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洪洋公社畲族队的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733
颗粒名称: 罗源县洪洋公社畲族队的经济现状调查报告
分类号: K288.3
页数: 4
页码: 355-3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罗源县洪洋公社畲族队的经济现状调查报告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罗源县 洪洋公社 调查报告

内容

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实习队第三分队,于1983年5月21日至6月10日在罗源县洪洋公社作了为期20天的少数民族调查工作。负责畲族经济现状调查的同学对该公社的民族、官村、阵溪等三个大队的经济状况作了重点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一、概况
  据1982年统计,洪洋公社共有畲族360户,1969人,约占全县畲族总人口的12.08%,占全社总人口的14%,分布于全社18个大队中的7个大队。具体分布如下表:
  注(1)其中包括社直4人皇万大队1人
  洪洋地区的畲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由上表可以看出,畲族所占比例较高的有民族、官村、阵溪三个大队,是这次调查的重点大队。其简况如下(据82年有关资料):
  民族大队:有6个生产队,包括6个自然村。农业人口423人,男、女全劳力103人,耕地508亩,其中水田411亩,人均耕地1.2亩,1982年粮食总产3807担,人均口粮725斤,人均收入93元,有牛30头,羊29只,年末生猪仔栏34头。
  官村大队:有9个生产队,包括12个自然村农业人口643人,男女全劳力160人,耕地744亩,其中水田684亩,人均耕地1.06亩。1982年粮食总产6127担,人均口粮78.4斤,人均收入99元,有牛39头,羊58只,年末生猪存栏119头。
  阵溪大队:有7个生产队,包括12个自然村,农业人口631人,男女全劳力149人,耕地705亩,其中水田634亩,人均耕地1.1亩。1982年粮食总产5043担,人均口粮6.21斤,人均收入80元,有牛29牛,羊150只,年末生猪存栏252头。
  这里必须指出,以上关于粮食总产、人均口粮耕牛等等资料,系抄自县、社有关年报表,其与实际情况出入甚大,后面将作简介。
  二、关于洪洋畲族当前经济情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畲族人民多居住于高山穷谷之间。解放前,他们同其它兄弟民族一样,深受统治阶级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洪洋地区的畲族农民,绝大多数住在偏远的山村,生活尤为艰苦,许多人每年要外出讨饭数月之久,卖儿鬻女者实不鲜见。
  解放后,洪洋畲族人民翻身作了主人。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畲族人民的疾苦,历年拨出专款和救济款,帮助畲族人民,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三十多年来,在畲族人民的艰苦努力下,洪洋畲族人民的生产有一定发展,生活有一定改善。以民族大队为例,解放前粮食亩产不过百来斤,现已达500来斤;1965年每十分工值仅0.50元,全年人均收入不过40元,到1980年每十分工值已达0.72元,人均收入64.10元。畲乡的建设也得到一定发展,目前民族、官村、阵溪三个大队中有两个修建了乡村公路;王认大队有20瓦水电站一座;阵溪大队有250瓦水电站一座,为阵溪、民族、官村、洪洋等地的畲族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民族大队办起了紫胶场,增加了社员收入,支援了国防工业建设;阵溪、官村大队还办起了粮食和饲料加工厂,少数人戴上了手表、穿上了的确良。这些都说明,解放以来,从总的看,畲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同汉族地区相比,洪洋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仍是很低的,其发展速度也是缓慢的,通过对三个大队的重点调查,我们得到的第一个印象是:温饱问题仍是摆在畲乡人民面前的第一个大问题。以民族大队为例,81年收到粮食75户中能吃到去年7月份以上的仅20户,3月份以前就断炊的达13户,全大队仅2户能吃到9月份。今年缺粮更严重,目前已半数以上人家断粮,虽然一方面是由于去年因灾粮食减产,但主要还是基础差,底子簿,故一遇灾年,便无它法可想,在粮荒威胁下,缺粮的人家只好举借高利贷。据调查,民族、官村、阵溪三个大队借高利贷的人家均达30%以上,民族大队75户人家中有48户借高利货款,55户高利贷粮,各占总户数的64%和73.3%。月利5%左右,满年不还则利上加利。官村二队兰××两年半前借谷80斤,现利滚利已达300来斤。据群众反映,高利贷之风近年十分盛行,有钱粮外借的大都是居住在平地的汉族社员。高利贷剥削酷烈,故许多人家年复一年,越搞越穷,旧债未了,又添新债。尤为严重的是,出现了卖孩子的现象。阵溪一队畲族社员×××一家7口,去年12月开始断粮,因生活所迫,于今年将11岁的女儿卖出获币250元买地瓜米以度饥荒。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据我们调查统计,仅民族大队75户人家中,就有9户人家卖出小孩12人占总户数的12%。在一些汉族社员中亦有类似情况。
  从人均口粮上看,在我们抽查的二十来户社员中去年人均口粮一般都在300斤左右,这个数字显然不可能给农民带来温饱。使人惊奇的是,在1982年有关部门的年报表中民族、官村、阵溪大队的人均口粮竞分别达725斤、784斤、621斤。畲族社员们说,真能有这么多,大家就不饿饭了!实情如何?以民族大队为例:由民族大队会计逐户统计来的数字表明,去年全队粮食总产仅2034担,除去上交国家任务和种子外,人均口粮仅300斤,这个数字与我们深入农户调查的数字是相符的。在有关报表中82年民族大队的总产量3807担,竟高出实际产量17万7千多斤,人均口粮高出实际数字的420余斤。
  据了解,出入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向来皆以估产作为实产上报,故社员有“一年早知道”之说,此种现象不是个别。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81年统计年报表上,民族大队人均口粮达804斤,居全公社之冠,而缺粮状况却如前文所述,是那样地严重了。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目前畲族社员不仅严重缺粮,且其它方面的生活条件亦甚艰苦。许多人家只有一、两床破败不堪的烂棉紊,如官村七队雷××全家5口人无被子,二队兰××家5口人挤于一床,床上垫的多是稻草加竹蓆。至于象样的家具就更谈不上了,经济上窘困,导致疾病增多,许多人身患重病无钱医治,病情日渐加重。如民族大队400来人中,目前有重病而无钱医治的竟达17人之多。又由于经济困难,娶媳妇亦难,换抱童养媳的情况也出现了。据调查,民族大队抱童养媳的有两户,其中一户竟抱了两个童养媳。
  洪洋畲族人民的贫穷落后面貌为何长期以来得不到大的改变?主要原因是恶劣的自然条件,洪洋畲族人民居住之地山高水冷,土地贫瘠,多梯田,少水源。平地汉族可收双季,而山地畲族只能收单季。且人多地少,自然资源长期以来被破坏殆尽,仅依靠单一的农业,因此,要求得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多困难。
  三、关于生产责任制
  洪洋地区是1981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的,从总的来看,它在畲族地区起的变化不甚明显。生产责任制的优越性在于它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对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来说,仅仅把这种积极性局限在农业上,不离开有限的耕地去想法子,谈变化是不行的。畲族地区的经济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的近几年内无明显变化的原因,也许正在这里。
  据调查,大多数农户对责任制表示欢迎,认为它清除了过去吃大锅饭、磨洋工的弊病,人们有了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机会。同时,省去了诸如评工分、效益分配等许多麻烦事,但说到粮食产量和生活水平,则前后“差不多”。畲族农民们反映,现在两极分化是存在的,不过这富的一极也富不了多少。我们也发现,虽然有些人生活稍有上升,但的确有一部分人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后者主要是缺乏劳力的农户。于是,作为缺乏劳力的伴生物,土地出租应运而生了。前述官村大队雷××家五口人,只有一个弱劳力,于是放弃了集体分给的土地(据说可免交公粮),靠开点荒地、砍点柴火糊口;阵溪七队兰××全家七口,只有两个17岁和15岁的孩子算是劳动力,故将3亩水田租与人种;官村一队有两户社员把无力播种的田租给别人,每亩租金40元。据了解,出租土地现象亦普遍,一般依质论价,租谷少则百斤,多则800斤。有人说,旧社会是地主剥削田户,如今反过来是“佃户”剥削“地主”。(中略)
  以民族大队为例,5.96人中才有1个男劳力,13.2人中才有1个女劳力;全大队75户人家,有20户反映缺乏劳力。这样,尽管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实行了在农村搞活经济的政策,但由于许多农户缺乏劳动力从事农活以外的其它经济活动,无力为多种经营筹集必要的资金,因此他们至多只能在原有的生产、生活水平上徘徊。据对民族大队的调查,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生产、生活有提高的只有6户,仅占8%,绝大多数人家并无变化,少数有倒退。相当一部分农户缺乏劳动力以及随之而出现的出租土地、抛荒土地、放粮放款(即高利贷)、借钱还粮(粮贱时借出钱,至粮贵时还粮)等等是生产责任制后农村出现的新问题,而这在贫穷落后的洪洋畲族山区尤为明显。
  四、洪洋畲乡经济的根本出路及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前所述,洪洋畲族人民居住地区之重要特点是多山田少,土地贫瘠,因此,仅把眼睛盯在农业生产上显然是没有出路的。正如民族大队老支书雷德发所说,只有充分利用山区的特点发展多种经营,才有出路。调查证明,的确只有走“靠山吃山”的道路,发展优势,才能根本扭转畲乡贫穷面貌。从目前一些畲族社队和农户的经验来看,在充分利用山区资源方面,目前可行的有以下一些项目:
  (1)发展紫胶生产。紫胶是国防工业重要资源,民族大队81年建立了紫胶场,现已发展为三个场,共有生产紫胶的“不知春”树300亩,约3万棵,(其中今年已可收成的约2万棵,目前每棵每年能收入1——2元,发展下去可收3元以上。)该队可发展到500亩即5万株,如此,则年收入可达十万元。“不知春”树性耐旱,在洪洋山区长势良好,栽种三年即可收获,且管理极易,费劳力不多,——只稍把紫胶虫菌苗挂于树上,任其繁殖生长,到时割下虫胶即可,而树可年年挂虫。紫胶国家需求量亦大,故甚有潜力可挖,如能普遍推广,大力发展紫胶生产,实为地处山区的畲族人民的一大经济来源。
  (2)发展磨菇、木耳生产。官村三队兰××81年种磨菇,纯收入500元,去年达650元,今年更增种白木耳。阵溪小学老师黄××,以前曾用业余时间与另两位老师试种磨菇,贷款400元,自筹资金约200元,结果一年磨菇收入1200元,除成本外获纯收入600来元。去年全公社畲族地区社员种磨菇纯收入即达6千余元,白木耳1千元。可见发展磨菇、木耳生产是大有可为的。发展磨菇需要牛粪,故如能与其大力发展耕牛,则可收一举两得之利。据调查,目前官村大队大部分畲族农户都种上了磨菇,我们认为在畲乡普遍发展磨菇和木耳生产,同时能为畲乡群众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3)发展果树、茶叶、林木、竹类等经济林木。这是极适合山区特点的不但可以美化山区,保持水土,而且是一笔重要的经济收入。以毛竹为例,其生长期一般为三年,每根毛竹可收入1元以上。据公社老陈说,58年以前全社年收购毛竹达50万根,后来森林被破坏殆尽,至今竹林寥寥无几。畲乡荒山甚多,经济林木的生产大有发展前途。
  (4)发展畜牧业。目前洪洋畲区畜牧业发展不大,其山多、坡多草地多,便于畜牧的有利条件未获充分利用。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养牛即可解决目前耕牛严重不足的问题,又可为发展磨菇生产提供必不可少的材料——牛粪。在发展畜牧业方面,也有实例可供借鉴:如官村大队萧洋村去冬由民政部门扶助买母羊22只,今年春即发展到36只;民族大队去年有羊29只(据有关报表),目前已达到160只,户均2只,可见发展畜牧业也是大有可为的。发展一些养羊专业户是完全可以的。
  (5)发展小水电。洪洋一些畲族聚居区不乏溪流,如阵溪大队、民族大队经官村大队、民族大队到洪洋大队的一条小溪,水源甚丰,阵溪大队境内已点起了一个25千瓦水电站,许多社队因之受益。如果能在溪流沿途多建上几个小水电站,畲乡人民生产、生活用电更将大受裨益,甚至可以发展起一些小型的以电为动力的粮食,饲料加工厂等,增加社员收入。以上所举,未必全面,但总而言之,不能光在农业上打主意,必须尽可能利用畲乡地处山区的特点,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做到真正搞活经济。在这方面,有如下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资金问题。许多畲族社员欲发展副业生产,然苦于没有本钱;一些已初步发展起家庭副业的人家,也缺乏资金搞扩大生产。民族大队紫胶场场长雷德发雄心甚大,亦因缺乏资金,无法进一步发展潜力较大的紫胶生产。该场今年需贷款万余元作为成本,至今仍无着落。
  (2)劳动力问题。如前所述,当前许多畲族农家缺乏劳动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疾病甚多。调查中我们看到,畲乡中失明的、半身不遂的、以及患有其它一些疑难病症的人不少,其中有许多青壮年。民族大队75户中就有16户18人因病丧失了劳动力,官村7队21岁的雷××,双目失明已八年,不但自己不能劳动,还得要人服待。其病因估计是白内障,但因经济困难,从来未请过医生。他说,只要能医好我一只眼,我就可以自己劳动找吃了。在民族、官村、阵溪三个大队,仅官村有两个赤脚医生。我们感到,当前畲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还是相当落后的。由于畲族人民的健康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了劳动力,从而影响了生产的发展。
  (3)技术问题。发展多种经营,技术是个关键,据对三个大队的调查,各队都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来指导科学种田、发展副业,如一些种磨菇的社员,由于不懂技术,获利甚微,甚至赔本。
  (4)担心政策变化。有些社员想在自己分得的山地上发展果树、竹、竹木,因担心政策有变,白干一场,故不愿植树造林。有些人对刚分到手的山林滥砍滥伐,原因也在此。
  (5)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洪洋畲族人民当前的贫穷落后状况,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因为不是一年半载能够改观的。除了需要畲族人民自身的艰苦努力外,同时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解放以来,政府已为畲族发展经济作出了许多努力。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尤须继续对他们进行有力的扶持,如为其制定出发展规划,为其发展多种经营发放必需的贷款,帮助他们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改善其医疗卫生条件,等等。只有这样,畲族人民的贫穷落后面貌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罗源县档案馆馆藏资料《福建省罗源县畲族历史与现状调查报告选编》]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