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图书
唯一号: 130920020220000726
颗粒名称: 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畲族调查报告(摘录)
分类号: K288.3
页数: 11
页码: 324-3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畲族调查报告(摘录)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罗源县 八井营 调查报告

内容

(上略)
  八、解放后经济
  (一)民主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
  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是畲族人民住居的一个地方,全营包括八井、横埭、竹里三个自然村(牛洋自然村现已并入八井),分别成立三个连,根据目前统计全营共192户,人口705人(其中杂居汉人2户,人口5人),男351人,女354人;劳动力计253人,其中男劳动力125人,女劳动力128人。耕地总面积1486.40亩,其中稻田1262.70亩,农地223.70亩。
  1949年8月八井解放了,从此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剥削,结束了黑暗痛苦的生活,畲族人民欢心鼓舞,紧接着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减租减息的斗争,结果减少原来租息70%——80%。1950年10月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的剥削,这样就使广大的畲族人民在经济上得到彻底的翻身。
  当个体经济不能适应形势要求的时候,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互助合作,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得到了八井畲族人民热烈拥护,1952年组织了农业生产互助组,1953年12月成立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1955年合作化高潮到来,百分百的农户都加入高级农业社,为了根除走资本主义道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8年10月八井畲族人民全部加入公社,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向前迈进。
  (甲)农业:
  (1)生产力的提高:
  耕地面积:解放前八井四个自然村(八井、横埭、竹里、牛洋)共有耕地1321.03亩,其中租入土地占自耕土地433.5%。土地改革时没收了封建地主的土地,并把它平均分给农民,土地面积增至1323亩多。几年来垦复了165.37亩,这就使目前土地总面积达到1486.40亩,其中稻田占1262.70亩,园地占223.70亩,这样,耕地面积就比解放前耕地面积增加11%。单位面积的产量也不断增长,解放前稻田每亩平均产谷250斤,农地平均亩产茹米200斤。1952年稻田每亩平均产量280斤,比解放前增产11.2%;农地平均亩产茹米380斤;比解放前增产90%。1953年稻田平均亩产344斤,比解放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7.6%,农地平均亩产茹米513斤,比解放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5.6%。1956年稻田平均亩产456斤,比解放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82.4%。农地平均亩产茹米345斤,比解放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72.5%。
  农作物种类:
  主要农作物是稻谷和地瓜、小麦、南瓜、花生、向日葵、萝卜、麻苧等。播种面积根据1956年统计:
  稻分早、晚稻两种。早稻有软亭早和南特号两种:其中以软亭早为主,占早稻播种面积67%。晚稻有黄尖、红谷、南早、〓谷、术谷等五种,其中以黄尖为主,占晚稻播种面积80%,红谷、南早主要种在山田,收成单季。农作物一年最多收成三季,即早稻、晚稻、小麦。轮种作物主要是稻谷和地瓜轮种,有时二三年轮种一次,这样土质会变好,产量就会增多。
  劳动强度:
  解放后打倒了地主、土地还家,自己劳动所得再不受封建地主剥削压迫了;群众普遍这样说:多出一分力量,多增加一分收入,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因而劳动成为主动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一般劳动时间上午五点半到六点就出工,十二点回家吃饭,下午一点半出工,五点半才收工。全年出工高到290天,最低的也有210天。更可贵的是劳动成为自觉主动的,不象解放前企图维持最低生活,而带着低落的情绪进行生产。
  劳动组织:
  过去八井畲族人民在农业生产上都是各家各户单独进行,但是遇到农忙季节也相互进行变工。解放后互助组和合作社组织后,农民们都团结在合作社和生产队的周围,进行集体劳动,服从社里统一分配,出勤率也提高了。在合作社里有些劳动力每年出工290天,每亩稻田从播种到收成计需20个人工、3个半工。一亩地瓜园从种到收计需30个人工、1个半工。一个最好的劳动力每年能耕种田地9亩,较差的劳动力一年也能耕种6亩土地。
  生产工具:
  解放前主要农具有犁耙、锄头、山锄、田刀、草耙等,从城关汉人农具店买用。解放后主要农具,还是这些,但有的进行了改进,而且部分的使用了新式农具,如以前草耙约有五寸宽,不适用于密植土地,于是八井农具修配站就利用毛竹制造了三寸宽的草耙。此外,还使用了深耕犁、插秧船、打谷机、切茹机、播种机等新式工具,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力。
  耕作技术:
  解放后八井畲族人民对耕作技术也进行了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耕作方法,实行连作法。1956年八井高级农业社连作法种植139亩。还有单季改双季,单季改种地瓜。产量都有显著增加,群众反映说:有史以来没有见过这样搞,过去一户单独生产,现在集体劳动,统一经营,有力量改造自然。获得丰产就有保证。
  2.兴修水利、串灌改轮灌。
  兴修水利的工作在八井也作出卓越的成绩,根据雷世珠同志统计,解放后每年都修整过沟渠,平均有七、八条,九年来用了1100多人工共修水利55条,这样受益田地达到650亩,缩旱田地280亩。由于统一经营,集体生产的关系,1956年7月抗旱时有效采取轮灌和统一输水,社员们漏夜抢修水利,大大减轻灾情,而且取得了粮食增产。
  3.改良土壤,发掘土地潜力。
  1956年改良耕地897亩,培土2437担,经过土壤的改良,于是瘦田变为肥田、沙田变为土田,单季一跃变种三季。据调查过去八井有两亩地只能种植单季稻,产量是120斤谷子,经过改良土壤后,改种双季稻,产量跃增到600斤谷子,比原来产量增长五倍,群众看见改良土壤成绩这样大,都点头称赞。
  4.选种:过去只有片选和单打选种。解放后虽然片选和单打选种的方法还保存,但还增加了穗选的先进方法。穗选就是当谷物成熟时,到田间选择最好的庄稼,拔穗作为种子。
  5.深翻多犁多耙:过去只有二犁三耙,翻土六寸深,解放后大力推行深耕细作,一般三犁四耙,深翻八寸,洋田达到一尺,一尺二寸。
  6.密植。解放前插秧都是点播,行距一尺到一尺二寸,解放后革新技术进行密植,1957年大力推广小株密植,行距6×6寸,每丛秧苗7—8株,1958年提倡并且推行大株密植,行距5×5寸,每丛秧苗13—15株。
  7.多积肥、多施肥。八井农民过去肥料只限在人粪、畜粪、草木灰、土木灰、牛骨和海水等。解放后肥料种类大大增多,有肥田粉、肥料盐、绿肥、粿粒肥、人粪、畜粪、海水、淤泥、土木灰、草木灰、壳灰、灶烟、粪龊、灶土、墙土、垃圾、沟肥、牛骨、坟土等等。每亩施肥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解放前有的耕地根本不施肥,有的亩施三担或五担,解放后却大不同,根据建中初级农业社统计,当时早稻平均亩施肥料30担,晚稻平均亩施50担;1957年高级社每亩平均施肥50担,这就保证了产量的增加。
  此外,党和政府并以大量的贷款,帮助许多新翻身的农民解决生产上的水利、耕牛、农具、种子、肥料等困难,九年来农业贷款的数目达到8100元,有力的支持和帮助了八井畲族人民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人民生活的提高:
  解放前八井畲族人民在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封建地主压迫剥削下,过着象牛马一样的痛苦生活,吃不饱、穿不暖。缺粮无粮家家是,雷××就在青黄不接之时,吃不到地瓜米,采野菜来充饥。冬寒时衣不蔽体,只好设法以火笼代衣裳,无棉被过冬,只好用棕衣(蓑衣)、稻草代替。雇农雷××父子二人在严寒季节蓑衣都没得盖,而躺在稻草中过冬。大多数群众一年辛勤劳动,可是交不起封建地主和反动政府的苛捐什税的榨取。
  解放后经过了减租减息,直到土地改革,八井畲族人民经济上彻底翻了身,生活上有了显著的改善,几年来新盖四扇房屋口座,修理房屋21座,添置棉衣76件,毛衣125件,全社鳏、寡、孤、独的困难户14户都得到了五保,安定了他们的生活。
  群众回忆1949年端午节(解放前)前后,八井有3/4缺粮户,1953年缺粮户只有1/10了,1954年雷世珍剩余地瓜米1担,提出没有利息借给人家吃,可是没人要借,充分显示解放前后生活的变化。
  但是,不可否认的畲族人民虽然分得了土地,因底子太空,有些人生活上仍然存在困难,据统计解放前缺粮户多到128户,占总户数68%,解放后马上减至84户,办社后缺粮户只有8户,党和人民政府除了积极领导他们发展和提高生产自救外,并发大量的救济款,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生活碰到的困难,九年来计拨出救济款2051元。在负担上除了认真贯彻合理负担政策外,并予以适当减免和照顾,1952年就减免公粮3744斤,1953年减免4900斤,并且以低利贷款和无利贷款多方予以生活上的照顾,直接支持畲族人民。
  为了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彻底解决生产上所存在的严重困难,发展潜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改后党和人民政府就发动畲族人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于是群众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1949年粮食总产量3783担,每人平均粮食560斤(地租、赋税包括在内)。1955年初级社和互助组并存时期粮食总产量就增到5686担。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粮食总产量达到6941担,比1949年增产81%,比1955年增产22.6%;每人平均粮食1028斤(包括公粮、统购在内),比1949年每人平均粮食增长83.57%。副业收入也大大增加,1956年副业总收入17849.02元(包括集体所有或个人私有在内),比1955年副业收入增长了260%。1956年八井社拥有耕牛82头,比解放前40头,增长了205%。
  就在合作化头一年,全社192户,其中有174户社员比1955年增加收入,占入社总户数90.6%,11户保持1955年水平,7户比1955年减少收入,这样,真正做到符合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合作化中的分配政策,做到90%的社员增加收入。譬如贫农社员雷世而,1955年全年总收入248.70元,1956年总收入512.74元,这样1956年比1957年收入增长206%,如按家庭人口5人计算每人全年收入102.55元,但是当时富裕中农的收入平均88元,雷世而贫农就超过了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
  但是,什么时候使全体的社员都达到当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呢?八井党支部和高级社干部们曾经进行调查,并且规划在口年使全体社员的收入都赶上或超过富裕中农的水平。
  附八井高级社中农和合作社生产收入情况表(略)
  以上所了解的仅是全营总的情况,从总的情况可以充分看出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在合作化的道路上,八井畲族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不断提高。在此再举几个农户,来对照一下解放前后生活的变化。
  1.雷章文:雇农,解放前一家5口人,自有农地一亩二分,收入茹米500斤;租耕田1亩,年产300斤谷子,交纳地租120斤。自己买不起农具,在农忙时都向别人租用。苛捐什税每年得交18元。一年砍柴做短工,辛勤劳动,但得不到暖饱,全家只有破棉被1床,睡觉多半盖蓑衣,衣服不能蔽体,破烂不堪。解放后五口人分到8亩水田,原有一亩二分农地也保存,并分到耕牛一头,每年收入谷子3200斤、茹米800斤,养毛猪收入55元。粮食收入除交公粮500斤外,还卖余粮1100斤,几年来添置毛衣3件、箩2挑、谷屏1块、犁1张、耙1张、棉被1床、茶壶酒瓶,每年每人新制单衣1套、布鞋1双,1953年用了58.8元买1头耕牛,生活改善很大。至今本人回忆解放前后生活情况,他感慨地说:“过去(指解放前)没吃没穿,天天砍柴过活;解放后生活根本改善,感到非常满意,对党和毛主席表示衷心的感谢!”
  2.雷世而:贫农,解放前一家5口,自有农地3亩,每年收入茹米450斤,向地主租耕田地2亩,年产700斤谷子,交纳地租400斤,砍柴收入一些副业,但每年都得缺粮5个月,历年向地主借谷1000斤维持生活,受尽高利贷盘剥,无法清还,连年拖欠直至解放。土改时分到田地8亩,农地3亩,生活起了根本变化,1955年初级社时全年总收入248.70元,1956年高级社时全年总收入512.74元,比1955年收入增长206%,每人平均收入102.55元,超过当地富裕中农的生活水平。
  3.雷世通:中农,解放前一家2口人,劳动力一个半,自有农地八分,每年收入茹米500斤。租耕土地8亩,每年收入2500斤谷,交纳地租1100斤,又交苛捐杂税300斤谷,1937年雇1名壮丁用去120元,合谷子3000斤。解放前没法购置农具耕牛,农忙都得向人租用。土改时4口人分田六亩四分,农地八分,每年收入谷子2000斤,茹米500斤,副业收入50元,生活过得很好。几年来还购买耕牛1头、耙1张、犁1张、毛衣1件、棉被1床、球鞋1双,每人每年添置单衣1套,此外还买公债口元。本人深刻感到:“解放前生活很苦,抓丁派饷,弄得生活不安,解放后人口又增加,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这是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恩赐。”
  (3)解放后阶级关系的变化(略)
  (4)互助组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组织情况
  解放后八井畲族人民分得了土地,改变了生产关系,但面临着家小孩多,劳动力少,耕牛农具缺乏的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党和人民政府就领导畲族人民在原来团结互助友爱的基础上走互助合作的道路,于是在1952年组织了农业生产互助组,最初就有常年互助组3个,临时(季节性)互助组7个,变工队3个,合计互助组织13个,参加户数143户,人口545人,(其中男253人,女292人),占总户数75.66%。互助组织后,克服了劳动力不足和耕牛、工具的缺乏,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原来互助组的组织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群众感到组织合作社比互助组更好,劳力集中力量更大,如运送肥料,大家在一起挑,很快就把粪肥送到地里,于是就在1953年12月开始组织了两个初级合作社,其中八井建新社18户参加,横埭建中社有10户农民参加。以后初级社发展到4个,1955年就有2个初级社评为罗源县增产模范社。根据1955年6月统计,当时八井计有4个初级社(即建新、建中、建国、光荣等4个社)、10个互助组,还有28户个体农民。
  加入初级社的农户计54户,占八井总户数28.3%,耕地面积计有364.30亩,占耕地总面积31.47%。
  保存在互助组的计有109户,占八井总户数57.6%,耕地703.20亩,占耕地总面积60.75%。
  个体农民28户,占八井总户数14.1%,耕地90.00亩,占耕地总面积7.78%。
  (1955年统计)
  初级农业社设有正副社长2人,出纳会计、保管等各1人,下分3个生产小组,有小组长3人。
  合作化高潮到来,八井畲族人民就在1955年12月成立一个八井高级农业社,于是4个初级社、10个互助组和28户单干户百分百加入高级社,集体力量更加强大,耕作技术大为改进,产量大大增加,1956年获得罗源县增产模范社的称号,同时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更为加强,所以,八井高级农业社发展是健康的巩固的,为1958年10月公社化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56年比55年粮食增产125463斤)
  (乙)手工业:
  八井畲族人民手工业种类有大木、细木、造桶、做棺木、土匠、竹器、缝衣、理发等八种,有的是独立的,但是大多数紧紧与农业结合在一起,农忙季节从事农业生产、农闲季节才做些手工业活动。
  大木:目前从业人数有6人,担任建筑房屋木工工程,工作范围经常在附近村落,包括汉族村庄在内。
  细木:主要做些桌、橱、柜等家具之类,目前从业人数有3人。
  造桶:从业人数2人,主要做些木桶容器。
  做棺木:从业人数2人,主要给人雇用专门制棺木。
  土匠:从业人数2人,专门建筑房屋。
  竹器:从业人数5人,用毛竹编制箩、筐、篮、茹屏、土箕、小月、大月等竹器。
  缝衣:从业人数7人,专门用手工缝制畲族妇女绣花衣服和男人便服(俗称汉装)。
  理发:从业人数2人,在农村承包理发。
  至于手工业者收入情况,据调查各行手工业者收入都比解放前减少,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是独立的手工业者,而是与农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土改后他们同样分到了土地,从事农业劳动就有条件了,加以合作化以来,农业上劳力缺乏,也需要他们更多的时间投入农业生产,因此参加手工业活动的机会就显得不多,很自然的影响到手工业收入。
  由于这些手工业者紧紧结合在农业之中,大部分的人主要生活还是依靠农业收入,同时由于农村地方分散,手工业者人数不多,各种手工业都没有什么组织,而合作化也是结合在农业合作化中进行,没有独自的手工业合作化过程,当1955年12月八井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手工业者也就全部纳入合作化的道路,他们在本地或往外做工,每天都得把现金工资,全部交给农业社,然后由农业社评给工分,年终时与农民一样进行结算分红。人民公社成立后,八井手工业者已经组织成为木工组和缝衣组等,有的还根据公社的需要进行调动,例如8名木工目前调到大获农具厂工作。
  (三)大跃进的情况
  (甲)农业
  (1)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讨论情况:
  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后,罗源县委召开会议进行传达,八井之党团员干部对四十条纲要内容意见搞通以后,向全乡群众传达,举行大小会议讨论,自上而下,层层贯彻。
  通过传达讨论后,群众觉悟大大提高,他们把四十条纲要作为目标,作为任务,大家看到光明前途、美好的农村远景,于是自私自利的思想初步抛弃了,集体主义加强,生产情绪非常高涨。那时正值大搞积肥运动,全党全民动手,从8岁儿童到88岁老翁,日夜苦战就积了17种肥料,共3316611担,群众干劲冲天,上半夜开会讨论四十条纲要,下半夜就卷入积肥高潮,经常鸡鸣出工,夜半才休息,各个生产队相互展开竞赛,本来由八井到小获挑海水做肥,一天只能挑4担,而今白天就挑6担,晚上加班挑到8担,比以前增加了1倍。通过日夜苦战,一个劳动力就堆积肥料200担。连83岁的老大娘(横埭雷传治的母亲)和老大爷雷木香、80岁的雷章同老大爷也与年轻小伙们一起,积极投入积肥运动,保证了农业丰收。
  (2)兴修水利:
  解放前水利荒废,受旱土地面积达到600多亩,到处都有旱灾情很严重。解放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灾情大为减轻,可是在大跃进前受旱面积还有100多亩土地,大跃进以来畲族人民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兴修水利工程上也作出辉煌成绩,总共新建和整理水渠、水坝、水塘等水利工程48处,用9600多个人工,300多元代价,结果改变受旱田地542亩、改善面积620亩,实现基本上消灭旱灾的现象,如果3个月连续不下雨,耕地也不会受旱。
  串灌改轮灌的土地有521亩,计改了11条,用了70多人工,这样不但可以引水灌溉542亩耕地,而且有30多亩不受大旱影响。群众反映串灌改轮灌好处有三:
  1.保存肥料,不会被水冲走;
  2.大旱时能轮灌;
  3.肥料运输便利。
  在兴修水利过程中,畲族人民发挥了冲天干劲,敢想敢为的共产主义风格,例如从瓦磘里到横埭的水渠,在清咸丰时就败坏,因为工程浩大艰巨,人们历来不敢动它,但是在大跃进形势面前,八井畲族人民却重新开凿了这条水利,从1957年12月到1958年1月在严冷的气候、台风、大雨条件下,白天苦干,夜里点汽灯加班,自己规划水道、炸石,用了7085人工,挖土方997方,开石方828方,终于开通了这
  条水利,83岁雷木香老伯很关心,经常到工地观看,感叹地说:“我年纪老了,从没有看到你们这样的劲头。”。并且还编了两首山歌,歌颂这个伟大的工程:“饭一吃了就起身,又挑粪箕治炉灯,挑去山头做水库,水库有做三丈深。水库引田白茫茫,又引一垅过一圹,干部果然使大力,又使茹篮土来扛。”
  (3)积肥:
  八井大积肥运动前后掀起5次,从8岁儿童到83岁的老人,计有523人,以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慨积极参加积肥运动,日夜苦战,共积了人粪3800担、海水4820担、土木灰469927担、草木灰14423担、河泥5625担、青草847582担、壳灰550担、灶烟587斤(一百斤等于20担粗肥)、粪龊3280斤、灶土8220担、墙土298032担、垃圾48920担、畜肥16800担、沟肥547752担、雨土313580担、牛骨18担、坟土638000担等17种肥料3,316,611担,其中八井小学师生共积12,813担肥料,平均每亩肥料6000担。肥料质量中等。通过积肥运动,一方面解决了施肥丰产问题,另一方面卫生也搞好了,真是一举两得。
  发酵肥料厂办了32个,利用青草、畜粪、垃圾、海水和壳灰等原料进行制造,大约一星期就能生产出肥料180多万担。其制法是先在地面挖一个坑,把青草放在底层,上面一层层铺上牛粪、海水、壳灰,然后再按次序铺上青草、垃圾、海水、壳灰,堆到2000多担,再用泥土盖上薄薄的一层,让它发酵5天,打破泥盖,上下搅翻,然后再用泥土封好,这样继续发酵到第8天就可应用了。
  解放前每亩施肥三、五担,最多20担,大跃进前最多每亩施料800担,通过大跃进大积肥运动后,每亩平均积肥6000担,其中双季稻亩施肥料1万担,单季稻每亩2千到3千担,比大跃进前大为增多。
  (4)改良土壤:
  解放后在耕作土地上也注意改良土壤,可是做的不多,改的也不够,有时看到年年改良的田地增产并不多,因此对大部分瘦田就没有改良过。工农业大跃进以来,八井人民狠狠地改良,采取的办法,主要是添换新土,也就是培土,找些肥沃的坟土、沟土以及山里的黑土,大量挑到瘦瘠田亩里,经过犁耙,使新旧土壤结合起来。这样一共改良了738亩土地,约占耕地总面积50%强,其中稻田720亩、园地占18亩。每亩大约培土700担,最高达到1000担,最低也有500担,数量不一定,要看田亩具体的肥瘦程度以及劳动力情况而定。通过狠狠的大量的改良土地,保证了粮食增产。由于培土后,泥土加厚,水不易乾,对防旱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密植:
  去年提倡小株密植,今年提倡大株密植,行距5×5寸,每丛秧苗13——15株,每亩水田可插1800丛。移株并丘时,单季稻并丘98亩,结果只完成88亩,并丘后行距是1×1寸,每亩种20斤。至于并丘密植各种水稻平均产量,目前还未统计出来,不过根据个别的统计,有亩地前年产量400斤,而并丘后产量减为250斤,一般的也比去年减产,群众的意见是,经过实验,密植确实能增产粮食,过去密植行距6×6寸或5×5寸都增产,可是今年并丘,移植为1×1寸或直播,实在太密,老农也不太通,理由是:
  1.太密了,肥料不能深入;
  2.太密了,空气不好,不能流通;
  3.太密了,太阳光照不进去,水稻吸收不到阳光;
  4.太密了,无法用草耙除草,无法翻耙泥土,肥料很难吸受。
  小麦:过去都是挖洞点播,每亩下种三斤八两。1958年冬种时改用条插。每亩下种35斤,减少了一些人工。
  地瓜方面:小畦改为大畦,单行改种双行,三行甚至五、六行计有160亩。根据统计单行种植124亩,双行种植40亩,三行种植60亩,五、六行种植60亩,单行每亩2200株,双行每亩3500株,三行每亩约有5000株。
  (6)农具改革:
  八井营三个连推广并使用了新式农具有深耕犁2架,竹制草耙175把,插秧船56只,打谷机7架,切茹机4架,自制插种机3架,车子21架。新式农具使用的结果,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力,例如使用打谷机、切茹机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由于旋转速度快,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多,本来用旧工具切茹一天一个人只能切300斤地瓜,使用了切茹机就能切600斤地瓜。旧犁之田深度只有6寸,使用了深耕犁能深翻8寸。
  (7)选种:
  过去只有片选、单打选和穗选三种选种方法,大跃进以来,增加盐水选种和黄泥选种二种新法。
  盐水选种的方法是用1担水、2斤盐拌匀,以放下鸡蛋能露出尖端为准,然后把谷种倒入盐水中,捞去上浮的谷子,下沉的谷子才是好种子。
  黄泥选种是1担水和1粪箕黄泥拌匀,然后放下种子,捞去上浮的谷子,下沉的才是好种子。
  此外,大跃进后还推广一种晚稻新品种,名叫“九担倒”,这种新品种向罗源县粮食局换来播种。
  (8)社员出勤率:
  大跃进前由于住居分散,各家各户自己炊饭,用膳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出工时间不齐,有的上午7点出工,有的8点还未到田间,甚至有的9点才出工。懒汉也有几个,有的不参加农业劳动,有的即使参加了几天劳动,就得休息几天。在大跃进以来,懒汉没有了,劳动纪律性也加强,社员们一齐出工,一齐收工,有病有事的,都得向负责干部请假,社员们做到服从工作分配,日日出勤。大跃进前每月工作日最多25—26日,大跃进以来,夜里加班不算在内,每月出工就增加到27—28天,横埭雷世珍每月29天参加劳动。一天劳动11小时到11小时半。尤其是公共食堂创办后,解放了家庭妇女171人,占总人数24%,参加劳动,增加了一股新力军,据统计除病号倒在床的除外,80%以上妇女都天天出工。大搞钢铁生产以来,很多劳动力外调,在本地参加劳动的主要落在妇女们身上。
  畲族妇女们本来劳动习惯就很强,在跃进形势下,就更显得干劲冲天,忘我劳动的顽强气魄。她们参加了从来没有尝过的烧木炭、洗铁沙、炼铁的劳动,以前妇女不能搞犁田插秧,目前她们学会了犁田,掌握插秧技术的就有80多人,约占妇女劳动力总数70%。
  (9)试验田:
  八井畲族人民热烈响应党提出的全民搞试验田的号召,争取农业大丰收,于是就在1958年种植水稻试验田76亩,地瓜试验8.7亩。产量指标:计划稻田7亩,亩产14000斤;63亩亩产12000斤;6亩亩产8000;地瓜亩产指标20万斤。根据收获情况,干部试验田2亩,共收1674斤乾谷,亩产837斤。在种植试验田过程中,采用改良土壤、深耕密植(4×4寸),施肥3次,做好田间管理,排水、防倒伏等措施。
  (10)造林:
  1958年造林情况:种植杉苗300斤,松苗1600斤,棵松1850株,油桐72斤,棉花试验地2分,桑树4斤。此外,还有苗杉树7分土地、松树7分土地。
  (11)牲畜:
  八井人民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牲畜饲养数量不多,但对比解放前情况却大有增加,例如耕牛解放前只有40头,目前已有水、黄牛66头;猪,解放前64头,目前167头;羊4头、鸭50只。建立一个猪栏,养18头毛猪。
  (乙)大办工业运动
  (1)找矿、报矿:
  大搞钢铁生产启发了畲族人民向自然界寻找资源,他们虽然没有大规模组织人力找矿,但根据了解,就有三个群众自动翻山越岭,走到崎岖险峻的山地,找到黄铁、黑铁、磁矿、云母等四种矿石,并且向罗源县地质队报告。
  (2)洗铁砂、烧木炭:
  罗源县掀起了三次钢铁生产高潮,八井全党全民全力以付,积极投入钢铁生产,参加洗铁沙人数多到370人,占总人口52.5%,平均每人日产量100斤,最高产量250斤。参加烧木炭210人,计建34窑,每窑最低能烧6担炭,最高18担,平均日产120担木炭。
  (3)铁炉:
  在全国大办钢铁工业运动中,八井先后建立了各种炼铁炉25个,其中喇叭炉6个、壳灰炉6个、小小炉113个。参加炼铁的有64人。还与汉人联合炼铁1炉,他们紧密合作,团结友谊,关系搞得很好。在三次高产周中,合计炼出铁22.5%斤,超出完成上级分配任务数18,170斤的24%。即第一次高产周分配任务数970斤,完成数990斤;第二次高产周任务数6000斤,完成数5600斤;第三次高产周任务数11200斤,完成数16000斤。
  (4)其他工厂:
  在大跃进中,畲族人民充分发挥敢想、敢作、取为的共产主义风格,没有技术人员,没有‘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兴办了各种工厂19个。即农具修理站1个,6人参加技术操作,负责修理和制作犁、耙、插秧船、竹草耙、播种机等农业工具。缝衣站1个,有师傅3人,专制妇女绣花衣服和汉装。竹器厂1个,平常有6个工匠,专门编制竹用器具。细木厂1个,有4个工匠制作桌、椅、椆、柜等家具。农闲织布厂8个,吸收妇女在农闲时参加。发电站1个,工程已基本完成,等待购买机器安装,可发电了。肥料厂1个,7人在内制造土肥料。煤炭厂1个,口人参加劳动。粿粒肥厂1个,化学肥厂1个,农药厂2个,有12人专门制造土肥田粉和杀虫药。
  在全民办工业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遇到了不少困难,可是八井的党支部充分贯彻群众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于是排在面前的困难,一个个被克服了。如资金上发生问题,可由党支部开动脑筋,动员群众把死钱变为活钱,大家把废铜、旧久用器皿,如锅壶、酒瓶,很多群众还把心爱的装饰品,如戒指、手环、耳坠等都献出来,投资了400多元,资金缺乏初步得到解决了。其次,如技术上也碰到不少困难,可是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打破保守,发挥敢想敢为的精神,技术不懂就到别地参观学习,然后自己搞起铁炉、工厂。碰到问题,就与群众研究,共同解决。此外,在大跃进中人力、原料,显得特别紧张,但是党支部善于发动群众,紧抓中心工作,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安排,并将主要人力安置在紧要的工作岗位上,就这样克服了人力、原料的困难。
  (三)人民公社
  (1)公社的建立:
  公社化高潮到来,八井畲族人民与全国广大人民一样感到欢欣鼓舞,当他们听到党支部传达关于举办公社、小社并大社,实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到建设社会主义和提高人民生活的宣传后,他们就在巩固的高级农业社的基础上,192户705人于口之间百分百,报名参加人民公社,1958年10月1日组织建立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八井营。
  (2)公社对私有制的处理:
  人民公社成立后,对原来私有制残余,如自留地、房屋、牲畜等进行处理,消灭了私有,但是八井人民有的在公社成立前就提前解决,例如合作化时平均每人保留八厘土地作为自留地,种菜和种地瓜,全营自留地面积计有56.4亩。1958年初在大跃进形势下,由于劳动力紧张,加以自己没法搞到肥料,群众就主动提出废除自留地,收归农业社集体经营,党支部研究结果,部分接受了群众的意见,先把地瓜园自留地收归全社所有,菜园仍让群众自由种菜,解决三餐菜料问题。1958年7月上旬八井办起公共食堂后,菜园自留地才收归食堂集体种植,取消了自留地。目前公社计划平均20人种菜1亩,解决吃菜的困难。
  耕畜方面,也在公社成立前解决了,尤其是耕牛早在1955年12月举办高级农业社时,由于百分百的群众都加入高级社,耕牛就全部投资,归社所有。毛猪也在1958年7月办起食堂后分三种不同情况进行处理:1.毛猪大的称重估价,投资入社;2.小的标本钱,投资入社;3.中的看毛猪质量好坏,数量大小,评价投资入社,由食堂分派专人负责饲养。人民公社成立后,毛猪投资账目就由食堂转入公社。
  至于房屋问题,主要是根据公社的需要进行调整。本来牛洋自然村,居住僻处,距离也较远,交通又不便,人民公社成立后进行并村,把牛洋12户畲民并入八井,因此就先对八井的房屋进行调整,然后再结合牛洋房屋情况分为上中下三等,尽量照顾原来房屋质量进行处理、分配,群众对这样的做法,都感到满意。
  (3)福利事业的举办:
  人民公社成立前,八井已在1958年7月4日举办了公共食堂。当时大获乡召开高级社支部会议,贯彻全民办食堂,但是群众思想上存在怕麻烦和吃不好的顾虑,党支部根据群众思想顾虑,及时进行宣传教育,教育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2.解决劳动力不足;3.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使社员们解除思想顾虑,明确办食堂的好处。然后由党支部研究一下,就在7月4日在上竹里一个生产队搞一个试验食堂,5日其他6个生产队的干部都到上竹里参加现场会议,大家体会到办食堂的好处,当天下午各队干部回来传达,于是192户社员百分百报名加入食堂。经过党支部确定各生产队食堂地点后,晚上就掀起办食堂的高潮,有的腾出房屋、有的挖灶、整理家具、有的交出口粮,苦战一夜,6个食堂完全办起了。支部抽调了优秀干部担任食堂主任、保管、会计、计划。账目分为日记账、投资账、三餐账三种,按月公布账目。群众反映有了食堂,每天就可减少10个关,即柴火关、挑水关、饲料关、家禽关、小孩关、粮食关、家畜关、家务关、煮饭关和种菜关等。同时社员的出勤率也增加了,首先食堂解放了171个家庭妇女,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在一起用膳,出工时间更为一致准时,据统计未办食堂15天(即6月20日——7月5日)计出工4295人工,每天平均287人,工分计29196分,每人平均6分半;办了食堂以后15天(7月6日——7月20日)计出工4473人工,每天平均298人,工分计41597分,每人平均9分3,比办食堂前平均6分半增长143%。
  此外,柴火、菜金、粮食也大为减少。据统计未办食堂前每天计烧木柴88担,每户平均烧48斤,办起食堂后每天烧柴担80斤,只占个体炊饭每天柴火数量43%。菜金也节省了,社员雷月月一家5口人,本来每月菜金7元,办食堂后只用4元,粮食节约也很惊人,根据第二生产队22户80人计算,个体煮饭时每天用粮食108.12斤,办食堂后只用粮食71斤,减少了29.3%。群众总结食堂好处有五:1.增加生产好;2.增加收入好;3.生活便利好;4.改造懒汉好;5.建设社会主义好。
  人民公社成立后,八井公共食堂就在高级社7个食堂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目前合并扩大为3个食堂(即八井、横埭和竹里三个自然村各有食堂1个)、6个膳厅,炊事员12人,种菜人,砍柴18人,养猪21人,经常打扫卫生7人。
  八井公共食堂管理很好,卫生很讲究,饭菜多样化,设立厨房、膳厅、接待室、售票处、领菜处、洗碗处,零售部供应面、鱼类、肉类等便菜,热饭热菜,吃得又好又饱,还有一个便利饭前饭后休息阅览的文化厅,这样的组织管理,群众都感到非常满意,就是过往的干部旅客也会赞扬万分。八井公共食堂是罗源县的一面红旗,其他公社的食堂都以八井为榜样,纷纷提出‘赶八井、超八井’的战斗号召,但是八井的党领导和群众,却再接再励,使食堂办得更出色更好。
  此外,还有木工组、缝衣组等福利组织。
  (4)公社的组织情况:
  八井是罗源县城关人民公社所属的一个营,以下按八井、横埭、竹里等三个自然村分别成立第一、第二、第三等三个连。一个连有的二个排、有的三个排,这样八井营计有三个连、八个排。营有正副营长,下设会计、统计、出纳、教导员、通讯员,还有妇女会、民兵队部。连有正副连长、指导员、保管、会计。排有正副排长,领导群众进行生产。
  八营的专业队有生产突击队、烧木炭专业队、洗铁沙专业队、炼铁专业队、运输专业队等。畲族妇女在各个专业队里所占的比例很大,根据统计生产突击队中,专门负责突击工农业生产的计有54人,其中妇女34人,占总人数63%;烧木炭专业队中,计有118人,妇女占了半数,比例很大。
  (下略)
  福建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小组
  [党群资料657]

知识出处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福建畲族档案资料选编(1937~1990年)》

本书以福建省档案馆及各市、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为主,全书共辑入214件档案资料,选材上侧重于五六十年代的史料,并附有大量的历史照片。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