次,受到四面夹攻,因缺粮缺兵败逃。单身匹马来到百草峰哭祖,敞开心中的不平。当晚躺在祖坟旁安睡得一梦,梦见祖父带来一个美丽的姑娘配他为妻。二日,雷念二郎在山下遇到一个与梦中相似的落难姑娘。因双方不晓语言,雷念二郎也不知姑娘父母和住址,一对苦命人指草为香,拜天地日月为媒,成了一双美满姻缘。由于语言不通,他们用手势与眼光得知对方所讲的话是什么了。这个姑娘不仅容貌出众,还特长能歌善舞。雷念二郎为避州府的追杀,带妻流落到浙江杭州一带,由杭州到平阳县安家(即现在的苍南县)。
雷念二郎之妻能歌善舞,给畲家婚礼增添了光彩,给畲家人带来欢乐。畲家人每每见到雷念二郎之妻教得众姑娘的歌舞,个个驱散了心上的烦恼,鼓足了受压迫畲家人的开创新生活的信心。
当时,处于兵荒马乱的朝代,番疆屡犯中原。一个番将路遇这对夫妻,杀死雷念二郎,要掳去雷念二郎之妻,妻之贤,不甘落陷贼人手里,向深崖逃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跳崖贞身。
虽然这对畲家人心中的神象不在,这个婚礼传统的歌舞的形式以纪念这对夫妻。历史:
传统婚礼是后唐开运元年在浙江一带流行,到明洪武十三年有所扩充内容,形成歌舞形式,同时也传到福宁府草岗地方。(即茶岗)婚礼穿戴:
当年是男穿紫袍衣,头戴透顶帽,脚穿长条鞋。女方:
头戴洁白珍珠钗,身着红绿黑百〓罗裙,脚穿软底长靴。
传统婚礼的节仪
捉水鸡:(石冻蛤蟆)
主导:
由媒人和亲家伯。(亲家伯属丑角人物)
场景:
由新娘家里的人举起团火把,并由弟妹将一只石冻蛤蟆放在地上跑,难为亲家伯去捉,弟妹故意将火把东窜西跑,弄得亲家伯满头大汗,还是捉不到蛤蟆,只好叫媒人拿红包分给人,算是在嘻笑中结束。
另还参进一些热闹的节目,比如特意让亲家伯跳灯笼、尿壶一类东西。
赠物:
一赐红花:表示新娘艳如花,美如水。
其中哭词歌:
美女儿无当用,诺那拿走总无还;那养男儿有名声,成家置业养马娘。
赠围裙:
表示新娘到夫家勤劳好动,创造美好的日子。
哭词:
(妹对妹)哥呀哥,一起大,一起玩,今日分开心伤情(呀哥)
哭嫁妆:
强烈反映出女儿不要娘家物,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所获。
哭词:
我走不要娘家物,自己双手来置起,
家妆做好给弟用,弟弟也好起家堂。
母哭词:
你弟生来心迹好,与姐看做是男儿,
家妆随妹随身去,你弟心里会安心。
拦轿:
由姐妹、哥嫂拦,意思是姐妹、兄妹不给他人抬走,不忍兄妹、姐妹分开。
抬嫁妆哭词:(哭词中“师傅”是指抬轿人)
新做嫁妆阿马的(师傅)阿马留厝装田契噢(师傅)新做嫁妆阿马的(师傅)阿马留厝装宝贝哟(师傅)新做嫁妆光朗一哟(师傅)阿马留厝装银两(师傅)新做嫁妆新透新哟(师傅)阿马留厝装黄金哟(师傅)
梳头:
场面反映了新娘不梳装打扮的妹子性,今天妹子恨得是为她操办婚事的人。
哭梳装的骂梳头阿婆的哭词:
阿婆心肝刹,我头自己梳去了,一年三百六十天,今日不要你来梳。阿马阿奶无来赶,今日你来赶我走,日头未到我不梳,日头未到我不走,午头暗来我正走,我马红帖请你来吃酒,还是红帖请你来梳头(哟)。
阿婆回答的歌词:
梳头词:哎哟妹噢……
你马红帖请我来梳头,今日心肝就是刹,你要坐得好,坐得正,人客一大班,去人厝,做家计,去人厝,起家堂。
接着新娘让阿婆梳头,新娘又骂起媒人来。
骂媒人的哭词是:
今日的头我不梳,金花钗银我不插,
双凤耳坠我不戴,花绣衣冠我不装。
你做媒人太不该,头骗我郎容貌好,
二骗我郎家财多,三骗我郎好子弟,
马娘听了你的话,狠心将妹配给他。
母啼女儿:或父啼女儿。(一般是父不啼)
养大我儿他家人,你娘也是嫁你马,
待你明年做了母,生下麟儿心就花。
分饭:场面是手捧一大盆装有生五谷,竹钉扣、硬币以及竹箸,新娘站在椅上。一边动作一边唱。
唱词:
一把竹箸撒厅头,阿马厝里有吃不必愁,二把竹箸撒出去,保护阿马厝里养大猪,三把竹箸撒厅当,阿马厝里谷米百万仓,四把竹箸撒厅尾,保护阿马厝里会发财。
外舅要抱上轿,阿哥来留轿的新娘哭词是
留轿哭词:
阿哥留轿留风水噢哥,阿哥留轿无留我噢哥,阿哥留轿无留我噢哥,阿哥留轿留体面噢哥,阿哥留轿留名声噢哥。
新娘对母的哭词体现了在送上花轿之前,父母儿女之间是难舍难分的场面,女儿眼望众亲人,只剩下短暂的时间,尽情向亲人倾诉,意思是“未上轿的女儿是妈身上的肉,上轿后的女儿是别家人。”反映出当女儿的心是承担着两方的情和爱。
哭上轿的词:(女儿对着母亲哭)
阿奶未看日子都未到呀(奶),看了日子近近兜呀奶,未看日子日透长(呀奶)看了日子日透短(呀奶)未看日子要留我(呀奶)看了日子不留我(呀奶)赶出别人厝里做不来(呀奶)别人厝里又陌又疏(呀奶),别人奴奶又一样,自己奴奶又一样,自己奴奶嘴骂心无骂,别人奴奶嘴未骂来心先骂(啊奶)。母不舍女儿上轿的哭词:
哭词:
未看日子都未到,日子一到别母去,我女年大终是嫁,郎厝也有好马娘。女儿接下哭,一边哭一边母女抱头,或女儿跪母。
哭词:
未看日子都未到(奶)看了日子近近兜(奶),未看日子日透长奶,看了日子日透短奶。女儿站起,双手对双手拉着,脸对母亲的脸伤心地唱哭词是:
奴奶心肝刹,别人做酒讲做年(奶)奴奶做酒喊招女(哟)又是阿奶心肝刹,头发未长就喊订,头发未长就喊抬。帮你做一年春(奶)帮你收一年冬奶,冬那收好把我赶出去奶,赶出别人厝里去做人(奶)。最后女儿按耐不住感情,唱出了女儿心中的违心话后,才上轿离去。唱词是:
哭词:
阿马厝里无年给我做(奶)不是帮你做长年,长年也有长年工,叫我别人厝里去做年。
花轿到夫家接轿场面
一、鞭炮齐鸣后停轿。
二、阿婆将果籽、红蛋以及糖茶捧到轿内,新娘不接茶、果籽和红蛋。意思是:“我还不知你们对我好不好呢?”夫家人对我好与不好不管他们,我今日该体面先,将包好的红包放在茶盆上,以示我的大量懂礼,不失闺风父训。
三、阿婆扶新娘出轿,新娘采取不卑不亢的体态,让人看不出猜不透新娘的内心情绪。拜堂:
新娘新郎出厅,新娘红蛋和果籽散落花毡上,让小孩抢去。意见是新娘快生贵子。
倡仪人唱:
一拜天地(双人拜天地)二拜高堂(二人向祖位上叩礼)夫妻交拜(两人面对面行礼,算为今生今世公定为偶)。
拜堂场面:
桌上排起斗灯,暗示(姜子牙会替新夫妇避邪除鬼)
一盒喜烛:暗示(龙凤相会)
进房:《合欢怀》
男坐左为乾,女坐右为坤。
吃合成茶:暗示:(一世有甜无苦)
会八仙:
八人在厅中央,各行四围,以示八仙会齐,庆贺佳人,围一张八仙桌而坐。
左边男十全:算为天上玉皇送来的童男子。
右边女十全:算为天上玉皇送来的童玉女。
童男、童女分列厅两边对歌庆喜。
十童男和女十童的由来:
畲家的子孙为了纪念雷念二郎的不知姓名的妻子。沿用能歌善舞来祝福儿孙的幸福。
请新郎:
唱词:
一盒喜烛排桌中,双手移来请新郎,
今年吃你财喜酒,明年添喜状元郎。
请烟:
带有喜剧性,由一个丑角出场演出各种礼节性而具有滑稽相的动作,博得六亲九戚开心大笑。比喻新夫妻一世笑逐颜开。
动作有:脱帽、戴帽、整歪衣裳,高矮裤脚、行短脚礼步、笑恶人、赞善人,以投手举足定出人的文明。
行礼:
主要是八仙的动作,八仙互相谦礼,表示仙中仙人心胸宽。擦桌、洗脸、装衣冠的动作,表示按人间的习俗赴筵。
举位:叫(封坐)
先由八仙头和二八仙两人演出礼节性的舞蹈.后唱举位令:
“一举新郎坐当中,二举众位排两行,
三举下四府来相会,四举今夜结姻缘。”
开瓶令:
一枝好花插金瓶,二枝荷花水面清,
三朝元老来年在,四水长流在瓶中,
五星五龙起瓶座,起得瓶座满桌金。
开箸令:
上山砍竹,竹来做篮,
篮中装菜,菜中芥姜。
新郎令:
月出东边一朵花,桌上吃酒笑哈哈,
无好菜蔬排桌上,感谢六亲陪郎坐。
回令:
月出东边一朵花,新郎桌上百件有,
今夜八仙吃喜酒,明年添喜中探花。
发马:回马:
作法,将硬币车转在碗中,表示马跑千里,去而复回,脚蹈之,手投之。
意思:新郎为状元,骑在马上谢皇城。
发马令:
月出东边照来光,红马牵在校场中,
今年本是下院考,探花榜眼状元郎。
状元游街,总督游城,
发下四考三考,相公五名。
回令:
皇帝殿发行马,发去下四考举多,
状元插金花,文武百官两片排,
谁人截我状元路,罚喜酒三杯满满斟。
开碟:
八仙坐上后要开筵的时候。
开碟令:
碟中柑桔,地名霞一,
塾书一句,属于第七。
翻床:又叫(翻铺)
八仙未进房之前,新房里的被四角放上红蛋和钱。表示新娘有子有钱。八仙中间选四人进房。
翻床令:
一双喜烛在桌中,双手移来去翻床,
今年吃你财喜酒,明年添喜状元郎。
烛蜡照起光朗朗,照你房中去翻床,
一翻龙床生贵子,二翻珍珠满斗量,
三翻银钱千万两,四翻富贵满高堂,
五翻五龙朝天子,六翻六部尚书郎
七翻七姐在天上,八翻八仙贺状元,
九翻九世同居好,十翻十仔在朝中。
好男有五个,好女添一双,
一相公为宰相,二相公二部天官,
三相公下南布政,四相公福州正堂,
五相公年岁小,管一府五县田粮。
一女一品夫人,二女皇帝第二官。
送子:
场面:
男十全、女十全进房为新郎新娘起舞,其中分为:男四人、女四人起舞,其余男女四人伴歌,八仙在房中做些动笑滑稽的动作,伴和场面。
舞曲:
舞词:
请来新郎办起身,文武百官送到京,
送到京城好见君,新娘一品正夫人。
舞蹈范围:四男四女从左右各从床前请安又各自从相反的方向复回。
二舞词:
八仙唱,换四男四女向新郎新娘请安。
唱词:
脚踏房门两片开,八仙贺喜进房来,
借问房门谁人进,新科状元早进来。
三舞:
选一童女与八仙头同舞,舞毕:同贺归房令:“发财是发财,桌上吃酒赐砚台,桌上吃酒人欢喜,喜在一家天送来,喜在一家闹纷纷,瓶中酒,喷喷香,瓶中酒,排两排。”
贺房舞:
四男四女又起舞,舞后离房。
舞词:
东边一月照四方,不如今夜红烛光,
金帐挂在金竹上,金被罩床金朗朗,
云头送子贺门禧,乾坤配合天地长,
三尺红绸送新娘,乾坤配合天地长。
霞浦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
文字由郑忠夫提供
畲族婚礼“会八仙”舞蹈集成
(1989年9月7日)
概述
畲族婚礼整个过程有:《捉石冻》、《难为亲家伯》、《讨轿包》、《啼物》、《啼围裙》、《啼发家》、《啼家妆》、《拦轿》、《敬九节茶》、《啼抬家妆》、《啼梳头》、《骂媒人》、《分饭》、《啼祖图》、《留轿》、《上轿》、《出轿》、《拜堂》、《进喜房》、《合欢杯》、《会八仙》、《闹喜房》、《翻铺》、《麒麟送子》的一种独奇的畲家婚礼仪式。
《会八仙》中有《请驸马》、《迎仙礼》、《敬宾礼》、《洁净礼》后,突然冒出一个《阿乐哥请烟》,请烟后,接《整装礼》、《会八仙》、《贺亲礼》、《宾相礼》又分为《举位》、《开瓶》、《开箸》、《请公主》、《发马》、《回马》、《开碟》、《翻床铺》、《下灶前》包括《踏筐箩》、《拜灶公婆》、《洗碗柜》、《洗鼎灶》、《破金匏》。《会八仙》是在良辰吉日的当晚十点左右在大厅上举行仪式。要选新郎同辈份六人,叔伯辈一人,连同新郎八人凑为“八仙”。畲家婚礼《会八仙》是畲族人民代代结婚喜庆中的一种舞蹈。流传在福建省霞浦县一带。霞浦畲家的婚礼八仙舞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它通过畲家的日常生活的情节和借助宫廷礼套仪式;沿袭了高辛帝之女——公主的高贵身份,参差吉祥如意的八仙在民间的若干画面,塑造一个八仙下凡庆贺新喜畲家人的小登科(驸马、公主)的形象。保留着畲家婚礼古老传统的仪式,为整个婚礼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是深受畲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畲家婚礼《会八仙》共分七个章节:一、《迎仙礼》属八仙相互接迎场合的引子规程;八仙从厅的右侧各自套手腹前走出,围长方桌步一圈后排成一行,首尾不动,中间纵步分出对应两个组,脚步齐,头对出后接出二对,形成左右侧二行。二、《敬宾礼》意在八仙下凡后会集到畲家的婚礼场中相互礼敬的一种仪式;双脚轮步向前进位,沿用明宫廷左脚绕右脚的之旁为正步,同时弯膝,双掌手心向上套在腹前的敬谦礼。此步要手脚相互配合,身体前胸倾,后臀侧凸随体,一步跨一个稳脚,礼谦后,放手收体,伸正回步归位站立。三、《洁净礼》意在去掉一路风尘,纳收凡间清洁水洗手面;左脚向前步出,右脚绕位左脚之旁,体正身直成正步,又稍弯曲双膝,两手微举从左到右,手心朝里揉晃一圈作为洗脸状,洗毕,右脚向后退一步收手体侧,换脚成正步站立,动作中显出兴致勃勃,洁净后,形色喜气洋洋之状。(到位后)婚礼场上突来一个小丑(阿乐哥或阿喜伯)来为八仙捧场助采,这场精采场面在福建省霞浦县的畲族《会八仙》婚礼中唯一茶岗畲家采用。据“阿喜伯”的扮演者雷开朗说:《会八仙》听上辈老人说明朝前便运用。“阿乐哥”上场热闹也有200年左右,他听父亲说是由清乾隆帝欢喜“百戏”来的。“百戏”中有一个千金小姐落入深坑,有见人糟蹋她,无见人搭救她,只有一个名阿丑的没相青年哥设方想法弄钱赎了她,千金要以身报恩,阿丑哥不忍“玉面看丑面”巧计把千金配给书生……乾隆帝看后对观戏的人说“世间个半忠,全忠是生养的父母,半个忠就是阿丑哥”。这传说是真是假,后来做“阿丑”的戏饰名声大,连戏班头也要先敬酒他三杯。茶岗畲家祖宗也把“阿丑哥”用到《会八仙》来,因为喜事用“丑”字不好吉祥,改叫“阿乐哥或阿喜伯”。茶岗的群众就欢喜“阿乐哥”出场,弄人笑破腹肚皮。四、《整装礼》指仙人到凡间换畲家服饰,随乡入俗,与畲家人同乐诚意,虽然礼节不同,动作采用双手做整领、单手擎镜,又是整衣领又是照镜看自身服装的美观和改装后自己的模样,有喜上眉梢的畅快感。五、《会仙礼》体现八仙与畲家人同乐场面动作,右脚步左脚前成为彬彬有礼之态,双膝向下弯曲,双手掌相叠致腹体侧做谦逊状;忽儿,左脚转在脚旁成站立正步,收双手回体侧,节奏性也明朗。六、《贺亲礼》是八仙向驸马爷(新郎)贺喜的仪礼场面,先敬双手礼,又迈左右脚交替向前轻盈出步,继而转体向右90。,又交替左右脚成正步,然而双手相互交换搭肩,双膝轻巧下曲,立转向向右90。,立而左右脚退后各一步,把仪式礼推向无尚的境界。七、《宾相礼》赞仙人同畲家人学礼节的装作之态,双手平举向前伸,双脚交替向前迈,搭肩左右转体180°向下屈膝,退步等呢倪相。整个会八仙的动作不参差迷信色彩,从一章到七章的动作不多,但很体现节奏感和韵律的力度。
有关八仙到畲家婚礼中,这就要追溯到八仙的来历和八仙在婚礼的渊源说起,据雷吓宝说:“他16岁就学做八仙头”,(也称暖房)到现在已30多年,他听过雷开水,雷开朗师傅说八仙来到婚礼闹喜有很多的讲法。有的说“用八仙会去煞避灾。”一说“八仙是会合来的,晋代有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唐代有钟汉离、何仙姑,北宋出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八仙、八仙、东西南北会的仙,结婚也是会友,就多个八仙更热台。”雷开朗说:“八个仙中间,就有畲族自己人二个,他们忠直、义气,敢反奸妄,敢亲穷人,畲家人的心里有他们的根基,讲是上八界神仙,天上人,其实也是凡间人,这对畲族人来讲是很荣耀的,畲家人就把荣耀的八仙搬来结婚奏热闹。”据上面四人所说,对照唐代史料记载张果、韩湘子、吕岩三人有记;北宋前就添钟汉离、何仙姑,到唐代郑处诲的《明皇杂录》就传为仙确是无误。《全唐诗》卷(856——859)还有吕岩的诗作。钟汉离、何仙姑北宋《宣和书谱》所载与民间所传也对得上。清人,翟灏《通俗编》对民间奉承张果老“倒骑驴”讲是乱点鸳鸯谱,民间人还说是真的,从中看出民间对八仙,八仙在民间的影响程度了。我们把传说、史籍撇开,还能从大戏《吕洞宾渡铁拐李》,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饮中八仙歌》图、《八仙经》赋、《八仙庆寿》屏、《八仙过海》画、《瑶池会八仙庆寿》幅等;都是体现八仙在民间救民与水火,故封建劣绅、宦客极力诽谤八仙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道不肖的逆徒”;而劳动人民、穷人极力宣扬八仙是“务忠务孝务仁务义务道务肖的仙人”。总而,八仙疾恶如仇的正义感,治贪官污吏,拯救良家婚姻不幸,把他们列到婚礼中也不夸其说。雷开水还说:“我们畲家婚礼《会八仙》听讲有二十几代。”根据早婚早生的畲族风俗,廿年计算为一代,那么在明朝中期就有畲家婚礼《会八仙》了,另据雷开坤说:“我们祖宗是清初从浙江搬到霞浦茶岗来,又套了汉族婚礼仪式外还参差宫廷礼节,即保持祖宗的规矩,又突出畲族民俗特色。”从他们搬迁的时间分析,与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畲族简史》中记载的畲民迁入闽东的时间也吻合。
结婚是吉祥之大喜,八仙是如意纳福之神,畲家婚礼与《会八仙》的渊源有二相关:一是八仙在民间流传极广、影响大;二是民间口头传说普遍,文学书籍、戏曲、绘画、雕塑的作品中都有他们的鲜明形象。畲家沿袭《会八仙》的民俗民风便牢不可破外,还体现出二个鲜明的特征:1.八仙在婚礼中的形象是为婚礼服务的,生活气息浓厚,把畲家婚礼之夜充满欢乐气氛。2.场面热闹,给人快感外,还激发年青对生活的向往,与沟通民族的思想是连成一条线的。
采访、撰写、查证:郑东夫
附:
艺人简介
雷开朗 男67岁,福建省霞浦县茶岗村人。他15岁时就欢喜看“阿乐哥”在婚礼会八仙的助乐。由于他好动头脑,看后就问这问那,被“阿乐哥”看重,带他跟场三次学“下数”。第四次跟场在村里,师傅就叫他试场。他就一把鼎烟一印红印泥涂上面,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喝采。“下数”还艺高师傅一筹。他“阿乐哥”就被人叫上口了,他参加会八仙百上场,场场人也看不厌。现在,他仍旧欢喜上场,畲家人就尊称“阿喜伯”。
雷吓宝 男48岁,福建省霞浦县茶岗村人。解放初期就跟学《暖房》,(八仙脚)唱令答词向师傅(八仙头)学,一年时间就掌握规范令和规范动作,又向他父雷开水八仙头的做法,参加《会八仙》数十场,临场不慌,左右照应,有他应场,婚礼就热台,人称他“活宝”。他说:“畲家人是最敬重《会八仙》中的‘八仙头’,是他把青年带进温暖的家”。
雷石仁 男33岁,福建省霞浦县茶岗村人,他做“八仙配”(八仙尾)才几场,也能掌握传统“下数”。唱令答词均晓,配合“八仙头”的动作流利、轻松,尤其与“八仙头”斜对面会眼较协调。
编目:郑东夫(概述)
王秋嫦(场记、动作)
林之翰(记谱)
郑东夫(服饰、道具、造型图)
林之甫(动用图)
1989年8月第一稿
1989年9月7日第二稿
于霞浦县文化馆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